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神经元肿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四种神经元肿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一、神经元肿瘤4种类型的MRI影像学特点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子依[1](2021)在《176例犬猫神经系统疾病的MRI影像调查与典型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宠物诊疗行业中的应用,犬猫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了更为准确的诊断手段。本研究收集了2020-2021年期间北京市某宠物医院的176例犬猫的神经系统疾病病例,分析了病例中犬猫常患脑部疾病和脊髓疾病的发病率、发病种类与年龄、性别、品种之间的关系,以及MRI在小动物神经系统疾病上的诊断效果,为犬猫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MRI的应用提供研究数据和理论基础。通过对收集的176例MRI影像确诊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犬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数量高于猫,比例为4.03:1;在收集的141只犬病例中,高发品种包括贵宾犬(27.1%)、田园犬(12.8%)、法国斗牛犬(11.3%),发病率高的年龄段集中在3-5岁,占整体的34.8%;在收集的35只猫病例中,发病数量最多的品种为田园猫(22.86%)、英国短毛猫(22.86%)、美国短毛猫(20%)、布偶猫(17.1%),发病率高的年龄段集中在1-2岁,占总发病数量的40%;而在犬和猫中,雄性的发病率均高于雌性,脑部疾病的发病率均高于脊髓疾病。通过对几种犬猫典型神经系统疾病MRI影像诊断学分析,丰富了兽医MRI影像检查数据。MRI技术在小动物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诊断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邹永杰[2](2021)在《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据Lancet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全世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致死的第二高发疾病,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类型中致死致残率最高,发病率占卒中类型的10-15%。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在我国,ICH发病率高达17-51%,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剧增,ICH发病率不降反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针对ICH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的手段并不能有效改善ICH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所以寻找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提高ICH疗效的希望所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98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2010-2014年患者死亡率较2000-2004年患者下降,而存活患者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客观实时评估ICH入院时病情,是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第一环节。目前病情评估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观察,结合现有的评分量表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第一次入院地点往往在基层医院,很多基层医院缺乏CT、MRI等客观检测设备,甚至连是否为脑出血的诊断难以明确,严重影响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本研究先将生物电阻抗技术与猕猴脑出血模型相结合,初步评估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病情监测与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我们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于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以探讨该技术是否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脑出血的辅助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的预后预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ICH患者数据,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寻找影响我院ICH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2000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住院经过与病情评估,并发症,以及随访资料等进行评估入组。根据时间段分为A组2000-2004年、B组2010-2014年,对两组分别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根据9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两个时间段收治患者的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有显着差异(P<0.05);2.高血压、吸烟和饮酒依然是IC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我院收治患者的死亡率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由2000-2004年的26.9%降至2010-2014年的1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年龄、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等均为IC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和脑出血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进一步加强ICH患者病情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是未来ICH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拟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模拟临床脑出血及血肿扩大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观察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内出血量增多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规律,以明确该技术在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采取自体血注入法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对造模动物进行有创颅内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观察脑出血后出血量增加过程中及不同出血量时两种监测数值的变化情况,术后通过MRI确认模型稳定性。研究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猕猴ICH模型,术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2、3和7天,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8.67±0.89、27.33±1.11、25.33±1.11、23.67±0.89;2.MRI扫描可见左侧基底节区T1稍低信号影,T2稍高信号影,中线向右侧稍偏移,左侧脑室受压明显;3.ICH造模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由9.2±0.5mm Hg升高到27.2.±1.3mm Hg;扰动系数由102.5±6.0升高到146.5±5.3;全频相位斜率值由-0.9558±0.0038升高到-0.9445±0.0043。研究结论: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指标(扰动系数、全频相位斜率)变化的趋势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技术可以反映脑出血量的多少和脑内血肿量增多的过程,在ICH的辅助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早期病情监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入组162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使用便携式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护,测定扰动系数值,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GCS昏迷评分、NIHSS评分、脑病变部位等指标。最后经头颅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80.29±7.80,脑梗死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71.64±7.81,两组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扰动系数大于78.5时,提示脑出血的可能性大(敏感度52.4%,特异度88.9%),其曲线下面积为0.778。在4.5-24h之间测得的扰动系数具有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类型的价值。研究结论:生物电阻抗技术对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应用价值。第四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诊疗过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我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无创脑水肿监测,对监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观察并收集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入院诊疗以及随访资料进行评估入组,根据监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组患者,每组内再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时根据3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扰动系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的患者,扰动系数在急性期有随着水肿面积增大而降低的趋势;2.无创颅内压指数与患者的血肿量,绝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存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1.55时,提示患者应当行手术治疗(敏感性:73.63%,特异性:70.93%),其曲线下面积:0.78;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3.65时,提示患者死亡可能性大(敏感性:74.07%,特异性:60%),其曲线下面积:0.70;4.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11.7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17.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瞳孔变化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发现血肿扩大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脑积水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3小时,癫痫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6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水肿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梗死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3小时,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2小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协助判断患者手术时机,预测患者预后,是一种新的病情监测方法。

