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一、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秦永峰[2](2020)在《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与TBM刀盘脱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硬岩掘进机(TBM)是通过岩石破碎、渣土运输、支撑衬砌和换步推进等完成隧道断面一次性成形的大型隧道开挖装备,主要应用于水利、市政、公路和铁路等隧道建设。TBM在围岩软硬不均、断层破碎带和底层易扰动等恶劣地质环境下掘进时,极易发生因围岩收缩变形甚至坍塌而导致的TBM刀盘被困事故。采用人工脱困的方法耗时费力、增加成本、严重耽误工期并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TBM刀盘驱动系统能够提供足够大的脱困扭矩,实现TBM的快速脱困,对于保障TBM的高效掘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TBM刀盘驱动系统的输出扭矩,本文在不增加装机功率的前提下设计了基于变频电机、惯性飞轮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TBM刀盘脱困技术方案,通过飞轮的储放能作用来提高驱动系统的输出扭矩,以实现TBM刀盘脱困。液粘调速离合器作为一种柔性传动环节可减少惯性飞轮所带来的冲击,由于接合过程可控,可通过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油腔压力和活塞位移的控制实时动态调节扭矩输出,使得飞轮所产生的扭矩稳定可控。但液粘调速离合器系统存在较大的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和时变性,其控制问题是难点和关键。因此,研究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技术,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将液粘调速离合器视为一个控制性能良好的元件,研究本方案中飞轮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活塞位移轨迹对TBM刀盘脱困性能的影响是实现TBM刀盘脱困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章介绍了TBM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历史及其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讨论了TBM脱困技术以及TBM刀盘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实际工程中处理TBM被困的常规方法,分析了已有刀盘驱动系统的不足之处,引出了本课题针对TBM被困问题所提出的基于变频电机、惯性飞轮和液粘调速离合器的脱困方案,并对本方案中的核心部件液粘调速离合器的相关技术进行调研。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对液粘调速离合器进行系统建模,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其动力学方程,并重点对油膜承载力进行详细推导;设计了液粘调速离合器高低压工况下独立控制的泵阀联合控制液压控制系统,高压时液压泵转速恒定,采用电液比例溢流阀控,低压时采用液压泵控。建立了液压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液压元件电液比例溢流阀和液压泵的数学模型,列写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油腔流量的连续性方程,为后续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仿真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针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以及液粘调速离合器主机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等问题,从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油腔压力和活塞位移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了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低压工况的液压泵滑模控制和高压工况的电液比例溢流阀的PID控制的压力控制策略以及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位移滑模控制策略;在AMESim-MATLAB联合仿真模型中,通过与常规PID控制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所提控制策略可以提高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控制性能,并能够满足将液粘调速离合器作为一个高可靠性、高精度的元部件来控制TBM刀盘脱困的需求。第四章对TBM刀盘脱困模拟试验台进行了分析概述,然后从机械结构、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三个角度对试验台进行设计描述,并对各部件进行选型,最后对第三章提出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压力滑模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并与常规PID控制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PID控制算法,经过平滑处理的滑模控制算法具有很好的压力跟踪效果,可有效的抑制常规滑模控制输入信号的抖振,并且提高液压泵的压力控制精度。第五章搭建了TBM刀盘脱困模拟仿真模型,建立了矢量控制式变频电机和负载模拟等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在AMESim中搭建液粘调速离合器及其液压系统物理模型,在MATLAB中建立变频电机、负载模拟及位移控制等模块,搭建了AMESim与MATLAB的联合仿真模型。最后基于第三章所提出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了直线、凹向抛物线、凸向抛物线和正弦曲线型活塞位移轨迹对TBM脱困性能的影响,讨论了不同飞轮转动惯量和不同飞轮初始转速对液粘调速离合器所传递的扭矩及冲击度影响,为了减少冲击度,应在满足TBM脱困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的飞轮转动惯量和初始转速。本章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本课题组所提出的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TBM的刀盘脱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六章,总结了本论文所进行的工作,并指出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陈浩[3](2020)在《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乡村全方面发展,农业发展得到了历史性突破。