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苗移栽根系菌根育苗试验

马尾松苗移栽根系菌根育苗试验

一、马尾松芽苗移栽根菌根化育苗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1](2020)在《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其抗旱菌树组合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红花尔基是我国珍贵并最具特色的天然樟子松分布区,该区还有大量樟子松人工林。近年来,在该区有大面积不同年龄樟子松人工林不明原因死亡,众所周知,樟子松是典型的菌根依赖型树种,大面积人工林死亡会不会与其根围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群落结构变化有关?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红花尔基不同林分和不同龄级樟子松根围ECMF群落结构特征开展研究,旨在从菌根生物学角度探明樟子松人工林死亡原因。研究以4个龄级(<10、11~20、21~30和31~40年,简称Ⅰ、Ⅱ、Ⅲ和Ⅳ龄级)樟子松天然林(NF)、健壮人工林(PF)及死亡人工林(DF)根围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其根围ECMF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研究在实验室盆栽条件下对2个月龄樟子松和苗圃条件下2年生樟子松进行人工接种ECMF,在干旱胁迫后检测不同菌树组合的菌根侵染率、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并分析了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樟子松苗木根围ECMF群落结构,目的是筛选出樟子松抗旱菌树组合,为樟子松菌根化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从33个樟子松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409384条ECMF 序列,被划分为 249 个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隶属于 2 门 4 纲 12目 28 科 54 属。占比最大的属为Inocybe,其次为Russula、Tricholoma 和Cortinarius。(2)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林分和不同龄级中存在差异,Ⅰ龄级中,NF的Simpson指数显着低于DF;Ⅱ和Ⅲ龄级中,NF和PF的观测丰富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显着高于DF;但在Ⅳ龄级中,所有指数在NF和PF间均无显着差异。(3)在NF Ⅰ和PF Ⅰ中存在的主要优势属(占比≥10%)Inocybe、Coritinarus、Suillus、Tricholoma 和 Russula,NF Ⅱ和PF Ⅱ中的 Tricholoma、Suillus、Pseudotomentella、Laccaria和Hygrocybe,NF Ⅲ和 PF Ⅲ 中的 Cortinarius、Amphinema和Inocybe,在相应龄级的 DF中占比较小,并不是其优势属。此外,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和相似性(ANOSIM)分析发现,在Ⅰ和Ⅱ龄级中,NF、PF和DF间ECMF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但在Ⅲ和Ⅳ龄级中,ECMF群落组成均无显着差异。在NF中,4个龄级间ECMF群落组成无显着差异;但在PF和DF中,各龄级间ECMF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4)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pH值、速效N和速效P是影响ECMF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不同理化性质对不同优势属的影响存在差异,Ceratobasidium和Russula属的ECMF更适合在有机质较高的土壤中生存;Cortinarius属的ECMF更适合高速效K的土壤;Tricholoma属的ECMF更适宜栖息在高pH值和高速效N的环境中;Inocybe属的ECMF适合在速效P较高的土壤中生存;而Hygrophorus、Amphinema、Lactarius、Thelephora、Hygrocybe、Tomentella、Pseudotomentella、Wilcoxina 和 Suillus 这些属的 ECMF适应范围较广、对环境依赖性不明显。(5)选择浅黄根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球根白丝膜菌(Leucocortinarius bulbiger)、粘盖牛肝菌(Suillus sbovin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和血红铆钉菇(Chroogomphidius viscidus)5个菌种及其混合菌种,分别对2个月龄樟子松实验室盆栽苗进行人工接种,接种5个月后,对其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处理。所有菌种均能成功侵染樟子松,并形成典型的外生菌根,对照未形成菌根。干旱胁迫条件下,ECMF通过提高樟子松的地下生物量、根茎比、叶绿素含量、全N含量、全P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淀粉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来增强幼苗抗旱性。干旱胁迫条件下,各接种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6)实验室盆栽条件下,混合接种的樟子松抗旱能力最强,其次,依次为球根白丝膜菌、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粘盖牛肝菌和浅黄根须腹菌。(7)在苗圃条件下,选择上述5个菌种及其混合菌种对2年生樟子松普通苗圃苗进行人工接种,接种12个月后,对其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处理。接种后苗木根系均能与所接菌种形成菌根。干旱胁迫条件下,ECMF通过提高樟子松的地径、地下生物量、根茎比、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来增强苗木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各接种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8)苗圃条件下,混合接种的樟子松抗旱能力最强,其次,依次为血红铆钉菇、彩色豆马勃、球根白丝膜菌、粘盖牛肝菌和浅黄根须腹菌。(9)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从42个苗圃土壤样本中共检测到121个ECMF OTUs,隶属于2门4纲12目21科30属,占比最大的属为Inocybe,与野外试验研究结果一致。干旱胁迫条件下,各接种处理的观测丰富度、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NMDS和ANOSIM分析发现,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各处理之间ECMF群落组成存在显着差异。RDA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樟子松根围ECMF群落组成的首要因子,其次为速效P和速效N。