李小莉[3](2021)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癫痫病脑结构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诊断癫痫病脑结构性病因中的价值目的 探讨全年龄段癫痫病患者的脑结构性病因分布,分析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癫痫病脑结构性病因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和小儿神经科住院的247例确诊为癫痫的患者,其中经高年资神经内科、小儿神经科和影像科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诊断其癫痫由结构性病因引起的患者116例,116例患者均使用3.0 T Siemens Magnetom Prisma扫描仪和32通道相控阵头部线圈进行了高分辨的磁共振序列扫描。收集统计116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具体结构性病因的分布。分析总结不同结构性病因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征象特点。结果 116例脑结构性病因癫痫病患者中0~18岁年龄段54例(约占46.5%),其中男29例,女25例;19~40岁年龄段25例(约占21.6%),其中男13例,女12例;41~60岁年龄段18例(约占15.5%),其中男11例,女7例;>60岁年龄段19例(约占16.4%),其中男11例,女8例。在本研究中,18岁以下患者(婴幼儿及青少年患者)是癫痫病的高发人群,约占研究总数的46.5%;同时男性患者在各个年龄段的患病率均略高于女性,但总体而言,癫痫病的发病概率男女未见明显差异(P>0.05)。0~18岁年龄段患者的病因分布以脑皮质发育不良居首位,其次是脑创伤、脑肿瘤、海马硬化、杏仁核肥大等;19~40岁年龄段患者的病因分布以脑皮质发育不良居首位,其次是脑创伤、杏仁核肥大、海马硬化、脑肿瘤、脑血管病等;41~60岁年龄段患者的病因分布以脑肿瘤居首位,其次是海马硬化、杏仁核肥大、脑创伤、脑血管病等;>60岁年龄段患者的病因分布以脑血管病居首位,其次是脑肿瘤、海马硬化、脑创伤、杏仁核肥大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脑内微小结构病变的显示具有优越性。各类结构性病因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中的征象总结如下:(1)脑皮质发育异常:①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a.局灶性灰白质分界模糊b.局灶性皮质增厚c.局灶性皮质增厚并周围白质内T2加权像异常高信号d.灰质内异常信号e.白质内异常信号f.局部脑叶萎缩或发育不良;②灰质异位:脑白质区条状、带状、类圆形、脑回样等T1等T2灰质信号;③脑裂畸形:横贯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见等T1等T2灰质信号覆盖。(2)脑创伤:①脑内陈旧性出血灶;②脑内软化灶;③脑内软化灶并胶质增生;④脑内缺血灶。(3)脑血管病:①脑梗死;②脑出血;③脑梗死后软化灶形成。(4)脑肿瘤。(5)海马硬化:①海马体积减小;②T2加权像及T2-FLAIR像信号增高。(6)杏仁核肥大:杏仁核体积增大,可见于左侧、右侧或双侧,双侧少见。结论 脑皮质发育异常、脑创伤、脑血管病、脑肿瘤、海马硬化、杏仁核肥大为各年龄段癫痫病的主要结构性病因,患者年龄不同,病因分布也存在差异。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脑内微小结构病变显示具有优越性。第二部分探讨高级扩散成像在伴杏仁核肥大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目的 高级扩散成像技术有助于定位常规MRI阴性癫痫患者的脑内致痫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两种高级扩散成像序列,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对检测伴杏仁核肥大(amygdala enlargement,AE)颞叶癫痫患者致痫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3.0 T Siemens Magnetom Prisma扫描仪对15例常规MRI图像中仅表现为杏仁核肥大的颞叶癫痫患者及14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DTI和NODDI序列扫描,量化分析癫痫患者患侧与健侧、患侧与对照组杏仁核和海马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细胞内体积分数(neurite densitv index,NDI)和方向分散指数(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ODI),获取每一种参数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相应的AUC值,计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确定癫痫致痫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癫痫患者患侧杏仁核的FA值、NDI值明显低于健侧,MD值、ODI值明显高于健侧(P<0.05)。患者患侧海马的NDI值明显低于健侧(P<0.05),FA值、MD值及ODI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癫痫患者患侧杏仁核的ND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A值、MD值和ODI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癫痫患者患侧与对照组海马FA值、MD值、NDI值及ODI值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获得患者患侧与健侧杏仁核的参数值的ROC曲线,FA值、MD值、NDI值、ODI 值的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19(95%CI,0.03~0.35)、0.78(95%CI,0.61~0.95)、0.22(95%CI,0.05~0.38)、0.84(95%CI,0.68~0.99),ODI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6.7%、80%。结论 DTI和NODDI可以帮助评价诊断伴杏仁核肥大颞叶癫痫患者的致痫灶,NODDI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刘逸阳[4](2021)在《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明确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探讨临床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研究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L2脊髓背角的甲硫脑腓肽、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模型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表达的相关性,探讨电针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纳入符合受试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在治疗前对受试者进行体格检查,明确其责任病灶;参照神经功能评定表及ODI评分量表分别对受试者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进行评估。选择受试者责任病灶上下椎体的双侧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天,6次/疗程,隔1天,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使用ODI评分量表评估受试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后受试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分析ODI评分改善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4只实验兔。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实验兔进行自然饲养4周;模型组在实验兔L4、L5椎体间置入克氏针,并在椎体间进行纵向加压处理;假模型组克氏针置入方法同模型组,但不予以椎体加压处理;模型兔L4/L5节段椎体进行连续加压4周后,对各组实验兔行MRI检查,观察各组实验兔在造模后椎间盘退变情况。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取L4/L5双侧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天,6次/疗程,隔1天,共治疗4个疗程;假电针组的L4/L5夹脊穴连接电针但不予以通电处理,余治疗同电针组。电针治疗4周后,取出各组模型兔的L2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检测退变椎间盘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蛋白的表达以及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蛋白的表达,分析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蛋白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研究电针治疗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ODI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受试者的ODI评分改善率与神经缺损程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2=0.43)。2实验研究(1)观察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蛋白表达的影响。Netrin-1蛋白在正常组及假模型组中均有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etrin-1蛋白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Netrin-1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增加(P<0.05)。(2)观察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脊髓背角内源性阿片肽蛋白表达的影响。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在正常组及假模型组均有少量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3)研究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Netrin-1的表达值与脊髓背角的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含量均存在直线正相关性(R2=0.66;R2=0.51)。