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

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

一、Ⅱ型糖尿病老年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姚连珂[1](2021)在《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在患病前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如何在患病后降低冠心病的危害,已成为亟需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心电图检查是冠心病临床诊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无创性方法。由于心肌缺血可造成心室复极异常和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升高,反映心室复极变化的心电学标志物受到普遍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包括QT间期变异性(QTV)、TpTe间期变异性(TpTeV)、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本文将以上四类标志物称为心室复极化指标;将QTV和TpTeV称为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分别表示心室复极时程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逐搏变化。在诸多变异性分析方法中,虽然基于符号动力学的排列熵应用广泛,但存在三点不足。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多种改进算法,然而这些算法只针对某一点或两点不足进行改进,缺乏综合改进方案。现有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主要关注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缺乏对于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对于健康个体与无心梗冠心病或心梗患者之间的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也存在较多空白。另外,虽然许多临床研究已证实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和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心电图ST-T段形态异常(如T波倒置、ST段抬高或压低)与心肌缺血或梗死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冠心病危险分层和指导预后中的作用,但它们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尚未明确。本文围绕以上三方面问题展开,以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为核心,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系统分析了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在健康人群、无心梗冠心病和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心室复极变异性指标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关系、性别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上述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评估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形态特征在辅助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方面的效果。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提出了排列熵综合改进算法——边沿散布熵,并引入多尺度理念,将边沿散布熵扩展为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边沿散布熵是在边沿排列熵基础上结合散布熵理念发展而来的。边沿散布熵不仅考虑到了元素幅值信息和序列整体波动情况,还消除了幅值相等元素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在不同参数取值情况下,边沿散布熵和多尺度边沿散布熵可分别有效衡量序列不规则度和复杂度;边沿散布熵的辨识能力较排列熵和边沿排列熵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低维度高类别数情况下,边沿散布熵的辨识性能较散布熵也有所提高。(2)系统分析了心室复极变异性在健康个体、无心梗冠心病与心梗患者之间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心率变异性、性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心肌缺血与TpTeV升高存在一定联系;与心肌缺血相比,心梗可使QTV进一步升高,这与心梗后左室重构有关;单纯的心肌缺血并不能显着影响QT-RR耦合性,而心梗可使QT-RR耦合程度显着降低;QTV和TpTeV时域和频域指标表征心肌缺血和梗死的能力较非线性指标更强,作为风险评估因子的效果也更好;在不同人群中,QTV和TpTeV与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的相关性不同;女性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均比男性显着升高,而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均无显着性别差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以上心室复极化指标的相关性较小。(3)分别设计了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以及融合其与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系统,证实了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均可有效提升冠心病自动诊断精度。基于特征融合的系统取得了 96.16%、95.75%和96.40%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心率变异性特征、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或ST-T段波形特征的分类效果。本文填补了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部分空白,不仅为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客观依据和有力技术支持,还为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刘纯华[2](202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TSH抑制治疗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QTcd)的影响,以期对DTC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DTC术后进行TSH抑制治疗的患者共251例,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188例。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完整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指标(HRV,QT离散度)等。依据TSH抑制治疗程度将纳入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TSH<0.1m IU/L组、0.1m IU/L≤TSH<0.5m IU/L组和0.5m IU/L≤TSH<2.0m IU/L组,前两组定为左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组(LT4抑制治疗组),第三组定义为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组(LT4替代治疗组)。按照DTC患者术后TSH抑制治疗的用药时间(Y)将所纳入患者分为Y≤1年组、1年<Y≤2年组和Y>2年组三组,第一组定义为初治组,后两组定义为随访组。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DTC术后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及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HRV和QT离散度的影响。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斯皮尔曼相关性趋势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处理。