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国家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农村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缓解农村劳动力的缺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作物收获率,推动农业向智能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根据乡村全方位和智慧农业发展战略,本文是以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农业智能化灌溉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下移动4G通信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并且在如皋市一体化智能泵站建设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研究是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当前小型泵站发展现状和物联网技术运用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现有的4种移动通信技术特点,选定了移动4G通信技术作为控制系统的数据传输与下发的通信方式。硬件部分采用了ARM公司研发的低功耗、高性能单片机STM32F103ZET6作为核心CPU,由4G通信模块供电电路与继电器控制电路等构成外围电路,外围电路还包括:电源电路、晶振电路、复位电路、传感器采集电路以及泵站机房控制电路等。硬件设计考虑到后续的功能需求保留了可扩展部分,这样既节约成本又方便后期升级改造。软件部分充分利用了单片机STM32F103ZET6内部资源和外围电路,集成了数据采集、存储与下发的功能,同时还兼顾了 OneNET云平台数据解析Lua脚本的开发,Lua脚本将传感器传输的数据转换成JSON格式存储在OneNET云平台上。恒压供水系统中利用MATLAB中SIMULINK模块建立电机转速的仿真模型,通过比较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效果,最终选定模糊PID控制来实现恒压供水的稳定性。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实现了小型泵站数据采集、通信连接、远程控制、恒压供水灌溉等功能。最终研究设计的控制系统设备在如皋市农村泵站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设计智能泵站控制系统所涉及知识而比较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手段使得小型泵站控制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极大减少了人工日常维护的成本。本次设计开发的控制系统有很高的拓展空间和平台数据安全保障,结合4G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快、大容量的特点,为以后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乔力伟[4](2019)在《风幕通风方式下施工隧道粉尘浓度场相似模化实验与数值模拟》文中指出隧道钻爆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尤其是掌子面爆破后粉尘浓度瞬间值可达几千毫克每立方米,不仅恶化了作业环境,而且对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施工人员长期处在高浓度粉尘作业场所内作业,极易患上尘肺病。针对该状况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降尘措施,包括炮泥降尘、喷雾降尘等,然而施工过程中即使采取了上述技术措施,隧道内的环境条件依然十分恶劣,尤其是掌子面爆破完毕长时间通风后,隧体内的粉尘浓度依然很难控制在我国规定的施工环境行业标准之内。由此可见研究行之有效的防尘措施即是施工作业的客观需求,也是文明施工的必然趋势。对此,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施工隧道粉尘防治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的整理、归纳,找出了当前主要防尘技术措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对于粉尘的防治当前主要技术措施重于“排”而轻于“集”,普遍存在降尘效率偏低的问题,从防尘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利用风幕通风方式隔离脱尘”的研究,以解决传统压入通风条件下粉尘沿程扩散的问题,达到改善施工作业环境的目的。2、通过对小范坪隧道施工通风环境的现场检测,得出了压入通风方式下隧道作业区以及沿程方向的气流矢量特点和粉尘浓度演化规律。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掌子面附近各方向乱流较多,距离掌子面越远风速越稳定,隧道施工区域后方一定范围内的隧体内气流流场上层回流风速更为稳定,纵向沿程方向上回流存在非稳定运动,排尘具有活塞特性,通风60min后上下台阶掌子面、仰拱及I号衬砌台车两侧的相对降尘效率均在85%以上,其他断面处降尘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II号衬砌台车两侧相对降尘率均未超过65%,施工作业区内粉尘浓度峰值为38.7mg/m3,沿程方向上粉尘平均浓度为23.38mg/m3。3、根据平面紊动射流理论分析了风幕射流在施工隧道中应用的隔尘机理,提出了施工隧道风幕通风方式的隔尘除尘方法,并对射流运动过程、射流断面速度分布,流量衰减等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射流轴向与壁面之间夹角的大小对射流分配后的正、斜向冲击流的运动特点及流量分配进行了探讨。4、对小范坪隧道模型内风幕式通风设备隔尘除尘效果进行了模化相似性实验,确定了相似模型内风幕喷口最佳宽度、射流冲击壁面处的最优风速及最优风速条件下风幕射流喷口的最优设置角度。实验发现:影响风幕隔尘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射流喷口的宽度、射流初速度及射流喷射角度;大角度斜向冲击射流在外部负压作用下会导致初始段轴心延长线在隧道底板上的落点与最射流轴心最大风速时射流主体段轴心线在隧道底板上落点之间的出现偏移量,通风过程中若风速不稳定将发生偏移量过大的情况会导致粉尘穿越风幕污染清洁区。实验结果确定了相似模型内风幕喷口最佳宽度为5mm,射流冲击壁面处的最优风速为1.6m/s,在最优风速值时对不同射流喷口角度条件下时风幕对粉尘的隔尘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风幕射流喷口的最优设置角度为30°。同时根据相似模化模型的最优实验参数对小范坪隧道实体内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回归行分析,为Fluent数值模拟提供数据支持。5、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软件Ansys-Fluent根据小范坪施工隧道现场实际情况建立了压入通风及风幕通风条件下隧道模拟模型,并将两个模型在流场特点、粉尘演化特点以及降尘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风幕通风条件下除尘的高效性。结果表明:小范坪隧道在采用风幕通风方式后其污染区内粉尘浓度在通风除尘60min后达标,清洁区内粉尘浓度在通风除尘30min后达标,而在压入通风条件下通风除尘60min后施工作业区内粉尘浓度依然很高,未能达标;通风30~60min,风幕通风方式的降尘效率明显高于压入通风方式,整个通风过程中风幕通风方式的绝对降尘率均优于压入式通风方式,通风60min后风幕通风方式的绝对降尘率接近100%。

