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建立种子病原检测实验室的机遇与对策

西部高校建立种子病原检测实验室的机遇与对策

一、西部高校创建种子病原检测实验室的机遇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梨[1](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胡姜勃[2](2020)在《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步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众多农业企业改善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顺应了当前发展趋势,丰富了本地农业资源业态结构,增加了企业收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色农业企业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开发地域优势和资源优惠,制定行之有效地竞争战略,才能生产出适应当前市场精细分工和社会消费需求的特色农产品,让优势产品转化成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经营要求,走出一条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设施蔬菜作为我国北方特色农业行业的生产代表形式,整体还处于小型、分散、粗放的生产模式。H特色农业公司作为本地新兴的龙头企业,以经营蔬菜种植、培育苗木为主,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营销模式单一、管理体系欠缺等原因,竞争力日渐下降。本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公司基本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并对该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借鉴大量国内外关于竞争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资料后,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借助PEST分析理论、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对影响H公司竞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结合对该公司各级别员工的问卷调查,认为目前最适合提高公司竞争力的战略是差异化竞争战略,以差异化打造番茄系列产品为突破口,从而带动蔬菜产业全面发展,分别在标准生产、科技创收、休闲农业、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实施差异化措施,并在组织、人力、技术、营销、品牌五个方面给予实施保障,希望由此进一步提升该公司的竞争能力,同时为其他同质农业特色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冯杰[3](2019)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农业期刊英文摘要是传播最新农业成果的重要媒介,对增加我国农业期刊被重要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的频次、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系翻译实践报告,拟在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分析笔者参与的《广西农学报》摘要英译实践。分析表明,《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属于信息型文本,其核心旨在将源语文本中的信息完整传递给目标读者。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任务、研究背景和论文框架。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任务反馈。第三章主要介绍文本类型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结合翻译案例讨论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翻译。第四章概括本次《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翻译实践过程中的收获、经验以及心得启示。笔者希望本报告能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山东省人民政府[4](2017)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政字[2016]28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2月2日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实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科技支撑,

胡艳丽[5](2012)在《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进入“十二五”以来,新疆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此新阶段,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是新疆扶贫的现实要求。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拓展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必将助推新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新疆扶贫工作面临的是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的普遍性及绝对性极端贫困,而现在面对的是以收入不平衡为特点的转型性贫困。2011年12月,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标准为2300元,新疆的扶贫标准与全国测定的平均值一致,也大幅度提高了标准。符合扶贫标准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达到329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1%。农村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南疆三地州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山区成为新疆扶贫攻坚主战场。当前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以及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缓和贫困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与农村低收入人口之间巨大矛盾的根本路径之一。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载体,综合运用科技、推广、教育等多种手段,有望使新疆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束缚,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本论文以新疆扶贫开发的现实、科技创新、市场化为基本背景,以有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的和谐为价值取向,在充分考虑农业科技特性和农业技术创新内在要求的基础上,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村教育作为研究重点,运用相关理论和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新疆科技扶贫与典型扶贫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证分析,探究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在减少新疆农村贫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学术建议和政策建议。本论文由八个章节构成。第1章:首先提出问题,引出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扶贫的需要,然后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等。第2章:主要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包括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及构成要素的研究。第3章:主要阐释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理论。首先从农业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及特点出发,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做了简要论述,并详细介绍了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第4章:主要分析新疆农村贫困的现状以及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新疆扶贫开发主要的创新模式、新疆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做了较为详实的研究分析,为深入探索新疆科技扶农、科技富农的发展道路提供依据。第5章:介绍建国以来新疆农业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新疆科技兴新战略,并对新疆科技资金投入与科研条件、科技机构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第6章:回顾新疆科技扶贫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实证分析科技示范乡工程及扶贫龙头企业案例,并对新疆农村科技扶贫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第7章:深入分析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疆农业科技创新在减贫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完善进行阐释,为政策研究提供有效的视角。