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B、SR、CASS法处理淀粉生产高浓度废水

UASB、SR、CASS法处理淀粉生产高浓度废水

一、UASB、SR、CASS法处理淀粉生产高浓度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李斐[1](2020)在《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

程丹韵[2](2020)在《絮凝沉淀与沉水植物对MBR一体化设备处理淀粉类废水功效的提升作用》文中指出淀粉及淀粉深加工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高浓度酸性有机废水,其成分复杂,处理难度较大。若不处理或处理不当会造成周边水体污染,使水体发黑发臭,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危害。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防治水体污染,探究行之有效的淀粉类废水处理工艺使其达标排放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因其抗冲击能力强而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中,一体化MBR及组合式MBR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某速冻食品厂作为对象,经实地调研及进水水质检测发现:进水水质总氮、总磷、化学需要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太高,分别为104.71123.12 mg/L、98.92102.67 mg/L、50205450 mg/L;酸性强,pH值为3.974.39;水量变化大、MBR系统负荷大、出水水质不稳定,甚至设备偶尔瘫痪,产生严重污染。其主要原因是该企业现有淀粉类废水中颗粒物量大,酸性太强,给现有以MBR为主的污水处理工艺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MBR出水中无机氮磷含量也较高,因此处理效果不佳,出水水质总氮、总磷、COD分别为22.9431.27 mg/L、8.2912.37 mg/L、48.1262.03mg/L,无法实现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水排放。结合该现状,提出了前端絮凝沉淀减少颗粒固形物,调节pH值,降低入水对MBR冲击;后端利用沉水植物吸收利用MBR出水中无机氮磷的思路,在该企业现有废水处理系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基于此,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单一絮凝剂和复配絮凝剂对水体总氮、总磷、COD等的去除效果并对比分析了絮凝沉淀物质量,进而选取了最优复配絮凝剂聚合硫酸铁(Polyferric Sulfate,PFS)+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组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优化试验。将絮凝最优条件引入实地运行,同时将MBR出水引入到构建好的沉水植物沟渠中,持续监测各处理阶段水质情况并分析各处理阶段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前端引入絮凝沉淀和后端引入沉水植物的提升工艺,显着改善了MBR膜处理效果和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监测期间系统出水口各项指标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要求。同时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方法分析各处理阶段水体中微生物群落量及多样性变化,初步探讨水质改善的微生物原因。主要结果如下:升级改造方案的工艺构造建设:首先在前端增加一个絮凝沉淀池用于投加絮凝剂预处理以减缓后续环节压力;其次在IC厌氧反应器(Internal Circulation,IC)和好氧一体化主机之间增加一好氧反应曝氧池以增大其曝氧量;最后增加一个生态沟渠用于种植沉水植物(苦草和黑藻)以去除经MBR后末端水中无机氮磷等污染物。将其废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为“絮凝沉淀法预处理+厌氧好氧反应处理+MBR一体化设备+沉水植物生态沟渠净化处理”相结合的组合工艺。(1)在实验室相同试验条件(反应体系:1 L。搅拌参数:200 r/min下搅拌1 min;150 r/min下搅拌3 min;100 r/min下搅拌6 min;静置时间:2 h)下比较分析了3种絮凝剂PAM、PFS、聚合氯化铝(Poly Aluminium Chloride,PAC)单独处理及2种无机絮凝剂(PFS、PAC)分别和有机絮凝剂PAM复配使用时产生的絮凝沉淀物的重量及淀粉类废水中总氮、总磷及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种无机絮凝剂与有机絮凝剂复配组合中PFS+PAM组对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絮凝沉淀物质量最大,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5.15%、33.84%,絮凝沉淀物重量为675.1 mg。PAC+PAM组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为39.89%。无机絮凝剂与有机絮凝剂复配使用对水体总氮、总磷及COD的去除效果比单一使用好,说明无机有机复配使用时克服了单一絮凝剂的不足,发挥了各自优点。(2)PFS+PAM复配使用去除淀粉类废水总氮、总磷及COD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PFS+PAM组的最优投加量、最优初始水样pH值及最优水样温度分别为PFS 120 mg/L、PAM 20 mg/L,9,25℃。在优化条件下PFS+PAM复配处理对水体总氮、总磷及COD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42.96%、51.94%和52.91%,表明PFS+PAM复配使用可高效去除淀粉类废水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及COD,为后期各阶段处理缓解了压力。(3)监测期间,系统出水基本无固体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SS)氨氮的平均浓度在0.46 mg/L,pH值稳定在7.898.21、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8.58%,总磷、COD的平均去除率达99%以上。系统出水口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水排放标准,满足企业达标排放的要求。(4)对某速冻食品厂淀粉类废水不同处理阶段的水体进行PLFA分析发现:水体微生物结构发生变化,各处理阶段微生物群落具有显着差异,各种微生物菌群的PLFA含量及种类也有所不同。随着处理的进行,淀粉类废水中的污染物(总氮、总磷、COD等)逐渐降低,这与各处理阶段PLFA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絮凝沉淀与沉水植物联用对MBR一体化设备处理淀粉类废水有提升作用,“絮凝沉淀法预处理+厌氧好氧反应处理+MBR一体化+沉水植物生态沟渠净化处理”的组合工艺可作为依托企业淀粉类废水处理工艺升级改造的技术方案。

林政达[3](2019)在《微生物菌群改造EGSB—BAF处理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淀粉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在资源化回收利用的过程中,通过初次发酵可以回收蛋白产品,但经过初步发酵后的发酵液在回收蛋白产品后仍然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不能循环利用,更不能直接排放进入水体。本课题选取经过初步发酵后的发酵液作为研究对象,以出水的COD值(化学需氧量)为实验检测指标,针对发酵液水质特点,进行不同反应器处理的发酵方式的比对。最终目标为反应器出水满足《马铃薯淀粉工业废水排放标准》(25461-2010)。所需直接排放CODCr≤150mg/L,间接排放CODCr≤300mg/L。最终在实验室条件下选择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处理工艺进行马铃薯淀粉渣发酵液的处理。并对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和曝气生物滤池(BAF)分别进行正交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最佳运行参数指标以及整体运行效能的研究。中试线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普活性污泥池(普通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针对马铃薯淀粉渣汁水经过初步发酵后的发酵液直接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进行处理,CODCr去除率达到33%;马铃薯淀粉渣汁水的发酵液直接采用厌氧反应器EGSB进行处理,连续驯化降解处理21天,CODCr去除率达到92.6%,但CODCr稳定在700mg/L左右,并未达到《马铃薯淀粉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故采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处理工艺进行马铃薯淀粉渣发酵液的处理,最终出水CODCr值稳定小于150mg/L。总去除率达到98.5%。对厌氧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及效能的研究。进行单因素实验,分别探究进水流速、进水回流比、pH值、温度、接种污泥量对厌氧发酵工艺的影响。模拟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器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厌氧发酵瓶中装入定量发酵液进行摇床模拟实际现场出现非连续流运行的情况。