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与麻粒岩成因

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与麻粒岩成因

一、麻粒岩相变质流体及麻粒岩相岩石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贵宾,刘良,魏春景,肖益林,焦淑娟,吕增,张立飞[1](2021)在《中国变质岩研究近十年新进展》文中提出变质岩是组成硅酸盐地球的三大岩石之一,对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地壳演化、研究地壳热结构历史记录、恢复变质岩原岩建造和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变质岩学科在超高压/高温变质作用、相平衡、变质流体以及变质岩地球化学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又相继在柴北缘野马滩、南阿尔金、东昆仑、北秦岭及西南天山的不同类型岩石中发现了柯石英、斯石英假象(副象)以及其他一些特征的超高压变质指示矿物和结构,确定了这些超高压变质带的野外分布特征。在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方面,识别并确定了华北克拉通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岩石的出露规模,准确的变质时代和时间尺度的限定以及P-T-t轨迹的构建,尤其是在进变质阶段的确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相平衡研究方面,在热力学数据库和矿物相及熔体活度模型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模拟计算软件GeoPS,建立了基于ACF组分分析的变质基性岩完整相平衡关系;同时在深熔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的定量模拟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在矿物温压计研究方面,首次建立了与斜长石无关的GBAQ压力计、二云母压力计和白云母Ti温度计。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高场强元素(如Ti、Nb、Ta、Zr、Hf等)和卤族元素(如F、Cl、Br和I)在变质脱水过程中的迁移和分异,以及变价元素(如V、Fe、W和Mo等)对指示氧逸度的变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变质流体研究方面,对俯冲带高压-超高压流体活动的证据、流体成分的确定及流体活动时限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王玲[2](2020)在《北大别变基性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陆碰撞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演化和伴随着的深熔作用对理解深俯冲大陆地壳的折返机制以及碰撞后叠加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本学位论文以中国大别造山带的北大别带变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其结果恢复了变基性岩经历的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以及后期叠加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并进一步探讨了叠加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构造成因机制。同时,对变基性岩在折返和碰撞后过程中深熔作用发生的条件、机制以及在此过程中矿物元素和同位素活动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些成果将为大陆碰撞造山带根部岩石在形成后的叠加改造提供了新的制约。北大别变基性岩以石榴辉石岩和榴闪岩为主,并未发现新鲜的榴辉岩。这些变基性岩保存了五期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并记录不同的P-T-t条件。第一阶段矿物组合(M0)以含白云母、褐帘石、角闪石和透辉石包裹体的石榴石域为代表,限定的P-T条件为2.0-2.2 GPa和680-730℃,记录了一期进变质作用。第二阶段矿物组合(M1)以含绿辉石包裹体的石榴石域以及单斜辉石变斑晶核部(绿辉石)为代表,限定的P-T-t条件为>4GPa、886-915℃和232-227 Ma,记录了峰期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第三阶段矿物组合(M2)以单斜辉石变斑晶边部(透辉石)和其中包裹的石榴石和金红石矿物包裹体以及透辉石与斜长石的交生体为代表,限定的P-T-t条件为1.7-2.2 GPa、800-930℃和219-208 Ma,记录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上述三期变质阶段发生在三叠纪大陆碰撞时期。第四阶段矿物组合(M3)以围绕在石榴石变斑晶周围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磁铁矿组成的后成合晶、石英变斑晶周围由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组成的冠状体、单斜辉石变斑晶边部出溶的斜方辉石、靠近长英质脉体的基质角闪石为代表,限定的P-T-t条件为1.0-1.2 GPa、>800℃和-130 Ma。第五阶段矿物组合(M4)以围绕在石榴石变斑晶和石英变斑晶周围,由角闪石+斜长石+磁铁矿组成的后成合晶和远离长英质脉体的基质角闪石为代表,限定的P-T-t条件为0.52-0.71 GPa、697-791℃和-130 Ma,记录了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后两期变质阶段发生在早白垩世大陆碰撞后时期。北大别变基性岩在折返和碰撞后叠加改造过程中,经历了四期变质-深熔反应。第一期变质-深熔反应发生在超高压榴辉岩相向高压麻粒岩相转变阶段(227-219Ma),以单斜辉石变斑晶核部出现透辉石为特征。在此阶段,白云母和褐帘石发生脱水,绝大多数绿辉石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部分硬玉组分,最终形成透辉石。只有少许绿辉石颗粒被新生长的石榴石包裹。这可能是北大别找不到新鲜榴辉岩的基本原因。同时,伴随着绝大多数褐帘石脱水部分熔融,熔体提取其中的LREE、Th、U、Sr元素,形成绿帘石。该过程也导致全岩长英质组分和LREE、Th、U、Sr含量的显着下降。第二期变质-深熔反应发生在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阶段(219-208Ma),伴随有单斜辉石变斑晶边部(透辉石)的生长和转熔锆石的形成。边部透辉石的生长,阻碍了后期变质作用对包裹在石榴石中的绿辉石的进一步改造。第三期和第四期变质-深熔反应发生在中压/高温变质作用叠加阶段(-130Ma),分别对应一期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一期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分别被近乎同时形成的两种成因类型的锆石和榍石记录。转熔锆石包裹石英+钾长石、石英+斜长石多晶固体包裹体。深熔锆石无矿物包裹体。虽然转熔锆石与深熔锆石在REE配分上具有相似性,但是前者具有更高的REE、Y、Th、U、P、Nb、Ta含量。变质榍石位于核部,包裹石英、角闪石、金红石和钛铁矿等,具有低的REE,Y,Th,U,Nb,Ta和Zr含量,高Sr含量。转熔榍石位于边部,无矿物包裹体,具有更高的REE,Y,Th,U,Nb,Ta和Zr含量和更低Sr含量。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包裹斜方辉石+斜长石的长英质脉体、绿色角闪石以及靠近长英质脉体的基质角闪石为标志。榴闪岩样品具有高硬玉组分的绿辉石,并且存在大量石英变斑晶,显着区别于石榴辉石岩的矿物组成。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折返历史,亦或者在受到叠加变质时处于不同的层位。无论如何,石榴辉石岩所记录的变质温度要高于榴闪岩,并伴随有更强烈的深熔作用。多数石榴辉石岩具有低SiO2(<45 wt.%)、Al2O3、Na2O、K2O、LREE、Th和U含量、高CaO、MgO和FeO含量以及不合理的Sr-Nd同位素组成。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与三叠纪熔体提取事件有关。石榴辉石岩随着全岩LREE含量的升高,在稀土图解上从La到Nd元素逐渐出现上扬的趋势,而相对应样品中的单斜辉石和角闪石LREE配分模式表现出逐渐变富集的趋势。上述现象表明,熔体提取之后,石榴辉石岩又经历了 一期熔/流体注入事件,熔/流体性质从富水流体逐渐演变为含水熔体。多数榴闪岩具有高SiO2(>45 wt.%)、Al2O3、Na2O、K2O、LREE、Th 和 U 元素含量,低 CaO、MgO和FeO含量以及不合理的Sr-Nd同位素组成。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中,榴闪岩显示出特殊的Sm负异常现象,表明熔体提取之后,榴闪岩又经历了一期含水熔体注入事件。石榴辉石岩和榴闪岩性质上显着的差异表明,前者主要为熔体提取后的残留物,后者主要为熔/流体注入后的生成物。变基性岩中出现-130 Ma的转熔和深熔锆石以及变质和转熔榍石,表明在高温/中压变质作用阶段是熔/流活动较为强烈的时期。石榴石变斑晶后成合晶中角闪石的Al压力计计算结果显示,石榴辉石岩在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压力略高于榴闪岩,前者为0.70-0.71 GPa,后者压力为0.52-0.67 GPa。这个压力差异表明演化到晚期,榴闪岩位于石榴辉石岩的上方,下伏石榴辉石岩部分熔融后熔体发生提取,熔体向上迁移、注入,导致上覆榴闪岩的形成。因此,榴闪岩和石榴辉石岩可能是同一期高温/中压麻粒岩相叠加作用的产物。高温/中压变质作用发生在碰撞后裂断变质作用构造背景下,在早白垩世时期,碰撞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为岩石圈底部提供热量,导致下伏的石榴辉石岩发生部分熔融,提取的熔体进入上覆的榴闪岩中,从而导致榴闪岩相对石榴辉石岩富集Si、Al、Na、K、LREE、Th和U元素,Sr-Nd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大差异。

