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岩地层人工裂缝扩展机制研究

火山岩地层人工裂缝扩展机制研究

一、火山岩地层人工裂缝延伸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广智[1](2020)在《准噶尔盆地石炭系裂缝性火山岩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是典型的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层,其地质储量高,经济价值大,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对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一直存在着对于裂缝性火山岩储层的开发难题,如准噶尔盆地裂缝性火山岩储层厚度普遍较大,天然裂缝广泛分布,天然裂缝系统对岩性影响较大,国内外针对裂缝性储层水力压裂技术可借鉴经验少;对火山岩储层人工裂缝起裂和延伸的机理认识不清,缺乏火山岩储层压裂设计优化方法及人工裂缝分析诊断技术;火山岩水平井前期压裂改造主要引进国外公司的技术和服务,未掌握关键技术,设计自主化及技术主导程度低。在现场应用中,石炭系裂缝性火山岩压裂方案无论从设计到实施都遵循以往的施工经验,缺乏裂缝扩展基础原理支持,缺乏现场机动调整方案的效果研究。因此,研究火山岩储层裂缝构造,分析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结构,研究人工裂缝在天然裂缝网络中的扩展方式,总结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作用机理,可以更加精确的解释裂缝性火山岩储层中水力压裂复杂缝网的展布形态,对提高火山岩储层压裂增产改造施工设计的针对性和改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岩屑矿物元素分析、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等岩石基础实验测试,构建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裂缝性火山岩储层天然裂缝基础性质,为研究火山岩天然裂缝网络系统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现场采集的石炭系玄武岩、火山角砾岩露头,利用实验室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开展了火山岩储层的水力压裂模拟实验,分析了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的相互作用机理,重构了裂缝3D形态,直观展示了裂缝性火山岩缝网起裂、扩展的形态,揭示了裂缝网络与压裂裂缝的形成机理。同时,利用离散元方法建立了裂缝性火山岩天然裂缝—人工裂缝结构模型,根据基础实验得到的裂缝性质,重点分析了在天然裂缝广泛分布的储层中,天然裂缝被人工裂缝激活、人工裂缝起裂与扩展、复杂裂缝网络形成的控制条件,数值模拟研究考虑了火山岩天然裂缝性质、裂缝弹塑性变形条件、岩石基质破裂因素等问题,从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分析了裂缝性火山岩储层人工裂缝网络复杂性的控制因素,同时还考虑了地质条件非均质性,如杨氏模量、储层力学强度差异对裂缝复杂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岩屑矿物分析技术、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裂缝网络3D形态描述、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开展了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将对未来火山岩大规模体积压裂施工改造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姜自然[2](2019)在《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断裂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形成和油气聚集成藏,地震资料上准确识别断裂是开展奥陶系断溶体油藏评价的基础。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火成岩影响了深层奥陶系断裂的准确识别。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强屏蔽和吸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差,导致中小尺度断裂不易准确识别,制约了断溶体油藏的勘探开发。火成岩岩性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影响了地震资料速度场的精度,造成地震资料中可能出现大量地下并不存在的假性断裂,加大了断溶体油藏勘探风险。论文从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和假性断裂定量判别技术研究入手展开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的识别,基于奥陶系断裂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断裂分级分段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受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屏蔽及衰减,原始地震数据体的中、小尺度断裂剖面特征模糊且不易准确识别。本文通过断裂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正演模拟不同尺度断裂带在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为断裂的剖面解释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信号增强处理,并结合断裂敏感属性优选,清晰刻画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断裂的平面解释提供组合方案。通过断裂的平剖联合解释完成顺8北区块地震数据体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2)二叠系火山岩影响了偏移速度场的准确性,造成地震资料中产生假性断裂。准确的描述二叠系火山岩的岩相展布并建立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是开展工区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顺8北缺少二叠系火山岩段录井及测井资料,以相邻顺北1三维工区的录井及测井资料类比研究顺8北火成岩。首先,通过测井曲线交会分析不同岩性火成岩的电性特征,结合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对应的火成岩地震相。其次,以岩屑录井中的正常沉积岩,地震及测井资料中不整合波阻抗界面划分火成岩喷发期次。最后,对火成岩分期提取层间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结合各类火成岩的地震相特征精细刻画顺8北三维工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分期岩相展布特征。(3)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是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从建立顺8北三维工区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入手,利用正演模拟高速火成岩偏移速度误差、厚度变化及断裂空间位置三种情况对下伏地层断裂成像的影响,分析假性断裂与高速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经研究得出地震数据体中的假性断裂常形成于英安岩岩体边界正下方地层中及英安岩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处对应的下伏地层中。(4)以顺北1三维工区高速英安岩测井平均速度替换顺8北三维工区背景速度场中英安岩速度,并通过正演模拟研究高速英安岩厚度、偏移速度误差对目的层假性断距的影响,建立假性断裂垂直断距定量计算关系式,判断英安岩边界及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下方地层断裂真假,剔除经定量计算后为假性的断裂,完成顺8北三维工区奥陶系真实断裂的识别。(5)在奥陶系真实断裂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发育规模分级和断裂带力学特征分段,提出断裂带分级、分段的标准。分析顺北1井区不同级别断裂及断裂不同应力段导致的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差异。通过断裂特征、地震缝洞响应类比,实现顺8北工区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为勘探评价井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基于高速火成岩叠加厚度判断假性断裂分布位置的技术。从建立研究区火成岩分布地质模型入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奥陶系假性断裂形成原因。研究可知假性断裂平面展布形态与二叠系英安岩叠加厚度的边界及等值线密集分布区域具有相似的形态。本技术可以在奥陶系目的层众多断裂中快速判断假性断裂位置并且筛选出不受火成岩影响的真实断裂。(2)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发明专利)。首先定量建立不同偏移速度误差下的断裂假性断距值与上覆二叠系英安岩厚度的拟合关系式,其次引入邻区溢流相高速火成岩速度计算研究工区地震资料处理时二叠系火山岩段偏移速度误差范围,并带入高速英安岩边界厚度计算地震资料处理时奥陶系断裂的最大假性断距值。当目标断裂在原始地震资料断距值大于假性断距最大值即可该判断是真实断裂。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提高火成岩岩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及检测多尺度断裂的地球物理技术组合,并提出了一套即使在缺少测井资料无法获得准确的地震速度情况下,仍能有效判别火成岩下伏地层中假性断裂的技术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顺8北工区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及断控油气富集评价研究。本研究形成的技术可为顺北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气勘探目标的选定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

