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一、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毅[1](2017)在《企业并购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正大刀阔斧地在财税、金融、实体业等各行各业进行着。企业并购交易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活跃景象。学术理论界紧随实务活动万象更新的局面,就并购重组、企业分立、改制、股权置换等特殊交易事项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就并购交易而言,所得税政策的规定也间接影响其交易活动的发生。对于并购活动中所得税政策的问题,前辈学者们主要集中在所得税政策对于并购交易的影响性大小,并购过程中如何通过筹划以获得最大节税效应,会计准则和所得税税法就并购交易差异的协调以及所得税在应税合并和免税合并下的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等。诚然,也有不少学者专门针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研究,也提出了准则在未来修订需完善的较多建议。然而,就并购领域和递延所得税会计领域结合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在企业并购活动中递延所得税会计范围内的研究和文献少之又少。在实务工作当中,并购领域涉及的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故结合并购交易,聚焦对于该业务中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探讨也十分必要。本文站在并购交易的角度,从应税合并和免税合并两方面,分析并阐述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不同并购方式下递延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模式,同时从并购方、被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股东三方进行分析,梳理了现行准则下各方对于递延所得税的相关会计处理。针对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论证了商誉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和完善免税合并相关细则等内容。文章前面部分是基本理论的阐述,包括对所得税会计理论以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思想进行的研究。其次从会计准则划分的标准出发,阐释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发生的应税合并和免税合并,也剖析了在控股合并、吸收合并等合并方式下,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并购中涉及商誉、负商誉、免税合并以及递延所得税事项披露涉及的利润操纵等情况,提出了笔者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和个人建议。文章最后提出,规范商誉相关递延所得税事项的会计处理和完善免税合并细则对于并购交易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将相关暂时性差异判断标准予以量化有助于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较多学者公开发布的大量文献,也进行了一些资料数据的分析论证工作,最终结合个人认知所提出的粗知拙见难免存在疏漏不尽合理之处。希望有幸能和对此课题有研究兴趣的学者一起探讨、学习。

蔡爽,王淑芹[2](2016)在《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所得税会计再次受到党和政府的集中关注,如何处理好所得税会计问题关乎市场经济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文章以所得税会计为研究视角,首先,对所得税会计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了所得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所得税会计基本理论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解决方法。旨在为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有序进行。

闻南秋[3](2014)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浅析》文中提出企业并购是一个永恒的热点和话题,哪里有资本市场,哪里就会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并购重组是企业存量资本优化的一种有效地方式,是我国建立和延续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工具之一。从这种方式诞生以来,其生命力就极为强大,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众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从税收角度看待和研究企业重组是重要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并购浪潮的此起彼伏,我国企业并购也日渐活跃,并购过程中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在很多方面有很大差别,很多难以协调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梳理了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论述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在分析了并购重组过程中的所得税处理的相关政策及方法,以及企业合并会计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并购重组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本文在最后结合案例对并购重组所得税会计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李慧思,贾香萍[4](2014)在《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关于所得税问题的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所得税会计一直是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所得税理论的发展过程、不确定税务事项的处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三个方面对美国与国际所得税会计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对我国所得税准则的充实和修订有一定的启示。

佟玲[5](2014)在《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不可逆转。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为资本市场健康运行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经济监管的基础信息源。会计目标是通过投资人、债权人等利益集团在财务报告传递会计信息的引导下产生或改变经济决策行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实现的,因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保障会计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了构建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规则以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意义。会计规则建立在会计概念结构基础上,具有很强专业独立性和客观性,危机后的G20峰会也要求在独立的会计规则制定程序框架内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规则。随着世界和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监管的范围不断扩大。鉴于经济监管行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监管规则对会计规则的影响程度不断提升:一方面,监管当局积极关注会计规则的发展完善并参与其中,促进提升会计规则质量,全力支持、推动会计规则实施,这是监管活动对会计规则发展完善产生的正面效应;然而,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伴随着监管部门促使会计规则片面朝着有利于监管目标实现的方向变迁,对会计规则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受损、背离会计概念框架要求,进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会计目标的实现难以确保,具有负面效应,譬如,后危机时代,IASB征求采纳的“预期损失模型”就是金融监管诉求对会计规则产生不利影响的产物。因此,为了维护会计规则的相对独立性,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促进会计目标的实现并助于监管目标顺利达成,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应选择分离与协调的存在模式,以使两者能够适当分离、相对独立以实现各司其职,同时,加强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互动、有效协调两者关系,使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能够共同致力于为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和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论文站在会计立场,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在诠释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首先揭示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进而分析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最后设计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鉴于论文探讨的是一项会计管理体制问题,可以为会计规则制定部门发展完善会计规则、监管部门探求监管手段和方式变革以改进监管规则提供政策性建议,以促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同时,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系统深入研究将为我国全面推进会计规则相对独立发展的制度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诠释可以丰富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存在模式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补充价值。