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

一、小菜蛾对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雯[1](2021)在《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害虫的发生及危害一直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害虫治理是蔬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剂防治在蔬菜害虫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蔬菜用药的高要求、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害虫发生规律的复杂性,加之抗药性的快速发展,蔬菜害虫治理面临不小的挑战,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的高效、安全使用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质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科学治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农户主体出发,研究农户农药认知与用药决策行为,系统分析了两类重要蔬菜害虫治理中药剂利用现状,并在田间药效验证的基础上对代表性害虫提出化防药剂建议,以期为蔬菜害虫的科学药剂防治提供依据。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181个农户调查数据为案例,对农户认知与用药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菜农对害虫和农药使用认知不理想,61.3%的农户仅认识部分害虫,58.6%的农户不关注农药防治靶标,且违规用药现象普遍,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占比达52.5%。实证结果表明,菜农受教育程度、蔬菜种植面积、接受技术指导程度、对蔬菜害虫认知水平、对农药作用靶标的关注、对农药相关条例的关注均对合规用药行为呈正向影响,而种植年限呈负向影响;2、选择茄科和十字花科两类重要蔬菜为目标,检索归纳并比对中国农药信息网农业部登记药剂与实际生产中推荐/常用药剂,分析该两类蔬菜害虫登记农药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完善用药决策规范和依据。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9月,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登记药剂种类广泛,重要害虫药剂选择充分,但仍有部分登记药剂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决策信息不充分,依然存在常发虫害无药可用、常用农药未经登记的问题,且登记数据库中化学农药、单剂农药等老旧农药占比大;3、选择前述两类重要蔬菜上代表性害虫为对象,选取几种代表性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登记药剂药效并评价常用药剂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高效、安全、持久、经济的防治药剂种类。小青菜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0.5%三氟甲吡醚和60g/L乙基多杀菌素对小菜蛾防效最好,药后7d校正防效分别达94.4%和90.4%。辣椒烟粉虱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g/L阿维·双丙环虫酯和22%螺虫·噻虫啉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良好,药后7d防效均达90%以上。且部分登记药剂防效验证结果较好,部分常用或推荐药剂安全高效,复配剂的防效均显着优于其单剂,1.5倍剂量一般比田间推荐剂量防效好,化学农药见效略快,生物农药防效更持久。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与存在问题,从蔬菜种植户、政府监管、市场主体、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2)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部门应完善农药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3)建立科学智能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4)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安全高效药剂研发;(5)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马琳[2](2020)在《云南和新疆地区番茄潜叶蛾种群遗传变异和药剂敏感性差异研究》文中提出

龚培盼[3](2020)在《麦蚜抗药性监测及其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麦蚜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害虫,其中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田间优势种群,在各麦区混合发生为害。化学防治是防控麦蚜的重要措施,但杀虫剂的长期使用导致麦蚜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为了明确麦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于2018-2019年系统监测了我国主要麦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噻虫嗪、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阿维菌素、氧乐果和毒死蜱等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对禾谷缢管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Resistance ratio,RR=4588.48倍)开展抗性适合度代价、交互抗性以及生理生化和分子抗性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2018-2019年从我国15省份19个地区采集24个禾谷缢管蚜田间种群和27个麦长管蚜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对8种常用杀虫剂进行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与田间敏感种群相比,大部分地区麦蚜对高效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个别地区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其中陕西杨陵(SXY-2019)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454.13倍和301.92倍;宁夏石嘴山(NXS-2018)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0.58倍;江苏扬州(JSY-2019)禾谷缢管蚜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29.35倍。此外,河南新乡(HNX-2018)麦长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9.64倍;云南昆明(YNK-2019)麦长管蚜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01.29倍。大部分地区麦蚜对吡虫啉、噻虫嗪和阿维菌素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仅云南昆明(YNK-2019)麦长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6.57倍。大部分地区麦蚜对氧乐果和毒死蜱仍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通过SPSS软件分析各杀虫剂LC50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和噻虫嗪、毒死蜱、氧乐果、氟啶虫胺腈存在显着相关性;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和噻虫嗪、氧乐果以及毒死蜱存在显着相关性;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和联苯菊酯显着相关。麦长管蚜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与高效氯氰菊酯、氟啶虫胺腈和氧乐果显着相关。不同杀虫剂对两种麦蚜的毒力差异表现为:吡虫啉、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和氧乐果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高于麦长管蚜,而阿维菌素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低于麦长管蚜。2. 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适合度采用生命表研究了禾谷缢管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的适合度代价。结果表明:抗性品系1龄若虫期、生殖前期(TPOP)和平均世代周期(T)显着延长,产蚜历期显着缩短,单雌产蚜量、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和净生殖率(R0)均显着降低,相对适合度代价0.85。但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2龄、3龄、4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平均寿命以及若虫存活率等参数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禾谷缢管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存在一定的适合度代价。3. 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与联苯菊酯存在极高水平交互抗性,与氟啶虫胺腈、噻虫嗪和吡虫啉存在高水平交互抗性,与阿维菌素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与毒死蜱和氧乐果存在低水平负交互抗性。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胡椒基丁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表现出增效作用,与敏感品系相比增效倍数分别为2.33倍和1.22倍,抗性品系中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P450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也显着高于敏感品系。表明P450s和GSTs活性的升高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相关。4. 禾谷缢管蚜钠离子通道IIS4~IIS6区域突变检测为了探究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克隆了敏感和抗性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IIS4~IIS6片段,在抗性品系中检测到super-kdr M918L突变。因此,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增强以及M918L突变的共同作用可能是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重要机制。

