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

S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

一、S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崔凯莹,陈文明,刘国岩,于宁,侯鹏飞,张震岳,郝延科[1](2021)在《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系统联合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51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65.5±5.6)岁(范围58~73岁)。术前行椎间隙退变的影像学分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价标准及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23例主要责任节段行减压固定融合,邻近次要责任或退变节段行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联合组);28例双节责任节段均行减压固定融合(融合组)。于摄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术后及随访时的半刚性内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及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 height,IFH),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的DHI及IFH,头侧邻近节段椎体的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融合组测量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的DHI及IFH,头侧邻近节段椎体的HD。并行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疗效。结果 51例随访时间(5.4±0.3)年(范围5.2~6.3年)。联合组与融合组腰腿痛及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1年及5年末次随访时SF-MPQ及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半刚性内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37.8%±7.6%、37.9%±7.4%、36.5%±6.9%、36.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刚性内固定节段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1.5±2.8)、(21.4±2.8)、(20.4±2.7)、(19.4±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刚性内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指数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37.1%±9.3%、36.8%±9.1%、35.2%±9.1%、33.9%±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刚性内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间孔高度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1.9±3.0)、(21.4±3.0)、(20.4±2.9)、(19.5±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刚性内固定头侧邻近节段椎体水平位移术前,术后3个月、1年及5年分别为(2.2±0.7)、(2.3±0.5)、(2.5±0.5)、(2.8±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联合组1例半刚性钛棒断裂,1例半刚性内固定节段螺钉松动,3例术后麻木症状缓解不明显,2例半刚性固定节段关节突关节自发性融合。结论 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对术前退变的腰椎间盘起到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椎间融合后半刚性内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但仍需更长期的随访研究。

白露露,王剑锋,王文涛,郝定均[2](2021)在《椎体间融合术结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结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院接受PLIF手术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的17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椎间融合器的数量,将病人分为单枚组(97例)和双枚组(7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等功能评分及腰椎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融合率等影像学指标来评估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单枚组随访24~36个月,平均29.7个月;双枚组随访24~36个月,平均28.8个月。与单枚组相比,双枚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显着增多。所有病人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SF-36评分、腰椎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双枚组的椎间融合率较单枚组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结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但单枚组较双枚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

戴鹏[3](2021)在《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临杂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服用桃红四物汤的试验组与服用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对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腰椎滑脱症(LS)患者术后腰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桃红四物汤对LS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治疗的疗效与机理,为传统中医药治疗PLIF术后腰痛症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收集的病例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2020年01月-2021年01月期间对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并术后腰腿痛的60名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60例病例,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处理;试验组:PLIF术后第一天即给予桃红四物汤煎服,每日1剂,水煎200ml,每次100ml,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药物2周;对照组:PLIF术后第一天即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内服,每日2次,每次1粒,温水送服,连续服用药物2周。两组都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2周随访,共4个时间点分别进行观察,记录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症状积分等观察指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5.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两组所用药物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节段、滑脱类型及滑脱分度等指标经过SPSS25.