陈爽[3](2020)在《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北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活动带的南段,是前寒武纪重要核心地体。TTG片麻岩中以捕虏体形式产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空间位置与之密切相关的高压长英质麻粒岩以及斜长角闪岩,是构成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后续变质作用的重要信息。本文系统地对高压基性麻粒岩及相关高压长英质麻粒岩及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研究,从岩石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变质作用和锆石U-Pb定年分析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合岩石学观察、矿物化学分析,使用相平衡模拟和传统地质温压计的方法重新估算了基性麻粒岩的P-T条件。基性麻粒岩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其中包括两个超高温阶段和一个亚绿片岩相阶段。早期峰前(M1)进变质阶段为石榴石中包裹体相矿物组合,由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钾长石组成,P-T条件稳定在~9-10kbar/740-770℃。根据观察到的典型矿物组合石榴石+单斜辉石+金红石+斜长石+石英和测量的基质相斜长石成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M2)P-T条件限制为15-17.6 kbar/907-1040℃。此外,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显示,峰期阶段P-T最大值为15-16.3 kbar/999-1006℃。峰后(M3)阶段以石榴石的分解反应形成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后成合晶矿物组合为特征,单斜辉石中的CaM2和斜长石中的XAn限定P-T范围变化于2.4-7.2kbar/960-1055℃之间。后期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的生长代表等压冷却的麻粒岩相最终阶段(M4),根据测得的矿物成分(包括斜辉石中的CaM2、角闪石中的Ti和黑云母中的Ti),确定等压冷却阶段P-T条件为2.2-6 kbar/821-867℃。晚期亚绿片岩相阶段(M5),矿物组合为阳起石+葡萄石+绿泥石+绿帘石+钠长石+方解石+榍石,使用有效全岩成分限定为0.51-1.57 kbar和300-316℃。基于不同阶段的矿物组合,基性麻粒岩相应地总结出一个顺时针的P-T轨迹。P-T条件的估算结果高于以往研究中的估算值。长英质麻粒岩保留了两个期次的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峰期阶段(M2)表现为石榴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钛铁矿的矿物组合,相平衡模拟的P-T条件限定在14-16.5kbar/985-1077℃,二长石温度计估算的温度范围在1041-1081℃之间。随后,峰后阶段(M3)保留了最后固相线矿物组合石榴石+斜方辉石+钾长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钛铁矿,P-T范围为7.8-9 kbar/889-902℃岩石学矿物学研究表明,斜长角闪岩记录了三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峰期变质矿物组合(M1)为角闪石+斜长石+榍石,根据NCKFMASHTO体系的成分视剖面图和角闪石压力计估算出温度条件T=660-715℃,压力条件P=6.5-7.1 kbar;其后经历了退变质作用(M2),矿物组合为阳起石+绿帘石+斜长石+绿泥石+钠长石,估算温压条件为537-630℃/4.1-5.8 kbar;晚期发生亚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M3),其矿物组合为钠长石+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其温压条件与基性麻粒岩中的亚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一致。高压基性麻粒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及U-Pb定年结果记录了三个期次的古元古代变质事件。胶-辽-吉带基性麻粒岩记录的变质事件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2.0-1.9 Ga的峰期变质作用时代,1.86-1.84 Ga的退变过程,随后是1.76-1.74Ga的造山后伸展作用相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事件,导致麻粒岩折返至上地壳。长英质麻粒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记录了两个期次的变质事件,显示为~1.88 Ga的近峰期年龄和1.86-1.83 Ga的退变年龄。斜长角闪石的CL图像显示其具有较弱的阴极发光效应和弱震荡环带,Th/U比值相对较小(0.06-0.43),锆石形态和内部结构指示锆石形成于深熔作用过程,21个锆石的LA-ICP-MS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记录的最老206Pb/238Pb年龄为 2075±25Ma,上交点年龄为 1845±23Ma(MSWD=0.35),该组年龄记录了斜长角闪岩峰期变质作用时代的上限。斜长角闪岩在原岩形成以后,可能曾经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记录了在胶-辽-吉带~1.85Ga碰撞闭合过程中的深熔事件,此后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及其二次退变质作用,终结于亚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压条件。三类岩石共同构建出完整的顺时针的P-T-t轨迹,具有典型碰撞造山带特征。超高温变质作用阶段的发现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胶-辽-吉带的形成演化的认识。

李超[4](2020)在《华南云开造山带的变质演化历史 ——以高州紫苏花岗岩及其中麻粒岩包体为例》文中指出云开造山带地处扬子与华夏陆块结合地带,且为武夷-云开造山带西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州-云炉一带出露的紫苏花岗岩和高温麻粒岩包体的成因研究则是探讨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及华南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本研究采集紫苏花岗岩、Grt-Crd泥质麻粒岩包体、Grt-Opx半泥质麻粒岩包体和钙硅酸盐麻粒岩包体等样品,开展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以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并使用传统地质温压计、平均温压及视剖面模拟估算各类岩石所记录的温度压力。于紫苏花岗岩中分析不同期次矿物组合得到峰期前温压条件约为720℃/7.0 kbar(M1),峰期变质-深熔结晶温压条件约为835810℃/6.55.8 kbar(M2),退变质温压条件约为740℃/5.6 kbar(M3),表明紫苏花岗岩记录了一条以峰期前略微减压并伴随明显升温,随后近等压冷却(IBC)过程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指示其经历了中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深熔作用之后的岩浆冷却结晶及退变质过程;年代学研究表明,紫苏花岗岩中锆石具有清晰的核-边结构,分别获得其核部431±4 Ma和边部243±2 Ma的U-Pb谐和年龄,并识别出岩浆型(GrtⅠ)和变质型(GrtⅡ)两种不同结构石榴石,且认为前者为加里东期高级变质-深熔作用之后的岩浆成因,后者为印支期构造热事件叠加的变质成因。在Grt-Crd泥质麻粒岩和Grt-Opx半泥质麻粒岩中计算得到各变质期次温压结果显示,泥质麻粒岩为:730765℃/5.76.2 kbar(M1),835855℃/4.65.1 kbar(M2),620640℃/3.64.0 kbar(M3);半泥质麻粒岩为:800830℃/7.47.9 kbar(M1),855860℃/5.25.6 kbar(M2),770805℃/5.05.5 kbar(M3);据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泥质麻粒岩和半泥质麻粒岩的峰期变质年龄分别为443±5 Ma和447±5 Ma。对于钙硅酸盐麻粒岩,据岩相观察、传统地质温压计及平均温压法获得其峰期(M2)温压条件为774803℃/8.38.5 kbar,峰期后(M3)温压条件为620669℃/6.46.6 kbar,指示具有减压降温的P-T轨迹,锆石亦具有清晰的核-边结构,核部年龄指示其原岩形成于早新元古代(970 Ma),而锆石增生边的年龄代表了其峰期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古生代(435 Ma),为华南加里东造山运动的产物。综上所述,本研究恢复了泥质麻粒岩和半泥质麻粒岩具有减压加热之后近等压冷却(IBC)的顺时针P-T轨迹,与武夷地区近等温减压型(ITD)顺时针P-T轨迹不同,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麻粒岩的形成可能与华南早古生代洋脊俯冲及板片窗打开引起软流圈上涌的伸展作用有关;而较晚期形成的紫苏花岗岩和钙硅酸盐麻粒岩的P-T演化轨迹,则指示了早古生代扬子与华夏陆块碰撞后的伸展过程,紫苏花岗岩还遭受了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此外,本论文还对紫苏花岗岩及其伴生的Grt-Opx半泥质麻粒岩包体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和稀土元素配分图中,二者具有互补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PerpleX热力学软件模拟及微量元素模拟表明,云开紫苏花岗岩及其麻粒岩包体均来自相同的源区,前者为变沉积岩原岩(泥砂质岩)峰期变质-深熔结晶形成,而麻粒岩包体代表了原岩部分熔融之后的残留体。通过矿物脱水反应的平衡热力学计算,确定粤西云开紫苏花岗岩及麻粒岩包体变质峰期aH2O总体很低。运用Geo-fO2计算了紫苏花岗岩和麻粒岩包体的氧逸度,结果表明紫苏花岗岩的logfO2值较高,而Grt-Crd泥质麻粒岩和Grt-Opx半泥质麻粒岩logfO2变化小且较低。低水活度和氧逸度结果表明紫苏花岗岩的形成和麻粒岩相峰期变质可能与CO2流体有着密切联系。推测由紫苏花岗岩母岩浆中所含的CO2流体在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释放出来,使得紫苏花岗岩及其伴生的麻粒岩包体的aH2O显着下降。华南早古生代岩浆构造热事件的触发机制极可能与软流圈上涌有关,本论文通过PerpleX开展地球物理模拟,对前人提出武夷-云开造山作用后期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模式提出质疑,模拟结果表明云开茶园山玄武岩样品源区的密度、纵波波速均小于正常岩石圈地幔密度和波速,从而证明其不能发生拆沉。综合岩相学、矿物化学分析和温压计算以及热力学模拟结果,对粤西云开地区报道的加里东期低P/T变质作用、赞岐岩、富Nb玄武岩-英安岩-高镁安山岩系、A型紫苏花岗岩、辉长岩和铜金矿床以及糯垌-石窝MORB-like玄武岩的总结和分析,本研究认为洋脊俯冲和板片窗打开后软流圈上涌以及碰撞后伸展模式,能够合理解释云开地区出露的这些特殊岩石组合及变质作用,从而揭示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应为洋/陆俯冲-碰撞造山带,华南洋至早古生代才完全关闭。