刘雨阳[4](2019)在《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其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屈菜碱(Chelidonine,CHE)是罂粟科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中含量最多的生物碱类成分,其结构与市面上已有的杀虫增效剂具有相同的活性基团,而有关CHE的杀虫增效作用少有报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作为对十字花科蔬菜威胁最大的害虫之一,易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其中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最强。增效剂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合用可有效降低其抗药性,从天然植物中开发新型的植物源增效剂,可提高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杀虫效果,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针对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普遍且严重的抗药性,建立生物活性测定方法,采用液相质谱联用(LC-MS/MS)技术,对CHE的杀虫增效作用、增效机制以及代谢途径进行研究,证实了CHE对溴氰菊酯(Deltamethrin,DM)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阐明了CHE的杀虫增效机制,明确了CHE的酶抑制代谢机制及其在体内、外的代谢路径,本研究为CHE和其他植物源增效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对抗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提供解决途径,为CHE的安全使用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CHE与DM复配,考察CHE对DM的杀虫增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HE可以明显提高DM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且随着CHE的浓度增加,增效比呈上升趋势,当CHE浓度为400 mg·L-1时,增效比为5.12。为明确CHE的增效机制,分别考察了抗性品系(R品系)和敏感品系(S品系)小菜蛾的多功能氧化酶(MFOs),酯酶(ESTs)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活性,结果表明,R品系小菜蛾的MFOs是S品系的2.14倍,而两种品系ESTs和GSTs活性没有明显区别。通过考察CHE对小菜蛾解毒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HE可以显着降低小菜蛾MFOs的活性,轻微降低小菜蛾ESTs的活性,而对GSTs没有显着影响。这说明CHE可能主要通过抑制MFOs的活性,减少DM的代谢,使其杀虫活性大大提高,而CHE抑制了ESTs的活性也是其发挥增效作用的原因之一。2.建立LC-MS/MS方法,对DM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证明了方法的专属性和可靠性。体外实验采用CHE与小菜蛾酶液预孵育,之后加入DM孵育,进行LC-MS/MS分析,考察DM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CHE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小菜蛾对DM的代谢,使DM的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加,200μM的CHE预处理后的孵育体系中,DM的含量是对照组的1.73倍。体内实验采用CHE与DM复配处理小菜蛾,制备的酶液经处理后进行LC-MS/MS检测,考察DM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CHE复配后,DM在小菜蛾体内的代谢减少,DM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且具有浓度依赖性,400 mg·L-1的CHE预处理后的虫体中,DM的含量是对照组的1.39倍。小菜蛾的体内、外实验均证实,CHE可以减少DM的解毒代谢,使其在小菜蛾的体内蓄积,快速作用于靶标,发挥功效,进一步阐明了CHE对DM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机制。3.建立LC-MS/MS方法,快速筛选CHE对P450酶亚型抑制作用,该方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快速简便。采用CHE与人肝微粒体孵育,加入各P450酶亚型的混合探针底物,对各探针底物所生成对应的产物进行定量从而测定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CHE对CYP2D6具有时间依赖性的抑制作用。随后,为了考察CHE导致的CYP2D6的失活是否是机制性失活,针对CYP2D6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CHE对CYP2D6的失活具有时间、浓度和NADPH依赖性;竞争性抑制剂奎尼丁对CYP2D6的失活具有保护作用;GSH,catalase/SOD对CYP2D6的失活没有保护作用;铁氰化钾使CYP2D6酶活力恢复小于20%;透析后CYP2D6酶活力恢复小于10%。以上实验均证实,CHE导致的CYP2D6失活为酶的机制性失活,即CHE经P450酶催化生成反应性中间体,其进入CYP2D6的活性中心与酶发生共价结合,导致CYP2D6不可逆的失活。以上实验提示,当接触CHE时,应慎重摄入其他经CYP2D6代谢的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避免产生毒性。4.分别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实验和体内SD大鼠给药实验,建立LC-MS/MS方法,对CHE在体内、外代谢产物进行检测,通过二级质谱碎片推断代谢产物的结构,并通过化学合成实验进一步确证其结构。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孵育实验中检测到三种氧化代谢物(M1-M3),M1和M2是CHE脱去一分子亚甲基的产物,M3是CHE脱去两分子亚甲基的产物。在给予CHE的大鼠胆汁中也观察到代谢物M1-M3。在微粒体孵育实验中检测到五种GSH结合物(M4-M8),M4和M6来自于M1与GSH的结合,M5和M7来自于M2与GSH的结合,而M8是M3的GSH结合物。在CHE处理的大鼠胆汁中检测到两种GSH结合物(M4和M8)。这些代谢产物与化学合成的代谢产物的色谱保留时间和质谱二级碎片均一致,进一步确证了其结构。以上实验证明,CHE在体外和体内都发生了代谢活化,生成了邻苯醌反应性中间体,进而与GSH结合。此外,重组酶和抑制剂实验表明,CYPs3A4,1A2,2C19和2D6是参与CHE代谢活化的主要酶亚型。综上可得出结论:CHE可以通过抑制小菜蛾的MFOs和ESTs活性,减少DM的解毒代谢,从而对DM产生杀虫增效作用;另一方面,CHE可以在CYPs3A4,1A2,2C19和2D6的介导下发生代谢活化,生成邻苯醌中间体,导致人体CYP2D6的机制性失活。该研究明确了CHE的杀虫增效作用及可能的增效机制,阐明了CHE的代谢途径和酶抑制代谢机制,为CHE开发成杀虫增效剂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安全使用提供重要参考。

苏陈禹[5](2017)在《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低致死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采用浸叶法,对比了新型硫脲类杀虫剂甲硫丁醚脲与丁醚脲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田间常用杀虫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增效醚(PBO)3种酶抑制剂对甲硫丁醚脲的增效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LC5、LC10、LC15、LC20、LC25、LC30)对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测定了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LC10和LC30)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三种解毒酶系(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O-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甲硫丁醚脲两个剂量(10和100 mg/L)对小菜蛾3龄幼虫体内ATPase活性的影响。测定了甲硫丁醚脲与传统药剂丁醚脲对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小油菜的室内安全性结果如下:浸叶法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新型硫脲类杀虫剂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50为38.5019 mg/L,毒力高于传统硫脲类杀虫剂丁醚脲(LC50为79.1606 mg/L)和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毒死蜱(LC50为60.7989 mg/L);但甲硫丁醚脲的毒力低于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LC50为0.4098 mg/L)、阿维菌素类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50为1.2429 mg/L)、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茚虫威(LC50为10.3718 mg/L)和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为16.3723 mg/L)。因此,生产中可以将甲硫丁醚脲用于小菜蛾的防治。采用浸叶法测定了DEM、TPP、PBO三种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防治作用的毒效比与增效比。结果表明,三种增效剂不同程度提高了甲硫丁醚脲防治小菜蛾的毒效比,甲硫丁醚脲与DEM、TPP、PBO最佳配比分别为1:5、1:5和1:4,其毒效比分别为1.61、2.11和2.39;在最佳配比时,DEM、TPP、PBO三种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防治小菜蛾的增效比分别为1.27、1.47和1.38。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处理均能够显着的影响小菜蛾的生长发育。与不用甲硫丁醚脲处理的对照相比,在LC5-LC30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小菜蛾的蛹期、子一代幼虫历期均明显增加,蛹重、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卵期和卵的孵化率均明显降低,但对小菜蛾亲代的化蛹率和成虫历期影响不大,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相比,在LC30的低剂量处理下,蛹期和子一代幼虫历期分别增加了29.33 h和2.55 d,蛹重、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分别降低了0.41 mg、47.30%、42.4粒/头和19.48%。低致死剂量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3种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在连续处理6-72 h后趋势一致,羧酸酯酶(CarE)和P450-O-脱甲基酶(ODM)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对于GST,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的GST活性始终低于对照组处理,且LC30处理要明显低于LC10处理,但处理72 h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差别不大。对于CarE,处理6 h和12 h后,两个低剂量处理的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且LC30处理要明显高于LC10处理;处理24 h、48 h和72 h后,对照组处理要显着高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而LC30处理要明显低于LC10处理,但到处理72h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差别不大。对于ODM,处理6 h和12 h后,所有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处理24 h和48 h后,两个低致死剂量处理低于对照组处理,且LC30处理要明显高于LC10处理。处理72 h后,所有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的3种ATPase活性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两个剂量处理后的3种ATPase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处理,且处理剂量越高,酶活性越低。与对照相比,10 mg/L处理对Na-K-ATPase、Ca-ATPase和Ca-Mg-ATPase3种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20.07%、14.64%和10.51%;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分别为27.13%、30.59%和19.49%。甲硫丁醚脲相比丁醚脲对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和小油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甲硫丁醚脲处理组无药害,丁醚脲处理组对小油菜有一定程度的药害,甲硫丁醚脲对甘蓝、小油菜的生长速率抑制率为-1.23%4.57%,丁醚脲为5.80%18.32%。