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对出水COD值的影响顺序是:摇床转数>pH值>微生物量>温度;根据K值确定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即摇床转数180rpm,pH值7.0,微生物量40ml(MLSS=18300mg/L),温度32℃为最优,经实验验证,为最佳参数优化。以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连续运行模拟实际现场正常的连续流运行的情况,在固定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天的情况下,进水流速不能改变,选取接种污泥量、温度、pH值、进水回流比4个因素作为优化对象,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对出水COD值的影响顺序是:接种污泥量>温度>pH值>进水回流比;根据K值确定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即污泥体积比1.0,温度34℃,pH值6.8,进水回流比10:1为最优,经实验验证,为最佳参数优化。以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连续运行模拟实际现场正常的连续流运行的情况,选取接种污泥量、温度、pH值、进水回流比、进水流速5个因素作为优化对象,进行响应面实验,分析得到接种污泥量起到极显着作用。优化采用进水流速0.5L/h,进水回流比6:1,pH值为7,温度32℃,污泥体积比0.95(MLSS=18300mg/L)作为最佳提取工艺,所测得出水COD值为1411.19mg/L,低于预测值1428.59mg/L。对好氧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及效能的研究。监测好氧发酵出水COD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力停留时间(HRT)5小时即可满足排放达标标准。5小时COD的去除率为83.3%。COD值<150mg/L。进行单因素实验,分别探究摇床转数、pH值、温度、接种污泥量对好氧发酵工艺的影响。以三角瓶中装入定量发酵液进行摇床模拟实际现场出现非连续流运行的情况。进行正交试验,得到影响因素对出水COD值的影响顺序是:pH值>温度>微生物量>摇床转数;根据K值确定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即摇床转数180rpm,pH值7.5,微生物量40ml(MLSS=6700mg/L),温度32℃为最优,经实验验证,为最佳参数优化。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曝气生物滤池(BAF)降解效能比对,二者无较大差异。在增大曝气量的情况下,BAF的降解效能略优于生物接触氧化池。

孙自谦[4](2019)在《玉米深加工废水处理工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深加工产品遍布食品、制药、化工等各个领域,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同时该行业也是一个用水大户,往往伴随有大量的生产废水产生。作者所在团队以安徽某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基地为研究对象,寻求一种高效经济的处理工艺集中处理该基地各、类生产废水。本文通过实验室小试来确定工艺的可行性和最佳运行参数,为项目实际运行提供参考。并对该工艺在实际项目中的调试及运行进行跟踪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在实验室使用UASB对玉米深加工废水进行厌氧小试,在经过启动及负荷提升后,UASB进入稳定运行阶段时,进水pH为5-6.2,水力停留时间为18h,进水的容积负荷为9-l0kgCOD/(m3·d),COD去除率维持在80%以上,出水COD浓度在1200mg/L以下。实验结果表明厌氧处理对于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实验室使用气升环流反应器(ALR)小试装置处理UASB出水,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曝气时溶解氧为2-4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d,此时反应器的进水COD浓度为800-1200mg/L,NH3-N浓度为300-340mg/L。试验的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NH3-N去除率可达90%以上。出水的COD浓度在200mg/L以下,NH3-N浓度在20mg/L以下。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使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铁(PAFC)三种化学药剂对气升环流反应器试验出水进行混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加药量下,三种混凝剂的除磷效果为PFS>PAFC>PAC。对PFS进行不同pH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FS在pH为6时,除磷效果最佳,达到92.2%。当pH在5.5-8.5之间,PFS对总磷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PFS进行搅拌时间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搅拌时间大于6min后,去除率均在85%以上。当搅拌时间超过6min时,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双层气箱UASB(DUASB)+气升环流反应器(HTO)+混凝沉淀的工艺处理玉米深加工废水,最终运行结果表明,最终出水的COD<200mg/L、NH3-N<20mg/L、TN<50mg/L、TP<3mg/L、pH在7~8,各项指标均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管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的排放标准。该项目吨水处理费用为1.91元,该项目具备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刘雨[5](2019)在《红薯淀粉废水微生物絮凝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淮河水专项中沙颍河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集成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课题为依托(课题编号015ZX07204-007),以红薯淀粉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传统化学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当地土着菌株开展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并且从回收蛋白质用于养殖饲料的制作和废水回田灌溉两个方面探讨微生物絮凝法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1)选用PAC和PAM进行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实验。同时也使用生物絮凝剂-壳聚糖进行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实验,作为横向对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传统高分子絮凝剂PAC对SS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而生物絮凝剂壳聚糖保持SS和总磷去除效果较好的同时,总氮和COD的去除效果也较为明显。(2)选取六种微生物即热带假丝酵母、黏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放射性根瘤菌、酿酒酵母菌以及颍上县当地土种酵母小麯子酵母,开展红薯淀粉废水絮凝实验,初步考察其各自对红薯淀粉废水COD去除效果。对小麯子酵母的结构性质进行分析,包括菌群菌种形状、菌群多样性组成分析、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菌群比较分析和关键物种筛选。最终从筛选出来两个絮凝效果较好的菌株,分别是扣囊复膜酵母菌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洋葱伯克霍尔德菌GL13,Burkholderia cepacia strain GL13。(3)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以絮凝率、TP和COD为考察指标,得到微生物絮凝剂的较优水平和组合的搭配,即pH值为8,摇瓶培养时间为36h,离心条件为10000r/min,10min;三个影响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为摇瓶培养时间>pH>离心条件。废水的出水COD去除率为58.7%,TP去除率为85.5%,絮凝率86.5%,比单因素实验较佳条件下的絮凝效果好。实验结果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对废水有机组分絮凝率达85.5%。将絮凝沉淀物进行脱水干燥处理,经试验研究分析,沉淀物中蛋白质含量为24.1%,可制备成蛋白饲料或蛋白饲料添加剂,同时将絮凝出水作为液体肥料灌溉回田。该研究已用于示范工程,依托颍上县美好乡村建设项目,采用“微生物复合絮凝剂+气浮”处理技术,开展淀粉废水中蛋白等有用组分的资源化利用研究;采用“水解酸化池-厌氧强化处理-氧化塘生态净化”组合工艺对淀粉废水进行末端生物处理。

