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

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

一、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渊[1](2021)在《基于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现有下肢肌力受损康复产品功能单一、体验感差、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及下肢康复辅具多关注物理实效,忽视患者精神情绪对康复效果影响的问题,本文从用户情绪和康复体验角度出发,采用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技术,重点关注患者康复中的负向情绪并通过舒缓功能进行情绪调节,帮助患者尽早实现物理与心理整体康复目标。首先,结合具身认知理论,以情绪为切入点,将多模态生理情绪监测技术应用到下肢康复理疗仪的产品设计中。然后,对下肢生理结构、关节施力特征进行分析,利用人机工程学对产品功能结构以及人机尺寸进行约束。其次,对现有下肢康复产品,从功能、造型、色彩、人机交互等方面分析问题,构建用户画像和体验地图深入挖掘用户情感需求,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功能要素。接着,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设计要素筛选,确定功能创新点。随后,结合产品造型意象理论知识,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完善产品设计方案,并构建APP交互平台的相关界面。再次,通过视频诱发情绪的方式,利用下肢实验样本在静坐、被动、主动康复三种模式下,对用户悲伤、烦躁、中性及喜悦的四种情绪进行血压、心率的生理参数变化的实验研究。最后,对产品及APP设计进行用户满意度评估,并利用有限元Ansys仿真软件对最终设计方案中的座椅及下肢康复结构进行受力分析,验证产品的合理性、可行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将多模态生理情绪识别技术应用在下肢康复理疗仪中,对拟定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调整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有重要意义,通过舒缓功能来多维度提升患者在使用康复产品中的体验感,对相关医疗产品设计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刘一潼[2](2020)在《基于传统耳穴疗法的家用耳部理疗产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旨在瞄准传统中医耳穴疗法,进行家用耳穴理疗产品开发的设计研究。中医耳穴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种慢性疾病具有缓解作用。耳穴疗法作为替代性疗法,由于其安全,无痛,副作用少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诊治及临床试验中,并有大量医学研究数据证明其科学性及有效性。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中,中医耳穴疗法在缓解病人紧张情绪,改善失眠症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疗法被医疗团队广泛采纳。然而目前市场上现存的耳穴理疗产品设计较为原始,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空缺,对新型耳穴理疗产品的开发探索能够推动由传统中医的手工方式至现代化智能理疗产品的转变,填补该领域的市场空缺,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及传统中医理疗手段现代化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使用双钻设计模型作为研究的整体框架及设计流程依据,辅以耳穴疗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发展现状,为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及医学基础。在双钻设计模型的发现问题阶段,本研究从产品宏观开发环境以及用户实际使用体验两方面入手,对产品市场现状及使用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产品当前市场空缺,用户实际使用痛点等问题,从而得出产品开发机会点,作为后续设计实践的基本依据。在双钻设计模型中的解决问题阶段,即对应至本研究的设计实践部分,针对前文中研究分析所聚焦的产品问题定义,明确产品开发机会点及具体设计定位,展开方案发散,并对产品功能进行系统性规划,得出设计方案,实现传统耳穴疗法至现代化耳穴理疗产品的转化;在完成样机的制作后,将实际产品投入至用户测试与评估过程中,通过对用户实际按摩体验的记录与分析从各维度评估当前产品功能效果的实现,作为后续产品功能迭代及体验改进的重要线索。

刘绍勇[3](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韩旭[4](2020)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排土机作为移动式连续工作的排料设备,主要用于露天矿山排土场或其他散料运输、排放作业生产线末端及大型土方、砂石、岩石挖掘工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排土机和各类工程机械一样,其性能越来越高,设计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人-机-环境这样的整体系统之上,以人为本的人机工程学设计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对于排土机这种大型野外长时间作业的重型机械而言,驾驶员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是一般工程机械所无法比拟的。驾驶室作为排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机设计的合理与否,驾驶员操作时舒适与否都将直接影响排土机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不合理的设计不仅影响开采进度、降低开采质量,同时也会导致驾驶员身体出现状况,严重者还会产生各种安全隐患。本文以太重集团生产的大型矿用排土机为研究对象,对其驾驶室进行人机工程学设计研究。首先通过实地与驾驶员调研,了解排土机驾驶室存在的问题,然后与设计人员进行交流,探讨驾驶室设计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人机工程学的基本设计原理为指导,对驾驶室的人机操作系统及造型进行了改进设计,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国内外对排土机驾驶室研究文献、资料极少的情况下,借鉴其他大型工程机械在驾驶室研究方面取得的经验,结合排土机驾驶室的现状,确定研究方向为驾驶座椅及操作台的设计和驾驶室外观色彩设计。(2)通过对人体基本数据和影响排土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学设计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确定设计的主要框架和基础模型。