宫华胜[5](2019)在《硬岩掘进机刀盘脱困的液粘传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硬岩掘进机(Hard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是集机械设计、电子科学、液压技术、光学测量、隧道工程等学科为一体的岩石隧道施工装备,主要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市政等隧道建设。当TBM在断层破碎带、围岩软硬不均、底层易扰动等地质环境中掘进时,极易引发围岩收缩甚至坍塌而使刀盘卡住。如果刀盘脱困扭矩不足,TBM无法在预期时长内通过复杂地段,会导致刀盘被围岩卡死。因此,实现TBM刀盘从破碎围岩中高效脱困已成为国际性行业难题,提高TBM刀盘驱动系统脱困能力成为未来TBM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围绕液粘传动装置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性研究,旨在提高TBM刀盘脱困能力,选题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现有TBM刀盘脱困技术有电液复合驱动和变频驱动两种,前者是利用双速电机和液压马达协同驱动,后者是通过单一动力源变频电机驱动。本文提出了一种由液粘调速和变频复合脱困的新型TBM刀盘驱动系统,液粘调速链利用惯性飞轮提升系统储存功率和刀盘脱困扭矩,同时变频驱动系统装机功率及其驱动链数量降低。理论计算表明,新型刀盘驱动系统最大脱困扭矩至少是原变频驱动系统的1.5倍、总装机功率可下降10%。该新型驱动系统不仅继承了正常掘进下变频驱动良好的工作特性,还降低了刀盘制造成本和驱动链占用空间。创建了考虑离心效应、科氏效应和粘温效应的液粘油膜控制方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科氏力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温升效应和科氏效应共同作用对液粘扭矩的影响,首次揭示了科氏效应会加大扭矩损失、降低传动效率,并指出了大流量润滑条件下科氏效应对液粘传动影响的显着性。研究结果表明,由科氏效应引起的扭矩损失最大可达总扭矩损失的80%、相对扭矩损失最大超过10%。此外,还提出了一种斜槽-环形槽复合的液粘离合器摩擦盘油槽结构,具有散热快、扭矩建立快、防局部高温的特点。随后研究了组合油槽结构对液粘摩擦副油膜流态和动静态传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无油槽条件组合油槽相对科氏扭矩损失降低3.5%、脱困过程中平均温升相对降低至少21%。上述研究将为液粘调速离合器在刀盘脱困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学位论文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分析了 TBM刀盘脱困技术的国内外工程施工和学界研究现状;其次,结合TBM刀盘脱困的特点,分析了液粘传动技术在TBM刀盘液粘脱困中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针对当前TBM刀盘脱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频和液粘调速复合脱困的新型TBM刀盘驱动系统。其次,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单液粘摩擦副的TBM刀盘液粘脱困综合试验台,包括机械驱动系统、液粘调速装置、电气系统以及软件控制系统等。第三章,研究了常粘度和考虑粘温效应两种工况下,科氏效应对液粘传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首先,介绍了科里奥利力概念及其对液粘传动的作用原理,分析了所有研究工况下油膜流态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物理模型参数。其次,通过近似解析方法分析了常粘度条件下油膜径向通流量与科氏效应的关系,重点研究了科氏效应对油膜回流、压力分布以及液粘传动特性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粘温效应和科氏效应的共同作用对液粘油膜剪切应力和粘性扭矩的影响机理。上述研究中的结论在试验中得到了验证。第四章,在综合分析现有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盘油槽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TBM刀盘高效液粘脱困的组合油槽结构。之后,针对带组合油槽的液粘油膜,建立了考虑科氏效应的修正雷诺方程和能量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最后,研究了刀盘稳态驱动和动态脱困两种工况下组合油槽结构参数和流体参数对油膜剪切应力、温升分布、压力分布、科氏阻力矩以及液粘传动效率等的影响规律,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获得了较优的油槽结构和流体参数组合。第五章,首先根据TBM刀盘液粘脱困试验台各机械子系统结构,建立了考虑摩擦副纯油膜摩擦和混合摩擦两种状态的等效修正雷诺方程,以及系统的机械动力学模型。其次,通过调用函数文件和建立动态链接库文件将液粘摩擦副的Fortran计算程序移植到Matlab/Simulink中,再通过建立AMESim与Matlab/Simulink数据接口,实现刀盘液粘脱困系统的联合仿真和计算。之后,介绍了刀盘液粘脱困系统主要参数,提出了正抛物线、直线、负抛物线和余弦四种脱困控制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综合分析了不同脱困控制方法对TBM液粘驱动系统脱困性能的影响,并对脱困方法的选择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刘畅[6](2018)在《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周边新建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市中心的建筑层数不断的突破新的高度,楼群的密集度也越来越大,市政供水所设置的压力早已无法满足日常用水的需要。尤其在城市早起铺设的管网面临老化之后,增压会很容易导致爆管的出现,因此,二次加压供水在城市供水中已经变得必不可少。小区二次加压供水系统形式多样,近几年来发展更加迅速,更多适合小区二次加压的系统被应用。本文通过对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的分析、优化和应用设计,验证了这种供水方式的是高效可行的。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传统二次加压供水方式,描述了其工作原理,对各自的使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着重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的特点,对其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中的水箱容积和控制单元等设备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水力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计算。通过对使用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的小区作为案例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这种供水系统具有高效节能、保障水质、安装灵活、自动化程度高、噪音小等优越性能。通过对新建小区的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的设计,进一步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各参数的确定,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通过对某小区的供水改造中的数据对比,证明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在节能、节水、节省投资、减少噪音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分析了其经济效益,并对在工程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通过研究表明,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可以很好的利用市政管网的剩余压力,高效节能;对水箱容积的优化设计可知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水箱容只占传统供水水箱的50%,并可以节约能耗,减少占地面积,更能保证水质的新鲜;对结构的优化将水泵机组和控制系统等以模块的形式镶嵌在箱体上,方便安装维护,降噪效果明显,便于自动控制的实现,节省人力;对在小区新建工程和改造工程中的使用和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到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节能效果明显。