王晓霞[5](2020)在《俯冲成因金刚石及其地球化学意义》文中提出金刚石作为重要的超高压指示矿物,在全球多个超高压俯冲带中均有发现。对俯冲带金刚石的成因是目前地球科学的前缘研究领域之一,虽然前人已经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此类金刚石的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大洋俯冲带和大陆俯冲带金刚石(包裹体)的发现指示洋壳和陆壳能够携带一定量的碳俯冲到地幔深度(>120km)形成超高压稳定矿物(金刚石)储存在地幔中。同时部分金刚石则通过板片折返和岩浆喷发作用将受到俯冲带熔/流体交代作用的地幔物质带到地表,这不仅为系统了解俯冲带型金刚石成因提供了天然样品,而且对了解地幔性质,深部碳循环以及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本学位论文选取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栏杆地区的含金刚石碱性玄武岩和大别造山带饶拔寨含金刚石橄榄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包裹体,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首先,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栏杆地区含金刚石碱性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出露基性岩及中酸性岩浆岩。幔源的基性岩是研究地幔组成和演化的重要对象,前人在该区玄武岩中发现金刚石等超高压指示矿物,其中金刚石以立方体和曲面菱形十二面体聚形存在,粒径约0.2~0.6mm。栏杆碱性玄武岩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为174±14Ma,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首次报道的早侏罗纪玄武岩。金刚石的存在表明玄武岩岩浆的来源深度>120km,指示在此之前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尚未发生明显的减薄。岩相学观察表明栏杆地区玄武岩具有斑状结构,其斑晶为辉石,基质为微晶斜长石及少量角闪石。含水矿物角闪石的存在表明岩浆源区富集水。主量元素数据指示该区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稀土配分图呈右倾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场强元素,反映源区经历过流体的交代作用;全岩Sr-Nd-Pb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86Sr/88Sr(t)=0.70646~0.70925;εNd(t)=-2~-4;206Pb/204Pb(t)=17.1~18.1;207Pb/204Pb(t)=15.3~15.6;208Pb/204Pb(t)=37.8~38.7;εHf(t)=-17~-21)表现为轻微富集特征。综上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地幔受到了明显的流体交代作用,流体可能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脱水作用。古太平洋板块早期俯冲脱水产生的流体不断交代华北岩石圈地幔,导致岩石圈地幔深部强度变弱,流变性增强,最终在一定范围内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玄武岩。随着俯冲带流体的向上运移,上覆岩石圈地幔氧逸度发生变化,碳在流体(CHO流体)中的溶解度下降,导致金刚石从CHO流体中结晶。栏杆碱性玄武岩中金刚石的发现表明在侏罗纪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仍然很厚,大规模的减薄破坏作用发生在侏罗纪之后。M型造山带地幔橄榄岩在俯冲隧道中受到俯冲带熔/流体交代,是研究俯冲带壳/幔边界水-岩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选取了饶拔寨(RBZ)橄榄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包裹体,全岩地球化学以及矿物学研究。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具有高Mg#值,Ni含量,Mg/Si比值,以及低Al2O3+CaO含量等难熔特征。微量元素数据显示具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HREE)的特征。主微量数据结果表明,RBZ橄榄岩是典型的M型橄榄岩。通过对大别造山带RBZ橄榄岩的岩相学研究发现造岩矿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包裹体类型,结合原位拉曼光谱测试和Linkam600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饶拔寨橄榄岩中存在四种类型的包裹体:1)原生熔体包裹体;2)单相固体包裹体(金刚石、菱镁矿和韭闪石);3)甲烷(CH4)包裹体以及4)次生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原生熔体包裹体和韭闪石(含水硅酸盐矿物)包裹体的存在表明RBZ橄榄岩受到含水硅酸盐熔体的交代作用。这是首次在大别造山带橄榄岩中发现金刚石,表明饶拔寨橄榄岩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俯冲带含碳流体能够随着板块俯冲到120km甚至更深的地方。拉曼分析结果显示,组成金刚石的碳存在sp2型和sp3型两种类型的碳,指示甲烷在金刚石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推测RBZ微粒金刚石是在合适的P-T-fO2条件下从富CH4的CHO含水硅酸盐熔体中通过甲烷的氧化反应形成的:CH4+4Cr3+→C(diamond)+4Cr2++4H+。随着CHO含水硅酸盐熔体的上升,氧逸度升高,CH4-H2O熔体转变为CO2-H2O熔体并与橄榄岩反应形成菱镁矿。菱镁矿和金刚石作为超高压含碳矿物相被存储在地幔中,极少量的橄榄岩随着俯冲板片折返回地表,为研究深部地球提供重要信息。金刚石、菱镁矿和甲烷被认为是俯冲带中重要的碳储库,这些稳定的含碳相可以通过俯冲作用将碳运移并储存到地幔中,并对深部碳循环起到重要作用。韭闪石作为一种含水硅酸盐矿物,其结晶需要高温环境(>1000℃)。这一高温热源可能与软流圈上升有关。随着韭闪石的结晶萃取了含水硅酸盐熔体中大量的H2O(H+,OH-)和Si,从而形成高盐度流体。角闪石作为变质矿物之一,具有较高的氯(Cl)含量,表明交代橄榄岩的含水硅酸盐熔体中富含氯,即俯冲隧道壳幔边界存在C-H-O-Cl含水硅酸盐熔体的活动。此外,在RBZ橄榄岩中还发现两种类型的尖晶石出溶体:group-Ⅰ型高Cr尖晶石出溶体和group-Ⅱ型低Cr尖晶石出溶体。相比于高Cr尖晶石,低Cr尖晶石具有高Mg2+/Fe2+比值,表明低Cr尖晶石可能是由于周围环境氧逸度突然升高而形成的。随着氧逸度的升高,更多的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中的Cr2+被氧化成Cr3+,从而形成低Cr尖晶石出溶体。低Cr尖晶石的形成可能与板片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有关。尖晶石记录了俯冲带氧逸度的改变,为我们研究俯冲带氧逸度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大洋俯冲带和大陆俯冲带含金刚石的样品进行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包裹体成分分析的研究,发现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CHO流体可能是形成俯冲带型金刚石的主要介质。变价离子在金刚石形成过程中起到氧逸度缓冲剂的作用。金刚石等超高压稳定相对深部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板片俯冲/折返,俯冲带氧逸度发生变化并且被捕获的包裹体及含变价离子的矿物所记录。

