六合县农村两种不同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分析

六合县农村两种不同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分析

一、六合县农村两种不同水源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向阳[1](2021)在《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物质资源之一。近年来,各种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居民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居民生命权和健康权不断受到威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些会议核心要义就是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甘肃省人口众多,受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降水量稀少,可利用水资源严重贫乏。甘肃省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但该规划对农村地区居民饮水安全相关立法和法律制度完善没有明确提及,甘肃省农村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层次的保障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有效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健全甘肃省农村地区相关饮用水安全保障制度对广大农村居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及文章创新之处,通过对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观点进行分析,明确现阶段学术研究现状。其次,通过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相关概念的梳理,明确集中式饮用水供给与分散式饮用水供给之间区别。同时从法律基础理论、生态学基础理论方面入手,结合甘肃省现阶段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现状,分析得出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存在三个主要方面问题:第一方面,受传统城市中心主义立法理念影响较大,没有考虑农村实际状况,对于农村饮用水监测以及监督沿用城市饮用水体系,有较多漏洞。第二方面,甘肃省在农村水源地保护和居民饮用水供给方面相关立法不健全,饮用水供给主要立法为《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该立法比较粗略,没有考虑甘肃省区域广阔、地形复杂多变、农村人口素质较低等实际情况,地方立法实用性弱。第三方面,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水源地保护区制度、水源地应急预警制度、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水质协同监测制度、水源地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等几方面。针对以上三种问题,文章明确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三种解决措施,以期对于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产生积极作用。

贾瑞杰[2](2021)在《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对湖库污染进行防控迫在眉睫。只有对湖库型水源地污染来源定性识别与定量解析,追溯污染物主要来源,才能明确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主要矛盾与关键症结,提出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对策,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本研究通过联合运用水质标识指数法、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及其上游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氮磷内外污染源定性识别及定量解析研究,探明流域水体污染时空分布特征、非点源污染负荷与分布特征以及内源污染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水源地因地制宜开展氮磷污染分区分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同时为同类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与示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流域内水体主要污染因子均为TN与TP。赋石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为1.71、1.16mg/L,分别存在77.2%、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mg/L);TP平均浓度分别为0.18、0.17mg/L,分别存在29.9%、90%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老石坎水库上游流域与库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1.48、1.52mg/L,分别存在70.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1.0 mg/L),TP平均浓度均为0.17mg/L,分别存在22.1%、75%的监测数据劣于地表水Ⅲ类标准(0.2 mg/L);两大水库流域及库区内氨氮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基本没有超标的情况出现;同时流域多年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发生改变,水质基本处于改善状态,但氮磷污染威胁仍然存在。(2)赋石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家乐;老石坎水库流域各污染源氮磷污染负荷顺序均为:大气湿沉降>种植业>农家乐>生活污水>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氮磷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着,赋石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坑支流、文岱支流、唐舍支流等板栗林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老石坎水库上游氮磷负荷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菜地和苗木种植面积较大且距离水库较近的报福镇汤口村、中张村等地,这些区域为流域污染重点防控区域。两大水库沉积物中氮素均处于净释放的状态;赋石水库沉积物始终扮演磷“汇”的角色,不会向库区上覆水体中释放磷素,老石坎水库沉积物则会在冬季会向库区水体中释放磷素,此时沉积物为磷“源”,水库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应当引起重视。(3)两大水库氮磷污染存在明显的流域特征,因此要从整个流域着眼,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库污染进行分区分类防治,做到因“源”施策,因地制宜。大气湿沉降是两大水库首要治理污染源,需重点防治;赋石水库需加强对板栗林氮磷流失污染防控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老石坎水库需重点治理菜地与苗木养分流失以及加强农家乐废水监督管理;内源污染要有轻重缓急地逐步清淤;实行差异化治理的同时还需配套政策扶持,才能系统、科学、经济、有效、有针对性的控制水源地非点源污染。

