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手术室小晨讲的心得体会

坚持做手术室小晨讲的心得体会

一、手术室坚持晨间小讲座的点滴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1](2022)在《控制》文中研究表明献给奥斯卡和费格斯序1987年11月卡什吞下塑料盒里最后一大勺微波加热的通心粉和奶酪,把盒子推向小桌的一边,品味着这份平和与宁静。嗯,算是相对的宁静吧。人满为患的综合医院的那种噪声——叮叮咣咣的响动,抬高的嗓门,偶尔的叫喊声——一直在背景中依稀可辨,尽管他回到自己那间医院的公寓,紧闭了房门。不过相比之下,这里仍是一片平静的绿洲,

陈可[2](2020)在《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护理服务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提出,同时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二孩政策开放等国情国策的推动下,作为自贡市医疗卫生系统的主力军,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总体发展情况良好,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尤其在改变临床护理模式、创新护理服务方式、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等工作方面成效显着,在自贡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护理服务工作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从护理质量看,护理服务工作存在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医疗水平、低于患者就医期望的现状,降低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护理管理模式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绩效分配机制尚未完善,护理人才培养存在不足,制约了护理事业的未来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患者、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者三类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的现状。在住院患者知晓度与满意度调查中,针对200名住院患者从病房环境、护理服务提供、护理技能、护理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在护士知晓度和满意度调查中,针对150名护理人员从工作量、薪酬待遇、护理管理、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在深度访谈中,对10名不同岗位的护理管理者就护理管理工作、护理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个别访谈,找出了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如护理服务理念落实不够、护患沟通不足、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工作流程合理性不足等,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进一步改进护理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通过对国内外多家医院在护理服务工作的借鉴,结合自贡市三级医院工作实际,提出相关改进措施,明确了要推动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上新台阶,需要在服务理念、队伍建设、管理培训、优化流程、营造环境、完善保障、拓展服务等方面强化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最后,本文提出了改进护理服务工作的相关措施,如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护理质量管理、培养高素质管理队伍、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优化护理服务流程、改善护理服务环境、完善护理支持系统、拓展服务领域等,希望能够借助这些方面的措施,完善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品质,为护理管理部门制定工作措施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依据,提升医院在医疗行业的竞争力,提高患者群众的就医感受。

夏学岩[3](2019)在《远藤周作“轻小说”的伦理学阐释》文中研究说明远藤周作是日本“基督教文学的先驱”,也是战后“第三新人”派的代表作家。远藤周作于20世纪50年代登上日本文坛,创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作品,是一位深受日本国民喜爱、且享誉世界的文豪。远藤周作在年少时受过洗礼,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年轻时曾留学法国,专攻法国天主教文学,其文学创作亦始终聚焦于其自身的宗教信仰与日本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其中,小说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容沉重且主题严肃的纯文学作品,一是诙谐幽默且通俗易懂的大众小说。本论文择取远藤周作大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一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以伦理学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的理论,采用比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探讨远藤周作作品中对“善”与“恶”的思考。本论文共由六章构成,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及结论。绪论主要阐明选题意义、梳理中日两国的远藤周作文学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伦理学中的“善”与“恶”。第一章介绍了日本战后大众文学的发展与远藤周作的文学创作,引出远藤周作研究者武田友寿提出的“轻小说”的概念,并指出该论文对远藤周作文学的选取标准。第二章由三节组成,分析了远藤周作的《傻瓜》、《丝瓜君》、《女人的一生》、《我·抛弃的·女人》、《沙城》五部连载在报纸或杂志上的小说,从伦理学中“善”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探讨了远藤周作“轻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对“善”的永恒追求。第三章也是由三节构成,首先分析了远藤周作不同时期作品中“恶”的不同表现,接下来以《悲伤的歌》、《小丑之歌》、《一·二·三》、《呼唤黑暗之声》、《恶灵》五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依次分析了作品中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假恶丑”的行为,提出远藤周作通过作品对“恶”的深层剖析。第四章依次分析了《悲伤的歌》中主人公的道德自救和《白昼的恶魔》中女医生的人格障碍,探讨了远藤周作文学中善恶转化的辩证性。第五章分别从远藤周作的基督教信仰、对战争的反思、莫里亚克对远藤周作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远藤周作文学中的“善”与“恶”的本质。正是由于自幼对基督教的信仰,促使远藤周作始终把追求“爱”与“善”放在创作中最重要的位置。作为经历过战争的一代,远藤周作深受战争之苦,其对战争的态度也反映了他“趋善避恶”的愿望。另外,由于对莫里亚克文学的研究,以及对荣格心理学的接触,远藤周作在创作后期开始转而研究人内心的深层意识。小结部分主要在归纳论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远藤周作文学的主题及特点进行总结。