结论1临床部分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具有较好的疗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该结果提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能够为评估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预后提供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实验部分电针可能通过促进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释放,参与诱导退变腰椎间盘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表达上调,逆转脊髓背角的生长环境变为抑制,从而抑制椎间盘有髓神经纤维内向生长。具体的作用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邓名良[5](2021)在《58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归纳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opathy,AE)的临床特点、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影响短期预后的因素,为儿科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儿童神经内科诊断为AE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首次发病初始症状、辅助检查:脑脊液自身抗体、血清自身抗体、脑脊液常规生化、头颅核磁影像学、脑电图、血清电解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ntistreptolysin“O”,ASO)、血清尿酸,是否合并肿瘤,是否出现癫痫,治疗方案,是否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住院时间,是否复发等。并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对患儿出院时、出院1月、出院3月、出院6月情况进行评估,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AE患儿脑脊液和血清抗体情况分为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免疫抗体阴性组,对两组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按出院时的m Rs评分分为短期预后良好组与短期预后不良组,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所有患儿按第一次出院时间结束起随访6月,至随访终点,按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1、58例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男性27/58例(46.5%),女性31/58(53.5%)例,男女构成比为0.87。就诊年龄在1~16岁之间,50%患儿集中在9.0±3.8岁之间。2、58例确诊患儿中最常见首发症状是发热19/58例(32.9%)和精神行为异常15/58例(25.8%)。58例确诊患儿中有41/58例(70%)出现精神行为异常,36/58例(62.0%)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4/58例(58.6%)运动功能障碍;31/58例(53.4%)睡眠障碍;30/58例(51.7%)伴有发热;30/58例(51.7%)认知功能下降;22/58例(37.9%)伴惊厥或癫痫发作;22/58例(37.9%)言语障碍;16/58例(27.5%)意识障碍。14/58例(24.1%)记忆力下降;1/58例(1.7%)合并松果体瘤。3、58例确诊患儿中23/58例(39.6%)出现脑脊液阳性改变,48/58例(82.7%)出现脑电图异常,36/58例(62.1%)发现颅脑MRI异常;4、58名确诊患儿中共有28/58例(48.2%)自身免疫抗体呈阳性,17/28例(60.7%)为抗NMDAR(N-Mrthyl-D-aspartate receptor,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4/28例(14.3%)为抗MOG脑炎(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 G,MOG-Ig G),4/28例(14.3%)为抗CASPR2脑炎(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 2,突触相关蛋白2),1/28例(3.6%)为抗LGI1脑炎(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1,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2/28例(7.1%)为多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脑炎。5、58名确诊患儿共有57/58例(98.2%)接受免疫治疗;单用丙球3/57例(5.3%),单用激素8/57例(14.0%),丙球+激素43/57例(75.4%),丙球+激素+免疫抑制剂3/57例(5.3%),入组患儿中没有使用血浆置换疗法进行一线免疫治疗。6、抗体阳性组患儿较抗体阴性组癫痫发作(p=0.001)、运动功能障碍(p=0.018)更常见,阴性组的住院时长比阳性组更长(p=0.039)。7、52/58例患儿(89.4%)长期预后良好,6/58例患儿(10.3%)长期预后不良,8/58例(13.8%)患儿出现复发。病程中出现言语障碍(p=0.001)、认知功能下降(p<0.001)、发热(p=0.014)的患儿出院时短期预后相对较差。结论1、抗体阳性AE患儿较抗体阴性AE患儿更易出现癫痫发作和运动功能障碍,抗体阴性AE患儿平均住院时长于抗体阳性AE患儿。2、抗NMDAR脑炎是儿童AE中的常见类型,同时也存在多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脑炎。3、病程中出现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和发热的AE患儿短期预后较差;大多数AE患儿经过免疫治疗后远期预后良好。

陶帅[6](2021)在《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并对补肾活血方进行组方解析。(2)纳入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67例,治疗组33例给予补肾活血方,对照组34例给予西乐葆,经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和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E2、MMP-13、CTX-Ⅱ、IL-1β、TNF-α各指标的变化,并通过WORM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MRI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水肿、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及关节腔积液的影像学变化,并分析其关联性。(4)采用卵巢切除术+右膝关节腔注射MIA建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分为Control组、Model组、BSHXR-L组、BSHXR-M组、BSHXR-H组。分别运用大鼠最大跑步速度、肉眼观察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ELISA法、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运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并对miR-107与Akt、mTOR进行相关性分析。(5)建立体外软骨损伤模型,分为Control组、IL-1β组、BSHXR组、BSHXR+miR-107 inhibitor 组和 BSHXR+miR-107 inhibitor NC 组。ELISA 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上清液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小体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Targetscan 7.2软件预测miR-107的可能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验证。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揭示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在WOMAC评分、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改善明显,而在步行能力、KSS评分、VAS评分和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药组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最为常见,以归肝肾经、药性温平、药味甘苦辛为主,共发现54组常用药物组合,33条关联规则和16味核心药物,而补肾活血方主要组成药物均囊括其中,且各药物使用频次均≥10次。(2)治疗组补肾活血方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尤其对肝肾亏虚型患者的关节酸软乏力、关节冷痛喜暖恶寒、头晕耳鸣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补肾活血方可降低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对女性绝经后出现的诸多不适有明显改善,其中医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活血方可提高血清中E2表达,抑制MMP-13、CTX-Ⅱ、IL-1β及TNF-α的表达。MRI观察发现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其首先病变区域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为主,同时内侧半月板变性损伤发生率较外侧半月板高且病变程度重。软骨损伤评分与E2呈强负相关,与MMP-13、CTX-Ⅱ、IL-1β呈良好正相关,与TNF-α呈弱正相关;与K-L分级、半月板变性损伤呈良好正相关,与软骨下骨髓水肿呈弱正相关。补肾活血方可明显降低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评分,而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变性损伤评分几乎无影响。(4)造模后BSHXR(L、M、H)各组均可提高大鼠最大跑步速度,减轻软骨损伤程度,抑制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示其COL-Ⅱ、Aggrecan表达逐渐升高,MMP-13表达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L、M、H)各组凋亡蛋白Bcl-2逐渐升高,而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 逐渐降低;自噬通路蛋白 p-Akt/Akt、p-mTOR/mTOR 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逐渐升高,而p62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示BSHXR(L、M、H)各组均可促进Beclin-1、LC3Ⅱ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呈剂量效应;同时miR-107与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强负相关。(5)诱导OA后软骨细胞上清液中COL-Ⅱ、Aggrecan降低,MMP-13、TNF-α、IL-6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示BSHXR组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数量较IL-1β组明显提升,且形态大自噬能力强;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时,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受到抑制;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 NC时,抑制现象则不明显。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组自噬通路蛋白p-Akt/Akt、p-mTOR/mTOR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升高,而p62降低。