本文综合运用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税收学与法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比较研究、历史分析、案例分析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进行较为系统深入探究:(1)利用文献研究法对选题相关领域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准确把握选题,拟定研究框架,全面展开研究;(2)大量运用归纳演绎分析方法,准确分析、把握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剖析监管诉求对会计规则产生的不利影响,分析论证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行性,提出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3)运用比较研究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具体剖析,以寻求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与特殊性,为阐释两者分离与协调的关系机理提供理论支持;(4)运用历史分析法厘清了金融工具减值、所得税会计处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历史演进脉络,以追根溯源,把握会计规则应受监管规则不当影响,在发展变迁中的矛盾冲突,进而找到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路径;(5)运用案例分析法支持、佐证理论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如选取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进行分析,为诠释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提供支撑。(6)实证研究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以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创新。本文站在会计立场,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的全新视角,将金融监管、税收监管和企业生产监管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内,从经济监管高度展开对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系统研究。(2)理论分析创新。①在理论层面系统分析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②基于经济学效率视角,运用现代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和交易费用理论诠释了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3)制度设计创新。本文探讨了会计规则和生产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构思了安全生产监管资金投入诉求的表外披露模式,提出了制度设计方案。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会计规则具有相对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会计规则的这些特征源于会计的固有理论结构。(2)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应选择分离与协调的存在模式。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具有关联性和共同属性,应加强互动、有效协调;同时,两者之间具有差异性,源于会计与监管目标各异,为满足各自目标诉求,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需要适当分离、各司其职。(3)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相互依存的关系。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根源于经济监管行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均作用于企业这一微观经济载体,其是两者规制作用得以同时发挥的“附着物”。(4)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之间异同特征明显。会计规则与监管规则的差异性根源于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存有不同,且难以取得一致;两者均属于具体制度安排,都具有政府管制属性。(5)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具有必要性。会计准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适当分离与协调遵从了会计产权的“自然优序机制”,可以有效减少监管当局公共会计产权主体诉求对个体微观会计资源的“妨害”,降低制度运行的内生交易费用,其本质是一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制度安排选择。(6)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具有有效性。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适当分离与协调可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进而有助于保障会计目标的实现。(7)会计信息具有“供给”边界,会计信息仅能扩张至其具有可替代性的“供给”边界点,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全部信息需要,不应混淆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

韩艳芬[6](2011)在《所得税会计准则研究》文中指出所得税会计一直是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所得税会计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后,再次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应付税款法”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一次飞跃式的转变,需要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增强对实务的指导。同时,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也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在2007及2008年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以所得税发展的历史选择为主线,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为准则修订目的,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为什么应付税款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纳税影响会计法代替?其次,纳税影响会计法下,三种会计核算方法(递延法,债务法和净值法)的选择,哪种方法更加符合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债务法为何最终替代了递延法而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唯一接纳的方法?第三,什么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会计准则为什么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为什么放弃损益表债务法?第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替代利润表债务法,财务报告的质量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高?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心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第五,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进行怎样的修订?第六,所得税会计准则在我国的实施现状是什么,出现了哪些问题,当前的应对措施有哪些?经分析认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所得税会计唯一可取的会计处理方法,大大遏制了利润操作的行为,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但是现实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使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贯彻不彻底,仍需要广大财会工作者去努力践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在理论上对所得税准则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定义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定义进行了修正;其二,比较全面地描述了所得税会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原因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本文的局限性在于,首先,缺乏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具体信息,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给出具体企业或特定行业的详细分析。