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

一、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馨阳[1](2021)在《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少数民族的实践活动之中,是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明的真实记录和智慧结晶。从数字化管理时代到大数据治理时代,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正面临着开发理念固化、开发方式单一、开发主体缺失等现实性问题,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新型研究范式与组织模式可以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现状注入新的内在动力,将数字人文研究优势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工作相结合,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深层次挖掘,进而推动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内在精神动力的发扬与传承。本文对新兴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学理性分析,试图探寻数字人文技术在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总体设计及保障机制,以期为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研究提供全新的开发视角,助力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工作的深度开展。

臧亚萍[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论文运用出版系统论、把关人理论、媒介讯息论等相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作了研究。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组织机构及产品策划进行了考察,总结发展规律与特点,属于当代四川古籍出版专门史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改革开放后四川古籍出版活动,数据样本范围以巴蜀书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家社为主。文章通过采用参与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计量学多种研究方法,力图剖析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该时期四川古籍出版的发展概况问题;二是古籍出版机构自外至内的组织构建问题;三是编印发系统下的古籍出版产品策划问题。并希望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能为繁荣四川古籍出版,提供一些理论、实践意义的参考资料。正文分为三个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通过分析5家出版机构的书目数据,归纳古籍出版数量变化、出版内容类别分布规律,并对古籍出版成就、发展成因,以及复苏期、探索期、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概括出四川古籍出版的三个不足:即重复选题、整理方式不平衡、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第二部分研究四川古籍出版组织系统。研究发现,外部组织由U型结构到M型结构进行设置转变,具有组织人员权威、组织结构一体化的显着特点。以巴蜀书社为例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部门组建上趋于柔性化和灵活性,早期人员构成虽以人才调聘、计划培养为主,但出版队伍始终保持专业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研究古籍出版产品策划特点,分别从内容、形式、宣传、营销四个子系统要素分析入手。研究发现,由于古籍出版同其他出版类型不同,内容策划上,策划作者多具有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特点,策划选题表现为延续性、地域性、差异性和时代性四个鲜明特征。古籍图书的开本设计强调与内容风格统一,封面设计注重体现艺术审美性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装帧设计获奖图书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出古籍图书在形式策划上注重设计整体性的特点。宣传、营销策划方面,四川古籍图书宣传方式多样,在传播技术变迁影响下,虽经历传统、网络到媒介融合宣传的三个过渡阶段,但书讯书评、活动推广和媒体宣传仍为现阶段古籍图书的三种主要宣传方式。以巴蜀书社为代表,四川古籍出版产品注重精准营销和海外营销,但在对其进行品牌认知度问卷调查时也发现,巴蜀书社存在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提出四川古籍出版的初步对策,指出论文本身的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黄栗[3](2020)在《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我国土家族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保留土家民俗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是土家人长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体系,也是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惯例。然而当前湘西地区的土家民俗文化现状令人担忧:传统土家村落呈“空心化”和“分散化”日益严重,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土家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作用。面对眼下的生存困局,如何找出切实有效的文化保护措施,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寻找到新的机遇正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对此,本文选择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教育是如何在湘西土家地区多个“文化场”中建构起特有的传承机制,通过教育来构建不同“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机制。进一步思考了教育对于土家民俗文化在当前传承起到何种关键作用,通过运用技术资源,运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民俗文化传承走出现实泥淖。第一章“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本章主要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当前现状作研究概述,内容包括介绍土家族在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当地土家族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考据。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多次的实地走访考察,并与多位当地土家文化学者进行交流之后,重新梳理了湘西土家民俗的文化起源。另外,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角度,在已有基础上建立湘西土家民俗文化研究框架,试图将土家民俗按照“物质生产民俗”“节庆仪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关系民俗”进行分类。第二章“‘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内容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家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研究家庭教育机制的建立并分析家庭教育模式特点。对于土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问题而言,“家庭场”中的教育内涵机制与行为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论文中试图明晰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家庭的文化空间里遵循着怎样的特殊规律,为制定土家民俗文化保护措施提供了哪些富有价值的参考。第三章“‘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家庭场”教育的逐渐退场导致文化传承陷入危机之后,当地中小学校部门构成的“学校场”开始了新的传承接力。本章以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情况为研究主线,一方面探讨了中小学校如何帮助民俗文化向下传承,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尝试;另一方面也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实际来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从中小学校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搭建起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新的思路。本章主要以分析土家民俗文化作为打造湘西地区的文化品牌,如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职业教育又将如何能够让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朝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推进,为民俗文化传承赋予更多的新生动力,成为了实现文化长久保护发展的有效举措。第五章“‘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主要探讨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传承教育具有哪些重要优势。作为文化教育的“第四系统”,从社交媒体平台到移动自媒体技术再到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传播正在打破文化传承在各个不同的“教育场”间的边界,让土家民俗文化进入到了更大、更自由、更包容的教育空间里。因此,“媒介场”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土家民俗文化新的传承教育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能否拥有更多可能性。第六章“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本章试图将文化传承教育的“家庭场”“学校场”“职训场”“媒介场”打造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当中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教育场”之间如何形成集体合力,包括制定文化教育目标、建构文化教育体系、思考文化教育路径,以此来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系进行全局统整,让文化传承教育能够走向全民化、终生化学习教育方向。论文以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价值规律、传承机制和教育发展问题。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互联网传播等多个面向展示了土家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和教育逻辑,贯穿了“家庭场——学校场——职教场——媒介场”的整体研究思路,希望能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李明奎[4](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认为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吴雨遥[5](2019)在《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云南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伦理思想不仅在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精神生活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更是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所以,历史档案中记载的伦理思想不仅可以起到凭证作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参考。通过发掘其中优秀的伦理思想,以此为助力开展宣传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论文共分为七部分,分别为绪论、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概况、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概述、意义、现状、建议和总结。第一章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概念进行界定,在划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类型的基础上,依据西方伦理学的思想,从个人道德、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三个层面来对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中蕴含的伦理思想进行内容梳理,并阐述其伦理思想的价值。第二章以档案价值实现理论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为基础,对如何进行伦理思想价值挖掘做了概述。第三章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的意义,从提高公众素质、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阐释。第四章论文在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明确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价值发掘的政策、理论和实践优势,指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中所存在的客观问题。第五章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上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的可行性建议。以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依托,利用档案资源专题收集、特色数据库创建以及档案资源集成平台来不断推进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资源建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同时,不断创新应用发掘方式,以教育应用、传播宣传、转化应用等手段来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