第8章:提出依靠科技创新的驱动进而减少新疆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即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和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总而言之,面对严峻的扶贫任务,本论文在新疆全面实施创新型战略的背景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视角探索了新时期扶贫开发中科技创新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构建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的有机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管理,增强新疆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农村的减贫脱贫,促进新疆更好地实现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并推进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及跨越式发展,最终达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雷玉明[6](2010)在《种子健康度实验室建设规划制订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健康度是衡量种子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本文针对西部繁种面积最大的河西走廊种子健康度检验的专门机构尚处空白的问题,分析其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种子健康度实验室的建设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及实验室建设内容,为开展种子检验检疫奠定基础,有效控制种子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的传播,保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陈健[7](2009)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三、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三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三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三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三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三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吴楠[8](2008)在《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值IT革命达到如火如荼的峰巅之时,以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世界历史正在发生一场伟大的变革,即从物理学和化学时代转变为生命科学时代,由工业革命转变为生物技术革命的伟大变革。生物产业将成为支撑21世纪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体系。加速生物产业发展,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生物产业竞争力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经几次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留下诸多遗憾和教训。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次全新的选择,后发国家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21世纪的前20来年里,我国将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然,在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度里完成上述目标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是依靠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物产业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以上要求,因此,生物产业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使其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支撑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其关键是培育和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使之成为国内外政府、学术界、产业界乃至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实践的需要推动着理论的发展,从而使生物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提出和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趋增强。但检索查新结果,相关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本论文是一种初步研究探索。本论文围绕生物产业竞争力主题,进行了较扎实的实际调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华中等)和广泛的文献(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经济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及环境科学、未来学等交叉学科等等)索检研究,进行认真的数据整理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对生物产业及其竞争力的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范畴、历史、现状、特点、趋势及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生物产业及其竞争力的社会科学基础——经济学、管理学乃至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而后,对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载体——生物产业,从范畴、发展、结构和内容、特征、特点进行分析界定,研究生物产业萌芽、发展、成熟、衰落及蜕变的生命周期,作为战略产业的特征和演变机理,以及生物产业的行业划分和统计方法,进而提出生物产业作为战略主导产业的培育模式。从而奠定生物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基础、廓清研究背景。针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核心——生物产业竞争力,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构建生物产业竞争力理论,提出和界定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和范畴,从影响和决定因素系统分析入手,研究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结构;二是创建生物产业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运用相关数学方法、协同理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以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构成要素和实现要素为依据,分别建立分析评价模型;三是研究生物产业竞争力生命周期,针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分析生物产业竞争力变化特点和应对策略;四是研究生物产业及其竞争力的核心载体——生物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产业园、生物谷),研究生物产业集群理论和园区竞争要素,对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因素——生物产业资本市场和融资竞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生物产业竞争的战略路径。五是运用生物产业竞争力协同分析评价模型,进行美国与中国的生物产业竞争力比较及评价实证。进而,根据构建的生物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模型,运用“钻石模型”—SWOT分析法,对全球和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对全球的研究,主要是对北美、欧洲、亚太三大地区主要国家的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力“钻石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和归纳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特点和优劣势,从生物产业国别竞争实践中,抽象出提升生物产业竞争力的一般驱动因素和支撑条件。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入手,分析中国生物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系统分析及综合评价,明确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揭示问题和不足,进而对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钻石模型要素”系统分析和评价,得出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支撑条件和制约因素等主要结论,作为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最后,论文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是培育和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依据上述理论研究和国际、国内的实证分析,从生物产业竞争力要素角度,设计和提出培育和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对策路径——国家战略和战略重点建议:抓住全球生物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构建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体系(创新战略、传统产业改造战略、人才战略、融资战略、资本市场战略、国际化战略、集群化战略、中药现代化战略和资本市场战略等),创造相关支撑保障条件,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尽快成为生物产业大国。本论文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交叉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战略设计、实施措施相配合,学术成果与产业化实践相沟通,既体现了一定的学术创新度和超前性,又提出和创建了相关范畴、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全球主要国家和中国的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力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提升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建设性战略及实施决策建议。