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上基线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2.VA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天两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值与标准差较对照组小。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值与标准差逐步减小。3.JOA评分: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天两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值与标准差较对照组大。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值与标准差逐步增大。4.中医证候症状积分: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天两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值与标准差较对照组小。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值与标准差逐步减小。结论:桃红四物汤与塞来昔布胶囊都能改善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与体征,且桃红四物汤对PLIF术后腰痛症状与体征的改善疗效较塞来昔布胶囊更优。

康毅[4](2021)在《OLIF间接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OLIF手术间接减压治疗不同严重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症,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术后分析轻中重三组患者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评分,对比三组患者经OLIF手术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同时分析三组患者术中SEP变化与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说明术中SEP监测对于O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探索OLIF指导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骨科2017年9月—2019年9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9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韩国Lee等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级即:0级,无椎管狭窄;1级,轻度椎管狭窄;2级,中度椎管狭窄;3级,重度椎管狭窄,本研究对应分成轻、中、重三组;对三组患者分别行OLIF手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SEP波幅电压变化,同时记录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影像学变化(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硬膜囊面积)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术前和术后6月的临床疗效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简表)进行评分,对比轻中重三组患者的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疗效评分,同时分析研究三组患者SEP变化率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不同严重程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0例,轻中重度各30例,三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融合节段、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轻度组患者30例,术后VA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2.9%,ODI平均改善78.5%,SF-36评分平均改善65.1%,影像学椎间隙高度平均改善19.6%,椎间孔高度平均改善12.6%,硬膜囊面积平均改善46.0%;中度组患者30例中,术后VA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3.3%,ODI平均改善73.4%,SF-36评分平均改善79.8%,影像学椎间隙高度平均改善27.0%,椎间孔高度平均改善15.8%,硬膜囊面积平均改善72.1%;重度组患者30例中,术后VAS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1.2%,ODI平均改善44.5%,SF-36评分平均改善58.2%,影像学椎间隙高度平均改善20.2%,椎间孔高度平均改善12.9%,硬膜囊面积平均改善71.6%;轻中度组VAS评分及ODI改善率大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SF-36评分改善率大于轻度及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变化方面,中度组椎间隙改善率大于轻、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椎间孔改善率大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硬膜囊改善率大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节段及单节段、多节段间临床疗效评分及影像学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轻中重三组间SEP改善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组大于轻度组大于重度组(P<0.05);轻中度两组间SEP变化率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率间存在相关性,且中度组相关性强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SEP改善率与硬膜囊变化率呈现弱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当重度SEP改善率低于P10时,SEP变化率与硬膜囊改善率间无统计学意义,建议联合后路手术。结论1.OLIF治疗轻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近期疗效方面都有良好的减压效果,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轻中度狭窄患者术后近期总体疗效优于重度患者;2.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SEP变化率能够总体反应术后减压的疗效,且中度的反应性更强,为OLIF治疗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一定参考价值;3.在本研究中人群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SEP变化率低于P10时,应考虑OLIF联合后路手术进行减压。

王志强[5](2021)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结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我院骨科采用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41~75岁,平均(56.7±9.2)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手术前后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以及SF-36评分量表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天拍摄腰椎X线片和腰椎核磁共振,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变化;术后半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0.5±1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5±16.8)ml;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分别由术前(5.6±1.4)分、(6.0±1.2)分和(60.8%±12.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6±0.4)分、(2.1±0.6)分和(17.2%±8.0%),SF-36量表由术前(36.8±4.6)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65.0±10.