结果1.三组不同血清TSH抑制治疗程度对DTC术后患者HRV及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1)在男性DTC患者和女性DTC患者人群中,三组不同TSH抑制治疗组在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FT3、FT4和TSH抑制治疗时间等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男性DTC术后TSH抑制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抑制治疗患者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 MSSD)、高频频域功率(HF)和低频频域功率与高频频域功率之比(LF/HF)分别在LT4替代治疗组和LT4抑制治疗组三组中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血清TSH抑制程度降低,即血清TSH水平越高,SDNN、SDANN、r MSSD和HF越大,但LF/HF越小(P<0.05)。(3)在LT4替代治疗组和LT4抑制治疗组的三组中,男性DTC术后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患者人群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血清TSH抑制程度降低,即血清TSH水平越高,QTd和QTcd越小(P<0.05)。2.三组不同血清TSH抑制治疗时间对DTC术后患者HRV及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1)三组不同抑制治疗时间的男性DTC术后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患者在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心率、FPG、LDL-C、HDL-C、TC、TG、FT3、FT4和TSH等指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DTC术后进行TSH抑制治疗的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在初治组和随访组三组不同抑制治疗时间下HRV各指标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3)分别在男性DTC术后患者和女性DTC术后患者三组人群中,在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中QTd和QTc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影响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与血清TSH水平(β=0.597,P<0.001)呈正相关,LF/HF与血清TSH水平呈负相关(β=-0.521,P<0.001)。(2)QTd与血清TSH水平(β=-0.696,P<0.001)呈负相关,与血清FT3水平(β=0.196,P=0.001)与呈正相关。QTcd与血清TSH水平(β=-0.700,P<0.001)呈负相关,与血清FT3水平(β=0.203,P=0.001)与呈正相关。结论与LT4替代治疗相比,LT4抑制治疗对男性和女性DTC术后患者的HRV部分指标(SDNN、SDANN、r MSSD、HF和LF/HF)及QT离散度(QTd,QTcd)均显示出显着影响,尤其在TSH<0.1m IU/L组中更明显。DTC术后长期TSH抑制治疗对心血管系统有潜在影响,表现为在迷走神经张力相对降低的情况下,交感神经活性与张力增强,最终导致交感、迷走神经失衡以及心室恢复时间的不均一性增加,但HRV、QTd及QTcd与TSH抑制治疗时间无明显相关性。上述研究对DTC患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苏兵[3](2020)在《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心梗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心室重构与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作出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对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例。所有患者进行QT离散度测定及血浆mi R-125b表达的测定。随访所有患者心室重构的结局。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心梗后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照组为心梗后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类型、伴发危险因素、梗死后并发症、治疗方法、心功能等。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房内径(LAP)、心输出量(CO)、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重构指数(LVRI)、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相对表达量。Logistic回归分析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心室重构的相关性,作出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对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132例患者经随访发生心室重构的为52例,发生率为39.39%,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资料来源可靠,具有群代表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病变部位、BMI、高密度脂蛋白、病变血管直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DV、LVMI、LVPW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VRI、LAP、CO、LVEF等指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两组患者QT离散度比较: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分别为(78.82±14.93)ms、(88.81±20.21)ms,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39±8.76)ms、(73.19±20.33)ms(P<0.01)。4.两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比较:观察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1.394±0.494),对照组患者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0.974±0.42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在两组单因素方差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差异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mi R-125b、QTd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mi R-125b、QTd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6.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37.77X+43.51(r=0.561,P=0.000)。7.QT离散度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QT离散度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方程:Y=1.718X-28.77(r=0.593,P=0.000)。8.QT离散度与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以QT离散度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QT离散度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12.44X+46.70(r=0.516,P=0.000)。9.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预测心室重构的价值:ROC曲线显示:QT离散度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为0.833~0.945。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59.95ms,特异度为:84.6%,敏感度为:84.6%。