金永玲[6](2016)在《大垫尖翅蝗抗药性检测及其对丁烯氟虫腈代谢抗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是北方草原的优势种蝗虫,分布广泛,为害严重,成虫还有短距离飞翔能力,可以进行迁移危害,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蝗虫的治理仍以化学农药为主,致使蝗虫对常用化学杀虫剂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蝗灾不断爆发。新型杀虫剂丁烯氟虫腈作为蝗虫防治的应急药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了解田间大垫尖翅蝗对各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发生发展情况,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对蝗虫进行抗性检测、研究蝗虫对丁烯氟虫腈抗性发生的机理对于草原蝗虫的抗性治理和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方优势种蝗虫大垫尖翅蝗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基础上通过田间抗药性检测,丁烯氟虫腈抗性筛选及抗性现实遗传力研究,分析了大垫尖翅蝗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动态及对丁烯氟虫腈抗性产生的风险;同时利用敏感品系和丁烯氟虫腈抗性品系蝗虫测定解毒酶活力,分析其抗性产生的生化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大垫尖翅蝗转录组信息,鉴定分析与杀虫剂抗性相关的基因和功能以及差异表达情况,然后将筛选出的与抗性密切相关的超表达的P450、GSTs和CarE基因利用RT-PCR技术进行定量验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一、大垫尖翅蝗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构建和田间抗药性检测采集于天然草原的大垫尖翅蝗,经过继代培养后利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建立了10种杀虫剂对大垫尖翅蝗的敏感基线。并以此为基准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对大庆周围草原三个不同地点的大垫尖翅蝗抗性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垫尖翅蝗对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5.07~9.41之间;对辛硫磷的敏感性下降,其他药剂均很敏感。同时抗性监测结果也表明,在害虫抗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停止用药,害虫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对药剂的敏感性。在菊酯类农药中混用PBO或在辛硫磷杀虫剂中混用TPP,对杀虫剂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可见,该研究为蝗虫抗性治理和综合治理提供药剂的选择和应用的指导,对农牧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二、抗丁烯氟虫腈大垫尖翅蝗的选育及抗性风险评估利用丁烯氟虫腈对大垫尖翅蝗进行连续7代的筛选,抗性增加到11.74倍。从抗性选育的过程看,连续筛选的前4代抗性增长较慢,到F5代抗性增长加快。通过7代的大垫尖翅蝗抗性的现实遗传力的评估,h2=0.3191。同时,推算田间条件下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抗性倍数提高10倍需要12~25代,由于大垫尖翅蝗在北方一年仅发生一代,可见抗性风险并不高。三、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抗性的生化机制利用活体增效试验和解毒酶活力测定方法,对大垫尖翅蝗丁烯氟虫腈抗性发生的生化机理进行了研究。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三种解毒酶的活性均显着升高,其中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分别是敏感品系的4.04倍、1.94倍和1.34倍。同时,经过丁烯氟虫腈不同剂量诱导后,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在抗感品系中都得到显着诱导,谷胱甘肽S-转移酶仅在抗性品系中诱导显着。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PBO对抗感试虫的增效作用最显着,TPP次之。而DEM则仅对抗性品系表现出增效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强在抗性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较大。但是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也都可能是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抗性产生的因素之一四、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利用Illumina/Solexa HiseqTM 2500二代测序平台,在无参考基因组下对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3.4 G原始数据并组装成63,033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772 bp和N50为1589bp。共计有25,132条unigenes被成功注释,占大垫尖翅蝗总unigenes数目的39.87%。KEGG分析,7,218 unigenes形成218代谢或信息通路。其中,266 unigenes参与外源性物质或药物的代谢途径。此外,5,696简单序列重复被检测到。该转录组测序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垫尖翅蝗杀虫剂的抗药性机制及基因功能分析奠定了分子基础。五、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利用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数据库,比较了PS和PR两个品系的基因表达,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Pathways显着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568条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646条上调,922条下调。G0显着富集分析表明细胞组分中显着富集的有61条DEGs;生物学过程显着富集的有150条DEGs,分子功能显着富集的127条DEGs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基因序列有37条,其表达量上调23条,下调14条,有5条序列在Nr数据库中注释为P450基因。利用topGO软件对注释到G0数据库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分子功能中显着富集的节点600052689具有羧酸水解酶活性,4条注释为羧酸酯酶,且高表达说明该节点参与杀虫剂的代谢过程。COG分类中,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 transport and catabolism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达到28条,占总数2.98%,比例提高。KEGG注释中,差异基因分布在130个代谢通路中。其中核糖体Ribosome,淀粉和蔗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抗坏血酸和代谢Ascorbate and aldarate metalolism,借助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cylochrome p450,外源物质p450代谢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y cytochrome P450,糖酵解/糖的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 7个通路富集程度最高。其中Drug metabolism-cylochromeP450、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y cytochrome p450和Glutathione metabolism三条代谢通路是杀虫剂代谢最重要的路径,对大垫尖翅蝗的研究发现有23条差异基因(上调11条,下调12条)注释到这三条代谢通路中。从代谢通路图中发现与上调基因有关的蛋白有很多,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EC:2.5.1.18]在三条代谢通路图中都有上调的表现,且出现频率最高。还有大量的脱氢酶和转移酶在代谢通路中上调。这些酶都有可能参与蝗虫对杀虫剂的代谢降解作用。可见这些基因和蛋白是后续基因功能研究和代谢通路研究的基础。六、杀虫剂抗性相关基因的注释和分类在大垫尖翅蝗转录组信息中筛选与杀虫剂抗性相关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316条编码p450、CarE和GSTs三大解毒酶的基因被注释,76条编码杀虫剂目标蛋白的基因被注释。G0数据库注释显示,213 unigenes被确认为可能参与外源性物质的解毒,34条unigenes被确定为编码杀虫剂目标蛋白质。对这些解毒酶基因及靶蛋白基因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有AT、AC、AG、GT、CG、CT类型,共计416个SNP位点被发现。可以通过这些SNP位点来挖掘和发现抗性相关的基因突变。针对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已知基因组信息的物种进行比对,采用NJ法构建p450、CarE、GSTs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58条p450基因分属于14个CYP家族,52条CarE分属于5个家族,24条GSTs被划分为GSTs的六个家族和Micromal。这些解毒酶的大部分基因家族在C0和COG数据库中的注释均显示可代谢杀虫剂。同时这些解毒酶基因中有48条差异表达(23条上调,25条下调)。这些差异基因将是进一步研究抗性发生机理的主要候选基因。七、超表达解毒酶基因的定量检测选择大垫尖翅蝗转录组中与杀虫剂代谢相关的显着上调表达的解毒酶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以GAPDH为内参基因,通过比较CT值法检测其在PS和PR两品系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PR品系中5条p450、3条CarE、3条GSTs序列的表达量均高于PS品系,且大部分达到极显着水平。以上结果首先证明差异表达基因的RT-PCR检测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较一致,即表明转录组测序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较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其次,更进一步确定了这些解毒酶基因在大垫尖翅蝗抗性品系中超表达。结合前面的生化机理分析,在分子水平上也同样证明大垫尖翅蝗对丁烯氟虫腈的抗药性,与p450、CarE、GSTs三种解毒酶过量表达关系密切。