张文泉[2](2013)在《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生物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包括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形态学、组织学特征分析,外生菌根分子鉴定,外生菌根真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樟子松组培苗菌根化等四部分内容,现分述摘要如下:(一)外生菌根形态学、组织学特征分析外生菌根中真菌组织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的稳定性,为外生菌根的分类鉴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性,在进行外生菌根分类鉴定时,重点应放在真菌组织的特征上。本研究从樟子松为出发点,以菌根共生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了与之共生的外生菌根类型,详细描述了19种外生菌根类型,并根据图鉴对所分出的外生菌根的颜色、外部形态、菌套表面结构及内部解剖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探索了以宏观的形态、颜色和显微结构中菌套菌丝排列图式、菌套表面结构及菌丝和菌索内部结构等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外生菌根分类鉴定的可行性。(二)外生菌根根尖分子鉴定研究本研究在分出基本类型的基础上,以樟子松的菌根共生体的根尖为材料,提取DNA,利用真菌特有引物ITS1F和ITS4,在PCR基础上对外生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然后与互联网上DNA序列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比较,确定其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本研究中共分出19个菌根类型,并鉴定科和属或者到种的水平,鉴定到科水平的有3个类型,鉴定到属的有1个类型,其余14个类型都鉴定到了种;其中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有15株,子囊菌亚门的有4株。本研究在进行分子鉴定的同时,充分的利用了互联网上的生物信息资源,构建了分类报告,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三)外生菌根真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对樟子松幼苗与点柄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块菌、绒边乳菇、黄孢红菇、兰丝膜菌、彩色豆马勃和土生空团菌的菌根人工合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试验研究。通过观测苗木生长、根系和菌根的发育、生物量累积,研究了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形成及对苗木生长效应的影响,并对樟子松优良菌根真菌的筛选进行尝试。试验结果表明:点柄乳牛肝菌与褐环乳牛肝菌与樟子松根系快速形成菌根,对樟子松幼苗的早期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樟子松菌根化育苗首选的菌根真菌。接种该两种菌种的樟子松幼苗的平均苗高、地径、生物累积量均因菌根的形成而明显增加,生物累积量甚至可达到未接种苗的2~3倍。另外,对樟子松菌根化苗(合成130d)进行了自然干旱胁迫研究,目的是探讨菌根化樟子松苗木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菌根化苗木可以通过提高苗木光合速率、增加苗木根茎比,提高叶片SOD活性、Pro.含量、降低MDA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等多种生理、生化代谢途经提高樟子松苗木的抗旱性,其中抗旱性最强的菌种为褐环乳牛肝菌,其菌根化苗较对照苗临界致死时间推迟61h。(四)组培苗菌根化本研究以樟子松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樟子松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并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建立了樟子松植株再生体系,确立了樟子松组织培养各阶段的最优条件: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1.5mg L-12,4-D+0.5mg L-16-BA;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1.0mg L-12,4-D+0.2mg L-16-BA;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0.1mg L-1IBA+1.0mg L-16-BA;不定芽伸长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1%活性炭,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4MS+0.5mg L-1NAA+0.2mg L-1IBA。对移栽后樟子松组培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S.g和G-S.g,5个月以后,其菌根化率均达到了98%,其菌根侵染率均达到了75%以上,菌根化樟子松组培苗苗高、地茎、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显着性提高,组培苗菌根化,可以显着促进宿主苗木的生长,尤其是地下生物量的增加。

薛丽宁[3](2012)在《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组培苗菌根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的疑似外生菌根真菌进行了基于ITS序列分析法的分子鉴定。以虎榛子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外植体的灭菌,基础培养基的筛选,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试验,确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虎榛子组织培养再生系统,从而获得大量的虎榛子组培苗。通过不同时期对虎榛子组培幼苗接种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 Cg)研究了Cg对虎榛子组培苗的促生作用。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对分离获得的12株疑似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其中8株为共生于虎榛子的外生菌根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有4株,分别为Tomentella lapidum, Tomentella ramosissima, Tomentella fuscocinerea和Lactarius pubescens;属于子囊菌亚门的有4株,均为Cenococcum geophilum。2、确立了虎榛子组织培养各阶段的最优条件:经75%酒精处理30s,5%NaClO处理7min,虎榛子成活发芽率达到66%;WPM为最佳基础培养基;诱导虎榛子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WPM+6-BA0.5mg/L+NAA0.03mg/L,增殖率达到436.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NAA0.2mg/L,生根率达到100.0%。3、在组培瓶内接种外生菌根真菌Cg05以及CgSO11共培养4个月以后,与虎榛子组培苗根形成菌根,其菌根化率分别达到了73.3%、80.0%,接种Cg05与CgSO11菌株的虎榛子菌根苗比对照苗的苗高分别提高了57.9%、55.6%;地径分别提高了32.7%、33.2%;地上干重分别提高了65.5%、63.2%;地下干重分别提高了141.7%、136.5%;总干重分别提高了96.3%、93.0%;根冠比分别提高了46.3%、46.3%;对移栽后虎榛子组培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Cg05以及CgSO115个月以后,其菌根化率均达到了100.0%,侵染率分别为49.5%、53.2%,接种Cg05与CgSO11菌株的虎榛子菌根苗比对照苗的苗高分别提高了105.0%、102.5%;地径分别提高了57.8%、44.8%;地上干重分别提高了73.5%、71.0%;地下干重分别提高了183.3%、172.4%;总干重分别提高了120.9%、114.8%;根冠比分别提高了64.0%、60.0%。这些结果表明,接种Cg菌株并形成菌根后,可以显着促进宿主苗木的生长,尤其是促进宿主的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加。