石庆功,徐曼,都哲如[6](2018)在《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十年来(2008—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规范化研究、实证研究、技术研究、修复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现状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今后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基本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研究、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技术研究、修复材料研究和个案研究等。

刘为[7](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欧阳伟华[8](2018)在《贵州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策略》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阅读和移动掌上阅读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贵州省民族古籍数字化也成为必然的趋势。民族古籍数字化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任务极其艰巨,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通过加强思想宣传工作、成立管理机构、校注民族古籍、制定方案、加快民族古籍数字化的条件建设来实现。

李娅佳[9](2017)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篇博士学位论文以《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选题,在总结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档案部门开展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做法,试图厘清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概念,梳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理论,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实现路径,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对推动当前具有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全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正文由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依据和意义、云南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途径、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和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依据和意义。界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指出了相关的理论依据:档案资源开发理论、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多元文化服务理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民族档案学理论;阐明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云南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途径。总结了突出普洱茶、旅游档案、医药档案以及重点、珍稀、濒危档案的开发利用、树立精品、品牌意识、注重深度挖掘和学术研究等特色;论述了汇编公布民族档案史料、编辑刊印民族档案画册图片、编辑发行民族档案信息参考、编辑出版民族档案知识读本、拍摄制作民族档案影视专题片、举办民族档案文化展览、实施民族历史记忆工程(云南民族记忆工程)、建设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据库等方法;探讨了科学选题、打造品牌、引智借脑、横向联合、内外结合、加强编研、开发产品、扩大宣传、开展教育、举办活动等途径。第三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和特点。笔者选择了8个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开发利用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展现了阿诗玛档案资料、爨氏石刻档案、白族档案史料、彝族档案文献、纳西族东巴档案文献、傣族历史档案、民俗文化档案、壮族档案史料开发利用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丰硕成果;分析了开发利用主体多元化、开发利用客体社会化、开发利用方法手段现代化、编纂成果数量巨大,类型丰富多彩、编纂成果载体形式趋于多样化、开发利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较多等特点。第四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实地走访、专家咨询和文献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分析了目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馆藏类型单一、原生性档案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缺少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实现路径;缺乏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理论探讨不够,实践经验不足,相关成果稀少等。第五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有可行性的对策措施,如:围绕地方民族特色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创新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机制、打造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利用体系的新模式、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结语包括研究的几点启示、不足之处及展望、主要参考文献、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致谢。