于萌[6](2020)在《汇聚大陆边缘混合岩—花岗岩—伟晶岩矿物成因研究及其对岩石成因的制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碰撞造山带混合岩、麻粒岩和花岗岩记录了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后发生的分异作用。为研究大陆俯冲带地壳部分熔融以及相关岩石中矿物的成因机制,本学位论文选取了经历过多期次部分熔融的湖北大别造山带混合岩和西藏冈底斯造山带中的花岗岩和伟晶岩,通过原位微区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对混合岩-花岗岩-伟晶岩中的不同矿物进行了多方位分析,确定不同矿物的成因机制,识别岩石中多期次部分熔融的P-T-t条件,以及熔体演化过程中矿物的元素的迁移变化规律,并最终对该区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进行制约。1.北大别高温变质带混合岩石中不同矿物的成因根据CL图像和矿物包裹体的类型以及锆石的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特点,我们把混合岩中的锆石分为三组,Zir-Ⅰ的锆石记录了年龄范围是272-1015Ma,此锆石为原始岩浆锆石的继承和改造,记录了不同程度的变质重结晶作用。Zir-Ⅱ的锆石记录了两期三叠纪变质和深熔锆石的生长,Zir-Ⅱa形成于俯冲进变质-峰期阶段,U-Pb定年获得的年龄范围为240-220Ma;Zir-Ⅱb形成于折返初期的麻粒岩相深熔阶段,U-Pb定年获得的年龄范围是220-200Ma。Zir-Ⅲ的锆石记录了早白垩纪广泛发育的角闪岩相混合岩化作用,U-Pb定年获得的年龄范围是140-120Ma。混合岩中的石榴石只以残斑状出现在富石英的淡色脉体中,它们在主微量元素上呈现两种不连续的生长环带,内部域Grt-Ⅰ钙铝榴石的含量较高,具有Eu正异常或没有明显的Eu异常,说明石榴石Grt-Ⅰ形成于斜长石不稳定阶段的榴辉岩相变质阶段,是变质成因石榴石。外缘域Grt-Ⅱ钙铝榴石的含量较低,而锰铝榴石含量较高,且MREE、HREE、Y和Sc等相容元素含量也明显升高,具有明显Eu负异常,指示石榴石Grt-Ⅱ形成于斜长石稳定的麻粒岩相变质-深熔阶段,并且是通过对早期Grt-Ⅰ的溶解-再生长形成的,是转熔石榴石。混合岩中的角闪石只出现在深色体中,根据角闪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分为两类,其中Ⅰ型角闪石位于颗粒的中心,REE含量较低,具有Eu正异常,为斜长石和黑云母加水反应的产物,为转熔成因。Ⅱ型角闪石位于颗粒边缘,具有负Eu异常和高的稀土元素含量,是直接从深熔熔体中与斜长石共同结晶形成的,属于岩浆成因的角闪石。通过温压计计算得出两类角闪石的形成温压范围均为3.8-7.1kbar/720-780℃,是深俯冲地区岩石抬升至中上地壳层位时,外部流体加入引发部分熔融形成的。2.冈底斯造山带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石榴石的成因通过对岩石学,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布以及石榴石中的氧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在冈底斯岩浆带东南部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识别出两个期次的石榴石。第一期石榴石(Grt-Ⅰ)作为残斑状保留在石榴石颗粒的中心,BSE图像显示较多暗部,富含锰铝榴石,而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的含量较少,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出明显的负Eu异常,HREE相对MREE明显亏损,这与早期成核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有关,是热液成因石榴石。第二期石榴石(Grt-Ⅱ)主要出现在花岗岩中,或在伟晶岩石榴石Grt-Ⅰ边缘以补丁状的形式存在,BSE图像明亮,锰铝榴石含量低,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含量较高,REE配分模式也显示出明显的负Eu异常,但是HREE相对MREE明显富集。与Grt-Ⅰ相比,Grt-Ⅱ具有较高的REE含量,以及特别高的Ca含量。相比之下,来自花岗岩的石榴石在锰铝榴石,铁铝榴石和镁铝榴石中具有均一的成分以及高的REE含量,微量元素剖面显示从核部到边的REE含量降低,具有岩浆结晶出来的石榴石的特征。伟晶岩中石榴石Grt-Ⅱ具有与花岗岩中石榴石相同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表明Grt-Ⅱ是从相同的花岗质岩浆中结晶出来的。伟晶岩中的补丁状Grt-Ⅱ是花岗岩岩浆侵入时,对伟晶岩中早期石榴石Grt-Ⅰ进行溶解再生长形成的,属岩浆成因石榴石。因此,伟晶岩中石榴石Grt-Ⅰ形成于早期岩浆-热液体系,而石榴石Grt-Ⅱ形成于后期的岩浆体系,说明伟晶岩早于花岗岩形成。花岗岩和伟晶岩锆石的U-Pb定年和Hf-O同位素表明,它们具有几乎相同的U-Pb年龄,εHf(t)值和氧同位素。锆石U-Pb测年给出了晚白垩世年龄77-79 Ma,正的εHf(t)值+5.6到+11.9,δ18O正值在+5.19到+7.05‰,单阶段Hf模式年龄约为350Ma。这些表明尽管伟晶岩是在花岗岩之前形成,但二者在锆石U-Pb定年上难以区分,二者都来源于同一岩浆源区,是新增生大陆边缘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3.矿物成因对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在地壳深熔过程中,岩石可能发生加水或脱水熔融,岩石中既有参与变质反应的变质矿物,又有通过转熔反应形成的转熔矿物,也有从熔体不同阶段结晶析出的岩浆成因矿物。通过对地壳深熔岩石及其相关脉体中不同矿物进行成因研究,获得了地壳深熔从形成到演化至不同阶段,矿物成因及其元素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混合岩深色体中含有的角闪石的结构、共生矿物组合和主微量元素的特征进行分类,结合角闪石一斜长石的温度计和角闪石压力计的计算,指示该区混合岩在白垩纪经历了黑云母的加水熔融作用。转熔角闪石形成的温压条件限定了罗田地区早白垩纪混合岩化过程发生在中上地壳,是外部流体的加入引发的。通过对混合岩淡色脉体中石榴石进行主微量元素环带的分析,识别出变质成因(Grt-Ⅰ)和转熔成因(Grt-Ⅱ)两种石榴石。特别是转熔石榴石Grt-Ⅱ的确定,证实了北大别经历过晚三叠纪麻粒岩相变质叠加引起的部分熔融,进一步确定了深俯冲陆壳在板片折返至下地壳时会发生部分熔融。另外,在地壳深熔过程中,熔体分离后,随着熔体不断演化和聚集,会形成花岗岩和伟晶岩。一般认为,伟晶岩是在流体饱和的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形成的。但是,本文研究中的伟晶岩和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岩浆结晶压力和温度,伟晶岩和花岗岩中的石榴石之间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差异表明伟晶岩较早结晶,随后与周围侵入的花岗质岩浆混合。伟晶岩中的第一期石榴石Grt-Ⅰ的形成来自于岩浆热液体系,而并不是来源于相邻花岗岩晚期的结晶。但是,锆石的Hf-O同位素相似性证明伟晶岩和花岗岩的确来源于同一岩浆源区。因此,难熔矿物石榴石和锆石可能是解析花岗岩和伟晶岩成因的重要线索。

