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农业大学蚕业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项目背景

西南农业大学蚕业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项目背景

一、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计划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明,胡君梅[1](2019)在《我国蚕桑科技出版的精品策略探析——以《中国家蚕实用品种系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蚕桑科技出版是我国科技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中国家蚕实用品种系谱》的策划出版为例,分析总结了我国蚕桑科技精品图书出版的策略方法,包括选题策划、项目申报、团队组建、品种筛选、结构编排、栏目设计及呈现方式等,以期促进我国蚕桑科技精品出版和文化传承。

代方银,徐汉福[2](2019)在《西南大学举行向仲怀院士从教60周年暨蚕桑学科发展座谈会》文中认为2018年11月21日,"向仲怀院士从教60周年暨蚕桑学科发展座谈会"在西南大学东方红会议厅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卫国,副校长崔延强、靳玉乐、王进军,原副校长丁忠民,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原副校长周常勇,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原主任张诗亚,苏州大学原动物科学院院长沈卫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

张晴[3](2017)在《科技创新,让中华文明的彩带织就人类的梦想——记引领现代蚕学和蚕桑产业创新发展的向仲怀院士》文中认为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中国丝绸,名扬四海。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这里,国家把蚕桑作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

华恩顺[4](2016)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蚕桑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的国家,发展蚕桑产业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是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方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准确把握蚕桑产业发展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探讨蚕桑产业发展的实现机制、激励机制、合作机制等都已成为蚕桑领域的研究问题核心。为了更好的把握以上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与科学计量工具应用相结合,从定性与定量的双视角去分析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体系架构等,探索蚕桑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蚕桑产业研究的“蚕桑产业合作图谱”、“蚕桑产业共现图谱”、“蚕桑产业共引图谱”、“蚕桑产业耦合图谱”、“蚕桑产业共资助图谱”,以高频关键词代表蚕桑产业研究的热门领域,以高被引作者作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人物,以高被引文献作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以突变关键词作为该领域的前沿研究领域,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把握蚕桑产业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蚕桑领域知识图谱的绘制与分析可知,“类别共现”知识图谱中展示了蚕桑产业的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有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工程、高分子科学、科学与技术、昆虫学、生物技术和应用微生物学、农业、物理等。据此可预测,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学科融合、开辟多元化的发展新路径,与其他相关产业共融共促,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作者合作”关系图谱描绘的作者研究集中关键点分别为丝素蛋白、黄色基因、静电、大肠埃希氏菌、漫反射、硫系、胚胎滞育、桑蚕丝、仿生材料、胶原蛋白、生物聚合物丝等。“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展现的聚类信息分别为静电纺丝、丝素膜、胶原蛋白、生物聚合物、生物材料、树枝状、排泄系统、化学信号等。“共引图谱”中展示的高被引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丝纤蛋白纤维、丝生物材料、纺丝液、家蚕基因等。“耦合图谱”中展示了耦合关系密切的文献研究集中在免疫调节单克隆抗体、静电纺丝、丝蛋白、仿生材料、家蚕基因组、广波谱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以上图谱展示的研究关键点可知蚕桑产业发展研究中蚕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材料的开发应用、家蚕基因组研究,并与生物医学联系紧密。由此提出了桑、蚕的多元化利用开发、研究的发展路径。