赵金环[3](2019)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井火山岩测井精细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资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松辽盆地自然资源丰富,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受火山活动影响的典型“温室气候”。受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资助的“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松科2井东孔”获得了松辽盆地连续、丰富、齐全的测井资料。通过对测井资料的深入研究,开展了测井精细评价,获得了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的岩性剖面、岩石物理参数以及孔隙结构特征,为实现松辽盆地资源勘探新突破和揭示白垩纪时期火山活动规律提供支持。通过对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各类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的分析,认为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密度测井曲线对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岩性变化反映敏感;凝灰岩呈现出最强的放射性和导电性,高孔隙度的集块熔岩密度最低,流纹岩则具有高密度和低导电性。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上,可清晰地观测到流纹岩的流纹构造、集块熔岩的集块结构和凝灰熔岩的凝灰结构;流纹岩、凝灰熔岩和集块熔岩在元素、氧化物含量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Fe、SiO2和K2O+Na2O的含量。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岩石物理特征区别比较明显。在交会图法、特殊测井法岩性识别结果的基础上,对火山岩段石英+长石含量和暗色矿物含量,按照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进行聚类分析,火山岩岩性识别精度得到了改善。采用多矿物模型、经验公式以及新建解释模型分别求取了火山岩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裂缝孔隙度和基质孔隙度。结果表明集块熔岩的总孔隙度较大,最大达到17%;凝灰熔岩的总孔隙度变化大,在3%15%之间变化;流纹岩的总孔隙度在7%14%之间变化。凝灰熔岩裂缝相对发育。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随着深度的增加孔隙度分布范围变大,非均质性逐渐增强。流纹岩和凝灰熔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孔隙结构,是资源勘探、开展地下深部长期观测和实验的有利区域。流纹岩和凝灰熔岩次生孔隙的存在会引起孔隙度谱右侧形态的变化,但孔隙度谱右侧形态的变化不能完全解释为次生孔隙。火山岩岩性过渡处孔隙度谱形态的变化可以用来获取岩浆来源和演化方面的信息。

马尚伟[4](2019)在《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火山岩储层的不断发现,火山岩作为非常规油气藏越来越受到地质学界与石油学界的重视。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分布广泛,该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石类型多种多样,储层分布的控制因素复杂。因此,深入开展火山岩岩性与岩相识别、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研究对指导火山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西缘北三台凸起内的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以岩心观察、多种实验分析、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火山岩岩石学与岩相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分析研究方法,识别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与岩相类型及其特征,深入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石类型包括火山熔岩类的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火山碎屑岩类的火山角砾岩和角砾凝灰岩,火山碎屑熔岩类的火山角砾熔岩,沉积火山碎屑岩类的沉凝灰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类的凝灰质砂岩,次火山岩类的闪长玢岩。在岩性精确定名的基础上,通过各火山岩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适合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图版。根据火山喷发方式、岩石类型、火山岩的产出形态及特征等,将研究区火山岩岩相类型划分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火山沉积相4类。结合测井与地震资料,识别了火山岩岩相类型及分布特征,火山口主要分布在西泉027和西泉020井附近,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学分析方法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和5个喷发期次,油气主要分布在喷发期次Ⅱ和Ⅲ中。根据孔隙的性质与形态,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孔隙类型划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根据成因进一步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原生裂缝和次生裂缝4类。研究区以安山岩和火山角砾岩的物性最好,火山角砾熔岩、含角砾凝灰岩和英安岩的物性中等,玄武岩和沉凝灰岩的物性最差。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分别研究了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孔隙结构类型;在孔隙类型、物性及孔隙结构等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电性及含油性,建立了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其中,Ⅰ类优势储层占14%;Ⅱ类较好储层和Ⅲ类中-差储层分别占25%和17%;Ⅳ类致密储层或水层占44%。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火山岩岩性与岩相是决定火山岩储集性能的基础。试油较好的层段主要为爆发相带的火山角砾岩与溢流相的安山岩;(2)风化剥蚀淋滤作用形成的次生溶蚀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位于不整合面之下0-50m区域内的火山岩,特别是火山熔岩中的安山岩和英安岩储层的次生孔隙较发育,有利储层的分布明显受风化淋滤作用带的控制,火山岩储层属于风化壳型油气藏;(3)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裂缝制约着不整合面之下70-115m和130-155m范围内的火山角砾岩有利储层的形成,部分火山岩储层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4)成岩作用影响了火山岩原生储集空间的形成和次生储集空间的演化。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成岩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先后经历了挥发逸散、冷凝收缩、岩浆期后热液蚀变、风化剥蚀淋滤、浅部埋藏成岩、构造抬升、2次风化淋滤、深部埋藏成岩作用。西泉地区南部与北部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分布差异明显,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因素主要为:(1)岩性与岩相的差异。南部有利相带爆发相火山岩角砾岩和溢流相安山岩含量占64%,而北部爆发相带的火山角砾岩和溢流相的安山岩含量只占29%;(2)风化淋滤作用的差异。南部位于风化剥蚀带的优势安山岩和英安岩的含量、风化强度高于北部,南部火山岩储层的物性整体好于北部;(3)构造作用的差异。南部火山岩中的裂缝及物性普遍较北部发育;(4)油藏类型的差异。南部火山岩油藏类型包括风化壳型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北部则主要为风化壳型油藏。

文静[5](2019)在《三塘湖盆地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马56块二叠系条湖组致密储层不同于其他广泛发现的致密砂岩、页岩和碳酸盐岩油藏,而是含沉积有机质的致密凝灰岩油藏。本论文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岩屑观察、钻井取心、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资料为基础,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多种分析方法为手段,系统深入的对三塘湖盆地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发育分布及沉积演化特征、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1)明确了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发育分布及沉积演化特征。马朗凹陷条湖组二段1小层至3小层,水体逐渐变浅,沉积相由火山岩相逐渐过渡为陆相,深湖-半深湖相逐渐萎缩,浅湖相与三角洲相逐渐发育。通过钻井实测厚度与原始地层厚度对比显示,条湖组二段1小层凝灰岩沉积在凹陷低洼处,条湖组二段1小层凝灰岩沿北西—南东向呈带状分布,与条二段原始沉积厚度中心基本重合,马56块1小层为较纯净的粉-微级凝灰岩,在现场岩心观察及扫描电镜下均可见到黄铁矿,且凝灰岩厚度达到1030m,呈大面积连片分布,由此判断马56块条湖组1小层凝灰岩是在南北火山喷发后期近源火山灰“空降”水中形成的一套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储层,其发育主要受盆地南北火山喷发和古地貌控制。(2)明确了条湖组马56块储层特征。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粉-微级的凝灰岩,成分主要为玻屑凝灰岩,次为晶屑玻屑凝灰岩,储层具有中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马56块凝灰岩储层电性特征表现为中高伽马、中高声波时差、低密度、高中子、中高电阻,其测井标准如下:RD:10200OMM,GR:4090API,DEN:2.102.50g/cm3,CNL:2045%,AC:240310us/m。