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分析实验中铜锡族混合物分析方法的改进

定性分析实验中铜锡族混合物分析方法的改进

一、定性分析实验中铜锡组混合物分析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田晴[1](2021)在《短路迸溅熔珠引燃能力和金相组织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路迸溅熔珠对于鉴定电气故障引发火灾非常重要,但是关于短路迸溅熔珠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其引燃能力及其熔痕特征的研究非常少。由于缺乏直接证据,火灾调查人员往往无法科学准确地查明电气火灾的原因,导致因火灾引发的社会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因此,有必要结合故障电弧的实际放电场景,探究短路迸溅熔珠的引燃能力,研究迸溅熔珠微观组织特征的规律,构建不同引燃现象判别模型。本文利用电气故障模拟及痕迹制备装置,模拟不同电流条件下短路迸溅熔珠引燃α-纤维素的过程,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其引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电流越大,短路迸溅熔珠的引燃能力越强;熔珠直径是决定其引燃能力的重要因素,熔珠直径小于1.0mm引燃概率为0,大于3.5mm引燃概率为100%;直径较大的熔珠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可以引燃α-纤维素,直径较小的熔珠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引燃α-纤维素。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熔珠的金相组织,通过Image-Pro Plus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分析金相组织的晶粒和气孔。研究结果表明,短路电流越大,熔珠枝晶臂逐渐变粗,晶粒逐渐变大,晶粒主要为枝状晶和胞状晶;气孔逐渐从半径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变为集中的大气孔。对熔珠金相组织的特征参数进行归一化和均值处理,发现电流增大,晶粒大小逐渐增大,形状逐渐细长化。气孔大小逐渐增大,形状变化不大,为较为规则的圆形。对不同引燃现象的短路迸溅熔珠典型金相组织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定量金相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燃熔珠的枝晶结构主要为胞状晶、柱状晶和树枝晶,引燃熔珠的枝晶结构主要为等轴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Bayes判别方法建立区分短路熔珠不同引燃现象定量金相判别模型,模型经过自身检验和交互检验,平均正确率均大于80%,稳定性好,可行性较高,充分满足鉴定要求。本文能够为铜导线短路迸溅熔珠的鉴定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依据,提高电气火灾物证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陈晓冬[2](2021)在《纳米Bi2O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高氯酸铵(AP)的热分解性能,制备了纳米氧化铋(Bi2O3),运用纳米复合技术将Bi2O3与AP复合,考察复合粒子的热分解性能。应用沉淀法和前驱体煅烧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制备了纳米Bi2O3,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表征制得的纳米Bi2O3及Bi2O3/AP复合纳米粒子。利用研磨法、分散剂挥发法、溶剂-非溶剂法和液相沉积法制备了Bi2O3/AP纳米复合粒子。采用差热分析法(DT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分析技术研究了Bi2O3对AP的催化效果,并简单分析了催化机理。结果表明,沉淀法制备纳米Bi2O3时,随着水浴温度的增加,纳米Bi2O3的粒径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当水浴温度为80℃时纳米Bi2O3粒径反常变小;前驱体煅烧法制备纳米Bi2O3时,煅烧温度不同,制备的纳米Bi2O3晶型不同;液相沉积法制备的Bi2O3/AP复合粒子相较于研磨法、分散剂挥发法和溶剂-非溶剂法而言,对提升Bi2O3催化AP热分解的能力略有优势;液相沉积法制备的不同质量比例的Bi2O3/AP复合纳米粒子中,Bi2O3质量分数为6%的复合粒子对AP的催化效果优于其它浓度;四方晶系的β-Bi2O3对AP的催化效果优于单斜晶系的α-Bi2O3催化能力。研究发现,Bi2O3与AP混合方式以及Bi2O3的晶型影响二者的接触面积和界面吸附情况,从而影响AP的热分解反应步骤中NH4+在Bi2O3表面的吸附效率,导致对AP热分解反应的催化效率不同。

胡传真[3](2021)在《快速和高分辨拉曼成像技术及高通量光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拉曼光谱是一种无损、无标记、高灵敏的物质化学信息表征手段,而拉曼成像则是探知化学信息在物理空间分布状态的功能性成像技术。超光谱拉曼显微成像在细胞代谢、组织病理分析(例如肿瘤组织鉴定)等众多生命医学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标准拉曼成像光学系统和成像方法进行改进,以实现更快、更高分辨率和更准确的拉曼光谱图像获取。本文围绕快速共聚焦点扫描拉曼成像、超分辨率超光谱拉曼成像以及大批量光谱数据快速分析方法等拉曼成像技术与光谱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广泛使用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拉曼成像系统成像速度慢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基于样品明场先验空间分布的快速先验拉曼压缩成像方法,用以提高超光谱拉曼成像速度。该快速拉曼成像方法的具体实现是:利用明场成像通道提供的样品空间分布先验信息,将有样品区域和无样品的空白玻片区域分别分割出来,然后对有样品区域进行压缩感知拉曼成像,并使用优化的压缩感知图像重建算法重建出超光谱拉曼图像,从而实现共聚焦激光扫描拉曼成像系统成像速度的提高。本文使用所提的快速先验拉曼压缩成像方法分别对一微米标准微球样品和裂殖酵母细胞生物样品进行拉曼成像,成像结果表明:与经典的共聚焦点扫描拉曼成像相比,这种快速先验拉曼压缩成像方式可以实现五倍到十倍成像速度的提升,并且成像质量高度接近点扫描成像结果。2.针对实现全二维物理空间超分辨超光谱拉曼成像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扫描振镜调制虚拟结构光照明的共聚焦线扫描超分辨拉曼成像方法。该超分辨成像方案的具体实施是:首先是使用二维扫描振镜利用时间累积效应于单次采集曝光时间内,在样品面上生成任意照明角度的正弦强度分布虚拟结构线照明光;经过二维扫描振镜“去扫描”的拉曼散射光被一个独立的一维同步扫描振镜进行“重扫描”处理,进而将叠加任意照明方向结构光的“线”样品像耦合进狭缝拉曼光谱仪,从而实现对二维样品进行结构线照明拉曼光谱图像采集;最后,使用相应的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成像重建算法重建出分辨率显着提升的超分辨拉曼图像,例如Wiener-SIM或者TV-SIM方法。本文使用均一的标准聚苯乙烯材质塑料板测试结构照明光的质量,并且使用标准物理尺寸的纳米微球测试所设计超分辨拉曼成像方法的可靠性,初步取得一些成果:使用扫描振镜基于时间累计效应实际生成的虚拟结构照明光与理论模拟仿真结果保持高度一致;本文提出的结合振镜调制虚拟结构光照明的二维空间超分辨拉曼成像方案能够突破成像系统的光学衍射极限,实现分辨率理论1.6倍的提升。3.最后,本文研究了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分析混合拉曼光谱独立组分含量的可行性,针对当前浓度预测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同时预测混合拉曼光谱中多个纯净组分含量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一种优化设计的多输出混合光谱浓度预测卷积神经回归网络。该多组分含量预测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过程是:根据已有的卷积神经网络浓度预测模型提出优化的多组分预测模型,首先使用预先测得的纯净物质拉曼光谱人工模拟生成混合拉曼光谱数据,并将其作为所提含量预测网络的训练集,设置合理的网络训练超参数,训练出高灵敏和高效的混合拉曼光谱亚组分含量预测模型。本文使用实验测得的混合物质的拉曼光谱来验证训练好的多输出混合光谱浓度预测卷积神经回归网络的预测精度和高效性,初步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含量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当前标准分析方法(非对称最小二乘拟合)的分析结果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同时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所提方法比标准的非对称最小二乘拟合分析法快约45倍。因此,这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组分分析方法极其适用于大型拉曼数据集的量化分析,例如可用于批量分析在本文中生成的用于训练所提卷积神经网络的,包含一百万个独立混合拉曼光谱的模拟光谱数据集。

