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

脊柱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

一、脊椎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森巴提·别格扎提[1](2019)在《IVIM-DWI序列定量评价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IVIM-DWI)定量评价脊柱转移瘤的价值。方法:纳入自2018年6月至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110个椎体)作为病例组及11例健康志愿者(103个椎体)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MRI及IVIM-DWI扫描检查,IVIM-DWI采用8个b值(0、50、100、150、200、400、600、800)并测量IVIM-DWI成像参数,包括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并采用非参数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各参数间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D、D*、f值诊断脊柱转移瘤的效能,获得曲线下面积(AUC)、诊断脊柱转移瘤的阈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脊柱转移瘤组的D、D*值分别为(0.81±0.44)×10-33 mm2/s、(55.28±42.12)×10-33 mm2/s,高于对照组(0.33±0.17)×10-33 mm2/s、(20.91±24.25)×10-3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转移瘤组f值(0.12±0.07)%低于对照组(0.37±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类型来源的脊柱转移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参数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阈值、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D值,0.75×10-33 mm2/s、0.917、86.4%、88.3%;D*值,0.54×10-33 mm2/s、0.752、71.8%、81.9%;f值诊断效能低,为0.073,不足以提供灵敏度、特异度及阈值。结论:IVIM-DWI成像技术对脊柱转移瘤的定量评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D值的诊断效能最大。

陆秀娣,徐文贵,戴东,朱磊,朱湘,马文超,王健,朱研佳[2](2013)在《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40~83(61.5±10.2)岁]有恶性肿瘤病史且经局部CT和(或)MRI检查发现单个椎体病变,疑为骨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PET/CT显像,既往未行MRI检查者于PET/CT检查后1周内行病变椎体MRI检查。脊柱单发病灶以病理学诊断或6个月以上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将PET/CT融合图像与单纯PET、CT及MRI图像分别对比,评价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效能及优势。对数据行χ2检验。结果 PET/CT显像诊断脊柱单发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6.3%(52/54),特异性为84.6%(11/13),阳性预测值为96.3%(52/54),阴性预测值为84.6%(11/13),准确性为94.0%(63/67)。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与PET[81.5%(44/54)、44.4%(8/18)、77.6%(52/6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00、5.134、7.421,均P<0.05);灵敏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与CT[79.6%(43/54)、53.8%(7/13)、38.9%(7/18)、74.6%(50/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83、4.248、6.482、9.543,均P<0.05);准确性与MRI[80.6%(54/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7,P<0.05)。结论 PET/CT对脊柱单发转移瘤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及优势。PET/CT准确性高于MRI,当在MRI怀疑脊柱单发转移难以明确性质时,可以通过PET/CT提高诊断准确性。

齐乃新,张秋娟,赵暹,师莉芳[3](2002)在《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附14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分析脊椎血管瘤的X线、CT和MRI表现 ,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血管瘤共 14例 ,均行X线平片检查 ,其中 9例行CT扫描 ,6例作MR检查 ,CT和MR同时检查者 2例。结果 胸椎 10例 ,腰椎 3例 ,颈椎 1例。单个椎体受累者 11例 ,多个椎体受累者 3例 ;8例表现为典型的“栅栏状”或“蜂窝状” ,5例为椎体不规则破坏 ,其中 3例伴有椎体压缩 ;肿瘤突入椎管者 1例 ;X线和CT误诊者 2例 ,6例经MR检查确诊。结论 X线平片检查对典型的较大的脊椎血管瘤具有诊断意义 ,而CT和MR对不典型血管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翟建,俞咏梅,何金泉[4](2000)在《脊椎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 6 8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椎肿瘤的 CT图像分析 ,结果表明 :脊椎肿瘤在发生部位、骨质破坏程度、附件、椎间孔、椎管受侵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方面各具有特征性 ,仔细观察及分析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甄平,刘兴炎,文益民,石骥[5](1997)在《椎体肿瘤CT误诊结核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少文,何竞时,黄友忠,黎晓斌[6](1997)在《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54例脊柱转移瘤的CT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要点为(1)跳跃性多个脊椎破坏;(2)骨破坏位于椎体中部和附件;并在同一脊椎内出现2个以上病灶;(3)椎旁软组织正常或椎旁与骨破坏灶相连续的软组织肿块;(4)邻近椎间盘或椎间隙正常;(5)常伴有附件破坏。其中跳跃性多个脊椎破坏伴邻近椎间盘正常及椎旁软组织正常或椎旁局部软组织肿块是CT诊断本病的特征性改变。