明确H点在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在原有的H点求解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二维样板模型及各角度之间的关系,重新计算H点坐标并得到相应的H点取值区域及眼椭圆的位置。(3)利用CATIA软件建立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模型,并通过相应的人体舒适性仿真模拟,及模糊综合评价方式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H点取值范围进行评估,两种方式均显示H点取值区域符合人机工程学及人体对于舒适性的要求,因而可以论证H点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4)在人机工程学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操纵杆、操作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符合人体特征的改进设计,获得了驾驶座椅及相关操纵装置的三维设计模型。(5)根据企业CI特点,对排土机驾驶室整体外观造型及色彩进行设计,同时考虑驾驶员的正常生活需要,对驾驶室内部布局及辅助设备进行了设计,并建立完整的驾驶室三维设计方案。综上,本文立足于人机工程学基本理论,以新的H点求解方法为基础,对驾驶室的座椅及操作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并在相关的基础理论之上对驾驶室内部进行布局设计,对整体驾驶室进行造型色彩设计,以保证排土机驾驶室设计的完整性。本文的设计也为企业提升排土机品牌形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广宇[5](2020)在《基于混沌模糊计算的动态手势交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制造2025”对于工业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要求,人机交互中的信息传达方式日益呈现出多维度、多模态、关联结构复杂且数量级巨大等特点,这些都对传统人机交互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自然动态手势作为人类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交互方式之一,它具有潜在的自然性、高效性以及多维性,正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复杂多维信息交互需求。自然手势交互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工业数据信息的交互效率,更能增加操作人员的交互舒适程度,降低平台构建的运营成本,符合自然交互的未来发展方向。动态手势交互研究的核心在于复杂时空轨迹信息的语义化处理,手势所传递的交互信息也具有隐喻性、模糊性和个性差异化等特点,所以动态手势交互研究的关键问题可以归纳为:人手姿态数据的获取;独立手势间稳定边界条件的建立;统一特征预估模型的构建;交互语义模型构建及语义连续性划分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混沌理论角度整体构建手势的动力学模型,综合研究动态手势交互的相关问题。重点对单目摄像头手势运动轨迹提取、关键帧检测、动态手势轨迹的混沌动力学特征提取、以及模糊交互模型设计等几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手势姿态获取中的逐次状态估计问题,构建了基于手势运动图像序列的卷积姿态机用于动态跟踪人手运动状态,从普通摄像头中捕捉到手部重要关节点的三维坐标点信息,进而通过卡尔曼滤波模型优化人手节点坐标运动轨迹获取的准确性,实现了人手关键节点运动坐标轨迹的获取及去噪优化。2)针对曲率角、几何中心点等描述性变量难以构建准确的手势运动特征方程的问题,提出基于混沌动力学假设的手势特征建模方法,通过高维重构手势运动轨迹的混沌相空间来构建混沌特征因子矩阵。提出假设动态手势的运动模型可以模拟为一个特定类型的混沌动力学系统;基于手势运动系统的混沌吸引子结构建立由混沌特征因子组成的特征矩阵;最终通过多种统计学习分类器验证混沌特征矩阵的表征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凌空书写手势在分类器中的最高准确率可达到96.6%,基本证明混沌动力学研究假设的可能性。3)针对连续手势中各动作间边界条件难以确定,目标手势序列与过渡手势序列难以分割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混沌确定性检验的符号频谱时序分割算法。建立了基于定量速度缓冲区的目标手势检测规则用于筛选用户的目标手势动作;针对凌空书写手势的符号频谱分析,提出了基于统一符号频谱波形的弹性窗口检测算法用于连续手势动作分割。实验结果表明,凌空连续书写手势的分割识别率平均达到93.7%。4)针对虚拟装配场景中手势交互信息结构复杂,用户认知负担重的问题,提出了凌空手势模糊交互模型。首先通过用户可猜测性实验建立了凌空手势交互语义集。基于手势交互动作片段的时空关联性,分别基于Levenshtein距离和Trie树结构建立了手势语义信息的模糊逻辑推理及模糊片段索引关系。最终虚拟场景中的凌空手势交互实验结果证明模糊交互方案能有效的帮助用户建立相关的交互动作联想,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打破了交互场景间的信息孤岛效应。论文验证了针对动态手势的混沌动力学研究的可能性,拓展了连续手势识别的特征工程思路,丰富了凌空手势模糊交互的模型算法。综合量化方程和质性分析两种系统研究方法,为动态手势交互场景提供了理论创新和技术支持。

丁一凌[6](2019)在《基于认知理解的道路警告标志符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交通拥堵现象与交通事故增多,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道路交通标志作为公共环境标识的一种,是用图形符号、文字符号向驾驶员及各道路使用者传递各种信息,也是引导道路交通规范运行的重要安全设施。本文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讨发现警告标志与禁令标志相较于其他类道路交通标志来说,对驾驶者的人身安全产生更重要作用,它们提示驾驶员在某些特殊路段潜在的危险。可是,只有当驾驶员能够准确理解的交通标志的内涵后,才能更有效的做出合理判断,并作出正确的驾驶行为,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关于道路交通标志设计的相关研究将会对维护交通秩序和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产生积极的作用。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研究是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涉及设计学、符号学、设计认知学、道路交通学等多个学科。本文从符号学与设计认知学出发,同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道路交通现实情况分析,提出了以警告标志为研究对象、皮尔斯符号学媒介分析为研究方法的交通标志认知理解的研究课题。本研究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符号讥评理论设计了交通标志主观评价量表,通过对驾驶者对警告标志的理解实验,获得他们对每个警告标志的理解分数,并建立了驾驶者标志理解与人体工程学各因素的关联关系。然后结合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分析了驾驶者对各警告标志的认知过程,得到了警告标志因媒介因素所导致的用户认知偏差的五大原因。最后,结合设计学理论,提出了促进警告标志认知理解的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案例进行设计策略实践验证,结果符合预期。