史一恒[4](2021)在《脂环酸芽孢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脂环酸芽孢杆菌是一类具有嗜酸耐热特性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统称,它能够造成多种果汁品质下降,严重影响果汁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灵敏、精确的检测方法,方便高效的识别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污染,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也是果汁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本研究以建立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免疫检测体系为主线,通过解析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细胞壁蛋白,寻找菌体表面潜在的特异识别靶点,并以此为抗原,制备了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单克隆抗体,并最终实现了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灵敏、特异识别。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选择脂环酸芽孢杆菌Alicyclobacillus acidoterrestris DSM 3923作为研究对象,提取菌体细胞壁蛋白,并借助免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对其中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A.acidoterrestris DSM 3923细胞壁上存在超过200个蛋白,集中分布在10-75 k Da之间,其中分子量范围在35-75 k Da之间的蛋白丰度较低,免疫原性也相对较弱;分子量范围在10-35 k Da之间的蛋白丰度较高,免疫原性也相对较强。在挑选的22个免疫原性蛋白中,成功鉴定出18个,归属于12类蛋白,其中有2种为新发现的免疫原性蛋白。这些蛋白可以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物质跨膜运输、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应答氧化应激、维持细胞生长以及多肽合成,另有一种蛋白功能未知。(2)以12类免疫原性蛋白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编码基因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借助原核表达技术获得融合蛋白,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再次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获得的引物,可以用于特异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产物长度与理论值一致,且无任何碱基突变。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下,目的基因可以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其中4类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其余融合蛋白形成包涵体。对利用镍柱纯化后的蛋白进行免疫原性分析发现,除苹果酸脱氢酶以外,其它11类蛋白均能与A.acidoterrestris多克隆抗体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3)选取假定蛋白N007_08970作为免疫原,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从而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纯化的抗体进行效价和特异性评价,结果表明:经过4次腹腔注射免疫之后,6只小鼠均可产生较高效价的抗血清。选择5号小鼠用于细胞融合,最终筛选获得7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将1G10细胞株注射入小鼠腹腔,通过腹水生产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为Ig G1-kappa。经过蛋白G亲和层析纯化后的抗体纯度较高,浓度为2.28 mg/m L,效价可达1:80000。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发现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抗原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且能专一地识别A.acidoterrestris DSM 3923细胞壁上相应的抗原靶点,具有极高的特异性。(4)以A.acidoterrestris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以A.acidoterrestris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了苹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结果表明:方法中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2.5μg/m L和2μg/m L,酶标二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4000;抗体包被最适条件为4℃过夜;5%(v/v)脱脂奶粉封闭效果最好,封闭温度为37℃,封闭时间2h;菌体抗原与两种抗体以及多克隆抗体与酶标二抗的最适反应时间均为60 min;底物显色15 min之后,方法对脂环酸芽孢杆菌的检测效果最佳,在苹果汁中的检测限达5.4×102 CFU/m L。方法能够有效地区分目标菌与非目标菌,结果重复性与稳定性良好,可以在22h内对目标菌污染量为1 CFU/m L的果汁进行有效识别。(5)以脂环酸芽孢杆菌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为核心,以对苯二胺为过氧化物酶底物,同时借助荧光素钠产生荧光信号,建立了具有比色和荧光双重信号模式的免疫检测体系,并对方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浓度均为2.5μg/m L,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5000时,方法对果汁中的脂环酸芽孢杆菌检测效果最好,两种模式下的检测限均可达4.8×102 CFU/m L,且具有优良特异性。本方法可以在24h内有效地识别脂环酸芽孢杆菌污染浓度为1 CFU/m L果汁样品。

张锦云[5](2021)在《基于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润滑油状态监测研究》文中指出油液监测作为机械设备故障预判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在航空、铁路、石化和国防工业等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理化、生物学等性能,已在能源、催化、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起了强烈的研究兴趣。更重要的是,纳米材料由于颗粒形态变化引起的小尺寸效应,表现出特殊的刺激(化学、光、电、磁、热等)响应性能,这意味着其作为功能性润滑油添加剂将赋予润滑油特定的传感与监测功能,有助于发展新型智能润滑产品。本论文主要针对润滑油状态监测问题,以两种无机纳米发光材料作为功能性润滑油添加剂,结合荧光光谱分析,发展了基于荧光信号监测润滑油状态的方法。具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单分散、油溶性的CaF2纳米发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结晶度、形貌和表面结构。通过摩擦磨损测试评价了CaF2纳米粒子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aF2纳米颗粒(~10 nm)能够长时间稳定分散于PAO基础油中,且对基础油的润滑性能无不良影响。由于粒径小和表面修饰等原因,使CaF2纳米颗粒呈现出较高的表面缺陷水平,这导致其出现了温度依赖的特殊双重荧光发射现象。作为功能性润滑油添加剂,CaF2纳米发光材料可用于润滑油的温度传感介质。2.利用热分解法制备了单分散、油溶性的上转换NaYF4:Yb3+/Er3+纳米发光材料,详细表征了其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评价了其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a YF4:Yb3+/Er3+纳米颗粒是一种非常优异的润滑油抗磨损添加剂,0.5 wt.%添加量可减小磨损70%以上。作为功能性添加剂,与不同降解程度润滑油混合时,因油样的化学结构及内滤效应的差异,纳米粒子在980 nm激发下,其特征荧光发射(409 nm和656 nm)对润滑油的状态变化表现出明显响应特性。通过计算对应的发射强度比值(I656/I409),可以实现对润滑油降解程度的跟踪监测或使用寿命的预测。此外,借助Na YF4:Yb3+/Er3+的2H11/2和4S3/2能级的温度依赖性,通过计算润滑油温度变化时特征发射的强度比值(I542/I524),可以实现润滑油油温监测。