(3)阐明了马56块条湖组致密凝灰岩高孔隙度成因机制。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大类。火山灰空落水中,沉积形成了低Fe、Mg而富Si、K、Na的纯净酸性凝灰岩。凝灰岩中富含的有机质形成的有机酸促进了酸性凝灰岩脱玻化过程及溶蚀孔隙的发育,强烈的脱玻化作用形成了大量微孔,虽是微孔,但数量巨大。溶蚀孔隙及裂缝也较发育。同时随脱玻化作用还产生了大量的石英和长石,石英增加了岩石的刚性,长石为脆性,在破裂压力之前均对储层起到积极支撑作用,很好的保存了孔隙,加上陆源碎屑供应少,粘土含量低,对储层孔隙度的发育进一步起到了积极作用。数量巨大的脱玻化微孔加之较发育的溶蚀孔隙及裂缝使得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储层呈现高孔隙度特征。(4)详细全面研究了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注水吞吐开采的地质机理。由于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具有常规油藏注水吞吐类似机理,但基于马56块凝灰岩的地质条件复杂,岩性特殊,必须进行研究区内注水吞吐的地质机理研究后再进行现场实验。马56块条湖组凝灰岩致密储层中原始凝灰岩具有亲水性;马56块凝灰岩主要为玻屑凝灰岩,成分以长英质为主,岩石脆性较强;马56块凝灰岩储层的微孔隙和裂缝发育;且由于储层的特低渗透率,单井具有独立封闭的空间,并且储层无能量补充;马56块凝灰岩储层为高含油饱和度油藏且大部分区域原油粘度低。基于以上几点适合注水吞吐的地质机理,在马56块致密油水平井中开展了注水吞吐试验,同时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实践,显示了采用注水吞吐提高马56块凝灰岩致密油采收率效果显着。

贾俊[6](2017)在《碳酸盐岩复杂裂缝发育特征及测井评价研究 ——以鄂北D气田下古M5_(1-5)气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裂缝型油气藏已成为21世纪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之一。D气田作为中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在上古生界不断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同时,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对气藏规模化开发的影响逐渐显现。然而,对该区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地质成因、测井识别与有效性评价、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藏关系尚不明确,极大制约了规模化开发的推进。为此,论文以D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碳酸盐岩裂缝为研究对象,开展裂缝发育特征与地质成因、测井识别与有效性评价、裂缝分布规律与气藏关系的研究,着力建立一套裂缝的测井评价与预测方法,全面认识裂缝发育对天然气产能的影响,为研究区规模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首先,立足钻井取心资料,对裂缝宏观发育特征(包括裂缝缝面特征、形态、产状、充填、裂缝长度和宽度等)开展统计和分析;同时,对岩心采样,并开展配套岩石物理实验,获取裂缝微观特征及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构造、岩溶体系研究成果,以及裂缝充填物稳定同位素测定、岩石声发射实验和包裹体测试等实验结果,对裂缝的地质成因和形成期次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裂缝发育类型及差异化特征。其次,采用岩心刻度常规测井的方法,定性、定量评价裂缝:①采用取芯,辅以钻井、录井及测试等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开展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建立裂缝与测井响应特征的联系;②采用敏感性分析、归一化及特征变量相关性分析等多步优化法,综合运用贝叶斯函数和逐步判别分析开展有效裂缝的非线性识别;③在裂缝识别的基础上,对裂缝孔隙度、宽度等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并与岩心裂缝观察和成像测井裂缝参数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岩性建立了裂缝有效性测井评价标准。最后,在裂缝发育特征、测井识别、定量评价研究基础上,对裂缝的纵向和平面发育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开展裂缝分布评价,并结合测试数据,进一步分析裂缝在天然气疏导、富集中的作用。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D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识别、测井有效性评价和分布预测方法,并取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虽然以垂直裂缝和高角度裂缝发育为主,但裂缝有效性较差,大部分裂缝被方解石、泥炭质及白云石充填,未充填的有效缝仅占19.9%;纵向上,M55亚段黑色灰岩地层裂缝最为发育,M51和M52白云岩地层裂缝发育次之,但有效裂缝线密度更高。构造裂缝、风化裂缝、溶蚀裂缝为研究区发育的主要裂缝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发育呈现多期次性,以燕山—喜山期发育为主;风化、溶蚀裂缝发育纵向上呈现分带性,风化溶蚀裂缝发育于第一期岩溶垂直渗流带(M51、M52),溶蚀裂缝主要发育于第二、三期岩溶带(M53-5亚段)充填裂缝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但部分未充填低角度张性构造裂缝表现为声波时差值增大、密度值减小;半充填—未充填构造缝在微球型聚焦测井曲线上呈现“平台或尖刺状”电阻率降低特征;规模较大、延伸较远,充填程度较低的高角度构造缝,双侧向测井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幅度差,且伴有井眼扩径现象。研究区以微裂缝发育为主,裂缝孔隙度平均值为0.26%,裂缝宽度平均值为0.012mm。M5104白云岩地层有效裂缝孔隙度大于0.35%,裂缝宽度大于0.019mm;M55灰岩地层有效裂缝孔隙度大于0.31%,裂缝宽度大于0.015mm。构造变形、岩溶古地貌及岩层厚度是研究区裂缝发育三大主控因素。基于岩层厚度及构造裂缝密度两个主控因子的组合评价方法所建立的裂缝主要发育层段(M51、M52和M55)裂缝分布评价图表明:M51-2亚段裂缝主要发育于岩溶高地、岩溶斜坡等陡壁拉张区与构造作用叠合区域;M55亚段则表现为受岩性控制下的构造裂缝与坍塌溶蚀缝叠加的发育规律。M51-5亚段广泛发育且相互连通的裂缝体系不仅为上覆石炭系太原组天然气向下运移至马家沟组提供了通道,而且在平面上的岩溶高地、岩溶斜坡等陡壁拉张区与构造作用叠合区域及纵向上有效裂缝较发育的M51、M52亚段形成了天然气局部富集区,单井测试产能较高。

蒋飞[7](2017)在《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是理解储层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的基础,是对储层进行合理预测的保障。本文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种方法,对火山岩地层、火山岩储层和火山岩气藏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火石岭组火山地层格架,然后在地层格架内开展岩性、岩相、储层发育机理、储层预测的研究,最后探讨本区天然气的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通过此次研究,总结了一套火山岩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以及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的方法流程。经过论文的详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成果和认识:1.火山层序划分与对比将火山地层层序由大到小划分为火山旋回、冷却单元组、冷却单元。提出冷却单元是火山地层的基本成因地层单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沉积体系或砂组,包括熔岩型、碎屑岩型和碎屑岩+熔岩型3种基本类型。冷却单元组是冷却单元的叠置,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准层序。冷却单元组在地震上可以有效识别,可作为地震火山地层的基本单元。火山旋回为冷却单元组的叠置,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三级层序。通过建立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包括地质、测井、地震),单井层序划分,井震联合地层划分对比,形成了一套类似于砂岩储层中砂组研究效果的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实现了火山地层的对比与编图。据此,在王府断陷火石岭组识别出2个火山旋回和1个火山-沉积旋回,13个冷却单元组和若干个冷却单元。2.岩性岩相特征王府断陷火石岭组为中性岩和酸性岩,发育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火山碎屑岩4类,通过岩心和岩屑识别出包括安山岩、粗安岩、流纹岩、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等在内的24种基本岩石类型,其中粗安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火山角砾岩。研究区发育火山口相、火山斜坡相和盆地相,进一步识别出13种亚相和25种微相。通过火山作用与冷却单元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溢流作用、空落作用、基浪-热碎屑流作用、侵出作用形成的冷却单元的基本岩性-岩相模式。利用井震资料结合,实现了火山口相、火山斜坡相和盆地相的地震有效识别,并以单元组为单元实现了地震-火山岩相的平面编图。3.火山岩储层基本特征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集空间可以概括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包括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且以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为主。主要发育气孔、粒间孔、晶间孔、冷凝收缩缝、爆炸裂缝、溶蚀孔、构造裂缝和构造-溶蚀缝。储层主要为中孔-较高孔、特低渗-低渗型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10%之间,渗透率以小于0.1×10-3μm2为主。