欧阳伟华[10](2017)在《贵州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发掘利用这个主题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及其学科分布作了简要介绍,接着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的意义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科学管理的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出版发行研究。文章总结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研究的动态和特点,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研究
    第一节 数字人文概述
        一、数字人文的提出与发展
        二、数字人文的概念
        三、数字人文的特征
    第二节 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概述
        一、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概念及价值
        二、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概念及应然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数字人文在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中的作用
        一、通过跨界融合拓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思路
        二、通过技术革新优化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流程
        三、通过精准服务感知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人文内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一节 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必要性
        一、必需手段:充分释放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双元价值
        二、必要条件:顺应社会转型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三、必需方法:塑造多维价值观念,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第二节 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的可行性
        一、资源优势
        二、互补优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总体设计
    第一节 宏观层面
        一、完善法律指引与政策支持
        二、总体开发框架的顶层设计
        三、协同开发主体的科学构建
    第二节 中观层面
        一、业务层
        二、人员层
    第三节 微观层面
        一、开发技术
        二、开发平台
        三、保障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概念厘定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总结四川古籍出版的地域特色和规律
        二、丰富古籍出版史研究的内容
        三、为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提供借鉴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述略
        二、研究专着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概况
    第一节 图书出版概况
        一、出版数量变化
        二、出版内容主要类别分布特点
        三、图书获奖情况分析
    第二节 古籍出版成就与发展成因探析
        一、古籍出版成就与特色
        二、发展成因探析
    第三节 古籍出版的阶段性特点
        一、复苏期(1981-1991)
        二、探索期(1992-2002)
        三、转型期(2003年以后)
    第四节 四川古籍出版的不足
        一、存在重复选题现象
        二、整理方式具有不平衡性
        三、图书宣传渠道利用不足
第三章 古籍出版的组织机构
    第一节 四川古籍出版组织机构类型及表现特点
        一、设置类型分析
        二、表现特点分析
    第二节 内部组织结构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一、部门设置特点
        二、人员组建方式及构成特点
第四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策划
    第一节 内容策划
        一、策划思想的把关分析
        二、策划作者分析
        三、策划整理形式
        四、策划内容的选题特点
    第二节 形式策划
        一、开本设计分析
        二、封面设计分析
        三、个案分析:“中国最美的书”——《藏区民间珍藏藏文典籍丛刊》
第五章 古籍出版产品的宣传、营销策划
    第一节 宣传策划
        一、宣传方式多样
        二、三种主要方式
    第二节 营销策划
        一、营销渠道特点
        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巴蜀书社为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巴蜀书社历年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4-2017)
    附录2 四川大学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6-2017)
    附录3 四川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81-2017)
    附录4 西南交大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1992-2017)
    附录5 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书目统计情况(汉、彝、藏文)
    附录6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获奖书目、获奖项目
    附录7 巴蜀书社:社长访谈录、小传
    附录8 巴蜀书社品牌认知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审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当前现状
        (二)探索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
        (三)挖掘土家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优势
    二、研究目的
        (一)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哪些不同“教育场”中发生
        (二)分析各“教育场”如何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
        (三)推动“教育场”之间寻求合作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四、概念厘清
        (一)文化
        (二)民俗文化
        (三)传承教育
    五、文献综述
        (一)梳理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已有论着
        (二)分析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三)研究小结
    六、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文献分析法
    七、研究创新
        (一)研究范式
        (二)研究视角
    八、研究难点
第一章 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
    一、湘西州土家族地区文化现状考察
        (一)区域分布总览
        (二)族源、族称考据
        (三)族群分布调查
    二、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构成解析
        (一)土家民俗中的物质生产描述
        (二)土家民俗中的节庆仪式内涵
        (三)土家民俗中的人生礼仪价值
        (四)土家民俗中的社会关系建立
    小结
第二章 “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信念·场域·秩序: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功能
        (一)“信念”建构下的家庭文化空间
        (二)“场域”空间下的家庭权力分配
        (三)“秩序”规训下的家庭契约形态
    二、模仿·想象·认知: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方式
        (一)“身体影像”中的模仿学习教育
        (二)“游戏经验”中的行为感知教育
        (三)“集体认知”中的自我养成教育
    三、现实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一)“差异性”思维:家庭文化价值认同式微
        (二)“市场化”经济:家庭生产模式迅速消失
        (三)“打工潮”现状:家庭代际传承脱节严重
    小结
第三章 “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学生的需求: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现状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程度
        (二)文化接触的信息途径
        (三)学校教学的课程侧重
        (四)学生群体的兴趣方向