刘昱[6](2020)在《基于太赫兹光谱分离和分类模型的橡胶及助剂鉴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绿色橡胶”工业的发展,研究一种快速、环保、无损的橡胶检测方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太赫兹光谱技术作为拥有光学和电子学双重特性的新兴技术,具有安全无损、分辨率高和识别准确的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橡胶检测手段的不足。本研究主要针对橡胶检测中的组分未知的混合物,以及物理性能相似的硫化橡胶和促进剂进行分析,对提高橡胶检测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以丁腈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和丁苯橡胶,硫化促进剂MBT、TMTM和DTDM,以及部分组分组成的混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的结合实现了橡胶及多组分混合物的定性分析,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组分未知的混合物光谱分离技术研究。对于组分未知的二组分和三组分混合物,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毗邻特征值差值法进行混合物组分数的判断,然后结合太赫兹光谱预处理后平滑连续的特点,利用基于光谱特征信息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算法(Constraint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CNMF)实现混合物光谱的分离,通过与传统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和基于纯变量初始化的非负矩阵分解方法(Purity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CNMF)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NMF和PNMF算法,本研究所提出的CNMF算法在光谱分离时间和分离的准确度上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其中相关系数均在91%以上,光谱角数值小于0.5。(2)硫化橡胶及其促进剂的分类识别。对于物理特性相似或特征吸收峰相近的硫化橡胶及其促进剂,通过将随机权重策略和异步学习因子同时引入到粒子群算法中,建立基于改进粒子群(Majorizat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PSO)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光谱分类模型(MPSO-SVM),并与传统支持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和基于传统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算法(PSO-SV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SVM和PSO-SVM,本研究提出的MPSO-SVM在识别时间和分类正确率上均有所改善,其中识别正确率均在81%以上。(3)基于MATLAB GUI的太赫兹光谱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为方便质检人员等非光学专业人士的使用,提高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橡胶及其添加剂的检测效率,设计了一种界面友好、参数化输入的分析软件。该软件包括数据预处理、光谱分离和识别三大功能模块,实现了数据的载入、预处理、参数提取、光谱分离,以及分类模型的构建功能,提高了基于太赫兹技术的橡胶检测的效率。

李慧[7](2020)在《基于THz-TDS技术的多种农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农药具有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能力,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农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生产者混合使用多种农药,导致农产品上存在多种农药成分残留。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对多种农药和食品基质混合物的定量分析研究。太赫兹(Terahertz,THz)光谱作为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新型光谱技术,能够便捷、无损、有效地探测材料的物理及化学信息,在检测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THz-TDS)技术,分别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Voigt拟合结合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方法,对面粉基质中吡虫啉和多菌灵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农药THz吸收光谱分析及吸收光谱基线校正方法研究。分析吡虫啉、多菌灵的纯物质吸收光谱及两种农药和面粉混合物的吸收光谱,并对吸收光谱基线校正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基于非对称最小二乘平滑的多光谱基线校正(Multiple Spectra Baseline Correction,MSBC)方法校正基线。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消除光谱上的散射效应并提高太赫兹光谱的信噪比,提高了模型预测精确度。2、基于THz-TD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吡虫啉、多菌灵与面粉基质的混合物进行定量检测研究。基于PLS、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及PCA-SVM方法构建回归模型,建立样品吸收光谱和浓度的关系。通过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优化,根据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关系数(R)评估模型性能。最后,对4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THz-TDS技术可对面粉基质中多种农药成分同时进行快速定量分析。3、基于Voigt拟合结合PLS方法对面粉基质中多种农药同时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采用MSBC方法对混合物光谱进行基线校正,并利用Voigt函数对校正后的光谱进行拟合。然后,将样本分为校准集和预测集,并利用校准集建立模型,进而对预测集进行定量分析。在不同校准集情况下,分别将校正光谱和Voigt拟合光谱作为PLS模型的输入,预测样品中吡虫啉和多菌灵的浓度。最后,对Voigt拟合结合PLS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单独使用PLS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校准集为小样本时,Voigt拟合结合PLS方法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该论文有图42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孙小鑫[8](2019)在《天然茉莉、菊花精油香气协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观念发生改变,越来越青睐于天然产物,尤其是天然植物精油。天然花香精油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和日化等领域,但由于原料、产地以及加工工艺的不同,精油品质参差不齐。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天然茉莉、菊花精油,虽然有关天然菊花、茉莉精油的成分研究很多,但对于精油中香气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先通。过GC-MS结合GC-O较为系统地分别研究了3种天然菊花和3种茉莉精油的主要香气化合物,分别筛选出44、48种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其中经过对菊花。精油准确定性定量和香气的。分析,确定了萜烯类化合物对菊花精油香气的重要性;同样在茉莉精油中。,确定了酯类物质对茉莉精油。香气的重要性。利用遗漏、添加实验探究菊花精油中特征香气成。分对萜烯香基的影响,发现dl-柠烯、异松油烯、γ-荜澄茄烯、β-月桂烯、α-水芹烯、D-葑醇、α-红没药醇、癸醛、(Z)-柠檬醛、。樟脑、丁香酚、乙酸香叶酯、肉桂酸乙酯、对伞花烃、癸酸和异。龙脑共18种香气成分对菊花萜。烯香基香气有显着性影响。利用遗漏、添加实验探究茉莉精油中特征香气成分对酯类香基的影响,。发现乙酸己酯、乙酸苄酯、苯甲酸苄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叶醇酯、乙酸叶醇酯、乙酸桂酯、茉莉酮酸甲酯、水杨酸甲酯、芳樟醇、苯甲。