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中外超市首战

发达地区中外超市首战

一、中外超市首战发达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丹[1](2021)在《精准扶贫的实践及经验 ——以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幸福指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来摆脱贫困。2020年底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静乐县是山西省忻州市下辖县之一,1986年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新确立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划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6月被山西省确定为深度贫困县,属于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静乐县以“六个精准”为核心,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实施多种举措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脱贫成效明显。2020年2月27日静乐县经山西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产业基础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公共服务显着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全面优化。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静乐特色的精准扶贫经验:坚持健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监督体系,坚持突出特色打造脱贫攻坚静乐品牌,坚持改善软硬件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坚持强化脱贫攻坚组织和人才保障。精准扶贫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贫困县和贫困人口退出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成为时代课题。乡村振兴阶段,在继承和发展精准扶贫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持续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和强化外部帮扶合力。

张格[2](2020)在《中国精准扶贫政策探析 ——以山西某村为例》文中提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反贫困问题更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持续关注的永恒主题,是各国治国理政的一件要事。2013年,习近平主席对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此后中国政府将这一重要思想推出为国家方针策略,并采取了超常规的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此,本文尝试通过采取田野调查法结合具体案例对中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进行探析,并分析政策执行效果及相关经验,同时就中国减贫扶贫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进行思考。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实现97%贫困人口脱贫,94%贫困县“摘帽”。中国脱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在肯定成绩同时不断正视和应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不断优化扶贫政策体系。

郭彦君[3](2020)在《《人民日报》中贫困户的媒介形象研究(1986-2018)》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贫困问题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习总书记说过:“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1)我国自建国以来就高度重视贫困问题,十八大以来更是把扶贫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户作为扶贫工作的作用对象,其生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在2020年即将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社会之际,通过《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篇报道、一个个鲜活的贫困户形象,也就了解了我国长期以来走过的扶贫之路,看到了我国发展变化的局部缩影。本文选取的是《人民日报》1986—2018年涉贫困户报道,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将312篇报道进行全样本统计。首先从报道的数据统计、贫困户背景叙事、贫困户的相关信息三个方面得出《人民日报》对贫困户的媒介形象呈现。其次通过整体分析得出《人民日报》涉贫困户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建议并分析贫困户媒介形象建构的意义。研究认为,报道对贫困户的形象塑造主要使用了对比的叙事手法,即通过前后对比的叙事方式,显示出贫困户生活整体向好的趋势。从总体上来看,《人民日报》呈现出贫困户的五种贫困户媒介形象:1、生活困难的受助者形象;2、生活改善者;3、思想懒散的无追求者;4、勤奋的劳动者;5、感恩者。关于《人民日报》涉贫困户报道,本研究认为存在着报道数量在贫困户性别、地域上分布不平衡、报道主体地位显示不充分、整体报道数量少、贫困户媒介形象类型化等问题。提出应构建更完整的贫困户形象、增加涉贫困户的报道数量、在性别和地域两方面平衡报道数量的建议。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涉贫困户报道,不仅仅塑造了贫困户形象,更多的是通过这一类报道激励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鼓舞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促进人们国家认同感的提升。

