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抗生素核霉素的结构修饰

农用抗生素核霉素的结构修饰

一、农用抗生素金核霉素的结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陈根强,刘圣明,车志平,田月娥,林晓民[1](2020)在《中国农药自主创制》文中指出农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药创制必须得依靠自己。中国农药的发展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同频共振。新农药创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都能达到高科技水平。当今,中国的农药研究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水平上,用自己原创的理论、方法、手段和靶标进行农药创制,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农药研究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引领全球农药发展。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药的发展状况,本文总结了70个自主创制农药产品。依据新创制农药的类型、创制时间、创制单位、主要作用对象、作用方式、作用机理等,概述了中国新创制农药的发展历程。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2](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刘晓[3](2018)在《放线菌SPRI-0518次级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源除草剂在农业防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分为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3种类型除草剂,但目前人们研究的重点实际是以微生物源除草剂为主。近年来,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得到人们重视,研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已成为国内、外植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针对这一现象,本论文将以土壤放线菌SPRI-0518为研究对象,从其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出单一且具有除草活性的物质来开展微生物源除草剂这一工作。从上海南方农药创制中心获得土壤放线菌SPRI-0518,针对土壤放线菌SPRI-0518次级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研究,本文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工作。首先,对除草活性物质进行了早期鉴定。将土壤放线菌SPRI-0518接入发酵培养基进行摇瓶发酵,用马唐种子做生物活性跟踪测试,确定了活性组分的分布。然后,用马唐、稗草、紫苏、反枝苋为测试种子,浓缩发酵液,测量其对不同种子的抑制率。同时对活性组分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发酵液上清和菌丝体中均有除草活性组分,其对马唐的抑制率分别为75%和100%。(2)经计算,浓缩后的发酵液对马唐、稗草、紫苏、反枝苋的抑制率分别为:100%、100%、57%和78%。(3)活性物质在p H值分别为3、7、10、7.8(原液)的条件下各进行沸水浴15min后,其对马唐的抑制率分别为68%、74%、66%、74%。综上所述: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菌丝体中,且对单子叶植物抑制率较好且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良好。然后,利用层析色谱技术进一步分离纯化活性组分,依次经过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制备技术逐步分离。结果显示:在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1 m L/min,保留时间分别为17 min和27.5 min时分离所得的组分A1(13.2 mg)、A2(14.9 mg)对稗草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100%和86%,且组分A2纯度达到89.9%。其次,对活性组分进行初步鉴定,通过LC/MS确定活性组分A2的分子质量为337。这为今后该组分的大规模生产制备提供了技术性指导。最后,将少量纯品配制成浓度分别为25 ppm,50 ppm,100 ppm,200 ppm的药液做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活性组分A1、A2均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对稗草、马唐、紫苏、黄瓜、反枝苋等均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当浓度为50 ppm时,除草活性组分A1能基本抑制各种子的发芽,而A2组分对紫苏抑制较高,其余抑制效果比较小。因此,A2的除草活性没有A1强。

黄清铧[4](2014)在《链霉菌Js-1T抗真菌活性成份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对链霉菌Js-1T菌株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进行鉴定,代谢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对链霉菌Js-1T代谢产物性质测定结果发现,链霉菌Js-1T发酵液抗菌谱广,对所有供试病原真菌菌株都有抑制作用,对有害疣孢霉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抑菌率达100%,对龙眼拟茎点霉病原菌,牡丹灰葡萄孢病菌及金黄寄生菌抑菌率在60%以上,对焦腐病菌、绿色木霉、根霉、黑曲霉的抑菌率在30%-50%之间;对水稻稻瘟病的和香灰菌的抑菌率为20%-25%之间,对茶轮班病菌,香蕉枯萎病菌,禾谷镰刀病菌,黄杨炭疽病菌的抑菌率在10%左右,菌丝浸提液除了对黄杨炭疽病和香蕉枯萎病没有抑制外对其他真菌均有抑菌活性,但抑菌率均低于40%。链霉菌Js-1T发酵液对酿酒酵母没有抑菌效果,但对供试的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抑制作用。预处理后的发酵液受pH值,温度,紫外照射时间以及常温条件下存放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小,说明发酵产物稳定较好;抗真菌代谢产物极性较大,供试溶剂只有正丁醇可将其有效萃取出来。但D1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比正丁醇能更有效的将活性物质分离出来,通过D101大孔树脂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吸附特性研究得出,D101大孔树脂对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静态饱和吸附量为25 g/200 mL;静态吸附3 h后树脂对活性物质的吸附量增加不明显,趋于稳定;最佳的解吸附剂为蒸馏水。预处理后的发酵产物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硅胶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色谱后得到一个纯度95.52%的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JS-B2经HPLC、ESI-MS、NMR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的分子量为167、分子式为C9H13N02,其结构式英文名:(2E,62)-2-aminocycloocta-2,6-dienecarboxylic acid,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是一个并未被报道过的新物质。