刘霞[7](2016)在《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制及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a),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对十字花科蔬菜危害严重。目前,国内外防治小菜蛾仍然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但是,由于小菜蛾自身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环境适应力,以及杀虫剂不合理大量使用等因素,使得小菜蛾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较严重的抗性。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是一类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新型杀虫剂,通过干扰钙离子的释放,从而扰乱昆虫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昆虫取食停止,最终引起死亡。因其独特的作用机理和显着的杀虫效果,以及对有益节肢动物毒害作用小和环境安全等特点,是目前防治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最受欢迎的药剂之一,但其抗性问题也很快凸显出来。因此,我们系统研究了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和抗性特征,以及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以期为该类药剂的科学使用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连续以浸叶法用氯虫苯甲酰胺筛选小菜蛾52代,获得抗性达48.2倍的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通过抗性发展规律发现,F1F8抗性发展比较缓慢,随后抗性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是并没有出现抗性突增的现象。抗性稳定性试验显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不稳定,将抗性品系在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饲养6代后,抗性倍数下降至14.9倍。表明该抗性属易恢复性抗性。2.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品系对氟苯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分别产生了7.29和3.31倍的交互抗性;而对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多杀菌素、氟铃脲和虫酰肼则未产生交互抗性。因此可以使用这些药剂与氯虫苯甲酰胺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性。3.抗性遗传实验表明,将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进行正反交,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其后代的毒力指数,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是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回交后代的LD-P线在死亡率为50%处没有明显的斜坡,说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同时,适合性检测也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结果。4.采用组建生命表法分析小菜蛾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结果表明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的生物适合度仅为0.77,适合度相对较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小菜蛾幼虫历期延长了约1.5d,蛹期也明显延长;卵孵化率、幼虫羽化率及单雌产卵量均显着降低;另外其内禀增长率和净增值率也均有所降低。这些结果均表明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较对照有退化现象。5.通过比较敏抗品系小菜蛾酶活性发现,抗性品系小菜蛾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约为敏感品系的4.26倍;而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两个代谢酶,以及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两个保护酶的活性在两个品系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酶抑制剂增效试验结果表明,加入PBO和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小菜蛾的毒力明显增加,说明细胞色素P450在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采用荧光PCR的方法测定P450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发现CYP6BF1V1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品系,约为敏感品系的8.9倍,另外CYP6BG1和CYP6CV2表达量也有所升高,分别为敏感品系的3.5和3.2倍。因此我们推测这三个基因应该是导致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根本原因之一。6.为研究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靶标抗性机制,本试验克隆了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PxRyR)的全长,为15,643bp,开放阅读框为15,372bp,能够编码5,123个氨基酸。将PxRyR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20个物种的鱼尼丁受体进行比对分析,构建进化树。对氨基酸二级结构分析发现C末端存在5个跨膜区,能形成功能性的Ca2+通道。用MOTIF Search进一步分析其结构域,发现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包括RYR结构域、RIH结构域、三磷酸肌醇和鱼尼丁受体共同控制钙离子释放结构域、MIR结构域等。用DNAMAN对敏抗种群鱼尼丁受体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没有发现氨基酸的突变。但是荧光定量结果显示,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品系中鱼尼丁受体的转录水平是敏感品系的6.0倍,靶标受体的量变也是其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7.用LC20和LC50浓度的溴氰虫酰胺处理小菜蛾48h后分别观察对亲代和F1代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溴氰虫酰胺处理后小菜蛾亲代4龄幼虫的历期、蛹期明显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显着降低,并且与浓度呈正比;溴氰虫酰胺处理后的雌雄蛹重均小于对照组,但是两个浓度处理之间没有差异;另外,LC50处理能够明显降低小菜蛾的单雌产卵量,而LC20处理和对照之间并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显着的不利性。但是对其F1代继续观察发现,除LC50溴氰虫酰胺处理后能够明显延长F1代的卵的历期外,其他一系列生物学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

李瑾[8](2014)在《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菜蛾科,作为世界性分布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也是抗药性产生最快和最强的农业害虫之一。自1953年小菜蛾被报道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DDT产生抗性的作物害虫以来,已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其中以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最快。小菜蛾抗药性的产生和不断增强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农业减产、环境污染、伤害天敌、甚至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平衡。因此,小菜蛾抗性机理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溴氰菊酯(deltamethrin, DM)是人工合成拟除虫菊酯杀虫剂中杀虫毒力最强的品种之一,对哺乳动物安全,具有广谱、低残留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小菜蛾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成虫期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存在显着差异。但是,小菜蛾的主要危害是在幼虫期,而且同一蛋白在不同生理阶段表达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分析幼虫在溴氰菊酯胁迫下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不仅有助于阐述抗性机理,分析交互抗性,还有望筛选出杀虫剂的分子靶标。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基因转染技术进一步验证基因与溴氰菊酯抗性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高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运用imagemaster2D platinum软件分析凝胶图谱,分离出的蛋白质斑点约900个,其中有89个蛋白点的表达丰度存在两倍以上差异。(2)随机选择30个差异明显的蛋白点进行串联质谱分析,Mascot软件检索这些在抗性品系中表达而在敏感品系中不表达或者不同品系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归属、性质和功能,最终成功鉴定出10个蛋白,这些蛋白涉及能量代谢、糖酵解、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折叠与降解、转录调控以及致死因子诸多方面。(3)选取3个蛋白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这些蛋白质在nRNA水平的表达与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是一致的。(4) pIB/V5-his-TOPO载体与TCTP基因连接构建了pIB-TCTP重组质粒,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导入果蝇Kc细胞,细胞毒力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TCTP基因的实验组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本研究发现了溴氰菊酯胁迫下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的蛋白,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溴氰菊酯的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筛选与其抗性相关的蛋白质提供理论依据。

刘霞,牛芳,王开运[9](2013)在《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文中认为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随着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小菜蛾已对许多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就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现状、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做了介绍。