李娟[4](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研究说明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谭雪霏[5](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提出“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修兴高[6](2018)在《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举措,战略地位显着,被列为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首要任务。各省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将70%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地方政府寄望于寻找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做法,而判断某地区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的依据是该经验做法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否具备或可复制。但现有文献主要介绍特定地区产业扶贫模式与经验做法,少有文献对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刻剖析,也就无法为其他地区判定该经验做法是否可复制推广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在此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中央及各部委、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扶贫政策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发展历程以及扶贫成效;其次基于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分析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然后分别为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合作社带动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样本进行案例研究,剖析三个案例样本的产业扶贫成效及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针对以往学者所指出的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障碍因素进行讨论、印证和补充,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现实依据;最后,根据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尚存的制约因素,提出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后,2016年和2017年包含产业扶贫内容的政策文件也呈爆发式增加,强有力的执行力有效保障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第二,基于三个案例的研究发现,基层组织能力禀赋、地区资源禀赋、行业属性、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而贫困户特征并非重要的因素;第三,案例研究发现当前产业扶贫仍存在三个问题:产业扶贫项目在分配阶段确实存在“精英捕获”现象、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容易被产业扶贫主体忽视、产业扶贫主体的补贴政策门槛偏高且容易忽略小微产业扶贫主体的扶贫贡献,而对国内学者较常谈及的“弱者吸纳”现象、“规模化劣势”、“一次性怪圈”的普遍性持保留态度;第四,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对产业主体的扶贫思路引导、优化产业扶贫的配套政策体系、扶持产业扶贫主体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扶持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扶持贫困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开发战略、强化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以及培育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贾欣[7](2018)在《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及其提升研究 ——以渭南市华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是我国不断探索、完善社会事务治理的重大战略。县级政府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我国扶贫工作新阶段,“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和实践,也是基于对县级政府治理能力提出的新的挑战及发展检验,精准扶贫实践模式中出现的困境正是我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薄弱和缺陷的折射。本文通过对渭南市华州区政府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分析,探索我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薄弱之处,以期通过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突破精准扶贫的实践瓶颈。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视域出发研究我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紧接着从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出发,着重论述精准扶贫与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互动关系和精准扶贫对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实诉求。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以渭南市华州区政府的精准扶贫实践为个案透视县级政府治理能力,通过研究华州区精准扶贫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缺陷,认为存在精准扶贫困境的真正原因乃是县级政府治理能力薄弱。最后,本文提出提升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以期对提升我国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所裨益。

马慧君[8](2018)在《安徽省精准扶贫的媒介呈现 ——以《安徽日报》和《新安晚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今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也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贫困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扶贫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精准扶贫是对以往粗放扶贫方式的革新,是中央和地方大力推行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安徽作为贫困人口较多、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大力推行精准扶贫。从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推行,到如今已经过4个年头,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在实现政策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性。在精准扶贫政策从中央推行到地方的过程中,地方媒体起到了最直接的政策解读、舆论动员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而不同定位的媒体,对精准扶贫议题的呈现也各具特色。本文以《安徽日报》和《新安晚报》两家不同定位的地方媒体为案例,以两家报纸2014-2017这四年间对安徽省精准扶贫所作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来研究安徽省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两家媒体对这一议题的呈现。首先,笔者对两家报纸精准扶贫报道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报道的显性信息的量化研究,初步归纳出两报精准扶贫媒介呈现的异同,即“呈现了什么”;然后借用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的高、中、低三层次框架分析法,进一步辨识其隐性的框架特征,总结出两家报纸在报道中所运用的不同的解读、动员和监督方式,即“如何呈现”,在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全国以及安徽地区的热点议题对两家报纸不同阶段的精准扶贫报道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揭示不同时期精准扶贫媒介呈现的变化历程,探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和政策背景下,媒体如何解读政策,引导舆论,即“媒介呈现如何变化”;最后,对两家报纸精准扶贫媒介呈现的问题与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经过研究,笔者发现两家报纸呈现的精准扶贫媒介图景各具特色。从内容分析的角度看,两家报纸精准扶贫报道的数量都较为可观,且逐年递增,但《安徽日报》数量更多,增长更快;报道对象都以政府为主,但《新安晚报》更为关注社会;报道地域范围都十分广阔,但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安徽日报》在报道地域的选择上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贫困程度高的地区报道数量也更多,《新安晚报》除此之外还体现出新闻在地理上的接近性,位于或毗邻本地的地区报道数量也更多;报道版面方面,《安徽日报》的报道多位于显着版面,《新安晚报》多位于一般版面;报道体裁都以消息为主,但《安徽日报》的体裁搭配更为多元。从框架分析的角度看,《安徽日报》在高层次框架的表达上将精准扶贫定性为“由政府主导的成功实践”,《新安晚报》则定性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推进的积极探索”;在中层次框架的表达上,《安徽日报》的报道结构较为全面,通过强调先前事件、主要事件和结果来对精准扶贫的实施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全方位的展现,《新安晚报》则将报道重心完全放在主要事件上;在低层次框架的表达上,《安徽日报》的信源选择较为单一,以政府为主,图片使用上体现了官方色彩,《新安晚报》的信源较为平衡,图片使用具有平民化特征。通过三层次框架特征的探究,笔者也总结出了两报精准扶贫媒介呈现中所运用的解读、动员和监督策略。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两报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呈现也存在差异。《安徽日报》结合两会、“国家扶贫日”、十九大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习近平视察安徽金寨”、“安徽洪灾”等社会热点适时推出相关报道,对政策进行解读、动员或监督,《新安晚报》也在其中某些时间节点和社会热点发生时作出了相关报道,但报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没有做到紧跟政策,对政策的解读、动员和监督也相对薄弱。总体来说,两报在政策呈现上各有优劣,需取长补短,共同完善。