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对有害疣孢霉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为1.77μg/mL,90%的致死浓度Lc90值为2.88 μg/mL;对双孢蘑菇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为3.26 μg/mL,90%的致死浓度Lc90值为7.14 μg/mL。JS-B2对金黄寄生菌的Lc50值为3.09 μg/mL,Lc90值为5.26 μg/mL,对其宿主真姬菇的Lc50值为8.37 μg/mL,Lc90值为122.62μg/mL。JS-B2对有害疣孢霉菌,金黄寄生菌,拟茎点霉菌,黑曲霉,龙眼焦腐病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100%,100%,92.78%,80.56%,58.33%JS-B2对这5个菌株的抑制效果比制霉菌素和咪康唑好,因此抗真菌活性物质JS-B2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闫坤[5](2014)在《海洋微生物TXC6-6次级代谢产物中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在华东理工大学郭俊夫及上海师范大学刘谦等人实验的基础上,对若干株海洋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找出发酵代谢活性相对较好的一株txc6-6,并对产生菌进行了菌种分类鉴定。通过对海洋微生物txc6-6的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为脚灰红链霄菌中,姆灰红链霉菌义Streptomycescinereoruber)对菌株txc6-6进行了活体活性以及离体活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对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为跟踪,对txc6-6代谢产物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有机相溶解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对海洋微生物txc6-6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碳源,氮源.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值,萃取溶剂等做单因素实验,得到了代谢产物最佳积累条件。以对稻瘟病菌的生物活性为跟踪,通过溶剂萃取和浸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等方法,对海洋微生物txc6-6的发酵代谢产物中的活性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在TLC制备后得到了两个抑菌活性化合物,暂时命名组分A和组分B.对组分B进行了分离提纯得到了纯品,对组分A进行LC-MS分析,得到了组分A的分子量为M=512.28。

赵娜[6](2013)在《放线菌C-411a和MD507发酵液抑菌活性及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放线菌C-411a和MD507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菌株鉴定、抑菌活性评价、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将菌株C-411a鉴定为Streptomyces rishiriensis C-411a;将菌株MD507鉴定为Streptomycesferralitis MD507。2.室内生测结果表明,菌株C-411a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pv.actinidiae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抑菌圈直径分别是17mm和19mm;对核果炭疽病菌Drupe anthrax、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95%、85%、80%、70%、60%、30%和30%,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菌株MD507发酵液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carotovora具有较强的的抑菌活性,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mm和12mm;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核果炭疽病菌Drupe anthrax、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和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90%、85%、80%、80%、80%、70%和70%,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3.采用抑菌活性追踪法,经过大孔树脂吸附、硅胶柱层析和反相HPLC制备等方法,从菌株C-411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活性化合物Za-1,经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为聚醚类抗生素ionophoreX-206。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Za-1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亚利桑那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ea、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carotovora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分别为0.78、1.56、3.13、6.25、25、25和50μg/mL。滤纸片载药量为1μg/片时, Za-1对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核果炭疽病菌Drupe anthrax、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8.99%,87.66%,,73.18%和51.92%。采用同样的分离方法,从菌株MD507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D-1、D-2、D-3和D-4。根据NMR图谱初步鉴定D-1和D-2为羧酸酯类化合物,可能为新化合物,但结构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D-1、D-2、D-3和D-4对供试的病原细菌和真菌均表现较弱的抑菌活性。