黄天柱[9](2007)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6.9%,但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2%。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出现了局部农村繁荣,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技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地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目前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思路,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别阐述了:1.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推广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依赖,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以及需求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教育理论、新技术扩散理论、农业踏板原理和内源发展理论,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的关系。2.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民科技需求变化给我国农业科技供给提出的在推广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需求,进行了供求主体之间的协同分析。3.总结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供给状况和弊端,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路、创建原则、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分析了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4.经过对农业科技推广供求状况的分析和总结,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为主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供给主体,农业生产与推广、教育紧密结合,上下连贯、主体协同、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结构开放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介绍了该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科技培训、网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建设。5.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与对策。重点介绍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定量测评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办法,对农业教育机构科技管理将起到借鉴作用。同时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纳入体系创新之中。6.介绍了中国农科院机构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校企联合办学实践和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多次改革,现行推广体系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与拓展,但是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建立的“创新体系”将对优化、完善我国现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向东[10](2005)在《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从国际上看,世界上经济大国莫不是海洋大国。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海洋问题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高度关注的议题。我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离不开海洋。1995年江泽民主席指出:“我国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确定,在21世纪初期实施国家发展战略时,适时启动和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海洋综合国力强大的海洋强国。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聚集了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是我国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城最具潜力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从海洋科学城走向海洋产业城”的初步构想,市政府已经把发展海洋科技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跨世纪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的两大重点,并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创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以下简称“创城”)。 青岛市的“创城”工作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明确支持。2001年1月21日,科技部召开第35次部务会议,研究组建青岛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问题。会议支持青岛建设海洋科技城。因此,尽快把青岛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科技产业城,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加快推进实施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大量调研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青岛市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应用新产业区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理论和开发模式等,追索了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理论渊源。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区位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政府促进园区发展的法规政策,试图为规划设计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总体思路。

二、西部高校创建种子病原检测实验室的机遇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高校创建种子病原检测实验室的机遇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色农业研究现状
        1.2.2 竞争战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战略方法
    2.1 特色农业理论
        2.1.1 特色农业的内涵和发展
        2.1.2 农业产业化发展
    2.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2.2.1 企业战略
        2.2.2 竞争战略理论
    2.3 战略方法论述
        2.3.1 PEST
        2.3.2 SWOT
        2.3.3 企业资源
        2.3.4 五力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特色农业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1 H特色农业公司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3.1.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3.1.3 机遇与挑战
        3.1.4 外部竞争环境EFE评价
    3.2 H特色农业公司内部竞争环境分析
        3.2.1 H公司基本概况
        3.2.2 资源分析
        3.2.3 优势与劣势
        3.2.4 内部竞争环境IFE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4.1 H公司愿景和使命
        4.1.1 愿景
        4.1.2 使命
    4.2 H公司SWOT矩阵分析
        4.2.1 SWOT各要素
        4.2.2 SWOT矩阵分析表
    4.3 H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4.3.1 成本领先战略
        4.3.2 集中化战略
        4.3.3 差异化战略
    4.4 H公司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
    5.1 战略目标
        5.1.1 科技带动高效生产
        5.1.2 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
    5.2 标准生产实现差异化
        5.2.1 日光温室番茄
        5.2.2 大棚精品番茄
        5.2.3 越夏番茄
    5.3 科技创收实现差异化
        5.3.1 有机产品加工中心
        5.3.2 番茄科研孵化中心
        5.3.3 智慧农业
    5.4 休闲农业实现差异化
        5.4.1 番茄观光采摘体验区
        5.4.2 番茄现代园艺展示区
    5.5 服务体系实现差异化
        5.5.1 综合服务中心
        5.5.2 农产品交易中心
    5.6 战略效果
        5.6.1 增加科技经济效益
        5.6.2 形成番茄产业链
        5.6.3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保障
    6.1 组织保障
        6.1.1 重设组织结构