粗安岩段储层物性相对最好,流纹岩段其次,火山碎屑岩段的最差。各类岩石中火山碎屑熔岩的物性最好,其次为火山熔岩,沉火山碎屑岩的物性最差。4.火山岩储层发育机理按地层演化火山岩储层发育机理包含3个阶段。(1)冷却单元阶段,受火山作用和喷发环境等原生作用控制,主要形成气孔、冷凝收缩缝和炸裂缝,集中发育于冷却界面附近,是火山岩储层发育的基础。(2)单元组和火山旋回阶段,受坍塌作用、断裂作用和风化作用控制,发育准同生和次生孔缝,主要发育于火山口附近,且集中在风化壳,是火山岩储层的有效发展。(3)埋藏阶段,受成岩作用和断裂作用控制,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构造裂缝集中在断裂带附近发育,对火山岩储层起决定作用。5.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综合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从岩相、储层发育机理、裂缝、地震属性分析、储层反演、储层孔渗饱分布等多方面对火山岩储层进行了定性-半定量的地质-地震综合预测。将预测的储层区划分为四类:Ⅰ类储层区为较高孔-高孔、中渗-高渗或高含气区;Ⅱ类储层区为中孔、低渗或中等含气区;Ⅲ类储层为潜在储层区;Ⅳ类为可能非储层。在冷却单元组13中圈定7个Ⅰ类储层区、5个Ⅱ类储层区和3个Ⅲ类储层区。6.火山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对于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气藏,冷却单元是基本的成储单元,且熔岩型和碎屑岩+熔岩型冷却单元有利于形成储层;冷却单元组是基本的成藏单元,且以火山机构为成藏中心;火山旋回是天然气成藏系统,整个火石岭组发育下部和上部两套含气层系,下部含气层系分布在火山旋回1的顶部,上部含气层系主要分布在火山旋回3。流纹岩最有利于天然气成藏,而粗安岩是天然气成藏的主体。天然气主要富集在火山口相,其次是火山斜坡相。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气藏具有“断控-层控-体控”复合的天然气聚集规律。山东屯构造带是天然气主要富集区,而且火山隆起带上主要发育下部含气层系,其边缘至凹地区则发育上部和下部2套含气层系。火山岩气藏在南北方向表现出分区性,包括三个主要成藏区,即北部成藏区、中部成藏区和南部成藏区。整体发育反转背斜-地层成藏,断块成藏,岩性-断块成藏和断块-反转背斜-地层复合成藏4种成藏模式,且以断块成藏和岩性-断块成藏为主。

程豪[8](2016)在《车21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压裂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新疆油田车21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地质特性,对火山岩储层在天然裂缝分布下的水力裂缝扩展特性和压裂液的滤失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提高压裂改造效果的材料选择;提出了水力裂缝参数和压裂施工参数优化结果;基于研究成果开展了矿场实施应用,通过该项研究,得到了以下重要结论与认识:(1)受天然裂缝影响,车21井区存在复杂裂缝扩展,且天然裂缝会导致压裂液滤失加剧,车21井区选择控制分支裂缝扩展和降低天然裂缝压裂液滤失,形成高效铺置主裂缝沟通深部油区的设计更有利于提高储层的有效动用;(2)建立压裂液沿天然裂缝发生滤失的定量分析方法,对颗粒降滤的粒子充填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元粒子充填更有利于对滤失的控制,既可实现对天然裂缝的有效充填,也可实现后期天然裂缝生产需要的有效支撑;(3)压裂材料选择研究表明:选择冻胶压裂液体系更适合车21井区压裂改造的工程需要;选择5%浓度20/40目和10%浓度70/100目支撑剂分2段前置段塞注入降滤;选择20/40目新疆石英砂为主裂缝支撑剂;(4)裂缝参数优化模拟表明: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砂岩设计裂缝半长为120m,裂缝导流能力为20D-cm;凝灰岩设计裂缝半长为90m,裂缝导流能力为25D-cm;(5)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表明:天然裂缝发育储层选择42%的前置液比例,22~24%砂比,1.7m3/m加砂强度;天然裂缝不发育储层选择34%的前置液比例,18%砂比,1.9m3/m加砂强度;都选择3.0-3.5m3/min施工排量;(6)矿场施工井的压裂优化设计应用表明:改进后的压裂增产效果明显,两口井压前无产量,压后产量达到了4.77t/d和6.36t/d。该研究对认识新疆油田车21井区石炭系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和压裂液动态滤失特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区域现场压裂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实现该井区的科学、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提高新疆油田开发的整体综合经济效益。

张芝铭[9](2016)在《杏山地区营城组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文中认为杏山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构造东南断陷区,属于莺山双城断陷的南半部分,营城组火山岩构造变位强烈、岩相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不同期次喷发的火山岩叠置现象严重,但在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天然气仍可以富集成藏。杏山地区是继徐家围子之后的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力接替区。火山岩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难度较大,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及储层预测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地震、钻测井及地质资料,以合成记录为桥梁,精细识别营城组火山岩的喷发期次,将其划分为3个旋回、6个期次,建立地层格架,完成了T4-1、T4a、Tyc1ax、Tyc1a、Tyc1bx、Tyc1b、Tyc1cx共7个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解释,通过速度分析完成构造成图,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杏山地区营城组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发育特征。利用地震反射特征识别、趋势面分析技术、相干体技术多方法联合识别火山机构,通过细分期次刻画火山机构,分析火山活动的喷发演化过程及规律。通过单井火山岩相、联井火山岩相分析,利用波形聚类分析、属性分析技术确定火山岩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利用三维曲率体属性预测杏山地区的裂缝发育带,并针对各期次进行AVO属性分析,检测各期次火山岩地层的含气性。为了减少不同岩性的叠置,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将本区岩性按照酸碱性和粒度划分为安山岩类、英安岩类、流纹岩类和沉积岩类四大类,确定P波阻抗、Lambda-Rho、Mu-Rho、Den为有效区分岩性和储层的敏感参数,通过叠前AVO同步反演得到相应的弹性参数体,经弹性体交会分析,预测各期次不同岩性和储层的分布情况。最后,综合构造条件、火山机构与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裂缝发育带的分布情况、有利含气区,对杏山地区三个旋回进行综合评价,预测营城组火山岩的储层有利区带。通过对本区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储层预测,取得了如下认识:火山喷发间隙的改造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杏山地区的物性条件,控陷断裂对于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具有重要作用;火山机构和火山岩岩相对物性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变化,火山机构附近的火山口相组通常是优势储层的发育部位;本区只发育安山岩类、流纹岩类储层,英安岩类储层不发育,沉积岩类多为区域性盖层;杏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的储层主要发育在旋回II和旋回Ⅲ,且储层的厚度中心均在莺深1井井区附近,具有片状分布、多个厚度中心、受火山岩相带和断裂控制的特征。

王青[10](2015)在《彰武、九龙山地区防漏堵漏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井漏是在钻井、固井、完井、测试或修井等各种井下作业过程中,各种工作液在压差的作用下,流进地层的一种井下复杂情况。对于钻井工程来讲,井漏是指在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水泥浆漏失到地层中的现象。井漏不仅会耗费钻井时间,损失钻井液,而且可能引起卡钻、井喷、井塌等一系列钻井复杂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以东北探区ZW油田和四川川西北探区JLSH构造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漏的漏层特征判断方法,并依据井漏特征展开了室内钻井液堵漏剂、堵漏实验的评价,且以钻井、固井安全施工为目的,研究了提高漏层承压能力的堵漏工艺技术。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井漏的漏层特征判断方法主要从录井参数和测井参数两种方法入手。录井参数研究了立管压力、总池体积、出口流量等对漏层特征的响应,研究主要得出总池体积变化可判断漏失类型,立管压力和出口流量变化可确定漏失压力的等。测井参数主要研究了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成像测井等常规测井系列值得变化,分析了测井系列值在漏层位置的不同响应特征,研究认为测井参数解释可以预测漏层位置、估算漏失通道尺寸及类型,并为后续钻井提供井漏位置的预测。在室内钻井液堵漏实验中主要优选了适用于ZW油田和JLSH构造地层的堵漏剂和不同裂缝宽度的堵漏配方。其中堵漏剂的优选从模拟不同的地层环境如温度、矿化度、酸碱度等研究了几种堵漏剂的抗压能力和膨胀能力。在堵漏剂配方优选试验中,依据地层主要裂缝宽度,模拟5种不同宽度的裂缝尺寸,通过实验得到了封堵不同宽度裂缝的堵漏配方。针对不同漏层特征探讨了封堵漏层的循环堵漏技术、静止承压技术、加重承压技术等堵漏工艺,按照实际地层安全钻井要求的钻井液密度,选择合适的堵漏工艺提高地层承压能力,达到安全施工、节约物资人力的要求。