范丽霞[7](2013)在《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是活性先导化合物及新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放线菌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一类比其他微生物更为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资源。本文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添加前体物质对放线菌Streptomycesalboflavus313菌株发酵液活性及代谢产物中各成分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和结构鉴定;本文还以菌株SC11、11D2-9和GXWl作为材料,分别从菌株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测定、主要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菌株的分类鉴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添加前体物质对Streptomyces alboflavus313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及其代谢产物中各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中添加0.5g/L L-谷氨酸钠时,代谢产物m/z750、723、860和743的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50倍、22.48倍、16.73倍和12.59倍。2.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添加0.5g/L L-谷氨酸钠的S. alboflavus313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抗菌活性成分,鉴定为一种新颖的环六肽化合物NW-G12。与NW-G01的区别是NW-G12的色氨酸没有被氯化。通过抗菌谱和抑菌活性的比较,发现NW-G01和NW-G12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色氨酸上氯原子的有无并不是抑菌活性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从该菌株发酵液中还分离得到了1个活性化合物F2,鉴定为沙漠霉素A。3.研究了化合物NW-G01对番茄灰霉病菌的作用机理。100μg/mL NW-G01处理12h后,菌丝的还原糖、壳聚糖、可溶性蛋白和丙酮酸含量、几丁质酶活性均呈现降低的趋势。4.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SC11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1个活性化合物F5。室内生测结果表明,F5对革兰氏阳性菌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分别为3.9μg/mL、7.8μg/mL和7.8μg/mL;而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均大于250μg/mL。对苹果炭疽病菌、茄子黄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主要农作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根据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沙漠霉素A。5.建立了沙漠霉素类化合物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可以用于抗生素筛选研究中沙漠霉素类化合物的早期识别、排重。6.室内生测结果表明,11D2-9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苹果炭疽病菌、茄子黄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西瓜枯萎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白粉病菌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9.33%和61.93%。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11D2-9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个活性化合物F1。根据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白利辛霉素。7.室内生测结果表明,GXWl菌株发酵液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从GXWl菌株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抗菌蛋白条带3-1、3-2,依赖LC-MS/MS技术,将3-1和3-2鉴定为磷酸盐结合蛋白前体。8.采用多相分类法,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C11、11D2-9菌株与模式菌株Streptomyces alboflavusNBRC-13196T具有高度的相似性(99%), GXWl菌株与模式菌株Streptomycesrubiginosohelvolus NBRC12912T的同源相似性也为99%。三株菌株与模式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指标大体一致。因此建议将菌株SC11、11D2-9和GXWl分别命名为Streptomyces alboflavus SC11、Streptomyces alboflavus11D2-9和Streptomycesrubiginosohelvolus GXWl。

沈寅初[8](2011)在《我国微生物源杀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文中指出我国是全球从事农用抗生素研究的主要国家之一,尤其是杀菌农用抗生素。主要介绍了我国新开发和正在研发的微生物源杀菌抗生素以及主要生产的品种。还探讨了农用抗生素研发中的问题。

陈敏纯,廖美德,夏汉祥[9](2011)在《农用抗生素作用机理简述》文中研究说明归纳了我国近20年来大规模使用的多种农用抗生素作用机理的主要类型,并对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与应用进行了讨论。

郑楠[10](2010)在《菌株HD-NK413抗菌物质的纯化及抗马铃薯早疫病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但近年来马铃薯早疫病发生频繁,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小白链霉菌菌株HD-NK413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本试验主要对该菌产生的抗菌物质进行初步分离,并研究其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抗菌机理。用薄层层析法分析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活性炭吸附、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HD-NK413的发酵液中的活性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确定了活性炭吸附的最佳条件为静态吸附12h,pH值自然,活性炭颗粒用量与发酵液体积比为1:1;采用4倍于活性炭体积的pH6的50%丙酮溶液对吸附有抗菌活性物质的活性炭进行洗脱,得到的洗脱液的抗菌活性最高。对50%丙酮洗脱液浓缩后,进行了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了3个分离峰,其中两个是具有抑菌活性的单一组分,在GF254硅胶板上的迁移率分别为0.83、0.86,分别在272和271nm处有紫外吸收峰,符合核苷类抗生素的紫外吸收特征。利用分离到的HD-NK413抗生素粗品研究了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抗菌机制,明确了其对病原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和杀死作用。菌丝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抗生素粗品处理的病菌菌丝末端出现了膨胀泡,生长畸形,菌丝多较为短小,菌丝隔膜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菌丝杀死试验结果表明,用抗生素粗品处理正常生长的菌丝20h后,多数菌丝体消融,余下的少数菌丝的细胞壁也变得模糊,原生质皱缩,细胞结构受到了严重破坏。对抗生素粗品处理的病原菌菌丝体的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抗生素能够增大病菌细胞膜的渗透性导致原生质体渗漏;能抑制病菌细胞壁中麦角甾醇的合成;能使病菌细胞膜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而破坏其细胞膜的功能;能打破病菌细胞中保护性酶系(SOD、CAT和POD)原有的平衡,使细胞受到氧自由基的毒害、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最终使菌体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农用抗生素金核霉素的结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抗生素金核霉素的结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药自主创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农药发展历程