袁明远,肖湘生,洪庆坚,王晨光,贾连顺[7](1997)在《脊椎血管瘤的影像诊断(附30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脊椎血管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30例脊椎血管瘤的X线、CT或MRI影像特征。结果:X线片可见椎体呈典型的栅栏样改变,CT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在MRIT1加权像上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并见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变亮这一典型血管瘤信号特征,MRI可发现脊髓受压变性程度。据MRI表现和临床资料,作者提出了脊椎血管瘤的分型,并就各型的临床意义及MRI与CT、X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结论:脊椎血管瘤的X线、CT、MRI均有特征性表现,MRI在鉴别诊断方面优于X线、CT,其分型有临床价值。

张林川,李坤,赵辉,董兆虎[8](1995)在《脊椎结核的CT诊断(附56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笔者报告56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资料证实的脊椎结核,并对其骨破坏的类型,尤其碎裂型骨破坏(21/56,38%)及其诊断价值和环形强化的形式等作了分析和讨论。和一些作者的报道不同,本组病例中椎体后部的受累(47/56,84%)及硬膜外浸润(17/56,30%)颇为常见。

唐海民[9](1993)在《脊椎转移性肿瘤的影像诊断(附50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脊椎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部分病例脊椎的转移灶往往较原发病变发现得早,易与一些骨疾病或原发性肿瘤混淆引起误诊。本文收集50例脊椎转移性肿瘤进行 X线、CT 分析,评述几个有诊断意义的 X 线征象,以及 CT、MRI 和核素扫描对脊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

黄雨[10](2017)在《经皮同轴活检在椎体骨质破坏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皮经椎弓根入路同轴活检术在椎体骨质破坏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3月至2016年11月我院介入科收治胸腰骶段椎体骨质破坏共298例356节,影像学均提示为脊椎转移癌,其中239例(279节)有脊椎外原发肿瘤切除史,59例(77节)无原发肿瘤史。骨质破坏类型包括溶骨性258例,混合性40例。均采用C臂DSA透视监视下经患侧椎弓根入路,当骨穿针头端抵达椎体破坏区边缘时置入活检针多方向、多次切取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356节椎体穿刺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取出的组织量不足以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32例(10.7%),明确病理诊断266例(89.3%),符合脊椎转移癌243例(91.4%)。有脊椎外原发肿瘤史239例,病理诊断包括转移癌208例(87.0%)、化脓感染1例、结核2例,余28例未获取明确病理诊断;无脊椎外原发肿瘤史59例,病理诊断包括转移癌35例(59.3%),浆细胞瘤12例(20.3%)、侵袭性血管瘤2例(3.4%)、结核3例(5.1%)、化脓感染3例(5.1%),余4例未获取明确病理诊断。溶骨性病变破坏的诊断阳性率为91.5%(236/258),混合性破坏为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脊柱外肿瘤病史的转移癌检出率为87.0%(208/239),无肿瘤病史则为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入路椎体同轴活检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对于溶骨性和混合性椎体骨破坏的病理检出率均较高。

二、脊椎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椎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IVIM-DWI序列定量评价脊柱转移瘤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设备及检查方法
        2.2 影像资料分析
    3.质量控制
        3.1 人员培训
        3.2 图像分析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3)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附1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受累椎体
    2.2 X线平片表现
    2.3 CT表现
    2.4 MRI表现
3 讨论
    3.1 脊椎血管瘤发病率、病理及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表现
    3.3 鉴别诊断

(4)脊椎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生部位
    3.2 骨质破坏
    3.3 骨松质的改变
    3.4 附件破坏征象
    3.5 椎旁软组织肿块及椎间隙的改变
    3.6 椎间孔及椎管受累

(10)经皮同轴活检在椎体骨质破坏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文献综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代表病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四、脊椎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IVIM-DWI序列定量评价脊柱转移瘤的价值[D]. 森巴提·别格扎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2]18F-FDG PET/CT显像对脊柱单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 陆秀娣,徐文贵,戴东,朱磊,朱湘,马文超,王健,朱研佳.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3(03)
  • [3]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附14例分析)[J]. 齐乃新,张秋娟,赵暹,师莉芳.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03)
  • [4]脊椎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J]. 翟建,俞咏梅,何金泉.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00(04)
  • [5]椎体肿瘤CT误诊结核临床分析[J]. 甄平,刘兴炎,文益民,石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7(03)
  • [6]脊柱转移瘤的CT诊断与分析[J]. 刘少文,何竞时,黄友忠,黎晓斌.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7(01)
  • [7]脊椎血管瘤的影像诊断(附30例分析)[J]. 袁明远,肖湘生,洪庆坚,王晨光,贾连顺.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7(06)
  • [8]脊椎结核的CT诊断(附56例分析)[J]. 张林川,李坤,赵辉,董兆虎.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5(06)
  • [9]脊椎转移性肿瘤的影像诊断(附50例分析)[J]. 唐海民. 桂林医学院学报, 1993(04)
  • [10]经皮同轴活检在椎体骨质破坏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黄雨. 东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脊柱肿瘤的CT诊断(附68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