醇、橙花。叔醇、氧化芳樟醇、香叶醇、丁香酚、茉莉酮、α-蒎烯和吲哚共18种香气成分对茉莉酯类香基香气有显着性影响。通过S曲。线法和σ-τ图法分别分析了对茉莉、菊花精油具有显着性影响的香。气成分与香基之间的感官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两种分析。方法可以互相验证。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研究菊花。精油5种特征香韵结构,包括果香、花香、木香、青香和药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浓度下D-葑醇、α-红没药醇、癸醛、柠檬醛、。樟脑、丁香酚、乙酸香叶酯、肉桂酸。乙酯、对伞花烃、癸酸和异龙。脑与5种香韵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结合σ-τ图法探究不。同浓度下特征香气物质与香韵结。构之间的感官相互作用;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研究茉莉精。油6种特征香韵结构,包括果香、花香、木香、青香、甜香和药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浓度下芳樟醇、苯甲醇、橙花叔醇、氧化芳樟醇、香叶醇、α-蒎烯、丁香酚、茉莉酮。和吲哚与6种香韵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结合σ-τ图法探究不同浓度下特征香气物质与香韵结构之间的感官相互作用。

王鑫[9](2019)在《银/铜/锡合金纳米粉体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产品向智能化、微型化、柔性化及网络互联化发展,亟需发展与之匹配的粉体材料。银粉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热稳定性,被广泛应用在电子封装和印刷电子领域。但Ag价格较贵,且易发生迁移而导致器件电阻骤增或短路自通。金属Cu、Sn虽价格低,但热稳定性不佳,很难替代Ag而大规模使用。用添加Cu或Sn的Ag系合金粉来替代纯Ag粉使用,是目前较为经济和有效的一种途径。另外,直流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制备的纳米材料产物纯净度高、生产过程简单、产率高、环境友好,是制备合金纳米粉体极具优势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直流电弧法在不同气氛下分别制备了Ag-Cu、Sn-Ag和Sn-Ag@C合金纳米粉体,通过XRD、TEM、XPS、EDS对纳米粉体进行结构、形貌表征,通过四探针法测试样品的薄片电阻率研究了其电性能,通过TGA考察了纳米粉体的热稳定性能。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合金纳米粒子结构与形貌。Ag-Cu合金纳米粒子呈球形,表面覆盖氧化层,粒径为80-90 nm,Ag与Cu以互相固溶的形式存在。Sn-Ag合金纳米粒子为球形,粒径在100 nm左右,主要以Ag3Sn和单质Sn相存在,Ag3Sn表面的氧化层更薄,热稳定性更好,合金粒子表面氧化物主要为SnOx。Sn-Ag@C纳米复合粒子为一维棒状结构,长为100-200 nm,一端为球型,直径为20-30 nm,表面包覆2-3 nm碳层,碳层下存在少量SnOx氧化物。单质Sn的催化作用是棒状粒子形成的主要原因。(2)合金纳米粒子导电性能与热稳定性。与单质Cu、Sn纳米粉体相比,合金纳米粉的导电性能更好,且Ag含量越高导电性能越好。Sn-Ag合金纳米粉体的导电性能优于相同Ag比例的Ag-Cu合金纳米粉体。Sn-Ag@C纳米粒子表现出介电行为,其导电机制可以用电子限域理论解释。高温烧结导致氧化银分解为Ag,使得Ag-Cu合金纳米粉体的电阻率明显减小,但对Sn-Ag和Sn-Ag@C纳米粉体的电阻率影响很小。钝化过程中产生的薄氧化层可提高合金纳米粒子的抗氧化性。Sn-Ag@C纳米粒子具有最好的抗氧化能力,说明碳层可隔离氧气,但温度高于365℃后,由于其碳层发生烧蚀而抗氧化能力下降。

边旭[10](2019)在《基于荧光光谱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较为常见的农药类别之一,在农田中的使用量较大且应用范围广泛,但残留在水体中的农药会对环境及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传统的检测方法已无法对农药进行准确快速测定。荧光光谱法具备灵敏度高、特征参数多以及操作简便等优势,可用来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检测,对于环境问题的监测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解决传统检测仪器无法对水体环境中农药污染物的类别和含量进行精确测定及辨别等问题,基于荧光光谱机理结合化学计量学中三种二阶校正方法对实验室中配置好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溶液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再应用两种神经网络算法对其作定量预测分析,并对实验结果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荧光光谱理论,尤其是光致发光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原理,简述荧光检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分析荧光光谱法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可行性。(2)选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西维因、速灭威和有机磷杀虫剂三唑磷三种农药作为样品,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界水体环境中多种农药残留混合存在的现状,使用荧光光谱仪对配置好的农药混合物溶液进行荧光检测,并对三维荧光光谱数据进行散射消除和光谱校正等预处理操作,根据荧光峰的位置和强度等信息,分析其三维荧光光谱特征。(3)针对多种农药混合时其激发与发射光谱重叠程度较高并难以区分的问题,结合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法理论,应用平行因子分析法、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以及自加权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分别对三种农药混合物溶液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选出预测效果最优的算法。(4)通过分析BP神经网络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得到GA-BP神经网络算法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分别对两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混合物溶液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验证神经网络算法可用来预测农药浓度的可行性。

二、定性分析实验中铜锡组混合物分析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性分析实验中铜锡组混合物分析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短路迸溅熔珠引燃能力和金相组织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短路电弧引发火灾的研究
        1.2.2 迸溅熔珠引发火灾的研究
        1.2.3 金属熔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实验方案
    2.1 实验装置及材料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温度测量
        2.3.2 金相分析
        2.3.3 数字图像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短路迸溅熔珠引燃α-纤维素临界参数实验研究
    3.1 短路迸溅熔珠样品制备
    3.2 短路迸溅熔珠引燃α-纤维素的传热模型
    3.3 短路迸溅熔珠的直径分布
        3.3.1 不同电流条件下熔珠直径分布
        3.3.2 不同引燃现象的短路熔珠直径分布
    3.4 短路迸溅熔珠的引燃概率
    3.5 短路迸溅熔珠的引燃临界温度
    3.6 本章小结
4 短路电流对迸溅熔珠金相组织特征的影响
    4.1 短路迸溅熔珠金相组织形成理论基础
        4.1.1 晶粒形成的理论基础
        4.1.2 气孔形成的理论基础
    4.2 短路迸溅熔珠金相组织特征
        4.2.1 金相组织晶粒特征
        4.2.2 金相组织气孔特征
    4.3 短路迸溅熔珠定量金相分析
        4.3.1 归一化分析
        4.3.2 均值分析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引燃现象的短路迸溅熔珠金相组织特征研究
    5.1 不同引燃现象的短路熔珠金相组织特征分类
        5.1.1 引燃熔珠金相组织特征分类
        5.1.2 不燃熔珠金相组织特征分类
    5.2 不同引燃现象的短路迸溅熔珠定量金相分析
        5.2.1 归一化分析
        5.2.2 均值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基于Bayes判别分析的短路迸溅熔珠定量金相分析