王铁梅[9](2017)在《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建设新农村的实质是推进农村新发展,但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路径,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农村,而要在城镇化的视野中探索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就资源型地区而言,企业主导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回流,推动了资源型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然而,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企业单一主体主导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众多困境,尤其忽视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将研究个案——“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置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采用结构——功能以及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再造村庄的机制,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内部力量的自我改造过程,揭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企业与农民等行为主体的互动逻辑。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重点介绍了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概况等。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围绕着“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发生逻辑,论述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过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第一章主要从村庄、新区和企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认为企业再造村庄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了企业再造村庄的主要动力。第二章从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理念、产业发展路径、村庄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重塑以及农民社会保障重建六个方面介绍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目标、过程和机制,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首先是具有“村干部”身份的企业家希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景,而对村庄产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和社会保障的重建是实现企业家愿景的重要措施。第三章主要是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来自农村内部力量驱动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更多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农村内生力量的挖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村庄再造的困境以及企业、政府和农民三个主体的权责关系。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陷入困境与政府、企业和农民主体的权责不匹配有很大的关联。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农民和企业三个主体层面分析了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提出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在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结论:一是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小城镇繁荣是以新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偏离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村庄再造必须以城镇化为方向。二是村企共生关系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ZX新区的企业主导村庄再造实质上是集体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与村庄之间的互动逻辑并不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长时期互动形成的共生关系基础上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促使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三是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无论主导村庄再造的企业性质如何,任何村庄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忽视其他主体作用的单一主体的单向度建设不具有可持续性。四是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无论什么时候,少数精英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样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启动和部分成就的取得也与村治精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有必然的关联。在农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农村内部关键少数的作用。

董晓露[10](2015)在《价值链视角下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持续不断向前推进,商业地产作为国内地产领域的活跃事物,它通过不断吸收整合,将房地产和各个商业机构融为一体,打造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商业的成功运作及繁荣发展,将带来城市商业地产的普遍保值升值,而用房地产业来促进利润及再生产的实现,将惠及整个城市经济,其对于地方政府开发城市的潜在价值也是相当有效的。近年来,由于住宅限购等政策影响,国内的商业地产领域投资不断升温,项目接连上马,商业地产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其在一定程度上系一门新兴事物,国内民众对其了解不深,相关研究论文及着作也比较有限。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地产业务的研究主要多集中于传统的住宅地产开发领域,对大型商业地产布局、开发及运营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为此,本文借鉴吸收国内以及国外现有学术成果,尝试从价值链角度对我国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该论文先叙述了国内商业地产所处的大环境,从学术界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梳理关于地产运营相关理论,阐述了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应用到商业地产管理运营的可行性;从商业地产的定义及发展现状,引出对产权完全出售、结合租售及不售只租等主流商业地产模式的分析;基于价值链视角为切入点,从产生机理方面剖析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转化为运用价值链理论和假设,分析商业地产运作模式的生成机制的几大要素;最后以国内知名商业地产开发商万达地产及恒隆地产为分析对象,提炼各自商业地产模式优势和特点,研究其价值链构建过程中的精髓。本文参考有关价值链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应用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企业文化、消费者偏好、地区差异等方面,通过对物业出售、租售结合等房地产的典型运行模型解析,指出基于链条整体性商业地产模型的实现过程,探讨了链条上各参与者履行价值链基本活动的重要性,指明了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商业地产开发全过程的必要性。