其次,文章中列举的某些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实务不一定能代表整体情况。笔者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能够继续搜集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侯立新[7](2011)在《所得税会计及其与税法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会计与税法差异日益扩大的事实以及国际大趋势,无疑使所得税会计成为会计界乃至整个财税界讨论的热点。基于国际趋同乃至等效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以及企业所得税统一体制的构建,更是为中国所得税会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所得税会计研究提出极具实践意义的新课题。如何在现有的概念框架中构造相对完善的所得税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协调好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重心所在。作为本文的主题,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税法与会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鉴于学界对于“所得税会计”独立性的不同观点和认识,为了避免产生误会和歧义,这里必须强调,本文所谓的“所得税会计”,并不参与讨论其学科归属或独立性问题,而是针对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及其规范下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在财务会计这个范畴之内进行的讨论,但并不是要否认相对独立的“税务会计”的存在。本文以当前的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改革为背景,借鉴前期较为丰富的规范研究成果与实证证据,对于所得税会计沿革以及会计与税收关系的变化进行了历史的逻辑的分析,指出会计与税法适度分离的必然趋势,肯定了当前会计改革的成果。随后本文进行现实实践层面的具体分析,对于当前一些纠缠不清的原则问题和实践误区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有助于当前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对于具体问题的准确把握,并体现较为丰富的实践价值。这也是作者作为一个社会实践者注重实务,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的偏好使然。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本文抓住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会税分离问题,在肯定分离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情况下,同时提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即会税差异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反过来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形成掣肘。作者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检验,证据没有消除人们的忧虑,这进一步坚定了本文强调二者有机协调的信念,并对此另立章节加以阐述,提出一些协调之策。至此,就基本形成一个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有序的研究框架。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容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本文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畴进行界定,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此处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所期待的可能的突破和创新,以方便大家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章,所得税会计研究综述与文献回顾。所得税会计就是在会计理论和现代所得税法的相互影响与互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二者的分离与协调而展开。本章主要立足于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对相关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从而寻求研究轨迹和所得税会计思想的进化路线,为全文观点的推展提供基础性铺垫。第三章,会税关系之辨。本章内容是对所得税会计发展问题的一个必然递进和延伸,而不是另起炉灶,笼而统之地讨论整个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推介了国际会计史上两大会税关系模式,其中以法德为代表的会税统一模式已经日渐式微,但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会税分离模式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的主流。通过会税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演化趋势的分析,所得税会计基本上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一统天下。立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本文尝试设计出相对独特的所得税会计概念框架与核算方法体系。第四章,会税具体差异及其计量方法。这里主要考察的是会计与税法两大立法体系和社会建制在目前状态所存在的主要的、具体的差异。本文就两者在目标、职能、原则等几个主要方面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现行两大制度安排具体剖析,以明确二者各自的发展路径,并澄清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此外,本章还对会计差异的计量方法进行了阐释,并结合改革前后多年的数据,对会税差异变动趋势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这为研究与实证统计提供了基础性资料。第五章,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既然会税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在当代呈扩大趋势,大家在承认其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同时,还对其可能带来的盈余管理与避税行为表示担忧。本文基于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评论,利用新准则背景下的财务报表数据,对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予以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盈余管理是导致会税差异加大的诱因之一第六章,会计与税法的关系协调。会税分离加大趋势引起大家的普遍担忧,如何协调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会计与税法过度分离的局限性,并指出二者协调的可能性。进而给出二者双向的协调之策,主要在于会计与税法要保持差异有度,各自在可接受范围内相互借鉴和引入对方先进科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最终实现二者的互动和双赢,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和建议。本文在保证具有研究意义的前提下,基本做到了对于以前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整合和拓展,提出了一些笔者的观点与主张,同时还存在研究局限与不足。期待大家更富有真知灼见的批评与建议,毕竟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还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杨安琪[8](2010)在《试论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理论》文中研究说明从所得税会计的研究现状、属性界定、所得税在会计核算中的性质等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着手,对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和所得税会计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论述,从而构建了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吴翠英[9](2010)在《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从1994年会计制度改革以后,我国才开始对所得税会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之前,我国按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基本一致,并不涉及所得税的会计处理。