罗秀英[7](2019)在《基于肌电协同活动特征的运动模式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肢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功能器官,在人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残疾以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并由此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利用表面肌电信号识别运动意图、控制康复系统一直是神经工程和康复工程的关注热点,基于肌电信号特征的运动模式识别是肌电控制的关键环节,目前常见的特征值提取主要包括时域、频域以及时频域等特征分析方法;肌肉协同收缩是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的一种基本策略,在国家863项目“基于多源生物信息解码的智能交互控制技术与系统(2015AA042303)”支持下,本文将肌肉协同这种固有运动生理机制融入到传统运动模式识别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协同模式特征参数的手势及上肢运动模式分类识别方法,并通过分析研究运动模式对肌电协同特性影响探究其在手势识别中的可行性和鲁棒性,以及上肢伸够运动目标位置与肌电协同模式的内在联系,以改善上肢运动意图的识别效率,从而适应目前肌电假肢灵巧控制策略的发展需求。为了在运动模式识别中充分考虑肢体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生理机制,本文设计了基于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算法提取肌肉协同构建特征矩阵的方法。通过记录健康被试者完成日常生活中常用5种手势动作过程中前臂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数据,6通道表面肌电信号经预处理后提取包络信号,利用NMF分解提取肌肉协同模式并构建特征值矩阵,然后分别基于特征值在特征空间的分布以及相应的识别结果判断分类效果。结果表明:基于肌肉协同构建特征值的方法在特征空间中具有良好的聚类性;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以及K均值聚类分类识别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在手势识别中具有可行性;通过构建特征集被试者人数与识别率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同时,为了探究基于肌肉协同构建特征值在上肢不同空间位置运动模式中的运动机制,本文设计了空间中9个目标位置的上肢抓取运动实验,一共募集了11名健康的被试者参与实验,采集被试者执行9个空间目标位置实验任务过程中的表面肌电信号数据。通过预处理提取包络信号后经NMF分解算法提取肌肉协同构建特征值矩阵,然后基于方差占比率(Variance Account For,VAF)值与肌肉协同数目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究肌肉协同数目变化对于上肢空间运动模式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空间最中心的目标位置与其他位置之间存在更高的相似性,且随着协同元个数的增加,边缘空间位置与中心位置识别率差异更加明显,该结果得到了识别率结果以及有关相关系数计算结果的支持。本课题提出基于NMF算法提取肌肉协同构建特征矩阵的方法与传统运动模式识别相结合,在运动模式识别中考虑机体固有的运动生理机制,得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并体现较好鲁棒性,同时探究了上肢在不同空间位置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机制,为后续肌电假肢及康复系统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张威[8](2019)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智能茶具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产品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智能茶具作为现代化产品也必须对消费者的消费意向进行研究。智能茶具的设计是为了饮茶文化能够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改变现代人的饮茶方式。当下茶叶无法成为市场主流饮品最大原因就是就相比于奶茶汽水这种“快饮品”来讲,泡茶饮茶的步骤较为繁琐,以至于很难融入到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当中,而市面上的茶具设计大多都是造型的改变,并未针对茶具的实用功能以及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进行设计,为了探究智能茶具的使用需求和智能产品的功能设计,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来指导茶具的设计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数据调查,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影响消费者选择饮品的各项选择因素的权重,使得设计的主观因素能与消费者选择意向的客观因素以更加科学的方式结合。在数据的收集上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进行访问,以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对原始数据计算后的结果显示,便携性,制作简便性是消费者购买饮品时最看重的因素,口感,饮用快捷性和清洁性次之,针对以上结论来决定设计的方向。在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结论上找到最需要解决和设计的部分,对产品的功能,尺寸等进行调研和设计,对操作功能进行探究,找到合理的新功能来简化消费者的操作步骤;基于人机工程学,CMF设计法进行造型分析和设计,确定产品的尺寸,重量,材质,色彩等来对产品的便携性和美感进行把控,并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和数据确定草图方案,在多个草图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之后通过犀牛软件进行建模并渲染,完成一台现代化的智能茶具设计。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设计的重点,并对目前产品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产品的创新点进行规划,做到科学地从使用需求出发并确定设计方向,再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对设计进行指导,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马艺文[9](2019)在《基于移动医疗物联网的可穿戴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非传染性慢病(NCD)现已成为主导性疾病,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多数心血管疾病都属于慢病,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疾病死亡40%以上。