向仲怀,顾国达,李建琴,封槐松,李龙,夏庆友,任永利,袁联伟[5](2012)在《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蚕业是我国具有5500多年悠久历史、广泛地域适应性、深厚文化底蕴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的传统种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蚕业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明显扩大,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科学技术持续创新、产业结构有待改善、整体生产效率急待提高、品种资源日益短缺、蚕桑病虫害威胁加大、蚕业转移加快、国内外竞争加剧等巨大挑战。因此,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程廷才[6](2008)在《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诱导表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群体,目前已报道的昆虫种类有100多万种,在生态系统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进化过程中,昆虫显然已经进化形成了一套高效的防御系统,用于抵御微生物的感染和寄生。除了保护色和机体物理屏障如角质表皮、鳞毛或甲壳外,昆虫还具有识别和清除体内异物的高效免疫分子。免疫系统研究是昆虫研究中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阐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起源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家蚕是典型的鳞翅目模式昆虫,也是一种完全依靠人类饲养才得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昆虫,其基础研究有着良好的积累,并保存有大量的突变体及繁育系。对家蚕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人们了解家蚕免疫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也可以促进人们对昆虫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理解,并为昆虫免疫分子的多样性研究提供线索。借鉴果蝇的免疫研究成果,利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基因芯片和EST等多种家蚕的数据资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对家蚕的免疫系统相关基因进行了鉴定,对一些关键基因进行了克隆,并对关键基因家族进行了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重点探讨了它们的免疫诱导表达模式和功能,最后对家蚕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的免疫系统相关基因采用果蝇和按蚊所有免疫相关基因在家蚕基因组中进行同源性分析的方法,鉴定家蚕的免疫系统相关基因。我们鉴定了家蚕21个基因家族的218个免疫相关基因,主要包括:(1)模式识别受体,如PGRP、GNBP、凝集素和清道夫受体等基因家族;(2)4个信号传导途径的相关基因:如Toll途径的Spz、Toll、MyD88、Pelle、Tube、TRAF2和Cactin,Imd途径的FADD、Dredd、TAK1、TAB、IKKβ、IKKγ和Relish,JAK/STAT途径的Domeless、Hopscotch和STAT;(3)7类抗菌肽家族的基因。其中,大约65%的基因具有EST表达证据;大约90%的基因已经定位到相应的染色体上,这为将来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家蚕的免疫相关基因在昆虫中都很保守。模式识别受体和抗菌肽基因则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在家蚕基因组中具有多个物种特异的拷贝,序列分化和物种特异的基因重复现象明显,暗示它们受到更小的环境选择压力。同时,发现45个家蚕—果蝇—按蚊—蜜蜂的1:1:1:1的直系同源基因,其中,信号传导途径的基因都显示1:1:1:1直系同源关系,推测家蚕拥有与果蝇等其它昆虫类似的免疫应答信号传导机制。2.基于全基因组芯片的免疫诱导表达谱分析本研究运用包含22987个基因探针的全基因组芯片,通过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诱导5龄第3天家蚕幼虫,在4个时间点对脂肪体进行了转录组比较分析。芯片扫描结果显示,总共有9961个探针有表达信号(信号值>400),占总探针数的43.3%,与此前的组织芯片结果相似。采用ratio>2倍的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我们获得了210个上调表达的基因和200个下调表达的基因。通过基因功能分类,结果显示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是免疫应答相关基因,包括模式识别受体、抗菌肽基因、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相关基因、黑化级联相关基因和调控铁元素代谢的基因等。而下调表达的基因主要是一些能量代谢和生化酶类基因,包括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的基因、表皮蛋白基因、低密度脂蛋白、激素相关基因、动力相关蛋白编码基因,以及与常规代谢有关的酶基因等。这种表达模式反映了昆虫脂肪体组织作为免疫应答器官的生理特征。通过比较抗菌肽基因attacin、enbocin、cecropin、moricin、lebocin和gloverin等的诱导表达模式,发现在大肠杆菌诱导后抗菌肽基因诱导表达比苏云金芽孢杆菌更迅速,前者在诱导的前2小时的诱导水平明显更高,但是后者诱导表达的最大峰值却比前者明显更高。例如,enbocinl在苏云金芽孢杆菌诱导12小时后达到99.49倍,比大肠杆菌的同一时间点高了近一倍;Attacin在苏云金芽孢杆菌诱导12小时后也达到93.55倍,比大肠杆菌的高了4倍。由此推测家蚕对大肠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免疫应答具有细微差异。但总体上,比较大肠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诱导芯片结果,发现两种细菌诱导后的上调表达基因和下调表达基因非常相似,并没有发现各自的特异表达基因,暗示了家蚕针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具有相似的免疫应答机制。3.家蚕的Toll相关受体基因家族Toll受体在先天免疫和发育中有重要作用,它们含有胞外亮氨酸富集结构域和胞内的TIR结构域,在昆虫和脊椎动物中都非常保守。通过与果蝇的Toll受体比较,发现家蚕基因组中含有13个Toll样受体,分别命名为BmToll、BmToll-2到11、BmToLK-1和BmToLK-2。染色体定位显示有8个成员位于第23号染色体上,其中BmToll、BmToll-2和BmToll-7是家蚕特有的亚群。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家蚕的Toll受体与其它昆虫的基因明显形成7个进化亚群,其中,BmToll-6、BmToll-8和BmToll-9与果蝇和按蚊的基因呈明显的直系同源关系。通过组织和发育时期的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结果表明BmToll和BmToll-2在卵巢中富集表达,暗示其可能在胚胎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BmToll-2和BmToll-4在幼虫的中肠富集表达,推测它们可能参与免疫防御。另外,BmToll-10和BmToll-11和BmToLK-2在精巢特异表达暗示它们可能与性别特异的生物学功能有关。同时,我们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10个Toll基因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僵菌诱导下的表达谱,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基因存在表达差异。如在注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样品中BmToll的表达明显被抑制;而BmToll-2则是在注射大肠杆菌和白僵菌的样品中表达量明显下调。相反,BmToll-3的表达量在三组诱导样品中都明显上调。家蚕Toll受体的鉴定和表达谱分析,将为我们研究Toll相关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和Toll信号传导途径的分子机制提供帮助。4.家蚕的抗菌肽基因家族通过与已报道的昆虫抗菌肽的同源性分析,我们发现家蚕基因组总共包含有39个抗菌肽基因,包括12个Moricins、12个Cecropins、7个Gloverins、3个Attacins、2个Lebocins、2个Enbocins和1个Defensin。其中,Moricin和Gloverin为鳞翅目昆虫特有的抗菌肽基因家族,并且成簇分布在基因组上。序列相似性和染色体定位信息表明,家蚕的抗菌肽基因是由祖先基因经历了多次复制产生的基因家族。而这种物种特异的基因复制现象有可能反映了抗菌肽基因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而产生多个基因拷贝以抵御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抗菌肽基因上游调控区的NF-kB/Rel和GATA转录因子结合元件对基因的表达起关键作用。在进化过程中,抗菌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同样经受进化选择。对29个家蚕抗菌肽基因的上游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出了kB-like、GATA、R1和CATT等基序簇。Cecropin和Moricin家族成员之间的上游调控序列的差异非常大,NF-kB样元件和GATA基序数目和位置都明显不同。而Gloverin家族成员之间的上游调控序列的变异较小,在距离转录起始位点附近都含有一个NF-kB样元件、一个GATA基序和一个R1基序。序列比较分析发现,Moricin和Cecropin基因家族的kB-like共有序列有明显不同的3末端序列,分别为GGKWNNRRNR和GGRRANYMMC。为了检测这些抗菌肽基因的诱导表达情况,我们用从细菌中分离的脂多糖作为诱导源,注射家蚕五龄幼虫,采用RT-PCR分析结果显示Cecropin和Gloverin两个家族的基因在诱导后高量表达,而Moricin B亚族的基因没有检测到表达。即使是在同一家族内,不同的基因之间在表达量和表达时期上也不尽相同。如Cecropin E基因的表达量明显比其它Cecropin基因低,表达的最高峰出现也比其它基因晚。结合这些基因的上游调控领域序列特征,推测免疫诱导活性差异与调控元件NF-kB-like、GATA位点数目的多少和这些调控元件与转录起始位点距离远近密切相关。另外,attacin和两个enbocin基因都可以被LPS诱导,但是表达量明显比Cecropin和Gloverin家族低,与细菌诱导芯片结果并不一致。这两个基因在两种细菌诱导后的表达变化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基因,推测家蚕对LPS和细菌的识别机制可能有所差异。5.家蚕抗菌肽基因的系统进化和诱导表达模式家蚕基因组包含了比其它昆虫更多的抗菌肽基因,其中Moricin、Cecropin和Gloverin等三个基因家族都含有多个拷贝。通过计算编码序列的同义突变和非同义突变,发现这些基因家族的同义突变/非同义突变(dN/ds)都小于1,分别为0.637、0.487和0.202,并且信号肽的比值比成熟肽的比值明显更大,暗示了成熟肽趋于更强的稳定性选择。在这三个家族中,受到的进化负选择压力大小关系为Moricin<Cecropin<Gloverin。结合抗菌谱和诱导表达活性的差异分析,发现选择压力小的Moricin和Cecropin家族成员之间的抗菌谱和诱导表达活性的差异明显比Gloverin家族的更大。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显示,Moricin和Cecropin家族都由α-螺旋组成,而正选择位点也主要位于该区域。通过家蚕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和诱导表达差异与序列差异的关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家蚕抗菌肽基因家族可能存在主要抗菌功能基因的强免疫诱导模式。家蚕的抗菌肽Moricin、Cecropin和Gloverin基因可能通过不等交换产生多拷贝基因家族。并且在与微生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抗菌肽基因的编码序列受到不同的选择压力,导致部分氨基酸的改变,从而改变抗菌肽的分子结构和相应的静电势。这些变化最终导致抗菌肽家族成员间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的差异。例如,Cecropin家族和鳞翅目特异的Moricin家族是由序列差异导致抗菌活性和诱导表达差异的典型家族,BmcecB1、BmcecD和BmmorA1等三个基因都具有高抗菌活性和高诱导表达的特点,推测它们可能承担了主要的抗菌功能,其它成员可能具有协同抗菌功能。而鳞翅目特异的Gloverin家族的序列分化比前两个家族小,功能上的分化也不如它们明显,并不完全符合高抗菌活性和高诱导表达的规律。例如,BmglvA2符合高抗菌活性和高诱导表达的规律,而BmglvB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是诱导表达水平却相对最低。家蚕抗菌基因家族的这种特征可能为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以及功能分化的理解和由复制而来的新基因的命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模式。6.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调控网络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初步提出家蚕的抗菌肽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其步骤大致可分为4个:首先,家蚕在受到细菌感染时,模式识别受体PGRPs和GNBPs对感染信号进行识别,并通过胞外的丝氨酸蛋白酶级联激活家蚕的Sp(?)itzle基因。其次,活化的Sp(?)tzle基因激活Toll受体,或者通过PGRP长型受体激活胞内的Imd蛋白,把细胞外的感染信号传递到胞内。再次,通过胞内信号级联反应,激活家蚕的NF-kB类转录调控因子BmRel或BmRelish。最后,激活的转录因子进入细胞核,与抗菌肽基因的上游调控序列结合,高效启动家蚕的抗菌肽基因表达。