        5.3.1 Bayes判别分析模型理论
        5.3.2 模型建立
        5.3.3 模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纳米Bi2O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2.1 硬化学方法
        1.2.2 软化学方法
    1.3 纳米金属氧化物与AP的复合研究现状
        1.3.1 机械化学法
        1.3.2 溶剂-非溶剂法
        1.3.3 液相沉积法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纳米Bi2O3 的制备与复合工艺以及表征方法
    2.1 纳米Bi_2O_3的制备方法
    2.2 红外光谱表征
    2.3 X射线衍射表征
    2.4 激光粒度测试
    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6 热分解反应的测试
        2.6.1 DTA差热分析
        2.6.2 DSC差示扫描量热法
第3章 纳米Bi2O3 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仪器与主要试剂
    3.2 制备方法
        3.2.1 沉淀法制备纳米Bi_2O_3
        3.2.2 前驱体煅烧法制备纳米Bi_2O_3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Bi_2O_3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纳米Bi_2O_3的XRD分析
        3.3.3 制备方法对纳米粒子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纳米Bi2O3/AP复合方式及热分解性能研究
    4.1 仪器与主要试剂
    4.2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制备方法
        4.2.1 溶剂-非溶剂法
        4.2.2 液相沉积法
        4.2.3 研磨法
        4.2.4 分散剂挥发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的红外测试
        4.3.2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的XRD测试
        4.3.3 Bi_2O_3/AP纳米复合粒子的SEM测试
        4.3.4 Bi_2O_3与AP混合方式及复合方式对AP热分解的影响
        4.3.5 复合比例对Bi_2O_3催化AP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4.3.6 不同晶型的纳米Bi_2O_3对高氯酸铵的催化作用
        4.3.7 Bi_2O_3对AP的催化机理探讨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快速和高分辨拉曼成像技术及高通量光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拉曼散射及拉曼光谱简介
        1.1.1 非弹性拉曼散射原理概述
        1.1.2 拉曼光谱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2 拉曼成像及光谱处理与分析研究现状
        1.2.1 拉曼光谱成像概述
        1.2.2 拉曼光谱处理与分析概述
    1.3 拉曼成像方法的瓶颈与突破讨论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拉曼成像光学系统设计基础
    2.1 引言
    2.2 共聚焦拉曼成像系统设计及功能验证
        2.2.1 共聚焦拉曼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2.2.2 控制程序设计及关键参数标定
        2.2.3 标准微球样品的共聚焦拉曼成像
    2.3 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设计及功能验证
        2.3.1 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2.3.2 控制程序设计及关键参数标定
        2.3.3 标准微球样品的线扫描拉曼成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先验信息的快速拉曼压缩成像研究
    3.1 引言
    3.2 压缩感知理论基础及应用
    3.3 新型共聚焦先验拉曼压缩成像研究
        3.3.1 点扫描拉曼成像稀疏采样设计与实现
        3.3.2 压缩感知成像重建算法设计及仿真验证
        3.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合结构光照明的超分辨拉曼成像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技术基础
    4.3 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拉曼成像技术研究
        4.3.1 线扫描拉曼成像系统时空调制结构光照明验证
        4.3.2 超分辨拉曼成像重建算法优化及仿真验证
        4.3.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光谱成分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5.3 混合拉曼光谱成分量化研究
        5.3.1 训练与验证数据集设计
        5.3.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训练
        5.3.3 光谱成分预测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标准化拉曼光谱处理与分析常用算法的数学描述
    A.1 Whittaker Smoother去噪算法
    A.2 非对称最小二乘回归去基线算法
    A.3 无监督的顶点成分分析算法
附录B 用于拉曼光谱测量和拉曼成像的样品制备
    B.1 标准尺寸小球样品的制备
    B.2 生物细胞样品制备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脂环酸芽孢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环酸芽孢杆菌简介
        1.1.1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发现历史
        1.1.2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特性
        1.1.3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分布
        1.1.4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危害
    1.2 脂环酸芽孢杆菌的检测方法
        1.2.1 脂环酸芽孢杆菌及其芽孢的检测
        1.2.2 脂环酸芽孢杆菌代谢物的检测
    1.3 抗体研究进展
        1.3.1 多克隆抗体
        1.3.2 单克隆抗体
        1.3.3 基因工程抗体
    1.4 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1 放射免疫分析
        1.4.2 荧光免疫分析
        1.4.3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1.4.4 胶体金免疫技术
        1.4.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4.6 免疫传感器
    1.5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脂环酸芽孢杆菌细胞壁特异蛋白鉴定
    2.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2.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2.1.2 试验材料
        2.1.3 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
        2.2.2 A.acidoterrestris细胞壁蛋白的提取
        2.2.3 A.acidoterrestris细胞壁蛋白的纯化
        2.2.4 双向电泳
        2.2.5 Western blot
        2.2.6 胶内酶解
        2.2.7 MALDI-TOF MS鉴定
        2.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acidoterrestris细胞壁蛋白双向电泳图谱
        2.3.2 A.acidoterrestris细胞壁蛋白免疫原性分析
        2.3.3 免疫原性蛋白的质谱鉴定
        2.3.4 蛋白功能分析
        2.3.5 蛋白相互作用预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原性蛋白的原核表达