与传统的临床监护相比,基于移动医疗物联网的穿戴式心电监测系统可以监测人体整体健康状态的长期变化,实现对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变的现代普通人群的日常心电监护,为专业人士提供针对慢性疾病的辅助诊断方式。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进行了基于移动医疗物联网的可穿戴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包括硬件搭建和软件设计,实现了信号采集前端、移动中继与云平台之间的实时通讯。信号采集前端同步采集12导联心电信号和六轴加速度信号,根据MODBUS通讯协议把数据打包传输至移动中继,移动中继是一个一对多的可扩展中转平台,支持多种通信模式,根据MQTT协议把数据发送至云平台,系统实现了信号采集前端与移动中继、移动中继与云平台之间的实时双向通讯。2.双密度小波算法用于信号降噪口,并利用多级姿态识别分类模型,对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心电信号进行防误判标记,辅助区分运动伪迹和异位心博。通过阈值调整和比对,得到更适用于本系统的双密度小波降噪算法;并利用多级姿态识别分类模型,结合阈值法和波形特征分析,对人体姿态进行快速判断,采用插空判断策略等对结果进行校准,最终用于穿戴式12导联心电信号的防误判状态标记,为后台数据的应用提供了分类基础,辅助专业人员区分运动伪迹和异位心博。3.在P波识别中对穿戴式心电监测系统进行了应用,为心房类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提出基于双密度小波变换的P波检测算法,分别计算不同状态下最佳3导联和穿戴式12导联的心电信号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实验结果表明与最佳3导联相比,12导联系统能较准确地反映P波状态,为心房类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在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的心血管健康状态监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施张灵东[10](2019)在《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同一行业产品间的差异性逐渐缩小,日趋同质化,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早已陷入一片红海之中,硝烟弥漫。其中,产品识别就是企业间的竞争手段之一,通过产品形象与使用体验传达独特而富有价值的识别理念来塑造企业形象,侵入并占领用户心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目前国内众多企业虽已意识到产品识别的重要性,对其的理解仅停留在标志设计、外观设计等视觉层面的造型特征设计来提升的产品辨识度,难以在用户心中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认知并传达企业价值观、文化内涵与经营理念等识别理念。本文从传递企业识别理念的角度出发,将产品识别的关注点由产品外观转向交互行为,寻找新的产品识别特征以拓展和补充现有的产品识别设计理论。论文首先对交互行为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和阐述,并依据交互行为所包含的要素及现有产品识别设计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将关注点转向交互行为进行产品识别设计的可能性。随后,对交互行为进行了层次分析,结合现有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对交互行为及产品识别设计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交互特征”的概念,并围绕交互特征在原有产品识别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方法,以美的品牌榨汁机进行了实例产品识别设计,验证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论文将产品识别的关注视角转向交互行为,创造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连接用户与企业理念的产品识别特征——交互特征,并围绕其展开产品识别设计,提出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扩充了产品识别设计理论且对其发展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康复辅具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康复辅具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内康复辅具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2.1 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
        2.1.1 具身认知
        2.1.2 具身认知理论发展应用
        2.1.3 具身认知与心理情绪的关系
    2.2 多模态概念及应用
    2.3 情绪识别监测技术分析
        2.3.1 情绪分类
        2.3.2 情绪模型建立
        2.3.3 生理特征分析
        2.3.4 基于生理特征的情绪识别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肢运动肌理研究与产品功能结构分析
    3.1 人体下肢结构分析
        3.1.1 下肢生理学解剖分析
        3.1.2 下肢肌力分析
        3.1.3 下肢关节角度运动特征分析
    3.2 下肢康复原理与康复方案分析
        3.2.1 人体下肢康复原理及方法研究
        3.2.2 下肢康复训练方案
    3.3 下肢康复理疗仪机构分析
        3.3.1 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分析
        3.3.2 人体坐姿参数分析
        3.3.3 下肢康复理疗仪人体尺寸应用分析
        3.3.4 下肢康复理疗产品功能结构模块划分
        3.3.5 康复理疗仪机构人机尺寸分析
    3.4 下肢关节驱动原理及方式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肢康复理疗仪人机感知交互体验研究
    4.1 下肢康复理疗仪人机交互体验分析
        4.1.1 下肢康复训练产品分析
        4.1.2 下肢患障人群特征分析
    4.2 用户画像及体验地图分析
        4.2.1 用户画像及故事场景构建
        4.2.2 用户体验地图分析
    4.3 下肢康复理疗仪用户使用需求总结
    4.4 下肢康复理疗仪用户需求功能分析
        4.4.1 设计要素提出
        4.4.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5 基于用户需求的下肢康复理疗仪功能整合分析
    4.6 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人机交互实验