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月CT检查2例融合欠佳,余118例融合良好。总融合率98.3%(118/12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6.7%(20/120),一过性髂腰肌无力6例(5.0%)、终板骨折3例(2.5%)、腹膜损伤2例(1.7%)、术后血肿1例(0.8%)、融合器沉降8例(6.7%)。2名患者术后随访X线示融合器沉降(II°度),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所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均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或消失,无融合器移位、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王海莹,吕冰,李辉,王顺义[6](2021)在《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基于脊柱骨盆参数预测患者的功能预后》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常用方式,但是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健康生活质量改善不良,而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基于脊柱骨盆参数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健康生活质量改善不良的术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符合标准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86例,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87例,女99例。①所有患者术前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X射线片,并测量矢状面脊柱骨盆参数: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L4倾斜角、L5倾斜角和脊柱矢状位平衡。②末次随访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质量评定,并根据评分分为生活质量改善良好组(Good组)和生活质量改善不良组(Poo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脊柱骨盆参数,并应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患者健康生活质量差的术前预测因素。结果与结论:①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6个月,平均24个月。②Good组127例,Poor组59例,生活质量改善不良患者占32%。组间比较显示Poor组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脊柱矢状位平衡均大于Good组(P <0.05),两组患者骶骨倾斜角、L4倾斜角、L5倾斜角及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 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3个术前预测因素:盆投射角(P <0.001)、骨盆倾斜角(P <0.001)和脊柱矢状位平衡(P=0.026)。④ROC曲线分析显示盆投射角> 52.18°,骨盆倾斜角> 25.23°,脊柱矢状位平衡> 3.84 cm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良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盆倾斜角的AUC值(0.944)最大。提示对于术前伴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陈飞飞[7](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后,我们往往会采取开放手术的治疗方式。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经典手术方式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临床实践表明,腰椎融合固定术可有效改善脊柱的失平衡状态,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促进椎间隙的融合。但是,坚强的内固定会使病变节段原有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代偿性增加运动幅度,进而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应力分布异常,加速相邻节段退变。与此同时存在的创伤大、出血多、花费高、恢复时间长、术后残留下腰痛等缺点,不容小视。当今,脊柱手术整体向微创方向发展,从最开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到目前从韩国引进的大热的UBE技术,这些技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脊柱微创的发展,同样也存在“假微创、真开放”、“大通道、多通道”、“多切口、大切口”、“减压、融合与固定独立分开、各自为战”、“需要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方式”、“术中需要变换手术体位”、“开放大cage,不能撑开、不能固定”等特点。针对目前脊柱微创领域的技术现状,我们课题组设想能否根据胸椎根外固定的思路、启示,借助于目前的脊柱微创内镜技术,借鉴颈椎零切迹钢板、可膨胀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灵感,发明一种手术技术或者匹配的脊柱微创器械,在目前常规椎间孔镜单一 7.5mm通道下通过安全三角(kambin’s triangle),完成腰椎间减压、融合、固定三大任务的一站式完成,减少手术创伤,实现真正意义的微创技术。目的:1、受到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启示,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Kambin’s三角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通过影像解剖、神经影像学的测量、评估,评价其解剖可行性及神经安全性。2、为下一步研发新技术相关的脊柱微创器械(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提供解剖学参数,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1、早期对45具胸椎干骨标本进行测量,重点测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骨性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即测量横突中线与椎体的解剖对应关系、横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横突与肋骨的解剖关系以及椎弓根与肋骨的解剖关系。得到启发,是否可寻找腰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新方法,即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2、为证实该技术的解剖可行性,分别收集山东省立医院60名(男性22人,女性38人)进行腰椎CT扫描的志愿者,将扫描信息传至GEAW4.4工作站。测量腰椎体后角(P点)到对侧前角相应靶点(A:对侧前中1/3中点;B:对侧前中点;C:对侧中中点;D:对侧前中1/3上点;E:对侧前上点;F:对侧中上点)的距离及各径线分别在矢状位、横断位与相应椎体终板平行线的夹角(a1、a2、a3、b1、b2、b3、c1、c2、c3),并做统计学分析。3、该技术的入路是经由安全三角来实现的,安全三角区域能否为该技术提供技术可行性,不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出口神经根产生损害。对60名志愿者(男性27人,女性33人)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腰椎MR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数据上传至飞利浦(Achieva 1.5 T MR)工作站。预设三个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工作靶点(P1、P2、P3),分别测量它们在冠状位、矢状位上到达出口神经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上下终板平面出口神经根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并做统计学分析。