杨光[7](2020)在《波西米亚地体高压麻粒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大陆碰撞造山带麻粒岩的形成和演化及其伴随的部分熔融作用对于理解深俯冲陆壳地球动力学和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学位论文对Moldanubian地区长英质麻粒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恢复了这些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历史和原岩性质,探讨了超高温叠加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构造成因机制,同时对变泥质岩在大陆碰撞过程中部分熔融发生的机制和条件及该过程中的矿物和元素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碰撞造山带中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叠加到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上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在波西米亚地块Moldanubian地区Gfohl unit长英质麻粒岩的石榴石中发现有柯石英包裹体,表明其记录了从早期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到超高温麻粒岩相叠加的过程。这些样品记录了四个阶段的矿物组合和不同P-T条件。第一阶段矿物组合(M-Ⅰ)以石榴石斑晶核部和其中的白云母和金红石包裹体为代表,记录了早期进变质高压角闪岩相至峰期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演化过程,伴随着低程度的地壳熔融作用。第二阶段矿物组合(M-Ⅱ)以含柯石英的石榴石域、蓝晶石和白云母为代表,记录了峰期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限定的P-T条件为3.5-5.0 GPa和ca.950℃。第三阶段开始以石榴石斑晶幔部或包裹蓝晶石/三元长石的环礁状/冠状体石榴石为代表(M-Ⅲa),记录了榴辉岩相转变为麻粒岩相过程中白云母和绿辉石的部分熔融形成转熔石榴石,对应的变质P-T条件为2.7-2.2 GPa和900-1000℃。随后完全进入超高温高压麻粒岩相变质阶段,形成三元长石和斜长石(M-Ⅲb),对应的温压条件为2.4-1.3 GPa和880-1000℃。部分麻粒岩直接在蓝晶石稳定域内降压冷却至1.0-1.2 GPa和780-810℃(M-Ⅲc),而部分麻粒岩则降压至夕线石稳定域内冷却。第四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以夕线石和金红石(M-Ⅳa:1.0-1.3 GPa/890-970℃),和退变矿物(钛铁矿、尖晶石和斜长石)以及晚期黑云母、长石和石英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从残留熔体中结晶(M-Ⅳb:0.5-0.8 GPa和760-810℃)为特征。这些长英质麻粒岩不同的变质P-T轨迹,可能是由它们在俯冲带不同位置对热体制变化的响应不同导致的。这些结果表明,这些麻粒岩发生峰期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时已达到极高温度,在近乎同时或初始折返时达到超高温变质条件。因此,碰撞造山带中超高温麻粒岩是由大陆地壳俯冲到弧下深度形成超高压岩石后经过快速加热改造形成的。对波西米亚长英质麻粒岩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进变质高压角闪岩相到峰期超高压榴辉岩相过程中,黑云母和斜长石反应形成石榴石、白云母和绿辉石并伴随锆石和独居石生长。这些锆石和独居石缺乏Eu负异常,给出的峰期超高压变质U-Pb年龄为ca.340±6 Ma。从超高压峰期榴辉岩相到超高温麻粒岩相转变过程中,白云母发生脱水熔融作用,该阶段形成的石榴石斑晶幔部或冠状体具有高的HREE+Y含量,锆石具有高的U含量,独居石具有高的HREE+Y、Th、U、Ba、Sr、Ca含量。随着白云母的逐渐消失,部分熔融主体转为绿辉石参与,形成了具有降低U含量的锆石和降低HREE+Y、Th、U、Ba、Sr、Ca含量的独居石。此阶段形成的石榴石和锆石、独居石缺乏Eu负异常,锆石和独居石给出的U-Pb年龄为331±7~341±4 Ma。在进入超高温/高压麻粒岩相之后,伴随着石榴石分解和斜长石生长,所形成的锆石呈现HREE含量与Eu负异常之间明显负相关的特征,给出的U-Pb年龄为ca.336±4 Ma。随着部分熔融程度增大,先期锆石和独居石发生溶解进入熔体中。在降压冷却阶段,伴随有黑云母、长石和石英等矿物的结晶生长,从演化的深熔熔体中生长的锆石和独居石具有低的HREE+Y含量和明显的Eu负异常,对应的U-Pb年龄为332±4~340±5 Ma。不同阶段形成的石榴石、锆石和独居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主要受控于变质反应和转熔反应类型及共生矿物组成。变泥质岩体系中锆石在大陆碰撞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形成,其溶解和生长受全岩成分影响较小,主要受控于深熔作用的温压条件、熔融程度、转熔反应性质和含Ti矿物的稳定性等。在从超高压榴辉岩相到超高温麻粒岩相转变的降压折返过程中,部分熔融所产生的深熔熔体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结果在残留矿物、变质矿物、转熔矿物和岩浆矿物成分上出现一系列差别。虽然形成于不同变质阶段的锆石和独居石给出了相似的U-Pb年龄结果,但同时记录了超高压榴辉岩相和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样品给出的年龄分别为ca.340±6 Ma和ca.337±3 Ma。由此可见,超高压和超高温两个极端变质事件之间仅相隔3-5 Myr,表明从峰期超高压变质转变到超高温变质的降压折返是个快速过程。因此,碰撞造山带中的超高温麻粒岩是由大陆地壳俯冲到弧下深度形成超高压岩石后经过加热改造形成,板片在被加热时仍处在弧下深度,且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加热达到超高温变质条件。因此,这些结果支持超高温变质岩形成的板片断离模型:近乎同时达到超高压和超高温变质条件只有通过俯冲板片在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深度发生断离才能实现;在这样的条件下,软流圈得以沿断离空间上涌,所提供的热量能够使超高压变质岩石发生超高温变质作用。如此复杂的构造过程发生在欧洲华力西造山带波西米亚地块的Moldanubian地区,从而形成了超高压/超高温长英质麻粒岩。因此,俯冲板片断离是碰撞造山带中同时发生超高压和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基本构造机制。

李秀财[8](2018)在《北乌兰片麻杂岩中早古生代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 ——对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演化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板块构造的表现方式,其通常伴随着多期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和岩浆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作为特定构造热环境的响应,不同造山阶段会形成不同类型变质岩,早期大洋俯冲增生造山过程中通常形成高压低温变质岩和俯冲带上盘的低压高温变质岩,而晚期大陆俯冲及陆-陆碰撞型造山作用过程中常形成含柯石英或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这些高级变质岩通常也伴随着深熔作用,从而导致了岩石强度显着降低,改变了造山带地壳的热力学和流变学行为,影响了岩石的构造变形特征及造山带动力学机制。因此,深入研究造山带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对精确厘定造山带演化过程和重建区域大地构造格架均具有重要意义。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记录了早古生代大洋俯冲增生到大陆碰撞的造山演化历史。前人对俯冲带下盘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带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对于俯冲带上盘的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却鲜有研究。本文以俯冲带上盘北乌兰片麻杂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的时代和属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探究了其发生的构造环境及与柴北缘高压-超高压俯冲变质杂岩带的关系,为揭示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THERMOCALC软件对北乌兰片麻杂岩中的基性和泥质麻粒岩进行了相平衡模拟,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结果,厘定了北乌兰片麻杂岩的变质P-T-t轨迹。锆石U-Pb定年分析、锆石形态特征、锆石微量元素以及锆石Ti温度计限定麻粒岩变质时代在474~446 Ma之间,揭示了北乌兰片麻杂岩在麻粒岩相变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延长的锆石生长历史。研究表明,基性和泥质麻粒岩经历了顺时针变质P-T演化,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T=800~900℃,P=5.5~7kbar,变质峰期之后伴随着高温减压。结合其与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本文提出了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北侧高dT/dP带和南侧低dT/dP带构成了双变质带。该早古生代双变质带为显生宙造山带中变质热结构二元性特征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研究示例,也为研究与俯冲相关的前寒武纪和显生宙造山带高dT/dP变质作用温压条件和时间尺度提供了借鉴。本文研究认为,北乌兰片麻杂岩中混合岩由中基性岩石的水致熔融形成,该过程伴随着黑云母分解和转熔相角闪石的出现。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混合岩化角闪黑云片麻岩的原岩时代为506~494 Ma,原岩可能为形成于寒武纪南祁连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大陆弧岩浆岩。深熔作用的时代为~465-450 Ma,指示熔体结晶持续时间超过~15 Ma,与区域岛弧岩浆作用和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的时代一致。因此,该混合岩可能反映了寒武纪岛弧岩浆岩在南祁连洋持续向北俯冲过程中的晚阶段发生重熔。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540~440 Ma之间南祁连-柴北缘地区经历了南祁连洋扩张、俯冲增生、微陆块拼贴等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南祁连洋俯冲过程中在俯冲带上盘形成了与岛弧相关的岩浆岩,而俯冲的洋壳发生了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随着俯冲板片后撤和回卷导致岛弧岩浆作用向南迁移,伴随着弧到弧后体制的转换,在高热异常的弧-弧后体系中产生了高温低压变质岩;同时,寒武纪的岛弧岩浆岩也发生了重熔,形成了混合岩化角闪黑云片麻岩。440~420 Ma之间南祁连洋消亡后,柴达木地块持续俯冲到地幔深度并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随后高压-超高压岩石被折返到地表,从而北侧高温低压变质带(高dT/dP带)与南侧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低dT/dP带)被并置在一起构成了双变质带。

李云帅[9](2016)在《南阿尔金—柴北缘HP/UHP变质带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岩石学及变质演化》文中认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南阿尔金-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发育榴辉岩、石榴橄榄岩、高压基性麻粒岩及相关片麻岩为主要特征,石榴橄榄岩主要出露在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和柴北缘的绿梁山地区,其在空间上与石榴辉石岩呈透镜体状分布在片麻岩中。基于岩石的显微结构、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和变质反应结构特征,结合矿物化学详细分析以及温压条件的估算,巴什瓦克和绿梁山地区石榴橄榄岩均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1)原岩阶段(M1),以石榴子石(Grt)变斑晶中所包裹的尖晶石(Spl)、橄榄石(Ol)、单斜辉石(Cpx)等矿物组合为特征;(2)峰期变质阶段(M2),以出现矿物组合石榴子石(Grt)+橄榄石(Ol)+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为主要特征;(3)峰后早期退变质阶段(M3),以石榴子石周围出现斜方辉石(Opx)+单斜辉石(Cpx)+尖晶石(Spl)的次生边,形成冠状体结构为特征;(4)晚期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4),以形成角闪石(Amp)+蛇纹石(Srp)+金云母(Phl)+绿泥石(Chl)+磁铁矿(Mag)±滑(Tlc)石为特征。其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8901050°C,24.230.3kbar和870940°C,43.551.7 kbar。巴什瓦克石榴辉石岩至少可划分为3个变质演化阶段:(1)峰期变质阶段(M1),以出现矿物组合石榴子石(Grt)+单斜辉石(Cpx)+蓝晶石(Ky)+金红石(Ru)±石英(Qtz)为主要特征;(2)峰后早期退变质阶段(M2),以出现尖晶石(Spl)+假蓝宝石+刚玉+斜长石的后成合晶结构为特征;(3)晚期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3),则以形成角闪石(Amp)+绿泥石(Chl)+钛铁矿(Ilm)等矿物为特征。绿梁山石榴辉石岩亦可划分为3个阶段:(1)峰期变质阶段(M1),以出现矿物组合石榴子石(Grt)+单斜辉石(Cpx)+斜方辉石(Opx)+金云母(Phl)为主要特征;(2)峰后早期退变质阶段(M2),以出现尖晶石(Spl)+斜方辉石(Opx)+角闪石(Amp)的后成合晶结构为特征;(3)晚期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3),则以形成角闪石(Amp)+绿泥石(Chl)+钛铁矿(Ilm)等矿物为特征。其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860950°C,22.526.7 kbar和772881°C,28.439.7 kbar。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的原岩时代为800Ma,峰期变质时代为500Ma,与相邻的基性麻粒岩和长英质麻粒岩的变质时代以及江尕勒萨依榴辉岩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说明区内不同的岩石类型可能同时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结合成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的原岩可能为新元古代侵位于大陆地壳的地幔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并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事件有关,其可能的动力学过程主要包括:侵位于大陆地壳或上地幔的地幔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在早古生代与长英质地壳物质一起俯冲到地幔深度,经历高压(超高压?)/高温变质作用,峰期变质作用之后,它们折返到中下地壳层次,经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然后岩石抬升到中上地壳环境遭受角闪岩-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柴北缘绿梁山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峰期变质时代至少应该早于430Ma,结合其成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柴北缘绿梁山石榴橄榄岩可能为经历了交代作用的地幔楔,而石榴辉石岩则为橄榄岩与渗透的熔体发生反应的产物,其可能的动力学过程主要包括:就位于岩石圈地幔的橄榄岩被“吸入”俯冲板片,经历高压(超高压?)/高温变质作用,并发生了碳酸盐熔体的交代作用,峰期变质作用之后,它们折返到中下地壳层次,经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然后岩石抬升到中上地壳环境遭受角闪岩-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单元和柴北缘绿梁山单元的石榴橄榄岩-石榴辉石岩,在变质P-T-t轨迹、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的初始环境和变质作用时代均有较大的差异,其应属于分布在同一条变质带上的不同类型的变超基性岩,代表了南阿尔金-柴北缘HP-UHP变质带曾经历了多期的、穿时的变质作用。通过对比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深部岩石,能为揭示南阿尔金-柴北缘的地幔物质组成、结构、演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重要的信息。