张媛[4](2019)在《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并分析影响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完善我国男护士的培训教育规划及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的三维叙事探究法,遵循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参与者,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直至资料达到饱和,采用“情境分析”方法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选取成都市6所三甲医院的1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资料分析找到十二名男护士的共有故事主线“萌芽期——成长期——沉淀期”,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顺序对参与者的访谈故事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十二个不同的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建构故事。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社会大众对于护理行业的认知较为匮乏和片面,导致高校难以招收真正喜爱和了解护理(学)专业的男护生,因此男护生在校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和“学以致用”的传统观念使得男护生仍然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第二,男护士在职业身份维度上把自己归类为医务工作者、护士和男护士三种群体。通过不同内、外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男护士会采用一些积极区分策略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自尊,构建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第三,男护士的职业身份认同不是单独形成的,而是在与其他职业各方面的比较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受到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社会家庭支持、职业需要满足、人际关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盖玉彪[5](2018)在《ICU床旁交接班清单的建立及其在低年资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ICU床旁交接班清单,并探讨清单在ICU低年资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低年护士床旁交接班质量,为临床交接班提供新的交接班模式。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清单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践,初步建立ICU交接班清单内容,并通过组织专家小组会议,确立终稿。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低年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ICU床旁交接班清单使用前:2017年3月2017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低年资护士采取常规床旁交接班的模式进行交接班。ICU床旁交接班清单使用后:2017年7月2017年8月,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清单培训后,采用ICU床旁交接班清单进行交接班。采用护士未执行手卫生人数、留置针堵管例数、人工气道气囊压不达标例数、床头抬高不达标例数等指标对使用清单前后护士交接班的护理落实情况、交接班效果评价及每位患者交接班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使用清单前后护士交接班时的护理质量经过统计分析,采用ICU床旁交接班清单进行交接班后,床旁交接班时护士未执行手卫生人数(2.12%)明显低于使用ICU床旁交接班清单前(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731,P=0.030);患者发生留置针堵管例数(4.25%)明显低于使用ICU床旁交接班前(1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372,P=0.037);深静脉导管堵塞例数(5.17%)明显低于使用ICU床旁交接班前(1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54,P=0.042);人工气道气囊压不达标例数(6.25%)明显低于使用ICU床旁交接班前(1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225,P=0.040);床头抬高不达标例数(10.63%)明显低于使用清单前(2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10.686,P=0.001);但是,患者导管脱管例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使用清单前后护士交接班效果评价情况使用清单后,低年资护士对交接班效果明显高于使用清单前。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清单前平均分为59.03±3.85,使用清单后平均分为71.84±7.59,两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91,P<0.001)。(3)使用清单前后平均每位患者交接班时间使用清单前每位患者的平均交班时间为10.19±1.87,使用清单后每位患者的平均交班时间为10.56±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1,P=0.163)。结论ICU床旁交接班清单规范了交班的内容和交班形式,其临床应用可以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交接班质量,提高低年资护士对患者的病情知晓率和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降低护理风险;提高了低年资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同时使用ICU床旁交接班清单后,在保证交接班质量的同时,并不会延长护士的交接班时间。

