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资料室导读工作

浅谈医院资料室导读工作

一、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芮[1](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许耀宗[2](2020)在《近代徽商义冢管理研究 ——以上海徽宁会馆为例》文中指出作为明清地域性代表商帮之一的徽商,商业上的成就自不必多言,在慈善方面也建树颇多,全国各地都有徽商建立的会馆、善堂、义庄等慈善组织。近代以来,旅外徽商不断增多,客死他乡者亦不在少数,会馆、公所、善堂等组织发挥重要作用,或施棺就地安葬,或赠送馆钱送回原籍安葬,各地会馆、善堂等组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管理模式。上海徽宁会馆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同乡组织。本文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徽商义冢的管理,鉴于上海徽宁会馆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因此以上海徽宁会馆为例,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介绍徽商义冢的大致情况。一是介绍徽商义冢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徽商义冢的起源、发展、完善等,二是近代上海徽宁思恭堂的起源、发展、管理及消逝的等情况,同时说明了为何选择上海的徽宁会馆。第二章则以徽宁会馆为例,具体介绍了会馆基本组织机构。一是从领导层的管理,包括司年制、轮值制及后面的董事制;二是义冢基本人事的管理,包括会馆针对义冢所设置的人事、奖惩和监督等制度。第三章探讨了义冢的经费管理。一是经费的来源,有捐赠、租息及其他产业的收入,源源不断的经费支撑是义冢持续发展的根本;二是经费的使用,主要涉及义冢的各方面;三主要论述了实际运转过程中,经费管理的一些特殊情况及其作用和影响。第四章论述义冢实际运作的完整过程。一是寄存棺木、就地掩埋的管理;二是运送回籍的管理;三是义冢实际运作管理特点。第五章针对会馆义冢管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遇到的各种问题,如近代化、城市化、国家与社会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会馆的义冢管理如何灵活应对。第六章便是将上海徽宁会馆与上海其他代表性徽商会馆、上海其他商人会馆以及其他地区徽商义冢之间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以加深对徽宁会馆以及整个徽商对义冢的管理认识,并从总体上概括徽商义冢管理的特点,包括优点及不足之处。本文力图通过个案与整体的结合,分析比较近代徽商对义冢管理,对徽商这个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首先是徽商与慈善事业相互影响,徽商的投入壮大了慈善力量,对义冢等慈善活动的投入也促进了徽商发展,其次是徽商横向上已初步建立慈善网络,纵向上不断完善自身,最后是徽商对义冢的管理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会遇到城市化、近代化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徽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范式。当然徽商对义冢的管理,不论对慈善、对徽商,还是对社会都意义非凡,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汪妍泽[4](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严璐[5](2017)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及艾丽斯·芒罗的社会和文学边缘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边缘性理论视角出发并结合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艾丽斯·芒罗的多重边缘性身份,以及这种边缘性身份与其代表作《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Lives of Girls and Women.A NoVel)的边缘性书写之间的关系。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小镇的生活经历对作者的人生选择以及小说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芒罗在描写小镇女性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在不断审视自己的边缘性身份,形成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边缘性交织,最终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构想完成了作者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边缘性”是芒罗突出的身份特征和创作特征。她的边缘性身份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小镇居民,女性,短篇小说家。这三个方面的边缘性是芒罗遭遇生活与创作上双重压力的根源,而芒罗对其边缘身份的不断思考使她认识到边缘之于自己身份及对其创作的意义。解析这位加拿大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多重边缘性中进行的探索和建构,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芒罗的优秀“边缘性”作品,即《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有启发意义。