qPCR结果示BSHXR组可促进软骨细胞中miR-107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Targetscan7.2预测miR-107的靶基因可能是TRAF3。Western-Blot和qPCR结果示BSHXR组可抑制TRAF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miR-107靶向作用软骨细胞的TRAF3基因。结论:(1)文献研究证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临床治疗主要以补益肝肾为本,配合活血化瘀、祛风湿等治标药物以标本同治,证实了补肾活血方组方的科学性、有效性。(2)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肝肾亏虚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有临床优势,尤其对绝经后女性伴有全身不适症状者疗效更佳。(3)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MRI影像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损伤最为常见;补肾活血方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发挥一定程度的类雌激素样作用,且炎性指标的降低程度并不能预测MRI影像的改善情况。(4)补肾活血方通过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进而增强软骨细胞自噬反应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王俊骁[7](2021)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向SPF小鼠注射脂多糖及强的松龙制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观察激素引起自噬对骨坏死的影响及应用骨痹通消方后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造模:1.本研究选择90只20-23g雄性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78只,剩余12只为对照组。模型组给与脂多糖LPS进行腹腔注射,并按照体重换算1kg注射1mg,观察第二周为间隔周,在第三周再行注射的同时在小鼠臀部进行PND(泼尼松龙注射液)同时注射,用量为100mg/kg,随后的每3天注射一次,直至8周造模完成。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待造模结束后随机选取造模组的2只小鼠进行MRI(核磁共振)检测,观察小鼠股骨头坏死病变情况,并选取两组的24只小鼠血液经ELISA法检测BALP、PINP水平来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是否造模成功。2.将成功建立的60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每组20只及12只小鼠的对照组。治疗组小鼠以骨痹通消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以通络生骨胶囊灌胃,模型组及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共治疗8周。分别将每组实验动物造模后取材。光镜下计算各组空骨陷窝率,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及讨论:结果1.模型组小鼠磁共振显示左侧髋部高信号影,经ELISA法测量两组BALP、PINP含量,模型组均较正常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细胞免疫荧光标记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均增加。3.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空白对照组Beclin1 mRNA表达稳定,4次标本检查基本没有大的波动变化,其余组都以此组数值为基数。第2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标本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mRNA升高至对照组的16.01倍(P<0.01),第4周是对照组的8倍,第6周是对照组的3倍,第8周为0.46倍。模型组与阳性对照组均比模型组明显升高,第4周是对照组的6倍,第6周下降至0.28倍,第8周0.48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mTOR mRNA表达明显下降。激素使用后,迅速激活Beclin1开始诱导细胞自噬,但是随着病情进展,Beclin1 mRNA表达逐渐缓和。因为激素影响Beclin1 mRNA也高于对照组,但是由于骨痹通消方对自噬的抑制,影响Beclin1 mRNA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治疗组。4.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明显升高(P<0.01),p-Akt组及p-mTOR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讨论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年轻人群众普遍发生,非常容易使人致残,超过70%的人会继发为骨性关节炎。而激素的使用是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大主要因素。之所以临床上针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案层出不穷且没有一个很好的明确阻止疾病发生及发展的治疗方案,就是因为该病的致病原因没有明确的解释。本文即是通过相关实验,明确细胞自噬与骨坏死之间的关系,明确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自噬扮演的角色。Jia等研究表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制与骨细胞凋亡、自噬有关联密切。2.此次实验,在观察相关指标时发现,注射激素的治疗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 mRNA及Beclin1蛋白表达迅速上升,且第2、4周上升迅速,第6、8周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说明激素能很快诱导细胞自噬发生。Akt mRNA、mTOR mRNA表达下降,激素能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反向调节引起细胞自噬。骨痹通消方介入后,能明显影响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Akt mRNA、mTOR mRNA的表达,抑制细胞自噬。

孙觊[8](2020)在《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癫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起病年龄跨阈大,以发作形式多样、反复发作为特点,对患者身体、精神、智力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癫痫综合征,也可演变为癫痫持续状态,甚至引起癫痫性猝死。癫痫的致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阐明,由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功能障碍可能为其致病原因之一。此外,近年来,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蛋白质组学的迅速发展为临床上疾病标志物的识别、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对癫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多集中于动物模型或人脑组织标本,对于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仍不多见。本研究一方面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联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癫痫患者血浆差异蛋白进行筛选,一方面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对癫痫致病基因CACNA1A扩增突变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共分6章,主要内容在第3、4章,具体工作如下:⒈儿童Rolandic癫痫血浆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第3章)目的:应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同时联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筛选、可视化,以寻求癫痫患者血浆中的可能生物标志物。方法:对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病例组5例)及儿童偏头痛患者(对照组5例)的血浆分别进行收集,之后进行蛋白提取及胰蛋白酶酶解消化,酶解后的肽段用TMT试剂进行标记,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级,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分析,使用Maxquant(v1.5.2.8)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为Swiss Prot Human,进行差异蛋白鉴定。在质谱数据质控检测合格的基础上,选取fold change>1.2或fold change<0.83,P value<0.05,且同时在二组或以上均表达上调/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DE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GO分析、KEGG通路分析、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差异表达蛋白的核心基因筛选。结果:共鉴定到752个蛋白(670个定量蛋白)。其中217个差异表达蛋白存在于二组及以上的样本中,其中上调差异表达蛋白46个,下调差异表达蛋白111个。这些蛋白多与免疫或炎症反应、补体级联反应的活化、脂质及糖酵解代谢、纤维蛋白原及纤溶系统的调节异常、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共筛选出20个核心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纤连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家族(AGP1、AGP2)、血清淀粉样蛋白P、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补体C9、补体C8β、补体C4B、补体因子I表达上调;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磷酸丙糖异构酶(TIM)、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ALDOA)、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1(h Sod1)、热休克蛋白90β1、α稀醇化酶、载脂蛋白A1表达下调。α-1酸性糖蛋白(AGP)、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在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属首次报道。⒉PME基因CACNA1A中CAG扩增突变引起SH-SY5Y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第4章)目的:我们课题组前期在一个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ME)伴有进行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退及认知功能下降的三代家系中发现二例CACNA1A基因纯合突变,为47外显子c.69756976ins CAG。本章是探讨PME致病基因CACNA1A的3′端CAG扩增突变对SH-SY5Y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而为PME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⑴构建表达Cav2.1wt(Q13)、Cav2.1mt(Q26)、截短突变(Cav2.1dm)中的Cav2.1N、Cav2.1dm1、Cav2.1dm2、Cav2.1C、Cav2.1dm3、Cav2.1dm4、Cav2.1dm5的DNA分子,并将相应的DNA分子克隆到带有Bam H I和Xba I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的pc DNA3.1 neo vector中。