mi R-125b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为0.738~0.886,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0.895,特异度为:65.0%,敏感度为:88.5%。结论:1.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为心梗后心室重构的传统危险因素。2.QT离散度与mi R-125b也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且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王经武[4](2019)在《心力衰竭预警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基于文献检索方式,确定心衰发生的高危因素,构建心衰Nomogram预警模型,并评估其应用价值。2.运用查阅心衰医案文献的方式,对心衰中医证候症状间关联分析,建立心衰中医预警体系。方法:1.Nomogram模型建立:通过对心衰高危因素或危险因素的检索,将符合标准的文献汇总,按照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归纳总结心衰的危险因素,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纳入指标单因素分析,筛选所得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运用ROC曲线确定预警指标的阈值,建立Nomogram模型,并应用DCA曲线评估。2.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文献查阅2016年至今医案文献,统计分析心衰高频中医证候,对各证候症状进行频数统计,并筛选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位中医症状,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对高频症状关联分析,绘制症状间的网络图,探寻心衰高频症状间及与证型潜在的相关性。结果:1.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N端脑利钠肽原升高(OR=1.002,95%CI:1.001-1.004)、BNP升高(0R=1.009,95%CI:1.004-1.013)、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0R=21.893,95%CI:96.008-4.992)、年龄增加(0R=1.135,95%CI:0.998-1.290)、QT离散度增大(0R=1.224,95%CI:1.349-1.110)、糖类抗原125升高(0R=1.099,95%CI:1.044-1.158)为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10);根据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心衰预警模型:Logit P=NT-pro BNP+3.5BNP+1018RDW+82QTd+43CA-125;ROC曲线分析显示:N端脑利钠肽原、BNP、红细胞分布宽度、QT离散度、年龄、糖类抗原125对是否发生心衰的预测意义显着,各因素联合预测明显优于单指标独立预测;根据最大约登指数来确定预测指标的临界点分别为:N端脑利钠肽原(834.245ng/L)、BNP(277.225pg/m L)、红细胞分布宽度(14.020%)、QT离散度(57.725ms)、年龄(62.56岁)、糖类抗原125(25.305U/ml);构建的Nomogram评分模型的C-index为0.997,初步建立心衰预警模型。2.中医证候症状间关联规则显示:心肾阳虚证33例,构成症状及舌脉66个,乏力、心悸、胸闷、双下肢水肿、尿少、舌质紫暗是其主要症状,心悸和双下肢水肿关系较密切;气阴两虚证24例,构成虚症状及舌脉77个,胸闷、乏力、脉细、气短、舌暗红是其主要症状,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关系密切;阳虚水泛证21例,构成症状及舌脉55个,胸闷、双下肢水肿、气短、心悸、憋喘是其主要症状,双下肢水肿与胸闷关联度最强;气虚血瘀证20例,构成症状及舌脉51个,乏力、舌质紫暗、胸闷、憋喘、气短是其主要症状,憋喘、乏力、舌质紫暗关系较密切,乏力、气短、胸闷关联程度较强;心阳虚衰证18例,构成症状及舌脉58个,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双下肢水肿是其主要症状,气短、心悸、胸闷关系较密切,气短、双下肢水肿、苔薄白关系较密切;血瘀水停证17例,构成症状及舌脉59个,舌质紫暗、双下肢水肿、脉细、气短、脉沉是其主要症状,气短、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脉沉关联较强,联系较密切。结论:初步建立起心衰Nomogram预警模型,用来预测心衰的风险概率;根据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形成心衰证候症状间关联度强的症状组合,并构建关联模式,为临床证型诊断提供参考。

梁文慧[5](2018)在《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CTA联合Tpe间期对冠心病早期精准诊断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试验(TET)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方法]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13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TET和CCTA资料,分析TET、CCTA、TET联合CCTA的术前诊断效能。[结果]TET单独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4%、58.33%、69.85%、70.58%、68.63%。CCTA单独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4%、63.33%、76.47%、75.00%、79.16%。TET联合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9%、80.00%、86.76%、88.63%、83.33%。联合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诊断,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0.003、0.011),而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97、0.199)。[结论]TET联合CCTA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高于TET和CCTA单独诊断,临床实际工作中可将功能性检查TET与影像学检查CCTA联合,利用不同机制评判冠状动脉病变,互补协同,提高冠心病患者检出率和检查准确性。第二部分 T波峰末间期对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负荷试验前后T波峰末间期(Tpe)、校正T波峰末间期(Tpec)、Tpe/QT值在冠心病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运动平板负荷试验阳性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2例为缺血组,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选取同期运动平板负荷试验阴性,排除冠心病,无心血管病史者52例为对照组。记录缺血组及对照组,运动前、运动峰值、运动结束后2分钟、4分钟、6分钟Tpe、Tpec、Tpe/QT数值,计算缺血组Gensini积分与运动前Tpe做相关性分析,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运动试验前后缺血组数值Tpe、Tpec、Tpe/Q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且缺血组Tpe、Tpec值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运动峰值时Tpe缩短,Tpec、Tpe/QT较运动前延长,提示Tpec、Tpe/QT反映心肌复极离散度、心肌缺血较Tpe更为敏感(P=0.000)。缺血组患者Gensini积分与运动前Tpe相关性系数为0.399,P=0.00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显着相关(F=9.461,P=0.003)。[结论]Tpe可作为反映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新指标。Tpec、Tpe/QT反映心肌缺血较Tpe更为敏感。在运动试验阳性的基础上,分析运动前后Tpe、Tpec、Tpe/QT数值变化可提高对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阳性患者的预测价值,为冠心病病情评估提供更多客观证据。