贺蓉[7](2017)在《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标志性建筑,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越来越多,其能源、资源消耗巨大,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对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能耗进行分析、优化,得出比较节能的给水方式。首先介绍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给水方式。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计算模型对水泵水箱联合供水及恒压变频泵供水的能耗进行计算及比较,得出变频且在高效率区运行才能真正降低运行能耗。对恒压变频给水的加压泵组中变频泵的台数设置进行优化,得出“一定两调”比“一调两定”更节能。其次结合西安某超高层建筑工程实例,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分区并提出了水泵水箱、恒压变频两种给水方式。通过对这两种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可知对于中间设有避难层的类似超高层建筑,选择传统的水泵水箱给水方式进行供水更节能。最后应用FloMASTER软件对该超高层建筑采用恒压变频供水方式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分析得出:(1)加压水泵组提供的水量及压力均能满足管网系统所需的用水量及水压;但是管网的速度存在偏小的情况,且实际的供水量比计算所得的理论需水量大20%,我们可以依此对管径及水泵参数的选择进行优化;(2)由用户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及水泵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可知,当管网中流量较小时,水泵的实际运行功率却较大,这会产生大量能耗,针对此情况可以通过在变频泵组中加入小流量的工频泵或改变变频泵的台数来解决;(3)对优化后的系统进行模拟与分析,其节能率高出30%40%,且会产生6.513.5万元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程中,此优化技术值得推广。

白昊[8](2013)在《现代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水是城镇建设与发展中所依赖的基础性资源,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用水安全和用水质量日渐关注;水厂的水处理设备不断增多和自动化程度日新月异的同时,设备运行的能耗也在增高,这已逐渐成为抬高水厂运营成本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保证供水质量,利用新的技术对水厂设备进行改造升级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水厂现有的控制方式,针对分布式控制的开放性与低成本优势,以及可靠的层级结构,提出结合PLC和现场总线技术的水厂分布式自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具有较高兼容性和可靠通讯的控制系统,使系统易于兼容新设备和升级改造;通过研究水厂现有的供水方式,对传统的手动调节控制和恒压控制的方式的缺点进行分析,针对恒压供水方案在用水量峰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耗较高和管网漏损严重的不利因素,在恒压供水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确定了变压变量供水的改进方向,同时,对多个变压变量供水的可行方案进行比较,针对中小城镇的设备运行和管网现状提出了分时段变压变量的供水方式。本文基于西门子S7-300系列控制器和模块,完成了PLC和变频器“一拖三”方式控制水泵变频运行的硬件电气设计,通过西门子S7-300程序设计软件,实现了供水系统以PID的方式调节供水压力的控制方案。使用“组态王”软件完成上位机的监控系统设计,达到人机交互,易于控制的目的。并针对凤翔水厂的实际工程,对自动化控制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最终对系统投用后的效果进行了讨论。该控制系统相比传统水厂供水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耗明显降低,达到了节省运营成本和管网漏损,同时提高供水质量的目的,在中小城镇的水厂自动控制系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周雁领[9](2011)在《变频调压分级接力供水技术在特长隧道TBM施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大隧道施工供水系统,以往采用高位水池或者单级变频调压供水技术,可以保证施工用水,系统建设成本高、设备运行成本高。兰渝铁路西秦岭隧道TBM施工以及二次衬砌,总需水量为75 m3/h,最远供水距离达到20 km,经方案比选采用变频调压三级接力供水系统,合理配置水泵与变频器,在保证供水需求的前提下,可大大降低设备采购成本与建设成本,同时系统运行稳定,电力消耗大幅降低。

宋星[10](2010)在《基于组态、变频器和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文中认为随建筑物高层智能化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供水质量和供水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再加上目前能源紧缺,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通讯技术,使得不同领域的恒压供水系统达到高性能、高节能成为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设计是针对居民生活用水而设计的。由变频器、PLC、PID调节器组成控制系统,调节水泵的输出流量。电动机泵组由三台水泵并联而成,由变频器或工频电网供电,根据供水系统出口水压和流量来控制变频器电动机泵组的速度和切换,使系统运行在最合理状态,保证按需供水。本文介绍了采用PLC控制的变频调速供水系统,由PLC进行逻辑控制,由变频器进行压力凋节。在经过PID运算,通过PLC控制变频与工频切换,实现闭环自动调节恒压变量供水。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压力稳定,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特点。

二、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2)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与TBM刀盘脱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TBM技术概述
    1.2 TBM脱困技术与刀盘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1 TBM脱困技术研究