谭晓伟[10](2012)在《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及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属于鳞翅目,菜蛾科,在各国十字花科蔬菜中广泛分布。氯虫苯甲酰胺是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新型药剂,它作用机理新颖,与常规药剂无交互抗性,对鳞翅目害虫具有显着的防效,目前已广泛推广应用。本文以小菜蛾为研究对象,研究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并开展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研究。1.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及对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在室内,用氯虫苯甲酰胺筛选小菜蛾(R)23代。与起始种群相比,抗性上升了17.11倍,与同源对照(S)种群相比,抗性上升了16.81倍,初步达到中等水平抗性。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小菜蛾(R和S)对12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种群对溴氰虫酰胺(12.0倍)具有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氟虫双酰胺(3.1倍)、阿维菌素(2.9倍)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3倍)交互抗性程度较低;对高效氯氰菊酯(1.0倍)、氟啶脲(1.9倍)、丁醚脲(0.9倍)、茚虫威(1.2倍)、毒死蜱(1.2倍)、氟虫腈(0.8倍)、溴虫腈(0.9倍)、多杀菌素(1.3倍)无交互抗性。从试验结果推测,在田间防治中,为延缓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抗药性的发展,应尽量选用交互抗性较低或未表现交互抗性的杀虫剂进行轮换用药。2.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采用阈性状分析法,估算了小菜蛾抗性种群(R)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在抗性筛选的23代期间,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260,在筛选的前、后期h2分别为0.09610(F0~F8)、0.1321(F9~F25)。在实验室环境下,假设筛选前后毒力回归线的斜率为2.0,即δ p=0.5,当药剂杀死率在50%~90%之间,h2=0.1260,对抗性提升10倍所需的代数进行预测,,需9.02~19.94代。这说明,小菜蛾具有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药性的风险。3.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机理室内,增效剂活体增效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抗性种群,增效醚(PBO)、脱叶磷(DEF)、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分别达2.032、3.932、2.422倍,相对于敏感种群,三种增效剂无增效作用。离体解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分别比对照种群提高了1.105、1.361、1.133倍。其中,酯酶活性提高最大。活体增效试验和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基本一致。4.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为探讨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在室内,采用药膜法以试虫死亡率、取食量、化蛹时间、蛹重、羽化率为指标研究低剂量(LC25、LC40)药液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与对照相比,经药液处理的小菜蛾死亡率显着增高,幼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幼虫至化蛹平均历期显着延长,取食量、蛹重和化蛹率明显降低。这说明,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种群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二、小菜蛾对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菜蛾对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蔬菜生产及害虫发生
        1.1 我国蔬菜生产发展
        1.2 蔬菜害虫发生及为害
    2 蔬菜害虫药剂防治
        2.1 概况
        2.2 存在问题
        2.2.1 过度依赖农药
        2.2.2 抗药性问题严重
        2.2.3 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2.2.4 发生农药中毒事件
    3 农户认知及用药行为
        3.1 概况
        3.2 存在问题
        3.2.1 认知不足,农药选择不当
        3.2.2 农药施用剂量、方式不规范
        3.2.3 任意混合配置,机械选用不当造成浪费
        3.2.4 农技指导不到位,治理对策不够规范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农户对蔬菜害虫及其治理的认知、决策与行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基础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设计
        2.2.2 数据来源
        2.3 模型选择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对蔬菜害虫认知及用药行为描述性分析
        3.1.1 农户基本特征描述
        3.1.2 相关认知特征描述
        3.1.3 用药行为特征描述
        3.2 农户对蔬菜害虫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1 变量与样本统计
        3.2.2 模型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两类重要蔬菜害虫药剂分析及存在问题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库调研
        2.2 蔬菜害虫防治药剂文献调研
    3 结果与分析
        3.1 茄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1.1 登记农药
        3.1.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3.2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药剂分析
        3.2.1 登记农药
        3.2.2 文献报道有田间药效评价的药剂
    4 讨论
第四章 两种重要蔬菜害虫代表性防治药剂田间药效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1.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2 试验设计
        2.2.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2.2.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青菜小菜蛾田间药效
        3.2 辣椒烟粉虱田间药效
    4 讨论
第五章 提升蔬菜害虫药剂治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 政府部门加强指导,提高菜农用药水平
    2 农业农村部完善登记,国家给予政策补贴
    3 建立科学的害虫管理决策系统,畅通防治信息渠道
    4 重视药剂防治研究,加快绿色高效安全药剂研发
    5 市场监管加大力度,规范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苏省菜农杀虫剂使用认知和行为调查问卷
致谢

(3)麦蚜抗药性监测及其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麦蚜
    1.2 麦蚜抗药性现状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3.1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研究
        1.3.2 高效氯氰菊酯
    1.4 昆虫交互抗性
    1.5 昆虫抗药性适合度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麦蚜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麦蚜
        2.1.2 供试药剂与材料
        2.1.3 仪器设备
        2.1.4 生物活性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抗药性监测
        2.2.2 杀虫剂对禾谷缢管蚜LC_(50)间的成对相关性分析
        2.2.3 不同地区麦长管蚜抗药性监测
        2.2.4 杀虫剂对麦长管蚜LC_(50)间的成对相关性分析
        2.2.5 杀虫剂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毒力差异比
    2.3 讨论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适合度代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麦蚜
        3.1.2 生命表设计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敏感和抗性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
        3.2.2 高效氯氰菊酯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3 高效氯氰菊酯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
        3.2.4 高效氯氰菊酯对禾谷缢管蚜的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麦蚜
        4.1.2 供试试剂剂与耗材
        4.1.3 仪器设备
        4.1.4 交互抗性测定
        4.1.5 增效剂对高效氯氰菊酯增效作用测定
        4.1.6 解毒酶活性测定
        4.1.7 钠离子通道突变检测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选育
        4.2.2 交互抗性
        4.2.3 增效剂对高效氯氰菊酯增效作用
        4.2.4 解毒酶活性
        4.2.5 钠离子通道突变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其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代谢研究进展
    1.1 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杀虫剂和杀虫增效剂研究进展
        1.1.2 白屈菜碱的杀虫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2 白屈菜碱的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1.2.1 白屈菜碱的酶抑制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1.2.2 白屈菜碱的代谢产物检测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溶液的配制
        2.1.4 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测定