王丽军[6](2017)在《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拉斯韦尔模式对护士进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分析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效果,为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1.研究准备阶段:经过文献查阅结合护理工作经验,初拟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方案,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会议法初步形成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方案。2.干预实施阶段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量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参与此次研究的50名护士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初期和培训后3个月测量其临床护士关怀能力,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描述、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9月~10月在洛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四个病区住院的符合纳入条件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人文关怀感知问卷》,调查护士培训前后患者的人文关怀感知变化,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第二部分为参与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的质性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采取目的抽样法,以资料达到饱和为原则,抽取有代表性的护士 11人,干预组患者15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来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量性研究(1)培训实施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①认知维度得分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12.698, P<0.05),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495.487,P<0.05),干预组护士认知维度得分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加明显。②勇气维度得分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96.525,P<0.05),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966.595,P<0.05),干预组护士勇气维度得分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加明显。③耐心维度得分组别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8.127,P<0.05),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34.322, P<0.05),干预组护士耐心维度得分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加明显。(2)培训实施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不同背景护士培训效果不同,<25岁组,<3年工龄组,N1级,本科学历,护士职称在认知维度培训得分与其他两组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5岁~组,3~年工龄组,N2级,大专学历,护师职称在勇气维度培训得分与其他两组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背景护士在耐心维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培训实施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人文关怀感知问卷调查,通过患者两周的住院治疗,分别接受两组护士的护理,将两组患者人文关怀感知得分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人文关怀感知得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人文关怀感知得分明显提高,证明培训有效。2第二部分:质性研究围绕护士参与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的感受进行访谈,概括出三大主题:(1)态度转变;(2)能力提升;(3)职业认同。围绕培训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感受进行访谈,概括出两大主题:(1)服务贴心;(2)真诚沟通。结论基于拉斯韦尔的培训方案能够提高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并能使患者感受到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但培训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护患双方均提出今后既要在培训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又要在实施路径上更加便捷,以加快促进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

马得汶[7](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刘玲[8](2016)在《运用品管圈降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了解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对降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为提高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护理质量及其临床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重庆市某三甲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7月-2015年11月住院并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儿。研究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分为两组:2014年7月-11月的患儿设为对照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015年7月-11月的患儿设为实验组,运用QCC手法对实验组患儿施行标准化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结果:通过QCC标准化的干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由干预前的10.22%降低至4.15%,目标达成率92.81%,进步幅度59.39%。结论:实验研究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在改善前处于较高的水平,通过QCC标准化干预,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法,有效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率,同时提高了圈内成员的各项能力及团队凝聚力,基本达到了持续提高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护理质量,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临床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的研究目标。

陈光毅[9](2015)在《高职护理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价高职护理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的近期效果。2.通过质性研究,了解临床护士在校期间接受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的内心真实体验。3.了解高职护理人才不同培养模式下临床护士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方法:采用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①量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年制普通护理专业2013届毕业且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76名。实验组(36名)在校期间接受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对照组(40名)则接受传统的“2+1”培养模式。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文版护理行为六维度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由76名护士本人及其相应的140名同事和145名管理者共同参与评价。采用2x检验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可比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护士能力自评及他评得分的组间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护士能力的关系。②质性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制定访谈提纲,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分别对8名在校期间接受过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的护士进行面对面、深度的半结构式访谈,并将收集的资料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进行整理与主题分析。结果:1不同培养模式下临床护士能力现状1.1自评结果实验组在计划/评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个维度的得分和总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015,P=0.048;Z=-2.330,P=0.020;t=-2.259,P=0.027)。其余护士能力维度的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士能力各维度自评得分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序大多不一致,其中两组护士的人际/沟通能力维度均排在首位,而教学/合作能力维度均排在末位。1.2同事评价结果实验组在重症监护能力、计划/评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3个维度的得分和总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3.139,P=0.002;t=-2.764,P=0.006;t=-4.607,P=0.000;Z=-3.474,P=0.001)。其余护士能力维度的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同事评价护士能力各维度得分水平中,人际/沟通能力维度和教学/合作能力维度分别排在首位和末位。1.3管理者评价结果实验组在重症监护能力、计划/评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3个维度的得分和总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778,P=0.005;t=-3.833,P=0.000;t=-3.842,P=0.000;Z=-3.151,P=0.002)。其余护士能力维度的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管理者评价护士能力各维度得分水平中,人际/沟通能力维度和教学/合作能力维度分别排在首位和末位。2.在大专学历护士优势项目评价方面,评价者均认为两种培养模式培养的护士共同具备较好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优势,且实验组认为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培养的护士在问题解决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在培养优秀高职护理人才的建议方面,对照组自评者认为要侧重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伦理/法律知识。实验组自评者认为要侧重加强组织管理能力、伦理/法律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而他评者均认为要侧重加强组织管理能力、护理科研及伦理/法律知识。3.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方面,实验组、对照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27.56±4.21、25.10±4.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3,P=0.018);且实验组、对照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护士能力各维度和总分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3040.521;r=0.3160.504,P<0.05)。4.在综合考评成绩方面,省立医院班、普通教学班的顶岗实习成绩分别为90.40±1.75、91.13±0.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8,P=0.024);省立医院班、普通教学班的毕业考试成绩分别为72.53±4.43、75.00±5.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P=0.037)。5.质性访谈结果显示,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较为显着的教学成效,增强了护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认同感;同时,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欠佳、学生负荷重、自我压力大、学习生活单调和组织管理能力薄弱等不足之处。结论:1.两种不同培养模式培养的高职护理毕业生基本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较好地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尤其以接受过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的毕业生质量较好,其临床护士能力更强,达到中上水平。2.相比传统的“2+1”培养模式,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培养高职护理人才的近期效果较好,特别是对毕业生的综合考评成绩、一般自我效能感、重症监护能力、计划/评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培养的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临床护士能力呈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程度越高,临床护士能力越强。4.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存在着学生负荷偏重、自我压力大、校园活动严重匮乏等不足之处,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并注重加强培养教学/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护理科研及伦理/法律知识等。