再利用Lipofectamine 3000进行SH-SY5Y细胞转染。⑵48小时后采用WST-1细胞增殖试剂盒进行细胞增殖检测,并利用流式细胞学进行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并观察细胞凋亡形态。⑶用GFP标记Cav2.1dm3构建Cav2.1dm3G融合基因,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av2.1wt、Cav2.1mt、Cav2.1dm3G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免疫荧光及DAPI染色观察Cav2.1wt、Cav2.1dm3G表达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⑷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Cav2.1wt、Cav2.1mt、Cav2.1dm3各组中Bcl-2、Bax、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⑴与Cav2.1wt(Q13)及EV对照组相比,Cav2.1mt(Q26)显着降低了细胞的增殖水平,**P<0.01。Cav2.1N、Cav2.1C与EV对照组相比,未见对细胞增殖产生显着性影响。Cav2.1dm3与Cav2.1dm1、Cav2.1dm2组分别相比较,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Cav2.1dm4、Cav2.1dm5与EV对照组相比,未见对细胞增殖产生显着性影响。Cav2.1dm3与EV对照组、Cav2.1dm4、Cav2.1dm5组分别相比较,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⑵Cav2.1mt、Cav2.1dm3与EV对照组、Cav2.1wt组相比,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⑶Cav2.1dm3与Cav2.1wt、EV对照组相比,引起细胞凋亡百分比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Cav2.1dm3与Cav2.1mt组之间相比较,引起细胞凋亡百分比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⑷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av2.1wt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87.0%,**P<0.01),Cav2.1mt蛋白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核(46.7%vs53.3%,**P<0.01),而Cav2.1dm3G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85.9%,**P<0.01),与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一致。⑸与Cav2.1wt组相比,Cav2.1mt和Cav2.1dm3组Bcl-2/Bax比值的下降、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水平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Cav2.1dm3组与Cav2.1mt组相比,Bcl-2/Bax比值的下降、cleaved caspase 3、cleaved PARP水平的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⑴应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筛选出的蛋白,多数与免疫或炎症反应、补体级联反应的活化、脂质及糖酵解代谢、纤维蛋白原及纤溶系统的调节异常、氧化应激反应有关。⑵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共筛选出20个核心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与免疫或炎症反应、补体级联反应的活化、纤维蛋白原活化相关的蛋白表达上调;与脂质及糖酵解代谢、纤溶系统调节异常、氧化应激反应相关的蛋白表达下调。α-1酸性糖蛋白(AGP)、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在儿童Rolandic癫痫患者血浆中表达上调属首次报道。⑶癫痫致病基因CACNA1A中CAG扩增突变所编码的C端含有延长的poly Q序列的突变型Cav2.1蛋白可能由于结构不稳定发生酶解,产生截短突变蛋白,其中包含有C端的截短蛋白更倾向于发生核转移,并可通过Bcl-2/Bax/caspase-3/PARP通路诱导SH-SY5Y细胞凋亡。

冯小宁[9](2020)在《神经电生理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大多数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体征,是脊柱外科常见的脊髓神经损害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通常临床医生主要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帮助诊断和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但是颈椎病有发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特点,经常遇到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不相符的情况,对影像学存在较明显压迫但仅有轻微临床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着不同的观点。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趋势,目前精准治疗在脊柱外科方面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精准评估脊髓神经损害的状况,对疾病发展进行预测显得很重要,因此我们尝试结合影像学的形态变化,利用神经电生理功能学检查作为新的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神经损害的状况进行评估,为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神经电生理属于临床多学科成熟的功能学检查,可以客观评价神经损害的情况,尤其在神经定性、定位诊断方面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神经电生理在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术中监测以及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1-4],并且有研究报道[5]患者出现神经症状的早期,神经功能处于代偿期,神经电生理检查的数据通常是正常的,随着病情的发展,神经失代偿或神经变性改变时,电生理检测数据表现为异常,包括自发电位、传导阻滞等情况,病理改变包括轴突的丢失和神经纤维脱髓鞘,因此病程的不同阶段电生理表现亦不同。虽然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柱外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神经电生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往临床当中并没有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本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大鼠颈段脊髓、腰段神经损伤和假手术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部位神经损伤后神经电生理相关检测指标的变化和差异,为神经电生理在颈椎、腰椎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提供实验室依据。应用神经电生理相关检测指标对影像学存在明显压迫而仅有轻微临床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病程的进展方面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和报道。我们试行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来探索其存在的潜在价值。本课题共分为二部分,均为回顾性临床研究。第一部分神经电生理在轻度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背景:影像学上存在颈脊髓形态改变但仅有轻微临床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其诊断和治疗的策略仍有争议。目的:应用神经电生理相关检测指标评估影像学上存在颈脊髓形态改变但仅有轻微临床症状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山西大医院脊柱外科住院和门诊患者,均行颈椎核磁MRI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对颈椎MRI观察,选择仅累及颈脊髓受压的患者,根据颈椎MRI椎管狭窄Kang分级,将不同程度颈脊髓压迫的患者分为A组:Kang分级≥2级的住院患者组、B组:Kang分级<2级的门诊患者组;所有患者均行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的检测,包括针极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H反射、Hmax/Mmax波幅比值及体感诱发电位(SEP)。应用相应的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间神经电生理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分析Kang分级和神经电生理的相关性。结果:对Kang分级≥2级的住院患者A组(36例)、Kang分级<2级的门诊患者B组(30例)进行两组间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比较,从相同脊髓节段对应所检肌EMG的结果来看,两组间所检肌EMG的表现没有明显差别;A、B组间的H反射比较,A组H反射的引出率为100%,B组H反射的引出率为40%,A组引出率明显高于B组,A组H反射的Hmax/Mmax波幅比值同B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A组的H反射Hmax/Mmax波幅比值高于B组;A、B组间Hmax/Mmax波幅比值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四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率同B组比较有差异,而A组神经传导速度NCV同B组相比较无差异。结论:对于伴有轻微临床症状且影像学有脊髓压迫的颈椎病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不仅可以在鉴别诊断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并且可以较好评估神经损害的情况,为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第二部分体感诱发电位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进展的预测价值背景:临床上对于仅有轻微临床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其治疗策略亦有争议。目的: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来预测脊髓型颈椎病病程的进展。方法:筛选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临床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患者200名。所有患者均在第一次就诊时和1年后随访时进行了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量表(m JOA)评分,并且应用颈椎核磁共振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评估。根据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对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s进行综合分类,在1年的随访中,m JOA评分下降>2分的患者被认为是进展性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不同的SEP分类进行评估进展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所选20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加重。上肢SEP分类后,I型,II型,III型,IV型和V型在进展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中分别为2.6%,27.7%,23.8%,86.7%和100%;而下肢SEP分类后,I型,II型,III型和IV型在进展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中分别为18.8%,39.4%,42.3%,83.3%。进行上下肢综合SEP分类后,I型,II型,III型,IV型和V型在进展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中分别为0%,13.7%,24.3%,91.1%和100%。进展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分类(r=0.94,P<0.01)和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综合SEP分类(r=0.95,P<0.01)之间有着显着相关性。结论:进展性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上肢和综合SEP分类的递增而升高。因此,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SEPs可以预测m JOA神经功能评分的下降,可以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病情的恶化。

