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体道碴床施工中的裂缝控制

浅谈整体道碴床施工中的裂缝控制

一、浅谈整体道床施工的裂纹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林茹冰[1](2021)在《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预防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柱式整体道床因施工简单、养护维修工作量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轨道检修线。立柱式整体道床主体结构由钢筋混凝土立柱和连续梁组成。由于立柱体积小、钢筋排布密等特点,在混凝土收缩、水化热及温度等作用下,立柱不可避免地产生开裂。在后期运营过程中裂缝受外荷载影响继续扩展,甚至威胁列车进库检查的安全。某地铁库内检修线立柱式整体道床,在施工过程中,有上千根立柱产生不同程度的开裂,甚至发生剥离掉块现象。因此,开展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预防裂缝的产生和控制裂缝的发展,对立柱式整体道床的设计、施工及运营中维修养护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某地铁库内检修线立柱式整体道床开裂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1)针对某地铁库内检修线立柱式整体道床施工期开裂问题,对施工期裂缝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立柱式整体道床在施工期各因素共同影响下裂缝的分布情况及裂缝宽度。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地铁检修线立柱裂缝分布进行对照,验证了模型及参数选取的正确性。(2)在分析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施工及养护等方面的基础上,明确了某地铁库内检修线立柱式整体道床开裂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分离裂缝模型,模拟分析了钢筋排布方式、钢纤维及混凝土膨胀剂等主要影响因素对预防立柱开裂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立柱施工期裂缝的预防措施,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计算,证明了预防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针对施工期开裂的立柱,利用内嵌裂缝模型,分析了不同裂缝长度条件下,立柱运营期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在上拔力、降温荷载及降温荷载和上拔力共同作用下的变化,对裂缝扩展类型及扩展情况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立柱运营期裂缝的控制措施。

龚雨晨[2](2020)在《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数值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地铁盾构区间内常有发生。目前,成都地铁盾构管片与道床剥离病害十分严重。本文以成都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现场调研和分析的结果,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动力计算,对粘结面的力学特性及剥离病害的机理形态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成都地铁盾构区间内普遍出现的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进行现场调研,并对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初步认为是由于管片外注浆层的刚度较低,不能有效地约束管片的位移,导致道床与管片间出现不协调变形;同时道床与管片间新老混凝土结合比较薄弱,容易受拉开裂。2.采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有限元-无限元耦合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使用MATLAB程序化处理无限元单元节点的优化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建模的效率。对列车动荷载作用下道床与管片之间粘结面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得出了螺栓应力、道床沉降、道床与管片间的粘结力随注浆层刚度变化的规律。3.采用基于表面的粘性接触模拟道床与管片间的力学行为,研究了注浆层刚度及粘结面的粘结强度对剥离范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粘结强度对剥离范围的影响较大,而注浆层刚度的影响则相对较小。4.根据现场的病害特征,设置合理的参数,对粘结面的剥离演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道床中部和两侧靠近排水沟的部位最先出现剥离,并逐渐扩展。最终道床底面形成横向贯通的裂缝,剥离最严重的部位为道床边缘,其次为道床中间,剥离病害形态为“M”形。5.对管片内注浆、管片外注浆、预埋钢筋三种治理措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已发生剥离病害的地铁线路采用管片内注浆的治理效果最佳;对于新建地铁线路,则采取预埋钢筋的治理方法为好。无论对已发生病害或新建线路都不宜采取管片外注浆的技术方案。

王利军[3](2020)在《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整体道床受力变形及开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整体道床作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一种结构形式,因其高平顺、高稳定和少维修的特点,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整体道床作为平铺在路基上的钢筋混凝土板式结构,会因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其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这不仅会因列车荷载作用使整体道床受力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行车不平顺、不安全;还会影响整体道床的结构耐久性。鉴于这种情况,本文结合我国西北某高速铁路的具体情况,对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整体道床受力变形及开裂,以及路基沉降量、列车运行速度和整体道床的受力性能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实地考察调研我国西北地区高速铁路部分区段整体道床的开裂现状,对调研到的数据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归纳总结,分析了整体道床缝裂的开裂类型、裂缝位置及裂缝形式等,结合有关理论,对路基不均匀沉降与整体道床开裂机理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2)通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道床板混凝土首次、第二次及第三次开裂时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量并研究了这三种沉降工况下裂缝分布、道床板应力及道床板位移等变化规律;对0、5、10、15、20、25、30、35、40(单位mm/20m)等不同沉降工况下整体道床板的开裂以及该沉降工况下的道床板位移与道床板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与道床板受力变形及开裂之间的映射关系。3)通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结合路基不均匀沉降与整体道床板受力变形及开裂之间的映射关系,探讨了在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不同路基沉降量下,整体道床车体垂向加速度、钢轨位移、道床板位移以及道床板应力等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基于此得到了路基沉降量与列车运行速度对整体道床受力性能的影响关系。4)通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结合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与道床板受力变形及开裂的映射关系和路基沉降量与列车运行速度对整体道床的受力性能的影响关系研究,以列车安全行驶、轨道结构动力特性、旅客乘坐舒适度以及结构可调误差四个角度为出发点展开研究,得出了无砟轨道整体道床板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