二、火山岩地层人工裂缝延伸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山岩地层人工裂缝延伸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盆地石炭系裂缝性火山岩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火山岩开发历史
        1.2.2 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3 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1.2.4 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裂缝性火山岩基础物性研究
    2.1 基础参数
        2.1.1 油田概况
        2.1.2 储层敏感性
        2.1.3 地面原油性质
        2.1.4 地层原油性质
        2.1.5 天然气性质
    2.2 孔渗特征分析
    2.3 三轴压缩测试
        2.3.1 测试准备与机理
        2.3.2 岩石强度测试结果
        2.3.3 应力应变曲线
    2.4 抗拉强度分析
    2.5 裂缝特征分析
    2.6 地应力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井段岩石矿物电镜扫描及物性参数分析
    3.1 岩屑矿物分析技术
    3.2 扫描结果分析
        3.2.1 元素和矿物含量
        3.2.2 孔隙和裂缝情况
    3.3 反演参数结果分析
        3.3.1 岩石力学性质
        3.3.2 测井数据拟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玄武岩压裂裂缝形态重构与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4.1 仪器与样品准备
    4.2 物理模拟过程与原理
    4.3 结果及分析
        4.3.1 水平应力差的影响
        4.3.2 泵注排量的影响
        4.3.3 注入方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火山角砾岩复杂缝网扩展规律研究
    5.1 样品准备与方案设计
    5.2 泵注排量对压裂效果的影响
    5.3 注入方式对压裂效果的影响
    5.4 压裂液粘度对压裂效果的影响
        5.4.1 持续注入
        5.4.2 脉冲注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裂缝性火山岩储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6.1 体积压裂裂缝扩展模型
        6.1.1 数值模型建立
        6.1.2 岩体控制方程与裂缝扩展准则
        6.1.3 井筒与裂缝内压裂液流动方程
        6.1.4 流固耦合与求解
    6.2 天然裂缝表征模型
    6.3 模拟基础参数
    6.4 多裂缝扩展地质因素敏感性分析
        6.4.1 地质因素的影响
        6.4.2 地质非均质性的影响
    6.5 多裂缝扩展工程因素敏感性分析
        6.5.1 排量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6.5.2 压裂液粘度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6.5.3 射孔簇数和簇间距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6.5.4 压裂段长对裂缝形态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塔北断裂控藏的认识
        1.2.2 顺北油气勘探现状
        1.2.3 断裂带识别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小尺度断裂无法清晰识别
        1.3.2 地震资料存在假性断裂
        1.3.3 断裂识别技术的局限性
        1.3.4 断控油气富集规律不清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7.1 主要认识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带成藏控制作用
        2.3.1 断裂带控储作用
        2.3.2 断裂带控藏作用
第3章 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
    3.1 断裂带的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
        3.1.1 断裂错断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
        3.1.2 缝洞体的断裂剖面响应特征
    3.2 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
        3.2.1 信号增强处理
        3.2.2 断裂敏感属性优选
    3.3 断裂精细解释
第4章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描述技术研究
    4.1 火成岩岩性-地震反射特征
        4.1.1 火成岩类型及其测井特征
        4.1.2 火山岩地震相特征
    4.2 火山岩喷发期次划分
        4.2.1 录井及测井揭示的顺北1火成岩喷发期次
        4.2.2 地震资料类比的顺8北火成岩喷发期次
    4.3 火成岩分期岩相展布特征
        4.3.1 顺北1三维区块
        4.3.2 顺8北三维区块
第5章 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
    5.1 假性断裂成因分析
        5.1.1 火成岩速度分析
        5.1.2 断裂正演成像分析
    5.2 假性断裂主控因素
    5.3 假性断裂位置判断
第6章 假性断裂精确识别
    6.1 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
        6.1.1 假性断距计算步骤
        6.1.2 假性断距的模拟分析
        6.1.3 假性断裂的定量判别
    6.2 顺北评2井勘探失利分析
第7章 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
    7.1 断裂发育特征
        7.1.1 平面展布
        7.1.2 断裂分级
        7.1.3 断裂分段
    7.2 断裂带油气富集特征
        7.2.1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级控制
        7.2.2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段控制
        7.2.3 顺8北区块油气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井火山岩测井精细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概况与井况
    2.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地质特征
        2.1.1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
        2.1.2 营城组火山活动和岩性分布特征
    2.2 松科2井东孔概况
        2.2.1 松科2 井东孔井况
        2.2.2 松科2 井东孔井区地理概况
        2.2.3 松科2 井东孔构造特征
        2.2.4 松科2 井东孔地层和岩性特征
第三章 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
    3.1 不同地区火山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3.1.1 Neuquen盆地
        3.1.2 Manus盆地
        3.1.3 Unzen火山区
        3.1.4 准葛尔盆地
        3.1.5 黄骅凹陷
        3.1.6 马朗凹陷
        3.1.7 辽河坳陷
        3.1.8 松辽盆地
    3.2 松科2井东孔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
        3.2.1 松辽盆地火山岩分类
        3.2.2 营城组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
        3.2.2.1 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3.2.2.2 电阻率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3.2.2.3 新型岩性元素扫描测井响应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山岩岩性识别
    4.1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4.1.1 交会图法
        4.1.2 特殊测井法
        4.1.3 模型算法
        4.1.3.1 人工神经网络
        4.1.3.2 支持向量机
        4.1.3.3 线性降维算法
        4.1.3.4 判别分析
        4.1.3.5 因子分析
        4.1.3.6 聚类分析
    4.2 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岩性识别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山岩孔隙度计算
    5.1 骨架参数的计算
        5.1.1 骨架参数求取方法研究
        5.1.2 松科2 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骨架参数的求取
    5.2 火山岩孔隙度计算
        5.2.1 火山岩孔隙度计算方法研究
        5.2.1.1 总孔隙度
        5.2.1.2 有效孔隙度
        5.2.1.3 基质孔隙度
        5.2.1.4 裂缝孔隙度
        5.2.2 松科2 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孔隙度的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火山岩孔隙结构研究
    6.1 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孔隙结构特征
    6.2 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孔隙结构的方法
        6.2.1 电成像测井的孔隙结构研究
        6.2.1.1 电成像测井资料