        6.1.2 培育管理团队
        6.1.3 完善规章制度
    6.2 人力保障
        6.2.1 完善招聘体系
        6.2.2 建立培训机制
        6.2.3 营造健康环境
    6.3 技术保障
        6.3.1 建立检测实验室
        6.3.2 深挖科技开发
        6.3.3 增大科研投入
        6.3.4 科技政策支持
    6.4 营销保障
        6.4.1 开辟实体店铺
        6.4.2 精准对接电商
        6.4.3 延伸产品功能
        6.4.4 构建信息平台
    6.5 品牌保障
        6.5.1 申请产品认证
        6.5.2 设置溯源系统
        6.5.3 创建定制服务
        6.5.4 升级产品包装
        6.5.5 打造农旅品牌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ask Description
    1.2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Abstracts
    1.3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ask Preparation
    2.2 Translating Process
    2.3 Post-task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Chapter 3 Case Analy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mark’s Text TypologyTheory
    3.1 An Overview of the Text Typology Theory
        3.1.1 Development of the text typology theory
        3.1.2 Studies on the text typolog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3.2 Case Study
        3.2.1 Lexical level
        3.2.1.1 C-E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3.2.1.2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3.2.2 Syntactical level
        3.2.2.1 Voice
        3.2.2.2 Tense
        3.2.2.3 Long sentences
        3.2.3 Textual level
Chapter 4 Conclusion
    4.1 Findings
    4.2 Lessons Learned
References
Appendix 1: Term List
Appendix 2: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3: The Target Text

(5)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1.1 科学技术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1.1.2 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手段
        1.1.3 科技创新是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1.4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需要
        1.1.5 现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局限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特点与可能创新点
    注释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扶贫开发理论
        2.1.2 农业科技创新理论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2.2.2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3 本章小结
    注释
3 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3.1 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3.1.1 科技创新的相关概念
        3.1.2 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及特点
        3.1.3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2 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
        3.2.1 经济增长理论
        3.2.2 熊彼特创新理论
        3.2.3 技术创新理论
        3.2.4 诱导性技术创新理论
        3.2.5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3.2.6 农户行为改变理论
    3.3 本章小结
    注释
4 新疆农村的贫困状况与扶贫开发
    4.1 新疆农村贫困县的分布概况
        4.1.1 新疆贫困人口
        4.1.2 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指标
    4.2 新疆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
        4.2.1 生态性
        4.2.2 资源性
        4.2.3 区域性
        4.2.4 边境性
        4.2.5 民族性
        4.2.6 制度性
        4.2.7 文化性
        4.2.8 复杂性
    4.3 新疆农村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
        4.3.1 生态环境脆弱
        4.3.2 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4.3.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3.4 农业产业结构低度化
        4.3.5 经济依附性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4.4 新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考
        4.4.1 新疆扶贫开发的重要地位及其时代意义
        4.4.2 新疆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4.5 新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回顾
        4.5.1 1978-1993 年扶贫开发阶段
        4.5.2 1994-2000 年“八七”扶贫开发阶段
        4.5.3 2001-2010 年全面实施十年扶贫开发纲要阶段
    4.6 新疆扶贫开发主要的创新模式
        4.6.1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
        4.6.2 民生工程建设扶贫模式
        4.6.3 边境扶贫试点探索模式
        4.6.4 科技教育扶贫模式
    4.7 本章小结
    1 赵国明
5 新疆农业科技发展状况及分析
    5.1 新疆农业科技发展阶段
        5.1.1 初创时期(1949 年~1954 年)
        5.1.2 成长时期(1955 年~1976 年)
        5.1.3 科技恢复及科技体制改革时期(1977 年~1990 年)
        5.1.4 实施“科技兴新”战略及发展时期(1991 至今)
    5.2 新疆科技兴新战略的实施
        5.2.1 科技兴农情况
        5.2.2 县市区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活动
        5.2.3 科技兴新素质工程
        5.2.4 “星火”计划
        5.2.5 农业科技服务和信息化建设
        5.2.6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5.3 新疆科技资金投入与科研条件
        5.3.1 科技资金投入
        5.3.2 科研条件
    5.4 新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基本情况
        5.4.1 科技机构
        5.4.2 科学技术活动情况
        5.4.3 科技活动产出情况
    5.5 新疆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
        5.5.1 新疆 R&D 人员现状
        5.5.2 新疆 R&D 活动情况分析
    5.6 新疆科技进步的现状分析
        5.6.1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
        5.6.2 科技进步环境
        5.6.3 科技活动投入
        5.6.4 科技活动产出
        5.6.5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5.7 本章小结
6 新疆科技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6.1 科技扶贫工作回顾及主要成效
    6.2 农村科技示范工程
        6.2.1 “321”科技示范乡工程
        6.2.2 “1821”依靠科技奔小康示范乡工程
        6.2.3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6.3 扶贫龙头企业案例实证
        6.3.1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点的龙头企业
        6.3.2 以产学研为重点的龙头企业
    6.4 本章小结
7 新疆扶贫开发中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7.1 农业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7.1.1 主体单一,研究实力不强
        7.1.2 部门分离,创新能力不足
        7.1.3 投入不足,结构失衡
    7.2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7.2.1 推广模式的单向性,推广脱离实际
        7.2.2 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薄弱
        7.2.3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
        7.2.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