刘一[6](2017)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并分析其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4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34例为A组,单纯接受氨氯地平治疗的34例为B组,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36例为C组。治疗结束后评价三组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糖、血压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A、B、C三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88.24%、100%,C组显着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血糖、血压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C组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A、B两组,B组降压效果显着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QT间期、校正QT间期、QT间期离散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低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较好,不但能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有效降压,更能帮助改善患者左心室肥厚情况,值得推广。

程忠伟[7](2014)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性冠心病是指长期的糖代谢紊乱造成冠脉血管粥样硬化从而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较单纯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学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中医药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治疗和猝死预防具有一定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整体方面来调整机体的功能紊乱。研究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临床用药、评价新药的疗效有很大的帮助。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运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检测,为糖尿病性冠心病运用中医药治疗找到合理用药依据。方法:选取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符合诊疗标准的6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依次随机分为对照组或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导师研制的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及其血糖指标的结果,比较其差异性,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心电信息指标有明显改善,均P<0.05。(3)治疗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治疗组心电信息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显着,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各项心电信息指标,证实其有提高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预后的作用;进一步证实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应用可以预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钟霞[8](2020)在《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与阵发性房颤发生相关的文献,实现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的筛选、建模、评估及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阵发性房颤的高危因素,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建立起基于ROC曲线的联合预警模型及基于Norogram图的评分预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DCA评估。2.收集阵发性房颤中医医案,通过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及关联程度,借助于计算机数据辅助平台,建立起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预警数据库。结果:1.西医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年龄、BMI、尿酸、C反应蛋白、左房内径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独立预警因素(P<0.05)。联合预警模型预警临界值为0.481,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867,准确度为0.861。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各指标评分的总分范围为30-65分,对应的风险率范围为0-0.9。Nomogram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26(95%CI:0.901-0.952)。2.中医证候指标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火旺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为阵发性房颤六个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64例,心悸、舌红、疲乏是主要症状;疲乏、心悸支持度最高(71.875%)。气虚血瘀证22例,心悸、疲乏、舌紫暗有瘀斑是主要症状;疲乏、气短,疲乏、心悸、气短支持度最高(90.909%)。阴虚火旺证14例,舌红、失眠、心悸是主要症状;心悸、耳鸣,失眠、心烦支持度最高(92.857%)。痰瘀互结证13例,心悸、胸闷、苔白腻是主要症状;胸闷、苔白腻,胸闷、心悸,胸闷、心悸和苔白腻支持度最高(69.231%)。气滞血瘀证12例,心悸、胸闷、胸痛是主要症状;善太息、胸胁胀满,胸胁胀满、善太息支持度最高(66.667%)。心血瘀阻证12例,脉涩、心悸、胸痛是主要症状;胸痛、舌紫暗有瘀斑,心悸、唇甲青紫支持度最高(91.667%)。结论: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及Norogram图初步建立起了阵发性房颤的西医早期预警指标模型,通过对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要素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了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间的内在规律,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对于临床中及早识别阵发性房颤风险患者有一定价值。

宫孟琦[9](2020)在《稳心颗粒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干预糖尿病大鼠心房重构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和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稳心颗粒,作为一种复方中药制剂,在临床用于治疗多种心律失常。目前研究表明稳心颗粒通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和心房选择性抑制峰钠电流有效抑制房颤。本研究通过给予过氧化氢刺激心房成纤维细胞和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评估稳心颗粒对心房重构及线粒体功能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细胞实验分离1-3天新生SD大鼠心房成纤维细胞培养,分为4组:对照组,过氧化氢组,稳心颗粒1g/L组,稳心颗粒3g/L组。稳心颗粒预处理1h后,给予过氧化氢处理24h。通过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通过JC-1探针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通过Seahorse细胞能量分析仪测定细胞内线粒体耗氧量。动物实验选取8周龄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稳心颗粒组(糖尿病+稳心颗粒)。对照组始终饲普通饮食,糖尿病组及稳心颗粒组均给予60%高脂饮食,4周后经尾静脉注射30mg/kg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模型建成后稳心颗粒组大鼠予稳心颗粒3g/kg/d灌胃,干预8周后所有动物进行后续实验。