        2.1.5 白屈菜碱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测定
        2.1.6 白屈菜碱与溴氰菊酯复配的生物活性测定
        2.1.7 小菜蛾的解毒酶活性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
        2.2.2 白屈菜碱对小菜蛾的毒杀活性
        2.2.3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防治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2.2.4 白屈菜碱对小菜蛾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防治小菜蛾的增效机制
    3.1 材料及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
        3.1.4 方法学考察
        3.1.5 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外的含量测定
        3.1.6 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内的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溴氰菊酯的质谱行为分析
        3.2.2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外代谢的影响
        3.2.3 白屈菜碱对溴氰菊酯在小菜蛾体内代谢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屈菜碱对酶抑制的代谢机制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
        4.1.4 溶液的配制
        4.1.5 大鼠肝微粒体的制备
        4.1.6 白屈菜碱对P450 酶的抑制作用筛选
        4.1.7 白屈菜碱对CYP2D6 的机制性失活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白屈菜碱对P450 酶的抑制作用筛选
        4.2.2 酶失活的时间、浓度和NADPH依赖性
        4.2.3 竞争性抑制剂对酶失活的保护作用
        4.2.4 Partition ratio的测定
        4.2.5 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对酶失活的保护作用
        4.2.6 铁氰化钾对酶失活的保护作用
        4.2.7 酶失活的不可逆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检测与鉴定
    5.1 材料及方法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
        5.1.4 溶液的配制
        5.1.5 微粒体孵育实验
        5.1.6 考察介导参与代谢活化的主要酶
        5.1.7 白屈菜碱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检测
        5.1.8 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化学合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白屈菜碱的质谱行为分析
        5.2.2 体外白屈菜碱的Ⅰ相代谢产物检测
        5.2.3 体外白屈菜碱的GSH结合物检测
        5.2.4 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化学合成
        5.2.5 体内白屈菜碱代谢产物的检测
        5.2.6 介导白屈菜碱代谢活化的主要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讨论
    6.4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5)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低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写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菜蛾及其研究现状
        1.1.1 小菜蛾的生物学及危害
        1.1.2 小菜蛾的抗药性现状
        1.1.3 小菜蛾三大解毒酶系
        1.1.4 小菜蛾的综合防治
    1.2 硫脲类杀虫剂及其研究现状
        1.2.1 硫脲类化合物及其理化性质
        1.2.2 传统药剂丁醚脲
        1.2.3 新型药剂甲硫丁醚脲
    1.3 防治小菜蛾药剂增效剂研究现状
    1.4 杀虫剂对害虫的低致死效应
        1.4.1 杀虫剂的低致死剂量
        1.4.2 杀虫剂对昆虫的低致死效应
    1.5 ATPase及其研究现状
        1.5.1 ATPase与硫脲类杀虫剂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化学试剂
        2.1.3 生化试剂
        2.1.4 供试仪器
    2.2 小菜蛾的饲养
    2.3 杀虫剂对小菜蛾室内毒力测定
    2.4 增效剂毒效作用与增效作用测定方法
    2.5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三龄幼虫的低致死效应测定方法
    2.6 甲硫丁醚脲低致死剂量对小菜蛾解毒酶系影响的测定
        2.6.1 羧酸酯酶(CarE)活性测定
        2.6.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测定
        2.6.3 细胞色素P450O-脱甲基活性测定
    2.7 ATPase活性的测定
        2.7.1 试剂的配制
        2.7.2 Pi标准曲线的制备
        2.7.3 酶源的制备
        2.7.4 酶活测定步骤
        2.7.5 甲硫丁醚脲对ATPase活性抑制测定方法
    2.8 甲硫丁醚脲的室内安全性测定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的毒力
    3.2 增效剂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3.2.1 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的毒效比
        3.2.2 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的增效作用
    3.3 甲硫丁醚脲低致死浓度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4 甲硫丁醚脲低致死浓度对小菜蛾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
        3.4.1 甲硫丁醚脲低致死浓度对小菜蛾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
        3.4.2 甲硫丁醚脲低致死浓度对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
        3.4.3 甲硫丁醚脲低致死浓度对小菜蛾细胞色素P450O-脱甲基(ODM)活性的影响
    3.5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ATPase活性的影响
        3.5.1 Pi标准曲线
        3.5.2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3.5.3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Ca-ATPase活性的影响
        3.5.4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Ca-Mg-ATPase活性的影响
    3.6 甲硫丁醚脲室内安全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甲硫丁醚脲与几种常用杀虫剂对小菜蛾的毒力比较
    4.2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的低致死效应
    4.3 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的增效作用
    4.4 甲硫丁醚脲低致死剂量对小菜蛾解毒酶系的影响
    4.5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ATPase的影响
5 总结
    5.1 结论
        5.1.1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毒力测定
        5.1.2 增效剂对甲硫丁醚脲的增效作用
        5.1.3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低致死效应
        5.1.4 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解毒酶系、ATPase的影响
    5.2 有待继续研究之处
    5.3 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垫尖翅蝗抗药性检测及其对丁烯氟虫腈代谢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垫尖翅蝗发生与危害
        1.2.2 大垫尖翅蝗的防治
        1.2.3 昆虫抗药性研究概况
    1.3 转录组及测序技术
        1.3.1 转录组
        1.3.2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3.4 转录组测序在昆虫抗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大垫尖翅蝗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敏感基线的建立
        2.2.2 不同杀虫剂的毒力比较
    2.3 结论
    2.4 讨论
第三章 大垫尖翅蝗田间种群抗药性检测及治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药性检测情况
        3.2.2 增效剂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
    3.3 结论
    3.4 讨论
第四章 大垫尖翅蝗丁烯氟虫腈抗性品系筛选及抗性生化机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与饲养
        4.1.2 农药与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抗性品系筛选
        4.1.5 增效剂的活体增效试验
        4.1.6 解毒酶活性测定
        4.1.7 蛋白含量测定
        4.1.8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丁烯氟虫腈对大垫尖翅蝗的抗性筛选
        4.2.2 现实抗性遗传力及抗性风险评估
        4.2.3 三种增效剂对丁烯氟虫腈的增效作用
        4.2.4 代谢解毒酶活性比较
    4.3 结论
    4.4 讨论
        4.4.1 抗性选育及抗性风险评估
        4.4.2 增效剂的研究
        4.4.3 解毒酶系的研究
第五章 大垫尖翅蝗转录组测序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
        5.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1.3 RNA提取与检验
        5.1.4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5.1.5 信息分析流程
        5.1.6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5.1.7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5.1.8 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
        5.1.9 基因功能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样品检验结果
        5.2.2 测序质量控制
        5.2.3 转录组组装结果
        5.2.4 基因功能注释