别又才[6](2018)在《猪场沼液两级生化处理组合工艺与有机物降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猪场沼液可以通过还田和自然生物系统等模式来解决问题,但是需要大量的土地,完全资源化利用的约束条件比较多,工业化处理模式将是部分土地资源受限的猪场必然选择,而大量沼液的深度处理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沼液的深度处理技术在投资和运行费用上都很高。随着环保部门提高排放标准以及环保税的压力,针对沼液深度处理的技术难点展开研究,找到技术可行、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的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沼液直接进入生化系统处理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引进物理、化学预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猪场沼液处理直接使用厌氧-好氧处理的思维定式,探寻改善沼液可生化性改善的预处理方法,研究沼液预处理以后有机物的变化,通过GC-MS等检测手段,测定不同阶段有机物的成分,分析沼液预处理、生化处理前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并对相应的常规指标做分析,研究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同时,将两次预处理后的沼液和废水采用二级SBR系统联合运行,研究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从系统中优势菌群变化来探寻系统稳定性运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有效的处理工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寻找到解决目前沼液深度处理难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的同时还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成果:(1)以UFe协同预处理体系中自由基的产生以及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剪切作用产生破链效应为基础,研究沼液预处理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以及可生化性的改善,并分析沼液预处理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沼液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出峰非常密集,共检测到39个峰,主要有烷烃、卤代烷烃、酯类、草酸二酯等,含量较大的化合物有2,4-二甲基庚烷、4-甲基十三烷、丙酸2-甲基,2-丙烯酯、十四烷基碘化物、1-碘-2-甲基壬烷等;UFe协同预处理后典型有机物变化明显,共检测到25个峰,主要有烷烃、卤代烷烃、酯类、酸类、酮类、醇类、草酸二酯等,含量较大的化合物有正辛烷、十四烷碘化物、3-甲基庚酮-3,4,5,6-四甲基辛烷、对戊氧基苯乙酮、草酸异己基新戊酯、草酰乙酸、1,3-二氧环戊烷等。预处理后不仅仍然检出了酯类、烷烃类、碘化物等,还增加了酮类、醇类、酸类化合物,推测可能通过处理后部分酯类化合物转变成了酮、醇、酸。BOD5/COD从原沼液的0.2提高到预处理后的0.4,可生化性得到很大的改善,BOD5、COD、TOC的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性;(2)UFe的协同作用的机理有加氢脱氯、自由基氧化和铁的还原主要的作用在于自由基氧化和铁的还原。通过观察铁粉颗粒表面的SEM照片发现在UFe协同体系中,酸性环境下除了酸对零价铁颗粒表面的腐蚀作用还有由超声空化引起的高速冲刷、气蚀(破坏颗粒的表面氧化层)、清洗等效应,碱性条件下产生了空化泡崩溃时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效应,超声波通过冲刷、气蚀、碎裂、清洗、熔合等多种效应,活化和增强了铁粉的表面性能;(3)将通过UFe预处理后沼液导入到第一段SBR系统(SBR1)进行深度处理,COD去除率不理想,一般在70%以下,NH3-N的最高去除率不到80%,脱氢酶活性为45.8925(TFμg/L活性污泥.小时)说明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正常,OUR为13.631 mg O2/g MLVSS·h,小于25 mg O2/g MLVSS·h,处于较低水平,采用GC-MS检测得出结论,通过生物降解以后,共检测到12个峰,有机物出峰减少很多,C12以上烷烃含量降低,含碘、溴的盐类未作为典型有机物检出,主要有烷烃类、酯类等,含量较大的化合物有正辛烷、壬烷、2,2-二甲基丁烷、草酸异丁基丙酯、草酸异辛基异丁酯等,水体中难降解的有机物还是比较多,导致COD和NH3-N去除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原因是有效碳源不足;(4)以提高污水可生化性为目的,将SBR1的出水用臭氧(O3)预处理,将臭氧(O3)氧化反应控制在生化性提高后、矿化反应前,研究发现臭氧(O3)预处理的核心作用是UV254的改变,臭氧(O3)对UV254的去除主要原因是臭氧(O3)易与水中的C=C、C=O等结构反应,同时臭氧(O3)利用其强氧化性破坏废水中有机物的芳香环和双键结构,使有机物对紫外的吸收减弱,进而导致UV254下降,强氧化过程反应后,烷烃类C链长度都低于10,从生物降解性来说,非常利于降解,特别是20分钟以后臭氧预处理后的有机物分子量变小,增加了水体中小分子有机物数量,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降解有机物,促进下段的生化反应进行;(5)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级SBR系统中SBR2的运行情况,SBR2进水COD约650 mg/L,出水COD平均值为67.7 mg/L,进水NH3-N约为200 mg/L,出水NH3-N平均值为10.6 mg/L,满足综合一级排放标准,检出的典型有机物为正辛烷,2-甲基戊烷庚烷,丙烯酸异丁酯等,其中丙烯酸异丁酯生物降解性值得关注;(6)采用UFeSOS组合工艺连续运行两个月,研究了运行过程中系统的稳定性和技术可行性,并以现有的SBR工艺作为参照对比,考察实践中该工艺在技术手段、基础投入、能耗、运营费用等方面的技术经济性得出结论,UFeSOS组合工艺和传统SBR组合工艺的出水都可以达到甚至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从投资角度和运营成本角度来看,UFeSOS组合工艺更加适合于猪场沼液的深度处理。

许雅茹[7](2018)在《基于氮、磷回收的玉米深加工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CDPW(玉米深加工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MAP(磷酸铵镁)结晶法对其中的氮、磷进行资源化处理与回收。首先,利用小试实验研究了影响MAP结晶过程的主要因素对CDPW中TP、PO43--P与NH4+-N去除效果的作用规律;其次,在单因素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RSM(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CDPW中氮、磷的去除及回收效果的显着性因素进行优化,确定MAP结晶法回收CDPW中氮、磷资源的最佳运行条件。然后,运用流化床结晶器开展处理CDPW的中试实验。最后,对MAP结晶法回收CDPW中氮、磷资源的处理技术进行初步的经济性评价。结果如下:1)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H、反应温度(T)与Mg/P的变化对CDPW中TP、P043--P与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而反应时间、沉淀时间与搅拌速率对其影响较小。当每个单因素分别为pH=9.0,T=25℃,Mg/P=1.8,反应时间为30 min,沉淀时间为60 min,搅拌速率为120 rpm,Mg源为MgC12·6H20时,有利于MAP结晶法回收CDPW中的氮、磷资源。2)利用RSM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分析,结果如下:pH与T对CDPW中TP、PO43--P与NH4+-N去除率的作用大于Mg/P。MAP结晶法处理CDPW的小试实验的最佳条件为pH=9.0,Mg/P=1.5,T=30℃,此时,TP、P043--P与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0.70%,91.60%与14.58%。与单因素实验结果相比,所需Mg/P减小,有利于降低处理成本。此外,对最佳实验条件下获得的沉淀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物的主要成分为MAP,纯度为 90.2%。3)研究了工艺参数对中试流化床结晶器运行效能的影响,结果如下:pH、Vup、RR对废水中TP与P043--P去除率的影响较大,pH与Vup对NH4+-N去除率的影响作用较大,Mg/P对N、P去除效果的影响均较小。由此确定中试流化床结晶器的最佳运行参数为:pH=9.0,Mg/P=1.2,Vup=40 mm/s,RR=50%。与RSM结果相比,所需Mg/P再次减小,此时无需添加Mg源,进一步降低了处理成本,表明中试流化床结晶器运行的高效性。4)在最佳工艺参数下,利用中试流化床结晶器处理CDPW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PO43--P、NH4+-N、Mg2+的去除率分别为 84.43~91.32%、8.96~11.22%、64.22~69.40%。同时分别用热力学平衡模型与反应器动力学模型对中试流化床结晶器处理CDPW的运行效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吻合度较好。此外,对晶体颗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晶体中所含重金属含量较低,MAP的纯度高达91.5%,高于RSM的结果,表明运用流化床结晶器能够提高晶体中MAP的纯度。5)分别对小试与中试实验条件下处理CDPW进行了经济性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运行方式下获得的纯利润分别为1.70元/m3与1.27元/m3。