《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边缘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部小说创作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时期,但是小说并没有明确地呼吁妇女解放、两性平等和女性独立。作者聚焦加拿大偏远小镇中女性(包括少女和妇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们在生存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芒罗的作品处于主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边缘。其次,《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是芒罗诸多作品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这部作品在叙事设计、叙事结构以及情节安排上都脱离传统长篇小说的范式。这部由8个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的小说(每个故事相对独立和完整)颠覆了传统长篇小说的规范,少有复杂绵延的情节设计和头尾一体的事件序列,呈现出游离于传统之外的边缘书写特征。最后《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作为芒罗所构思的一部青年艺术家成长小说(Kunstlerroman),并不包含明显的有关艺术创作的元素,基本没有按照传统的艺术家成长小说模式进行创作,而是将几乎全部的叙事时空用于描述女主人公戴尔从少不更事的小学生到思维活跃的高中毕业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小说侧重描写的是戴尔由女孩成长为女人的过程,而不是深入探讨艺术与女性生活、女性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芒罗对边缘女性人物及其真实生活状态的关注超过其对女主人公试图做一名艺术家的刻画。以上所述三种互为影响的边缘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融合为芒罗创作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鲜明女性思想的杰作做了不可或缺的铺垫。女主人公戴尔作为一个平凡的小镇女孩,经历了众多类似女孩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痛苦,她受到来自保守闭塞社会的种种影响,要面对复杂多样的选择。作者在创作和塑造女主人公戴尔时,也在反思自己同样需要做的尝试和探索。戴尔的成熟和感悟对艺术家芒罗起到了反作用。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边缘书写过程中,芒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创作理念,而她对这种非同寻常的理念的坚持,促成了这部文学作品的成功。本文作者在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作为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生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重点搜集、阅读和分析存于卡尔加里大学图书馆芒罗档案资料室内有关艾丽斯·芒罗的全部档案资料。早在1980年,卡大通过与艾丽丝·芒罗达成的协议,接受了芒罗几乎全部的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资料,包括手稿、打印稿和出版社清样,包括作者与出版社编辑的来往信件,包括未出版的回忆录体小说片段以及相关访谈资料。本文所用的一手资料均来自于收藏于卡大专项档案资料室的艾丽斯·芒罗档案资料。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芒罗及其文学创作,并综述国内外学界对芒罗及其作品的研究;重点评述边缘性理论的建构,芒罗的边缘人身份和《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边缘性特质。第二章分析“边缘性”在芒罗人生以及创作历程中的体现,探讨芒罗遭遇边缘化在地理、社会、个人以及文学方面的致因,旨在挖掘作者在进行《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创作中呈现出边缘性书写的内在与外在动因。这里侧重参考芒罗未出版的回忆录体小说片段以及相关的访谈资料。第三章分析芒罗在“边缘”身份的“制约下”如何开展创作的探寻过程。《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在主题内容、文学样式以及体裁等方面体现出边缘性特征。它的创作过程显示出芒罗从自我怀疑到认识自我,从犹豫不决到坚持自我的过程。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芒罗面对种种压力和困境,经过深度思考毅然抉择而获得的硕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芒罗得以重新审视处在边缘位置的加拿大小镇女性群体身份以及处于传统文学中边缘的短篇小说范畴的意义。这里侧重参考芒罗档案资料室中作者在《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创作和出版前后与友人、编辑和出版商之间的通信,以及小说问世后芒罗在访谈中提及的与这部小说相关的评述。第四章探究“边缘性”在芒罗的《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艺术体现,包括边缘环境对女主人公戴尔的性格的影响以及边缘身份对她人生选择的影响。《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实际是芒罗人生的艺术投射,或者说是芒罗的艺术人生。边缘性是主人公戴尔必须面对的,亦是她的创造者芒罗所必须面对的。这里重点参考芒罗档案资料中《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创作手稿、修改稿、最后定稿以及最终出版的版本。第五章总结全文。