通过心脏超声测定左心房直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E/A,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通过体表心电图测定心率、P波时限、PR间期、QRS时限和QT间期。通过血流动力学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压(MBP)、左心室舒张末内压(LVED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通过Langendorff离体灌流对心房电传导标测,测定窦性周长(SCL)、房间传导时间(IACT)、房室传导文氏周长(AVWCL)、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房颤诱发,评价心房电重构。病理学通过HE染色测定心肌细胞横截面饥饿,Masson染色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通过ELISA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自动生化仪分析血脂、血肌酐水平。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通过Western blot测定氧化应激、炎症、纤维化、线粒体生成、线粒体融合和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结果:(1)过氧化氢组较对照组心房成纤维细胞ROS显着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线粒体基础呼吸和最大呼吸能力下降,稳心颗粒1g/L组与过氧化氢组相似,稳心颗粒3g/L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2)糖尿病组大鼠较对照组血糖显着升高、左房直径扩大,而稳心颗粒组与糖尿病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糖尿病组较对照组,心房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房颤诱发率增加,心房胶原容积增加,而稳心颗粒组较糖尿病组上述指标改善。(4)糖尿病组较对照组血清MDA增加,SOD活性下降,稳心颗粒组较糖尿病组改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hs-CRP均显着升高。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炎症蛋白NF-κb及促纤维化蛋白TGF-β表达水平增加,而稳心颗粒组对上述蛋白无影响。糖尿病组纤维化蛋白α-SMA、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升高,稳心颗粒显着减少这些蛋白表达水平。(5)糖尿病组心房线粒体膜电位显着降低,线粒体形态肿胀、空泡化、嵴断裂,肌丝断裂,稳心颗粒组升高膜电位水平,改善线粒体形态,肌丝形态较完整。糖尿病组左心房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TFAM和NRF1)、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和Mfn2)、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表达降低,稳心颗粒干预后显着增加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稳心颗粒可以抑制过氧化氢体外诱导和糖尿病诱导的体内氧化应激并改善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减轻心房重构,降低糖尿病大鼠的房颤发生率。

杨士德[10](2020)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心室纤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并发心室纤颤(VF)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7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并发VF分为VF组(50例)和非VF组(520例)两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阿司匹林应用史、β受体阻滞剂应用史、梗死前发作心绞痛史,院前心脏骤停、入院时血压、心率、Killi P分级,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SOTB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随机血糖、血肌酐(Scr)、肌钙蛋白I(Tn 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B型利钠肽(BNP)、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钾离子、P波时限、PR间期时限、QT间期、矫正QT间期(QTc)、T波峰值到末端时限(Tp-e)、T波峰值到末端时限与QT间期比值(Tp-e/QT)、单项导联ST段抬高最大值、所有导联ST增高总和、心肌梗死面积(IS)、梗死面积与血钾浓度比值(IS/[K])、有无J波。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并发VF的术前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危险因素的检验效能。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VF组Killip分级>Ⅰ级比例梗死面积与血钾浓度比值(IS/[K])、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SOTBT)明显高于非VF组[Killip分级>Ⅰ级比例:36.5%(19/52)比24.0%(125/520),IS/[K]:3.2±0.3比2.5±0.8,SOTBT(h):6.3(2.1,8.0)比4.6(1.8,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F组T波峰值到末端时限与QT间期比值(Tp-e/QT)、血钾水平明显低于非VF组[Tp-e/QT:0.3±0.1比0.4±0.1,血钾(mmol/L):2.8±0.5比4.1±1.2,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TBT>6h[优势比(OR=8.337)]、Killip分级>Ⅰ级(OR=1.721)、低血钾(OR=1.031)及IS/[K](OR=9.167)是急性下壁心梗急诊PCI术中发生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血钾、IS/[K]、SOTBT>6h、Killip分级>Ⅰ级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VF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3、0.837、0.821、0.682,说明IS/[K]、SOTBT>6h有中等预测价值,血钾和Killip分级>Ⅰ级预测价值偏低;当IS/[K]的最佳截断值为2.8时,其敏感度为85.5%,特异度为80.0%。结论:SOTBT>6h、Killip分级>Ⅰ级、低血钾、高IS/[K]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VF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Ⅱ型糖尿病老年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型糖尿病老年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冠心病心电图学概述
    1.3 心室复极变异性研究进展
        1.3.1 心室复极变异性影响因素
        1.3.2 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方法
        1.3.3 心室复极变异性临床价值
    1.4 其他心室复极化指标研究进展
        1.4.1 校正QT间期研究进展
        1.4.2 TpTe/QT比值研究进展
    1.5 基于静息心电图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进展
    1.6 现有问题和研究思路
        1.6.1 现有问题
        1.6.2 研究思路
    1.7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边沿散布熵及其多尺度扩展
    2.1 引言
    2.2 散布熵和边沿排列熵
    2.3 边沿散布熵
    2.4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
    2.5 仿真实验
        2.5.1 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2.5.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的参数影响
    2.6 辨识性能分析
        2.6.1 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2.6.2 多尺度边沿散布熵辨识性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获取