        4.6.1 实验目的与意义
        4.6.2 实验工具及流程设计
        4.6.3 结果分析与实验意义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肢康复理疗仪产品方案设计
    5.1 情感体验分析
    5.2 产品造型意象分析
        5.2.1 康复理疗仪感性词汇收集与筛选
        5.2.2 下肢康复理疗产品样本的元素选取
        5.2.3 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风格确定
        5.2.4 品牌文化植入
    5.3 草图绘制及方案确定
        5.3.1 前期草图绘制
        5.3.2 方案优化设计
    5.4 产品虚拟模型输出
        5.4.1 三维模型建立
        5.4.2 渲染仿真效果展示
    5.5 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说明
        5.5.1 使用场景及流程说明
        5.5.2 主要结构设计说明
        5.5.3 色彩、材质及加工工艺说明
        5.5.4 产品尺寸说明
    5.6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6.1 手机APP界面设计
        5.6.2 界面使用流程模拟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下肢康复理疗仪产品方案评估检验
    6.1 下肢康复理疗仪产品方案满意度评估
    6.2 下肢康复理疗仪有限元Ansys受力检验
        6.2.1 座面支撑结构的Ansys分析
        6.2.2 下肢康复部件Ansys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基于传统耳穴疗法的家用耳部理疗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家用理疗产品市场发展
        1.1.2 我国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1.3 耳穴疗法概念及基本原理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1 耳穴疗法研究现状
        1.2.2 双钻设计模型(Double-Diamond)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产品开发相关理论基础
    2.1 耳穴疗法发展现状
    2.2 常见的耳穴理疗手段
        2.2.1 耳穴压豆疗法
        2.2.2 耳穴毫针疗法
        2.2.3 耳穴电脉冲刺激疗法
    2.3 双钻理论研究与改进
        2.3.1 双钻设计理论基本研究步骤
        2.3.2 双钻设计模型课题适配与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宏观环境下产品开发机会识别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EL)模型下产品开发机会识别
        3.1.1 PESTEL模型基本概念
        3.1.2 政治因素特征分析(PESTEL-Political)
        3.1.3 经济因素特征分析(PESTEL-Economic)
        3.1.4 社会因素特征分析(PESTEL-Sociocultural)
        3.1.5 技术因素特征分析(PESTEL-Technological)
        3.1.6 环境因素特征分析(PESTEL-Environmental)
        3.1.7 法律因素特征分析(PESTEL-Legal)
    3.2 当前耳部理疗产品市场现状
        3.2.1 常见耳穴按摩产品
        3.2.2 耳部理疗产品市场特点分析
    3.3 产品市场缺口梳理
        3.3.1 .缺口分析方法
        3.3.2 .产品市场缺口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研究及产品开发问题聚焦
    4.1 耳穴理疗产品用户体验研究
        4.1.1 调研方向确立及开展
        4.1.2 用户观察与使用地图分析
        4.1.3 用户访谈
        4.1.4 专业医师访谈
        4.1.5 定量研究下产品使用现状分析
    4.2 产品开发问题聚焦与定义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用耳穴理疗产品设计实践
    5.1 产品设计定位
        5.1.1 产品开发机会点定位
        5.1.2 产品开发主要创新点定位
        5.1.3 产品价值定位
        5.1.4 用户需求定位
    5.2 产品功能设计
        5.2.1 产品黑箱模型
        5.2.2 功能树
        5.2.3 功能系数评价
        5.2.4 功能设定
    5.3 人机工程
    5.4 形态分析
    5.5 方案展示
    5.6 结构设计
    5.7 CMF分析
    5.8 交互设计
    5.9 产品结构与技术原理
        5.9.1 低频脉冲技术
        5.9.2 产品安全系数
        5.9.3 按摩方式与脉冲信号表达
        5.9.4 产品技术实现
        5.9.5 产品整体结构及主要尺寸
        5.9.6 样机最终效果展示
    5.10 用户评估与测试
        5.10.1 用户评估维度
        5.10.2 用户人群选取
        5.10.3 部分用户使用感受反馈整理
        5.10.4 整体用户评价结果
        5.10.5 理疗方式的改进及后续发展方向
    5.11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耳穴理疗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用户评估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1.4 概念辨析
        1.4.1 品牌形象
        1.4.2 视觉识别设计
        1.4.3 区别与联系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2.3.1 经营价值
        2.3.2 消费价值
        2.3.3 传播价值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5.1.1 追求创新精神
        5.1.2 差异化的体现
        5.1.3 多维视觉表达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5.2.3 适用性的表达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
    1.3 国内外排土机的人机学设计及研究现状
        1.3.1 国外排土机研究现状
        1.3.2 国内排土机研究现状
        1.3.3 工程机械驾驶室人机工程学研究现状
        1.3.4 工程机械的色彩造型设计研究现状
        1.3.5 排土机驾驶室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研究
    2.1 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