刘宏娜[10](2020)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由肿瘤细胞和神经元表达的抗原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引起的罕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约70%的PNS患者在缺乏原发肿瘤的临床表现时即可出现。本研究通过对26例P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河北地区汉族人群PNS的临床特征,以深化临床医生对PNS的认识,为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NS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收集26例PN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肿瘤筛查、实验室检测、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随访患者生存期。结果:26例PNS患者中,男性占57.7%,女性占42.3%,中位发病年龄为61岁。20例表现为经典临床综合征,6例表现为非经典临床综合征,边缘叶脑炎(6例,23.1%)、亚急性小脑变性(6例,23.1%)为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肿瘤发生率为96.2%(25/26),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高达48%(12/25)。11例(44%,11/25)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肿瘤确诊前,14例(56%,14/24)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于肿瘤确诊后,PNS平均发生于肿瘤确诊后4个月。抗体阳性率为77.8%(14/18),Hu抗体检出阳性率最高为50%(7/14),3例检出双重抗体阳性。肿瘤标志物阳性率为73.1%,阳性率最高的肿瘤标志物依次为NSE、PROGRP、CYFRA,肿瘤标志物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肿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3例边缘叶脑炎患者行脑脊液相关检测,2例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含量升高,1例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未见异常,1例血清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阳性。1例边缘叶脑炎患者动态脑电图示:清醒期各导可见弥漫性慢波,醒-睡各期未见明显痫样放电。6例边缘叶脑炎患者头颅MRI示,2例可见异常信号,余4例未见异常。3例周围神经病患者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损害,3例皮肌炎患者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1例LEMS患者高频(50Hz)刺激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大于100%。治疗前后患者的m RS评分差异显着(P=0.017),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着缓解,有效率为69.2%(18/26),副肿瘤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效率比较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PN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25年。结论:1.PNS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为边缘叶脑炎和亚急性小脑变性。2.SCLC为PNS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肿瘤类型,Hu抗体为检出率最高的抗体类型。3.无论肿瘤标志物是否异常均应进行系统性肿瘤筛查,对于初次筛查未发现肿瘤的患者,应定期筛查、密切随访,若伴有不明原因D-二聚体升高亦应进行肿瘤筛查,避免漏诊。4.抗肿瘤治疗和或免疫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

二、神经元肿瘤4种类型的MRI影像学特点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元肿瘤4种类型的MRI影像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76例犬猫神经系统疾病的MRI影像调查与典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MRI的研究进展
    1.1 MRI的简介
    1.2 MRI的成像原理
    1.3 MRI的图像特点
    1.4 MRI的分类
    1.5 MRI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犬猫神经系统疾病概述
    2.1 犬猫脑部疾病的概述
        2.1.1 脑膜脑炎
        2.1.2 脑萎缩
        2.1.3 脑出血
        2.1.4 脑积水
        2.1.5 脑梗死
    2.2 犬猫脊髓疾病的概述
        2.2.1 椎间盘病
        2.2.2 脊髓炎
        2.2.3 脊髓空洞
        2.2.4 脊髓肿瘤
第三章 MRI在犬猫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3.1 头部脑部疾病
    3.2 脊椎疾病
    3.3 肿瘤
    3.4 胸腹腔疾病
第四章 犬猫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病例调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来源
        4.1.2 设备
        4.1.3 检查方法
        4.1.4 病例收集标准
        4.1.5 疾病诊断依据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犬猫病例数量
        4.2.2 犬常见神经疾病的患病情况
        4.2.3 猫常见神经疾病的患病情况
    4.3 小结
第五章 MRI在犬猫神经疾病诊断应用实例
    5.1 脊椎疾病
        5.1.1 脊椎典型病例一:腰椎间盘突出
        5.1.2 脊椎典型病例二:颈椎间盘突出
        5.1.3 脊椎典型病例三:椎体形态异常
        5.1.4 脊椎典型病例四:脊髓炎
        5.1.5 脊椎典型病例五:脊髓空洞
        5.1.6 脊椎典型病例六:椎体肿物
    5.2 脑部疾病
        5.2.1 脑部典型病例一:脑膜炎
        5.2.2 脑部典型病例二:脑积水
        5.2.3 脑部典型病例三:脑外伤
        5.2.4 脑部典型病例四:脑肿瘤
        5.2.5 脑部典型病例五:中耳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神经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癫痫病脑结构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诊断癫痫病脑结构性病因中的价值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探讨高级扩散成像在伴杏仁核肥大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治疗方案
        2.3 研究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受试者ODI评分的改善情况
        3.3 神经功能评分与ODI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器材与实验试剂
        2.3 动物造模
        2.4 实验分组
        2.5 治疗方法
        2.6 Western Blot的实验内容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模型的MRI检测结果
        3.2 各组实验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 蛋白含量比较
        3.4 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讨论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 研究方法
        2.1 夹脊穴的选择依据
        2.2 针灸治疗的选择依据
        2.3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2.4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2.5 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依据
        2.6 Netrin-1 的选择依据
        2.7 内源性阿片肽的选择依据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研究结果
        3.2 实验研究结果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ODI评分量表(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
    附录二 文献综述 电针对腰椎间突出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58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情况
        2.2.2 资料收集
        2.2.3 治疗方案
        2.2.4 预后及随访
        2.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收治年份
        3.1.2 共患肿瘤情况
    3.2 临床特点
        3.2.1 入院时首发症状
        3.2.2 患儿病程中出现的临床症状和特征
        3.2.3 患儿病程中合并癫痫情况
    3.3 辅助检查
        3.3.1 炎性脑脊液情况
        3.3.2 脑电图
        3.3.3 磁共振影像学
    3.4 抗体情况
    3.5 治疗方案
    3.6 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3.7 预后与随访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探索