        3.2.1 试验对象筛选
        3.2.2 临床资料收集
        3.2.3 间期序列构建
    3.3 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变异性特点
        3.3.1 QTV、TpTeV和HRV组间差异分析
        3.3.2 QT-RR和TpTe-RR耦合性组间差异分析
        3.3.3 校正QT间期和TpTe/QT比值组间差异分析
        3.3.4 QTV、TpTeV与校正QT间期、TpTe/QT比值相关性分析
        3.3.5 性别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3.3.6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心室复极化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室复极化特征辅助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心室复极化指标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2.1 系统整体架构
        4.2.2 特征提取
        4.2.3 分类模型
        4.2.4 分类结果
    4.3 融合心室复极化指标和ST-T段波形特征的冠心病自动诊断研究
        4.3.1 系统整体架构
        4.3.2 特征提取
        4.3.3 分类模型
        4.3.4 分类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1.1 工作创新
        5.1.2 工作不足
    5.2 工作展望
附录A
    A.1 多尺度熵算法
    A.2 排列熵算法
    A.3 心室复极化指标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A.4 心室复极化指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奖励
    学术论文
    荣誉或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基本信息
        2.2.2 血液标本检验
        2.2.3 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3.3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下一般情况比较
    3.4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3.4.1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3.4.2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QT离散度的影响
        3.4.3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3.4.4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程度对QT离散度的影响
    3.5 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3.6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下一般情况比较
    3.7 男性、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3.7.1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3.7.2 男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QT离散度的影响
        3.7.3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3.7.4 女性患者不同TSH抑制治疗时间对QT离散度的影响
    3.8 影响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现状
    4.2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血管的影响
    4.3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4.4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4.5 本文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术语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QT离散度及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心力衰竭预警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心力衰竭预警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统计结果
    (三)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
    (四)心力衰竭的的DCA分析
二、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统计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力衰竭预警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CTA联合Tpe间期对冠心病早期精准诊断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6.附录
第二部分 T波峰末间期对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6.附录
综述 T波峰末间期临床意义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6)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三组治疗前后血糖、血压变化情况
    2.3 三组QT离散度变化情况
3 讨论

(7)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的纳入与排出标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两组总体疗效
    2 QT 间期离散度
    3 心率变异性(HRV)
    4 平板运动试验
    5 治疗前后血糖
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3 糖尿病性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4 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实验研究
    6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7 现代医学对心电信息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8 糖尿病性冠心病与心电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9 导师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及对心电信息的相关研究
    10 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方义分析及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8)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阵发性房颤西医预警指标模型的建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检索策略
        3.3 文献质量控制
        3.4 文献纳入标准
        3.5 文献排除标准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特征描述
        4.2 单因素分析
        4.3 多因素分析
        4.4 ROC曲线的绘制与联合预警模型
        4.5 最大约登指数求预警临界值
        4.6 列线图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构建
        4.7 DCA曲线的绘制与阵发性房颤Nomogram评分预警模型的评估
    5 技术路线图
二 阵发性房颤中医证候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检索策略
        3.3 文献质量控制
        3.4 文献纳入标准
        3.5 文献排除标准
        3.6 数据录入与处理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中医证型频数分布
        4.2 气阴两虚证
        4.3 气虚血瘀证
        4.4 阴虚火旺证