薛松[4](2019)在《地铁区间结构与道床脱空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通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地铁作为现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建城市数量及里程规模正不断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63个城市获批轨道建设,运营里程超过5700公里,在建线路总长6374公里。在这些地铁运营期间,作为地铁土建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铁隧道道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对地铁安全运营造成威胁。近些年已有愈来愈多从业人员开始关注地铁道床病害问题,但目前相关针对性的检测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次以课题地铁为契机研究运营地铁隧道病害,尤其是道床脱空的机理及防治对策。本次研究首先调查了课题地铁道床结构的病害现状。发现在多方因素影响下,道床出现开裂、裂缝、渗漏、翻浆、冒泥等常见病害,甚至出现道床隆起,造成列车停运,产生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根据现场踏勘结果来看,明挖法区间道床病害主要为道床与边墙开裂剥离、道床表面裂缝,中心水沟内淤积了大量杂质,水沟局部有破损现象;矿山法区间道床病害主要为道床与二衬开裂剥离、道床与水沟开裂以及由于开裂而出现的渗水、翻浆冒泥;盾构法区间道床病害主要为道床与管片开裂剥离、道床与水沟开裂以及道床表面裂缝。总体来看,地铁区间道床表面主要病害可分为四类:道床与边墙/二衬/管片开裂剥离、道床与水沟开裂、道床表面裂缝以及其他病害(包括道床伸缩缝渗水、道床破损、水沟破损)。在对课题地铁道床主要病害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后,研究了多种检测方法在道床病害检测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最终综合考虑后决定首先运用经验法对地铁道床进行调查,对发现的表面病害进行记录;接着使用地质雷达法对道床内部及下部结构进行检测,包括空洞、脱空以及混凝土不密实等内部缺陷,确定病害大小及位置;最后采用钻孔取芯结合摄像的方法进行抽检,确定道床脱空情况。本次重点针对地质雷达在地铁道床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道床钢筋混凝土模型,分析了参数确定方法,总结了道床内部病害对应的雷达频谱图像,并进行了现场验证。在确定了检测方法后,紧接着分析了地铁道床脱空病害产生机理,经过查阅设计、地勘等资料,并进行有限元模拟后得出以下结论。从水文地质、设计施工、运营和养护维修、列车振动等角度出发分析地铁道床脱空原因主要有:(1)水文条件上看由于地下水的水流携带作用;地质条件上看由于该地区下卧软土层分布不均匀、差异沉降明显,而引起隧道结构的沉降与变形,进而导致道床出现各种病害;(2)从设计上看,存在软弱围岩而基础加固不到位以及中心水沟这个道床薄弱环节的存在;从施工上看,可能存在道床浇筑质量问题;(3)地铁运营中,道床尤其水沟的养护重视度可能不够;(4)列车振动的存在加速了水流在道床底的流动。地铁道床脱空发展过程可分为脱空病灶阶段、脱空形成阶段、脱空发展阶段和脱空急剧破坏阶段这四个阶段。在ABAQUS平台上建立明挖法、矿山法和盾构法区间典型道床模型,人为设置空洞与脱空两种病害,发现存在病害情况时的结构薄弱部位,得到各区间临界值。为了总结与提出科学合理的道床病害防治措施,提高道床的使用寿命和的服务水平,就需要在了解了道床具体状况之后对道床病害进行评价。本次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地铁道床病害综合评价方法,将病害按严重程度分为严重(A)、一般(B)、轻微(C)三个等级,确定了各病害分级依据、各病害指标值以及严重程度加权系数。最后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整治的原则。在设计上,应对软弱基础进行加固,并尽量采用两侧水沟排水形式,在软土地区应考虑预留道床注浆孔;在施工中,应保证施工质量,做到道床与下部结构间粘结良好,无空洞;在运营过程中,应重视地铁道床的例行检查以及沉降、断面尺寸监测。在发现病害后针对病害评估情况进行对应的翻修、加固或更针对性的治理。

杨淦,邵旭,李本昕,薛琴[5](2019)在《混凝土整体道床智能养护系统的研究与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地铁轨道施工标准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混凝土道床外观质量控制也更加严格、标准。为加强混凝土的养护质量,提高道床的外观质量,克服目前道床混凝土养护方式存在的不科学、不规范、不精细以及能耗高、污染重的现状,研发并应用了一种集成喷淋、探测、通信、控制、动力、供电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混凝土整体道床智能养护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道床的湿度与温度,自动调节养护过程的喷淋水量、行程范围以引导水化热的平稳释放,达到智能养护施工的目的,对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提高养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智能化工地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混凝土道床施工中具有非常广阔的运用前景。阐述了对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尤佺[6](2019)在《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及减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轻质混凝土具有自重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近年来在建筑行业中备受关注。而地铁作为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形式,随着地铁密度、运营频次大幅提升,地铁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日益凸显。