杜蕊,郑红娟,贾桂霞[4](2012)在《北美蓝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北美蓝云杉引种成活率并促进其幼苗生长,于2007年进行了适宜菌种的筛选和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裂褶菌和Pt菌剂为较适宜的菌种。2)接种Pt菌剂后,不同种源间的平均苗高差异不显着,不同接种时间的平均苗高差异极显着。3)不同种源的适宜Pt菌剂接种量不同。1号和3号种源施用1g/株的菌剂,2号和4号种源施用0.5g/株的菌剂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好,2个月后1~4号种源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为3.31、3.90、3.84和3.54cm。4)在幼苗移植时接种Pt菌剂不仅可以提高移植成活率,还有助于保持观赏性状。接种Pt菌剂后移植成活率均达85%以上,其中4号种源移植成活率最高,为92.86%;与对照相比,接种Pt菌剂后1级苗增多,其中3号种源的1级苗率最高,为56.67%。

曾丽琼[5](2010)在《几种优良外生菌根菌的应用和胶丸菌剂的制备》文中认为菌根与林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离不开对菌根这一重要森林组成成分的调节和经营。运用人工接种菌根菌使苗木菌根化,可有效地提高苗木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本文对本实验室筛选出来的几株优良外生菌根菌进行松树、杨树的菌根化试验,并评价这几株菌根菌的促生效果。同时将其制备成胶丸菌剂,对其制备和储藏工艺进行探索并尝试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Rl(Rhizopogon luteous)、Be(Boletus edulis )可明显提高湿地松的造林成活率;接种了Rl、Be及两者混合接种处理的湿地松高生长比对照显着增加;Be处理的湿地松地径生长也比对照表现了显着性增加。总体看来,Be能更好的促进湿地松的生长。2.外生菌根菌对不同代数赤松组培苗的生长都有明显促生作用。Rl和Be对赤松家系1-A的第8代组培苗的促生效应达到显着效果;这两株菌也显着提高了1-A第5代组培苗的地径生长;1-A第9代组培苗接种了菌根菌后生长量比对照也有所提高。3.Xc(Xerocomus chrysenteron)、Li(Lactarius insulsus)、Be、Rl等菌株在镇江地区的田间应用表明,这些菌株能够降低杨树感染溃疡病的程度,提高造林成活率。Rl处理的杨树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5.3%;接种了外生菌根菌的杨树高生长比对照表现显着性。4.Xc和Li在淮安地区造林结果表明,这两株菌能大大提高杨树的造林成活率,不接菌处理的成活率仅为53.8%,而接种外生菌根菌的处理其成活率都超过了75%,最高达90.2%;这两株菌显着提高了杨树的高生长,对促进杨树的粗生长也有一定作用。5.在胶丸菌剂制作过程中,当菌根菌与海藻酸钠的体积比为2:5的时候,可以得到最高的菌丝量;Xc、Be、Rl、Li分别包埋在pH值为4、4、5、7的海藻酸钠中时其菌丝的生物量达到最大;在4℃条件下,四种胶丸菌剂在无菌水和生理盐水中保存9个月后菌剂活力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Xc、Be、Rl保存在无菌水中菌剂活力比保存在生理盐水中稍高,Li则相反;在自封袋中,Xc、Be、Li在4℃下保存7个月后各菌种均有活力,且活力下降不大,而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菌剂在不同时间就失去活力。6.Be、Rl胶丸菌剂施用到马尾松后取得了促生效果,生物量和生长量都比对照不同程度提高。Rl与菌根促生细菌混合接种的效果更好,不同的接种量与对照比均表现了显着性差异。比较固体菌剂与胶丸菌剂的经济效益,发现固体菌剂比胶丸菌剂稍好。