2 杀菌剂
    2.1 乙蒜素(Ethylicin)
    2.2 金核霉素(Aureonucleomycin)
    2.3 宁南霉素(Ningnanmycin)
    2.4 氟吗啉(Flumorph)
    2.5 啶菌恶唑(Pyrisoxazole)
    2.6 烯肟菌酯(Enestroburin)和烯肟菌胺(Fenaminstrobin)
    2.7 氰烯菌酯(Phenamacril)
    2.8 苯醚菌酯(ZJ0712)
    2.9 噻菌铜(Thiediazole copper)和噻唑锌(Zinc thiazole)
    2.10 毒氟磷(Dufulin)
    2.11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
    2.12 长川霉素(Ascomycin)
    2.13 申嗪霉素(Shenqinmycin)
    2.14 氟唑活化酯(Fluoro-substituted benzothiadiazole derivatives,FBT)
    2.15 唑菌酯(Pyraoxystrobin)
    2.16 丁吡吗啉(Pyrimorph)
    2.17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2.18 氯啶菌酯(Triclopyricarb)
    2.19 环己磺菌胺(Chesulfamide)
    2.20 甲噻诱胺(Methiadinil)
        2.21 苯噻菌酯(Benzothiostrobin)
        2.22 苯丙烯菌酮(Isobavachalcone)
        2.23 酚菌酮(Fenjuntong)
        2.24 氟醚菌酰胺(Fluopimomide)
        2.25 氟/氯苯醚酰胺(Flu/Chlbeneteram)
        2.26 唑醚磺胺酯(Zuomihuanganzhi)
3 杀虫剂
    3.1 混灭威(Landrin)
    3.2 灭幼脲(Chlorbenzuron)
    3.3 苦皮藤素(Celangulin)
    3.4 硝虫硫磷(Xiaochongthion)
    3.5 氯胺磷(Chloramine phosphorus)
    3.6 氟螨(Fuman)
    3.7 氯噻啉(Imidaclothiz)
    3.8 右旋反式氯丙炔菊酯(d-t-Chloro-prallethrin)
    3.9 硫肟醚(Sulfoxime)和硫氟肟醚(Thiofluo-ximate)
    3.10 蛇床子素(Osthole)
    3.11 呋喃虫酰肼(Fufenozide)
    3.12 丁虫腈(Flufiprole)
    3.13 氯溴虫腈(Brochlorfenapyr)
    3.14 哌虫啶(Paichongding)
    3.15 右旋七氟甲醚菊酯(d-Teflumethrin)
    3.16 乙唑螨腈(Cyetpyrafen)
    3.17 环氧虫啶(Cycloxaprid)
    3.18 戊吡虫胍(Guadipyr)
    3.19 环氧虫啉(Cycolxylidin)
    3.20 四氯虫酰胺(Tetrachlorantraniliprole)
        3.21 氯氟醚菊酯(Meperfluthrin)
        3.22 氯氟氰虫酰胺(Cyhalodiamide)
        3.23 嘧螨胺(Pyriminostrobin)
4 除草剂
    4.1 单嘧磺隆(Monosulfuron)和单嘧磺酯(Monosulfuron-ester)
    4.2 双甲胺草磷(Shuangjianancaolin)
    4.3 氯酰草膦(Clacyfos)
    4.4 甲硫嘧磺隆(Methiopyrisulfuron)
    4.5 丙酯草醚(Pyribambenz-propyl)和异丙酯草醚(Pyribambenz-isopropyl)
    4.6 二氯喹啉草酮(Quintrione)
    4.7 喹草酮(Quinotrione)和甲基喹草酮(Quinotrione-methyl)
    4.8 环吡氟草酮(Cypyrafluone)
    4.9 双唑草酮(Bipyrazone)
5 植物生长调节剂
    5.1 菊胺酯(Bachmedesh)
    5.2 苯哒嗪丙酯(Fenridazon propyl)
    5.3 呋苯硫脲(Fuphenthiourae)
    5.4 乙二醇缩糠醛(Furalane)
    5.5 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
6 结语

(3)放线菌SPRI-0518次级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1.1 微生物除草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1.1.2 微生物除草剂的优势
        1.1.3 微生物除草剂的主要研究成果
        1.1.4 国内研究状况与展望
    1.2 微生物杀虫剂和杀菌剂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微生物杀虫剂
        1.2.2 微生物杀菌剂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流程
    2.1 活性组分的初步鉴定
    2.2 活性组分的分离提纯
        2.2.1 发酵液预处理
        2.2.2 溶剂萃取
        2.2.3 吸附层析法
        2.2.4 高效液相分离纯化
    2.3 活性组分的结构鉴定
    2.4 生物活性测试跟踪
第三章 放线菌 SPRI-0518 活性物质的早期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菌种、试剂及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除草活性室内测定方法
        3.2.2 放线菌 SPRI-0518 的菌种活化
        3.2.3 菌株发酵培养
        3.2.4 活性物质的分布
        3.2.5 不同 PH 值条件下温度对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
        3.2.6 活性物质萃取剂的选择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活性物质在发酵液中的分布
        3.3.2 不同p H条件下SPRI-0518 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3.3.3 活性物质萃取剂的选择
        3.3.4 浸取料液比的选择
        3.3.5 浸取时间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3.4.1 活性物质的分布
        3.4.2 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3.4.3 SPRI-0518 活性物质的萃取剂
        3.4.4 SPRI-0518 活性物质料液浸取的探索
第四章 放线菌SPRI-0518 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菌种与试剂
    4.2 土壤放线菌SPRI-0518 活性组分粗品的制备