4、新技术的实现对脊柱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器械提出了迫切需求。我们根据新技术特点设计了一款可在单一常规7.5mm套筒下实现减压、融合与固定一站式完成的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同时对此款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进行有限元分析,间接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1、男女标本解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横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横突中线位于椎弓根上、下边界的范围内。横突中线在T6[(1.36±1.20)mm]和T7[(0.82±1.01)mm]处更接近椎弓根中线。横突中线在T11[(4.96±0.89)mm]和T12[(5.09±0.99)mm]处远离椎弓根中线。横突中线至椎弓根上缘的距离由T1[(4.32±1.28)mm]逐渐增大至T12[(12.31±1.03)mm]。横突中线至椎弓根下缘的距离由T1[(-6.60±1.02)mm]逐渐减小至T12[(-1.87±1.02)mm]。横突中线位于T1至T9椎弓根下缘上方约4mm处。横突中线位于T10到T12椎弓根下缘约1-2 mm。为了研究横突与肋骨的解剖关系,肋骨在胸横突的前外侧从T1到T8重叠。但是肋骨在T9到T12的横突中有一小部分重叠。横突与肋间重叠高度由T1[(5.32±1.08)mm]到 T12[(0.31 ±0.66)mm]先增大后减小,在T5[(10.92±1.22)mm]处达到最大值。对于横突与椎体的相对位置,横突中线对应于椎体上1/3或中1/3的下半部分。横突中线至椎体上缘的距离由T1[(4.99±0.65)mm]逐渐增大至T12[(10.11±1.43)mm]。横突中线到椎体下缘的距离由 T1[(10.17±1.36)mm]到 T12[(9.18±0.93)mm]先增大后减小,在T5[(11.96±0.91)mm]处达到最大值。椎体横突中线到椎体中线的距离变化不大,在2mm-4mm之间波动。在椎弓根与肋骨的解剖关系上,椎弓根在前外侧T1-T6之间完全重叠,在T7-T9之间大部分重叠(约4/5)。但从T10到T12,肋骨部分重叠(约3/4)。椎弓根与肋骨重叠高度由T1[(6.12± 1.18)mm]到T12[(3.90± 1.04)mm]先升高后降低,在T5[(11.12±1.22)mm]时达到最大值。2、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过程中各路径可分为两组,中份组中,PC路径最短,PA路径和PB路径差距不大(P=0.123),无统计学意义。全长组中,PF路径最短,PD路径和PE路径差距不大(P=0.177),无统计学意义。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各路径从L1到S1整体呈现依次增大趋势,其中以PA路径、PD路径最明显,PB路径、PE路径次之;PC路径、PF路径先增大后减小。PE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最理想的路径,其上行路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L3处到达最高;其下行路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L5处下降最低。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各路径在矢状位上的夹角a1、a2、a3、b1、b2、b3以及横断位上的夹角c1、c2、c3差异较大(P=0.000),有统计学意义;即 a1>a2>a3、b1>b2>b3、c1<c2<c3。矢状位下行路径的角度中b1、b2、b3变化明显且一致,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均在L3处最小,S1处最大;矢状位上行路径的角度中a1、a2变化一致,呈现增大趋势,a3先减小后增大,在L4处最小,L5处最大。横断位路径角度中c1、c2、c3变化一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其中cl、c2在L2处最大,c3在L3处最大,均在S1处最小。3、在L1/2-L5/S1各节段,各靶点(P1,P2,P3)到同侧出口神经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c1、c2、c3、c4、c5、c6双侧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同节段各靶点双侧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的计算。c1、c2、c3、c4、c5、c6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自L1/2逐渐增大,L4/5最大,后L5/S1稍减小。随着靶点P1,P2,P3沿着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向外侧移动,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逐渐增大、到出口根的距离逐渐减小。靶点P1到出口根的距离明显大于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二者相差约1-3mm;靶点P3到出口根的距离明显小于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二者相差约1-3mm;而靶点P2到出口根的距离和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各节段相差不大,均数相差均在1mm以内。上、下终板平面水平出口神经根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d1、d2均逐渐增大(P<0.0001),且下终板平面数值均大于上终板平面(P<0.05)。各节段分别在上下终板平面左右两侧数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在L1/2-L5/S1各节段,各靶点(P1,P2,P3)切面水平上、下位椎体后下、上角投影点到出口神经根的距离s1、s2、s3、s4、s5、s6双侧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同节段双侧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的计算。矢状位上,随着靶点(P1,P2,P3)切面的外移,s1,s3,s5逐渐减小,即s1>s3>s5;s2,s4,s6逐渐减小,即s2>s4>s6;在各个节段,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L1/2节段最小,L5/S1节段最大。4、我们根据新技术对于脊柱微创器械的迫切需求,早期设计了四项专利(两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分别是: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一种自导向四面可撑开镜下植骨椎间融合器、一种可自控保护神经血管的腰椎间孔镜工作套筒、一种自导向可镜下植骨椎间融合器。5、建立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6.14-4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Model A(8mm融合器)共有223281个节点551584个单元,ModelB(10mm融合器)共有223413个节点552141个单元,Model C(12mm融合器)共有223507个节点552497个单元。约束L5椎体下表面的自由度为0,在L4椎体上表面向终板施加负荷为400N的垂直于水平面压力模拟正常人腰椎承载重力,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方向上分别施加7.5Nm的纯扭矩,分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曲等6种运动状态加载。记录不同手术模型中椎体、固定螺钉、融合器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值。结论:1、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是一个三维解剖结构。椎弓根、横突、肋骨不在同一平面上,在不同节段中相对位置不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有效补充。2、经Kambin’s三角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即PET0FPC技术)具有解剖可行性,同时为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制作提供解剖学参数。3、Kambin’s三角可作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的工作区域,但实际安全区域比理论上的范围要小。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与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的交点(P2)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最优“靶点”。实现脊柱内镜下单一通道彻底减压、融合固定一站式完成,具有神经安全性。4、以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应的脊柱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器械被设计研发出来,其中四项专利申请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其他专利正在积极申报过程中。5、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从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中表明,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承受人体腰椎活动的负荷,并且不会破坏邻近终板造成融合器沉降,能够很好的实现椎间融合。