    2.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2.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2.4 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
        2.4.1 人体静态尺寸测量数据
        2.4.2 人体动态尺寸测量数据
        2.4.3 人体测量数据的百分位选择与应用
    2.5 人体尺寸的差异性
    2.6 人体运动机能和特征
        2.6.1 人体关节的活动范围
        2.6.2 肢体的伸及能力范围
        2.6.3 肢体的出力范围
    2.7 排土机工作环境的人机安全分析
        2.7.1 温度环境
        2.7.2 噪声环境
        2.7.3 振动环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土机驾驶室的人机分析与设计
    3.1 排土机驾驶室设计基准
        3.1.1 H点的基础定义
        3.1.2 排土机驾驶室中H点的存在意义
    3.2 排土机驾驶室H点的确定方法
        3.2.1 二维样板模型法
        3.2.2 SAE适意线法
    3.3 H点域求解
    3.4 驾驶室的视野设计研究
        3.4.1 眼椭圆的定义
        3.4.2 眼椭圆的理论解释
        3.4.3 眼椭圆的尺寸定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土机驾驶室的仿真模拟
    4.1 引言
    4.2 人体尺寸选取
    4.3 人体模型的建立
    4.4 驾驶室硬点布置
    4.5 驾驶室的舒适性评价
        4.5.1 人机工程学舒适性评价
        4.5.2 模糊综合舒适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土机驾驶室座椅及操作台设计
    5.1 驾驶室的座椅设计
        5.1.1 人体脊柱特征
        5.1.2 坐姿体压分布
        5.1.3 座椅的材质
        5.1.4 座椅的尺寸
    5.2 驾驶室操作杆设计
        5.2.1 人体手部结构
        5.2.2 操纵杆设计
    5.3 驾驶室操作台设计
        5.3.1 手动操作台设计
        5.3.2 显示操作装置设计
    5.4 座椅及操作台设计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排土机驾驶室整体设计
    6.1 实地调研分析
    6.2 色彩设计
        6.2.1 色彩设计基本原则
        6.2.2 驾驶室的色彩设计
    6.3 造型设计
        6.3.1 造型设计原则
        6.3.2 驾驶室的造型设计
    6.4 驾驶室内部设计
        6.4.1 设备布置
        6.4.2 辅助设备
    6.5 驾驶室最终效果展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混沌模糊计算的动态手势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续手势分割相关研究
        1.2.2 独立手势识别相关研究
        1.2.3 混沌理论研究
        1.2.4 手势交互认知模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动态手势时空序列分析
    2.1 引言
    2.2 手势运动的系统状态空间
    2.3 手势运动的混沌特征刻画
        2.3.1 混沌吸引子的性质
        2.3.2 混沌特征因子
        2.3.3 Lyapunov指数
        2.3.4 分数维
        2.3.5 关联积分
        2.3.6 Kolmogorov 熵
    2.4 手势相空间重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卷积姿态机的手势姿态数据获取
    3.1 引言
    3.2 人手姿态数据获取的相关方法
    3.3 手势卷积姿态机构建
        3.3.1 网络结构
        3.3.2 改进卡尔曼滤波优化
        3.3.3 手势数据获取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沌理论的动态手势分割及识别
    4.1 引言
    4.2 手势非线性运动分析
    4.3 系统框架设计
    4.4 基于速度缓冲区的动作关键帧检测
    4.5 基于符号频谱的手势分割算法
    4.6 基于混沌因子特征矩阵的独立手势识别
        4.6.1 特征矩阵向量设计
        4.6.2 手势运动相空间重构
        4.6.3 相关因子
    4.7 实验验证
        4.7.1 独立手势识别
        4.7.2 连续手势识别
        4.7.3 实验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装配场景中的模糊手势交互语义
    5.1 引言
    5.2 虚拟场景下的自然手势交互研究
        5.2.1 启发方法论
        5.2.2 手势分类研究
    5.3 直觉化手势交互实验
        5.3.1 实验设备及用户
        5.3.2 实验任务设计
        5.3.3 实验数据分析
    5.4 模糊语义交互模型
        5.4.1 模糊查询算法
        5.4.2 基于Levenshtein距离的模糊语义匹配
        5.4.3 实验验证与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认知理解的道路警告标志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道路交通标志发展现状
    1.3 道路交通标志研究现状
        1.3.1 道路标志图形因素
        1.3.2 驾驶周围环境因素
        1.3.3 驾驶者相关因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理论概述与方法
    2.1 符号学
        2.1.1 符号学概述
        2.1.2 符号学与设计符号学
        2.1.3 图形符号设计原则
        2.1.4 符号学与交通标志
    2.2 设计认知学
        2.2.1 设计认知学概念
        2.2.2 设计认知与认知心理学
        2.2.3 符号认知过程
第3章 警告标志的理解水平测量
    3.1 实验一:警告标志理解水平测量
        3.1.1 实验材料选取与制作
        3.1.2 实验目的
        3.1.3 被测试人员
        3.1.4 实验设计
        3.1.5 实验步骤
        3.1.6 实验数据保存
    3.2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2.1 标志理解分数
        3.2.2 与其他学者研究得出的理解得分相比对
        3.2.3 理解得分与人体工程学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3.2.4 标志的人体工程学因素分析
        3.2.5 各标志人体工程学因素缺陷总结
第4章 警告标志符号认知过程分析
    4.1 标志符号三要素分析