        4.2.1 除草活性菌株SPRI-0518 的发酵培养
        4.2.2 除草活性菌株SPRI-0518 的发酵液预处理
    4.3 TLC条件探索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柱层析色谱
        4.4.1 实验方法
        4.4.2 硅胶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4.5 制备薄层层析
        4.5.1 制备薄层层析实验方案
        4.5.2 制备TLC实验结果
    4.6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4.6.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4.6.2 高效液相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4.7 活性组分的高效液相制备及纯度分析
        4.7.1 组分A2 的高效液相色谱制备及纯度分析
    4.8 活性产物纯品制备工艺
第五章 放线菌SPRI-0518 活性组分的初步鉴定
    5.1 实验仪器
    5.2 放线菌SPRI-0518 活性组分A2 的质谱图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活性组分A1、A2 除草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步骤
    6.2 实验结果
        6.2.1 活性组分A1 的除草活性
        6.2.2 活性组分A2 的除草活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链霉菌Js-1T抗真菌活性成份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放线菌在抗生素生产领域的重要地位
    2 农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2.1 农用抗生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2.2 农用抗真菌抗生素有效成份的研究
    3 抗生素分离纯化方法研究进展
        3.1 溶媒萃取法
        3.2 膜分离法
        3.3 沉淀和结晶法
        3.4 色谱分离技术
    4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研究进展
        4.1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危害
        4.2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防治现状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链霉菌JS-1~T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发酵液制备
        2.2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发酵液对细菌及酵母生长的抑制效果
        3.2 发酵液与菌丝浸提液对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4. 讨论
第三章 次级代谢产物性质初步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发酵液预处理
        2.2 适宜抑菌浓度的选择
        2.3 pH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4 温度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2.5 紫外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6 存放时间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2.7 活性组分极性初步研究
        2.8 含菌平板制备
    3 结果分析
        3.1 适宜抑菌浓度的选择
        3.2 pH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3.3 温度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3.4 紫外线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结果
        3.5 存放时间对发酵液活性物质稳定性影响
        3.6 活性组分极性初步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抗真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抗真菌活性物质粗提取方法筛选
        2.2 抗真菌活性物分离纯化
    3 结果分析
        3.1 D101大孔吸附树脂与正丁醇粗提取方法比较结果
        3.2 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量结果
        3.3 D101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3.4 解吸剂筛选结果
        3.5 D101大孔树脂动态吸附结果
        3.6 抗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抑菌活性物质紫外全波长光谱扫描
        2.2 抑菌活性组份的质谱分析
        2.3 抑菌活性组份的核磁共振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抑菌活性组份B_2的紫外全波谱扫描结果
        3.2 抑菌活性组份B_2的质谱结果
        3.3 抑菌活性组份B_2的核磁共振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抗真菌活性物质JS-B_2的抑菌活性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制
        1.3 试剂
    2 方法
        2.1 活性物质JS-B_2对有害疣孢霉菌及双孢蘑菇的抑菌比较
        2.2 活性物质JS-B_2对金黄寄生菌及真姬菇的抑菌比较
        2.3 活性物质JS-B_2与其他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比较
    3 结果分析
        3.1 活性物质JS-B_2对有害疣孢霉菌及双孢蘑菇的抑菌比较结果
        3.2 活性物质JS-B_2对金黄寄生菌及真姬菇的抑菌活性比较结果
        3.3 JS-B_2与其他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比较结果
    4 讨论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海洋微生物TXC6-6次级代谢产物中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1.1 农用抗生素的起源及分类
        1.1.2 国外农用抗生素研究
    1.2 海洋微生物源农用抗生素研究概述
    1.3 海洋放线菌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展望
        1.3.1 菌种诱变选育
        1.3.2 农用抗生素的定向遗传改造
        1.3.3 农用抗生素结构改造
        1.3.4 发酵工程技术利用
        1.3.5 利用其它新技术筛选
    1.4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活性菌株 TXC6-6 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发酵液预处理
        2.2.2 活体抑菌生物活性测试