        5.2.5 SSR discovery
    5.3 结论
    5.4 讨论
第六章 大垫尖翅蝗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 分析方法
        6.1.1 Unigene表达量计算
        6.1.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聚类分析
        6.1.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6.2 结果
        6.2.1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和分布
        6.2.2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及其聚类分析
        6.2.3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6.3 结论
    6.4 讨论
第七章 大垫尖翅蝗抗性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与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目的基因的筛选
        7.1.2 抗性基因序列SNP位点分析
        7.1.3 构建解毒酶基因系统发育树
        7.1.4 解毒酶基因RT-PCR检测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杀虫剂抗性相关基因的注释分析
        7.2.2 SNP位点分析
        7.2.3 解毒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7.2.4 解毒酶q-PCR检测结果
    7.3 结论
    7.4 讨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7)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制及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菜蛾及其研究概况
        1.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1.1.2 小菜蛾抗药性现状
        1.1.2.1 有机磷类杀虫剂
        1.1.2.2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1.2.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1.2.4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
        1.1.2.5 抗生素类杀虫剂
        1.1.2.6 其他类型杀虫剂
        1.1.3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理
        1.1.3.1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1.1.3.2 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
        1.1.3.3 靶标敏感性降低
    1.2 鱼尼丁受体
        1.2.1 鱼尼丁受体的结构与类型
        1.2.2 鱼尼丁受体的调控
        1.2.3 昆虫鱼尼丁受体
    1.3 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3.1 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氟苯虫酰胺
        1.3.2 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
        1.3.2.1 氯虫苯甲酰胺
        1.3.2.2 溴氰虫酰胺
    1.4 鱼尼丁受体杀虫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2.1.1 供试药剂
        2.1.2 主要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供试昆虫
    2.3 毒力测定方法
    2.4 抗性选育方法
    2.5 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2.6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遗传方式分析
        2.6.1 杂交方法
        2.6.2 抗性的显隐性分析
        2.6.3 抗性遗传因子数目的分析
    2.7 构建种群生命表
    2.8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稳定性分析
    2.9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生化抗性机理
        2.9.1 酶活性测定
        2.9.1.1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9.1.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9.1.3 酯酶活性测定
        2.9.1.4 谷胱甘肽-S-转移酶
        2.9.1.5 细胞色素P450
        2.9.1.6 蛋白质含量
        2.9.2 酶抑制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
        2.9.3 P450基因表达量
        2.9.3.1 总RNA的提取
        2.9.3.2 R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9.3.3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2.9.3.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9.3.5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引物
        2.9.3.6 荧光定量PCR
        2.9.3.7 SYBR Green法分析敏抗种群P450基因表达量的差异
    2.10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靶标抗性机理
        2.10.1 鱼尼丁受体基因的克隆
        2.10.1.1 总RNA的提取
        2.10.1.2 R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10.1.3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2.10.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0.1.5 PCR扩增、电泳检测及凝胶切割回收
        2.10.1.6 目的基因的回收
        2.10.1.7 载体连接
        2.10.1.8 转化反应、扩大培养与测序
        2.10.2 鱼尼丁受体基因的表达量
        2.10.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10.2.2 鱼尼丁受体基因表达量
    2.11 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2.11.1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2.11.2 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规律
    3.2 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3.3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遗传方式分析
        3.3.1 敏抗品系小菜蛾及其杂交后代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毒力及显隐性测定
        3.3.2 抗性遗传因子数目分析
    3.4 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生物适合度的研究
        3.4.1 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小菜蛾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存活率的比较
        3.4.2 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小菜蛾产卵量的比较
        3.4.3 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其他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3.5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稳定性分析
    3.6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生化抗性机理
        3.6.1 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解毒酶比活力的差异比较
        3.6.2 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
        3.6.3 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表达量
        3.6.3.1 总RNA的提取、质量检测及cDNA克隆
        3.6.3.2 溶解曲线分析
        3.6.3.3 P450基因表达量
    3.7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靶标抗性机理
        3.7.1 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片段的获取
        3.7.2 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的氨基酸序列
        3.7.3 小菜蛾与其他昆虫鱼尼丁受体基因的系统进化学比较
        3.7.4 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的结构与分析
        3.7.5 敏抗品系小菜蛾鱼尼丁受体基因的表达量
        3.7.5.1 溶解曲线分析
        3.7.5.2 鱼尼丁受体基因的表达量
    3.8 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3.8.1 亚致死浓度的确定
        3.8.2 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亲代的亚致死效应
        3.8.3 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F1的亚致死效应
4 讨论
    4.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发展规律和抗性稳定性
    4.2 抗氯虫苯甲酰胺品系与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4.3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遗传方式
    4.4 抗氯虫苯甲酰胺小菜蛾生物适合度的研究
    4.5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
    4.6 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
5 结论与创新点
6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菜蛾抗性发展现状
    1.2 小菜蛾对农药抗性的研究
        1.2.1 有机磷类
        1.2.2 拟除虫菊酯类
        1.2.3 氨基甲酸酯类
        1.2.4 沙蚕毒素类
        1.2.5 抗生素阿维菌素类
        1.2.6 苏云金杆菌类
    1.3 小菜蛾的抗药性机制
        1.3.1 解毒酶活性增加
        1.3.2 靶标敏感度降低
    1.4 蛋白质组学研究
        1.4.1 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