    4.2 标志认知过程分析
    4.3 符号认知理解问题总结
第5章 警告标志符号元素调整
    5.1 警告标志符号问题综述
    5.2 标志符号促进认知调整方案
    5.3 警告标志符号元素调整设计策略
    5.4 警告标志元素调整方案
        5.4.1 调整要点
        5.4.2 标志外形与颜色
        5.4.3 媒介图案
        5.4.4 警告标志元素调整方案
    5.5 元素调整方案验证
        5.5.1 实验二: 元素调整方案验证
        5.5.2 元素调整方案数据处理与分析
    5.6 调整后标志与原标志理解分差距
第6章 警告标志设计说明书
    6.1 标志设计步骤
    6.2 警告标志设计原则
    6.3 警告标志设计调整方案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基于肌电协同活动特征的运动模式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肌电假肢控制方案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肌肉协同分析
        1.3.1 肌肉协同概念
        1.3.2 肢体运动中肌肉协同分析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本文内容安排
2 表面肌电模式识别及协同分析
    2.1 引言
    2.2 表面肌电信号
        2.2.1 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2.2.2 表面肌电信号的特点
        2.2.3 常见肌电特征提取方法
    2.3 肌肉协同分析方法介绍
        2.3.1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的起源
        2.3.2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2.3.3 肌肉协同数目分析方法
    2.4 基于肌电信号的模式识别
        2.4.1 模式识别原理
        2.4.2 实现过程
        2.4.3 识别效果评估判据
    2.5 本章小结
3 肌肉协同在手势识别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手势动作识别实验设计
        3.2.1 实验对象
        3.2.2 实验流程
        3.2.3 数据采集
    3.3 数据分析
        3.3.1 肌电预处理
        3.3.2 NMF分解
        3.3.3 特征集的构建及分类识别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肌肉协同元最优个数的选取
        3.4.2 特征值在特征空间的聚类效果
        3.4.3 特征值的分类识别效果
    3.5 讨论
        3.5.1 基于肌肉协同的特征值在特征空间的分布性质
        3.5.2 基于肌肉协同的特征值对手势识别的可能性
    3.6 本章小结
4 上肢多关节运动的肌肉协同收缩模式分析
    4.1 引言
    4.2 上肢空间运动实验设计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采集平台
        4.2.3 实验流程
        4.2.4 数据采集
        4.2.5 数据预处理及特征集的构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肌肉协同元数目与VAF关系
        4.3.2 不同运动的肌肉活动程度
        4.3.3 协同元个数增加对目标位置识别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智能茶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智能茶具设计上的运用
    2.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概念
        2.1.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意义
        2.1.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适用性
        2.1.3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智能茶具设计上的运用
        2.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智能茶具设计结合的优势
        2.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智能茶具设计中的运用
        2.2.3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智能茶具设计结合的结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茶文化的发展对茶具设计发展的影响
    3.1 茶具的文化价值
    3.2 茶文化的发展对茶具设计的影响
    3.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具设计及研究现状
        3.3.1 英国的茶具设计研究现状
        3.3.2 日本的茶具设计研究现状
        3.3.3 中国的茶具设计研究现状
        3.3.4 典型产品优缺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茶具产品的智能化设计
    4.1 智能产品的发展
    4.2 智能化产品的设计原则
    4.3 茶具设计的智能化
    4.4 智能茶具的功能设计
        4.4.1 智能茶具的使用功能
        4.4.2 智能茶具的情感功能
        4.4.3 针对泡茶步骤简便性的水温控制功能设计
        4.4.4 针对泡茶步骤简便性的智能识别功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茶具的造型设计要素分析
    5.1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习惯
        5.1.1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5.1.2 现代人的饮茶习惯与饮茶方式
    5.2 智能茶具的造型设计分析
        5.2.1 智能茶具的产品结构概述
        5.2.2 智能茶具的内胆容量分析
        5.2.3 智能茶具的造型设计原则
    5.3 智能茶具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5.3.1 人机工程学的必要性
        5.3.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5.3.3 人机工程学在智能茶具中的运用
    5.4 基于CMF设计法的智能茶具外形设计
        5.4.1 CMF设计法的概念及应用
        5.4.2 Color-产品的色彩分析
        5.4.3 Material-产品的材料分析
        5.4.4 Finishing-产品的表面处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设计实践
    6.1 智能茶具的设计实践分析
        6.1.1 智能茶具设计点的分析与整合