现有减振途径和方法存在减振效果不明显、造价高、耐久性差等不足,因此开发一种效果显着、高性价比的减振措施并分析其减振机理对地铁减振隔振行业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旨在配制一种既满足实际施工中的工作性和强度要求,又达到长期服役所需疲劳特性和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而后对其减振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作为地铁道床材料进行振动路径隔断减振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轻质混凝土正交试验,配制出强度和工作性满足一定要求的轻质混凝土,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的工作性状和强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使用迷你坍落筒和普通坍落筒测量轻质混凝土的工作性状,建立了两者对应坍落度、扩展度、倒筒时间的关系;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粉煤灰用量、硅灰含量、砂率、减水剂用量和添加剂A含量对轻质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提出均匀指数(SI)和强度各向异性指数(SAI)分别评价混凝土的均匀程度和强度各向异性,并建立了两参数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强度与工作性指标,选择并设计了不同颗粒掺入比时适用轻质混凝土的配比。(2)开展超长循环荷载疲劳试验和干湿循环硫酸盐侵蚀试验,轻质混凝土的试验结果与已有普通混凝土的文献报导对比,发现轻质混凝土具有更强的抗疲劳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通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得出轻质混凝土的阻尼比与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发现其相对普通混凝土能量衰减能力、断裂韧性和疲劳稳定性更强;并根据试件在超长循环荷载作用下疲劳损伤产生微裂缝的时间推算出其疲劳寿命预测公式并进行试验补充验证;通过干湿循环硫酸盐侵蚀试验发现轻质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等级达到KS>150,且轻质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作用下的强度和质量变化规律一致;综合考虑轻质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结合相关规范可以得出其作为地铁道床材料时预计可使用的年限。(3)基于声子晶体局域共振理论并结合轻质混凝土特点,建立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概化等效模型,并进行减振带隙的机理分析。结合轻质混凝土实际配比建立对应的局域共振概化模型;推导改进平面波展开法(IPWE)频散方程的具体形式并进行退化验证,发现改进平面波展开法应用于轻质混凝土带隙特性计算时的收敛性明显优于普通平面波展开法(PWE);对原有禁带估计式进行改进和推导后发现,改进后的禁带估计式计算轻质混凝土带隙位置时表现出更高的精度;使用改进平面波展开法、考虑剪切应力的禁带估计式、有限元法计算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等效模型的带隙范围,其中改进后的禁带估计式在保持精度的同时具有较快的计算速度;利用有限元法计算振动能量和振动模式等,发现轻质混凝土概化等效模型中带隙打开和关闭的机理符合局域共振理论。(4)计算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概化等效模型的减振特性,对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改进禁带估计式提出轻质混凝土的设计流程。利用上述方法对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和三维三组元概化等效模型的带隙进行计算,对改进平面波展开法、考虑剪切应力的禁带估计式等方法的正确性进一步验证,得出不同配比的轻质混凝土对应的减振频段;研究物理参数及几何参数对起始频率、截止频率和带隙宽度的影响规律,并比较其影响程度的大小;结合等效模型中的刚度比和质量比,量化分析了相关物理参数和几何参数对衰减特性的作用,发现包裹层和基体的杨氏模量、包裹层外半径对衰减幅值影响较大;基于轻质混凝土特点和改进禁带估计式,提出减振设计的流程,分析相关配比参数对减振特性的影响。(5)提出轻质混凝土概化的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对其带隙特性与衰减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室内振动衰减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建立地铁隧道有限元模型,计算表明轻质混凝土作为地铁道床较于普通混凝土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推导并验证双谐振和三谐振超元胞的改进平面波展开法解,并使用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双谐振和三谐振复式晶格的带隙特性和衰减特性,基于此得出了轻质颗粒含量和组合形式对多频谐振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法振动模式分析多频谐振复式晶格中带隙打开和关闭的机理,并对减振频带的展宽效率进行研究,发现组合形式相比轻质颗粒含量对展宽效率影响更大;对轻质混凝土和素混凝土开展室内振动试验,结合多频谐振理论可以对轻质混凝土衰减试验中的减振效果进行解释;结合室内减振试验结果和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建立地铁有限元模型,发现轻质混凝土作为整体道床置于地铁系统中是也具有较好的减振特性。

林祖东[7](2019)在《纵向承台式整体道床病害机理分析及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床裂缝、板间离缝是无砟轨道结构主要伤损型式,严重影响着轨道的工作性能,现阶段无砟轨道修复工艺多注重修复结果,对病害形成机理缺乏考虑,易造成盲目维修,轻则影响修复效果,重则恶化轨道性能。某地铁运营线曲线桥上纵向承台式整体道床损伤严重,主要包括道床板八字型裂缝、道床板劈裂、道床板晃动三类,三类病害实质均为道床裂缝与板间离缝问题。为准确判断轨道病害形成机理,考虑地铁运营线轨道病害修复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快速有效的完成病害修复工作,本文对该区段的轨道病害情况,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试修复与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调研了轨道的病害情况,进行轨道静态检测与道床板动力测试,发现道床板八字型裂缝、道床板上表面劈裂、道床板晃动为三种引导轨道病害发展的主要病害。(2)通过综合比较,建立了可反映主要病害特征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列车荷载、风荷载、轮轨蠕滑力等计算荷载组合的影响。发现轮轨横向力过大,导致道床板表面混凝土拉裂形成八字型裂缝;八字型裂缝在道床板表面横向贯通后,受裂纹断裂强度因子影响,在较小应力下发生单侧劈裂;道床板在横向弯矩和水侵影响下出现板间离缝,其发展为脱空后即形成道床板晃动现象。(3)根据该处病害特征,通过设置传力杆、离缝注浆、设置限位凸台、轨道结构恢复、植筋锚固、防水处理等措施,对影响行车完全且病害较为典型的地段进行应急性试修复施工,并根据观测结果提出进一步修复方法优化建议,为后续类型病害的整治提供参考。