    2.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洋放线菌 TXC6-6 的菌种鉴定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药品、试剂与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选用的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菌落与菌株生物学与生理生化特征
        3.2.2 16S rDNA 的抽提、测序及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 txc6-6 的培养特征
        3.3.2 菌株 TXC6-6 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3.3.3 菌株 txc6-6 的生理生化特征
        3.3.4 菌株 TXC6-6 的 16SrDNA 测序结果
        3.3.5 菌株TXC6-6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放线菌 TXC6-6 代谢产物活体活性测定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药品预处理
        4.2.2 药品活体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
第五章 海洋放线菌 TXC6-6 发酵条件的优化
    5.1 实验仪器和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菌种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海洋放线菌 txc6-6 的抗病原菌离体活性测定
        5.2.2 海洋放线菌txc6-6发酵条件的优化
        5.2.3 海洋放线菌txc6-6活性产物的酸碱稳定性研究
        5.2.4 海洋放线菌 txc6-6 活性产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5.2.5 对活性代谢产物萃取溶剂的研究
    5.3 实验结果
        5.3.1 海洋放线菌 txc6-6 的抗病原菌离体活性测定
        5.3.2 海洋放线菌txc6-6发酵条件的优化
        5.3.3 海洋放线菌 txc6-6 活性产物的酸碱稳定性研究
        5.3.4 海洋放线菌 txc6-6 活性产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5.3.5 对活性代谢产物萃取溶剂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洋放线菌 TXC6-6 抑菌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
    6.1 实验仪器和材料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试剂
        6.1.3 实验菌种
    6.2 实验方法
        6.2.1 海洋放线菌 txc6-6 活性代谢产物粗品制备
        6.2.2 薄层层析条件探索
        6.2.3 硅胶柱层析
        6.2.4 TLC 产物制备
        6.2.5 产物 HPLC 分析
        6.2.6 纯品的制备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发酵液粗品 TLC 薄层层析分析结果
        6.3.2 硅胶柱层析结果分析
        6.3.3 TLC 产物制备
        6.3.4 HPLC分析结果
        6.3.5 纯品的制备及纯度分析结果
第七章 海洋放线菌 TXC6-6 活性代谢产物的分子量鉴定
    7.0 实验材料和仪器
        7.0.1 实验材料
        7.0.2 实验仪器
    7.1 实验方法
    7.2 实验结果
        7.2.1 对组分 B LC-MS 的分析结果
        7.2.2 对组分 A LC-MS 的分析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放线菌C-411a和MD507发酵液抑菌活性及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的研究潜质
        1.1.1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1.2 放线菌的研究
    1.2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情况
        1.2.1 国内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情况
        1.2.2 国外农用抗生素的发展情况
        1.2.3 农业上常用的几种农用抗生素
        1.2.4 对农用抗生素开发研制的展望
    1.3 放线菌分类的研究发展
        1.3.1 放线菌经典分类法
        1.3.2 放线菌的现代分类方法
    1.4 本文设计思路
        1.4.1 本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株的分类鉴定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方法
        2.2.1 菌株的培养与发酵
        2.2.2 放线菌菌株 16SrDNA 的鉴定
        2.2.3 菌株培养特征的观察和生化特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的分子鉴定
        2.3.2 菌株的培养特征
        2.3.3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菌株 C-411a 和 MD507 发酵液抑菌活性研究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液体发酵
        3.2.2 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
        3.2.3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2.4 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保护作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液的抗菌活性测定
        3.3.2 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盆栽防治效果
        3.3.3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C-411a 和 MD507 菌株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4.1 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 方法
        4.2.1 液体发酵
        4.2.2 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
        4.2.3 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分离
        4.2.4 活性成分的分离
        4.2.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Za-1 结构鉴定
        4.3.2 D-1 结构鉴定
        4.3.3 D-2 结构鉴定
        4.3.4 D-3 和 D-4 结构鉴定
        4.3.5 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1.1.1 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1.1.2 药用微生物资源
        1.1.3 放线菌的研究