代方银[7](2008)在《家蚕突变基因的遗传与近等位基因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遗传学研究良好的实验动物。早期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家蚕具有与果蝇几乎相当的地位。家蚕不但具有操作方便、个体大小适中、生长发育周期短、繁殖系数高等优点,而且其遗传资源丰富,是基因突变研究的良好材料。家蚕遗传资源研究一直是蚕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今更是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基础。随着家蚕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特别是家蚕全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推动蚕不仅在蚕丝学领域的研究深入发展,而且使蚕在鳞翅目模式、生物反应器、发育生物学等生物学基础研究和遗传工程等研究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家蚕模式生物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家蚕新突变、近等位基因系及近交系等创新遗传资源的获得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是支撑前述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资源。而支撑家蚕遗传资源利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蚕的遗传学研究成果。为此,本研究在发展构建世界最大的家蚕遗传资源库的背景下,和建立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遗传资源体系的目标中,系统进行了家蚕新突变的发掘、表型研究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构建家蚕染色体标记基因的近等位基因系及重要遗传品系的近交系,并应用近等位基因系和近交系进行突变基因的分子定位,初步探索家蚕经典遗传图谱与分子标记图谱的整合,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新突变基因及重要遗传资源的发掘通过广泛系统地收集家蚕多样性资源,特别是地方品种资源,结合诱变及野桑蚕与家蚕杂交分离固定,获得家蚕突变体材料,进而通过性状调查、遗传鉴定,发现家蚕新突变等重要遗传资源。本研究获得了丰硕的原始创新结果,发现了29个家蚕新的形态突变基因,研究获得了家蚕广食性遗传系统GS01等,发现了家蚕卵巢管数目变异的11种类型。29个新突变分别是:(1)家蚕卵形、卵色突变8个:新小卵(sm-n)、三眠大卵(Get)、淡红卵(rep)、新母性白卵(w-1n)、第3白卵c(w-3c)、BT924白卵(w-3bt)、BH863白卵(w-3bh)、新第2褐卵(b-2n)。(2)家蚕幼虫斑纹、体色突变7个:微小多星纹(mss)、x射线诱发多星纹(mstx)、楔型眼纹(Wes)、心形眼纹(ces)、第2眼纹全黑(bl-2)、赤起(Rm)、显性黄体色C(Xanc)。(3)家蚕幼虫体壁透明性(油蚕)突变4个:第2伴性油蚕(os2)、h斑油蚕(ohm)、第2h斑油蚕(ohm2)、γ射线诱发油蚕(occo)。(4)家蚕幼虫体形突变3个:第2数珠蚕(mf-2)、新缢蚕(co-n)、短体蚕(Sq)。(5)家蚕蛹体色突变2个:浓黑蛹(bp2)、第2煤色(so2)。(6)成虫体色突变2个:从性黑蛾(sml)、黑腹蛾(Ba)。(7)家蚕茧色新类型2个:绿茧d(Gd)、新绿茧(Gn)。(8)丝蛋白合成相关突变1个:薄纸茧c(flc-c)。这些新突变型占国内同期发现总数的90%以上,约占国际同期发现总数的70%以上,丰富了家蚕突变资源,充实和完善了我国家蚕遗传资源库。2.家蚕新突变的遗传分析(1)通过精心设计和进行大量的杂交遗传分析,本研究阐明了上述包括广食性系GS01在内的30个遗传突变的基本遗传规律:其中隐性遗传者21个,显性遗传者9个;表现假母性遗传者2个(sm-n、Get),表现母性影响遗传者2个(w-1n、b-2n),表现伴性遗传者2个(Get、os2),表现典型从性遗传者1个(sml);纯合体致死突变2个(Wes和Sq)。(2)在未进行全面连锁检索的情况下,通过与已知基因间的遗传分析,确定了上述30个新突变中18个的连锁群,其中15个确定了基因座。研究确定了1个新的复等位基因群,并确定其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ohm>ohm2>oh。(3)家蚕遗传规律研究具有宝贵的新发现。主要有:本研究发现的从性黑蛾(sml),是家蚕遗传上发现的首个表现典型从性遗传的遗传性状;揭示了家蚕白色卵基因对较深色突变卵色基因(如红色卵等)上位作用的普遍性;研究发现外层黄茧基因(C)对绿色茧(Gn)表现显性上位作用,h斑油蚕(ohm)对中国油蚕(oc)表现隐性上位作用,发现了家蚕对甘蓝摄食性突变(GS01)的显性抑制基因的客观存在,研究发现了家蚕第4褐卵(b-4)和红色卵(re)间的基因互作关系,双隐性纯合体b-4/b-4 re/re的卵色表现新性状——淡橙黄色卵,等。这些发现丰富了家蚕遗传学内容。3.家蚕突变系统的基因型鉴定通过顺反测验,本研究还鉴定了家蚕20余个突变系统的白色卵的基因型或遗传模式、鉴定了20余个突变系统的红色卵的基因型或遗传模式,鉴定了多个突变系统的褐色卵的基因型或遗传模式,等。这些信息的获得,为深入整理家蚕突变基因资源库提供了相关依据,也是这些突变基因系利用的重要依据。4.突变基因的连锁定位对新突变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在确定连锁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经典的三点测验或两点测验定位突变基因,并将新定位的突变基因补充到家蚕连锁遗传图谱中,这是深入进行突变基因遗传分析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完成了5个新突变的连锁定位研究。按照“基因名称(基因符号:连锁群番号-基因位点)”的形式表述,分别是:新缢蚕(co-n:2-5.5)、楔形眼纹(Wes:6-24.3)、无鳞毛翅(nlw:13-28.6)、心形眼纹(ces:14-50.7)、短体蚕(Sq:14-34.6)。此外,完成了第2数珠蚕(mf-2)的连锁检索,发现其遗传基因属于第15连锁群,表述为:第2数珠蚕(mf-2:15-?)。mf-2的基因座尚待进一步研究。已将上述5个被定位的基因补充到家蚕连锁遗传图谱中,修订的连锁遗传图谱新增了5个基因位点。因此,本论文研究共确定了24个新突变的连锁群,确定了20个突变基因的基因座。5.关于家蚕第27连锁群的修订对新绿茧(New green cocoon,Gn)的连锁分析发现,Gn与家蚕连锁遗传图谱每个连锁群的标记基因均表现为独立遗传,即Gn不属于现有家蚕连锁遗传图谱的任一连锁群。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家蚕第24、27连锁群应该合并为一个连锁群,即新的第24连锁群。于是,根据本研究,我们将家蚕新绿茧(Gn)作为新的第27连锁群的唯一代表基因,从而使家蚕连锁遗传图谱依然成为一个包括28个连锁群的完整的连锁图谱。这是中国学者在家蚕连锁遗传图谱的研究中首次发现并确定新的连锁群。6.连锁定位系的构建进行基因的经典定位分析,需要包含同一连锁群的2个及其以上标记基因的亲本,称为连锁定位系。通过本研究,我们新培育构建了几个重要的连锁定位系统,包括:第2连锁群的co-n-Y、第6连锁群的EKp-Wes,第13连锁群的b-t-ch-nlw、ch-nlw、b-t-nlw,第14连锁群的oa-ces,第15连锁群的bl-mf-2,第19连锁群的nb-ki-2。这些遗传材料的构建,为定位同一连锁群上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与分子连锁图谱的整合研究奠定了资源基础。含有母性影响遗传基因的连锁定位系的构建,具有特殊的困难,本研究探索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构建方案,其关键策略在于首先使母性影响遗传基因纯合。这是生物遗传中一个普遍的问题,该方案对其他生物的母性影响遗传基因的连锁遗传和选择具有参考意义。7.近等位基因系的构建用大造作受体亲本,构建了家蚕28对染色体各1个重要标记基因的近等位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s,NILs),与轮回亲本的交配次数达到20~25次。采用SSR-PCR技术对所培育的28个近等位基因系和轮回亲本进行遗传检测,结果表明各近等位基因系与轮回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达到99.3%~100%。在培育中,对轮回亲本大造同步进行了近交培育,从而保证了育成近等基因系的遗传纯度,通过SSR-PCR对其中的近等位基因系Dazao-K进行遗传检测,结果其群体遗传纯度为99.9%。这些结果表明,这组近等位基因系达到了很高的遗传标准。这是家蚕遗传上首次大规模构建近等位基因系,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一套家蚕近等位基因系。8.近交系的培育采用全同胞交配选择20代以上,培育了家蚕基础研究主要遗传品系大造(Dazao)和C108的近交系,同时培育了本研究发现并建立的广食性系统GS01的近交系,分别命名为:BmIS-Dazao、BmIS-C108、BmIS-GS01。采用SSR-PCR技术对BmIS-Dazao20、BmIS-C10820的个体DNA进行遗传检测,其群体遗传纯度分别为99.17%、99.87%;对BmIS-GS0110的个体DNA进行遗传检测,其群体遗传纯度为88.31%(第20代的遗传纯度检测实验尚在进行)。这些结果说明,经过20代全同胞交配培育的家蚕近交系,其遗传纯度达到哺乳动物关于近交系遗传纯度必须达到99%以上的标准。3个近交系的培育,为家蚕基础研究奠定了标准化实验材料基础,其中广食性近交系BmIS-GS01更适合作为家蚕实验动物品系。该项研究是家蚕全同胞近交系研究的开创性工作。9.利用近等位基因系和近交系进行突变基因分子定位(1)用近等位基因系Dazao-Ze、Dazao-L、Dazao-pe、Dazao-ch与近交系BmIS-C108组配杂交组合,进行了家蚕第3、4、5、13染色体的标记基因Ze、L、pe、ch的SSR分子标记定位,获得了此4个标记基因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实现了家蚕经典连锁遗传图谱中这4个连锁群与分子连锁图谱的初步整合,并为上述几个连锁群与基因组图谱的对应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2)用近交系与14连锁群的标记基因U、Nd-s、Di、oa组配杂交组合,进行了标记基因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定位,并通过joinmap作图软件对所获得的连锁图谱进行整合,获得了4个基因的分子标记整合图谱。图谱中4个基因的位置和遗传距离与家蚕经典连锁遗传图谱的14连锁群一致。我们的研究表明,使用标准的遗传材料,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实现家蚕分子连锁图谱与经典连锁图谱的全面整合。