因此,运用MAP结晶法处理CDPW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姜洋[8](2017)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不同启动温度下的运行实验研究 ——以营口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简称UASB)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由荷兰Lettinga教授研制成功,迄今已经应用有四十多年;是目前推广使用普及程度较高的厌氧反应器,这得益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具备经济投资少、运行维护费用低、节约能源并能产生能源气体、运行产生剩余污泥量少、废水处理负荷大的特点,符合时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目前在试验室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应用中,升流式厌氧污泥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市政管网废水温度较低,若是采用中、高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处理废水,就需要外加辅热装置将废水升温至反应要求的温度范围,这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一方面增加了污水处理的经济投入,同时也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营口位于中国东北,其市政污水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因此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启动不同温度下运行处理废水的研究对于营口地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次UASB反应器启动运行实验主要分为:厌氧污泥的驯化培养、UASB反应器负荷提升、高负荷阶段,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厌氧污泥的驯化培养阶段。接种污泥刚刚进入反应器,厌氧微生物需要适应废水环境,同时厌氧菌群的种类、数量比较少,生物活性比较低,因此这一阶断进水COD浓度6441396mg/L,平均COD去除率34.7%,反应器水温6℃19℃,处于启动运行的初期反应器效率低属于正常情况。UASB反应器负荷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反应器里出现细小的厌氧颗粒污泥,增加负荷有利于加速污泥的颗粒化进程,通过调整进水COD浓度、进水流量、HRT来调整反应器的负荷。进水COD浓度9593900 mg/L,COD平均去除率59.3%,反应器水温18℃26℃,HRT为19.8h、15.8h、13.8h、11.8h,反应器去除效果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强。高负荷阶段。这一阶段是考察UASB反应器抗负荷冲击能力,进水COD浓度为3264 mg/L4680mg/L,COD平均去除率75.8%,反应器水温24℃27℃,HRT为13.2h,UASB反应器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对CASS工艺、UASB工艺从投资费用、运行费用、去除COD的费用成本角度对比,结论是UASB工艺更具有经济优势,值得在北方(营口地区)深入推广、发展。

张稳[9](2016)在《豆制品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调试》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对豆制品废水的处理进行了工程设计和运行调试,第已部分是工程设计,第二部分是运行调试。对马鞍山市百素园食品有限公司新增豆制品生产线废水处理进行了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80m3/d,进水水质为:CODcr =9000mg/L, BOD5=3000mg/L, SS=300mg/L, NH3-N=75mg/L, TP=4mg/L,该废水BOD/COD>0.3,可生化性良好,废水处理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工艺。厌氧部分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好氧部分采用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CASS工艺。豆制品与该公司现有的小菜废水混合处理,设计出水水质应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该工艺操作简单,投资较省。对马鞍山市采石矶食品有限公司豆制品废水处理站进行了调试运行,该废水处理站同样采用厌氧+好氧相结合处理工艺,厌氧部分应用UASB反应器,好氧部分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用马鞍山市蒙牛乳业公司废水处理站的厌氧活性污泥和好氧污泥,对其进行接种和驯化,分别进行了厌氧和好氧的生物培养。进行了UASB和SBR反应池单元调试,并进行全系统联合运行。调试工作历经三个月,成功运行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陈媛媛[10](2016)在《淀粉、维生素B12废水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及运行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某企业淀粉、维生素B12废水经厌氧系统处理后的出水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该类废水的处理现状及废水的水质特征,通过对常用深度处理技术的比较分析,最终确定采用“A/O+Fenton氧化”组合工艺作为该企业淀粉、维生素B12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针对该组合工艺进行主要工艺设计、A/O工艺及Fenton氧化工艺的运行研究。1)针对A/O工艺系统和Fenton氧化系统中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设计计算,确定相关工艺设计参数及相应构筑物尺寸,并根据相应设计参数对工艺处理构筑物进行平面及高程布置。2)A/O工艺的运行过程分为启动、负荷提高和稳定运行三个阶段,进水为厌氧系统出水(COD、氨氮浓度分别为500550mg·L-1、300350mg·L-1),通过逐步调整进水量及进水氨氮浓度实现运行负荷的提高,通过控制各个阶段运行控制条件(其中溶解氧浓度为3.04.0mg·L-1,温度为2530℃之间)使A/O系统最终达到稳定运行状态,A/O系统出水COD、氨氮浓度分别在100mg·L-1、5mg·L-1以下;并对影响A/O工艺的各个因素分别进行考察,通过对不同运行条件下的运行结果分析,确定各个影响因素控制条件为:溶解氧3.04.0mg·L-1、硝化液回流比为400%时运行效果最佳,并且该A/O系统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3)根据Fenton氧化法的氧化机理及企业废水水质情况进行最佳试验条件选择,最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H2O2与Fe SO4的投加比例为2:1,初始反应pH值为4.0,反应时间为90min;Fenton氧化系统进水COD浓度分别为63.2mg·L-1、83.8mg·L-1、97.6mg·L-1时,单位体积原水对应的最佳H2O2投加量分别为0.5ml·L-1、1.0ml·L-1、2.0ml·L-1。根据最佳实验条件指导运行,结果表明Fenton氧化系统出水不受进水水质波动的影响,出水COD浓度均在50mg·L-1以下,均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4)本研究采用“A/O+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某淀粉、维生素B12生产企业废水经厌氧(UASB)系统处理后的出水(COD、氨氮浓度分别为500550mg·L-1、300350mg·L-1),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氨氮浓度分别为50mg·L-1、5mg·L-1以下,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要求,该工艺技术路线合理,各处理装置运行高效、稳定。主要污染物削减量为:COD≥2 227.5t·a-1;BOD5≥940.5t·a-1;氨氮≥1 707.75t·a-1,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着。

二、UASB、SR、CASS法处理淀粉生产高浓度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ASB、SR、CASS法处理淀粉生产高浓度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2)絮凝沉淀与沉水植物对MBR一体化设备处理淀粉类废水功效的提升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MBR简介
        1.1.1 MBR的概念及原理
        1.1.2 MBR的分类及特点
    1.2 淀粉类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1.2.1 淀粉类废水的来源
        1.2.2 淀粉类废水的特点
        1.2.3 淀粉类废水的危害
    1.3 淀粉类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絮凝沉淀法
        1.3.2 气浮处理法
        1.3.3 生物法
    1.4 人工湿地中沉水植物应用概况
        1.4.1 沉水植物的概念及功能
        1.4.2 沉水植物应用概况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背景
        2.2.1 企业概况
        2.2.2 企业废水处理现状
        2.2.3 企业废水处理设备运行存在的问题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废水
        3.1.2 供试絮凝剂
        3.1.3 供试植物
        3.1.4 实验试剂
        3.1.5 实验器材
    3.2 实验设计与处理
        3.2.1 某速冻食品厂废水处理设备运行现状及水质排放问题调研
        3.2.2 不同絮凝剂的处理与效果
        3.2.3 最优絮凝剂处理废水的影响因素
        3.2.4 升级改造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3.2.5 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3 测定项目分析方法
        3.3.1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3.3.2 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