        6.2.1.2 电阻率成像测井孔隙度谱
        6.2.1.3 孔隙度谱分析
        6.2.2 核磁共振测井的孔隙结构研究
        6.2.2.1 核磁共振测井资料
        6.2.2.2 核磁共振测井T2谱
        6.2.2.3 核磁共振测井T2 谱孔隙结构的表征
        6.2.3 孔隙度谱和T2 谱的应用分析
    6.3 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孔隙结构特征
    6.4 松科2井东孔营城组火山岩有利区域预测
    6.5 孔隙度谱在火山岩中的应用前景
        6.5.1 次生孔隙的研究
        6.5.2 岩性变化的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立项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火山岩的岩性、岩相识别
        1.2.2 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1.2.3 储层控制因素及油气分布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北三台凸起构造演化
    2.4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勘探现状
第三章 火山岩岩性识别
    3.1 火山岩分类与命名标准
    3.2 西泉地区火山岩岩石类型及特征
        3.2.1 火山熔岩类
        3.2.2 火山碎屑熔岩类
        3.2.3 火山碎屑岩类
        3.2.4 沉积火山碎屑岩类
        3.2.5 火山碎屑沉积岩类
        3.2.6 次火山岩类
    3.3 火山岩的岩性识别
        3.3.1 成像测井识别火山岩岩石结构、构造
        3.3.2 常规测井识别火山岩岩石类型
    3.4 火山岩性分布特征
        3.4.1 火山岩单井分布特征
        3.4.2 火山岩岩性剖面展布特征
        3.4.3 火山岩岩性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火山岩岩相识别
    4.1 火山岩岩相类型
    4.2 单井火山岩岩相识别
        4.2.1 取心段岩相识别
        4.2.2 常规测井岩相识别
        4.2.3 单井岩相分析
    4.3 剖面火山岩岩相识别
        4.3.1 测井岩相识别
        4.3.2 地震岩相识别
    4.4 火山岩岩相平面分布
    4.5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
        4.5.1 喷发旋回与期次划分依据
        4.5.2 喷发旋回与期次划分方法
        4.5.3 火山喷发旋回产物的展布特征
        4.5.4 火山喷发旋回和期次划分的研究意义
    4.6 火山喷发模式
第五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5.1 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分布
        5.1.1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5.1.2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分布
    5.2 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能
        5.2.1 火山岩储层面孔率
        5.2.2 火山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
        5.2.3 火山岩有效储层物性和电性下限
    5.3 火山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5.3.1 火山熔岩类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5.3.2 火山碎屑岩孔隙结构特征
    5.4 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
        5.4.1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组合评价
        5.4.2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5.4.3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参数评价
        5.4.4 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5.4.6 火山岩储层类型分布
        5.4.7 火山岩储层平面分布预测
第六章 火山岩有效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6.1 火山岩储层分布特征
        6.1.1 火山岩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6.1.2 火山岩储层油层分布特征
    6.2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6.2.1 岩性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2 岩相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3 风化剥蚀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4 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5 风化淋滤作用与构造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6.2.6 成岩作用对火山岩储集质量的影响
第七章 西泉地区南、北部油气地质条件差异
    7.1 岩性的差异
    7.2 岩相的差异
    7.3 孔隙类型的差别
    7.4 风化剥蚀淋滤作用的差别
    7.5 构造作用的差别
    7.6 产能的差别
    7.7 油藏类型的差别
        7.7.1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来源
        7.7.2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条件
        7.7.3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盖层条件
        7.7.4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运移条件
        7.7.5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类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三塘湖盆地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致密油发展现状
        1.2.2 国内致密油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提高致密油采收率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条湖组马56 块凝灰岩勘探开发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马56 块条湖组二段沉积演化特征
        1.3.2 马56 块条湖组二段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研究
        1.3.3 马56 块条湖组致密储层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形成机理研究
        1.3.4 马56 块凝灰岩致密油藏注水吞吐地质机理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构造背景
    2.3 马朗凹陷马56 块二叠系条湖组小层划分
第3章 马朗凹陷条湖组沉积演化特征
    3.1 沉积相类型
    3.2 岩石类型及沉积构造特征研究
    3.3 单井相分析
    3.4 平面沉积相分析
    3.5 马朗凹陷条湖组二段沉积模式分析
        3.5.1 条湖组原始地层厚度恢复
        3.5.2 条湖组二段凝灰岩沉积环境分析
    3.6 马56 块条湖组二段凝灰岩沉积模式
第4章 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
    4.1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岩性特征
    4.2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物性及含油性特征
    4.3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电性特征
        4.3.1 测井数据的标准化
        4.3.2 岩性测井解释
第5章 马56块凝灰岩中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形成机理分析
    5.1 马56 块凝灰岩储层岩石性质
    5.2 马56 块凝灰岩储集空间类型
    5.3 马56 块凝灰岩喉道特征分析
    5.4 马56 块条湖组凝灰岩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形成机理
        5.4.1 有利的孔隙类型及脱玻化作用介绍
        5.4.2 条湖组凝灰岩致密储层脱玻化有利条件分析
        5.4.3 脱玻化产物石英对物性起有利作用
        5.4.4 条湖组凝灰岩储层埋藏史分析
        5.4.5 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机理分析
第6章 马56块凝灰岩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
    6.1 数值模拟证明注水吞吐可以有效提高单井产量
    6.2 注水吞吐采油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
        6.2.1 原始凝灰岩具有亲水性
        6.2.2 储层剩余油丰富
        6.2.3 井间为独立的封闭空间
        6.2.4 储层岩石脆性强且孔隙裂缝发育
        6.2.5 储层粘度低且高含油饱和度
        6.2.6 无能量补充
    6.3 注水吞吐开发实施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碳酸盐岩复杂裂缝发育特征及测井评价研究 ——以鄂北D气田下古M5_(1-5)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