侯勇[8](2007)在《家蚕丝腺、血液、脂肪体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文中提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明,仅对遗传信息载体—基因组进行研究,还远不能对生命活动的机理做出全面的解释。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多层次的,作为基因的最终产物—蛋白质才是执行功能的单元体。因此,要对复杂的生命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必然要在蛋白质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家蚕基因组完成以后,家蚕的研究进入了功能基因组研究时代,而家蚕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建立了高质量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的同时,还对家蚕丝腺、血液、脂肪体等组织在不同发育组织时期的蛋白质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一、家蚕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的建立本实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家蚕各组织进行双向电泳研究,从样品处理方案、等电聚焦时间、不同类型设备的聚焦效果、不同染色方法的差异、实验中常见的问题等因素对家蚕双向电泳研究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优化。结果发现,对于家蚕丝腺等样品组织,采用加液氮研磨、高速离心的方法比采用TCA沉淀的方法更为合适,蛋白损失少,图谱均匀清晰。因此,本实验经过各种条件优化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家蚕组织样品分析的双向电泳研究方法,与前人的电泳研究结果相比较,利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双向电泳图谱中蛋白点的分辨率和重复性更高。在建立家蚕蛋白点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体系时,本实验对胶内消化过程中的胰酶用量,挖点大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的参数选择等实验条件进行了分析总结,构建了高质量、高通量的家蚕凝胶挖点和质谱分析研究平台。结合家蚕基因组数据,采用GPMAW软件建立了本地家蚕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分析系统。与传统的MASCOT在线检索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可以快速方便的对NCBI已报道的家蚕蛋白质进行鉴定,而且可以对未曾报道过的,但已被家蚕基因组所预测的家蚕蛋白质进行有效的鉴定。二、家蚕丝腺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在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建立以后,首先对与家蚕经济性状最为密切相关的丝腺组织进行了的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18cm,pH 3~10胶条和12.5%SDS-PAGE所获得的丝腺双向电泳图谱背景较低,蛋白点的分布均匀,通过图象扫描和软件分析可以明显检测到超过700个蛋白点。在此基础之上,实验对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进行了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都可以得到清晰均匀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且两张图谱的蛋白点存在着极为相似的分布模式,其中中部丝腺可检测到的蛋白点有612±12个,在后部丝腺可检测到的蛋白点有598±28个,匹配率达到了80%以上。针对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蛋白点,实验采用MALDI-TOF MS型质谱设备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中包括了一些热激蛋白、DNA转录相关因子及一些新发现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为了进一步确认肽质量指纹图谱的鉴定结果,实验又利用MALDI-TOF PSD的方法对两个新发现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进行了源后裂解分析,结果发现母离子肽段所产生的二级碎片离子几乎可以被所预测的肽段序列完整的解析,从而证明了数据库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其结构和表达模式的调查分析,推测丝腺中这两个高表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与抑制丝蛋白的降解机制相关。在对家蚕后部丝腺中98个较明显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分析时,发现95%以上的蛋白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都有较好的信噪比和质量精度,而其中的88个蛋白点得到了成功鉴定,成功率接近90%。它们涉及分子伴侣蛋白、结构蛋白、氧化还原蛋白、蛋白酶抑制剂及与代谢相关的酶类等,这对人们认识丝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将本次实验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结果相比,发现丝蛋白的重要组分丝素轻链和p25蛋白在不同实验结果中的差异很大。经过对所采用材料的品种、时期和实验方法等差异因素分析之后,推测Fib-L、p25在不同实验中所得到的差异现象可能与实验所采用不同的品种有关系。三、家蚕血液蛋白质组研究家蚕在发育变态过程中血液蛋白组成变化极为明显。本实验首先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蚕血液蛋白质进行了SDS-PAGE电泳分析,从整体上对5龄幼虫到羽化当天的家蚕血液蛋白质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实验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5龄幼虫第3天、5龄幼虫第6天、化蛹第3天、化蛹第8天、羽化当天雄蚕和雌蚕血液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一些蛋白质在生长和变态发育过程中发生明显上调表达或下调表达现象。采用质谱技术对这些发育时期差异蛋白点鉴定时,发现它们不仅包括了SP贮存蛋白、30K蛋白、Vn(卵黄原蛋白)等已被研究报道的蛋白质,还包含了一些未曾被发现的新蛋白质,如Aldose reductase homolog,Apolipoprotein D homolog等,它们可能参与了如食物消化、物质代谢、羽化飞行等不同发育阶段的重要生理活动;在对家蚕血液蛋白重要成分30 K蛋白进行鉴定时,发现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的方法可以从家蚕化蛹第3天的血液中鉴定出5种不同的家蚕30K家族成员,由于其表达量高,等电点、分子量接近的特点,在双向电泳图谱中发生了蛋白的融合现象;在对家蚕5龄第3天血液蛋白点进行鉴定时,实验成功获得了47个蛋白点的鉴定结果,这其中包括大量与物质代谢相关的酶类、离子转运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类、免疫相关蛋白质等,它们对血液执行物质运输和其他相关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比较家蚕受到不同微生物侵染后血液蛋白组成变化情况时,实验发现一些蛋白表达量发生了上调或下调反应,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家蚕血液蛋白30K、Transferrin、ApolipophorinⅢ等蛋白质,它们虽然不是昆虫的免疫信号传导途径中主要蛋白,但是此现象暗示了这些蛋白极有可能与家蚕的免疫反应体系相关。四、家蚕脂肪体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本实验首次利用蛋白质组技术对家蚕5龄第5天的脂肪体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从pH3~10,18cm胶条,12.5%的SDS-PAGE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可以清晰的得到近700个蛋白点,图谱的背景低,蛋白点分离效果良好。利用MALDI-TOF MS对家蚕脂肪体双向电泳图谱中表达量较高的41个蛋白点进行凝胶挖取和质谱分析时发现,其中80%以上的蛋白点都得到了良好的鉴定结果。它们当中含有大量与代谢反应相关的酶类物质,与免疫反应相关的蛋白、家蚕血液蛋白重要的成分30K蛋白、核糖体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热激蛋白等,这些蛋白的鉴定为人们从蛋白质水平上认识家蚕脂肪体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本实验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家蚕化蛹变态期脂肪体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簇第2天的家蚕脂肪体和化蛹后第2天的脂肪体蛋白质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利用MAIDI-TOF MS对其中一些较为明显的蛋白点进行鉴定时,发现这其中包括了家蚕血液30K蛋白、细胞骨架蛋白actin、tubulin、热激蛋白等蛋白质;为了更加方便准确的对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实验还采用DIGE技术对家蚕化蛹前后的脂肪体蛋白质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化蛹前后的短暂时间内,脂肪体的一些蛋白质表达发生了明显的上调或下调反应。这些化蛹前后蛋白质的变化为人们认识昆虫变态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五、家蚕中肠、精巢、胚胎等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初探除了对家蚕的丝腺、血液、脂肪体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外,本实验还对家蚕中肠、精巢、胚胎等组织进行了一些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这为以后的家蚕蛋白质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利用18cm,pH3~10胶条,12.5%的SDS-PAGE对家蚕中肠组织进行双向电泳分析时发现,经过硝酸银染色,可以从中肠双向电泳图谱中检测到超过600个较为明显的蛋白点,在成功鉴定的36个蛋白点中,涉及到与肌肉运动相关的蛋白,如tropomyosin;与糖和脂肪代谢相关的蛋白,如Enolase,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ransketolase;离子转运蛋白,如vacuolar ATP synthase、H+-transporting ATPase、Porin;细胞凋亡因子,如SMP-30,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等,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中肠的功能;在利用pH3~10,13cm胶条12.5%SDS-PAGE对家蚕精巢组织做调查分析时,发现在精巢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可以明显检测到超过350个蛋白点,它们主要分布在pH4~9,分子量20kD~80kD之间,良好图谱的建立为今后对精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实验还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卵蛋白质组成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其中一部分较为明显的差异蛋白带进行了质谱鉴定,除了卵特异蛋白ESP,卵黄磷蛋白这些在胚胎变化过程中重要的蛋白以外,实验还鉴定出了actin 3肌动蛋白,它在家蚕胚胎发育后期有明显上调表达的趋势,这为今后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期的卵蛋白质组成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目前,虽然家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工作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在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实验在建立了高通量、较为完整的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的同时,对家蚕丝腺、血液、脂肪体等组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为今后开展大规模的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余有成[9](2007)在《向仲怀:2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文中指出古老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华民族不畏艰辛、自强不息的精神。更赋予了我们开拓“新丝绸之路”的使命与责任。正是带着这种梦想,向仲怀院士怀着无限的热情,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为我们筑就了“21世纪新丝绸之路”。成为一项伟大的里程碑式的研究。