二、中外超市首战发达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超市首战发达地区(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的实践及经验 ——以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动态
    研究方法及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概念界定
        贫困
        扶贫
        精准扶贫
    案例介绍
        静乐县情概况
        静乐县贫困原因
第一章 静乐县扶贫历史及成效
    1.1 1986年—2000年国家重点扶贫及成效
    1.2 2001年—2012年扶贫开发及成效
    1.3 2013年—2020年精准扶贫
第二章 静乐县精准扶贫的实践
    2.1 扶持对象精准
        2.1.1 明确多维贫困户识别标准
        2.1.2 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
        2.1.3 培训干部和明确责任保障精准识别
    2.2 项目安排精准
        2.2.1 发展特色种植业
        2.2.2 大力发展光伏扶贫
        2.2.3 突出生态补偿脱贫
        2.2.4 打造电商示范县
        2.2.5 开发旅游业
    2.3 资金使用精准
        2.3.1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2.3.2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
    2.4 措施到户精准
    2.5 因村派人精准
        2.5.1 因村因人选派
        2.5.2 创新帮扶方式
        2.5.3 健全奖惩制度
    2.6 脱贫成效精准
第三章 静乐县精准扶贫的成效及经验
    3.1 静乐县精准扶贫成效
        3.1.1 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1.2 脱贫产业基础不断强化
        3.1.3 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
        3.1.4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3.1.5 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全面优化
    3.2 静乐县精准扶贫经验
        3.2.1 坚持健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监督体系
        3.2.2 坚持突出特色打造脱贫攻坚静乐品牌
        3.2.3 坚持改善软硬件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3.2.4 坚持强化脱贫攻坚组织和人才保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精准扶贫政策探析 ——以山西某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论文思路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与有关内容
    第一节 贫困
        一、贫困概念及类型
        二、致贫原因种类分析
        三、贫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扶贫
        一、扶贫概念及类型
        二、扶贫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概念简析
        二、精准扶贫特点分析
第二章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及实施政策
    第一节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精准扶贫实施机构与相关政策
        一、相关职能机构与实施原则
        二、针对精准扶贫颁布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三章 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具体案例分析——以山西某村为例
    第一节 山西某村的基本情况简介
        一、基本概况
        二、案例简析
    第二节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成效及思考
        一、精准扶贫在该村实施效果
        二、今后该村扶贫工作重视方向思考
第四章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第一节 精准扶贫政策总体实施成效与问题对策研究
        一、精准扶贫政策总体实施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二节 中国扶贫减贫政策对世界脱贫的影响
        一、中国扶贫减贫政策的总体效果
        二、中国为世界脱贫提供的经验总结
        三、中国扶贫减贫政策在世界脱贫方面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3)《人民日报》中贫困户的媒介形象研究(198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梳理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 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二 关于扶贫报道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问题及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 样本抽取时间段
        四 样本筛选标准
    第六节 类目建构与信度测试
        一 类目建构
        二 信度测试
第一章 报道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一节 关于贫困户报道的数量分析
        一 年度分析
        二 月度报道数量分析
    第二节 报道主题分析
        一 报道主题分布
        二 报道主题分析
    第三节 报道体裁分析
        一 报道体裁分布
        二 报道体裁与报道主题的交叉分析
    第四节 报道篇幅分析
        一 报道篇幅分布
        二 报道篇幅与报道体裁的交叉分析
    第五节 报道版面分布
        一 《人民日报》改版历程
        二 《人民日报》涉贫困户报道的版面分布
    第六节 叙事角度分析
        一 叙事角度分布
        二 叙事角度分析
第二章 贫困户媒介形象塑造的背景叙事
    第一节 贫困户的困因分析
        一 报道中所涉贫困户困因统计
        二 贫困户困因分析
    第二节 扶贫主体及帮扶方式
        一 扶贫主体
        二 扶贫的方式
    第三节 扶贫政策
        一 报道中所涉扶贫政策统计
        二 扶贫政策数据分析
第三章 贫困户的媒介形象呈现
    第一节 贫困户自然形象
        一 性别分析
        二 年龄分析
    第二节 家庭结构分析
        一 家庭结构分类标准
        二 家庭结构分析
    第三节 贫困户的外表形象分析
        一 身体特征描写
        二 外貌特征描写
    第四节 贫困户的性格、精神面貌分析
        一 扶贫前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性格
        二 扶贫后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性格
    第五节 贫困户的媒介形象归纳
        一 物质匮乏,生活困难的受助者
        二 生活改善者
        三 思想懒散的无追求者
        四 勤奋的劳动者
        五 感恩者
第四章 关于贫困户媒介形象的相关思考
    第一节 贫困户媒介形象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 报道数量与均衡问题
        二 贫困户媒介形象的“配角化”
        三 贫困户媒介形象的类型化
    第二节 对《人民日报》涉贫困户报道的建议
        一 应构建更加完整的贫困户形象
        二 增加、平衡报道数量
    第三节 贫困户媒介形象建构的意义
        一 报道叙事引导国家认同
        二 贫困户的媒介形象与国家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人民日报》涉贫困户报道统计表(1986—2018)