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与以往的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首次统一了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施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其他三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它比其他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都要科学合理,但也要复杂,因此,这对一直以来都采用易于操作的应付税款法的公司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2007年3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企业所得税法,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的颁布与实施,所得税会计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务两个部分来对新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后的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在理论部分,本文首先论述了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所得税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接着比较了我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出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实务部分,本文首先通过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与实务两个角度入手对我国的四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优劣,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执行提供了实务操作参考;接着,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及2007年年报中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发现新所得税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期初股东权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新所得税准则对期初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是因企业根据新准则要求须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所致,因此本文又进一步分析了2007年上市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情况及影响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确认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时间及能力方面的考虑,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只对新所得税准则实施之后的效果做了简短的概述,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郝莹莹[10](2008)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所得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会计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所得税会计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对外开放,向境外筹资的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按照国际会计标准进行所得税确认与计量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也体现了与国际趋同。本文在回顾中外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与差异,并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为例,在分析我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产生的理论基础和背景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新准则在会计理念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发生的主要变化,同时,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为例,对新旧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比较。最后选取上市公司年报对实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产生的所得税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案例研究具体分析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和实务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趋同的同时,仍然保持了中国特色。新准则相比国际准则规定较为简单,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要求程度相对较低,这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使得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有一定的差距。2.在对各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债务法相比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在处理一般业务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在处理所得税会计的一些特殊业务如企业兼并、重组、资产评估核算等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老会计政策无法反映这些特殊业务产生的经济影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能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交纳过程,同时也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3.通过对“上证50”年报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上市公司中首次执行产生的所得税影响,统计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后上市公司的所得税费用有88%受到了影响,这使得上市公司的净资产状况有明显的改观;同时以“东风汽车”年报为例,详细分析了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时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的调整因素及其对公司净资产的影响。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是“资产负债观”的重要体现,它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更加完整。但准则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二、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并购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所得税会计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
    2.1 并购和递延所得税概念界定
        2.1.1 并购的含义
        2.1.2 递延所得税的含义
    2.2 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
        2.2.1 所得税会计的目标
        2.2.2 所得税会计的属性
        2.2.3 所得税会计的原则
        2.2.4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方法
    2.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2.3.1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历史沿革
        2.3.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资产负债观
        2.3.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程序
        2.3.4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特点
3 企业并购涉及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1.1 控股合并下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1.2 吸收合并下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1.3 关于同一控制下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思考
    3.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2.1 控股合并下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2.2 吸收合并下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2.3 关于非同一控制下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思考
4 企业并购中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分析
    4.1 商誉有关递延所得税事项问题探讨
        4.1.1 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高估被并购方净资产价值
        4.1.2 可考虑确认合并过程中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4.1.3 负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涉税事项处理有待商榷
    4.2 免税合并涉及非股权支付计税基础的计量标准尚待完善
        4.2.1 解读第59号文相关规定
        4.2.2 关于实际操作层面的分歧探讨
    4.3 并购涉及递延所得税事项处理存在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4.3.1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调整政策有助于企业进行利润操纵