        1 炎症反应
        2 关节软骨退变
        2.1 自噬简介
        2.2 自噬参与软骨退变
        2.3 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关系
        2.4 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
        2.5 中药汤剂对miRNAs表达的影响
        3 小结
    第二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1 西药口服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
        1.2 对症慢作用药物
        1.3 雌激素类
        2 关节腔药物注射
        2.1 透明质酸
        2.2 糖皮质激素
        2.3 富血小板血浆
        3 手术治疗
        3.1 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
        3.2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3.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3.4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4 当前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治疗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基于“天癸理论”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1 天癸的基本内涵
        1.1 渊源
        1.2 天癸的物质性
        1.3 天癸的功能性
        2 天癸与五脏
        2.1 天癸的产生依赖五脏
        2.2 天癸受五脏功能调控
        2.3 天癸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
        3 天癸的现代研究
        3.1 天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
        3.2 天癸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
        3.3 天癸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相关
        3.4 天癸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关系
        4 天癸与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4.1 肝肾亏虚天癸竭是绝经后膝OA的发病之本
        4.2 补益肝肾调天癸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及时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与排除
        1.4 结局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入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偏倚风险评估
        3 Meta分析结果
        3.1 总有效率
        3.2 不良反应
        3.3 步行能力
        3.4 VAS评分
        3.5 WOMAC评分
        3.6 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
        3.7 KSS评分
        3.8 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
        4 讨论
        4.1 中药汤剂内服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地位
        4.2 结果分析及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3 本系统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膝骨关节炎用药规律挖掘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1 研究方法
        2 数据挖掘结果
        2.1 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2.2 中药类别频次分析
        2.3 归经
        2.4 四气五味
        2.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药物分析
        3.2 方剂分析
        3.3 膝骨关节炎核心药物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3.4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及治疗分组
        2.2 治疗措施
        2.3 患者依从性管理与评价
        3 观察指标
        3.1 视觉模拟评分
        3.2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
        3.3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
        3.4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
        4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
        5 不良事件
        6 统计分析
        7 项目支持与伦理
        8 结果
        8.1 病例纳入情况及不良事件
        8.2 依从性指标
        8.3 一般资料
        8.4 发病季节分布及各季节发病患者初诊WOMAC评分情况
        8.5 VAS评分结果
        8.6 WOMAC评分结果
        8.7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结果
        8.8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结果
        8.9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9 讨论
        9.1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现状及难点
        9.2 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及作用机制
        9.3 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9.4 小结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清学炎性指标及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1.3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分组
        2.2 治疗措施
        3 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
        4 膝关节核磁共振(MRI)半定量评分
        4.1 设备及扫描序列
        4.2 WORMS评分方法
        5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两组治疗前后E2、MMP-13、CTX-Ⅱ、IL-1β、TNF-α血清学指标变化
        6.2 两组患者膝关节MRI半定量评分结果分析
        6.3 两组治疗前后MRI影像评分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7 讨论
        7.1 补肾活血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延缓软骨退变
        7.2 补肾活血方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保护关节软骨
        7.3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关节炎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7.4 补肾活血方干预下的MRI影像学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关联性探讨
        7.5 小结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疼痛行为学评估
        2.3 处死大鼠及取材
        2.4 肉眼观察膝关节软骨外观
        2.5 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2.6 ELISA检测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2.7 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COL-Ⅱ、Aggrecan、MMP-13的表达
        2.8 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PARP、PARP的表达
        2.9 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Ⅱ、p62、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2.10 qPCR检测Beclin-1、LC3 Ⅱ、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2.11 qPCR检测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跑步机最大跑步速度
        3.2 肉眼观察下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3.3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3.4 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3.5 免疫组化结果
        3.6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PARP、PARP的表达结果
        3.7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和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3.8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Beclin-1、LC3Ⅱ、p62和Akt、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3.9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3.10 miR-107与Akt、mTOR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OVX+MIA诱导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的科学性
        4.2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组织形态学的保护作用
        4.3 补肾活血方对细胞外基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组方药理的文献分析
        4.4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4.5 补肾活血方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4.6 补肾活血方调控关节软骨内miRNAs的表达
        4.7 小结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反应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CCK-8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2.2 建模及处理