过康吟[3](2021)在《农村集中生活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定量监测与风险评价》文中认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小型集中供水模式和城镇管网延伸模式,有效降低了化学性污染物水平,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仍然较低。条件致病菌是近年来新发的饮用水病原微生物,不能通过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评价其危害,其在农村生活饮用水中潜在的微生物安全风险仍然较大。本论文对农村不同集中供水模式下的生活、饮用水中的条件致病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定量监测和系统研究,并采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价方法(QMRA)和蒙特卡洛模型方法,预测对其在供水过程的播散机制和健康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微生物安全监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集中式供给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和微生物种群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农村集中供给生活饮用水中余氯含量普遍不足、季节性波动大(夏季较低),即使在城镇管网延伸模式下,管网末梢浓度也难以得到保障。两种供水模式下均检出条件致病菌(q PCR法),包括大肠杆菌(E.coli)、鸟分枝杆菌(M.avium)、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和宿主原虫—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 spp.),最高分别可达4.92、3.75、3.73、7.01、3.74 log10(gene copies/m L)。在小型集中模式下,部分农村饮用水在夏季检出总大肠菌群(<2 CFU/100m L),其条件致病菌基因拷贝数也较城镇管网延伸模式下的高(p<0.05)。农村集中式饮用水的条件致病菌季节性变化显着,需要特别关注夏季高温条件下各类条件致病菌的播散风险。QMRA结果表明,鸟分枝杆菌(M.avium)年平均感染概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10-3)和美国EPA(10-4)阈值,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农村饮用水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优势菌群丰度存在季节性差异;小型集中供水模式下的微生物种群丰富度和均匀度比城镇管网延伸模式下的更高,潜在的微生物安全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2)农村生活用热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布特征农村家庭生活用热水系统会改变管网末端龙头水中的水质理化指标和总生物量,热水系统出水不适宜直接作为饮用用水。不同模式下的供水水质变化对热水系统中的条件致病菌含量、微生物种群结构和优势菌群类别影响较大。q PCR结果表明在小型集中模式的供水条件下,农村热水系统中需要关注大肠杆菌(E.coli)、鸟分枝杆菌(M.av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条件致病菌的播散风险,最高含量分别达4.56、4.03、2.50和5.38log10(gene copies/m L);在城镇管网延伸模式下,需要重点关注棘阿米巴属(Acanthamoeba spp.)等宿主原虫的播散风险,其含量最高可达4.70 log10(gene copies/m L)。与末端龙头饮用水相比,农村热水系统中稳定的水温使得条件致病菌的季节性差异降低,但微生物种群结构、优势菌群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小型集中供水模式下,热水系统中的优势菌属为栖热菌属(Thermus),而在城镇管网延伸模式下则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QMRA预测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年平均感染概率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10-3),但部分高于美国EPA(10-4)阈值,存在一定健康风险。

符志武[4](2020)在《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泰顺县为例》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村饮用水作为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农村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随着农村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并没有跟上,饮用水水质不达标、水量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因此,研究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方式,解决饮用水安全隐患,对提升农村饮用水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了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历史资料,了解该县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得概念。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各个乡镇实地调研2014—2020年间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地农村饮用水管理现状和目前农村饮用水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以及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困境,分析当前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多部门管理办事效率低、政府管理力量薄弱、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困难、饮用水水质监管不严、水价定价不科学、水费收缴率低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管理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农村饮用水管理投入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源地监管困难、农村饮用水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完善、工程更新缓慢、水资源价值不被重视、水价定价缺乏科学依据等八个方面原因。运用水资源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结合泰顺县农村饮用水管理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思路与对策。第一,构建农村饮用水多元化管理体制,提出政府主导、企业管理、村民参与的多元管理模式;第二,完善水源地保护法律,要求健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法规、完善水源地的分配机制和监管制度;第三,提升农村饮用水监测技术和设备,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入,改进监测设备;第四,完善农村饮用水价格管理体系,在完善农村饮用水定价机制的同时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泰顺县为例,确定政府在农村饮用水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职能,结合市场化运营模式,推行群众监督管理,实现农村饮用水管理多元化,以城乡饮用水同质、同价为目标,提升农村饮用水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张伊洛[5](2020)在《洛阳市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人居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横流的污水、成堆的垃圾、斑驳的屋舍成为了村容村貌的黑色斑点,全国还有近1/4的村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的村庄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1]。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生态宜居”放在战略的突出地位,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的幸福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要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规划,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相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情况更复杂、更恶劣,我国有近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解决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才是提升中国整体人居环境的关键。