        4.5 痰瘀互结证
        4.6 气滞血瘀证
        4.7 心血瘀阻证
    5 技术路线图
讨论
    一、阵发性房颤高危因子及发生机制探讨
        1. 增龄
        2. C反应蛋白(hs-CRP)
        3. BMI(体重指数)
        4. 高尿酸
        5. 左房内径
    二、列线图(Nomogram图)与阵发性房颤评分预警模型
    三、中医学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1. 心房颤动中医病名溯源
        2. 心房颤动病因病机探讨
        3. 心房颤动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结合
        3.1 气阴两虚证
        3.2 气虚血瘀证
        3.3 阴虚火旺证
        3.4 痰瘀互结证
        3.5 气滞血瘀证
        3.6 心血瘀阻证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心律失常预警体系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律失常脉象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9)稳心颗粒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干预糖尿病大鼠心房重构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过氧化氢介导的氧化应激对心房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稳心颗粒的干预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试剂
        1.1.4 SD大鼠原代心房成纤维细胞提取及培养
        1.1.5 细胞刺激及分组
        1.1.6 原代心房成纤维细胞活性氧检测
        1.1.7 原代心房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1.1.8 原代心房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耗氧率测定
        1.1.9 统计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各组细胞间活性氧水平比较
        1.2.2 各组细胞间线粒体膜电位比较
        1.2.3 各组细胞间线粒体耗氧率比较
    1.3 讨论
        1.3.1 过氧化氢介导的氧化应激
        1.3.2 稳心颗粒的抗氧化作用
    1.4 小结
二、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2.1.5 心脏超声检查
        2.1.6 体表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检查
        2.1.7 标本留取及胰岛素检测
        2.1.8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各组间体重、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变化比较
        2.2.2 各组间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2.2.3 各组间体表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2.3 讨论
        2.3.1 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2.4 小结
三、稳心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房重构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2 实验试剂
        3.1.3 电生理实验
        3.1.4 病理学组织检查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各组间电生理参数比较
        3.2.2 各组间心房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
    3.3 讨论
        3.3.1 糖尿病介导心房电重构
        3.3.2 糖尿病介导心房结构重构
    3.4 小结
四、稳心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2 实验试剂
        4.1.3 血清生化检测
        4.1.4 左心房组织蛋白提取及蛋白定量
        4.1.5 Western Blot检测
        4.1.6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各组间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比较
        4.2.2 各组间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比较
    4.3 讨论
        4.3.1 糖尿病与氧化应激和炎症
        4.3.2 TGF-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4.3.3 NF-κb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4.3.4 凋亡蛋白与线粒体的关系
    4.4 小结
五、稳心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5.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5.1.3 溶液配制
        5.1.4 心房肌线粒体提取
        5.1.5 线粒体蛋白浓度检测(Bradford法)
        5.1.6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5.1.7 心房组织线粒体形态检测
        5.1.8 Western Blot检测
        5.1.9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
        5.2.1 各组间心房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5.2.2 各组间心房线粒体形态比较
        5.2.3 各组间线粒体相关蛋白比较
    5.3 讨论
        5.3.1 糖尿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结构异常
        5.3.2 糖尿病对线粒体生成、融合和分裂的影响
    5.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心室纤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Ⅱ型糖尿病老年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心室复极变异性分析及其辅助诊断研究[D]. 姚连珂. 山东大学, 2021(10)
  • [2]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D]. 刘纯华. 兰州大学, 2021(12)
  • [3]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D]. 苏兵.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心力衰竭预警模型的建立及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D]. 王经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CTA联合Tpe间期对冠心病早期精准诊断的对照研究[D]. 梁文慧. 江苏大学, 2018(01)
  • [6]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QT离散度的影响[J]. 刘一. 中国医学创新, 2017(35)
  • [7]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D]. 程忠伟.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8]基于Nomogram数模的阵发性房颤预警指标模型建立与中医证候关联规则分析[D]. 钟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稳心颗粒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干预糖尿病大鼠心房重构及机制研究[D]. 宫孟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
  • [10]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心室纤颤的危险因素分析[D]. 杨士德. 承德医学院, 2020(02)

标签:;  ;  ;  ;  

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