        2.3 细胞转染及分组
        2.4 ELISA法检测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
        2.5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
        2.6 WB检测各组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的表达
        2.7 WB检测各组自噬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2.8 qPCR检测miR-107、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2.9 miR-107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3.2 补肾活血方对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影响
        3.3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3.4 miR-107靶向TRAF3影响软骨细胞自噬
        4 讨论
        4.1 IL-1β诱导软骨损伤模型的科学性
        4.2 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调节
        4.3 补肾活血方促进内源性miR-107高表达来抑制Akt/mTOR通路
        4.4 补肾活血方调节下的miR-107靶向TRAF3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SANFH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SANFH的病理改变及分期、各期特点
    2.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2.2 手术治疗
    3.传统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3.1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
        3.2 股骨头坏死的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构建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设计
        1.2 时间和地点
        1.3 材料
    2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 造模药物及试剂
        2.2 治疗药物
        2.3 实验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造模
        3.2 RT-qPCR
    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的关系研究
第四部分 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研究
第五部分 实验结论
    1.总结
    2.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建立及股骨头坏死模型建立的相关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癫痫概况
    1.2 本文工作
第2章 综述
    2.1 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
        2.1.1 蛋白质组学技术简介
        2.1.2 人类癫痫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2.1.3 儿童Rolandic癫痫概述
    2.2 癫痫相关基因功能鉴定
        2.2.1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病因学研究概况
        2.2.2 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概况
        2.2.3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蛋白突变引起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
第3章 儿童Rolandic癫痫血浆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本章提要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3.3 血浆采集
        3.3.4 蛋白提取
        3.3.5 胰酶酶解
        3.3.6 TMT标记
        3.3.7 HPLC分级
        3.3.8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分析
        3.3.9 数据库搜索
        3.3.10 质谱质控检测
        3.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初始数据分析及蛋白鉴定
        3.4.2 差异表达蛋白(DEP)的筛选
        3.4.3 差异表达蛋白(DEP)的GO分析
        3.4.4 差异表达蛋白(DEP)的KEGG通路分析
        3.4.5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3.4.6 差异表达蛋白的核心基因筛选
    3.5 讨论
        3.5.1 主要上调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3.5.2 主要下调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PME基因CACNA1A中CAG扩增突变引起SH-SY5Y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4.1 本章提要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系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质粒及序列合成
        4.3.2 细胞培养
        4.3.3 质粒及GFP融合蛋白基因构建
        4.3.4 蛋白结构预测
        4.3.5 细胞转染
        4.3.6 RNA提取、逆转录反应及实时定量PCR(q PCR)
        4.3.7 细胞增殖检测
        4.3.8 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
        4.3.9 蛋白提取
        4.3.10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11 免疫荧光及DAPI染色
        4.3.12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Cav2.1mt(26 poly Q)抑制SH-SY5Y细胞增殖
        4.4.2 Cav2.1 各种截短突变型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4.4.3 Cav2.1wt、Cav2.1mt、Cav2.1dm3 对SH-SY5Y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4.4 Cav2.1 截短突变促进SH-SY5Y细胞凋亡
        4.4.5 Cav2.1 截短突变在SH-SY5Y细胞内的核转移
        4.4.6 Cav2.1 截短突变通过Bcl-2/Bax-Caspase3-PARP信号途径诱导SH-SY5Y细胞凋亡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点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神经电生理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神经电生理解剖和检测原理
        1.1 神经系统的组成
        1.2 运动单位和运动单位电位
        1.3 神经纤维的电信号基础
        1.4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
        1.5 细胞膜电位离子通道的变化机制
        1.6 动作电位的特点
        1.7 针电极信号的采集
        1.8 记录电极特点
        1.9 局部电流学说
        1.10 刺激器引发神经纤维冲动的传导
        1.11 肌细胞的正常电位和异常电位的表现
        1.12 H反射的形成
        1.13 SEP体感诱发电位的解剖和产生原理
        1.14 波形命名
        1.15 神经电生理检测仪的工作原理
    2 神经电生理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疗方面的相关研究
    3 神经电生理在相关脊髓型颈椎病诊疗方面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神经电生理在轻度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筛查
        1.2 根据颈椎管狭窄程度分组
        1.3 病例特点
        1.4 神经电生理检查项目
        1.5 技术路线图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针极肌电图EMG结果
        2.2 H反射检测结果
        2.3 四肢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进展的临床观察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数据
        1.2 评价及界定标准
        1.3 检测方法-电生理评估
        1.4 临床治疗策略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2.2 各类型SEP比例及分布特点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及学术任职

(10)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神经元肿瘤4种类型的MRI影像学特点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76例犬猫神经系统疾病的MRI影像调查与典型病例分析[D]. 杨子依.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邹永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癫痫病脑结构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D]. 李小莉. 山东大学, 2021(09)
  • [4]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D]. 刘逸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58例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分析[D]. 邓名良. 南华大学, 2021
  • [6]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D]. 陶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D]. 王俊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癫痫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相关基因功能鉴定[D]. 孙觊. 吉林大学, 2020(08)
  • [9]神经电生理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和预测价值[D]. 冯小宁.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10]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D]. 刘宏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四种神经元肿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