本文在梳理人居环境改造文献的基础上,以洛阳市小桑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深入小桑坡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桑坡村人居环境中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公共文化服务、绿化和景观建设、饮用水安全和居民厕所现状进行描述,发现问题并从农民、政府和社会组织三个角度梳理原因,在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可行、长效、易用的方针下,对小桑坡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改善等环节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或方案。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和对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小桑坡村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缺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未分类、大件垃圾处理随意、厕所多为旱厕且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厕改缓慢和厕改补贴机制不合理、厕改方式欠妥、饮用水供应稳定性和水质安全性差、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设施供给不足、村民精神生活匮乏、植被破坏严重、未预留景观建设空间等问题。梳理其原因主要是:资金的短缺、管理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村干部的领导素质有待提升、农户的环保意识与卫生意识薄弱、劳动力的流失、未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根据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的改造措施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制定景观建设规划、取水设备定期清洗和消毒、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垃圾分类、引导和激励农户发挥主体作用、开展乡村大扫除活动、允许农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作价抵偿部分厕改费用、村委会为贫困户厕改提前垫资、提高绿化面积和开展村庄景观建设等措施,在改造程序上应是先易后难,循序改造。除此之外,创新提出在农村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上摒弃“大喇叭”广播、发传单和开大会,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力量,短视频平台和政府联合“炒作”,在民众间引领垃圾分类的潮流,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段小龙[6](2020)在《西藏林芝地区天然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资源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对供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日益关注饮用水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对水源地水质展开评价和进行饮水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可以给水源地管理和维护提供决策依据,还能为保障饮水卫生安全提供基础资料,是改善水源地水质现状和人们饮水健康的重要举措。由于目前我国水资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林芝市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现状以及探究水源地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在全市7个水源地都布设了采样点,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两次水样采集,通过水质评价、健康风险评价和动物模型实验等方面对各水源水质进行了检测分析与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林芝市水源地水质检测资料,选取水温(T)、溶解氧(DO)、p H、电导率(CDC)、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氮(TP)、氨氮(NH3-N)、硝态氮(NO3--N)、氧化还原电位(ORP)、铜(Cu)、锌(Zn)、镉(Cd)、铅(Pb)、六价铬(Cd6+)、钠(Na)、钙(Ca)共17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基于两者的模糊Borda组合评价法对各水源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一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利用模糊Borda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组合可以实现单一评价方法的优势互补,使得水质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林芝水源地的水质较为洁净,水质情况相对来说最好的是墨脱县、巴宜区和波密县,然后依次是工布江达县、朗县、察隅县,而米林县的水质相对来说是最差的。巴宜区、墨脱县和波密县的水源地水体受到污染很少,水质属于清洁;朗县、工布江达县和察隅县水源地水体轻微富营养化,属于II类水质标准;米林县由于主要受到镉离子污染比较严重,接近IV类水质标准。镉离子和氮磷营养盐在林芝水源水中起主导作用,对水质影响最大,污染主要来源于该市工矿业和农牧业污染应加大监测频率和采取相应治污措施,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水源地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表明:通过对饮用水源中铜、硝酸盐氮、氨氮、镉、铬、锌、铅等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反映出经饮水途径致癌物质健康风险值相比非致癌物质危害更大;该地区人们接触水源水所面临的健康风险以致癌物镉为主,特别是波密县和米林县水源中致癌物镉风险率比较高,超过了国际防辐射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制,这需引起水源地管理部门的重视,其余非致癌物风险量级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限制,对人体健康几乎不构成危害,适合作为饮水水源。通过林芝水质的有益因子的健康影响分析和动物模型实验可以得出:从p 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角度分析,水源水符合健康饮用水的标准,健康指数也表明该市水质良好;抗氧化实验表明长期饮用可以提高体内红细胞GSH-PX的活性,水源地水体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血清钙离子浓度影响实验表明水源水可以显着增加小鼠血清钙离子含量。

黄忠臣[7](2019)在《改良生物慢滤技术在西北窖水饮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其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5.4%,该地区主要自然特征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水源匮乏,降雨是生活水资源重要的补充。人们利用屋面、庭院、自然山坡面等处收集雨水,兴建水窖等集雨设施,用于缺水季节为人畜生活提供饮用水源。但降雨将降尘、动物粪便、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农机废弃物等有机、无机污染物带入窖水中,从而造成水质污染。水质污染状况普遍存在,卫生风险高,严重威胁着当地人的身体健康。目前,急需研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型窖水处理技术。生物慢滤技术工艺原理简单易懂,水质净化效果好,可降低原水中各种污染物含量,一般不需消毒单元即可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建造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初期建设成本低,在运行中不需投加水处理药剂,运行成本低,经济性优越,适合农村分散式水净化需求。本文通过4套填装不同有效粒径滤料的滤柱,研究了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化滤料粒径、间歇式运行恢复期和运行期、以及补砂混合式运行挂膜期和运行期的实验研究。采用自然挂膜方式运行,在运行期出水水质均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得出3种不同级配滤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顺序为0.28mm>0.39mm>0.50mm,但影响效果不明显。