张婕菲[6](2016)在《2016年《河南图书馆学刊》1~12总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江凌[7](2009)在《浅议高校学院资料室的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文中提出对高校学院资料室的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内高校学院资料室的现状、优势和不足,介绍了资料室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和经验,提出了把资料室通过体制改革朝着学科分馆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饶润梅[8](2008)在《高校资料室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对他们人生观的树立、个人形象的塑造、情操的陶冶、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高校资料室不仅在教学、科研方面提供文献信息,而且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提供帮助指导,同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也推动了高校资料室建设。

李南南[9](2004)在《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文中提出简述了医院资料室导读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资料室要做好导读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加强导读工作软件和硬件的建设。

李南南[10](2004)在《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文中提出简述了医院资料室导读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资料室要做好导读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加强导读工作软件和硬件的建设。

二、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2)近代徽商义冢管理研究 ——以上海徽宁会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材料说明及研究路径
第一章 徽商义冢概况
    第一节 徽商义冢发展概况
        一、义冢缘起
        二、徽商广建义冢
    第二节 上海徽宁思恭堂基本概况
        一、上海徽宁会馆的发展历程
        二、上海徽宁会馆的特点
第二章 义冢基本组织机构的管理
    第一节 领导层的管理
        一、司年制及轮值制
        二、董事制
    第二节 义冢机构内基本人员的管理
        一、基本人事管理
        二、奖惩管理
        三、监督管理
第三章 义冢财产管理
    第一节 会馆财产来源
        一、捐赠获得
        二、房租地息
        三、其他收入
    第二节 会馆经费使用
        一、义冢运作支出
        二、人员管理的支出
        三、会馆其他支出
    第三节 经费管理的特点
        一、经费管理的优点
        二、经费管理的不足
第四章 会馆义冢实际运转管理
    第一节 寄存棺柩及就地掩埋
        一、会馆对寄存棺木的管理
        二、会馆对就地掩埋棺木的管理
    第二节 运柩回乡
        一、会馆资助帮忙运送回籍之棺
        二、起棺回乡重葬之棺
    第三节 义冢实际运转管理的特点
第五章 徽商义冢实际运作所遇问题及应对管理
    第一节 近代化城市化下的义冢管理
        一、徽商义冢管理的近代化转型
        二、城市化下徽宁会馆义冢的管理
    第二节 突发情况的应对管理
        一、会馆本身的突发情况
        二、会馆应对管理的反思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与其他义冢管理的比较
        一、与歙县旅沪同乡会的对比
        二、与杭州新安惟善堂的对比
    第二节 影响及启示
        一、认识及影响
        二、对当今商业及慈善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5)《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及艾丽斯·芒罗的社会和文学边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从地理学到社会学意义的边缘性理论
    第三节 艾丽斯·芒罗及《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边缘性问题
第二章 艾丽斯·芒罗边缘书写的发生
    第一节 小镇人身份认同危机
    第二节 成为艾丽斯·芒罗
    第三节 女性身份与女性创作
第三章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边缘性书写
    第一节 主题的选择:艾丽斯·芒罗笔下的真实生活
    第二节 文类的探索:艾丽斯·芒罗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 题材的坚持:艾丽斯·芒罗的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
第四章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边缘人身份建构
    第一节 异化的小镇女性
    第二节 女性身份的反叛与重构
    第三节 作家身份的探索与觉醒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艾丽斯·芒罗作品一览
    艾丽斯·芒罗大事纪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手稿节选
档案资料
参考文献

(7)浅议高校学院资料室的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校学院资料室的现状
    (一) 基本情况
    (二) 资料室的优势
    (三) 资料室面临的挑战
二、 国内高校资料室体制改革的情况
    (一) 完全集中的管理模式
    (二) 双重领导模式
    (三) 将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改变模式
三、 资料室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四、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2]近代徽商义冢管理研究 ——以上海徽宁会馆为例[D]. 许耀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5]《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及艾丽斯·芒罗的社会和文学边缘性研究[D]. 严璐.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6]2016年《河南图书馆学刊》1~12总目录[J]. 张婕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12)
  • [7]浅议高校学院资料室的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J]. 江凌. 河北科技图苑, 2009(05)
  • [8]高校资料室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探讨[A]. 饶润梅.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9]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J]. 李南南.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12)
  • [10]浅议医院资料室的导读工作[A]. 李南南. 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浅谈医院资料室导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