        7.2.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7.3 农业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7.3.1 新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7.3.2 农村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7.3.3 农业教育结构的不合理
        7.3.4 高等农业教育的缺乏
    7.4 本章小结
8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减缓新疆农村贫困的对策建议
    8.1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8.1.1 加大农业财政科技投入和补贴力度
        8.1.2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8.1.3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8.2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8.2.1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8.2.2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8.2.3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8.3 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8.3.1 建立农业教育新体系
        8.3.2 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8.3.3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8.4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
        8.4.1 改变观念,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8.4.2 紧扣政策,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8.4.3 突破障碍,实现科技经济为一体
        8.4.4 东联西出,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6)种子健康度实验室建设规划制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室建设必要性及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1.1 必要性
    1.2 指导思想
    1.3 原则
    1.4 目标
2 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
    2.1 实验室人员的结构配置
    2.2 实验室结构布局
    2.3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方案

(7)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
        (二) 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模式的思考
        (三) 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
        (四) “绿色奥运”带来了绿色契机
        (五) “毒奶粉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
    二、绿色产业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一) 绿色产业概述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述评
        (三) 绿色经济的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一) 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绿色产业: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壁垒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二) 绿色壁垒的国际发展趋势
    二、绿色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双刃剑”
        (一)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二)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三、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绿色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代谢理论
        (一) 代谢理论的来源
        (二) 物质代谢理论
        (三) 产业代谢理论
    二、物质平衡理论
        (一) 总量平衡与分量平衡
        (二) 克尼斯等环境经济学家的物质平衡理论
        (三) 质量平衡方法
        (四)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五) 对环境恶化与资源过量使用关系的分析
    三、物质循环理论
        (一) 物质循环概念分析
        (二) 生物系统中的碳循环
        (三) 循环经济理念
        (四) 循环经济的概念
        (五) 循环经济的基本实施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第四章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
    一、绿色产业的分类
        (一) 产业分类
        (二) 绿色产业分类
        (三) 绿色产业的划分
    二、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一) 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二) 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及简化模型
    三、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理
        (一) 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二) 因地制宜
        (三) 系统集成
    四、绿色产业链构建的诊断
        (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 诊断指标体系
        (三) 诊断指标
    五、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方法
        (一) 主导产业链优选
        (二) 引入补链企业
        (三) 横向共生、纵向耦合
        (四) 绿色产业链构建层次
        (五) 绿色产业链支撑系统设计
        (六) 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操作步骤
    六、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技术
    七、绿色产业链的效益
        (一) 绿色产业链环境效益
        (二) 绿色产业链经济效益
    八、绿色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一) 企业与绿色产业链
        (二) 政府与绿色产业链
        (三) 社会与绿色产业链
    九、绿色产业链在各产业中的构建方向
        (一) 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二) 绿色工业产业链的构建
        (三) 绿色服务业产业链的构建
第五章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一、我国绿色工业的发展
        (一) 绿色工业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
        (二) 工业绿色化与绿色工业节能
        (三) “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本质
        (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五) 我国绿色工业发展评价
    二、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一) 从“有机农业”到“绿色农业”
        (二) 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三) 绿色农业的组织实施
        (四)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评价
    三、我国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一) 绿色消费与绿色服务
        (二) 绿色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及其基本要求
        (三) 绿色流通的组织实施
        (四) 绿色营销的组织实施
        (五) 我国绿色服务业发展评价
第六章 绿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一、珠三角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 珠三角的概况
        (二)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三)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
        (四) 珠三角现代产业面临的转型
    二、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 珠三角绿色工业发展现状
        (二) 珠三角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三) 珠三角绿色服务业发展现状
    三、对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
        (一)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二)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假定
        (三)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四)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珠三角的应用分析
        (五)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局限性
    四、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前瞻