滤料有效粒径越大,挂膜期有增加的趋势,有效粒径0.28mm和0.39mm的滤柱挂膜期为20天,有效粒径0.50mm的滤柱挂膜期为25天;3种不同级配滤料对运行周期的影响顺序为0.39mm>0.50mm>0.28mm。间歇式运行生物慢滤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有良好的效果,该工艺生物层的恢复期短,并且增加了滤柱的运行期。1、2、3、4、7、10天间歇期工艺的生物层恢复期分别为1天、3天、4天、4天、5天、5天,延长运行期分别为6天、9天、15天、21天、15天、15天。6种间歇期工艺中4天间歇期工艺滤料生物层恢复周期短,滤柱运行期延长时间最长,去除效率较高。补砂混合式生物慢滤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有良好的效果,在运行期出水水质均满足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该工艺缩短了生物层的挂膜期,提高了出水水质,但同时缩短了运行期。不补砂混合30mm工艺挂膜期3天、运行期11天;补砂10mm混合40mm工艺挂膜期3天、运行期27天;补砂20mm混合50mm工艺挂膜期4天、运行期39天;补砂30mm混合60mm工艺挂膜期5天、运行期42天。4种补砂混合工艺中补20mm混合50mm工艺出水水质最好,挂膜效率与运行期相对最佳。滤柱遮光对滤柱的运行效果影响不同:传统生物慢滤工艺,滤柱遮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有益;间歇式生物慢滤工艺和补砂混合式生物慢滤工艺,滤柱遮光效果不明显。

杨梓静[8](2020)在《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评价》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邯郸市总人口1054.7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8.2%。所以正确评价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的数量和质量的安全性,对邯郸市农村的总体规划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查阅、走访调查、取样测定、资料分析等方法,对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评价,得出如下结论:1、邯郸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48.9mm,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西部山区的漳河区域地表水相对丰富,东部平原基本没有可以利用的地表水。邯郸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19m3,比全国人均资源量2100m3偏少94.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2、邯郸市农村实现规模化供水工程,水厂规模在千吨以上、供水人口超过万人以及城市管网覆盖区的集中供水总人口占农村需要供水总人口的63.76%,规模以下供水人口占农村需要供水总人口的26.24%。在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总量中地下水水量占72.9%,地表水量占27.1%。西部山区的涉县、武安等区域的个别村庄由于没有规模化的农村生活饮用水供水工程,生活用水直接取用村内的井水,甚至还采用水窖拦蓄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生活用水。3、邯郸市西部山区漳河上游及清漳河地表水水质较好,滏阳河中下游地表水质量多为超Ⅲ类水,甚至Ⅳ类Ⅴ类水,水质污染严重。东部黑龙港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属于微咸、半咸水区。影响邯郸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物质是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离子、硫酸盐等原生污染物质。4、农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表水匮乏,地下水水质较差、农村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程度不高、水源易受到污染、水质监测设施不够完善、中小型的供水站和供水水源缺乏必要的水质检测手段等。5、建议加强对农村水资源监管、发展区域集中供水、加强水源保护、做好开源节流、建立健全农村饮水水质在线监测体系。逐步改善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质量,提高农村用水安全水平。

钟仕杰[9](2019)在《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化的生活生产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居民区都设有净水机器,居民可以通过买水的方式取得品质更高的水源,同时在家中有不少水龙头过滤装置,通过定期更换滤芯,从而得到优质的水源,不仅仅是城市,农村饮水方式也逐渐改变。本课题以武汉市两个自来水厂的历史数据和现场考察为背景,完成了无人值守水厂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研究三个方面内容:1.对控制器进行了选型和触摸屏的界面设计2.对水厂加氯算法进行改进与仿真3.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水厂的混凝剂投药量进行预测。投矾加氯作为自来水净化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水厂运行成本画上等号。本次设计利用单片机对相关设备进行监控,在加药间控制站能够根据浊度变化预测投矾加氯量,从而对沉淀水的浊度进行控制,优化自来水生产流程,最终提高自来水质量,维护居民健康。本次设计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第一,在无人值守水厂方面,对比多款控制器,完成了微控制器选型、相关硬件模块的选型,设计了基于STM32的无人值守小型化水厂控制系统;在上位机方面选择MCGS触摸屏作为界面显示,设计了基于MCGS的界面,实现了与STM32的通信。第二,针对水厂加氯控制的大滞后特性,通过对水厂的实际调研和现场调试,设计基于Smith补偿器的加氯控制算法,仿真结果显示控制效果良好,目前正在进行现场调试和算法优化。第三,混凝剂的投放过程多种不确定干扰多变量的,是一个多变量不确定系统,本次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对水厂投矾控制系统的大量历史数据分析,进行有监督学习,提出一种智能化的控制方法,将原始数据清洗后减少了大量的无关特征,对投矾量进行自动调节,根据历史数据验证,验证精度达到了0.0001以下,解决了传统投矾控制的不连贯性的问题。为投矾控制系统模型难以建立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使供水的可持续高质量性提高。

张建[10](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指出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二、六合县农村两种不同水源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合县农村两种不同水源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五、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相关概念
        (一)农村饮用水
        (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三)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四)农村饮用水安全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相关理论基础
        (一)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基本原则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学基础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学基础
第二章 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必要性、紧迫性
    一、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必要性
        (一)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保障居民“健康权”的必要措施
        (二)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
        (三)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能促进水源地保护立法“城乡统筹”
    二、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紧迫性
        (一)甘肃省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