        4.3.2 递延所得税事项核算机制和披露方式具有宽泛性
5 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规范商誉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可促进并购交易活动
        5.1.2 完善免税合并实施细则有利于规范并购交易行为
    5.2 研究建议
        5.2.1 完善并购中递延所得税事项确认的相关标准
        5.2.2 提高企业并购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对于决策的有用性
参考文献
后记

(2)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所得税会计概述
    1.1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
    1.2 所得税性质与特点
    1.3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处理方法
2 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企业在所得税处理时找不到标准
    2.2 涉及“所得税”内容的部门工作不够完善
    2.3 目前所得税工作人员素养较低
3 完善所得税会计的措施
    3.1 建立规范统一的所得税核算程序
    3.2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3 在企业内部配备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4 结语

(3)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的研究
        (二) 国内的研究
    三、 相关的政策法规
        (一)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所得税税收法规概览
        (二)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演变
    四、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所得税会计的相关理论
    一、 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体系
        (一) 完全统一说
        (二) 相互独立说
        (三) 财务会计分支说
        (四) 本文的观点
    二、 所得税会计的确认、计量原则
        (一) 可靠性原则
        (二) 相关性原则
        (三) 确定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
        (四) 法定性原则与重要性原则
    三、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特点
第三章 企业并购重组的相关理论及其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 企业并购重组和范围
        (一) 企业并购重组
        (二) 并购的范围
    二、 企业并购重组的支付方式
        (一) 现金支付
        (二) 股票支付
        (三) 承债式支付
        (四) 混合支付方式
    三、 不同并购方式对所得税处理的影响
        (一) 特殊性并购方式的所得税处理
        (二) 一般性并购方式的所得税处理
    四、 并购重组中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二)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第四章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所得税会计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一、 现行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所得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二) 并购价值评估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三)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并购所得税会计的影响
    二、 案例分析
        (一) 鞍山合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并购及资产重组
        (二) 古越龙山并购案
        (三)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一、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二、 本文的贡献
    三、 本文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关于所得税问题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美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所得税会计的发展过程比较
    (一)美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三、对所得税不确定情况的处理差异比较
    (一)FASB颁布的FIN 48对不确定所得税的规定
    (二)IASB在2010年修订的IAS 12对不确定所得税的规定
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在确认和列报上的差异分析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差异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差异
五、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的启示

(5)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及概念界定
        1.2.1 会计规则
        1.2.2 经济监管规则
        1.2.3 分离与协调
    1.3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3.1 会计规则与金融监管规则
        1.3.2 会计规则与税收监管规则
        1.3.3 会计规则与安全生产监管规则
        1.3.4 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经济学理论
        2.1.1 分工与交易费用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理论
        2.1.4 经济管制理论
        2.1.5 市场约束理论
    2.2 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理论
        2.2.1 会计规则内涵及属性
        2.2.2 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
    2.3 会计目标理论
        2.3.1 受托责任观
        2.3.2 决策有用观
        2.3.3 会计目标观点评述
    2.4 会计目标实现的会计机制保障
        2.4.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4.2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5 经济监管内涵、目标及意义
        2.5.1 经济监管内涵
        2.5.2 经济监管目标
        2.5.3 经济监管意义
第3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内在机理
    3.1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产生关联
        3.1.1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交集”
        3.1.2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相互作用、影响与依存
    3.2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共同属性
        3.2.1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制度安排属性
        3.2.2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的政府管制属性
    3.3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差异根源:目标不同
    3.4 会计规则与经济监管规则的差异属性
        3.4.1 管制范畴与职能边界
        3.4.2 利益诉求优序选择
        3.4.3 信息质量逻辑顺位
        3.4.4 信息披露机制
第4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4.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1 会计规则和银行监管规则己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2 会计规则和保险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3 会计规则和证券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1.4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已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4.2.1 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2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3 会计规则和安全生产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的现状
        4.2.4 会计规则和监管规则未实现分离与协调引发的会计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5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必要性分析:经济学效率视角