        1.2.2 TBM刀盘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3 液粘调速离合器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液粘传动技术与液粘调速离合器
        1.3.2 液粘调速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研究现状
        1.3.3 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技术现状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液粘调速离合器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液粘调速离合器主机动力学模型
        2.1.1 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受力分析
        2.1.2 液粘调速离合器摩擦片间油膜承载力分析
    2.2 电液比例溢流阀模型
    2.3 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设计与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
    3.1 液粘调速离合器液压系统压力控制策略研究
        3.1.1 滑模控制理论概述
        3.1.2 滑模控制器设计
        3.1.3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3.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位移控制器设计
        3.2.1 RBF神经网络概述
        3.2.2 活塞位移控制器设计
        3.2.3 活塞位移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3.3 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TBM刀盘脱困模拟试验台设计
    4.1 试验台概述
    4.2 试验台结构设计
        4.2.1 试验台整体结构设计
        4.2.2 液粘调速离合器结构设计
    4.3 试验台液压系统元件选型
    4.4 试验台电控系统设计
        4.4.1 硬件设计
        4.4.2 软件设计
    4.5 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仿真
    5.1 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元件动力学建模
        5.1.1 电机与飞轮建模
        5.1.2 液粘调速离合器建模
        5.1.3 负载模拟建模
    5.2 TBM刀盘脱困模拟系统联合仿真模型
    5.3 仿真分析
        5.3.1 液粘调速离合器活塞位移的影响
        5.3.2 飞轮转动惯量及初始转速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2.1 现场控制单元技术
    2.2 通信技术及通信协议
        2.2.1 4G关键技术
        2.2.2 4G核心网络架构
        2.2.3 TCP网络传输协议
    2.3 OneNET云平台
        2.3.1 云平台概述
        2.3.2 OneNET云平台用户使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方案
    3.2 系统硬件结构
    3.3 泵站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3.4 主控板电路设计
        3.4.1 微处理器
        3.4.2 复位电路
        3.4.3 晶振电路
        3.4.4 仿真器下载电路
        3.4.5 供电电路
        3.4.6 温度采集模块
        3.4.7 继电器控制电路
        3.4.8 主控电路PCB板设计
    3.5 通讯电路设计
        3.5.1 4G通信模块
        3.5.2 4G模块供电电路设计
    3.6 现场控制单元设备选择
        3.6.1 处理器的选择
        3.6.2 传感器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4.2 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软件设计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数据采集
        4.2.3 单片机串口通信
    4.3 4G模块软件设计
        4.3.1 通讯指令
        4.3.2 联网调试
    4.4 OneNET云平台软件设计
        4.4.1 Lua脚本编辑软件
        4.4.2 OneNET云平台接收与下发数据
    4.5 泵站电机变频调速软件设计
        4.5.1 恒压供水系统
        4.5.2 变频调速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一体化智能泵站的研发
    5.2 一体化智能泵站结构
        5.2.1 泵房
        5.2.2 控制箱
        5.2.3 水泵电机
    5.3 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5.3.1 泵站电机启动方式
        5.3.2 定时定量控制
        5.3.3 新型量水计
        5.3.4 恒压控制
        5.3.5 水肥一体化灌溉
        5.3.6 视频远程监视和红外报警
        5.3.7 后台数据管理
    5.4 一体化智能泵站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风幕通风方式下施工隧道粉尘浓度场相似模化实验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粉尘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
    1.3 风幕隔尘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理论研究现状
        1.3.2 技术研究现状
    1.4 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1 防尘降尘措施的局限性分析
        1.4.2 风幕隔尘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1.4.3 数值模拟分析的不足性分析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线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 隧道粉尘扩散运动分析与现场检测
    2.1 本章研究意义
    2.2 隧道钻爆条件下粉尘产生过程及其微观特征
    2.3 气流运动基本控制方程及求解
        2.3.1 空气流动计算的条件假设
        2.3.2 空气流动基本控制方程
        2.3.3 空气流动基本控制方程求解
    2.4 粉尘扩散运动受力分析
    2.5 实验隧道概况
    2.6 检测指标与检测设备
        2.6.1 通风实验检测指标
        2.6.2 检测设备及相关参数
    2.7 气流流场运动特征测定
        2.7.1 流场检测方案
        2.7.2 气流流场检测点布设方案
        2.7.3 风管出风风速衰减分析
        2.7.4 气流矢量特点检测结果及分析
    2.8 粉尘浓度场演化特征测定
        2.8.1 粉尘浓度场检测方案