(4)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5)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中国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
        二、中国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研究
        三、中国产业扶贫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国外贫困与扶贫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基本的研究框架
    第五节 方法选择
    第六节 研究思路
    第七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产业扶贫
        二、贫困户
        三、脱贫户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贫困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
        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扶贫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六、包容性发展理论
        七、产业选择理论
        八、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产业扶贫思想
        一、习近平基层党建扶贫思想
        二、关于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的思想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研究的分析框架构建
    第二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层组织能力禀赋
        二、地区资源禀赋
        三、贫困户特征
        四、行业属性
        五、利益联结机制
        六、市场环境
        七、政策环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第一节 全国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一、中央及各部委扶贫政策的演进
        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增长状况
        三、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成效
        四、各省市扶贫政策的演进
        五、各省市扶贫政策的实施成效
    第二节 全国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与总体成效
        一、中央及各部委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
        二、各省市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
        三、部分省市产业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三节 福建省扶贫开发的历程与现状
        一、赤溪村“引燃”中国扶贫开发事业
        二、宁德市开创“易地搬迁”扶贫措施
        三、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扶贫机制
        四、强化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五、实施整村推进,强化党建扶贫工作
        六、持续创新金融扶贫政策与工作机制
        七、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扶贫的主要运行模式
    第一节 产业扶贫模式划分及其理由
        一、基于扶贫主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划分及理由
        二、产业扶贫模式分类环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节 三种产业扶贫模式概述
        一、基层组织带动模式
        二、合作社带动模式
        三、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层组织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春光村基层组织带动的产业扶贫案例剖析
        一、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
        二、总体成效
    第五节 春光村基层组织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春光村基层组织具备较强能力禀赋
        二、春光村具备丰富且独特的资源禀赋
        三、春光村产业扶贫的行业选择合理
        四、得益于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
        五、产业扶贫主体的内部协调机制稳定
        六、春光村扶贫模式对贫困户劳动能力要求低
    第六节 春光村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激发基层组织服务精准扶贫的能力与能动性
        二、特殊的资源禀赋是春光村成功的关键要素
        三、资源禀赋弱的村落需寻求差异化扶贫路径
第六章 合作社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一、研究地域概况
        二、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
        三、选择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帮扶措施与成效
    第五节 合作社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基层组织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引导
        二、凤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
        三、贫困户实现家门口种植葡萄创业就业
        四、葡萄产业发展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相对稳定
    第六节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帮扶实践的启示
        一、基层政府需加强对合作社的扶贫思路引导
        二、基层政府需强化合作社扶贫的后期保障
第七章 龙头企业带动扶贫模式运行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探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案例选择及理由
        一、连江县农业产业联盟及其扶贫实践
        二、选择理由
    第三节 资料与数据收集
    第四节 农业产业联盟共享扶贫机制的帮扶措施与成效
    第五节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一、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引导与帮助具有重要作用
        二、连江县具备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三、休闲农业贴近贫困户的技能与实际需求
        四、休闲农业旅游和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广阔
        五、共享扶贫机制参与主体的协调机制稳定
        六、贫困户特征对共享扶贫成效的影响较小
    第六节 共享扶贫机制的经验启示与可复制推广价值
        一、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一:重视基层组织引导
        二、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二:提供稳定销售渠道
        三、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四:规模扶持与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第八章 产业扶贫模式比较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三种产业扶贫模式的案例样本汇总与比较
    第二节 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文献所指障碍因素的讨论: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一、产业扶贫项目申请阶段的“弱者吸纳”现象具有一定正面效应
        二、产业扶贫项目经营阶段的“规模化劣势”现象可化解
        三、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后的“一次性怪圈”现象可规避
        四、产业扶贫项目分配阶段确实存在“精英捕获”现象
        五、发展性产业项目与扶贫目标脱嵌的现象得到印证
    第四节 对现有研究文献所指障碍因素的补充:基于案例研究结果
        一、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易被产业扶贫项目边缘化
        二、产业扶贫市场经营主体的财政补贴政策门槛偏高
    第五节 强化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对产业主体的扶贫思路引导
        二、优化产业扶贫的配套政策体系
        三、扶持产业扶贫主体提升市场开拓能力
        四、扶持乡村能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五、扶持贫困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开发战略
        六、强化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的帮扶力度
        七、培育新型集体经济以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图表索引
个人简历