    5.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必要性的制度分析框架
    5.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效率评价
        5.2.1 会计产权结构与经济监管职能
        5.2.2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合的交易费用
        5.2.3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效率评价
    5.3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效率性的案例分析
        5.3.1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背景
        5.3.2 西班牙银行动态拨备案例启示
第6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有效性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6.3 实证检验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研究结论
第7章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路径
    7.1 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遵循的原则
        7.1.1 坚持会计规则相对独立性
        7.1.2 兼顾经济监管信息需求
    7.2 会计规则和金融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7.2.1 金融预期型会计规则的“私益效应”
        7.2.2 金融工具减值的“迹象法”理念选择
    7.3 会计规则和税收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7.3.1 基于“财税分离”模式的增值税会计规则选择
        7.3.2 增值税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路设计
    7.4 会计规则和安全生产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的实现
        7.4.1 安全生产费用会计规则的非适宜性
        7.4.2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的表外披露模式设计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对会计规则制定部门
        8.2.2 对有关监管部门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所得税会计准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2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原因
    2.1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2.1.1 美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
        2.1.2 国际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2.1.3 我国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2.2 所得税会计准则演进的原因分析
3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及相关概念
    3.1 什么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3.1.1 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关的概念界定
        3.1.2 与损益表债务法相关的概念界定
    3.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形成的原因分析
        3.2.1 "利润分配观"向"费用观"的转变
        3.2.2 "应付税款法"向"纳税影响会计法"的转变
        3.2.3 "递延法"向"债务法"的转变
        3.2.4 "损益表债务法"向"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转变
    3.3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3.3.1 递延税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3.3.2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
        3.3.3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差异的原因分析
4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
    4.2 所得税准则基本概念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2.1 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
        4.2.2 暂时性差异的定义
        4.2.3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列报
        4.2.4 企业所得税法中可扣除项目的定义
    4.3 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3.1 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的会计环境
        4.3.2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谨慎性原则的遵循
        4.3.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能否全面推进
        4.3.4 当前我国财会人员的职业水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所得税会计及其与税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范畴的界定
        1.2.1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1.2.2 所得税与所得税会计
        1.2.3 会税关系与会税差异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突破与创新
2 文献综述与回顾
    2.1 关于所得税会计的规范性研究成果
        2.1.1 美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研究状况
        2.1.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
        2.1.3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发展
    2.2 会税关系相关实证研究回顾
        2.2.1 财务报告目标与税收目标的权衡研究
        2.2.2 会计-税收差异的信息含量与盈余质量研究
        2.2.3 我国会税关系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会税关系之辨:历史的、逻辑的观点
    3.1 关于会税关系的两大传统模式
        3.1.1 会税统一模式
        3.1.2 会税分离模式
    3.2 会税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演化趋势
    3.3 关于会税关系的辩证统一认识
        3.3.1 现代所得税在现代会计理论支持下才得以发展与完善
        3.3.2 现代会计借助于所得税才更凸显其重要性和规范性
    3.4 所得税会计发展观念:资产负债观
        3.4.1 资产负债观概要
        3.4.2 所得税会计处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3.5 所得税会计概念框架
        3.5.1 所得税会计目标
        3.5.2 所得税会计假设
        3.5.3 所得税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原则性要求)
        3.5.4 所得税会计要素
    3.6 本章小结
4 会税具体差异及其计量方法
    4.1 会计与税收的目标、职能与原则差异
        4.1.1 会税目标差异
        4.1.2 会税职能差异
        4.1.3 会税原则差异
    4.2 所得税会计与税法的制度性差异
        4.2.1 会计与税收核算规范的一般特征比较
        4.2.2 会计与税收核算内容的比较
    4.3 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差异的计量
        4.3.1 基于纳税申报表的计量
        4.3.2 基于财务报告的计量
        4.3.3 适合我国相关研究的会计与税收差异计量方法
    4.4 改革前后会税差异变动的描述性统计
        4.4.1 观察样本的选取
        4.4.2 会税差异变动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5.1 关于会税差异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评论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5.2.2 研究模型的设计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实证检验与分析
    5.4 小结
6 会计与税法的关系协调
    6.1 会计与税法过度分离的局限性
    6.2 会计与税法关系协调的可能性
        6.2.1 会计与税法基础理念的相通性
        6.2.2 宏观层面:纳税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
        6.2.3 微观层面:身兼会税两职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需求
    6.3 会计与税法协调的主要举措
        6.3.1 税法对于会计的"让步":合法的未必合理
        6.3.2 会计对于税法的"妥协":合理的未必合法