        1.1.4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1.3 抗菌蛋白研究进展
        1.3.1 抗菌蛋白质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1.3.2 抗菌蛋白质的研究展望
    1.4 肽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4.1 肽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1.4.2 环肽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5 论文设计思路
        1.5.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菌株发酵液抑菌成分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前体添加对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代谢产物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单一前体添加试验
        2.2.3 复合前体添加试验
        2.2.4 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
        2.2.5 发酵产物处理、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一前体添加试验结果
        2.3.2 复合前体添加试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Streptomyces alboflavus 313 发酵液中抑菌成分的进一步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摇瓶发酵
        2.2.2 抑菌活性测定
        2.2.3 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分离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2.3.2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3 活性化合物对细菌的抑制活性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化合物 NW-G01 对番茄灰霉病菌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材料与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番茄灰霉病菌的培养
        2.2.2 扫描电镜观察
        2.2.3 菌丝粗提物的制备
        2.2.4 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测定
        2.2.5 菌丝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2.6 菌丝壳聚糖含量的测定
        2.2.7 菌丝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2.2.8 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2.9 菌丝丙酮酸含量的测定
        2.2.10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扫描电镜观察
        2.3.2 细胞膜相对渗透率
        2.3.3 还原糖含量
        2.3.4 壳聚糖含量
        2.3.5 几丁质酶活性
        2.3.6 可溶性蛋白含量
        2.3.7 丙酮酸含量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SC11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SC11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发酵时间优化
        3.2.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3.2.3 抑菌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C11 菌株发酵时间优化结果
        3.3.2 SC11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3.3.3 抑菌离体活性测定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SC11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材料与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吸附树脂的选择
        3.2.2 动态饱和吸附量
        3.2.3 活性成分的分离
        3.2.4 活性成分的抑菌活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3.3.2 活性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沙漠霉素的早期识别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常用材料与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RP-HPLC 保留特性
        3.2.3 LC/MS 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保留时间
        3.3.2 SC11 菌株发酵液中沙漠霉素的液质联用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11D2-9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11D2-9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4.2.2 发酵时间优化
        4.2.3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4.2.4 抑菌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11D2-9 菌株发酵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4.3.2 11D2-9 菌株发酵时间优化结果
        4.3.3 11D2-9 菌株发酵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4.3.4 抑菌离体活性测定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11D2-9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材料与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吸附树脂的选择
        4.2.2 动态饱和吸附量
        4.2.3 活性成分的分离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4.3.2 HPD 300 树脂的动态吸附量
        4.3.3 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GXWl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第一节 GXWl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5.2.2 抑菌活性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5.3.2 抑菌离体活性测定结果