焦冲[10](2014)在《北漂十年》文中研究指明1多年以后,毛学明无意间从北京站前街路过,当他望见余晖之中只剩剪影的钟楼时,依然会想起第一次踏上这个城市的那个遥远的黄昏。那是2003年的早春时节,一个平淡无奇的傍晚,"非典"刚刚入侵京城,尚未成肆虐之势,但出门的人俨然比平时少很多。刚下火车,他有些慌乱无措,像一只误闯到公路上的小鹿,六神无主东张西望,深呼吸两次,稍微镇

二、手术室坚持晨间小讲座的点滴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室坚持晨间小讲座的点滴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护理服务工作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三级医院
        2.1.2 护理服务工作
        2.1.3 知晓度和满意度
    2.2 理论依据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2.2.3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第3章 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
    3.1 住院患者知晓度与满意度
        3.1.1 病房环境评价
        3.1.2 护理服务评价
        3.1.3 护理技能评价
        3.1.4 人文关怀评价
    3.2 护理人员知晓度与满意度
        3.2.1 基本情况
        3.2.2 工作量认知
        3.2.3 薪酬待遇认同情况
        3.2.4 护理管理
        3.2.5 工作环境
        3.2.6 福利待遇期望
第4章 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护理服务内涵质量不够
        4.1.2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足
        4.1.3 护理服务流程优化不足
        4.1.4 就诊环境管理不到位
    4.2 原因分析
        4.2.1 护理服务理念落实不到位,护患沟通不足
        4.2.2 护理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成长需要时间
        4.2.3 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稳定性不强
        4.2.4 护理人员待遇相对较低,工作压力大
        4.2.5 执行工作流程机械化,缺乏主动思考
        4.2.6 部分干部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专业培训
        4.2.7 创新性不足,激励机制不够
        4.2.8 就诊环境满意度低,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大
第5章 国内外护理服务工作经验借鉴
    5.1 国外经验借鉴
    5.2 国内经验借鉴
第6章 完善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理念
    6.2 强化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6.3 强化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6.4 以人性化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
    6.5 优化护理服务工作流程
    6.6 创新思维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6.7 创造更加安全、温馨的护理服务环境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远藤周作“轻小说”的伦理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伦理学中对善与恶的诠释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后日本大众文学的发展与远藤周作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大众文学的发展与“轻小说”的选取标准
        一、日本大众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
        三、远藤周作的“大众文学”与“轻小说”
    第二节 远藤周作及其文学创作
        一、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二、大学时代和法国留学时期的文学活动
        三、文学生涯
第二章 对“善”的永恒追求
    第一节 作品中“真”:“善”的自然属性
        一、《傻瓜》中“加斯顿”的“完全利他”
        二、《丝瓜君》中“丰臣鲋吉”的“不经世故”
    第二节 个体道德的完善:“爱”与“善”
        一、《女人的一生》中主人公的“自我牺牲”
        二、《我·抛弃的·女人》中“密”的“个人圣化”
    第三节 《沙城》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三章 对“恶”的深层剖析
    第一节 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恶”的表现
    第二节 对“伪善”的批判
        一、《悲伤的歌》中“矢野”的道貌岸然
        二、《小丑之歌》中“胜吕”对爱情的亵渎
        三、《一·二·三》中“佐川”的表里不一
    第三节 对“恶”与“丑”的揭露
        一、《呼唤黑暗之声》中“罗承元”陷入深渊的“复仇”
        二、《恶灵》中“南条英子”的双重性格
第四章 “善”与“恶”转化的辩证性
    第一节 关于“善”与“恶”的转化
    第二节 《悲伤的歌》中“胜吕”的道德自救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胜吕的为“善”致“恶”
    第三节 《白昼的恶魔》中“大河内”的人格障碍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主题
        二、大河内的人格障碍
第五章 远藤周作伦理思想的成因及其评价
    第一节 基督教信仰
    第二节 远藤周作与莫里亚克
    第三节 对战争的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国外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二、国内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相关概念及理论背景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参与者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
    五、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六、研究的质量控制
    七、伦理考虑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一、研究参与者一般资料
    二、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第六部分 分析及讨论
    一、男护士的专业选择——主动、被动与盲目
    二、男护士的择业心态——就业心情急切,不愿放弃前期投入
    三、男护士的职业需要——职业认同、职业管理、职业发展
    四、男护士的压力来源——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五、男护士的身份认同——社会比较与积极区分策略
    六、男护士的职业规划——终身职业型、权衡利弊型、边走边看型