        1.2.2 裂缝识别及有效性评价
        1.2.3 裂缝预测
    1.3 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技术方法、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局部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石类型
        2.4.2 物性特征
        2.4.3 “四性”关系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裂缝发育特征
    3.1 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3.1.1 裂缝类型
        3.1.2 裂缝分布层位
        3.1.3 裂缝产状
        3.1.4 裂缝岩性分布
        3.1.5 裂缝充填特征
        3.1.6 裂缝宏观参数
        3.1.7 裂缝微观特征
    3.2 裂缝形成期次
    3.3 岩溶体系及风化、溶蚀裂缝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裂缝测井识别
    4.1 裂缝发育有利岩性识别
        4.1.1 薄片观察标定测井曲线识别岩性
        4.1.2 测井交会图识别岩性
        4.1.3 岩性响应特征
    4.2 常规测井识别裂缝
        4.2.1 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
        4.2.2 交会图分析识别裂缝
        4.2.3 地层倾角测井识别裂缝
        4.2.4 双侧向测井识别裂缝
        4.2.5 常规测井裂缝识别存在的问题
    4.3 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4.3.1 成像测井裂缝响应特征
        4.3.2 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4.4 BAYEs逐步判别分析识别裂缝
        4.4.1 方法原理
        4.4.2 特征变量多步优化
        4.4.3 裂缝判别
    4.5 裂缝型储层流体识别
        4.5.1 双侧向比值法
        4.5.2 交会图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裂缝定量表征及有效性评价
    5.1 裂缝参数定量表征
        5.1.1 裂缝孔隙度计算
        5.1.2 裂缝宽度计算
        5.1.3 参数计算结果及特征
    5.2 裂缝有效性测井评价
        5.2.1 裂缝有效性评价方法
        5.2.2 裂缝有效性测井评价标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裂缝分布与气藏关系
    6.1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6.1.1 岩石力学条件
        6.1.2 岩层厚度
        6.1.3 力学结构面
        6.1.4 构造变形强度
        6.1.5 岩溶古地貌
        6.1.6 综合影响分析
    6.2 裂缝分布评价
        6.2.1 评价思路及结果
        6.2.2 裂缝分布吻合性分析
    6.3 裂缝与气藏关系
        6.3.1 疏导体系分析
        6.3.2 裂缝与天然气富集关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火山地层研究现状
        1.2.2 火山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王府断陷火山岩气藏勘探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1.1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2 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2.1.3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2.2 王府断陷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深层油气地质概况
第3章 火山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3.1 火山地层单元及地层层序
        3.1.1 冷却单元概念及含义
        3.1.2 冷却单元概念运用的意义
        3.1.3 冷却单元基本类型
        3.1.4 火山地层层序级次与特征
    3.2 火山地层层序识别方法
        3.2.1 火山地层层序的地质识别
        3.2.2 火山地层层序的测井识别
        3.2.3 火山地层层序的地震识别
    3.3 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3.3.1 火山地层划分对比一般流程
        3.3.2 单井地层划分
        3.3.3 井震联合地层划分与对比
    3.4 王府断陷火石岭组地层剖析
    小结
第4章 火山岩岩性、岩相与火山机构特征
    4.1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4.1.1 火山岩分类与命名
        4.1.2 火山岩岩石类型及特征
    4.2 火山岩岩相特征
        4.2.1 火山岩相基本类型
        4.2.2 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
        4.2.3 火山岩相基本模式
        4.2.4 岩性与岩相综合模式
    4.3 火山岩相的地震相解释
        4.3.1 地震参数的地质解释
        4.3.2 火山岩相—地震相解释
        4.3.3 火山岩相平面分布
    4.4 基于冷却单元组的火山机构刻画
        4.4.1 火山机构定义与内涵
        4.4.2 火山机构识别与划分
        4.4.3 火山机构与冷却单元组、火山旋回的内在联系
        4.4.4 火山机构平面分布
    小结
第5章 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机理
    5.1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
        5.1.1 原生储集空间
        5.1.2 次生储集空间
    5.2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对比分析
        5.2.1 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
        5.2.2 单元组物性对比分析
        5.2.3 岩石物性对比分析
    5.3 火山岩储层类型
        5.3.1 火山岩储层现有分类及特征
        5.3.2 王府断陷火山岩储层分类
    5.4 基于火山地层框架的储层发育机理
        5.4.1 冷却单元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5.4.2 冷却单元组和火山旋回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5.4.3 埋藏阶段储层发育机理
    小结
第6章 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
    6.1 火山岩储层地质-地震综合预测思路与方法
    6.2 裂缝分布与预测
        6.2.1 基于成像测井的裂缝发育规律
        6.2.2 基于地震属性的裂缝预测
    6.3 火山岩储层地震预测
        6.3.1 火山岩储层地震属性预测
        6.3.2 火山岩储层波阻抗反演预测
    6.4 储层孔、渗、饱分布与预测
        6.4.1 孔、渗、饱数据准备与获取
        6.4.2 孔渗饱分布与预测
    6.5 地质-地震综合预测结果
    小结
第7章 天然气成藏特征
    7.1 气藏基本特征
        7.1.1 地层
        7.1.2 构造
        7.1.3 岩性-岩相
        7.1.4 储层
        7.1.5 含气性
    7.2 天然气富集规律
    7.3 天然气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分析
        7.3.1 反转背斜-地层成藏模式
        7.3.2 断块成藏模式
        7.3.3 岩性-断块成藏模式
        7.3.4 断块-反转背斜-地层复合成藏模式
    7.4 天然气富集区预测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车21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压裂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力裂缝延伸特征
        1.2.2 压裂液滤失机制与控制技术
        1.2.3 压裂测试技术与裂缝诊断
        1.2.4 压裂材料选择
        1.2.5 典型火山岩压裂工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车21井区石炭系储层地质特征与前期改造分析
    2.1 车21井区石炭系储层特征
        2.1.1 油藏地质特征
        2.1.2 储层物性
        2.1.3 岩性分布特征
        2.1.4 天然裂缝分布特征
        2.1.5 岩石力学参数
        2.1.6 原地应力场分析
        2.1.7 储层温压系统
        2.1.8 储层流体性质
    2.2 前期压裂改造分析
        2.2.1 施工参数分析
        2.2.2 施工效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分析
    3.1 天然裂缝对水力裂缝扩展形态的影响
    3.2 天然裂缝影响下的裂缝延伸数值模拟
        3.2.1 裂缝延伸物理模型
        3.2.2 水力裂缝相交天然裂缝的延伸路径判断
        3.2.3 裂缝延伸数学模型建立
        3.2.4 数学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
    3.3 车21井区储层水力裂缝扩展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裂液沿天然裂缝滤失的控制技术
    4.1 压裂液沿天然裂缝滤失分析
    4.2 滤失及多裂缝控制的粒子充填理论
        4.2.1 非连续颗粒充填
        4.2.2 连续颗粒充填
    4.3 基于降滤与支撑的滤失剂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裂材料优化设计