        2.8.2 检测点布设方案
        2.8.3 粉尘初始浓度检测结果
        2.8.4 产尘量拟合计算
        2.8.5 施工作业区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2.8.6 隧道沿程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及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幕射流基本运动特性
    3.1 本章研究意义
    3.2 风幕通风技术原理
    3.3 平面紊动射流特性
        3.3.1 条缝射流运动过程及构成分区
        3.3.2 射流参数关系
        3.3.3 射流断面流速分布特征
        3.3.4 射流运动基本关系式
        3.3.5 射流主体段轴线速度与流量衰减规律
        3.3.6 射流相关运动参数计算
    3.4 平面紊动冲击射流参数分析
        3.4.1 射流运动分区
        3.4.2 自由射流区运动参数
        3.4.3 射流冲击区运动参数
        3.4.4 附壁射流区运动参数
    3.5 平面紊动冲击射流流量分配
        3.5.1 正向冲击射流流量分配
        3.5.2 斜向冲击射流流量分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幕通风方式模化相似性实验
    4.1 本章研究意义
    4.2 模化相似准则及相关理论
        4.2.1 相似定理
        4.2.2 自模性理论与相似准则数的导出
        4.2.3 气固两相流运动的单值条件
        4.2.4 相似准则数及单值条件的化简
    4.3 隧道模型结构相似参数
        4.3.1 模型空间几何参数
        4.3.2 风幕射流腔布设位置
        4.3.3 射流喷口布设高度
        4.3.4 射流喷口几何尺寸
        4.3.5 射流喷口布设角度
        4.3.6 射流喷口处风速
        4.3.7 吸尘口几何尺寸及风速
    4.4 气固两相流介质相似参数
        4.4.1 隧体内风速参数
        4.4.2 粉尘粒径参数
        4.4.3 粉尘量参数
    4.5 模型制作及主要检测设备
        4.5.1 模型制作
        4.5.2 实验材料与检测设备
        4.5.3 检测点布设
        4.5.4 风幕隔烟演示实验
    4.6 模型风幕隔尘实验效果分析
        4.6.1 喷口不同宽度及风速条件下风幕隔尘效果
        4.6.2 冲击壁面处最优风速值
    4.7 最优射流角度实验效果分析
        4.7.1 不同射流角度条件下风幕气流特点
        4.7.2 不同射流角度条件下风幕隔尘效果
        4.7.3 不同射流角度条件下风幕系统除尘效果
    4.8 相似参数回归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尘扩散数值模拟及降尘率对比分析
    5.1 本章研究意义
    5.2 CFD简介及特点
    5.3 气固耦合运动数学模型
        5.3.1 模型求解的基本假定
        5.3.2 气固两相流控制方程
    5.4 隧道几何模型建立
        5.4.1 施工隧道几何模型建立
        5.4.2 几何模型网格划分
    5.5 模型流场及粉尘浓度场初始条件分析
        5.5.1 初始风速
        5.5.2 初始产尘量与粉尘粒度分布
    5.6 模型求解器设置
        5.6.1 模型求解逻辑关系分析
        5.6.2 风流场模型求解器参数设置
        5.6.3 粉尘浓度场模型求解器参数设置
        5.6.4 流场介质参数设置
        5.6.5 尘源参数设置
        5.6.6 气固两相流离散项模型设置
        5.6.7 模型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5.6.8 模型求解时间步长与解迭代次数设置
    5.7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流场及浓度场数值模拟
        5.7.1 流场内风流运动规律
        5.7.2 风速风向解算结果
        5.7.3 粉尘浓度场演化特点
        5.7.4 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误差分析
    5.8 风幕式通风条件下流场及浓度场数值模拟
        5.8.1 流场内风流运动规律
        5.8.2 流场风速解算结果
        5.8.3 二维平面内气流方向解算结果
        5.8.4 粉尘浓度解算结果
        5.8.5 粉尘浓度场演化特点
    5.9 非稳态条件下降尘效率对比分析
        5.9.1 相对降尘效率对比分析
        5.9.2 绝对降尘效率对比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幕通风方式的优越性及应用前景
    6.1 优越性分析
        6.1.1 环保效益
        6.1.2 时间效益
        6.1.3 经济效益
    6.2 推广应用前景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硬岩掘进机刀盘脱困的液粘传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TBM刀盘驱动与脱困技术工程应用现状
        1.2.1 TBM刀盘脱困施工技术
        1.2.2 电液复合驱动与脱困技术
        1.2.3 变频电机驱动与脱困技术
    1.3 液粘传动技术概况
        1.3.1 液粘传动技术原理
        1.3.2 液粘调速离合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1.3.3 液粘传动技术研究现状
        1.3.4 液粘传动技术工程应用现状
    1.4 液粘传动技术在TBM刀盘驱动及脱困中的应用
        1.4.1 TBM刀盘液粘脱困技术特点
        1.4.2 TBM刀盘液粘驱动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TBM刀盘驱动及液粘脱困系统设计
    2.1 新型TBM刀盘驱动系统设计
    2.2 TBM刀盘液粘脱困试验系统方案设计
    2.3 刀盘脱困试验台搭建与选型
        2.3.1 单摩擦副液粘装置结构
        2.3.2 变频电机驱动系统
        2.3.3 液粘油膜参数测控系统
        2.3.4 油膜厚度伺服控制系统
        2.3.5 刀盘负载模拟系统
        2.3.6 液压润滑冷却系统
        2.3.7 电控系统
        2.3.8 软件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科氏效应对液粘传动特性的影响规律
    3.1 科里奥利力简介
    3.2 科氏力对液粘传动的影响
    3.3 单摩擦副液粘油膜特征
        3.3.1 液粘油膜参数
        3.3.2 液粘油膜流态分析
    3.4 常粘度下科氏力对液粘传动的影响
        3.4.1 数学模型
        3.4.2 径向科氏效应对油膜回流的影响
        3.4.3 径向科氏效应对液粘油膜压力的影响
        3.4.4 周向科氏效应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3.4.5 周向科氏效应对粘性扭矩的影响
    3.5 粘温作用下科氏力对液粘传动的影响
        3.5.1 数学模型
        3.5.2 控制方程数值求解
        3.5.3 液粘油膜温度分布规律