        5.4 小节与讨论
    第二节 GXWl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
        5.2.2 抗菌粗蛋白的提取
        5.2.3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5.2.4 凝胶柱层析
        5.2.5 SDS-PAGE 电泳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硫酸铵饱和度的确定
        5.3.2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5.3.3 凝胶柱层析
        5.3.4 SDS-PAGE 电泳
        5.3.5 LC-MS/MS 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菌株 SC11、11D2-9 和 GXWl 的分类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常用材料与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菌种活化
        6.2.2 发酵培养
        6.2.3 放线菌 16S rDNA 鉴定
        6.2.4 菌株培养特征的观察和生化特性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株的分子鉴定
        6.3.2 菌株的形态特征
        6.3.3 菌株的培养特征
        6.3.4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10)菌株HD-NK413抗菌物质的纯化及抗马铃薯早疫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核苷类农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1.1.1 核苷类农用抗生素简介
        1.1.2 核苷类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1.3 核苷类农用抗生素的开发应用
        1.1.4 展望
    1.2 马铃薯早疫病研究概况
        1.2.1 马铃薯简介
        1.2.2 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及危害
        1.2.3 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及传播条件
        1.2.4 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主要药品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发酵液的制备
        2.2.2 发酵液抑菌效果的测定及相关性试验
        2.2.3 发酵液碳源的确定
        2.2.4 活性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2.2.5 抗生素粗品抗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机制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液抑菌效果的测定及相关性试验
    3.2 发酵液碳源的确定
    3.3 发酵液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3.3.1 活性炭吸附法分离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
        3.3.2 硅胶柱层析分离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
        3.3.3 对活性组分的紫外检测
    3.4 抗生素粗品抗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机制研究
        3.4.1 抗生素粗品的制备
        3.4.2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3.4.3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杀死作用
        3.4.4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3.4.5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体非酶类物质含量影响
        3.4.6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保护性酶系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活性物质的分离
        4.1.1 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及相关性试验
        4.1.2 发酵液活性成分的分离
    4.2 抗生素粗品抗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机制研究
        4.2.1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体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4.2.2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2.3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体非酶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4.2.4 抗生素粗品对马铃薯早疫病菌保护性酶系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农用抗生素金核霉素的结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药自主创制[J]. 陈根强,刘圣明,车志平,田月娥,林晓民. 化学通报, 2020(12)
  • [2]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3]放线菌SPRI-0518次级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D]. 刘晓.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链霉菌Js-1T抗真菌活性成份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D]. 黄清铧.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5]海洋微生物TXC6-6次级代谢产物中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D]. 闫坤.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6]放线菌C-411a和MD507发酵液抑菌活性及活性成分的研究[D]. 赵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7]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D]. 范丽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1)
  • [8]我国微生物源杀菌抗生素的研究开发[J]. 沈寅初. 世界农药, 2011(04)
  • [9]农用抗生素作用机理简述[J]. 陈敏纯,廖美德,夏汉祥. 世界农药, 2011(03)
  • [10]菌株HD-NK413抗菌物质的纯化及抗马铃薯早疫病机理研究[D]. 郑楠. 黑龙江大学, 2010(11)

标签:;  ;  ;  ;  

农用抗生素核霉素的结构修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