牛晓丹[6](2009)在《板栗菌根菌剂制作技术与芽苗嫁接成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名优果树——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为对象,针对提高板栗菌根侵染率和芽苗嫁接成活率两个生产困难,于北京林业大学苗圃温室展开菌剂制作和嫁接机理研究试验。本文通过不同板栗菌根菌侵染效果对比试验,选出侵染效果佳的菌种,并定量化研究了菌剂制备技术。同时,本文通过嫁接苗接种试验,研究了芽苗砧菌根化对嫁接愈合的影响;通过测定嫁接时砧穗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了板栗芽苗嫁接成活的生理生化基础;通过嫁接愈合过程软X射线摄影及激素水平、酶活性动态变化的测定,研究了嫁接愈合过程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未知菌种菌B和菌D对菌根侵染力强,可用于板栗菌根化育苗。平板培养中,菌X.c和菌B的最佳培养温度为28℃,菌C.s和菌D为25℃。菌液培养中,菌X.c、菌B和菌D的最佳接种量为15个/25ml,菌C.s为10个/25ml。固体基质培养中,菌X.c、菌C.s、菌D和菌B的最佳培养温度都为25℃;菌X.c的接种量为50ml/100g基质;而菌C.s、菌B和菌D为25ml/100g基质;所有菌种的最佳基质配方都为85%草炭与15%玉米面混合。(2)板栗芽苗嫁接后1-2周是最佳接种时间,芽苗砧接种对嫁接成活率无影响。(3)接穗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及C/N比值与嫁接成活正相关;全氮、多酚含量与嫁接成活负相关。芽苗砧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多酚含量与嫁接成活负相关。接穗中IAA、ZT含量、IAA/ABA比值、接穗含水率与板栗芽苗嫁接成活正相关,ABA含量与嫁接成活负相关,GA3含量与嫁接成活几乎不相关。接穗中PPO活性较高、PAL活性较低时有利于嫁接成活。芽苗砧中IAA、GA3、ABA含量、IAA/ABA比值与板栗芽苗嫁接成活正相关,ZT含量与嫁接成活几乎不相关。当芽苗砧PPO活性较高,PAL活性中等水平时,利于嫁接成活。(4)芽苗嫁接后0-6d为隔离层阶段,保护酶PPO活性升高,嫁接体中内源激素水平不高;6-12d为愈伤组织形成阶段,IAA、ZT水平升高,其中IAA对愈伤组织的形成起主导作用;12-18d为愈伤组织分化阶段,IAA水平先降低后升高,处于较低水平,ZT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处于较高水平,PAL酶活性较高,促进维管细胞的分化,促进砧穗间联通。18d后嫁接接口完全愈合,各内源激素水平下降。

王玮珍,叶建仁,张现武,王景才[7](2008)在《混合接菌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许多研究证明,菌根菌混合接种对宿主植物生长具有正效应。本试验中发现,504、EG、HX和Pt2四种菌根菌混合接种能显着促进幼苗生长,与单一接种相比有显着性提高。在促进幼苗生物量的积累上,四种菌根菌混合接种分别比504、EG、HX和Pt2单一接种增加了379.68%、184.84%、126.21%和38.21%,比对照增加了467.79%。

吴小芹,孙民琴[8](2006)在《七株外生菌根真菌与三种松苗菌根的形成能力》文中研究说明松树外生菌根菌资源丰富,但实际应用的种类不多。为筛选出与松苗形成菌根能力较强的菌种,采用播种接菌和芽苗截根移栽接菌两种方法,对7株外生菌根真菌与马尾松、湿地松和黑松3种松苗的菌根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菌根以二叉分枝状为主,棒状菌根相对较少,多叉状菌根以马尾松较多。Pt2形成的菌根表面菌丝厚且紧密,504、EG、Pt1形成的菌根表面菌丝紧密程度中等,而505、ZJ和HX形成的菌根其表面菌丝则比较稀疏;Pt1、Pt2、EG形成的菌根外延菌丝较长,而505、HX形成的菌根外延菌丝极短。截根接菌时的感染率和感染指数要高于播种接菌。504形成菌根的能力最强,在3种松苗上的菌根感染率都达100%,感染指数最高可达90,最低也达70;Pt2和EG与马尾松和黑松形成菌根的能力较强;而505和HX仅与马尾松形成菌根的能力较强;Pt1形成菌根的能力较差,在3种松苗上菌根感染率和感染指数都较低。在3种松苗中,马尾松的菌根化状况最好,其次为黑松,湿地松的菌根化状况较差。

赵亮[9](2006)在《火炬松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火炬松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火炬松大田育苗最佳的处理组合为苗木密度100150株/m2、芽苗截根处理以保留芽苗主根长的50%、接种厚环乳牛肝菌Sg;火炬松容器育苗最佳的基质配方体积比为火烧土30、过磷酸钙2.5或5.0、深层红壤35、松林表土35两种组合;菌根化处理是火炬松容器育苗行之有效的措施,菌根化对容器苗苗高、地径的生长有比较明显的正效应。