孙拴虎[8](2019)在《铁路整体道床混凝土干缩特性及开裂防治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由于其复杂的气候特点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使得该地区高速铁路在建设和运营前期,无砟轨道的整体道床出现了裂缝病害,个别区域病害较为严重,这势必影响整体道床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依托“西北大风干旱地区混凝土干缩对无砟轨道裂缝的影响以及裂缝控制技术研究”的科研项目,对西北地区整体道床由于干缩造成的开裂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整体道床裂缝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影响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及收缩变形的大风、干燥等关键因素展开了试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大风、干燥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及干缩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控制裂缝开展的措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西北地区整体道床实际开裂情况调研,分析总结出了混凝土收缩机理及整体道床的开裂规律,提出了控制混凝土干缩开裂的研究思路。2、进行了不同风速等级和不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试件干缩试验,通过对30天内不同龄期的试件内部相对湿度以及试件收缩量的测试与分析,探索了风速及养护条件对混凝土试件干缩变形和内部相对湿度分布的影响。3、依据试验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拟合出混凝土试件内部相对湿度与干缩变形的对应关系。据此关系,可通过测量混凝土结构内部相对湿度的方法来预测混凝土的干缩变形。4、研究了不同风速及不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试件内部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湿度。在试验时,取距干燥面的距离分别为30mm、45mm、和60mm处的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进行量测和分析。并采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模拟分析了混凝土的湿度场,进一步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和补充。5、根据研究结果,从整体道床的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对整体道床开裂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并在实际工程中对所采用的预防措施的防裂效果进行了跟踪验证,证明了该措施的有效性。6、在对已有裂缝修补措施和工艺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将现阶段采用的压力注浆法和表面封闭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体道床裂缝进行修补处理,并完善了其相应的修补工艺。

张景伟[9](2019)在《西北地区高速铁路整体道床开裂及裂缝部位碳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铁路基建工程在各地方都持续进行中。我国的高速铁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的结构形式,用整体道床替代传统的有砟轨道。而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其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部分路段的整体道床出现开裂的现象。整体道床裂缝的存在不但会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而且会使空气中的CO2气体进入其内部进而导致混凝土发生碳化反应而中性化,从而加速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这将影响到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从而对无砟轨道结构在运营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因此,本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整体道床开裂的具体情况,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西北地区整体道床开裂情况进行长期的观察、调研及量测工作,对道床板表面主要裂缝的分布情况、开裂位置作了介绍,并对八字形裂缝的表面开裂宽度做了详细统计,同时对导致整体道床裂缝开展的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2)为研究宽度对裂缝部位碳化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宽度裂缝部位碳化规律试验研究。为保证试验时裂缝宽度的精确控制,试验时的开裂试件制备选取预埋铜片的方式。在裂缝预制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验验证,确定了裂缝预制时不同厚度的铜片预埋方式及拔出的最佳时间。最后结合研究目的和试验时裂缝预制的情况,选取裂缝宽度为0.06mm、0.08mm、0.10mm、0.20mm及0.30mm的试件进行碳化试验。(3)通过对碳化后的裂缝部位的碳化状况进行研究,量取了距试件表面不同深度处的裂缝部位垂直开裂面方向的碳化深度,总结了碳化区域的分布规律,同时还研究了不同裂缝宽度对开裂部位碳化规律的影响。(4)为研究不同碳化时间对裂缝部位碳化规律及碳化深度的影响,分别将试件在碳化7天、14天、21天及28天时后,对裂缝部位碳化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对试件表面非裂缝部位的碳化深度、相同宽度但不同裂缝深度部位的碳化深度、裂缝底部的碳化深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不同碳化时间对裂缝部位的碳化影响规律。(5)基于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得出混凝土碳化的控制方程,并利用其与热传导方程在形式上的相似性,通过分析对应参数的意义,选取合理的参数值,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热分析模块,对开裂试件的碳化进行建模分析。(6)针对轨枕端部整体道床八字形裂缝的开展状况,通过相应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了三种进行裂缝预防与控制的措施,并将部分措施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通过对该措施在工程应用中的效果进行调研与分析,对该措施的裂缝预防与控制效果进行了肯定。(7)结合现阶段整体道床日常维护过程中,关于裂缝宽度与裂缝修补措施的对应关系的相关规定,提出了裂缝加权总宽度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整体道床裂缝开展评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杰,崔海军,刘克响,胡自鹏[10](2019)在《浅析轨道交通整体道床剥离原因及整治技术》文中指出针对轨道交通中整体道床剥离脱空等问题,从地质条件、设计、施工、运营维保等方面综合分析整体道床剥离的原因,根据地质条件及道床剥离程度将整体道床剥离状态分成3类,结合道床剥离的特点对于不同类别的道床剥离状态有针对性的提出先检测再制定整治方案、后治理验证的成套控制技术,以解决道床剥离反复的问题,降低养护费用,为整体道床类似病害的整治提供借鉴。

二、浅谈整体道床施工的裂纹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整体道床施工的裂纹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预防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砟轨道开裂研究现状
        1.2.2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预防和扩展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立柱式整体道床的施工期开裂仿真研究
    2.1 立柱式整体道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1 裂缝模型