汤雯中[8](2020)在《补肾壮筋汤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肾壮筋汤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此研究观察两者相结合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以探索出更好的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方法,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接受治疗患者,其西医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断:腰痛病(肝肾亏虚),按照诊断标准纳入研究,共85例,剔除脱落患者,最后随机分得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加入课题后第2天,采用以屈髋屈膝手法为主的手法治疗,治疗3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补肾壮筋汤治疗,连续治疗3周,其中试验组脱落2例,最后得到病例数40例,男性1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59.73±6.75岁,年龄区间分布在45-70岁;对照组脱落3例,最后得到病例数4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为61.30±7.91岁,年龄区间分布在40-70岁。两组从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滑脱程度等方面比较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确定可比性。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的VAS评分、JOA评分、表面肌电图的指标情况(多裂肌、竖脊肌的AEMG、MF),分析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个时间段的临床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病节段、滑脱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病例治疗前的VAS评分、JOA评分、表面肌电图测量数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的VAS评分都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上看,试验组VAS评分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JOA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的JOA评分都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上看,试验组JOA评分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表面肌电图数值:平均振幅(AEMG):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的多裂肌AEMG、竖脊肌AEMG都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上看,试验组的多裂肌AEMG、竖脊肌AEMG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频率(MF):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后、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的多裂肌MF、竖脊肌MF都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上看,试验组的多裂肌MF、竖脊肌MF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总疗效:试验组治愈2人,显效12人,有效24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2人,显效6人,有效21人,无效11人,总有效率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壮筋汤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显着,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腿痛症状、腰背肌功能改善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吕振东[9](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对比目的:尽管腰椎管狭窄症在高龄患者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对于选择何种手术治疗方案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连续46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或椎板开窗术(Fenestration)的高龄侧隐窝狭窄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改良Macnab评估标准记录术前、术后1周、3个月、1.5年的临床资料。结果;孔镜组患者平均年龄82.7岁(75-93岁),开窗组患者平均年龄79.1岁(75-88岁)。术后3个月及1.5年随访时,孔镜组与开窗组在背痛VAS评分、下肢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孔镜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低(P<0.05)。孔镜组的生活质量与开窗组相同(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似(p>0.05),但经皮椎间孔技术在出血量(48.3 vs 128.2,p<0.05)、早期活动(h)(5.5 vs 25.2,p<0.05)和麻醉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结论:椎间孔镜技术和椎板开窗术对于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外,PELD在减少创伤和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在生活质量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局部麻醉下的椎间孔镜技术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患者常规减压手术的有效补充。第二部分椎间孔镜下通过部分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治疗伴有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价目的:单纯减压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一种选择。本研究旨在介绍经皮经椎间孔镜腹侧减压术的操作步骤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了合并有低度DLS的LSS导致的以单侧下肢症状为主的26例患者的临床数据。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同时在尽量保留小关节的基础上完成神经根背侧减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指数(ODI)、改良Mac Nab评分标准和步行距离改善情况评估手术结果。结果;纳入的18名女性患者及8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9.2岁。术前平均ODI、VAS腿痛评分及腰痛评分分别为64.7±8.1,7.0±1.4和3.0±1.2。末次随访时,所有指标平均值于分别改善为31.4±5.6,2.4±1.1和1.7±1.1。