        3.5.4 周向科氏效应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3.5.5 周向科氏效应对粘性扭矩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液粘摩擦盘组合油槽设计及输出特性优化
    4.1 液粘调速离合器不同油槽特点分析
    4.2 用于液粘脱困的组合油槽结构设计
        4.2.1 用于液粘脱困的油槽设计要求
        4.2.2 斜槽-环形槽复合的油槽结构设计及特点
    4.3 组合油槽油膜数学建模与求解
        4.3.1 组合油槽油膜几何建模
        4.3.2 考虑科氏效应的修正雷诺方程
        4.3.3 考虑科氏效应的能量方程
        4.3.4 数值计算与求解
    4.4 组合油槽结构与参数
    4.5 常粘度下带组合油槽油膜稳态液粘传动特性
        4.5.1 摩擦盘面剪切应力分布规律
        4.5.2 组合油槽油膜压力分布规律
        4.5.3 主被动粘性扭矩变化规律
        4.5.4 科氏阻力扭矩变化规律
    4.6 温升作用下带组合油槽油膜稳态传动特性
        4.6.1 油膜温度分布与变化规律
        4.6.2 主被动粘性扭矩传递特性
        4.6.3 科氏阻力矩变化规律
        4.6.4 液粘传动效率变化规律
    4.7 组合油槽油膜动态传动特性
        4.7.1 组合油槽结构对油膜动态响应的影响
        4.7.2 脱困过程油膜温度变化规律
        4.7.3 脱困过程液粘扭矩变化规律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液粘传动原理的TBM刀盘高效脱困控制策略研究
    5.1 TBM刀盘单摩擦副液粘脱困系统结构
    5.2 刀盘单摩擦副液粘脱困系统动力学建模
        5.2.1 AMESim和Matlab/Simulink软件
        5.2.2 主动驱动系统建模
        5.2.3 油膜伺服驱动系统建模
        5.2.4 负载模拟系统建模
        5.2.5 考虑摩擦副摩擦特性的等效雷诺方程
        5.2.6 液粘脱困系统整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5.3 刀盘液粘脱困系统参数与控制策略
        5.3.1 刀盘液粘脱困系统参数
        5.3.2 液粘脱困过程控制方法
    5.4 不同控制策略下脱困特性研究
        5.4.1 刀盘脱困过程驱动力矩特性
        5.4.2 脱困过程刀盘转速特性
        5.4.3 变频与液粘驱动脱困特性对比
        5.4.4 刀盘脱困过程油膜压力变化特性
        5.4.5 不同围岩负载下脱困特性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课题提出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小区二次加压供水方式
        1.2.1 高位水箱供水
        1.2.2 气压罐供水
        1.2.3 变频调速供水
        1.2.4 传统供水方式特点
    1.3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路线
第2章 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技术分析
    2.1 叠压供水技术
        2.1.1 叠压供水技术原理
        2.1.2 叠压供水技术分类
    2.2 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技术研究
        2.2.1 箱式叠压供水技术对比分析
        2.2.2 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技术
    2.3 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分析
        2.3.1 供水系统特点对比
        2.3.2 使用范围
        2.3.3 常规技术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箱泵一体化供水系统优化设计与案例分析
    3.1 系统结构与控制单元优化设计
        3.1.1 水箱容量优化设计
        3.1.2 控制单元优化设计
    3.2 水力系统设计分析与计算
        3.2.1 流量的设计
        3.2.2 水压的计算
        3.2.3 进水管径的确定
        3.2.4 建设预算对比分析
    3.3 实际应用的案例对比分析
        3.3.1 小区概况
        3.3.2 水泵、水箱及控制单元的确定
        3.3.3 案例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箱泵一体化在工程中的应用设计
    4.1 箱泵一体化在新建工程中的应用设计
        4.1.1 工程背景
        4.1.2 水利系统设计计算
        4.1.3 水泵的选择
        4.1.4 水箱容积设计
        4.1.5 控制单元设计
    4.2 箱泵一体化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设计
        4.2.1 工程概况
        4.2.2 改造设计
        4.2.3 效益分析
    4.3 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超高层建筑发展趋势及能耗问题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损失现状
        1.2.2 超高层建筑节水节能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及其能耗分析
    2.1 建筑内供水系统的给水方式概述
        2.1.1 基本给水方式
        2.1.2 一般高层建筑中的给水方式
        2.1.3 超高层建筑中的给水方式
    2.2 水泵水箱联合供水与恒压变频供水方式的能耗分析
        2.2.1 单台工频泵与变频泵的运行工况及能耗分析
        2.2.2 计算模型的能耗比较
    2.3 变频泵并联供水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某超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能耗与节能分析
    3.1 建筑概况、给水系统分区及用水量调研
        3.1.1 建筑基本概况
        3.1.2 建筑用水量调研
    3.2 不同给水方式各分区给水系统能耗计算及比较
        3.2.1 工频泵-水箱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
        3.2.2 恒压变频泵给水方式的能耗计算
        3.2.3 两种给水方式能耗比较
    3.3 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分析
    3.4 超高层建筑供水方式的节能选择
    3.5 本章小结
4 恒压变频给水方式的模拟与优化
    4.1 Flo MASTER软件介绍
        4.1.1 总体介绍
        4.1.2 瞬态分析
    4.2 恒压变频给水方式的模拟
        4.2.1 变频泵组参数及曲线拟合
        4.2.2 供水管网模型的建立
        4.2.3 供水管网仿真及模拟
        4.2.4 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4.3 恒压变频给水方式的优化
        4.3.1 优化方案及模型建立
        4.3.2 优化供水管网仿真及模拟