        2.1.2 立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3 裂缝的表示方法及计算方法
    2.2 材料的本构关系
    2.3 施工参数取值
    2.4 水化热和外界温度同时影响下整体道床温度场计算
        2.4.1 热力学参数的选取
        2.4.2 初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2.4.3 热源的施加
        2.4.4 整体道床温度场计算
    2.5 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萌生分析
    2.6 立柱式整体道床模型的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工期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预防措施研究
    3.1 立柱开裂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不同钢筋排布方式下立柱的开裂分析
        3.2.1 增加横向分布筋对立柱裂缝控制作用研究
        3.2.2 增加轴向分布筋对立柱裂缝控制作用研究
        3.2.3 增加双向分布筋对立柱裂缝控制作用研究
        3.2.4 增加箍筋对立柱裂缝控制作用研究
        3.2.5 增加纵向受力钢筋对立柱裂缝控制作用研究
    3.3 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对立柱裂缝控制作用研究
    3.4 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对立柱裂缝控制作用研究
    3.5 立柱裂缝的预防措施及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营期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发展及控制措施研究
    4.1 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扩展有限元模型
        4.1.1 裂缝的扩展形式及断裂准则
        4.1.2 立柱预置裂缝有限元模型
    4.2 立柱裂缝的扩展分析
        4.2.1 螺栓上拔力作用下立柱裂缝的扩展分析
        4.2.2 温度荷载作用下立柱裂缝的扩展分析
        4.2.3 上拔力和温度荷载共同作用下立柱裂缝的扩展分析
    4.3 立柱结构运营裂缝的控制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数值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床剥离病害特性研究现状
        1.2.2 道床剥离病害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现场调研及病害原因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病害情况简介
    2.3 注浆材料试验
    2.4 剥离病害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列车动荷载分析与粘结面损伤理论
    3.1 列车振动荷载分析
    3.2 无限元边界
        3.2.1 无限元单元规则
        3.2.2 无限元单元节点处理方法
        3.2.3 节点处理方法的优化
    3.3 粘结面的损伤特性
        3.3.1 线弹性属性
        3.3.2 损伤起始判据
        3.3.3 损伤演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浆层刚度对结构应力及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假定
        4.1.2 材料参数
        4.1.3 计算模型
        4.1.4 模型中的三维接触
        4.1.5 计算工况
    4.2 注浆层刚度对管片纵向接头螺栓动应力的影响分析
    4.3 注浆层刚度对道床沉降的影响分析
    4.4 注浆层刚度对粘结力的影响分析
        4.4.1 粘结面之间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
        4.4.2 不同注浆层刚度下粘结力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道床剥离演化规律以及治理措施分析
    5.1 粘结强度对剥离范围的影响分析
    5.2 注浆层刚度对剥离范围的影响分析
    5.3 道床剥离病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道床剥离病害的产生及演化规律
    5.5 不同治理措施的治理效果分析
        5.5.1 管片内注浆的治理效果分析
        5.5.2 管片外注浆的治理效果分析
        5.5.3 预埋钢筋的加固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整体道床受力变形及开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无砟轨道整体道床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路基不均匀沉降研究
        1.3.2 路基沉降对整体道床板受力变形及开裂的研究
        1.3.3 无砟轨道整体道床板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于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整体道床开裂现状调研及其机理分析
    2.1 基于路基沉降的整体道床开裂现状调研分析
        2.1.1 整体道床开裂现状调研
        2.1.2 整体道床开裂现状分析总结
    2.2 路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整体道床开裂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基不均匀沉降与道床板受力变形及开裂的映射关系研究
    3.1 路基不均匀沉降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3.1.1 土体固结理论
        3.1.2 路基不均匀沉降机理
        3.1.3 路基不均匀沉降计算方法
    3.2 道床板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3.2.1 弹性叠合梁模型
        3.2.2 有限元法模型
    3.3 道床板受力变形数值分析
        3.3.1 选取合理参数
        3.3.2 双块式无砟轨道整体道床有限元模型
    3.4 路基不均匀沉降与道床板开裂及受力变形的映射关系
        3.4.1 道床板首次开裂时的裂缝分布规律及受力变形
        3.4.2 道床板第二次开裂时的裂缝分布规律及受力变形
        3.4.3 道床板第三次开裂时的裂缝分布规律及受力变形
        3.4.4 道床板裂缝发展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基沉降量和列车运行速度对整体道床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高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的衍变
    4.2 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下路基沉降量对整体道床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4.2.1 列车运行速度:250km/h
        4.2.2 列车运行速度:300km/h
        4.2.3 列车运行速度:350km/h
        4.2.4 列车运行速度:400km/h