    3.4 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某速冻食品厂废水处理设备运行现状及水质排放问题及解决方案
        4.1.1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升级改造图
        4.1.2 工艺设计思路
        4.1.3 各增加项主要构筑物设计
    4.2 不同絮凝剂对淀粉类废水的处理效果
        4.2.1 相同实验条件下各处理组去除淀粉类废水中总氮效果比较
        4.2.2 相同实验条件下各处理组去除淀粉类废水中总磷效果比较
        4.2.3 相同实验条件下各处理组去除淀粉类废水中COD效果比较
        4.2.4 相同实验条件下各处理组絮凝沉淀物质量比较
        4.2.5 小结与讨论
    4.3 最优絮凝剂处理淀粉类废水的影响因素
        4.3.1 投加量对PFS+PAM复配处理去除淀粉类废水总氮、总磷、COD效果的影响
        4.3.2 初始pH值对PFS+PAM复配处理去除淀粉类废水总氮、总磷、COD效果的影响
        4.3.3 温度对PFS+PAM复配处理去除淀粉类废水总氮、总磷、COD效果的影响
        4.3.4 小结与讨论
    4.4 升级改造工艺在淀粉类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4.4.1 对废水pH值监测
        4.4.2 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4.4.3 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4.4.4 对COD的去除效果
        4.4.5 小结与讨论
    4.5 淀粉类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4.5.1 微生物总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变化
        4.5.2 微生物群落结构
        4.5.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微生物菌群改造EGSB—BAF处理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淀粉废水资源化的发展概况
        1.2.1 培养微生物生产菌体蛋白
        1.2.2 培养微生物产生微生物絮凝剂
        1.2.3 回收蛋白物质
        1.2.4 资源化利用
    1.3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物理化学方法
        1.3.2 生物处理法
        1.3.3 综合处理工艺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厌氧反应器
        2.1.2 好氧反应器
        2.1.3 中试线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接种污泥
        2.2.2 微生物菌群培养
        2.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H值测定
        2.3.2 SS测定
        2.3.3 溶解性蛋白测定
        2.3.4 MLSS测定
        2.3.5 COD测定
        2.3.6 溶解性COD测定
    2.4 反应器调试及运行
        2.4.1 厌氧反应器调试及运行分析
        2.4.2 好氧反应器调试及运行分析
第3章 不同发酵方式降解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3.1 引言
    3.2 好氧生物法(接触氧化法)直接降解COD效能的研究
    3.3 初步发酵后发酵液采用好氧生物法(接触氧化法)降解COD效能的研究
    3.4 经过初步发酵后发酵液采用EGSB降解COD效能的研究
    3.5 EGSB-BAF联合处理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厌氧发酵条件优化及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厌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4.2.1 厌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单因素研究
        4.2.2 厌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正交试验优化
    4.3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4.3.1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单因素研究
        4.3.2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正交试验优化
        4.3.3 EGSB对汁水发酵液的响应面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好氧发酵条件优化及效能研究
    5.1 引言
    5.2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5.2.1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随时间的变化
        5.2.2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单因素研究
        5.2.3 好氧反应器摇床模拟汁水发酵液的正交试验优化
    5.3 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
        5.3.1 作用机理
        5.3.2 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BAF)降解薯渣汁水发酵液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玉米深加工废水处理工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深加工行业概述
    1.2 课题背景
        1.2.1 依托企业背景
        1.2.2 依托企业的生产产品及工艺
        1.2.3 该生产基地生产废水来源及特点
    1.3 玉米深加工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
        1.3.1 物理化学法
        1.3.2 生物处理法
    1.4 UASB厌氧反应器技术简介
        1.4.1 厌氧反应机理
        1.4.2 厌氧反应的影响因素
        1.4.3 UASB技术简介
    1.5 气升环流式反应器技术简介
        1.5.1 气升环流反应器的原理
        1.5.2 气升环流反应器的应用研究
    1.6 除磷工艺简介
        1.6.1 生物除磷
        1.6.2 化学混凝除磷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论文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的材料、装置及分析方法
    2.1 废水来源
    2.2 UASB试验装置及材料
        2.2.1 UASB实验装置
        2.2.2 试验接种污泥
    2.3 气升环流反应器试验装置及材料
        2.3.1 试验装置
        2.3.2 试验接种污泥
        2.3.3 试验废水
    2.4 化学除磷试验装置及材料
        2.4.1 试验仪器
        2.4.2 试验混凝药剂
        2.4.3 试验废水
    2.5 水质分析方法及药品
        2.5.1 水质的分析方法
        2.5.2 水质分析主要药品及仪器
第三章 UASB反应器厌氧小试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2.1 污泥驯化期
        3.2.2 负荷提升期
        3.2.3 稳定运行期
        3.2.4 中温厌氧试验中的pH问题
        3.2.5 UASB试验中氨氮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升环流反应器好氧小试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进水水质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污泥适应期
        4.3.2 负荷提升阶段
        4.3.3 稳定运行阶段
        4.3.4 除磷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除磷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准备和内容
        5.2.1 试验废水及药剂
        5.2.2 试验内容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混凝剂除磷效果的分析
        5.3.2 PFS混凝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设计应用
    6.1 工程背景简介
    6.2 工艺选取
        6.2.1 工艺基本要求
        6.2.2 厌氧工艺的选择
        6.2.3 好氧工艺的选择
        6.2.4 除磷工艺的选择
    6.3 工艺流程
    6.4 主体构筑物设计
        6.4.1 调节罐
        6.4.2 高效DUASB反应器
        6.4.3 HTO好氧反应器
        6.4.4 二沉池
        6.4.5 三沉池
        6.4.6 污泥压滤系统
    6.5 污水处理系统的指标检测及检测点
        6.5.1 废水指标的检测方法
        6.5.2 废水处理系统的监测点分布
    6.6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6.6.1 厌氧系统的调试
        6.6.2 HTO的启动及数据分析
        6.6.3 混凝除磷系统的运行调试