耿科,王瑞江,李洪奎,单伟,禚传源[10](2016)在《山东省麻粒岩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研究现状及对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近年来与山东省境内麻粒岩有关的研究资料,将山东省麻粒岩划分为沂水麻粒岩带、平度—栖霞麻粒岩带、海阳所—威海麻粒岩带三个麻粒岩相带,总结了各带的地质概况、变质温压条件及P—T—t轨迹、变质时代及演化过程,探讨了麻粒岩的成因。认为山东省各麻粒岩带均是多期次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产物,其中2.7Ga、2.5Ga两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均为中低压条件下的产物,发生时间与区内TTG的形成时间较为一致,P—T—t轨迹为逆时针型,反映当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地幔底辟引发的拉张环境;而1.9Ga、210Ma两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则高压、中低压麻粒岩都有,反映其非均质变质环境的特点,P—T—t轨迹为顺时针型,指示其与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有关。其中1.9Ga期与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发生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有关,而210Ma期则是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三叠纪碰撞产生的榴辉岩的退变质产物。结合省内基础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山东省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作了部分探讨,并建立了年代学格架。认为平度—栖霞麻粒岩带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三叠纪的榴辉岩相变质事件可能是胶东地区太古宙绿岩带金元素活化迁移并在中生代成矿的决定性因素。山东省太古宙大地构造演化具有一定的旋回性,每个旋回由绿岩带—基性—超基性侵入体—TTG花岗岩类—热变质事件组成,很好地符合TTG的玄武质岩浆底侵成因模式。自1.9Ga才有高压麻粒岩的形成,暗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板块之间的俯冲活动始于1.9Ga之前的古元古代。鲁西陆块与胶辽陆块在古元古代可能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块体,其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两个陆块的大地构造位置差异和后期抬升剥蚀程度不同而引起。

二、麻粒岩相变质流体及麻粒岩相岩石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粒岩相变质流体及麻粒岩相岩石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变质岩研究近十年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进展
    1.1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野马滩榴辉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及绿辉石中的多硅白云母出溶
        1.1.1 野马滩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
        1.1.2 超深俯冲绿辉石中多硅白云母的出溶证明大陆深俯冲约达200 km
    1.2 东昆仑榴辉岩及围岩片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
    1.3 南阿尔金榴辉岩中的柯石英及斯石英假象
        1.3.1 南阿尔金榴辉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
        1.3.2 陆壳超深俯冲到斯石英稳定域地幔深度的新证据
    1.4 北秦岭斜长角闪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
    1.5 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种类型岩石中发现超高压矿物证据
2 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进展
    2.1 UHT变质作用的识别及其出露规模
    2.2 UHT变质作用准确的变质时代和时间尺度的限定
    2.3 UHT变质P-T-t轨迹的构建:进变质阶段的确定
3 P-T相平衡、温压计与变质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3.1 热力学数据库和矿物相、熔体活度模型的完善及热力学模拟软件的开发
    3.2 基性岩的变质相平衡关系
        (1)基于ACF组分分析建立的变质基性岩完整相平衡关系。
        (2)基性岩高压-超高压变质相平衡关系研究。
        (3)基性麻粒岩相平衡关系。
    3.3 深熔作用与花岗质岩石成因的定量模拟研究
    3.4 新型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的建立
    3.5 变质反应动力学研究
4 变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5 变质作用与变质流体活动研究进展
    5.1 俯冲带流体成分的研究
    5.2 高压-超高压变质流体活动证据的识别
        5.2.1 变质脉体
        5.2.2 自然样品中的超临界流体
6 变质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6.1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6.2 变质原岩和流体交代作用的示踪
    6.3 变质过程中氧逸度变化的示踪
    6.4 变质过程中流体行为的示踪
7 变质年代学研究进展
    7.1 同位素定年体系
    7.2 变质流体年代学
8 结论