第七部分 结论与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三、研究反思和局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ICU床旁交接班清单的建立及其在低年资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部分 ICU床旁交接清单的构建
    1 成立清单研究小组,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清单学习
    2 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原因分析
    3 专家小组会议
第二部分 ICU床旁交接清单在低年资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7 操作性定义
        8 伦理原则
        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使用清单前后,ICU低年资护士交接班时护理质量比较
        3 使用清单前后,ICU低年资护士对交接班效果评价情况比较
        4 使用清单前后,ICU低年资护士交接班时间比较
    讨论
        1 ICU床旁交接班清单对低年资护士交接班时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2 ICU床旁交接班清单对低年资护士交接班效果评价
        3 ICU床旁交接班清单对低年资护士交接班时间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具体见附录)
    4 样本含量的计算
    5 专家会议法
    6 分组干预方案
    7 研究步骤
    8 资料收集
    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0 伦理原则
    11 质量控制
结果
    第一部分:量性研究
    第二部分:质性研究
讨论
    1 培训方案效果分析
    2 培训实施过程中有待改善方面
    3 本课题的创新点
    4 本课题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一、进入田野点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一、甲状腺疾病
        二、患者访谈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一、患者自我评估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一、择医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一、医生们的“早课”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三、晚上熏香查房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一、寻医问药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三、其他做法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一、医生的作用
        二、认真行赛拜布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结语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运用品管圈降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高职护理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对象
        1.1 立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研究技术路线图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量性研究对象
        1.2 质性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两组实施方案
        2.2 研究工具
        2.3 评价指标
        2.4 资料收集方法
    3.质量控制
        3.1 量性研究
        3.2 质性研究
    4.统计学分析
    5.质性资料分析
结果
    1. 量性研究
        1.1 护士自评结果
        1.2 同事评价结果
        1.3 管理者评价结果
        1.4 综合考评成绩结果
    2. 质性研究
        2.1 一般资料
        2.2 访谈结果
讨论
    1. 高职护理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1.1 “1+1+1”培养模式的护士能力处于中上水平
        1.2 “1+1+1”培养模式对护士自我效能感起到促进作用
        1.3 “1+1+1”培养模式有助于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2. 高职护理校院合作“1+1+1”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2.1 需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2.2 第二课堂活动亟待丰富及多样化
        2.3 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
        2.4 侧重加强软技能的培养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北漂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结局

四、手术室坚持晨间小讲座的点滴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控制[J]. 休·蒙哥马利,于大卫. 译林, 2022(01)
  • [2]自贡市三级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可. 西南大学, 2020(01)
  • [3]远藤周作“轻小说”的伦理学阐释[D]. 夏学岩. 吉林大学, 2019(10)
  • [4]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D]. 张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ICU床旁交接班清单的建立及其在低年资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D]. 盖玉彪. 青岛大学, 2018(12)
  • [6]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 王丽军. 郑州大学, 2017(03)
  • [7]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8]运用品管圈降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呼吸道感染率的实践研究[D]. 刘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9]高职护理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效果比较[D]. 陈光毅.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1)
  • [10]北漂十年[J]. 焦冲.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3)

标签:;  ;  ;  ;  ;  

坚持做手术室小晨讲的心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