        6.6.4 运行效果分析
        6.6.5 经济效益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附录

(5)红薯淀粉废水微生物絮凝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红薯淀粉废水的来源及其水质分析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国内外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絮凝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2.1 絮凝剂种类
    2.2 絮凝作用的机理
    2.3 微生物絮凝剂机理的研究
        2.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组成
        2.3.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假说
        2.3.3 与絮凝机理有关因子的探讨
第三章 传统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对比
    3.1 传统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对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效果对比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活化
        3.2.2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3.2.3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小麯子酵母的多样性检测
    4.1 小麯子酵母来源
    4.2 菌群菌种形状
    4.3 菌群多样性组成
        4.3.1 分析步骤
        4.3.2 分析流程
    4.4 原始数据整理和分析
        4.4.1 原始双端测序数据的处理
        4.4.2 OTU划分和分类地位鉴定
        4.4.3 Alpha多样性分析
        4.4.4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
        4.4.5 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4.4.6 样本(组)间分类学构成的差异分析
        4.4.7 菌群比较分析和关键物种筛选
        4.4.8 关联网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麯子酵母制备微生物絮凝剂
    5.1 小麯子酵母分离纯化
    5.2 利用小麯子酵母制备微生物絮凝剂
        5.2.1 实验药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利用小麯子酵母制备微生物絮凝剂
第六章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摇瓶培养时间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6.2.2 红薯淀粉废水pH值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6.2.3 离心条件对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指标正交实验设计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实验试剂
        7.2.2 实验仪器
    7.3 微生物絮凝L9(33)多指标正交实验方法与设计
        7.3.1 实验过程
        7.3.2 正交实验设计表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微生物絮凝法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资源化探究
    8.1 引言
    8.2 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法探讨
    8.3 微生物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探讨
        8.3.1 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可行性
        8.3.2 红薯淀粉废水营养物归田的可行性
        8.3.3 微生物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
        8.3.4 实验原理
        8.3.5 操作方法
        8.3.6 实验结果
    8.4 淀粉废水回收蛋白等组分资源化研究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微生物絮凝法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示范工程应用
    9.1 工程应用背景
    9.2 工艺流程
        9.2.1 微生物絮凝处理技术的应用
    9.3 红薯淀粉废水末端生物处理与生态净化组合技术研究
        9.3.1 水解酸化池厌氧预处理技术研究
        9.3.2 高浓度淀粉废水厌氧强化处理与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9.3.3 淀粉尾水氧化塘生态净化技术研究
第十章 结论及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6)猪场沼液两级生化处理组合工艺与有机物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猪场粪污排放现状
        1.1.2 国内外猪场粪污处理研究现状
        1.1.3 超声波和零价铁技术在环保领域的研究现状
        1.1.4 臭氧(O_3)处理技术在环保领域的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第2章 UFe协同预处理沼液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OD、BOD_5、B/C以及TOC变化分析
        2.3.2 UFe预处理前后沼液的有机物变化分析
        2.3.3 NH_3-N、Tp变化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UFe协同预处理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使用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自由基产生途径
        3.3.2 pH值、加铁量对自由基产生量的影响
        3.3.3 零价铁表面形态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UFe预处理后SBR1生化处理沼液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取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系统启动到稳定运行常规指标
        4.3.2 正常运行时COD和NH_3-N变化分析
        4.3.3 OUR分析
        4.3.4 脱氢酶活性测定
        4.3.5 SBR1出水有机物变化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二级臭氧(O_3)预处理一级生化出水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2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COD变化分析
        5.3.2 TOC与UV254变化分析
        5.3.3 BOD_5变化及B/C分析
        5.3.4 臭氧预处理后的有机物变化分析
        5.3.5 NH_3-N变化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O_3预处理后SBR2生化处理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2.3 取样
    6.3 结果与分析
        6.3.1 SBR2运行期间NH_3-N、COD的变化
        6.3.2 SBR2处理出水有机物变化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UFeSOS组合工艺联合运行以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分析
        7.3.1 运行情况分析
        7.3.2 UFeSOS组合工艺经济与技术分析
        7.3.2.1 传统SRB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工艺流程
        7.3.2.2 UFeSOS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工艺流程
        7.3.2.3 各处理单元设计参数以及前提条件
        7.3.2.4 投资分析
        7.3.2.5 运营费用分析
    7.4 结论
第8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UFe协同预处理沼液可生化性改善以及前后有机物变化研究
        8.1.2 UFe协同产生自由基机理研究
        8.1.3 SBR1深度处理沼液效果以及有机物变化特征
        8.1.4 以非矿化为基础的臭氧(O_3)预处理SBR1出水研究
        8.1.5 SBR2运行效果与剩下的有机物
        8.1.6 组合工艺联合运行状况以及技术经济性上可行性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 本论文的创新点
    8.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氮、磷回收的玉米深加工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玉米深加工废水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其处理与资源化研究状