    4.3 不同沉降量和不同列车速度下整体道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
        4.3.1 车体垂向加速度变化规律
        4.3.2 钢轨位移变化规律
        4.3.3 道床板位移变化规律
        4.3.4 道床板应力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体道床板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研究
    5.1 各国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限值控制
        5.1.1 德国路基沉降量的控制
        5.1.2 日本路基沉降量的控制
        5.1.3 我国路基沉降量的控制
    5.2 基于结构可调误差的路基沉降限值研究
        5.2.1 无砟轨道整体道床结构误差调整能力
        5.2.2 基于整体道床结构可调差的路基沉降限值
    5.3 基于行车安全的路基沉降限值研究
        5.3.1 车辆运行安全性指标
        5.3.2 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路基沉降限值
    5.4 基于整体道床结构动力作用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研究
        5.4.1 轨道结构动力作用指标
        5.4.2 满足整体道床结构动力作用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
    5.5 基于车辆舒适性的路基不均匀沉降限值研究
        5.5.1 乘客乘坐舒适性指标
        5.5.2 保证车辆舒适性的路基沉降限值
    5.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地铁区间结构与道床脱空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现状
        1.2.2 地铁道床病害机理及防治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铁道床表面病害调研
    2.1 部分城市地区地铁道床病害调研
    2.2 地铁道床表面病害现场调查
        2.2.1 明挖法施工区间
        2.2.2 矿山法施工区间
        2.2.3 盾构法施工区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
    3.1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介绍
        3.1.1 经验法
        3.1.2 钻孔取芯法
        3.1.3 钻孔摄像法
        3.1.4 探地雷达法
    3.2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的提出
    3.3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经验法
    3.4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探地雷达法
        3.4.1 探地雷达检测道床内部病害的模型试验
        3.4.2 探地雷达检测道床内部病害的现场试验
    3.5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钻孔取芯结合摄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道床脱空机理分析
    4.1 地铁道床脱空原因分析
        4.1.1 水文地质原因
        4.1.2 结构设计和施工原因
        4.1.3 运营和养护维修原因
        4.1.4 列车振动的影响
    4.2 地铁道床脱空发展过程分析
    4.3 地铁道床脱空的有限元模拟
        4.3.1 整体道床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4.3.3 地铁道床脱空有限元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标准
    5.1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方法
    5.2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内容
        5.2.1 地铁道床病害单指标评价
        5.2.2 地铁道床病害综合评价
        5.2.3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流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铁道床病害的预防与治理
    6.1 地铁道床病害的预防
        6.1.1 预防原则
        6.1.2 预防措施
    6.2 地铁道床病害的治理
        6.2.1 治理原则
        6.2.2 治理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混凝土整体道床智能养护系统的研究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智能养护系统的原理及总体设计
    2.1 智能养护系统的基本原理
    2.2 系统的结构组成
    2.3 产品技术创新特点
        (1)作业便利。
        (2)载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3)安全可靠。
        (4)4G通信。
        (5)雾化喷头。
3 智能养护系统的现场应用
4 结 语
    (1)预制轨枕块与新浇筑混凝土道床易产生八字裂纹。
    (2)智能养护系统将每延米整体道床的养护用水节约了70%左右。
    (3)智能养护技术的应用规范了现场养护施工过程。
    (4)提高了道床养护的工作效率。

(6)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及减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
        1.2.2 地铁减振常用措施
        1.2.3 局域共振减振理论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轻质混凝土配比试验
    2.1 试验材料与试样制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样制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试验
        2.2.2 倒筒试验
        2.2.3 轻质颗粒体积分数试验
        2.2.4 抗压强度试验
    2.3 标准坍落筒与迷你坍落筒各指标的关系
    2.4 轻质混凝土工作性与强度的影响因素
        2.4.1 工作性影响因素分析
        2.4.2 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2.5 离散与强度各向异性
        2.5.1 均匀指数(SI)
        2.5.2 强度各向异性指数(SAI)
        2.5.3 均匀指数与强度各向异性指数的关系
    2.6 轻质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
        2.6.1 25%体积掺入比轻质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
        2.6.2 不同体积掺入比轻质混凝土优化后的配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质混凝土的疲劳特性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配合比和试样制备
    3.3 轻质混凝土疲劳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动应力-应变曲线