孙倩[10](2006)在《不同前作土壤对湿地松截根菌根化育苗的影响》文中认为2003-2004年,在太湖县选择不同的前作土壤类型以及土壤肥力进行了湿地松截根菌根化育苗试验,通过研究,初步揭示了苗木的菌根侵染率、成活率、生长量、生理指标和抗性生化指标与土壤肥力和前作类型的相关关系;筛选出更加适宜于湿地松截根菌根化育苗的土壤类型和接种剂量。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安徽的林木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规划提供指导。1.菌根化率(即菌根侵染程度)与湿地松苗木的生长量有显着的正相关,在不同的生长指标中,菌根化率对苗木侧根的增长最为明显。在不同的前作土壤中,杂灌林土最适宜于苗木的菌根化,线性回归的斜率达到0.3167,相关性系数为0.9973;其对抗性指标SOD活性的影响的线性回归斜率为0.1988。2.采用10种前作土壤进行湿地松菌截根根化育苗,结果差异极显着(p<0.01),杂灌林土处理的苗木生长好,在生长期末,菌根化率达99.5%,苗高、地径分别达到24.84cm和3.89mm,自由水/束缚水比值最小(4.2),在低温干旱的逆境下表现出较好的抗性。普遍采用的容器土与多数前作土壤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杂灌林土和阔叶林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我省湿地松截根菌根化育苗最好选用杂灌林土和阔叶林土作为培育基质,或对容器土配方作相应的完善,尽量避免采用效果较差的菜地土、水稻土、山地土和沙土等土壤。3.土壤物理因子影响着菌根化苗的生长,粘重的土壤抑制有机质对菌根化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沙土土壤容重与1.20g/cm3偏离最大(0.83g/cm3),菌根化苗自由水/束缚水比值高达8.8,抗逆性较弱。这表明超过一定的范围,土壤容重将严重影响菌根化苗木的水分含量,降低菌根化苗对逆境的适应性。湿地松幼苗菌根侵染程度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pH值最高的沙土处理的苗木菌根化率最低,仅86.57%。土壤的pH值与湿地松菌根化率及菌根化苗生长的各指标都有很强的负相关性,随着土壤pH值的升高,菌根化苗生长受到抑制,表现出菌根的生长对土壤pH值的要求。外生菌根适宜微酸或酸性土壤,在碱性土壤育苗中育苗、尤其是菌根化育苗时,必须首先注意土壤的酸化。土壤中营养元素及有机质对菌根侵染程度及菌根化苗木生长都有较强都正效应,有机质的含量(43.42g/kg)最高的土壤其苗木菌根化率最高,达到99.6%,说明菌根同样需要土壤中较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自身吸收利用,促进苗木生长。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高,菌根化苗生长旺盛,成活率提高、根系活力增强、叶绿素含量增加,在低温干旱条件下促进菌根化苗的自由水/束缚水比值减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菌根化苗的抗旱、抗寒能力。土壤因子直接影响着菌根化苗木的6种抗性生化指标。随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提高,活性增强。试验得出的土壤肥力因子与生长指标的回归方程,相关性系数均较高,拟合度达到0.78以上。生产中可据此来进行育苗基质的配置,以达到最为合理的土壤肥力因子含量,提高菌根的促生作用,使湿地松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生产达到最佳的效益。4.对杂灌林土和阔叶林土进行不同接菌量试验得出,每穴接种1mlPt菌剂和杂灌林土可以达到最好的菌根化育苗效果,移栽后三个月,地径、鲜重、苗高、侧根总长分别达到3.89mm、10.38g、24.48cm和65.49cm,根系活力达5.0305g/g·h。2ml、3ml的接种量效果虽有微弱的提高,但与1ml接种量效果的差异不显着。依据高效低耗的原则,1ml的接种量适宜大范围推广。5.杂灌林土菌根化育苗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调查显示,菌根化苗木的成活率显着提高,最高可达99.5%,较未菌根化的苗木提高了136.9%。同时,苗木的苗高、地径、针叶长、地上部分鲜重以及地下部分鲜重均有显着提高。