        1.1.1 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的主要生产状况
        1.1.1.1 我国玉米生产加工的产业布局
        1.1.1.2 我国玉米生产加工的产品结构
        1.1.2 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生产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现状
        1.1.3 国内外玉米深加工行业废水处理及其资源化研究现状
        1.1.3.1 国内外玉米深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1.3.2 国内外玉米深加工废水资源化研究现状
        1.1.3.3 国内外玉米深加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磷酸铵镁结晶法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1.2.1 磷酸铵镁的性质
        1.2.2 磷酸铵镁结晶反应的原理
        1.2.3 磷酸铵镁结晶法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2.3.1 MAP结晶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2 MAP结晶反应动力学及其热力学研究
        1.2.3.3 废水来源及其种类的研究
        1.2.3.4 MAP结晶反应器的研究
        1.2.4 磷酸铵镁结晶法在国内外的工程化应用
        1.2.4.1 磷酸铵镁结晶法在国内的工程化应用现状
        1.2.4.2 磷酸铵镁结晶法在国外的工程化应用现状
        1.2.5 磷酸铵镁结晶法研究及其应用的总结
    1.3 研究背景
        1.3.1 依托企业概况
        1.3.2 依托企业玉米深加工工艺
        1.3.3 依托企业所产生的玉米深加工废水及其处理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的创新点
        1.4.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MAP结晶法处理CDPW的单因素影响实验
        2.1.1 实验废水
        2.1.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2.1 实验装置
        2.1.2.2 实验方法
    2.2 MAP结晶法处理CDPW的多因素优化实验
        2.2.1 实验废水
        2.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2.2.1 实验装置
        2.2.2.2 实验方法
    2.3 MAP结晶法处理CDPW的中试实验
        2.3.1 实验废水
        2.3.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3.2.1 实验装置
        2.3.2.2 实验方法
    2.4 实验试剂及设备与仪器
    2.5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2.6 计算方法
        2.6.1 TP、PO_4~(3-)-P、NH_4~+-N、Mg~(2+)的去除率
        2.6.2 沉淀产物中N、P、Mg的含量
        2.6.3 MAP晶体的纯度
        2.6.4 上流速度(V_(up))与回流比(RR)
        2.6.5 成本分析
3 影响MAP结晶法处理CDPW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3.1 pH值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T)的影响
    3.3 Mg/P的影响
    3.4 反应时间与沉淀时间的影响
    3.5 搅拌速率的影响
    3.6 添加Mg源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MAP结晶法处理CDPW的多因素优化实验研究
    4.1 响应面分析法
    4.2 Box-BehnkenDesign实验设计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4 响应面分析
        4.4.1 CDPW中P去除效果的分析
        4.4.2 CDPW中NH_4~+-N去除效果的分析
        4.4.3 最佳实验条件
    4.5 最佳反应条件下的产物特征
        4.5.1 沉淀产物中N、P、Mg的含量分析
        4.5.2 沉淀产物中MAP的纯度
    4.6 本章小结
5 中试流化床结晶反应器在CDPW中的应用研究
    5.1 中试流化床结晶反应器运行参数的优化
        5.1.1 pH的影响
        5.1.2 Mg/P的影响
        5.1.3 上流速度(V_(up))的影响
        5.1.4 回流比(RR)的影响
    5.2 中试流化床结晶反应器处理CDPW的运行效果
        5.2.1 运行条件
        5.2.2 模型的建立
        5.2.2.1 热力学平衡模型
        5.2.2.2 反应器动力学模型
        5.2.3 中试流化床结晶器的运行效能
        5.2.3.1 PO_4~(3-)-P的去除率
        5.2.3.2 NH_4~+-N的去除率
        5.2.3.3 Mg~(2+)的去除率
    5.3 结晶产物的特征
        5.3.1 ICP-MS分析
        5.3.2 N、P、Mg含量的分析
        5.3.3 MAP晶体的纯度
    5.4 本章小结
6 MAP结晶法处理CDPW的成本效益分析
    6.1 成本效益分析
    6.2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不同启动温度下的运行实验研究 ——以营口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1 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缺点
        1.2.2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与机理
    1.3 UASB原理、构成及国内外概况
        1.3.1 UASB工艺原理
        1.3.2 UASB的构成
        1.3.3 UASB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拟解决的问题和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设备
        2.1.1 UASB反应器
        2.1.2 布水器
        2.1.3 实验装置特点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用水
        2.2.2 实验测试仪器
        2.2.3 接种污泥
    2.3 实验方法
第3章 UASB低温启动
    3.1 UASB反应器启动方式和接种污泥
        3.1.1 UASB反应器启动方式
        3.1.2 UASB反应器接种污泥
    3.2 UASB反应器的启动过程
        3.2.1 污泥培养驯化
        3.2.2 负荷提升阶段
        3.2.3 高负荷阶段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pH变化过程
        3.3.2 污泥变化过程
        3.3.3 水力负荷、容积负荷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在UASB启动过程中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1 温度对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
        4.1.1 温度对酶的影响
        4.1.2 温度对厌氧消化三阶段及产物的影响
        4.1.3 温度对资金投入的影响
    4.2 温度在UASB启动过程中的影响
        4.2.1 6℃~10℃温度区间COD去除效果
        4.2.2 10℃~20℃温度区间COD去除效果
        4.2.3 20℃~30℃温度区间COD去除效果
    4.3 不同温度区间COD去除效果比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性分析
    5.1 工艺介绍
        5.1.1 CASS工艺系统
        5.1.2 UASB工艺
    5.2 经济投入
        5.2.1 CASS工艺经济估算
        5.2.2 UASB工艺经济估算
    5.3 技术经济指标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豆制品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豆制品工业现状及对豆制品废水处理的研究
        1.2.1 国内外豆制品工业现状
        1.2.2 国内外豆制品废水处理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设计概况
    2.1 生产工艺
        2.1.1 小菜生产工艺
        2.1.2 豆制品生产工艺
    2.2 工程概况
        2.2.1 工程名称
        2.2.2 工程规模
        2.2.3 工程建设内容
        2.2.4 废水处理站地址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 设计概况
    2.5 进水水质
    2.6 出水水质
    2.7 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2.8 工艺流程
        2.8.1 工艺流程确定
        2.8.2 豆制品废水处理工艺
        2.8.3 工艺流程选择
        2.8.4 工艺流程图及简述
第三章 废水处理系统设计计算