徐汉福,夏庆友,刘春,吴雪峰,杨远萍,赵萍,向仲怀[10](2005)在《家蚕转基因载体pBacA3EG的构建及其表达》文中认为以家蚕Bombyxmori肌动蛋白A3(actin3)启动子、增强性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基因及SV40的多聚腺苷酸识别序列为元件,经多次克隆,将其插入到piggyBac转座载体中。经PCR、酶切鉴定及测序表明各元件已按正确的方式插入到piggyBac载体中。将构建好的piggyBac表达载体显微注射到胚盘形成前期的蚕卵中,在胚胎早期发育的第3天,通过体视荧光显微镜检测到蚕卵内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结果表明该载体构建正确且能在蚕卵中进行表达。家蚕转基因载体的体外瞬时表达不但是成功进行家蚕转基因所必需的第一步,而且其自身也可以应用于基因的功能研究,为家蚕后基因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计划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计划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蚕桑科技出版的精品策略探析——以《中国家蚕实用品种系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靠科技优势,策划精品选题
    (一)依托蚕桑学科优势,挖掘精品选题
    (二)以蚕桑科技图书的集群出版助推精品出版
二、打造行业权威品牌,积极申报国家项目
    (一)行业权威专家担任顾问和主编
    (二)整合全国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精英和骨干作为编写队伍
    (三)申报项目基金,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精选实用品种,构建精品内容
    (一)精心确定品种收录原则
    (二)以数据分析验证收录原则的科学合理性
四、突出系谱特征,创新结构体例
    (一)以品种编号为序编排一级目录
    (二)突出系谱特征的栏目体例设计
五、简练优美,科学规范的行文表述
    (一)文字描述和表格呈现相结合
    (二)科学规范与尊重历史相统一

(4)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蚕桑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蚕桑产业发展研究概述
        1.2.2 信息可视化技术概况
        1.2.3 科学知识图谱概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分析软件介绍及数据信息处理
    2.1 CiteSpace软件介绍及其使用方法
        2.1.1 CiteSpace软件介绍
        2.1.2 CiteSpace软件使用方法
    2.2 数据信息标准化
        2.2.1 数据库的选择
        2.2.2 数据的收集
        2.2.3 数据信息的处理
3 蚕桑产业“合作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3.1 蚕桑产业“作者合作”关系图谱构建与分析
        3.1.1 蚕桑产业研究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3.1.2 蚕桑产业“作者合作”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3.2 蚕桑产业“机构合作”关系图谱构建与分析
        3.2.1 蚕桑产业领域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3.2.2 蚕桑产业“机构合作”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3.3 蚕桑产业“国家合作”关系图谱构建与分析
        3.3.1 蚕桑研究领域“国家”发文量统计
        3.3.2 蚕桑产业“国家合作”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4 蚕桑产业“共现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4.1 蚕桑产业“特征词共现”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4.2 蚕桑产业“关键词共现”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4.2.1 蚕桑产业研究关键词的统计分析
        4.2.2 蚕桑产业“关键词共现”关系知识图谱的构建分析
    4.3 蚕桑产业“类别共现”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4.3.1 蚕桑产业学科发文量情况统计
        4.3.2 蚕桑产业“类别共现”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5 蚕桑产业“共引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5.1 蚕桑产业“文献共被引”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5.1.1 蚕桑产业研究文献被引情况统计
        5.1.2 蚕桑产业“文献共被引”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5.2 蚕桑产业“作者共被引”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5.2.1 蚕桑产业“作者共被引”频次信息统计
        5.2.2 蚕桑产业“作者共被引”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5.3 蚕桑产业“期刊共被引”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5.3.1 蚕桑产业相关研究期刊被引频次分析
        5.3.2 蚕桑产业“期刊共被引”关系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6 蚕桑产业“耦合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7 蚕桑产业“共资助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7.1 蚕桑产业研究基金资助机构的统计分析
    7.2 蚕桑产业“共同资助”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8 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8.1 桑的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
        8.1.1 桑叶的产业开发应用
        8.1.2 桑枝的产业开发应用
        8.1.3 桑椹的产业开发应用
    8.2 蚕的多元化产业发展途径
        8.2.1 蚕蛹的多元化开发
        8.2.2 蚕蛾的多元化开发
        8.2.3 蚕沙的多元化开发
        8.2.4 家蚕的生物反应器研究
        8.2.5 蚕丝的生物材料开发研究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研究工作和主要科研成果