88.5%的患者术后步行功能得到提升。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腰椎椎体滑移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短期初步临床随访结果,经皮椎间孔镜下切除滑移下方椎体后上方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结合一般背侧减压技术,可能成为治疗以下肢症状为主的合并有低度DLS的LSS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选择。第三部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目的:近年来,椎间孔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但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方面的影响还不得而知。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将31例(男11例,平均年龄41.7±9.7岁)于我科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孔镜组)及33例(男16例,平均年龄45.1±8.5岁)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开窗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于入院时(t0),手术前1小时(t1),术后第一天(t2)及出院前(t3)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l)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于入院时及出院前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孔镜组与开窗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均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腰痛程度、下肢痛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无显着差异;孔镜组患者术前1小时与术后第一天状态焦虑(P<0.05)及术后第一天腰痛VAS评分(P<0.05)优于开窗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术手术效果相同,并在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水平方面具有优势。

王栋[10](2020)在《MIS-TILF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影响MIS-TLIF手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延长的影响因素,为优化患者围术期的管理及缩短术后LOS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应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0例采用MIS-TLIF手术方式治疗的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术前变量:包括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ASA)评分、术前主要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及术前贫血);围术期变量:包括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不良事件等可能对患者术后LOS产生影响的因素。将患者术后LOS根据LOS≥75thh LOS分为术后LOS正常(LOS<75thh LOS)和术后LOS延长(LOS≥75thh LOS)。将这些可能影响患者术后LOS延长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术后LOS延长的相关因素,将筛选出的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每一个因素对患者具体影响的情况。进一步通过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来探讨各个因素对患者术后LOS延长影响的原因。结果:共有120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9例,占40.8%,女性71例,占59.2%。患者年龄3979岁,平均(59.2±9.6)岁。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时长为535天,平均(8.4±4.1)天,其75thh LOS为9天,根据其75thh LOS,将患者分为LOS正常组(LOS<9天)和LOS延长组(LOS≥9天)。在120名患者中,有87名患者术后LOS正常,占比72.5%,有33名患者术后LOS延长,占比27.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p<0.05)、术前贫血(p<0.05)、术中出血量(p<0.05)及术后不良事件(p<0.05)为影响患者术后LOS延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年龄因素对患者术后LOS影响的效应值为:年龄每增长10岁,术后LOS增加约0.8天;术前贫血因素对患者术后LOS影响的效应值为:患者有术前贫血,其术后LOS延长的风险是术前无贫血患者的4.171倍;术中出血量因素对患者术后LOS影响的效应值为:术中出血量每增加100ml,患者术后LOS增加约1.6天;术后不良事件因素对患者术后LOS影响的效应值为:患者发生术后不良事件,其术后LOS延长的风险是未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5.027倍。结论:年龄、术前贫血、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不良事件为影响MIS-TLIF手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术后LOS延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应该重视高龄患者,术前纠正患者贫血、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预防术后发生不良事件将缩短患者术后LOS。

二、S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2)椎体间融合术结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手术方法
    四、术后处理
    五、功能评价
    六、影像学评估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功能评估
    三、并发症
    四、影像学评估
讨论

(3)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临杂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与剔除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分组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观察与随访时间
        2.6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结果
        1.1 基线比较
        1.2 治疗结果比较
        1.3 不良事件记录及随访结果
    2 研究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1.1 中医对腰椎滑脱症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腰椎滑脱症术后的认识与治疗
    3 现代医学对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腰椎滑脱症术后的认识与治疗
    5 桃红四物汤的解析及应用
    6 现代医学对桃红四物汤的研究
    7 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研究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OLIF间接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浅析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结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单侧椎弓根钉棒辅助固定在腰椎退行性变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基于脊柱骨盆参数预测患者的功能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方法
        1.4.1 手术方法