二、马尾松芽苗移栽根菌根化育苗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芽苗移栽根菌根化育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其抗旱菌树组合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樟子松研究进展
        1.1.1 樟子松的形态特征
        1.1.2 樟子松研究现状
    1.2 外生菌根研究进展
        1.2.1 外生菌根概述
        1.2.2 外生菌根真菌的研究方法
        1.2.3 影响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因子
    1.3 外生菌根真菌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3.1 菌根化植物的抗旱机制研究
        1.3.2 干旱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1.3.3 外生菌根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不同林分及不同龄级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方法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3 土壤DNA提取
        2.2.4 PCR扩增、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2.2.5 文库构建及测序
        2.2.6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林分和龄级土壤理化性质
        2.3.2 Illumina MiSeq测序得到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总体信息
        2.3.3 不同林分和龄级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
        2.3.4 不同林分和龄级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2.3.5 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组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总体信息
        2.4.2 同一龄级不同林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2.4.3 同一林分不同龄级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2.4.4 土壤理化性质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室盆栽条件下樟子松抗旱菌树组合筛选
    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盆栽条件下不同处理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菌根形态
        3.2.2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生长状况的影响
        3.2.3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全P和全N的影响
        3.2.4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5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MDA含量的影响
        3.2.6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7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8 盆栽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干旱胁迫对菌根化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3.3.2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养分吸收的影响
        3.3.3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5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6 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苗圃条件下樟子松抗旱菌树组合的稳定性及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菌根形态
        4.2.2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生长状况的影响
        4.2.3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2.4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MDA含量的影响
        4.2.5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樟子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6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7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各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8 苗圃条件下Illumina MiSeq测序得到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总体信息
        4.2.9 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
        4.2.10 苗圃条件下不同处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
        4.2.11 土壤指标对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组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苗圃条件下干旱胁迫对菌根化樟子松菌根侵染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4.3.2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3.3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5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菌根化樟子松根际酶活性的影响
        4.3.6 苗圃条件下不同水分条件对不同处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生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菌根简介
    1.2 外生菌根概况
        1.2.1 外生菌根的形成及其真菌种类
        1.2.2 林木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1.3 外生菌根真菌分类学研究
        1.3.1 外生菌根真菌形态学研究
        1.3.2 外生菌根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外生菌根真菌对林木生长影响及生理生态研究
    1.5 外生菌根合成与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5.1 影响外生菌根形成的因素
        1.5.2 外生菌根形成机制
        1.5.3 外生菌根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6 外生菌根生物技术及应用现状
        1.6.1 菌根真菌的采集和分离
        1.6.2 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的筛选
        1.6.3 菌剂及接种技术
        1.6.4 应用技术
        1.6.5 研究现状
        1.6.6 存在的问题
    1.7 植物组培苗菌根化研究
        1.7.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7.2 植物菌根化技术研究
    1.8 樟子松概述
        1.8.1 自然分布
        1.8.2 引种造林
        1.8.3 生物学特性
    1.9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1.9.1 研究背景
        1.9.2 主要研究内容
        1.9.3 采样地基本概况及技术路线
2 樟子松外生菌根形态分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樟子松外生菌根形态解剖特征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3 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分子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生菌根真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2 rDNA ITS 区段的 PCR 扩增
        3.2.3 rDNA ITS 区段测序的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试验室条件下樟子松菌根合成及外生菌根真菌对樟子松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菌种的不同菌剂对樟子松实生苗菌根感染率的影响
        4.2.2 不同菌种与樟子松实生苗形成的菌根形态
        4.2.3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4.2.4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樟子松外生菌根化苗抗旱机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总生物量及根茎比的影响
        5.2.3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4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5.2.5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5.2.6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2.7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含量的影响
        5.2.8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2.9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水势的影响
        5.2.10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萎蔫及临界致死时间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6 樟子松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外植体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激素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6.2.2 不同激素处理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6.2.3 不同激素处理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6.2.4 不同处理对不定芽伸长生长的影响
        6.2.5 不同处理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7 樟子松组培苗菌根化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接种牛肝菌对樟子松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7.3 结论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8.2 主要结论
    8.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组培苗菌根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外生菌根研究现状
        1.1.1 菌根的分类
        1.1.2 形成外生菌根的植物及真菌种类
        1.1.3 外生菌根的结构及形成机制
        1.1.4 外生菌根真菌的分子鉴定
        1.1.5 外生菌根的作用
    1.2 植物组培苗菌根化研究
        1.2.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2.2 植物菌根化技术研究
        1.2.3 植物组培苗菌根化研究
    1.3 虎榛子简介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2 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纯化
        2.1.1 材料与方法
    2.2 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鉴定
        2.2.1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
        2.3.2 rDNA-ITS序列的PCR扩增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2.3.3 测序结果和BLAST序列比对结果分析
        2.3.4 基于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3 虎榛子组织培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植体灭菌
        3.2.2 不同培养基对腋芽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虎榛子芽增殖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NAA对虎榛子生根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4 土生空团菌对虎榛子组培苗菌根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接种土生空团菌对虎榛子瓶内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2.2 接种土生空团菌对虎榛子移栽后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5 总结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北美蓝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北美蓝云杉的种源及其种源地概况
        1.1.2 菌剂的种类及制备
    1.2 方法
        1.2.1 北美蓝云杉适宜菌种的筛选
        1.2.2 Pt菌剂接种时间的筛选
        1.2.3 Pt菌剂接种剂量的筛选
        1.2.4 Pt菌剂对幼苗移植成活率及观赏性状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美蓝云杉适宜菌种的筛选结果
    2.2 Pt菌剂不同接种时间对北美蓝云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Pt菌剂不同接种剂量对北美蓝云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2.4 Pt菌剂对北美蓝云杉移植苗成活率的影响
    2.5 Pt菌剂对北美蓝云杉移植苗观赏性状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5)几种优良外生菌根菌的应用和胶丸菌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林木外生菌根菌研究综述
    1 外生菌根基本情况
    2 菌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2.1 扩大植物养分的吸收范围
        2.2 刺激植物生长
        2.3 提高植物根部的抗病性
        2.4 增强寄主植物的抗逆性
        2.5 对植物病原菌拮抗作用
        2.6 改善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3 菌根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提高森林生产力
        3.2 改善土壤环境
        3.3 在造林中的应用
    4 菌根菌剂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4.1 国外研究概况
        4.2 国内研究概况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菌根菌固体菌剂对松树的促生作用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树种和地点
        1.3 试验地概况
        1.3.1 安徽试验地概况
        1.3.2 下蜀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方法
        2.1 湿地松菌根化试验
        2.1.1 菌剂的制备
        2.1.2 菌剂使用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2 赤松组培苗菌根化试验
        2.2.1 菌剂的制备
        2.2.2 菌剂的使用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松菌根化田间效果分析
        3.1.1 接种菌根菌对湿地松成活率的影响
        3.1.2 接种菌根菌对湿地松高生长、粗生长的影响
        3.1.3 接种菌根菌对湿地松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赤松菌根化田间效果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菌根菌固体菌剂对杨树的促生作用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树种和地点
        1.3 试验地概况
        1.3.1 镇江试验地概况
        1.3.2 淮安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方法
        2.1 镇江试验区
        2.1.1 菌剂的制备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2 淮安试验区
        2.2.1 菌剂的制备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年生NL-895 杨在镇江地区的试验
        3.1.1 成活率、溃疡病病情指数调查结果
        3.1.2 接种菌根菌后杨树的生长情况
        3.2 淮安地区杨树接种菌根菌造林试验
        3.2.1 成活率、溃疡病病情指数调查结果
        3.2.2 接种固体菌剂后杨树生长情况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胶丸菌剂制备工艺的摸索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菌根菌扩大培养
        1.3 胶丸菌剂制备的体积比筛选
        1.4 制备胶丸菌剂pH 值的确定
        1.5 胶丸菌剂的保存条件研究
        1.6 Be、Rl 胶丸菌剂对马尾松的促生效应比较
        1.7 Be、Rl 胶丸菌剂和固体菌剂对马尾松的促生效应比较
        1.8 胶丸菌剂和固体菌剂的成本比较
        1.8.1 ZPDA 平板成本粗算
        1.8.2 液体菌剂成本粗算
        1.8.3 固体菌剂成本粗算
        1.8.4 胶丸菌剂成本粗算
        1.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Xc 与SA 不同体积比制备的胶丸菌剂生长量及成型情况
        2.2 不同pH 值的SA 包埋的胶丸菌剂生长情况比较
        2.3 胶丸菌剂的保存条件的确定
        2.3.1 胶丸菌剂在不同保存液下的活力变化
        2.3.2 自封袋保存的胶丸菌剂的活力和含水量变化情况
        2.4 Be 和Rl 胶丸菌剂的不同接种量对马尾松的促生作用比较
        2.5 胶丸菌剂和固体菌剂对马尾松的促生效应
        2.5.1 马尾松接种Be 胶丸菌剂与固体菌剂后生长情况
        2.5.2 马尾松分别接种Rl 胶丸菌剂与固体菌剂后生长情况
        2.6 胶丸菌剂和固体菌剂的成本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全文总结
        1.1 Rl、Be 对湿地松的促生效应
        1.2 Rl、Be 对赤松家系1-A 不同代数组培苗的促生效应
        1.3 镇江地区杨树造林试验
        1.4 淮安地区杨树造林试验
        1.5 对胶丸菌剂制备工艺的初步探索
        1.6 对胶丸菌剂保存条件的初步探索
        1.7 胶丸菌剂的施用效果及和固体菌剂的比较
    2 讨论与展望
        2.1 存在问题
        2.2 展望
参考文献