        (一) 改变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 控制人口数量
        (三) 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倡绿色生活消费
        (四) 提高生物生产用地的面积和质量
        (五) 加快一体化整合,明确发展潜力所在
第七章 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
    一、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壁垒建设体系
        (一)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监测、调查制度
        (二)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管理服务的前置化
        (三) 实施质量安全战略,构建和完善出口产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
        (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五)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
        (六) 完善外贸体制,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强大合力
        (七) 实行环境外交
    二、调整产业结构
        (一) 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进程
        (二) 发展绿色生产力,提高资源生产力
        (三) 调整产业结构,从企业做起
    三、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 构建我国绿色产业的投资机制
        (二) 强化绿色立法、执法,严禁国外污染源进入
        (三) 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人才
        (四)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时尚
        (五) 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
    四、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宏观管理
        (一) 加强国家绿色企业认证的标准化工作
        (二) 建立绿色产业的信息服务机构与分类、统计及审计系统
        (三) 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的作用
        (四) 制定适合各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
        (五)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六) 加强统一领导,完善绿色产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七) 打破产业分割,地域分割,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八)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
        (九) 尽快统一绿色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附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MATLAB计算程序
致谢

(8)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生物产业
    一、生物产业的范畴及行业划分
    二、生物产业发展及产业特点
    三、生物产业的结构内容
    四、生物产业的生命周期
    五、生物产业可培育为战略支柱产业
第三章 生物产业竞争力
    一、生物产业竞争力的范畴
    二、生物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三、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四、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五、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生命周期
    六、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集群
    七、生物产业竞争力与资本市场
    八、生物产业竞争战略
    九、美国与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协同分析评价模型实证比较及评价
第四章 世界主要国家生物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北美地区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比较分析
    二、欧洲地区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比较分析
    三、亚太地区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比较分析
    四、结论:生物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和支撑条件
第五章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及其竞争力分析评价
    一、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状况
    二、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模型要素分析
    四、中国生物产业模型要素评价及结论
第六章 增强中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一、培育和强化机遇要素和政府行为要素
    二、培育和强化生产要素和市场条件要素
    三、培育和强化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要素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 本文研究范围
        1.3.1 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
        1.3.2 农业推广学科的研究内容
        1.3.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理论
    2.1 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基本概念
        2.1.1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2.1.2 农业科技成果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4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2.1.5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2.1.6 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
        2.1.7 软科学研究成果
    2.2 制度创新的基本原理
        2.2.1 制度转型
        2.2.2 诱致性创新原理
        2.2.3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2.2.4 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2.2.5 路径依赖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变迁
    2.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理论
        2.3.1 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
        2.3.2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3.3 教育理论
        2.3.4 新技术扩散理论
        2.3.5 农业踏板理论
        2.3.6 内源发展理论(Endogenous Development)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需求分析
    3.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科技推广的需求
        3.1.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3.1.2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新的需求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
        3.2.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3.2.2 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3.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推广的需求分析
        3.3.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营的特点
        3.3.2 农民对科技需求的新变化
    3.4 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3.4.1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3.4.2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推广工作
        3.4.3 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3.4.4 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给分析
    4.1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制度变迁
        4.1.1 上世纪5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为形成期
        4.1.2 上世纪60 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低谷期
        4.1.3 上世纪8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为恢复发展期
        4.1.4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为调整重构期
    4.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4.2.1 推广体系结构状况