    二、学校的探求: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思路
        (一)阶段式教学:不同学校的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规划
        (二)系统化教学:土家民俗文化的教学设计与培养方向
    三、改革与创新: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突破
        (一)尝试课堂教改,鼓励教学创新
        (二)开发校本教材,鼓励设计创新
        (三)建设校园数据库,鼓励技术创新
    四、短板与不足: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
        (一)经费不够,课程教改难以推进
        (二)学时不够,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定位不够,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四)奖励不够,个人评价缺乏标准
    小结
第四章 “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职业化生存:探讨民俗文化职业教育价值功能
        (一)拉动民俗文化产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二)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彰显职业教育功能
    二、精准化推进:实践民俗文化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一)扩大传统工艺职教规模,增强企业人才综合实力
        (二)发挥职业部门社教功能,加大职业群体培训力度
        (三)扶持文化竞技专业项目,培养民族体育项目人才
    三、困难与瓶颈:反思民俗文化职业教育面临问题
        (一)培训效果不明显:专业培训推动难度大
        (二)招生人数不增加:职业院校办学难度大
        (三)产品销售不乐观:企业商品外销难度大
    小结
第五章 “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技术的偏向:媒介属性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二)文化传输的偏向:价值输出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三)感官效果的偏向:情绪体验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二、新媒体1.0:社交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更新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微博、微信平台运营情况
        (二)裂变式推广:社交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三)有序化改进:社交媒体传承教育的分析思考和建议
    三、新媒体2.0:自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升级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运营情况
        (二)以“抖音APP”为例:短视频自媒体技术优势分析
    四、新媒体3.0:VR技术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思考
        (一)创新设想:VR虚拟现实技术属性
        (二)创新开发:VR虚拟现实技术设计
        (三)创新优势:VR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价值目标
        (一)在人的发展中追求文化烙印的葆有
        (二)在和谐社会中突显文化标识的自信
        (三)在未来发展中探照文化教育的方向
    二、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结构体系
        (一)“家、校、职、媒”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二)各个“场”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协调机制
    三、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策略
        (一)“家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二)“学校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三)“职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四)“媒介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一)外文译着
        (二)中文论着
        (三)工具书类
    二、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三、政策文件,研究报告
附录
    附录一:实地走访考察报告
    附录二:各地区、各部门实地考察访谈问题汇总
    附录三:湘西地区中小学生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汇总
    附录四: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课教案
    附录五:《我的家乡红石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申报
    附录六:湘西州土家地区实地考察走访实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4)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相关研究现状
    4. 研究方法
    5. 创新及不足
一、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概况
    (一)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含义及类型
    (二) 伦理思想价值梳理
        1. 伦理思想内容梳理
        2. 伦理思想价值梳理
二、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概述
    (一) 理论基础
        1. 档案价值实现理论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
    (二) 伦理思想价值发掘概述
        1. 基础性工作
        2. 开发性工作
三、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意义
    (一) 提高公众素质,加强道德水平
    (二) 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三) 加强民族团结,提高国家认同
    (四)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四、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现状
    (一) 发掘优势
        1. 政策法规引领方向
        2. 理论研究保证支持
        3. 实践工作提供基础
    (二) 发掘问题
        1. 发掘意识较少
        2. 保存机构众多
        3. 资源建设不足
        4. 开发理念传统
        5. 开发方式单一
五、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建议
    (一) 落实法规和政策
    (二) 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1. 特色档案资源收集
        2. 特色数据库创建
        3. 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三)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1. 特色数据库开发
        2. 档案编研开发
        3. 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开发
        4. 档案专业网站开发
    (四) 创新应用发掘方式
        1. 教育应用发掘
        2. 传播宣传发掘
        3. 转化应用发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基础理论探讨
    1.1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的必要性
    1.2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策略研究
2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规范化研究
    2.1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法治化建设
    2.2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标准建设
3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案例研究
    3.1 区域少数民族古籍保护
    3.2 少数民族口述文献保护
    3.3 流失海外少数民族古籍保护
4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技术研究
    4.1 少数民族古籍原生性保护技术
    4.2 少数民族古籍再生性保护技术
5 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研究
    5.1 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原则
    5.2 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纸张
    5.3 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方法
6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研究
7 十年来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的思考