(6)板栗菌根菌剂制作技术与芽苗嫁接成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菌根菌制作技术研究
        1.1.1 菌根菌资源调查
        1.1.2 菌根真菌的鉴定
        1.1.3 菌根真菌的培养
        1.1.4 菌根菌剂的制作与应用
    1.2 板栗菌根菌剂制作技术研究
        1.2.1 板栗菌根资源
        1.2.2 板栗菌根真菌的培养
        1.2.3 板栗菌根菌剂的制作与应用
    1.3 嫁接成活机理研究
        1.3.1 砧穗生理生化基础对嫁接成活的影响
        1.3.2 嫁接体愈合过程的解剖结构研究
        1.3.3 芽苗砧嫁接成活机理研究
    1.4 板栗嫁接成活机理研究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野生板栗菌根菌分离、纯化及回接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板栗菌根菌剂的制作技术研究试验
        2.3.1 板栗菌根菌的平板培养试验
        2.3.2 板栗菌根菌的菌液培养试验
        2.3.3 板栗菌根菌的固体菌剂培养试验
    2.4 芽苗砧菌根化对嫁接成活率影响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5 板栗芽苗嫁接成活机理研究试验
        2.5.1 不同接穗品种和贮藏时间对嫁接成活影响试验
        2.5.2 砧穗生理生化基础对嫁接成活的影响试验
        2.5.3 芽苗嫁接愈合过程的软X射线摄影分析
        2.5.4 芽苗嫁接愈合体形成层处内源激素和酶活性变化测定
    2.6 试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菌根菌分离、纯化及回接试验
        3.1.1 野生板栗菌根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3.1.2 野生分离纯化菌种回接对板栗实生苗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3.2 板栗菌根菌剂制作技术研究试验
        3.2.1 温度和培养天数对平板菌落直径的影响
        3.2.2 接种量和培养天数对菌液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3.2.3 温度和基质配方对固体菌剂菌丝化率的影响
    3.3 芽苗砧菌根化对嫁接成活的影响
    3.4 板栗芽苗嫁接成活机理的研究
        3.4.1 不同品种板栗接穗和接穗贮藏时间对板栗芽苗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4.2 接穗的生理生化基础对板栗芽苗嫁接成活的影响
        3.4.3 芽苗砧的生理生化基础对板栗芽苗嫁接成活的影响
    3.5 板栗芽苗嫁接愈合过程软X射线摄影分析
    3.6 板栗芽苗嫁接体愈合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
        3.6.1 嫁接愈合过程中形成层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3.6.2 嫁接愈合过程中形成层中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野生板栗菌根菌分离、纯化及回接试验
    4.2 板栗菌根菌剂制备技术研究
    4.3 板栗芽苗嫁接成活机理研究
    4.4 芽苗嫁接愈合过程中嫁接体形成层变化与内源激素、酶活性变化
    4.5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郭素娟教授简介
致谢
图版