    3.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试验材料
        3.1.3 仪器设备
        3.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A.acidoterrestris免疫原性蛋白相关基因的克隆
        3.2.2 A.acidoterrestris免疫原性蛋白的原核表达
        3.2.3 重组蛋白的纯化
        3.2.4 重组蛋白免疫原性的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3.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3.3.3 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
        3.3.4 融合蛋白的纯化
        3.3.5 融合蛋白免疫原性的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脂环酸芽孢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4.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4.1.1 供试菌株、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4.1.2 试验材料
        4.1.3 仪器设备
        4.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小鼠免疫
        4.2.2 间接ELISA测定血清效价
        4.2.3 细胞融合
        4.2.4 选择性培养
        4.2.5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亚克隆
        4.2.6 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与冻存和复苏
        4.2.7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4.2.8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4.2.9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动物免疫
        4.3.2 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4.3.3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4.3.4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4.3.5 SDS-PAGE鉴定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
        4.3.6 Western blot验证抗体特异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脂环酸芽孢杆菌间接夹心ELISA的建立与评价
    5.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5.1.1 供试菌株
        5.1.2 试验材料
        5.1.3 仪器设备
        5.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5.2 试验方法
        5.2.1 间接夹心ELISA实验流程
        5.2.2 间接夹心ELISA最适参数的优化
        5.2.3 间接夹心ELISA性能的评价
        5.2.4 人为污染果汁中脂环酸芽孢杆菌的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间接夹心ELISA最适条件优化
        5.3.2 间接夹心ELISA性能的评价
        5.3.3 人为污染苹果汁的检测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比色和荧光双模式的脂环酸芽孢杆菌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6.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6.1.1 供试菌株
        6.1.2 试验材料
        6.1.3 仪器设备
        6.1.4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6.2 试验方法
        6.2.1 双通道免疫检测体系的可行性
        6.2.2 双通道免疫检测体系实验流程
        6.2.3 双通道免疫检测体系最适参数的优化
        6.2.4 方法性能的评价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双通道免疫检测体系的建立
        6.3.2 双通道免疫检测体系最适参数的优化
        6.3.3 双通道免疫检测体系性能评价
        6.3.4 人为污染苹果汁中A.acidoterrestris的检测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润滑油状态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润滑油监测概述
        1.2.1 润滑油监测的发展历程
        1.2.2 润滑油监测技术的基本现状
        1.2.3 荧光技术在润滑油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1.3 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光学传感应用
        1.3.1 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分类
        1.3.2 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质
        1.3.3 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光学传感机制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及思路
        1.4.2 选题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试剂及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样品制备
        2.2.1 CaF_2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
        2.2.2 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NaYF_4:Yb~(3+)/Er~(3+)的制备
    2.3 样品表征与测试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4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2.3.5 磨损速率测量与计算
        2.3.6 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
        2.3.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三章 Ca F_2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润滑油油温的响应性研究
    3.1 引言
    3.2 CaF_2纳米发光材料和润滑油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
        3.2.1 CaF_2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
        3.2.2 润滑油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aF_2纳米发光材料的物相、形貌及结构表征
        3.3.2 CaF_2纳米发光材料的油溶性分析
        3.3.3 CaF_2纳米发光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评价
        3.3.4 CaF_2纳米发光材料的荧光特性及温度响应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Na YF_4:Yb~(3+)/Er~(3+)的制备及其对润滑油降解的响应性研究
    4.1 引言
    4.2 NaYF_4:Yb~(3+)/Er~(3+)纳米发光材料和润滑油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
        4.2.1 NaYF_4:Yb~(3+)/Er~(3+)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
        4.2.2 润滑油降解样品的制备
        4.2.3 润滑油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YF_4:Yb~(3+)/Er~(3+)纳米发光材料的物相、形貌及结构表征
        4.3.2 NaYF_4:Yb~(3+)/Er~(3+)纳米发光材料的油溶性分析