    5.1 压裂液优选
        5.1.1 压裂液与裂缝扩展形态关系
        5.1.2 压裂液配方优化
    5.2 支撑剂优选
        5.2.1 分支缝的支撑剂进入分析
        5.2.2 段塞的颗粒组合设计
        5.2.3 携砂液支撑剂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压裂优化设计与现场实施
    6.1 裂缝参数优化设计
    6.2 压裂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
        6.2.1 施工排量设计
        6.2.2 前置液量设计
        6.2.3 砂比的确定
        6.2.4 加砂规模设计
    6.3 现场实例井应用
        6.3.1 CH21-X1井
        6.3.2 CH21-X2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杏山地区营城组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存在的难点和解决对策
    0.5 主要工作量与认识
        0.5.1 主要工作量
        0.5.2 取得的认识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概况
        1.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1.2 勘探概况
    1.2 区域地质特征
        1.2.1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1.2.2 断陷结构及断裂特征
        1.2.3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特征
第二章 地震解释及构造特征研究
    2.1 火山岩基本特征
        2.1.1 火山岩测井特征
        2.1.2 火山岩的地震反射特征
    2.2 营城组火山岩地层喷发旋回特征
        2.2.1 岩电特征
        2.2.2 地震剖面特征
    2.3 井震联合统层
        2.3.1 营城组层位精细标定
        2.3.2 地震反射界面波组特征
    2.4 营城组火山岩地震资料解释
        2.4.1 层位解释与断层解释
        2.4.2 速度分析与构造成图
    2.5 杏山地区营城组构造特征
        2.5.1 各旋回火山岩构造特征
        2.5.2 营城组地层断裂特征
第三章 杏山地区营城组火山机构与岩相识别
    3.1 杏山地区营城组火山机构识别
        3.1.1 火山机构的定义
        3.1.2 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
        3.1.3 多方法联合识别火山机构
        3.1.4 火山机构的分布规律
    3.2 杏山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岩石类型及火山岩相
        3.2.1 火山岩岩石类型
        3.2.2 火山岩相的类型
        3.2.3 火山岩岩相识别
        3.2.4 火山岩岩相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 杏山地区火山岩储层预测
    4.1 叠前反演预测火山岩储层
        4.1.1 叠前反演原理
        4.1.2 叠前反演流程
        4.1.3 岩石物理分析
        4.1.4 反演效果分析
    4.2 裂缝预测
        4.2.1 火山岩裂缝方法
        4.2.2 各期次裂缝发育带分布特征
    4.3 烃类检测
        4.3.1 烃类检测方法
        4.3.2 烃类检测结果分析
    4.4 火山岩岩性和储层分布特征
        4.4.1 火山岩岩性分布特征
        4.4.2 火山岩储层分布特征
第五章 杏山地区储层有利区预测
    5.1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1.1 生储盖条件
        5.1.2 成藏规律分析
    5.2 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彰武、九龙山地区防漏堵漏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ZW油田井漏现状
        1.1.2 川西北JLSH构造井漏现状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4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漏失机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堵漏工艺发展现状
        1.2.3 堵漏材料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井漏性质的判断
    2.1 录井参数解释漏层性质
        2.1.1 总池体积的变化研究
        2.1.2 立管压力变化研究漏失压力
        2.1.3 漏速变化
        2.1.4 其他录井参数
    2.2 测井资料确定漏层性质
        2.2.1 漏层位置的确定
        2.2.2 测井资料漏失通道类型的判断
        2.2.3 JLSH构造漏失通道类型
        2.2.4 漏失通道参数的估算
        2.2.5 ZW3-x井漏层参数
        2.2.6 龙1-0x井漏层参数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漏失压力
    3.1 地层孔隙压力
        3.1.1 地层孔隙压力的测井响应特征
        3.1.2 等效深度法预测地层孔隙压力
        3.1.3 Eaton法计算地层孔隙压力
    3.2 地应力计算
    3.3 地层坍塌压力
        3.3.1 JLSH地区坍塌压力的预测
        3.3.2 ZW地区坍塌压力的预测
    3.4 地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
    3.5 井筒漏失压力控制窗口
        3.5.1 ZW地区井筒压力控制窗口
        3.5.2 JLSH地区井筒压力控制窗口
    3.6 诱导裂缝开启压力
        3.6.1 裂缝断面压力确定原理
        3.6.2 裂缝开启压差估算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堵漏评价实验
    4.1 承压堵漏对堵漏材料的要求
    4.2 堵漏剂抗压试验
    4.3 承压堵漏实验
        4.3.1 承压堵漏仪器功用介绍
        4.3.2 实验操作顺序及要求
        4.3.3 承压堵漏实验
        4.3.4 承压堵漏实验堵漏材料配方优选办法
        4.3.5 承压堵漏实验用裂缝描述
        4.3.6 承压堵漏实验材料
        4.3.7 楔形2mm-1mm裂缝
        4.3.8 楔形3mm-2mm裂缝
        4.3.9 楔形1mm-0.5mm裂缝
        4.3.10 楔形3mm-0.5mm裂缝
        4.3.11 楔形5mm-0.5mm裂缝
        4.3.12 楔形0.5mm-0.5mm裂缝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提高易漏地层承压能力工艺研究
    5.1 提高地层承压能力机理方法
        5.1.1 应力笼效应提高地层承压能力
        5.1.2 增加裂缝延伸压力提高地层承压能力
    5.2 提高易漏地层承压能力的工艺研究
        5.2.1 直接加压承压堵漏
        5.2.2 循环加重承压堵漏
        5.2.3 加重加压复合承压堵漏
    5.3 钻井堵漏技术方案
        5.3.1 基本原则
        5.3.2 防漏堵漏的各项准备工作
        5.3.3 裸眼段堵漏方案确定
        5.3.4 随钻防漏堵漏工艺(不停钻堵漏)
        5.3.5 停钻堵漏施工方案
        5.3.6 停钻承压堵漏施工方案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现场应用
    6.1 前期堵漏情况
    6.2 后期堵漏情况
    6.3 井漏处理效果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漏层特征图
    附录B 堵漏实验评价图

四、火山岩地层人工裂缝延伸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盆地石炭系裂缝性火山岩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研究[D]. 杨广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D]. 姜自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3]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井火山岩测井精细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D]. 赵金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岩相识别及储层主控因素研究[D]. 马尚伟. 西北大学, 2019(01)
  • [5]三塘湖盆地马56块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地质机理研究[D]. 文静.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碳酸盐岩复杂裂缝发育特征及测井评价研究 ——以鄂北D气田下古M5_(1-5)气藏为例[D]. 贾俊.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7]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地层、储层与天然气成藏研究[D]. 蒋飞. 吉林大学, 2017(09)
  • [8]车21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压裂优化设计研究[D]. 程豪.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9]杏山地区营城组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D]. 张芝铭.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10]彰武、九龙山地区防漏堵漏工艺研究[D]. 王青.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火山岩地层人工裂缝扩展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