(7)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贵州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2 贵州省民族古籍概况及数字化的现状
3 贵州省民族古籍数字化的基本策略
    3.1 加强思想宣传工作
    3.2 成立领导机构
    3.3 校注民族古籍
    3.4 制定方案
    3.5 加快民族古籍数字化的条件建设
4 结语

(9)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研究视角和内容
        (二) 对研究现状的总结评价
    三、研究途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依据和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 少数民族档案
        (二) 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
        (三)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理论依据
        (一) 档案资源开发理论
        (二)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三) 多元文化服务理论
        (四) 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
        (五) 民族档案学理论
    三、目的意义
        (一) 目的
        (二) 意义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途径
    一、特色
        (一) 突出普洱茶档案和旅游档案的开发利用
        (二) 深化民族医药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
        (三) 加强重点、珍稀、濒危档案的开发利用
        (四) 树立精品、品牌意识
        (五) 注重深度挖掘和学术研究
    二、方法
        (一) 汇编公布民族档案史料
        (二) 编辑民族档案画册图片、信息参考、知识读本
        (三) 摄制民族档案影视专题片
        (四) 举办民族档案文化展览
        (五) 实施民族历史记忆工程(云南民族记忆工程)
        (六) 建设云南非遗资源数据库、历史档案数据库
    三、途径
        (一) 科学选题、打造品牌
        (二) 加强编研、开发产品
        (三) 引智借脑、横向联合、内外结合
        (四) 扩大宣传、开展教育、举办活动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和特点
    一、开发利用的成就
        (一) 石林阿诗玛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享誉海内外
        (二) 曲靖爨氏石刻档案的开发利用发现了新史料
        (三) 大理白族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独树一帜
        (四) 楚雄彝族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成就突出
        (五) 丽江纳西族东巴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成果丰硕
        (六) 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成效显着
        (七) 红河民俗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全面开花
        (八) 文山壮族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争奇斗艳
    二、开发利用的特点
        (一) 开发利用主体多元化
        (二) 开发利用模式社会化
        (三) 开发利用方法手段现代化
        (四) 编纂成果数量巨大,类型丰富多彩
        (五) 编纂成果的载体形式趋于多样化
        (六) 开发利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较多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馆藏类型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缺少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实现路径
    三、缺乏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
    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五、理论探讨不够,实践经验不足,相关成果稀少
第六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围绕地方民族特色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一) 突出抓好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开发工作
        (二) 充分挖掘和整合民族民间丰富深厚的档案资源
    二、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一) 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标准
        (二) 提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
        (三) 加大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开放公布的进度和力度
        (四)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档案的网络信息查询和其他咨询服务
        (五) 强化少数民族档案信息的资源整合与社会共享服务
    三、创新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机制
        (一) 资源整合机制
        (二) 开发合作机制
        (三) 社会共享机制
        (四) 人才培养机制
        (五) 资金保障机制
    四、打造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新模式
        (一)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二)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五、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
        (一) 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高度
        (二)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档案利用体系
        (三) 加强“少数民族档案开发利用”专题研究
结语
附录: 《关于推进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意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贵州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贵州省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研究主要内容分析
    (一) 贵州省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的意义研究分析
    (二) 贵州省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研究分析
    (三) 贵州省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研究分析
        1. 贵州省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意义研究分析
        2. 贵州省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研究分析
        3. 贵州省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策略研究分析
    (四) 贵州省民族古籍出版发行研究分析
三、结语

四、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数字人文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开发研究[D]. 孙馨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古籍出版研究 ——以巴蜀书社为中心[D]. 臧亚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D]. 黄栗.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5]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伦理思想价值发掘研究[D]. 吴雨遥. 云南大学, 2019(03)
  • [6]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综述[J]. 石庆功,徐曼,都哲如. 河北科技图苑, 2018(05)
  • [7]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8]贵州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策略[J]. 欧阳伟华.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
  • [9]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李娅佳. 云南大学, 2017(05)
  • [10]贵州民族古籍发掘利用研究综述[J]. 欧阳伟华. 凯里学院学报, 2017(05)

标签:;  

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