        (二)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加剧
        (三)甘肃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第三章 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现状
    一、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二、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立法现状
        (一)法律
        (二)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三)地方立法
        (四)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政策
    三、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现状
第四章 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甘肃省农村水源地立法存在“城市中心主义”立法理念
    二、甘肃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立法不健全
    三、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障法律制度不完善
        (一)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供水主体单一
        (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有缺陷
        (三)水质监测制度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四)水源地监督管理制度不科学,缺乏信息公开
        (五)“公众参与”制度实施效果较差
        (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警机制不完善
        (七)水源地污染生态补偿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第五章 国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研究及启示
    一、美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
    二、加拿大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
    三、日本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法律保护制度
    四、国外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制度对甘肃的启示
第六章 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完善对策
    一、确立“城乡统筹、公平对待”的立法理念
    二、健全甘肃省农村集中式水源地保护立法体系
    三、创新甘肃省农村集中式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一)拓宽供水主体,创新供水管理制度
        (二)健全水源保护区制度
        (三)确立“协同化”水质监测制度
        (四)改革水源地安全监督制度,确保农村水源地信息公开
        (五)完善农村水源地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六)建立水源地应急立法,健全“应急预警”制度
        (七)加强水源地生态补偿立法、创新补偿方式,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库氮磷污染分布特征
        1.2.2 湖库氮磷污染源解析
        1.2.3 湖库氮磷污染防治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水库概况
    2.2 自然环境
        2.2.1 流域水系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与植被
    2.3 产业经济概况
3 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水质监测布点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3.2.4 水质评价标准
        3.2.5 水质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地表水污染特征分析
        3.3.2 库区水污染特征分析
        3.3.3 典型支流水质沿程变化特征
        3.3.4 流域多年水质污染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流域主要污染源调查
        4.2.2 污染源水质监测布点与采样
        4.2.3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4.2.4 排放系数与污染负荷估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污染源排放系数
        4.3.2 流域污染负荷估算
        4.3.3 流域污染负荷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水库内源污染特征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采集与处理
        5.2.2 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5.2.3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模拟实验
        5.2.4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库区沉积物与流域土壤理化性状
        5.3.2 沉积物氮磷静态释放特征
        5.3.3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策探讨
    6.1 引言
    6.2 水库保护对策制定原则
    6.3 重点防治污染源
        6.3.1 大气湿沉降污染防治
        6.3.2 种植业污染防治
    6.4 重点关注污染源
        6.4.1 农家乐污染治理
        6.4.2 农村生活污染防控
        6.4.3 水库内源污染控制
    6.5 中轻度防控污染源
    6.6 健全政策与管理体系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

(3)农村集中生活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定量监测与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我国农村饮用水现状
        1.2.2 国外农村饮用水现状
        1.2.3 国内外常见的农村饮用水处理工艺
    1.3 条件致病菌
        1.3.1 条件致病菌定义
        1.3.2 条件致病菌种类及危害
    1.4 条件致病菌定量监测方法
        1.4.1 传统生化培养法
        1.4.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4.3 定量PCR技术
        1.4.4 自动监测技术
    1.5 感染概率与风险预测
        1.5.1 危害识别
        1.5.2 暴露剂量分析
        1.5.3 剂量-反应模型
        1.5.4 风险表征与预测
        1.5.5 QMRA方法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水样采集
        2.1.1 实验设备
        2.1.2 常规水质指标
        2.1.3 微生物培养
        2.1.4 水样微生物富集
        2.1.5 样品DNA提取
        2.1.6 qPCR检测
        2.1.7 高通量测序
        2.1.8 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QMRA)模型与预测
第三章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时空分布特征
    3.1 化学指标与微生物指标分析
        3.1.1 常规指标分析
    3.2 总生物量
    3.3 总大肠菌群
    3.4 农村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定量监测
    3.5 条件致病菌时空变化机制
        3.5.1 条件致病菌与常规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3.5.2 农村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分布的季节性差异及溯源