        4.3.3 NaYF_4:Yb~(3+)/Er~(3+)纳米发光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评价
        4.3.4 NaYF_4:Yb~(3+)/Er~(3+)纳米发光材料的荧光特性及降解/温度响应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太赫兹光谱分离和分类模型的橡胶及助剂鉴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橡胶及助剂组分的检测方法
        §1.2.2 基于太赫兹的橡胶及助剂检测技术
        §1.2.3 基于太赫兹的未知组分混合物体系检测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目的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太赫兹光谱系统与实验
    §2.1 引言
    §2.2 太赫兹技术概述
    §2.3 透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2.4 光学参数提取理论模型
    §2.5 光谱实验与数据采集
        §2.5.1 实验样品制备流程
        §2.5.2 数据采集及光学参数获取
    §2.6 小结
第三章 多元混合物的太赫兹光谱分离
    §3.1 引言
    §3.2 光谱分离的理论方法
        §3.2.1 多元混合物光谱模型
        §3.2.2 非负矩阵分解理论
        §3.2.3 混合物体系的组分数判定
        §3.2.4 基于光谱特征约束的非负矩阵分解模型
    §3.3 基于改进非负矩阵分解的多组分混合物光谱分离
        §3.3.1 样品制备与数据采集
        §3.3.2 样品光谱分析
        §3.3.3 分离模型评价方式
    §3.4 结果分析
        §3.4.1 二元混合物光谱分离结果
        §3.4.2 三元混合物光谱分离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硫化橡胶及助剂的分类识别
    §4.1 引言
    §4.2 分类模型原理分析
        §4.2.1 支持向量机
        §4.2.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4.2.3 基于优化粒子群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4.3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定性分析
        §4.3.1 样品制备与数据采集
        §4.3.2 样品光谱分析
        §4.3.3 分类模型评价方法
    §4.4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太赫兹光谱分离与识别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功能框架与界面设计
        §5.2.1 软件功能框架
        §5.2.2 软件界面设计
    §5.3 功能设计与验证
        §5.3.1 数据处理功能设计与验证
        §5.3.2 光谱分离与识别功能设计与验证
    §5.4 软件封装与评估
        §5.4.1 软件打包与安装
        §5.4.2 软件性能评估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所获成果

(7)基于THz-TDS技术的多种农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农药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2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2.1 太赫兹辐射
    2.2 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
    2.3 样品制备和参数提取
    2.4 实验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农药定量分析研究
    3.1 农药光谱分析
    3.2 光谱基线校正方法研究
    3.3 建模方法
    3.4 模型评价参数
    3.5 定量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Voigt函数拟合结合PLS方法的农药定量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光谱拟合
    4.3 建模方法
    4.4 定量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天然茉莉、菊花精油香气协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菊花精油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1.1.1 菊花精油简介
        1.1.2 菊花精油香气的研究进展
    1.2 茉莉精油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1.2.1 茉莉精油简介
        1.2.2 茉莉精油香气的研究进展
    1.3 精油香气分析方法概述
        1.3.1 GC-MS,GC-O
        1.3.2 电子鼻技术
    1.4 感官分析方法
        1.4.1 三点试验法
        1.4.2 描述性感官分析
    1.5 香气协同作用研究方法
        1.5.1 S曲线法
        1.5.2 σ-τ图法
第2章 菊花、茉莉精油的香气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菊花精油香气成分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实验材料
        2.2.1.2 GC-O实验方法
        2.2.1.3 GC-MS实验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不同种类菊花精油的GC-MS/GC-O分析
        2.2.2.2 菊花精油特征香气成分的定量分析
    2.3 茉莉精油的香气成分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1.1 实验材料
        2.3.1.2 实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不同种类茉莉精油的GC-MS/GC-O分析
        2.3.2.2 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的定量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菊花、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筛选研究
    3.1 前言
    3.2 菊花精油特征香气筛选实验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1 实验材料
        3.2.1.2 香气重组
        3.2.1.3 感官实验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萜烯类特征香气成分的遗漏
        3.2.2.2 菊花精油特征香气成分的添加
    3.3茉莉精油特征香气筛选实验
        3.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1.1 实验材料
        3.3.1.2 香气重组
        3.3.1.3 感官实验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茉莉精油酯类特征香气成分的遗漏
        3.3.2.2 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的添加
    3.4 小结
第4章 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菊花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S曲线法
        4.2.2.2 σ-τ图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3.1 S曲线法研究菊花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4.2.3.2 σ-τ图法研究菊花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4.3 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3.3.1 S曲线法研究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4.3.3.2 σ-τ图法研究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4.4 小结
第5章 精油特征香气物质与香韵结构的协同作用研究
    5.1 前言
    5.2 菊花精油特征香气与萜烯香基韵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感官评价
        5.2.2.2 数据分析
        5.2.3 结果与讨论
        5.2.3.1 单因数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浓度的特征香气成分对香基香韵的影响