(2)北大别变基性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
        1.1.2 大陆深俯冲带的熔/流体活动
        1.1.3 大陆碰撞带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叠加
        1.1.4 大陆碰撞造山带锆石学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工作量小结
    附表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大别造山带
        2.2.1 宿松低温/高压蓝片岩相带
        2.2.2 南大别低温/超高压榴辉岩相带
        2.2.3 中大别中温/超高压榴辉岩相带
        2.2.4 北大别高温/超高压混合岩相带
        2.2.5 北淮阳低温/低压绿片岩相带
        2.2.6 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研究进展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分析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3 矿物面扫分析及能谱分析
    3.4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5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3.6 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3.7 锆石内部结构和包裹体分析
    3.8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3.9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10 榍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第4章 北大别变基性岩P-T轨迹
    4.1 分析结果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矿物地球化学
        4.1.3 变质阶段划分
        4.1.4 相平衡模拟
        4.1.5 其它地质温压计
    4.2 北大别变基性岩P-T轨迹演化
    4.3 小结
    附表
第5章 碰撞后构造背景下变基性岩部分熔融过程中锆石和榍石的响应行为:来自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制约
    5.1 分析结果
        5.1.1 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特征
        5.1.2 榍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特征
    5.2 讨论
        5.2.1 年龄指示意义
        5.2.2 部分熔融过程中副矿物响应行为
    5.3 超高压榴辉岩在碰撞后阶段重新活化
    5.4 小结
    附表
第6章 变基性岩深熔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效应和绿辉石的响应行为:来自北大别石榴辉石岩和榴闪岩的制约
    6.1 分析结果
        6.1.1 北大别石榴辉石岩和榴闪岩
        6.1.2 金家铺石榴辉石岩
    6.2 讨论
        6.2.1 深熔作用的地球化学效应
        6.2.2 深熔过程中绿辉石的响应行为
        6.2.3 绿辉石参与的转熔反应
        6.2.4 碰撞后阶段深熔作用影响
    6.3 小结
    附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区域地质概况
    2.2 胶-辽-吉带地质概况
    2.3 采样位置
    2.4 胶北地块的矿产资源
3 岩相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3.2 高压基性麻粒岩
    3.3 长英质麻粒岩
    3.4 斜长角闪岩
    3.5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化学特征
    4.1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4.2 高压基性麻粒岩
    4.3 长英质麻粒岩
    4.4 斜长角闪岩
5 变质温压条件估算
    5.1 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
    5.2 高压基性麻粒岩
    5.3 长英质麻粒岩
    5.4 斜长角闪岩
6 年代学
    6.1 高压基性麻粒岩中的锆石U-Pb定年及其REE特征
    6.2 长英质麻粒岩中的锆石U-Pb定年
    6.3 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U-Pb定年及其REE特征
7 讨论
    7.1 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及角闪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P-T轨迹
    7.2 高压麻粒岩及其相关岩石的变质年代
    7.3 P-T-t轨迹及高压-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构造意义
    7.4 胶-辽-吉带的形成与演化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前景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华南云开造山带的变质演化历史 ——以高州紫苏花岗岩及其中麻粒岩包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2.1 主量分析
    2.2 微量分析
    2.3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2.4 电子探针(EPMA)及场发射扫描电镜拍照
    2.5 视剖面图热力学模拟
    2.6 熔体微量元素计算
第3章 紫苏花岗岩及其两类石榴石的成因
    3.1 前言和科学问题
    3.2 区域地质背景
    3.3 野外地质关系和岩相学特征
    3.4 矿物化学成分
    3.5 温压条件及P-T演化历史
        3.5.1 传统温压计计算
        3.5.2 平均温压计算
        3.5.3 视剖面图模拟
        3.5.4 温压结果小结
    3.6 锆石U-Pb年代学
    3.7 讨论
        3.7.1 紫苏花岗岩及其石榴石的成因
        3.7.2 紫苏花岗岩P-T演化
        3.7.3 构造意义
    3.8 小结
第4章 粤西(半)泥质麻粒岩包体的变质作用
    4.1 前言
    4.2 地质背景
    4.3 样品采集和岩相学特征
    4.4 矿物化学特征
    4.5 视剖面图模拟和温压计算
        4.5.1 泥质麻粒岩的P-T条件
        4.5.2 半泥质麻粒岩的P-T条件
    4.6 锆石特征及其U-Pb定年
        4.6.1 锆石形态和年代学
        4.6.2 石榴石堇青石泥质麻粒岩(GZ14-17)
        4.6.3 石榴石斜方辉石半泥质麻粒岩(GZ14-19)
    4.7 讨论
        4.7.1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年龄
        4.7.2 麻粒岩包体的P-T轨迹
        4.7.3 武夷-云开造山带P-T轨迹对比及构造意义
    4.8 小结
第5章 钙硅酸盐麻粒岩的变质P-T历史及其构造意义
    5.1 前言
    5.2 区域地质背景
    5.3 样品采集和岩相学特征
    5.4 矿物化学特征
    5.5 钙硅酸盐麻粒岩的矿物共生及演化
    5.6 变质P-T计算
    5.7 锆石的U-Pb年代学
    5.8 讨论
        5.8.1 变质作用演化历史
        5.8.2 构造意义
    5.9 小结
第6章 粤西紫苏花岗岩及其麻粒岩包体的成因
    6.1 前言
    6.2 样品描述
    6.3 岩石地球化学
        6.3.1 主量元素
        6.3.2 微量元素
    6.4 热力学模拟
        6.4.1 热力学模拟结果
        6.4.2 熔体丢失和原岩恢复
    6.5 微量元素模拟
    6.6 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水活度
        6.6.1 石榴石堇青石泥质麻粒岩峰期水活度
        6.6.2 石榴石斜方辉石半泥质麻粒岩峰期水活度
    6.7 紫苏花岗岩和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氧逸度
    6.8 云开紫苏花岗岩与麻粒岩包体的成因
第7章 华南云开造山带构造-变质演化历史
    7.1 华南残留洋是否存在?
    7.2 武夷-云开造山作用后期是否发生了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拆沉?
    7.3 奥陶纪俯冲陆-陆碰撞
    7.4 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
第8章 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含石榴紫苏花岗岩平均温压计算过程
附录 Ⅱ、钙硅酸盐麻粒岩平均温压计算过程
附录 Ⅲ、石榴石堇青石泥质麻粒岩平均温压计算过程
附录 Ⅳ、石榴石斜方辉石半泥质麻粒岩平均温压计算过程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俯冲成因金刚石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俯冲带
        1.1.1 大洋俯冲带和大陆俯冲带
        1.1.2 俯冲带熔/流体活动及包裹体
        1.1.3 俯冲带元素迁移/分异和同位素分馏
    1.2 金刚石
        1.2.1 金刚石物理化学性质简介
        1.2.2 金刚石分类
        1.2.3 幔源型金刚石
        1.2.4 俯冲带型金刚石及研究意义
        1.2.5 冲击型金刚石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工作量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西太平洋俯冲带简介
    2.2 大别造山带简介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2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3.3 全岩Li-Mg同位素分析
    3.4 单矿物及出溶体电子探针分析
    3.5 单矿物和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3.6 单个熔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3.7 单个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8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3.9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3.10 锆石LA-MC-ICPMS Lu-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西太平洋俯冲带金刚石成因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以栏杆为例
    4.1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4.2 实验结果
        4.2.1 主、微量元素
        4.2.2 全岩Sr-Nd-Pb同位素
        4.2.3 单个熔体包裹体成分
        4.2.4 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
    4.3 含金刚石碱性玄武岩成因
    4.4 金刚石成因
    4.5 含金刚石碱性玄武岩成因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诱发机制的指示意义
    4.6 小结
    附表
第5章 大陆俯冲带金刚石成因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以饶拔寨为例
    5.1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5.2 实验结果
        5.2.1 全岩主、微量元素
        5.2.2 单相固/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
        5.2.3 单个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2.4 尖晶石出溶体和寄主矿物成分
        5.2.5 角闪石主量元素
        5.2.6 Li-Mg同位素组成
    5.3 俯冲带隧道壳幔边界熔/流体相互作用
    5.4 俯冲带金刚石成因及对深部碳循环的意义
    5.5 俯冲带氧逸度
    5.6 北大别麻粒岩相热源
    5.7 小结
    附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汇聚大陆边缘混合岩—花岗岩—伟晶岩矿物成因研究及其对岩石成因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陆俯冲带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
        1.1.2 混合岩研究进展
        1.1.3 俯冲带中矿物的不同成因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主要工作情况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大别-苏鲁造山带
        2.1.1 大别造山带
        2.1.2 北大别高温变质带
    2.2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
        2.2.1 青藏高原地质概况
        2.2.2 冈底斯造山带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岩石切片与全岩粉末样品制作和单矿物分选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4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3.5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3.6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3.7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3.8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9 矿物原位氧同位素分析
第4章 北大别高温变质带混合岩中不同矿物的成因
    4.1 引言
    4.2 采样位置和样品描述
    4.3 岩相学
        4.3.1 混合岩
        4.3.2 深色体
        4.3.3 淡色体
    4.4 分析结果
        4.4.1 全岩主微量元素
        4.4.2 矿物化学成分
        4.4.3 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
    4.5 讨论
        4.5.1 变质锆石的U-Pb定年和微量元素特征
        4.5.2 石榴石成因
        4.5.3 角闪石成因
        4.5.4 北大别变质岩多期部分熔融
    4.6 小结
第5章 西藏冈底斯伟晶岩和花岗岩中石榴石的成因
    5.1 引言
    5.2 研究区地质背景和采样位置
    5.3 岩相学
    5.4 分析结果
        5.4.1 石榴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5.4.2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
        5.4.3 矿物Hf-O同位素
    5.5 讨论
        5.5.1 石榴石的主量元素环带
        5.5.2 石榴石微量元素环带
    5.6 石榴石成因对花岗岩和伟晶岩源区的制约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波西米亚地体高压麻粒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
        1.1.2 大陆碰撞带中高压麻粒岩
        1.1.3 超高温变质作用
        1.1.4 碰撞造山带变质锆石学
        1.1.5 碰撞造山带变质独居石学
        1.1.6 大陆俯冲带部分熔融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 工作量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波西米亚地体地质概况
    2.2 波西米亚地体高压麻粒岩
        2.2.1 变质温压条件
        2.2.2 变质时限
        2.2.3 原岩属性
        2.2.4 折返机制
    2.3 Moldanubian单元
        2.3.1 Kutna Hora Complex
        2.3.2 Horni Bory和Mohelno块体
        2.3.3 Dunkelstein Wald in Lower Austria
        2.3.4 South Bohemian granulite Massif
第3章 样品及其岩相学特征
    3.1 Kutna Hora Complex(D72)
    3.2 东北部Horni Bory和Mohelno块体
    3.3 Lower Austria中Dunkelstein Wald块体
    3.4 South Bohemian granulite Massif
第4章 分析方法
    4.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4.2 矿物主量元素分析和电子照相
    4.3 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4.4 单矿物O同位素分析
    4.5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6 锆石形态和内部结构分析
    4.7 SIMS锆石O同位素分析和U-Pb定年
    4.8 LA-ICPMS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测定
    4.9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第5章 高压麻粒岩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和超高温变质作用叠加
    5.1 引言
    5.2 岩相学特征
        5.2.1 含蓝晶石长英质麻粒岩D72 (Kutna Hora)
        5.2.2 长英质麻粒岩D34 (Prachatice)
        5.2.3 含夕线石长英质麻粒岩D54 (Meidling-im-Tal)
    5.3 地球化学特征
        5.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3.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5.4 矿物氧同位素
    5.5 相平衡模拟
        5.5.1 矿物组合阶段划分
        5.5.2 含蓝晶石麻粒岩D72相平衡模拟
        5.5.3 含蓝晶石-夕线石麻粒岩D34
        5.5.4 含夕线石麻粒岩D54
    5.6 长英质麻粒岩的变质P-T演化
        5.6.1 进变质和峰期UHP阶段(M-Ⅰ和M-Ⅱ)
        5.6.2 UHP榴辉岩相到UHT麻粒岩相降压阶段(M-Ⅲ)
        5.6.3 快速降压和等压冷却阶段(M-Ⅳ)
        5.6.4 P-T演化轨迹
    5.7 UHP变质岩石的UHT变质作用叠加
    5.8 小结
第6章 变泥质岩中锆石和独居石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行为
    6.1 引言
    6.2 岩石学
        6.2.1 岩相特征
        6.2.2 矿物主微量元素组成
    6.3 锆石学
        6.3.1 含蓝晶石麻粒岩D72
        6.3.2 含蓝晶石—夕线石麻粒岩D69
        6.3.3 含夕线石麻粒岩D54
        6.3.4 含蓝晶石—夕线石麻粒岩D34
        6.3.5 含夕线石麻粒岩D33
    6.4 独居石
        6.4.1 含蓝晶石麻粒岩D72
        6.4.2 含蓝晶石—夕线石麻粒岩D69
    6.5 锆石和独居石U-Pb年龄与变质演化阶段的关系
        6.5.1 锆石U-Pb年龄解释
        6.5.2 独居石U-Pb年龄解释
    6.6 超高压变质岩受到超高温叠加过程中锆石和独居石的行为
        6.6.1 进变质-峰期超高压变质过程中锆石和独居石生长
        6.6.2 超高压到高压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锆石和独居石生长
        6.6.3 熔体演化过程中锆石和独居石生长
    6.7 变泥质岩中锆石生长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控制因素
    6.8 波西米亚长英质麻粒岩的P-T-t演化过程
    6.9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北乌兰片麻杂岩中早古生代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 ——对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演化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阿拉善地块
    2.2 北祁连造山带
    2.3 祁连地块
    2.4 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
    2.5 柴达木地块
第三章 北乌兰片麻杂岩的组成及其特征
    3.1 二郎洞剖面
    3.2 哈里哈图剖面
    3.3 晒勒克郭来剖面
第四章 测试分析方法
    4.1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2 电子探针分析
    4.3 锆石U-Pb测年及锆石微量元素分析
    4.4 错石Lu-Hf同位素分析
第五章 高温低压变质作用与变质时代
    5.1 野外关系与岩相学特征
    5.2 矿物化学特征
    5.3 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5.4 锆石Ti温度计
    5.5 传统温压计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估算
    5.6 相平衡模拟
    5.7 讨论
    5.8 小结
第六章 混合岩化角闪黑云片麻岩深熔作用及时代
    6.1 野外关系及岩相学特征
    6.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6.3 锆石U-Pb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6.4 错石Lu-Hf同位素特征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第八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南阿尔金—柴北缘HP/UHP变质带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岩石学及变质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1.1.2 壳幔相互作用
        1.1.3 造山带石榴橄榄岩研究进展
        1.1.4 南阿尔金-柴北缘变质带石榴橄榄岩研究概述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实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实验测试方法
        1.5.1 矿物主量成分分析
        1.5.2 矿物微量成分分析
        1.5.3 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
        1.5.4 全岩主、微量成分测试
        1.5.5 Sr-Nd同位素测试
    1.6 取得的主要认识
2 地质背景
    2.1 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2.1.1 江尕勒萨依榴辉岩-片麻岩单元
        2.1.2 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高压麻粒岩单元
    2.2 柴北缘俯冲碰撞杂岩带
        2.2.1 柴北缘鱼卡-落凤坡榴辉岩-片麻岩(片岩)单元
        2.2.2 绿梁山石榴橄榄岩-高压麻粒岩单元
        2.2.3 锡铁山榴辉岩-片麻岩单元
        2.2.4 都兰榴辉岩-片麻岩单元
3 野外关系及岩石组合
    3.1 .南阿尔金巴什瓦克构造单元
    3.2 .柴北缘绿梁山构造单元
4 岩相学特征及变质阶段的划分
    4.1 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变质阶段的划分
    4.2 巴什瓦克石榴辉石岩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变质阶段的划分
    4.3 绿梁山石榴橄榄岩
        4.3.1 岩相学特征
        4.3.2 变质阶段的划分
    4.4 绿梁山石榴辉石岩
        4.4.1 岩相学特征
        4.4.2 变质阶段的划分
5 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5.1 矿物主量成分特征
        5.1.1 橄榄石
        5.1.2 石榴子石
        5.1.3 单斜辉石
        5.1.4 斜方辉石
        5.1.5 尖晶石
        5.1.6 角闪石
        5.1.7 .其他矿物
        5.1.7.1 金云母
        5.1.7.2 长石
        5.1.7.3 假蓝宝石
        5.1.7.4 方柱石
    5.2 矿物微量成分特征
        5.2.1 石榴子石
        5.2.2 单斜辉石和角闪石
6 变质温压条件的确定
    6.1 传统温压计的计算
    6.2 Perplex相图模拟计算
        6.2.1 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
        6.2.2 巴什瓦克石榴辉石岩
        6.2.3 绿梁山石榴橄榄岩
    6.3 本章小结
7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7.1 锆石U-Pb定年
        7.1.1 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SHRIMP定年
        7.1.2 巴什瓦克石榴辉石岩ICP-MS定年
        7.1.3 绿梁山石榴橄榄岩ICP-MS定年
    7.2 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7.3 巴什瓦克石榴辉石岩Sm-Nd等时线
    7.4 本章小结
8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8.1 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8.2 Sr-Nd同位素特征
    8.3 本章小结
9 讨论
    9.1 变质演化历史
        9.1.1 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
        9.1.2 巴什瓦克石榴辉石岩
        9.1.3 绿梁山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
    9.2 成因机制
        9.2.1 巴什瓦克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
        9.2.2 绿梁山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
    9.3 构造意义
10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录