        3.3.3 阻尼比
        3.3.4 动弹性模量
        3.3.5 疲劳损伤
    3.4 轻质混凝土硫酸盐侵蚀试验
        3.4.1 试验方法
        3.4.2 轻质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等级
        3.4.3 轻质混凝土的质量变化
        3.4.4 轻质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
        3.4.5 侵蚀过程中轻质混凝土的质量与强度变化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质混凝土减振带隙机理研究
    4.1 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等效模型
        4.1.1 等效模型的提出
        4.1.2 模型参数计算方法
    4.2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等效模型研究方法
        4.2.1 改进平面波展开法
        4.2.2 改进禁带估计式
        4.2.3 有限元法
    4.3 轻质混凝土三维三组元等效模型研究方法
        4.3.1 改进禁带估计式
        4.3.2 有效质量密度(EMD)法
        4.3.3 有限元法
    4.4 轻质混凝土局域共振等效模型减振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局域共振理论的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研究
    5.1 轻质混凝土带隙计算结果
        5.1.1 轻质混凝土计算参数
        5.1.2 轻质混凝土二维局域共振模型带隙汇总
        5.1.3 轻质混凝土三维局域共振模型带隙汇总
        5.1.4 轻质混凝土二维和三维局域共振模型带隙计算结果比较
    5.2 轻质混凝土带隙特性
        5.2.1 影响因素及其水平
        5.2.2 物理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带隙特性的影响
        5.2.3 敏感度系数定义
        5.2.4 带隙特性影响分析
    5.3 轻质混凝土衰减特性
        5.3.1 影响因素选取
        5.3.2 考察因素水平
        5.3.3 衰减特性影响研究
        5.3.4 衰减幅值量化分析
    5.4 轻质混凝土减振设计流程及相关配比参数
        5.4.1 减振控制参数
        5.4.2 减振设计流程
        5.4.3 配比参数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的轻质混凝土减振特性研究
    6.1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
        6.1.1 双谐振等效模型
        6.1.2 三谐振等效模型
    6.2 改进平面波展开法及超元胞内傅里叶系数求解
        6.2.1 双谐振复式晶格的傅里叶展开系数
        6.2.2 三谐振复式晶格的傅里叶展开系数
    6.3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算例及分析
        6.3.1 双谐振复式晶格案例
        6.3.2 三谐振复式晶格案例
    6.4 轻质混凝土二维三组元多频谐振复式晶格等效模型减振特性
        6.4.1 双谐振复式晶格减振特性分析
        6.4.2 三谐振复式晶格减振特性分析
    6.5 轻质混凝土室内振动衰减试验
        6.5.1 试验目的
        6.5.2 试样制备
        6.5.3 试验方法
        6.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6 轻质混凝土整体道床减振特性分析
        6.6.1 数值模型建立
        6.6.2 轻质混凝土整体道床的地铁减振特性
    6.7 轻质混凝土用于地铁减振道床的可行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纵向承台式整体道床病害机理分析及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地铁无砟轨道常见病害成因及治理研究现状
        1.2.1 轨枕松动成因及治理
        1.2.2 道床八字型裂缝成因及治理
        1.2.3 道床板晃动成因及治理
        1.2.4 钢轨磨损成因及治理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病害区段轨道现场检测及破坏分析
    2.1 病害区段轨道基本情况
        2.1.1 病害区段运营环境
        2.1.2 病害区段轨道设计参数
        2.1.3 病害区段轨道状况
    2.2 轨道静态检测分析
        2.2.1 地铁主要技术指标
        2.2.2 地铁现场静态检测分析
    2.3 轨道动态检测分析
    2.4 病害区段道床板破坏分析
        2.4.1 轨道病害主因分析
        2.4.2 道床板病害发展历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病害区段纵向承台式整体道床有限元计算
    3.1 纵向承台式整体道床有限元模型
    3.2 自然环境下病害区段轨道结构受力分析
        3.2.1 风荷载下轮轨横向力计算
        3.2.2 列车运行下轮轨垂向力取值
        3.2.3 列车运行下轮轨横向力取值
        3.2.4 列车运行下轮轨纵向力取值
    3.3 计算参数
    3.4 关键病害成因计算分析
        3.4.1 道床板上表面八字型裂缝形成机理
        3.4.2 道床板单侧劈裂形成机理
        3.4.3 道床板晃动形成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病害预修复
    4.1 病害预修复方案制定
        4.1.1 修复目标选取
        4.1.2 层间离缝注浆修复方法研究
        4.1.3 道床板植筋修复方法研究
        4.1.4 横向限位凸台设置研究
        4.1.5 钢轨传力杆设置研究
        4.1.6 结构伤损修复
    4.2 预修复施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病害修复方案优化及预防措施
    5.1 预修复方案问题总结
        5.1.1 预修复施工过程暴露问题
        5.1.2 修复后暴露问题
    5.2 病害修复方案优化
        5.2.1 道床板限位凸台设置方案优化
        5.2.2 钢轨传力杆设置方案优化
    5.3 病害预防措施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铁路整体道床混凝土干缩特性及开裂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1 混凝土收缩研究综述
        1.2.2 混凝土湿度场研究现状
        1.2.3 整体道床裂缝防治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混凝土收缩机理及整体道床开裂规律
    2.1 混凝土收缩与开裂的关系
        2.1.1 收缩机理
        2.1.2 收缩开裂理论
        2.1.3 控制混凝土干缩开裂的研究思路
    2.2 整体道床裂缝的主要特征
    2.3 整体道床裂缝的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3.1 引言
    3.2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3.2.1 试验原材料
        3.2.2 配合比选用
    3.3 试验方案