        3.5.3 农村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3.5.4 集中供水方式对农村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分布的影响
    3.6 种群结构分析
        3.6.1 OTU分析
        3.6.2 Alpha多样性分析
        3.6.3 Beta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3.6.4 主成分(PCA)分析
        3.6.5 物种组成分析
    3.7 农村饮用水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结果
        3.7.1 模型参数识别
        3.7.2 感染风险计算
        3.7.3 感染风险评估
        3.7.4 感染风险时空差异
第四章 农村生活用热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4.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4.2 总生物量
    4.3 热水器出水中条件致病菌分布特征
    4.4 生活用热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定量监测
        4.4.1 条件致病菌与常规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4.2 供水水质季节性变化对热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分布的影响
        4.4.3 热水系统中条件致病菌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4.4.4 供水模式对热水器出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分布的影响
    4.5 种群结构分析
        4.5.1 OTU分析
        4.5.2 Alpha多样性分析
        4.5.3 Beta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4.5.4 物种组成分析
    4.6 农村热水系统中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结果
        4.6.1 模型参数识别
        4.6.2 感染风险计算
        4.6.3 感染风险评价
        4.6.4 感染风险时空差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泰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水资源、饮用水、饮用水水源、饮用水水源地
        2.1.2 农村饮用水安全
        2.1.3 饮用水管理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水资源价值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分析
    3.1 泰顺县农村饮用水概况
        3.1.1 泰顺县饮用水资源基本情况
        3.1.2 泰顺县农村饮用水现状
    3.2 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现状
        3.2.1 已制定的农村饮用水管理政策
        3.2.2 当前农村饮用水管理部门职责
        3.2.3 农村饮用水水价及收缴水费情况
        3.2.4 农村饮用水水质监管现状
第四章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管理不到位
        4.1.1 管理部门多,工作效率低
        4.1.2 政府管理能力不足
    4.2 饮用水水源管理问题
        4.2.1 农村饮用水水源协调难
        4.2.2 对饮用水水源污染监管不力
    4.3 饮用水质量安全管理问题
        4.3.1 饮用水水质监管不严
        4.3.2 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
    4.4 饮用水水价制定不科学,收缴率低,导致管理经费不足
        4.4.1 水价定价单一
        4.4.2 水费收缴率过低
第五章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饮用水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有限
        5.1.1 管理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
        5.1.2 管理投资力度不足,专业人才匮乏
    5.2 水源地管理困难
        5.2.1 山区地形地势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
        5.2.2 农村水源地监管困难
    5.3 工程建设和管理不足
        5.3.1 农村饮用水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5.3.2 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入不足
    5.4 农村水价定价理念和机制不完善
        5.4.1 水资源价值不被重视
        5.4.2 水价定价缺乏科学依据
第六章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6.1 构建农村饮用水多元化管理体制
        6.1.1 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
        6.1.2 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企业化运营管理
        6.1.3 发挥农民用水组织的管理职能
    6.2 完善水源地保护
        6.2.1 健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法规
        6.2.2 完善政府对水源的分配机制
        6.2.3 完善农村饮用水水源监管制度
    6.3 提升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技术和设备
        6.3.1 改进饮用水水质监测设备
        6.3.2 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投入
    6.4 完善农村饮用水价格管理体系
        6.4.1 完善农村饮用水定价机制
        6.4.2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与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洛阳市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
        1.4.3 统计分析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工具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人居环境
        2.1.2 农村景观规划
    2.2 理论工具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理论
    2.3 人居环境改造原则
3 洛阳市小桑坡村的基本情况介绍
    3.1 小桑坡村自然地理信息
    3.2 小桑坡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1 农业生产情况
        3.2.2 非农生产情况
4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
    4.1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4.1.1 无专门的地埋式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备
        4.1.2 生活污水主要排放在街道和自家化粪池
        4.1.3 污水浓度低且排量小
        4.1.4 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
    4.2 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4.2.1 生活垃圾处理有政策和制度保障
        4.2.2 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已经运行
        4.2.3 厨余垃圾占比大和垃圾处理效果显着
    4.3 小桑坡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4.3.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简陋
        4.3.2 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不足和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缺失