(5)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蚕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 蚕业发展现状
        1. 蚕业生产在波动中扩大, 规模渐趋于稳定
        2. 蚕茧价格波浪式上升, 具有鲜明的发散趋势
        3. 蚕桑生产区域较集中, “东桑西移”渐趋稳定
        4. 蚕业产业化经营, 一批蚕业龙头企业不断成长
        5. 蚕业效益明显提高, 资源综合利用增强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蚕业生产规模较小, 生产效率较低
        2. 蚕桑生产自然风险加大, 蚕茧市场风险加剧
        3.“东桑西移”较快, 优质茧生产基地萎缩严重
        4. 蚕业实用技术进步缓慢, 技术推广体系薄弱
        5. 蚕种生产经营落后, 蚕种质量不稳定
        6. 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规模小, 产业化程度弱
        7. 管理体制不畅, 产业链各环节割裂
二、国际蚕业演变规律与国外蚕业发展模式
    (一) 国际蚕业的演变规律
        1. 世界茧丝生产具有鲜明的寡头垄断特征
        2. 世界茧丝市场供求基本稳定
        3. 蚕业具有不断转移的特征
        4. 蚕业转移速度取决于多重因素
        5. 产业链各环节的转移度存在差异
    (二) 国外蚕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 日本蚕业发展模式
        (1) 发展兴盛期 (1868—1939年)
        (2) 战时危机期 (1939—1949年)
        (3) 战后恢复期 (1950—1970年)
        (4) 衰退萎缩期 (1970年以后)
        2. 印度蚕业发展模式
        第一, 丰富的资源优势。
        第二, 传统的丝绸消费习惯
        第三, 高度市场化的茧丝流通体制
        第四, 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
        第五, 抓住了良好的外部机遇
        3. 巴西蚕业发展模式
    (三) 国外蚕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1. 加快市场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2. 改革管理体制, 明确管理职能
        3. 进行科学的政府干预和适度的政策保护
        4. 理顺科研体制, 强化蚕桑科研机构
        5. 重视蚕业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推广
        6. 充分发挥蚕农组织的作用
        7. 加强高等专业教育, 培养蚕桑专业人才
三、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分析
        1. 国际市场需求演变与趋势
        (1) 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
        (2) 出口市场结构变化
        (3) 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4) 国际市场需求演变的趋势与前景
        2. 国内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
        (1) 国内丝绸消费市场的需求特点
        1) 国内消费者对丝绸的认知水平和喜好程度与职业、收入、社会阅历、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
        2) 国内消费者的丝绸消费行为和消费意愿存在较大差异
        3) 现行居民丝绸消费水平还比较低, 家庭丝绸拥有量较少, 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空间和潜在商机
        4) 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棉纤维, 其次是蚕丝, 第三是麻、毛类, 最不受欢迎是化纤
        5) 消费者对丝绸服装期望选择最高, 其次是蚕丝被, 丝绸面料和其它丝绸制品的选择较少
        (2) 影响国内丝绸消费的主要因素
        1) 丝绸产品本身的价格
        2)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 替代品
        4) 消费者偏好
        (3) 国内丝绸市场发展趋势与潜力
        3. 由外贸依赖型向内外需双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
    (二)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供给分析
        1. 蚕业生产能力分析
        2. 蚕业供给结构分析
        (1) 产业结构
        (2) 区域结构
        (3) 产品结构
        (4) 由单一产业链向多元辐射增长方式转变
    (三)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分析
        1. 世界蚕业科技发展趋势
        (1) 蚕桑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发展
        (2) 桑树养育技术发展
        (3) 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发展
        (4) 蚕桑设施与设备技术发展
        (5)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
        2. 国内蚕业科技发展趋势
        (1) 蚕桑遗传育种研究
        (2) 栽桑、土肥管理和养蚕技术研究
        (3) 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
        (4) 设施与设备技术研究
        (5)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四、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蚕业的必然选择
        1. 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成为蚕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 长而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3. 中国蚕丝业在世界蚕丝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难以撼动
        4.“东桑西移”下的产业区域转移保障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
        5. 蚕丝的优良特征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消费前景
        6. 技术与市场互动将推动蚕业生产和消费向多元化发展
        7. 蚕业产业发展特征符合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发展原理
    (二)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1.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 满足消费需求, 提高人们生活品质
        2. 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 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4. 提升国际竞争力, 成为蚕业强国
    (四)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五) 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 总体思路
        2. 基本思路
        (1) 稳定蚕桑生产规模, 提高茧丝质量与生产效益
        (2) 加强东西部分工与合作, 整合发展蚕桑产业
        (3)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提升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
        (4) 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5) 因地制宜, 推进蚕业产业化经营
        (6) 加强蚕桑资源循环综合利用, 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
        (7) 拉动国内市场需求,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五、促进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高度重视蚕业发展意义, 巩固我国蚕业大国地位
    (二) 构建支持保护体系, 保持蚕业可持续发展
    (三) 理顺科研体制, 提升蚕业科技水平
    (四) 改革蚕桑产业体制, 提高宏观调控成效
    (五) 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六)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攻克蚕业发展的瓶颈