    3.1 废水处理效率
    3.2 调节池
        3.2.1 调节池的作用
        3.2.2 调节池的设计参数
        3.2.3 调节池的设计计算
    3.3 水解酸化池
        3.3.1 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3.3.2 水解酸化池的设计参数
        3.3.3 水解酸化池的进出水水质
        3.3.4 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
    3.4 厌氧反应池(UASB反应器)
        3.4.1 UASB反应器的作用
        3.4.2 UASB反应器的设计参数
        3.4.3 UASB反应器的进出水水质
        3.4.4 UASB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3.4.5 UASB反应器布水系统设计
        3.4.6 UASB反应器三相分离器设计
        3.4.7 气液分离器设计计算
        3.4.8 出水系统设计
    3.5 CASS反应池
        3.5.1 CASS反应池的设置及作用
        3.5.2 CASS反应池的设计参数
        3.5.3 CASS反应池进出水水质
        3.5.4 CASS反应池的设计计算
        3.5.5 CASS池污泥量计算
        3.5.6 CASS池曝气量设计
        3.5.7 CASS池布气系统设计
        3.5.8 鼓风机供气压力计算
        3.5.9 CASS反应池连通孔及排出口高度设置
        3.5.10 设备选型
    3.6 二沉池
        3.6.1 二沉池的设置及作用
        3.6.2 设计参数
        3.6.3 二沉池进出水水质
        3.6.4 二沉池设计计算
第四章 污泥处理系统设计计算
    4.1 污泥处理设计说明
        4.1.1 污泥水分去除意义
        4.1.2 水分去除目的
        4.1.3 污泥水分去除的方法
        4.1.4 污泥处理的原则要求
        4.1.5 污泥处理方法的选择
    4.2 污泥浓缩池
        4.2.1 设计参数
        4.2.2 污泥浓缩池尺寸计算
        4.2.3 污泥浓缩池出泥、出水计算
    4.3 污泥泵及脱水机房
        4.3.1 污泥泵
        4.3.2 污泥脱水间
第五章 总平面及高程布置
    5.1 平面布置
        5.1.1 布置原则
        5.1.2 平面布置特点
        5.1.3 管线设计
    5.2 高程布置
        5.2.1 高程布置的任务
        5.2.2 高程布置的原则
        5.2.3 高程水力计算
        5.2.4 污泥管道水力计算
        5.2.5 废水处理站高程布置
    5.3 废水提升泵
    5.4 泵的选型
    5.5 设计汇总
第六章 经济分析
    6.1 劳动定员
        6.1.1 定员原则
        6.1.2 废水处理站定员
    6.2 工程概况
    6.3 工程概算
        6.3.1 编制依据
        6.3.2 基本建设投资估算
        6.3.3 生产成本分析计算
第二部分 豆制品废水处理工程调试
    1 概述
    2 废水组分及废水水质
        2.1 废水组分
        2.2 废水水质
    3 工程设计
        3.1 工艺流程
        3.2 处理构筑物及工艺参数
    4 运行调试
        4.1 系统调试
        4.2 生物培养
    5 各构筑物运行效果
        5.1 水解酸化池
        5.2 UASB反应器
        5.3 SBR反应池
        5.4 絮凝沉淀池
    6 结论
第三部分 结论和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淀粉、维生素B12废水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及运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
    1.2 废水来源及特点
    1.3 处理技术现状
        1.3.1 物化法
        1.3.2 生物法
        1.3.3 高级氧化法
        1.3.4 组合工艺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2.1 工程概况
    2.2 设计依据
    2.3 设计原则
    2.4 设计参数
        2.4.1 设计规模
        2.4.2 设计水质
    2.5 处理工艺的确定
    2.6 工艺流程描述
    2.7 预期达到的净化效果
    2.8 主要工艺设计
        2.8.1 A/O工艺
        2.8.2 Fenton氧化工艺
        2.8.3 滤池工艺设计
    2.9 平面布置
        2.9.1 平面布置的原则
        2.9.2 厂区平面布局
    2.10 高程布置
        2.10.1 高程布置的原则
        2.10.2 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A/O池的启动及运行控制研究
    3.1 A/O池启动条件与方法
        3.1.1 污泥菌种及接种量
        3.1.2 启动水质
        3.1.3 检测项目与方法
        3.1.4 启动及运行方法
    3.2 A/O池启动及运行控制
        3.2.1 微生物的培养及驯化
        3.2.2 A/O池提高负荷及稳定运行阶段
    3.3 影响A/O运行效果的因素
        3.3.1 溶解氧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3.2 硝化液回流比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3.3 运行负荷对运行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enton氧化法最佳条件选择及运行优化
    4.1 Fenton氧化法反应机理
    4.2 最佳条件的选择
        4.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Fenton氧化生产装置运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5.1 工艺技术可行性分析
    5.2 效益分析
        5.2.1 环境效益
        5.2.2 社会经济效益
    5.3 经济损益分析
        5.3.1 工程投资
        5.3.2 运行费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图
    附图 1: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 2:A/O池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附图 3:液碱、催化剂配制工序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附图 4:稀硫酸配制工序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附图 5:氧化剂、絮凝剂配制工序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附图 6:Fenton氧化处理系统工艺管道及仪表流程图
    附图 7:4#回流泵房工艺管道布置图
    附图 8:3#回流泵房工艺管带布置图
    附图 9:A/O池结构平面图
    附图 10:A/O池结构剖面图
    附图 11:混合池设备加工图
    附图 12:深度处理厂房工艺管道布置图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UASB、SR、CASS法处理淀粉生产高浓度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D]. 李斐.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絮凝沉淀与沉水植物对MBR一体化设备处理淀粉类废水功效的提升作用[D]. 程丹韵. 西南大学, 2020(01)
  • [3]微生物菌群改造EGSB—BAF处理薯渣汁水发酵液的效能研究[D]. 林政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玉米深加工废水处理工艺与应用研究[D]. 孙自谦.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5]红薯淀粉废水微生物絮凝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D]. 刘雨.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猪场沼液两级生化处理组合工艺与有机物降解研究[D]. 别又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基于氮、磷回收的玉米深加工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D]. 许雅茹.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8]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不同启动温度下的运行实验研究 ——以营口地区为例[D]. 姜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9]豆制品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调试[D]. 张稳.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10]淀粉、维生素B12废水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及运行控制研究[D]. 陈媛媛.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UASB、SR、CASS法处理淀粉生产高浓度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