(7)混合接菌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供试菌种
        1.1.2供试树种
    1.2试验方法
        1.2.1固体菌剂的制备
        1.2.2试验苗的培育
        1.2.2.1菌根化苗的培育
        1.2.3测定方法
        1.2.4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讨论

(8)七株外生菌根真菌与三种松苗菌根的形成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外生菌根菌
    1.2 供试树种
    1.3 菌种固体扩大培养
    1.4 苗木菌根化方法
        1.4.1 播种接菌
        1.4.2 芽苗截根移栽接菌
        (1) 试验苗的培育
        (2) 接菌方法
    1.5 苗木菌根化检查方法
    1.6 外生菌根表面特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菌根菌与3种松苗形成的菌根外部形态比较
    2.2 不同菌根菌在松苗菌根表面的显微特征观察
    2.3 不同接菌方法对松苗菌根化的影响
    2.4 不同菌根菌与松苗之间菌根形成能力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10)不同前作土壤对湿地松截根菌根化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菌根及其应用
    1.2 外生菌根
        1.2.1 提高植物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
        1.2.2 提高植物对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和利用,提高土壤肥力
        1.2.3 分泌生长激素和生长调节素,促进植物生长
        1.2.4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成活率
        1.2.5 提高植物抗病性
        1.2.6 改良土壤,提高其生产力
    1.3 彩色豆马勃
    1.4 菌根应用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育苗基质
        3.1.4 主要药剂
        3.1.5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芽苗接种菌剂及移栽
        3.2.2 菌根化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3.2.3 菌根化苗抗性生化指标的测定
        3.2.4 土壤肥力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菌根化程度对截根菌根化苗木的影响
        4.1.1 菌根化率与菌根化苗生长量的关系
        4.1.2 菌根化率与菌根化苗抗性指标的关系
    4.2 不同前作土壤对截根菌根化苗木的影响
        4.2.1 土壤前作与湿地松幼苗菌根侵染情况的关系
        4.2.2 土壤前作与菌根化苗成活率的关系
        4.2.3 土壤前作与菌根化苗生长量的关系
        4.2.4 土壤前作与菌根化苗木生理指标的关系
        4.2.5 土壤前作与菌根化苗抗性生化指标的关系
    4.3 土壤肥力对菌根化苗的影响
        4.3.1 土壤肥力与湿地松苗菌根化率的关系
        4.3.2 土壤肥力与菌根化苗木成活率的关系
        4.3.3 土壤肥力与菌根化苗生长量的关系
        4.3.4 土壤肥力与菌根化苗生理指标的关系
        4.3.5 土壤肥力对菌根化苗木生化指标影响的综合分析
    4.4 接菌量对湿地松菌根化苗的影响
        4.4.1 接菌量对菌根化苗生长的影响
        4.4.2 接菌量对菌根化苗抗性指标的影响
    4.5 菌根化苗木在造林中的效应
5 讨论
6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马尾松芽苗移栽根菌根化育苗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樟子松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其抗旱菌树组合筛选[D]. 赵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生物技术研究[D]. 张文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3]虎榛子外生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组培苗菌根化研究[D]. 薛丽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 [4]北美蓝云杉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J]. 杜蕊,郑红娟,贾桂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01)
  • [5]几种优良外生菌根菌的应用和胶丸菌剂的制备[D]. 曾丽琼.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6]板栗菌根菌剂制作技术与芽苗嫁接成活机理研究[D]. 牛晓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7]混合接菌对马尾松苗木生长的影响[J]. 王玮珍,叶建仁,张现武,王景才. 华东森林经理, 2008(03)
  • [8]七株外生菌根真菌与三种松苗菌根的形成能力[J]. 吴小芹,孙民琴. 生态学报, 2006(12)
  • [9]火炬松育苗技术研究[J]. 赵亮. 广东林业科技, 2006(04)
  • [10]不同前作土壤对湿地松截根菌根化育苗的影响[D]. 孙倩. 安徽农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马尾松苗移栽根系菌根育苗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