(6)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诱导表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果蝇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果蝇的研究模式
        1.2.2 体液免疫
        1.2.3 细胞免疫
        1.2.4 上皮免疫防御
    1.3 昆虫免疫基因组学
        1.3.1 昆虫免疫相关基因的鉴定
        1.3.2 免疫相关基因的进化
        1.3.3 果蝇先天免疫系统的动态进化
    1.3 家蚕的免疫防御
        1.3.1 物理屏障抵御感染
        1.3.2 家蚕的细胞性免疫
        1.3.3 家蚕的抗菌肽
        1.3.4 主要疾病抗性的遗传规律
第二章 引言
    2.1 家蚕的重要地位
    2.2 家蚕免疫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3 家蚕基因组计划与基金课题的推进
    2.4 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2.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家蚕全基因组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数据库和基因组序列
        3.1.2 序列比对
        3.1.3 进化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鉴定
        3.2.2 染色定位和进化分析
        3.2.3 免疫效应因子
        3.2.4 免疫应答信号传导途径
        3.2.5 模式识别受体
        3.2.6 氧化防御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家蚕免疫相关基因的进化
        3.3.2 家蚕的免疫信号途径
        3.3.3 家蚕的抗病相关基因
第四章 基于全基因组芯片的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家蚕全基因组芯片
        4.1.2 脂肪体RNA抽提和纯化
        4.1.3 芯片杂交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交实验
        4.2.2 结果的重复性分析
        4.2.3 脂肪体表达基因分析
        4.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5 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2.6 其它诱导表达基因
        4.2.7 抑制表达的基因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家蚕脂肪体诱导表达模式
        4.3.2 与果蝇免疫诱导芯片的比较
        4.3.3 家蚕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探讨
第五章 家蚕的Toll相关受体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家蚕Toll相关受体基因的鉴定
        5.1.2 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5.1.3 样品制备
        5.1.4 RNA抽提和RT-PCR
        5.1.5 基于基因芯片的时空表达谱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家蚕Toll相关受体基因家族
        5.2.2 保守结构域分析
        5.2.3 进化分析
        5.2.4 时空表达谱
        5.2.5 诱导表达谱
    5.3 结论与讨论
        5.3.1 家蚕Toll相关基因的表达谱
        5.3.2 家蚕的Toll信号传导途径
第六章 家蚕抗菌肽基因的结构、调控以及诱导表达模式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抗菌肽基因的鉴定
        6.1.2 序列分析
        6.1.3 实验样品
        6.1.4 RNA抽提和纯化
        6.1.5 反转录PCR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家蚕的抗菌肽基因家族
        6.2.2 Cecropin基因家族
        6.2.3 Moricin基因家族
        6.2.4 Gloverin基因家族
        6.2.5 抗菌肽基因上游调控元件
        6.2.6 抗菌肽基因诱导表达
    6.3 结论与讨论
        6.3.1 家蚕抗菌肽基因特异性扩增复制
        6.3.2 家蚕抗菌肽基因的表达调控
第七章 家蚕抗菌肽基因家族功能分化与进化分析
    7.1 材料和方法
        7.1.1 实验数据
        7.1.2 序列分析
        7.1.3 进化比较
        7.1.4 三维结构预测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家蚕抗菌肽的抗菌谱及活性分析
        7.2.2 家蚕抗菌肽的诱导表达模式
        7.2.3 序列分析
        7.2.4 碱基替代模式
        7.2.5 二级结构预测
        7.2.6 三维结构预测
    7.3 结论与讨论
        7.3.1 抗菌肽进化与功能分化
        7.3.2 调控序列差异与诱导表达模式
        7.3.3 家蚕抗菌肽的免疫诱导模式
第八章 综合与结论
    8.1 家蚕的免疫系统相关基因
    8.2 基于全基因组芯片的免疫诱导表达谱分析
    8.3 家蚕的Toll相关受体基因家族
    8.4 家蚕的抗菌肽基因家族及其进化和免疫诱导模式
    8.5 家蚕抗菌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和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7)家蚕突变基因的遗传与近等位基因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家蚕突变基因遗传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1.2.1 家蚕突变基因及遗传研究的历程
        1.2.2 家蚕突变基因遗传研究成果及资源保存现状
    1.3 家蚕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3.1 家蚕的经典连锁遗传图谱研究
        1.3.2 家蚕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研究
        1.3.3 家蚕的基因组图谱
        1.3.4 家蚕遗传图谱研究的趋势
    1.4 近等位基因系研究
第二章 引言
    2.1 论文立项的依据和基本研究思路
        2.1.1 家蚕新突变基因资源及其遗传分析的重要意义
        2.1.2 家蚕突变基因连锁定位研究的重要意义
        2.1.3 家蚕近等位基因系及近交系构建研究的重要意义
        2.1.4 家蚕基因分子标记定位及图谱整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主要研究内容
        2.2.2 总体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家蚕新突变基因的发现与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蚕卵形突变及其遗传分析
        3.2.2 家蚕卵色突变及其遗传分析
        3.2.3 家蚕幼虫斑纹突变及其遗传分析
        3.2.4 家蚕幼虫体色突变及其遗传分析
        3.2.5 家蚕体壁透明性——油蚕突变体及其遗传分析
        3.2.6 家蚕体形突变及其遗传分析
        3.2.7 家蚕蛹体色突变及其遗传分析
        3.2.8 家蚕蛾体色突变及其遗传分析
        3.2.9 家蚕茧色新类型、茧层异常型及其遗传分析
        3.2.10 家蚕广食性变异的筛选获得及其遗传分析
        3.2.11 家蚕卵巢管数目变异及其遗传性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3.3.1 本章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家蚕突变基因的连锁分析与定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新缢蚕(co-n)基因的连锁定位
        4.2.2 楔形眼纹(Wes)基因的连锁定位
        4.2.3 无鳞毛翅(nlw)基因的连锁定位
        4.2.4 心形眼纹(ces)基因的连锁定位
        4.2.5 短体蚕(Sq)基因的连锁定位
        4.2.6 第2数珠蚕(mf-2)基因的连锁定位
        4.2.7 新绿茧(Gn)基因的连锁分析
        4.2.8 含有母性影响遗传基因的连锁定位系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4.3.1 本章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家蚕突变基因近等位基因系构建及初步应用
    5.1 家蚕染色体标记基因近等位基因系的构建及遗传检测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家蚕重要遗传品系近交系的培育与遗传纯度分析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小结与讨论
    5.3 家蚕染色体标记基因的分子定位与图谱整合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小结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4.1 本章小结
        5.4.2 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6.1 家蚕新突变基因的发现与遗传分析
        6.1.1 家蚕新突变基因及重要遗传资源的发掘
        6.1.2 家蚕新突变遗传分析及突变系统的基因型鉴定
    6.2 家蚕新突变基因的定位及连锁图谱的修订
        6.2.1 新突变基因的连锁定位
        6.2.2 关于家蚕第27连锁群的修订
        6.2.3 连锁定位系的构建
    6.3 家蚕突变基因近等位基因系构建及初步应用
        6.3.1 近等位基因系的构建
        6.3.2 近交系的培育
        6.3.3 利用近等位基因系和近交系进行基因分子定位
    6.4 结语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8)家蚕丝腺、血液、脂肪体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1.2.1 蛋白质组学发展历程
        1.2.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特点与难点
        1.2.3 蛋白质组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1.2.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
        1.2.5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1.3 昆虫蛋白质组学研究
        1.3.1 果蝇蛋白质组学研究
        1.3.2 蚊子蛋白质组学研究
        1.3.3 其他昆虫蛋白质组学研究
    1.4 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1 家蚕丝腺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2 家蚕胚胎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3 雌性生殖腺附属物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1.4.4 家蚕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家蚕基因组计划和课题的推进
    2.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3 家蚕蛋白质组研究对鳞翅目害虫防治的重要意义
    2.4 家蚕蛋白质组学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5.1 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的建立
        2.5.2 利用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对家蚕丝腺等组织的分析研究
        2.5.3 利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手段对家蚕发育、免疫等重要生理反应进行研究
第三章 家蚕蛋白质组学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2.1 实验购买的主要试剂
        3.1.2.2 主要仪器
        3.1.2.3 配制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3.1 双向电泳的组织样品预处理
        3.1.3.2 等点聚焦电泳
        3.1.3.3 胶条平衡方案
        3.1.3.4 IPG胶条的转移和SDS-PAGE电泳
        3.1.3.5 蛋白质染色方案
        3.1.3.6 图象扫描与软件分析
        3.1.3.7 胶内取点与酶切
        3.1.3.8 MALDI-TOF MS上样处理
        3.1.3.9 MS数据库的构建与蛋白点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双向电泳条件的优化
        3.2.1.1 不同样品处理方法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3.2.1.2 不同聚焦条件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3.2.1.3 不同蛋白质染色方法的比较
        3.2.1.4 IPGphor和Multiphor仪器的双向电泳结果比较
        3.2.1.5 双向电泳中常见问题分析
        3.2.2 胶内酶切和MALDI-TOF MS分析
        3.2.3 本地MS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
        3.2.3.1 已知蛋白在本地检索与在线检索的比较分析
        3.2.3.2 未知蛋白在本地检索与在线检索的比较分析
    3.3 讨论
        3.3.1 影响家蚕样品双向电泳质量的关键因素
        3.3.2 凝胶挖点方法比较
        3.3.3 适合于家蚕蛋白质鉴定的MALDI-TOF MS分析方法
        3.3.4 家蚕蛋白质组数据库检索和蛋白质鉴定
第四章 家蚕丝腺蛋白质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3.1 样品处理
        4.1.3.2 等电聚焦电泳
        4.1.3.3 胶条平衡
        4.1.3.4 大胶的制备和SDS-PAGE电泳
        4.1.3.5 丝腺双向电泳图谱的染色
        4.1.3.6 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比较分析
        4.1.3.7 丝腺蛋白点胶内取点与酶切
        4.1.3.8 MALDI-TOF MS对蛋白点的分析
        4.1.3.9 MALDI-TOF MS PSD分析
        4.1.3.10 丝腺蛋白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家蚕丝腺蛋白的双向电泳结果
        4.2.2 后部丝腺蛋白质鉴定
        4.2.3 中部丝腺与后部丝腺比较蛋白质组分析
        4.2.4 中部丝腺与后部丝腺差异蛋白点的鉴定
        4.2.5 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差异蛋白点1和3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
        4.2.6 MALDI-TOF PSD对家蚕蛋白点的鉴定分析
        4.2.7 差异蛋白点1和差异蛋白点3的序列结构和组织表达分析
        4.2.7.1 差异蛋白点1家蚕同源体序列分析
        4.2.7.2 Bm_serpin蛋白在cDNA水平上各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分析
    4.3 讨论
        4.3.1 家蚕丝腺蛋白点的鉴定
        4.3.1.1 丝素蛋白的鉴定
        4.3.1.2 热激蛋白和分子伴侣相关蛋白
        4.3.1.3 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相关的蛋白质
        4.3.1.4 蛋白酶类
        4.3.1.5 其他蛋白
        4.3.2 家蚕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五章 家蚕血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1.3.1 样品处理
        5.1.3.2 等电聚焦电泳
        5.1.3.3 胶条平衡
        5.1.3.4 SDS-PAGE电泳分析
        5.1.3.5 丝腺双向电泳图谱的染色
        5.1.3.6 家蚕血液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5.1.3.7 家蚕血液中蛋白点胶内取点与酶切
        5.1.3.8 MALDI-TOF MS对蛋白点的分析
        5.1.3.9 血液蛋白点肽质量指纹图谱的检索及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家蚕血液蛋白随发育时期变化的SDS-PAGE电泳
        5.2.2 家蚕不同发育变态阶段血液蛋白双向电泳图
        5.2.3 家蚕不同发育变态阶段差异蛋白点鉴定分析
        5.2.3.1 Apolipoprotein D homolog分析
        5.2.3.2 Apolipophorin III蛋白
        5.2.3.3 Diapanse bioclock protein分析
        5.2.3.4 Chymotrypsin inhibitors 8 和Aldo reductase homolog
        5.2.4 家蚕不同种类30K蛋白的鉴定
        5.2.5 家蚕5龄第3天主要蛋白点鉴定
        5.2.6 家蚕免疫后血液蛋白分析
    5.3 讨论
        5.3.1 发育变态时期血液中一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预测
        5.3.2 家蚕血液30K蛋白鉴定
        5.3.3 家蚕5龄第3天蛋白点鉴定
        5.3.4 家蚕免疫反应相关蛋白
第六章 家蚕脂肪体蛋白质组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6.1.3 蛋白质的抽提
        6.1.4 脂肪体组织双向电泳分析
        6.1.5 DIGE实验分析
        6.1.6 2D图谱分析
        6.1.7 蛋白点的胶内消化
        6.1.8 蛋白质质谱分析
        6.1.9 蛋白质肽质量指纹图谱的检索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家蚕5龄第5天脂肪体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6.2.2 脂肪体蛋白质MALDI-TOF MS质谱分析
        6.2.3 家蚕化蛹前后脂肪体蛋白质组学比较
        6.2.4 利用蛋白荧光差异显示的方法研究家蚕变态期的脂肪体
    6.3 讨论
        6.3.1 家蚕5龄第5天脂肪体蛋白质鉴定分析
        6.3.2 家蚕化蛹前后差异蛋白鉴定分析
第七章 家蚕中肠、精巢、胚胎蛋白质组学研究初探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7.1.3 样品组织蛋白质的抽提
        7.1.4 中肠、精巢组织双向电泳分析
        7.1.5 家蚕各时期卵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7.1.6 双向电泳图谱扫描与分析
        7.1.7 蛋白点的胶内消化
        7.1.8 蛋白质质谱分析
        7.1.9 蛋白质肽质量指纹图谱的检索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家蚕中肠双向电泳分析与蛋白点鉴定
        7.2.1.1 家蚕5龄第3天中肠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7.2.1.2 MALDI-TOF MS质谱分析
        7.2.1.3 中肠蛋白点的鉴定
        7.2.2 家蚕精巢组织双向电泳分析
        7.2.3 家蚕胚胎SDS-PAGE电泳分析及差异蛋白带鉴定
        7.2.3.1 家蚕胚胎不同发育阶段SDS-PAGE电泳分析
        7.2.3.2 家蚕胚胎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蛋白带鉴定
    7.3 讨论
        7.3.1 中肠蛋白点鉴定分类
        7.3.2 家蚕胚胎发育阶段蛋白差异分析
第八章 综合与结论
    8.1 建立了高质量的家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平台体系
    8.2 家蚕丝腺等组织双向电泳研究分析
    8.3 利用MALDI-TOF MS技术对家蚕组织蛋白质的鉴定
    8.4 差异蛋白点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情况
致谢