        6.3.3 强化监管与控制,缩减人为差异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与观点
    7.2 本文研究的局限
    7.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与建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试论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研究现状
2 所得税会计的属性界定
3 所得税在会计核算中的性质
4 所得税会计的理论框架
    4.1 所得税会计的目标
    4.2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假设
    4.3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概念
        4.3.1 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
        4.3.2 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
    4.4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原则
    4.5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方法
5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5.1 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5.2 应纳税额的计算
    5.3 科目的设置
    5.4 主要业务及账务处理
        5.4.1 暂时性差异列示
        5.4.2 具体核算。

(9)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国内外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2.2.1 国外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2.2.2 国内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2.3 所得税会计差异及其摊配方法
        2.3.1 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
        2.3.2 当期计列法与跨期所得税分摊法
    2.4 基于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所得税会计差异分析
        2.4.1 永久性差异分析
        2.4.2 暂时性差异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3.1 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法的比较
        3.1.1 理论比较
        3.1.2 案例比较
        3.1.3 研究小结
    3.2 递延法与债务法的比较
        3.2.1 理论比较
        3.2.2 案例比较
        3.2.3 研究小结
    3.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比较
        3.3.1 理论比较
        3.3.2 案例比较
        3.3.3 研究小结
        3.3.4 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现实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
    4.1 我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对比
    4.2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4.3 对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执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
    5.1 首次执行日新所得税准则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
    5.2 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的确认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简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所得税会计研究综述
        1.2.2 我国所得税会计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本问题研究
    2.1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源和本质
        2.1.1 所得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2.1.2 所得税会计的本质
    2.2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目标
    2.3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原则
第3章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分析
    3.1 所得税会计中体现的会计理念
    3.2 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前的比较
    3.3 所得税会计准则趋同之后的比较
        3.3.1 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3.3.2 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第4章 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4.1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4.1.1 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
        4.1.1.1 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
        4.1.1.2 所得税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分析
        4.1.2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核心特点分析
    4.2 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分析
        4.2.1 对我国所得税会计一般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4.2.1.1 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对比分析
        4.2.1.2 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比较
        4.2.1.3 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4.2.2 对特殊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分析
        4.2.2.1 未确认为资产的可抵扣项目的会计处理
        4.2.2.2 企业合并产生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4.2.2.3 计入权益的交易事项产生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第5章 对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务分析
    5.1 所得税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净资产影响的统计分析
    5.2 暂时性差异调整因素对所得税的影响分析
    5.3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执行新准则对所得税的影响
        5.3.1 “东风汽车”公司情况简介
        5.3.2 执行新准则对所得税的影响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相关政策性建议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并购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研究[D]. 杨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7(01)
  • [2]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研究[J]. 蔡爽,王淑芹. 企业技术开发, 2016(10)
  • [3]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所得税会计处理浅析[D]. 闻南秋. 苏州大学, 2014(04)
  • [4]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关于所得税问题的差异分析[J]. 李慧思,贾香萍. 商业会计, 2014(14)
  • [5]会计规则和经济监管规则分离与协调研究 ——基于保障会计目标实现视角[D]. 佟玲.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6]所得税会计准则研究[D]. 韩艳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4)
  • [7]所得税会计及其与税法的关系研究[D]. 侯立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8]试论所得税会计的基本理论[J]. 杨安琪. 河南建材, 2010(06)
  • [9]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比较研究[D]. 吴翠英. 西华大学, 2010(04)
  • [10]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D]. 郝莹莹. 河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所得税会计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