        4.3.3 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深受欢迎
    4.4 小桑坡村居民厕所的现状
        4.4.1 厕所普及率高且多为旱厕
        4.4.2 厕改文件已下发但尚未进行厕改
        4.4.3 居民改厕意愿不高和资金短缺阻碍厕改
        4.4.4 厕所粪便主要用于还田施肥
    4.5 小桑坡村居民饮用水现状
        4.5.1 未通自来水
        4.5.2 供水不稳定和水质差
        4.5.3 打井取水成为主要取水方式
    4.6 小桑坡村村庄绿化和景观建设的现状
5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5.1 小桑坡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5.1.1 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不合理和村民环保意识薄弱
        5.1.2 污水乱排造成很大的负外部性
    5.2 小桑坡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问题
        5.2.1 生活垃圾未分类和环保宣传方式落后
        5.2.2 大件固废处理随意
        5.2.3 人均保洁员数量少和垃圾清运车容积小
    5.3 小桑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
        5.3.1 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和文化供给未听取民意
        5.3.2 传统文化活动销声匿迹和文化自我供给能力低
        5.3.3 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助长打牌赌博之风
        5.3.4 公共文化设施破坏严重
    5.4 居民厕所存在的问题
        5.4.1 厕所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和居民卫生意识薄弱
        5.4.2 厕改缓慢和补贴机制不合理
        5.4.3 厕所改造方式欠妥
    5.5 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5.5.1 打井过多导致水位下降
        5.5.2 取水设备的未定期消毒和部分居民取水困难
    5.6 小桑坡村绿化和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5.6.1 植被破坏导致绿化面积减少
        5.6.2 未预景观建设空间和村民绿化意识淡薄
        5.6.3 村委会轻建设也轻管理
6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政府主体归因
        6.1.1 整体规划的缺失和资金投入不足
        6.1.2 管理和监督的缺失
        6.1.3 村干部领导素质较低和村规民约的缺失
    6.2 村民主体归因
        6.2.1 环保卫生意识淡薄和受教育程度低
        6.2.2 未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村庄物质基础薄弱
        6.2.3 劳动力时间上的流失
    6.3 社会组织主体归因
        6.3.1 融资渠道狭窄
        6.3.2 社会主体的参与度不高
7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措施
    7.1 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7.1.1 修建污水处理站和采用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
        7.1.2 污水设备建设的筹资机制
        7.1.3 依据地势铺设管道和建设泵站
        7.1.4 引入市场主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7.1.5 分步建设有序推进和建立管理机制
    7.2 生活垃圾治理措施
        7.2.1 集中处理作物秸秆和大件固废
        7.2.2 实施垃圾分类和利用短视频宣传垃圾分类
        7.2.3 开展大扫除活动和环保知识进学堂
        7.2.4 增加投资和保洁员清运车的数量
    7.3 公共文化服务的改造措施
        7.3.1 以人为本增加文化广场的硬件设施
        7.3.2 重塑民俗活动和引导村民创造文化活动
        7.3.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抑制赌博风气
        7.3.4 增强监督管理和自下而上增加公共文化供给
    7.4 居民厕所的改造措施
        7.4.1 加快推进厕改和避免一刀切的工作方式
        7.4.2 提升村民卫生意识和对旱厕进行冲水改造
        7.4.3 村委会统一改造和给贫困户先行垫付资金
        7.4.4 允许村民用劳动力和原材料抵偿部分厕改费用
    7.5 饮用水安全改造措施
        7.5.1 禁止建造新井和修建自来水工程
        7.5.2 定期检测和维护水质
        7.5.3 节约用水和涵养水源
    7.6 绿化和景观建设规划与建设
        7.6.1 绿化和景观建设规划
        7.6.2 对农户家门口的景观建设规划
        7.6.3 对街道的景观建设规划
        7.6.4 对文化广场的景观建设规划
        7.6.5 对村庄周围荒地的绿化和景观建设规划
        7.6.6 建立管理机制和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7.6.7 邀请社会团体参与村庄建设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小桑坡村人居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西藏林芝地区天然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1.2.2 健康效应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水质检测
    2.1 林芝市概况
    2.2 数据采集
        2.2.1 水质检测指标的选择
        2.2.2 采样点的布设
        2.2.3 采样时间
        2.2.4 水样采集和保存
        2.2.5 水质检测方法
        2.2.6 统计分析方法
    2.3 水质检测结果
第三章 水质评价和健康效应研究的方法
    3.1 基于模糊borda法的组合评价模型
        3.1.1 组合评价的概念
        3.1.2 模糊borda法
        3.1.3 组合评价的步骤
        3.1.4 单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3.1.5 统一指标量纲
    3.2 健康风险评价法
第四章 林芝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
    4.1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水质
        4.1.1 分析数据预处理
        4.1.2 特征值和贡献率
        4.1.3 主成分载荷与主成分得分
    4.2 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质
    4.3 事前检验
    4.4 组合模型评价水质
    4.5 事后检验
    4.6 水质评价结果讨论
        4.6.1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讨论
        4.6.2 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讨论
        4.6.3 基于模糊Borda法的组合评价结果讨论
第五章 林芝市天然饮用水的健康效应
    5.1 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5.1.1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及分析
    5.2 有益因子的健康影响
        5.2.1 氧化还原电位(ORP)
        5.2.2 溶解氧与pH
        5.2.3 钠离子与钙离子
    5.3 基于动物模型实验的水质与健康的关系
        5.3.1 小鼠红细胞抗氧化试验研究
        5.3.2 血清钙离子含量影响
    5.4 健康效应的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改良生物慢滤技术在西北窖水饮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生物慢滤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物慢滤技术的发展史