        6.1.2 智能茶具设计的初步规划
        6.1.3 产品设计的创新点
    6.2 设计方案的草图绘制
    6.3 设计方案的深入
全文总结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基于移动医疗物联网的可穿戴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穿戴式心电监测系统的发展
    1.3 可穿戴场景下降低心电信号干扰的方法
    1.4 不同导联心电在心血管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分析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基于移动医疗物联网的可穿戴心电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2.1 信号采集前端系统硬件设计
        2.1.1 心电模拟前端设计
        2.1.2 人体姿态检测模块设计
        2.1.3 隔离电路设计
        2.1.4 电源电路设计
        2.1.5 信号前端采集系统样机
    2.2 移动中继系统硬件设计
        2.2.1 中继系统框架
        2.2.2 中继单元模块设计
        2.2.3 移动中继系统样机
    2.3 心电电极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流程设计
    3.2 信号采集前端流程设计
    3.3 信号采集前端与移动中继的数据通讯
    3.4 移动中继与云平台的数据通讯
        3.4.1 MQTT协议的应用
        3.4.2 JSON数据格式转换
    3.5 本章小结
4 双密度小波变换(DD-DWT)算法
    4.1 小波阈值去噪的原理
    4.2 双密度小波变换算法
    4.3 双密度小波变换的优势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用于MIH-BIH心电信号降噪的效果
        4.4.2 用于12导联前端心电信号降噪的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级姿态分类模型的心电防误判方法
    5.1 加速度信号/人体姿态/心电信号的关联性
    5.2 多级姿态识别分类模型
    5.3 心电防误判标记示例
    5.4 本章小结
6 穿戴式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在P波识别中的应用
    6.1 基于双密度小波变换的P波检测算法
    6.2 实验结果分析
        6.2.1 用于PhysioBank心电信号子库的检测结果
        6.2.2 用于穿戴式12导联和最佳3导联的检测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参与项目
致谢

(10)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1 产品识别研究现状
        1.2.2 行为与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交互设计中的交互行为
    2.1 交互设计的关注点
        2.1.1 交互设计概述
        2.1.2 交互行为的概念
        2.1.3 交互行为的组成
    2.2 交互行为视角下产品识别的新思路
        2.2.1 通过特征塑造产品识别
        2.2.2 造型特征引导产品识别的局限性
        2.2.3 交互行为中的新识别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互行为与产品识别设计的关系
    3.1 交互行为的层次分析
    3.2 交互行为对产品设计的指导
        3.2.1 从感知层面引导用户感受与理解
        3.2.2 从操作层面设计产品使用方式
    3.3 通过交互行为塑造产品识别
        3.3.1 从感知层面建立产品印象
        3.3.2 从操作层面塑造深层次情感体验
        3.3.3 环境因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
    4.1 交互特征的提出
        4.1.1 交互特征的研究范围
        4.1.2 交互特征的获取
    4.2 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
        4.2.1 理念与特征的确立
        4.2.2 交互行为分析
        4.2.3 新产品设计
    4.3 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塑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实践
    5.1 小家电产品调研
    5.2 理念与特征的确立
        5.2.1 企业简介
        5.2.2 用户品牌认知调研
        5.2.3 识别特征原型的确立
        5.2.4 识别理念的确立
    5.3 交互行为分析
        5.3.1 感觉阶段
        5.3.2 认知阶段
        5.3.2.1 语义解释
        5.3.2.2 符号联想
        5.3.3 执行阶段、反馈阶段、评估阶段
        5.3.3.1 安装
        5.3.3.2 获取果汁
        5.3.3.3 清洗
        5.3.4 综合评估
        5.3.5 形成交互特征
    5.4 新产品设计
        5.4.1 设计元素的获取
        5.4.2 设计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美的/飞利浦用户品牌认知调研问卷
附录二 交互行为分析感觉阶段问卷
附录三 交互行为分析方案及访谈提纲
附录四 交互行为分析综合评估问卷

四、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D]. 高慧渊. 燕山大学, 2021(01)
  • [2]基于传统耳穴疗法的家用耳部理疗产品设计研究[D]. 刘一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与研究[D]. 韩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基于混沌模糊计算的动态手势交互研究[D]. 冯广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6]基于认知理解的道路警告标志符号研究[D]. 丁一凌.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肌电协同活动特征的运动模式识别研究[D]. 罗秀英.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智能茶具设计[D]. 张威.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6)
  • [9]基于移动医疗物联网的可穿戴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D]. 马艺文. 浙江大学, 2019(03)
  • [10]基于交互特征的产品识别设计方法研究[D]. 施张灵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产品功能识别中的人体工程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