        3.3.1 干缩试验
        3.3.2 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相对湿度测试试验
    3.4 试验采用仪器和设备
第4章 混凝土干缩试验与特性
    4.1 风速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及收缩的影响分析
        4.1.1 准备工作
        4.1.2 试验过程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养护时间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及收缩的影响分析
        4.2.1 试验过程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试件不同位置处的内部相对湿度分布
        4.3.1 准备工作
        4.3.2 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3.4 风速组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土试件湿度场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湿度扩散
        5.2.1 扩散方程
        5.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5.2.3 湿度场模拟的重要参数
    5.3 参照组湿度场数值模拟
        5.3.1 湿度场与温度场的理论对比
        5.3.2 建模分析
        5.3.3 湿度试件湿度场的ANSYS计算结果
    5.4 风速组湿度场数值模拟
    5.5 养护组湿度场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体道床干缩裂缝的预防及裂缝治理措施
    6.1 裂缝预防措施
        6.1.1 设计方面
        6.1.2 施工方面
        6.1.3 预防效果
    6.2 裂缝治理措施
        6.2.1 裂缝发展阶段的判定
        6.2.2 裂缝修补时间的判定
        6.2.3 整体道床裂缝修补工艺及材料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西北地区高速铁路整体道床开裂及裂缝部位碳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无砟轨道发展现状
    1.3 混凝土结构开裂及碳化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开裂的相关研究
        1.3.2 整体道床开裂的相关研究
        1.3.3 混凝土碳化的相关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整体道床开裂现状及裂缝开展机理分析
    2.1 西北地区整体道床开裂现状调研
        2.1.1 主要裂缝形式及其分布情况调研
        2.1.2 主要裂缝开裂宽度调研
    2.2 整体道床开裂机理分析
        2.2.1 混凝土凝结硬化收缩引起的裂缝
        2.2.2 混凝土干燥收缩引起的裂缝
        2.2.3 基础沉降引起的裂缝
        2.2.4 温度荷载引起的裂缝
    2.3 环境条件对整体道床开裂的影响
    2.4 轨道结构构造对整体道床开裂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方案设计
    3.1 碳化试验设计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流程
    3.2 开裂试件制备设计
        3.2.1 试件制备方案选取
        3.2.2 试件制备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裂部位碳化规律试验研究
    4.1 开裂试件制备
        4.1.1 铜片固定预埋
        4.1.2 铜片最佳拔出时间研究
        4.1.3 成型试件裂缝宽度测试
        4.1.4 开裂试件制备流程
    4.2 开裂试件碳化试验
        4.2.1 碳化试验主要仪器及相关规定
        4.2.2 试件密封
        4.2.3 碳化参数设置
    4.3 试验结果处理分析
        4.3.1 表面碳化结果分析
        4.3.2 裂缝深度方向碳化结果分析
        4.3.3 裂缝底部碳化结果分析
        4.3.4 数据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裂缝部位碳化规律的数值模拟
    5.1 碳化控制方程推导
    5.2 碳化与热传导方程的相似性分析
    5.3 参数选取及建模
        5.3.1 参数选取
        5.3.2 模型建立
        5.3.3 数据提取
    5.4 模拟结果处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体道床开裂防治措施的研究
    6.1 轨枕端部应力集中开裂控制研究
        6.1.1 改进措施
        6.1.2 改进效果
    6.2 新旧混凝土粘结开裂控制研究
    6.3 养护不合理开裂控制研究
        6.3.1 现养护阶段存在的问题
        6.3.2 养护控制措施
    6.4 整体道床裂缝判定标准的完善
        6.4.1 裂缝加权总宽度理论
        6.4.2 考虑裂缝加权总宽度后的整体道床板损伤等级评定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浅析轨道交通整体道床剥离原因及整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整体道床剥离原因
    1.1 工程环境方面
    1.2 设计方面
    1.3 施工方面
    1.4 运营维保方面
2 整体道床剥离量测试方法
3 整体道床剥离整治技术
4 结语

四、浅谈整体道床施工的裂纹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立柱式整体道床裂缝预防与控制研究[D]. 林茹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2]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数值仿真分析[D]. 龚雨晨.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高速铁路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整体道床受力变形及开裂的影响研究[D]. 王利军.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4]地铁区间结构与道床脱空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 薛松. 东南大学, 2019(01)
  • [5]混凝土整体道床智能养护系统的研究与运用[J]. 杨淦,邵旭,李本昕,薛琴. 四川水力发电, 2019(S2)
  • [6]轻质混凝土材料性能及减振特性研究[D]. 尤佺. 东南大学, 2019
  • [7]纵向承台式整体道床病害机理分析及修复研究[D]. 林祖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铁路整体道床混凝土干缩特性及开裂防治研究[D]. 孙拴虎.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9]西北地区高速铁路整体道床开裂及裂缝部位碳化规律研究[D]. 张景伟.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10]浅析轨道交通整体道床剥离原因及整治技术[J]. 高杰,崔海军,刘克响,胡自鹏. 低温建筑技术, 2019(02)

标签:;  ;  ;  ;  ;  

浅谈整体道碴床施工中的裂缝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