        5.2.3.2 σ–τ图法探究特征香气成分与香基香韵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5.3 茉莉精油特征香气与酯类香基香韵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5.3.3.1 单因数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浓度的特征香气成分对香基香韵的影响
        5.3.3.2 σ–τ图法探究特征香气成分与香基香韵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5.4 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菊花、茉莉精油的香气成分研究结果
        6.1.2 菊花、茉莉精油香气成分重组、遗漏、添加实验
        6.1.3 花、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6.1.4 菊花、茉莉精油特征香气成分与香韵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9)银/铜/锡合金纳米粉体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银粉的性质和应用概述
        1.2.1 银粉的性质
        1.2.2 银粉的应用
        1.2.3 电子工业用银粉的研究现状
    1.3 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
    1.4 金属纳米粒子与导电浆料的导电机制
        1.4.1 金属纳米粒子的导电机制
        1.4.2 导电浆料的组成及导电机制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主要实验设备及原理
    2.4 制备过程
    2.5 样品表征分析方法
3 银-铜、锡-银合金纳米粉体的结构、形貌及表面特性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2.1 Ag-Cu合金纳米粒子
        3.2.2 Sn-Ag合金纳米粒子
        3.2.3 Sn-Ag@C复合纳米粒子
    3.4 本章小结
4 银-铜、锡-银合金纳米粉体的电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4.1 引言
    4.2 电学性能分析
        4.2.1 Ag-Cu合金纳米粒子
        4.2.2 Sn-Ag合金纳米粒子
        4.2.3 Sn-Ag@C合金纳米粒子
    4.3 热稳定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荧光光谱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农药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荧光光谱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4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现状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荧光检测机理
    2.1 引言
    2.2 荧光光谱分析法原理
        2.2.1 光致发光机理
        2.2.2 荧光量子产率
        2.2.3 荧光物质特性分析
        2.2.4 外界环境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2.2.5 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关系
        2.2.6 荧光分析法的分类
    2.3 三维荧光光谱法的原理
    2.4 荧光检测系统的硬件结构
        2.4.1 激发光源
        2.4.2 单色器
        2.4.3 光电检测器
    2.5 荧光光谱法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可行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的荧光光谱校正与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样品制备
    3.3 实验仪器及其参数设定
    3.4 三维荧光光谱数据预处理
        3.4.1 瑞利散射影响及处理方法
        3.4.2 拉曼散射影响及处理方法
        3.4.3 激发与发射光谱校正
    3.5 实验结果与荧光光谱分析
        3.5.1 单组分农药荧光光谱分析
        3.5.2 农药混合物荧光光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二阶校正法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荧光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多元校正分析方法
    4.3 三线性模型理论基础
        4.3.1 Tucker3 模型
        4.3.2 三线性模型分解
        4.3.3 因子数确定方法
        4.3.4 算法性能评价指标
    4.4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算法
    4.5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算法
    4.6 自加权交替三线性分解(SWATLD)算法
    4.7 二阶校正法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检测及定性定量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荧光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BP神经网络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的应用
        5.2.1 BP神经网络的模型结构及特性
        5.2.2 BP神经网络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检测及定量分析
    5.3 GA-BP神经网络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的应用
        5.3.1 遗传算法原理
        5.3.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原理
        5.3.3 GA-BP神经网络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检测及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四、定性分析实验中铜锡组混合物分析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路迸溅熔珠引燃能力和金相组织特征研究[D]. 田晴.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纳米Bi2O3/AP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晓冬.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3]快速和高分辨拉曼成像技术及高通量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 胡传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脂环酸芽孢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检测方法研究[D]. 史一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无机纳米发光材料的润滑油状态监测研究[D]. 张锦云. 兰州大学, 2021
  • [6]基于太赫兹光谱分离和分类模型的橡胶及助剂鉴别方法研究[D]. 刘昱.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THz-TDS技术的多种农药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 李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天然茉莉、菊花精油香气协同作用机制研究[D]. 孙小鑫.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9]银/铜/锡合金纳米粉体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D]. 王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基于荧光光谱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检测方法研究[D]. 边旭. 燕山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定性分析实验中铜锡族混合物分析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