        4.2.2 推广主体和职能划分
        4.2.3 经费状况
        4.2.4 供给主体职能发挥情况
        4.2.5 农业推广专业体系划分
    4.3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供给状况
        4.3.1 主要特点
        4.3.2 供给状况
    4.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4.5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4.5.1 软硬科学发展失衡
        4.5.2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验与借鉴
    5.1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类型
    5.2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趋势
    5.3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特点
    5.4 美国政府和农学院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
        5.4.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概况
        5.4.2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5.5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改革的新动向
    5.6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对我们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求耦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
    6.1 农业科技推广供求主体间的协同分析
    6.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
    6.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公共品属性与政府财政支持
    6.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向未来的改革与发展
    6.5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6.5.1 指导思想
        6.5.2 创新原则
        6.5.3 创新内容
        6.5.4 重点领域选择
    6.6 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6.6.1 机构改革与设置
        6.6.2 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6.6.3 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制变革
        6.6.4 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6.7 创新体系的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
第七章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7.1 农业科技推广供给主体间的博弈
    7.2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三大平台”建设
        7.2.1 创建的内容
        7.2.2 基本框架
        7.2.3 依托涉农企业创建科技示范E 平台
        7.2.4 依托农业高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平台
        7.2.5 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7.3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7.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八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8.1 政策建议
    8.2 对策之一: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分类管理体系
        8.2.1 把握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
        8.2.2 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管理
    8.3 对策之二: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建立评价体系
        8.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8.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8.3.3 建立农业教育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
    8.4 对策之三:建立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第九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案例
    9.1 科技推广供体改革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
    9.2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办学促进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9.3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十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中华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海洋
        1.1.2 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海洋
        1.1.3 开发海洋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
        1.1.4 创建海洋科技城是时代赋予青岛的历史使命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论文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海洋科技
        1.3.2 海洋产业或者海洋经济
        1.3.3 海洋科技产业城
2.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理论渊源
    2.1 科学城的基本概念
    2.2 科学城的建设依据
        2.2.1 国外大学城和工业区的启示
        2.2.2 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业与科学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3 科学城的区位优势
        2.3.1 鲜明的科技特征与性质
        2.3.2 雄厚的智力资源
        2.3.3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2.3.4 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
    2.4 科学城的区位理论
        2.4.1 早期个别科学城的区位
        2.4.2 中期科学城的区位
        2.4.3 成熟期的科学城
        2.4.4 产业集聚区与地域形象的塑造
    2.5 新产业区理论与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
        2.5.1 区域经济的发展: 理论演讲
        2.5.2 新产业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2.5.3 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2.5.4 新产业区理论视角
    2.6 城市创新系统与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
    2.7 与海洋产业城建设相关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开发模式
        2.7.1 地域分工论
        2.7.2 空间投资论
        2.7.3 增长极模式
        2.7.4 点轴开发模式
        2.7.5 都市圈经济模式
    2.8 政府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边界分析
        2.8.1 硅谷悖论与模仿陷阱
        2.8.2 成长困境与优惠双刃
        2.8.3 政策租金与理性边界
        2.8.4 产权诉求与创新动机
    2.9 产业集成与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
3.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比较借鉴
    3.1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和分布
        3.1.1 科学园区的发展历程
        3.1.2 全球科学工业园的地区分布
    3.2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基本类型
        3.2.1 孵化器
        3.2.2 科学城
        3.2.3 科学园
        3.2.4 科学工业园
        3.2.5 高科技产业带
        3.2.6 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区
        3.2.7 技术城
    3.3 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比较研究
        3.3.1 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聚模式
        3.3.2 政府扶持型的产业集聚模式
        3.3.3 计划型的产业集聚模式
    3.4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
        3.4.1 政府主导型
        3.4.2 大学管理型
        3.4.3 公司运营型
        3.4.4 基金管理型
    3.5 世界科学工业园的运行机制
        3.5.1 “官、学、研”协办机制
        3.5.2 多元融资机制
        3.5.3 企业准入机制
        3.5.4 要素流动机制