        4.3.3 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4.4 其他优化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工程图纸

(8)现代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1.1.1 水厂自控系统采用的控制理论和技术
        1.1.2 水厂自控系统的组成结构
    1.2 水厂自动化发展趋势
        1.2.1 自控系统节能发展
        1.2.2 水厂综合信息管理
    1.3 国内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现状
    1.4 水厂自动化发展中现存问题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变压变量供水系统
    2.1 供水系统现状及工艺分析
        2.1.1 供水系统简介
        2.1.2 供水系统基本模型及参数
        2.1.3 供水系统的变频恒压控制过程
    2.2 现有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2.1 恒压供水中的问题分析
        2.2.2 集中控制的问题分析
    2.3 解决方案
        2.3.1 变压变量供水
        2.3.2 供水系统的分布式控制
第三章 基于 PLC 的变频变量供水系统的分布控制
    3.1 控制系统设计
    3.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2.1 系统的 I/O 点表
        3.2.2 控制器及扩展模块
        3.2.3 系统主电路组成
        3.2.4 控制系统电路
    3.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水泵运行状态分析
        3.3.2 供水系统的程序设计
        3.3.3 PID 参数整定
第四章 凤翔水厂的 PCS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凤翔水厂的制水工艺流程
    4.2 凤翔水厂网络结构
    4.3 监控系统设计
        4.3.1 监控软件
        4.3.2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4.3.3 运行与调试
    4.4 凤翔水厂变压变量供水节能效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组态、变频器和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变频恒压供水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1.1.1 直接供水的单台泵供水系统
        1.1.2 单恒速水泵加水塔的供水方式
        1.1.3 既有泵又有水箱的供水方式
        1.1.4 既有恒速泵又有气压罐的供水方式
        1.1.5 利用变频技术的供水方式
    1.2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现状
    1.3 组态技术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论文中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恒压供水系统的基本构成
第三章 变频器和压力传感器
    3.1 变频器的基本结构
    3.2 变频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3.3 变频器的操作方式及使用
    3.4 变频器硬件选择
    3.5 压力传感器
第四章 PLC的选择及应用
    4.1 PLC在恒压供水泵站中的任务
    4.2 PLC模拟量扩展单元的配置及应用
        4.2.1 模拟量输入模块的功能及与PLC系统的连接
        4.2.2 模拟量输入模块缓冲存储器(BFM)的分配
        4.2.3 模拟量输出模块的功能及PLC系统连接
        4.2.4 模拟量输出模块的偏置、增益及分配
    4.3 PLC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4.3.1 PLC外部接线时需要注意
        4.3.2 PLC在电源安装时需要注意
        4.3.3 PLC在设备更换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
        4.3.4 更换电源注意事项
        4.3.6 请勿在以下环境中设置
        4.3.7 在以下环境中使用时需要充分采取屏蔽措施
第五章 PID功能器件的设计
    5.1 PID的控制算法及其特点
    5.2 PID参数的整定原则
    5.3 PID指令的应用时注意事项
    5.4 选择PID的回路类型
    5.5 正、反作用回路
第六章 组态软件的选择及应用
    6.1 组态软件的介绍
    6.2 力控软件的组成
    6.3 力控-通用组态软件
        6.3.1 完整的网络冗余及软件容错解决方案
        6.3.2 易于集成的图形开发系统
        6.3.3 灵活、强大的报表解决方案
        6.3.4 强大的对象容器和组件
        6.3.5 灵活、强大的"脚本"编译系统
        6.3.6 报警与事件系统
        6.3.7 完善的用户安全管理
        6.3.8 高效的数据处理
        6.3.9 良好的开放性与国际化
    6.4 应用工程程序
第七章 系统的设计
    7.1 系统要求
    7.2 控制系统的I/O及地址分配
    7.3 PLC系统选择
    7.4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
        7.4.1 主电路图
        7.4.2 控制电路图
    7.5 系统程序设计
        7.5.1 由"恒压"要求出发的工作泵组数量管理
        7.5.2 多水泵运行规则
        7.5.3 生活水系统的分时控制
        7.5.4 夜间休眠模式下的供水
        7.5.5 系统流程图设计
        7.5.6 程序的结构及程序功能的实现
        7.5.7 系统的运行分析
    7.6 组态界面的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2]液粘调速离合器控制与TBM刀盘脱困技术研究[D]. 秦永峰. 浙江大学, 2020(06)
  • [3]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浩. 扬州大学, 2020(06)
  • [4]风幕通风方式下施工隧道粉尘浓度场相似模化实验与数值模拟[D]. 乔力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硬岩掘进机刀盘脱困的液粘传动关键技术研究[D]. 宫华胜. 浙江大学, 2019(08)
  • [6]箱泵一体化叠压供水系统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D]. 刘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超高层建筑供水系统的节能及优化研究[D]. 贺蓉.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8]现代水厂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白昊. 长安大学, 2013(06)
  • [9]变频调压分级接力供水技术在特长隧道TBM施工中的应用[J]. 周雁领. 铁道标准设计, 2011(07)
  • [10]基于组态、变频器和PLC控制的恒压供水系统[D]. 宋星. 安徽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