        1.4.2 影像学测量
        1.4.3 健康生活质量评估及分组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脊柱骨盆参数的比较
    2.3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脊柱骨盆参数分析
    2.4 ROC曲线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
3 讨论Discussion

(7)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骨性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研究及启示
    前言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1.5 启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的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附图表
    REFERENCES
第三部分 经Kambin's三角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神经影像学评估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附图表
    References
第四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相应的一系列脊柱微创器械的研发
    前言
    专利简介
第五部分 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经Kambin's三角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综述: 腰椎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8)补肾壮筋汤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
    1 病例收集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脱落病例处理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前准备
        2.2 手法治疗
        2.3 分组治疗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3.1 VAS评分
        3.2 腰椎JOA评分
        3.3 表面肌电图数值测量
        3.4 疗效标准
    4 安全性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时机
    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各指标分析
    3 治疗后指标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病机
        1.1 发病机制
        1.2 病因病机
    2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现状
        2.1 西医方面
        2.2 中医方面
    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药的治疗措施
        3.1 中药内服
        3.2 中药外用
    4 本次研究对DS治疗的方法分析
        4.1 治疗方法的选择
        4.2 本次研究的手法分析
        4.3 本次研究的方药分析
    5 表面肌电图的运用
    6 本课题研究目的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VAS评分
        7.2 腰椎JOA评分
        7.3 表面肌电图测量数值
        7.4 总疗效评价
    8 治疗安全性观察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诊断标准
    附录 B:观察指标
    附录 C:基础治疗
    附录 D:典型病例
    附录 E: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治疗高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引言
    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纳入排除标准
        1.1.3 手术方法
        1.1.4 临床评估及随访
        1.1.5 样本量计算
        1.1.6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椎间孔镜下通过部分切除滑脱下方椎体后上缘骨质的腹侧减压技术治疗伴有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价
    引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手术技术
        2.1.2 结果评估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局限性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手术方法
        3.1.3 评估指标
        3.1.4 评估方法
        3.1.5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患者基本资料
        3.2.2 手术效果比较
        3.2.3 焦虑状态比较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10)MIS-TILF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纳入、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纳入变量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变量
        3.3 围术期变量
        3.4 术后住院时长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1.年龄
    2.术前贫血
    3.术中出血量
    4.术后不良事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科研项目情况
在学期间获奖情况

四、S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Waveflex半刚性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J]. 崔凯莹,陈文明,刘国岩,于宁,侯鹏飞,张震岳,郝延科.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7)
  • [2]椎体间融合术结合单枚或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峡部裂型Ⅱ度腰椎滑脱症的对比研究[J]. 白露露,王剑锋,王文涛,郝定均. 骨科, 2021(04)
  • [3]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临杂疗效观察[D]. 戴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OLIF间接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康毅.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结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观察[D]. 王志强.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基于脊柱骨盆参数预测患者的功能预后[J]. 王海莹,吕冰,李辉,王顺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9)
  • [7]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D]. 陈飞飞. 山东大学, 2020(11)
  • [8]补肾壮筋汤联合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汤雯中.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吕振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MIS-TILF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D]. 王栋.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SF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