(10)山东省麻粒岩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研究现状及对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麻粒岩分布
2 沂水麻粒岩带
    2. 1 地质概况
    2. 2 变质温压条件及P—T—t轨迹
    2. 3 变质时代及演化过程
    2. 4 麻粒岩成因
3 平度—栖霞麻粒岩带
    3. 1 地质概况
    3. 2 变质温压条件及P—T—t轨迹
    3. 3 变质时代及演化过程
    3. 4 麻粒岩成因
4 海阳所—威海麻粒岩带
    4. 1 地质概况
    4. 2 变质温压条件及P—T—t轨迹
    4. 3 变质时代及演化过程
    4. 4 麻粒岩成因
5 包裹体中的麻粒岩
6 讨论
    6. 1 山东省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小结
    6. 2 平度—栖霞麻粒岩带与胶东金矿的关系
    6. 3 太古宙大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
    6. 4 鲁西和鲁东地质构造差异的原因
7 结论

四、麻粒岩相变质流体及麻粒岩相岩石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变质岩研究近十年新进展[J]. 张贵宾,刘良,魏春景,肖益林,焦淑娟,吕增,张立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6)
  • [2]北大别变基性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 王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华北克拉通胶北地块高压麻粒岩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D]. 陈爽.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4]华南云开造山带的变质演化历史 ——以高州紫苏花岗岩及其中麻粒岩包体为例[D]. 李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5]俯冲成因金刚石及其地球化学意义[D]. 王晓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汇聚大陆边缘混合岩—花岗岩—伟晶岩矿物成因研究及其对岩石成因的制约[D]. 于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7]波西米亚地体高压麻粒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 杨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8]北乌兰片麻杂岩中早古生代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 ——对南祁连-柴北缘造山带演化的制约[D]. 李秀财.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9]南阿尔金—柴北缘HP/UHP变质带石榴橄榄岩和石榴辉石岩岩石学及变质演化[D]. 李云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10]山东省麻粒岩与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研究现状及对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的启示[J]. 耿科,王瑞江,李洪奎,单伟,禚传源. 地质论评, 2016(01)

标签:;  ;  

麻粒岩相变质流体与麻粒岩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