        1.2.2 国内生物慢滤技术的发展史
        1.2.3 生物慢滤工艺的构造
        1.2.4 生物慢滤工艺运行原理
        1.2.5 生物慢滤技术的优缺点
        1.2.6 生物慢滤技术的影响因素
    1.3 西北窖水利用技术的创新
        1.3.1 初期雨水弃流技术
        1.3.2 生物慢滤窖水处理技术
    1.4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装置
        2.1.2 填料
        2.1.3 试验用处理水
        2.1.4 水质分析检测方法
    2.2 试验内容
        2.2.1 生物慢滤池滤料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2.2.2 间歇式生物慢滤池的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2.2.3 补砂混合式生物慢滤池的运行参数优化
第3章 生物层挂膜培养及运行周期
    3.1 挂膜期和运行期污染物去除效果
        3.1.1 不同滤料粒径对PH值的影响
        3.1.2 不同滤料粒径CODMN去除效果
        3.1.3 不同滤料粒径对浊度去除效果
        3.1.4 不同滤料粒径对氨氮去除效果
        3.1.5 不同滤料粒径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
        3.1.6 不同滤料粒径对色度去除效果
        3.1.7 不同滤料粒径对细菌总数去除效果
    3.2 挂膜期和运行期的确定和比较
        3.2.1 挂膜期确定
        3.2.2 运行期确定和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间歇运行污染水处理效果研究
    4.1 不同间歇期滤柱运行效果分析
        4.1.1 间歇期为1 天滤柱运行效果分析
        4.1.2 间歇期为2 天滤柱运行效果分析
        4.1.3 间歇期为3 天滤柱运行效果分析
        4.1.4 间歇期为4 天滤柱运行效果分析
        4.1.5 间歇期为7 天滤柱运行效果分析
        4.1.6 间歇期为10 天滤柱运行效果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补砂混合式运行污染水处理效果研究
    5.1 3#、4#滤柱补砂混合式与传统工艺运行效果比较
        5.1.1 传统运行工艺(去砂30MM补砂30MM)的效果分析
        5.1.2 不补砂混合 30mm 的运行效果分析
        5.1.3 补砂10MM混合40MM的运行效果分析
        5.1.4 补砂20MM混合50MM的运行效果分析
        5.1.5 补砂30MM混合60MM的运行效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邯郸市水资源状况
    2.1 基本情况
    2.2 气象水文
    2.3 河流水系
    2.4 水利设施
    2.5 水资源状况
第3章 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水量安全性现状分析
    3.1 农村生活用水量
    3.2 农村生活用水水源
    3.3 农村生活供水现状
第4章 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水质安全性评价
    4.1 生活用水安全性评价内容、范围、标准与方法
    4.2 邯郸市地下水与地表水质量评价
        4.2.1 邯郸市地下水资源质量
        4.2.2 邯郸市地表水质量评价
    4.3 邯郸市水资源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农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
    5.1 浅层地下水天然水质质地较差
    5.2 农村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程度不高
    5.3 水质监测设施不够完善
    5.4 水源污染
    5.5 农村生活用水供水不足
    5.6 农村生活用水安全管理不到位
第6章 提高农村生活用水质量的措施及建议
    6.1 加强政府对农村水资源监管
    6.2 发展区域集中供水
    6.3 开源节流
    6.4 加强水源保护
    6.5 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水质在线监测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农村饮用水情况
    1.2 农村饮用水水质总体合格情况
        1.2.1 农村部分地区2011-2015 年间合格率比较
        1.2.2 枯、丰水期合格率化较
        1.2.3 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比较
        1.2.4 水厂处理工艺情况及对水质影响研究的分析
        1.2.5 水厂管网情况及对水质影响的分析
        1.2.6 水厂卫生管理制度、卫生情况及对水质影的分析
    1.3 国内外水厂的发展与现状
    1.4 国内水处理
    1.5 水处理工艺介绍
    1.6 制水工艺和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无人值守小型水厂设计
    2.1 微处理器与触摸屏选型
        2.1.1 STM32系列介绍与功能需求
        2.1.2 MCU选型
        2.1.3 串口屏
        2.1.4 MCGS触摸屏TPC7062KX
        2.1.5 触摸屏选型
    2.2 采样传感器
        2.2.1 浊度传感器
        2.2.2 余氯传感器
    2.3 无线通信
        2.3.1 蓝牙
        2.3.2 GSM/GPRS
        2.3.3 LoRa
        2.3.4 无线通信选择
    2.4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2.5 执行机构电路设计
    2.6 MCGS与STM32的通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CGS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信息处理
    3.1 软件程序设计
    3.2 MCGS屏幕功能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史密斯补偿器的加氯算法设计
    4.1 传统加氯算法
    4.2 现有控制系统工作现状
        4.2.1 系统现状与不足
        4.2.2 改进方案
    4.3 基于Smith补偿器的加氯控制构建与仿真
    4.4 算法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神经网络分析法的加药控制算法设计
    5.1 神经网络的优点
    5.2 模型构建
    5.3 神经网络控制加矾
    5.4 数据探索
    5.5 数据处理
        5.5.1 数据清洗
        5.5.2 属性规约
        5.5.3 模型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六合县农村两种不同水源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法律保障研究[D]. 闫向阳.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以安吉县赋石、老石坎水库为例[D]. 贾瑞杰. 浙江大学, 2021(09)
  • [3]农村集中生活饮用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定量监测与风险评价[D]. 过康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研究 ——以泰顺县为例[D]. 符志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洛阳市小桑坡村人居环境改造研究[D]. 张伊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西藏林芝地区天然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D]. 段小龙. 西藏大学, 2020(12)
  • [7]改良生物慢滤技术在西北窖水饮用的应用研究[D]. 黄忠臣.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3)
  • [8]邯郸市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评价[D]. 杨梓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9]无人值守水厂投矾加氯控制系统研究[D]. 钟仕杰. 江汉大学, 2019(04)
  • [10]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六合县农村两种不同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