(9)向仲怀:2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驼铃(论文提纲范文)

少小立志行天下
敢担使命天道酬勤
重铸“新丝绸之路”的辉煌
新闻背景:
人物小传

(10)家蚕转基因载体pBacA3EG的构建及其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家蚕品种:
        1.1.2 菌株和质粒: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DNA片段的回收和质粒DNA的制备:
        1.2.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1.2.3 蚕卵的准备、显微注射及荧光检测:
2 结果
    2.1 家蚕pBacA3EG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2.2 注射家蚕品种的选择
    2.3 pBacA3EG转基因载体的体外瞬时表达
3 讨论

四、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计划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蚕桑科技出版的精品策略探析——以《中国家蚕实用品种系谱》为例[J]. 杨光明,胡君梅. 中国编辑, 2019(11)
  • [2]西南大学举行向仲怀院士从教60周年暨蚕桑学科发展座谈会[J]. 代方银,徐汉福. 蚕学通讯, 2019(01)
  • [3]科技创新,让中华文明的彩带织就人类的梦想——记引领现代蚕学和蚕桑产业创新发展的向仲怀院士[J]. 张晴. 创新时代, 2017(07)
  • [4]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蚕桑产业发展研究[D]. 华恩顺.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5]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 向仲怀,顾国达,李建琴,封槐松,李龙,夏庆友,任永利,袁联伟. 中国蚕业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材料汇编, 2012
  • [6]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诱导表达模式研究[D]. 程廷才. 西南大学, 2008(09)
  • [7]家蚕突变基因的遗传与近等位基因系研究[D]. 代方银. 西南大学, 2008(07)
  • [8]家蚕丝腺、血液、脂肪体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D]. 侯勇. 西南大学, 2007(04)
  • [9]向仲怀:2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驼铃[J]. 余有成. 中国科技奖励, 2007(02)
  • [10]家蚕转基因载体pBacA3EG的构建及其表达[J]. 徐汉福,夏庆友,刘春,吴雪峰,杨远萍,赵萍,向仲怀. 昆虫学报, 2005(05)

标签:;  ;  ;  ;  ;  

西南农业大学蚕业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项目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