        3.5.5 风险投资机制
        3.5.6 创业孵化机制
    3.6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法规政策
        3.6.1 制定统一政策
        3.6.2 加强园区立法
        3.6.3 提供财政支持
        3.6.4 实行优惠政策
4. 青岛市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4.1 优越的地理区位与悠久的海洋经济传统
        4.1.1 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4.1.2 海洋科技教育独占鳌头
        4.1.3 海洋产业与临海工业基础十分雄厚
        4.1.4 海洋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4.1.5 各级政府对创建海洋科技产业程已初步形成共识
    4.2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与良好的外部环境
        4.2.1 经济全球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发展趋势
        4.2.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青岛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契机
        4.2.3 举办奥运为青岛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
        4.2.4 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青岛市的现代化进程
    4.3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制约因素
        4.3.1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4.3.2 科研结构存在诸多失衡现象
        4.3.3 海洋科技成果突出表现为“两低”现象
        4.3.4 海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强度不够
        4.3.5 海洋科技管理体制缺乏整和力和贯通力
        4.3.6 社会支撑体系待完善
5. 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的远景设想
    5.1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定位
        5.1.1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内涵
        5.1.2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特征
        5.1.3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功能定位
    5.2 总体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基本原则
        5.2.3 基本思路
    5.3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发展目标
        5.3.1 总体发展目标
        5.3.2 阶段性发展目标
    5.4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建设指标
        5.4.1 建设标准要全面
        5.4.2 标准设定要量化
        5.4.3 目标的实现要有阶段性
    5.5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基本设想
        5.5.1 建立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创新系统
        5.5.2 发展目标定位
        5.5.3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
        5.5.4 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
        5.5.5 形成科技产业城各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创新网络
        5.5.6 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5.5.7 正确处理好与其它创城目标的关系
    5.6 积极攻克重大海洋科技关键技术
6. 构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基础框架
    6.1 加快建立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6.2 总体构想
        6.2.1 定位
        6.2.2 目标
        6.2.3 任务
    6.3 建设方案
        6.3.1 组建方案
        6.3.2 建设内容
    6.4 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机制
        6.4.1 机构设置
        6.4.2 管理体制
        6.4.3 运行机制
    6.5 推进青岛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园建设
        6.5.1 意义
        6.5.2 功能与特点
        6.5.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5.4 建设内容
        6.5.5 投入及收入分配方式
    6.6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
        6.6.1 目的意义
        6.6.2 功能与定位
        6.6.3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状况
        6.6.4 青岛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基本情况
        6.6.5 加快青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7. 海洋科技产业化运行机制研究
    7.1 科技产业化
        7.1.1 科技产业化的含义
        7.1.2 科技产业化的原则
        7.1.3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7.1.4 国外海洋科技产业化的两点启示
    7.2 海洋科技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7.3 海洋科技向海洋产业转化的运行机制
        7.3.1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条件、机制与特点
        7.3.2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7.3.3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应用模式
    7.4 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的原因与对策建议
        7.4.1 主要原因
        7.4.2 对策建议
8. 创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的战略重点与保障措施
    8.1 战略重点
        8.1.1 释放区位优势,培植优势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8.1.2 加快海洋功能区划,为创城提供科学依据
        8.1.3 抓好技术开发,突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8.1.4 促进高科技产业生长
        8.1.5 建设科技型产业化基地
        8.1.6 组建规模化的海洋产业集团
    8.2 保障措施
        8.2.1 增强海洋意识,努力经营好海洋科技资源
        8.2.2 明确阐明创城的意义,争取获得国家支持
        8.2.3 整合科技队伍,理顺管理体制
        8.2.4 健全政策法规,搞好协调管理
        8.2.5 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海洋开发的资金投入
        8.2.6 加快“两园一区”建设,努力扶持海洋高新技术企业
        8.2.7 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服务体系
        8.2.8 释放区位优势,实现优势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
        8.2.9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海洋合作
        8.2.10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整理,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3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西部高校创建种子病原检测实验室的机遇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2]H特色农业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胡姜勃.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3]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广西农学报》论文摘要英译实践报告[D]. 冯杰.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02)
  • [5]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 胡艳丽. 新疆大学, 2012(11)
  • [6]种子健康度实验室建设规划制订的探讨[J]. 雷玉明. 种子科技, 2010(03)
  • [7]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8]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D]. 吴楠. 华中农业大学, 2008(11)
  • [9]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 黄天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10]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D]. 刘向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西部高校建立种子病原检测实验室的机遇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