        1.4.2 蛋白质组学技术
        1.4.2.1 蛋白质分离技术
        1.4.2.2 蛋白质鉴定技术
        1.4.3 蛋白质组学在昆虫抗药性方面的研究
    1.5 基因转染技术
第2章 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小菜蛾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配制
        2.2.2 蛋白样品制备
        2.2.2.1 小菜蛾幼虫总蛋白的提取
        2.2.2.2 蛋白标准曲线的制备和浓度检测
        2.2.3 双向电泳
        2.2.3.1 第一向等电聚焦(IEF)
        2.2.3.2 第二向SDS-PAGE电泳
        2.2.4 图像采集与分析
        2.2.4.1 银染
        2.2.4.2 凝胶扫描与图像分析
        2.2.5 质谱鉴定
        2.2.5.1 取点
        2.2.5.2 胶内酶解
        2.2.5.3 MALDI-TOF-TOF 质谱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质样品的浓度测定
        2.3.2 小菜蛾幼虫的双向电泳图谱
        2.3.3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结果
    2.4 讨论
        2.4.1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2.4.2 质谱鉴定结果分析
第3章 应用qRT-PCR技术验证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蛋白质的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小菜蛾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提取小菜蛾幼虫总RNA
        3.2.2 检测RNA的浓度和纯度
        3.2.3 合成cDNA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RNA样品的测定
        3.3.2 qRT-PCR检测结果
        3.3.3 差异点蛋白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TCTP过表达对Kc细胞溴氰菊酯敏感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小菜蛾
        4.1.2 果蝇Kc细胞
        4.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TCTP目的基因的制备
        4.2.1.1 提取小菜蛾幼虫总RNA
        4.2.1.2 合成cDNA
        4.2.1.3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4.2.2 构建重组质粒
        4.2.2.1 PCR产物纯化
        4.2.2.2 构建pIB-TCTP重组质粒
        4.2.2.3 鉴定重组质粒
        4.2.3 瞬时转染Kc细胞
        4.2.3.1 抽提质粒
        4.2.3.2 Kc细胞接种6孔板
        4.2.3.3 转染Kc细胞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4.2.4.1 提取细胞RNA
        4.2.4.2 逆转录合成cDNA
        4.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5 细胞毒性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PCR扩增目的基因
        4.3.2 重组质粒pIB-TCTP的鉴定
        4.3.3 TCTP基因的表达分析
        4.3.4 细胞活力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小菜蛾抗药性现状
    1.1 有机磷类杀虫剂
    1.2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3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4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
    1.5 沙蚕毒素类
    1.6 抗生素类杀虫剂
    1.7 苏云金杆菌类杀虫剂
2 抗药性机理的研究
    2.2 多功能氧化酶
    2.3 酯酶
3 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策略
    3.1 合理用药
    3.2 生物防治
    3.3 选用抗虫品种
    3.4 农业防治
4 研究小菜蛾抗药性的意义

(10)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及亚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小菜蛾抗药性研究概述
        1.1.1 小菜蛾的发生与危害
        1.1.2 小菜蛾的抗药性发展现状
        1.1.2.1 小菜蛾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1.2.2 小菜蛾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1.2.3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1.2.4 小菜蛾对抗生素类农药的抗药性
        1.1.2.5 小菜蛾对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抗药性
        1.1.3 小菜蛾抗药性机理
        1.1.3.1 小菜蛾的行为抗性
        1.1.3.2 小菜蛾的生理抗性
        1.1.3.3 小菜蛾的生化抗性
    1.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2.1 亚致死剂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亚致死剂量对生殖力的影响
    1.3 氯虫苯甲酰胺的研究进展
        1.3.1 氯虫苯甲酰胺作用机理
        1.3.2 氯虫苯甲酰胺作用特点及防治效果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药剂
        2.1.3 抗药性选育
        2.1.4 生物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菜蛾抗性种群的选育
        2.2.2 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的交互抗性
    2.3 讨论
        2.3.1 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的选育
        2.3.2 交互抗性
第三章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遗传力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药剂和供试虫源
        3.1.2 现实遗传力的估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
        3.2.2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3.3 讨论
第四章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和试剂
        4.1.2 供试虫源
        4.1.3 试验方法
        4.1.3.1 增效剂 PBO、DEF、DEM 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4.1.3.2 酶原制备
        4.1.3.3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测定
        4.1.3.4 酯酶(EST)活性测定
        4.1.3.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4.1.3.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三种增效剂对氯虫酰胺的增效作用
        4.2.2 三种代谢酶的活力
    4.3 讨论
第五章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小菜蛾的饲养
        5.1.3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5.1.4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取食的影响
        5.1.5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生存的影响
        5.2.2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的拒食作用
        5.2.3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对小菜蛾蛹的影响
        5.2.4 氯虫苯甲酰胺亚致死剂量处理对小菜蛾羽化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选育及交互抗性
    6.2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现实遗传力
    6.3 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
    6.4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菜蛾对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蔬菜害虫治理中的农户认知、决策及药剂治理现状与对策[D]. 周雯. 扬州大学, 2021(09)
  • [2]云南和新疆地区番茄潜叶蛾种群遗传变异和药剂敏感性差异研究[D]. 马琳.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3]麦蚜抗药性监测及其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机理研究[D]. 龚培盼.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白屈菜碱杀虫增效作用及其代谢机制研究[D]. 刘雨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8)
  • [5]甲硫丁醚脲对小菜蛾低致死效应研究[D]. 苏陈禹. 山东农业大学, 2017(10)
  • [6]大垫尖翅蝗抗药性检测及其对丁烯氟虫腈代谢抗性机理研究[D]. 金永玲.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0)
  • [7]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制及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刘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8)
  • [8]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小菜蛾幼虫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与分析[D]. 李瑾.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9]小菜蛾抗药性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J]. 刘霞,牛芳,王开运.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3(02)
  • [10]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及亚致死效应研究[D]. 谭晓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标签:;  ;  ;  ;  ;  

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抗性水平及高效农药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