(7)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及其提升研究 ——以渭南市华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理论阐释
    2.1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相关概念
        2.1.1 县级政府
        2.1.2 县级政府治理
        2.1.3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
    2.2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2.2.1 治理与善治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与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内在联系
    3.1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及意义
        3.1.1 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及内涵
        3.1.2 实施精准扶贫的社会意义
    3.2 精准扶贫与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互动关系
        3.2.1 精准扶贫的实施需要县级政府治理能力作为依托
        3.2.2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精准扶贫的效果
    3.3 精准扶贫对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实诉求
        3.3.1 精准扶贫要求更新治理理念
        3.3.2 精准扶贫要求重塑治理能力
        3.3.3 精准扶贫要求灵活采用治理工具
第四章 渭南市华州区政府治理能力分析
    4.1 华州区概况
        4.1.1 华州区经济基本情况
        4.1.2 华州区农村贫困情况
    4.2 华州区政府治理能力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的情况调查
        4.2.1 问卷调查
        4.2.2 华州区政府治理能力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4.2.3 华州区政府治理能力在精准扶贫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4.3 制约华州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原因——从精准扶贫暴露的问题说起
        4.3.1 治理理念存在偏差
        4.3.2 治理机制建设不完善
        4.3.3 县域财政状况不佳
        4.3.4 基层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第五章 提升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
    5.1 优化政府治理职能,提高协调整合资源能力
        5.1.1 促进县级政府更新治理理念
        5.1.2 有效推动县级政府职能转变
        5.1.3 建立县级政府协调整合资源机制
    5.2 深化供给侧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5.2.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
        5.2.2 完善市场竞争秩序
        5.2.3 推进县级政府财政体制改革
        5.2.4 优化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5.3 培育多元化供给主体,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5.3.1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5.3.2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建设
        5.3.3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县域公共治理
    5.4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能力
        5.4.1 培养现代化的治理理念
        5.4.2 采用先进的治理方式
        5.4.3 建设高素质的治理人才队伍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调查问卷
    附件2 访问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安徽省精准扶贫的媒介呈现 ——以《安徽日报》和《新安晚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研究综述
        (一) 关于框架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三) 关于政策报道的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内容分析法
        (二) 文本分析法
第二章 呈现了什么——两家报纸精准扶贫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案例说明
        (一) 媒体选择
        (二) 样本来源
        (三) 时间范围
        (四) 类目构建
    二、报道数量及变化趋势分析
    三、两家报纸精准扶贫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 报道对象:“一枝独秀”与“并驾齐驱”
        (二) 报道地域:“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与“经济和接近性共同影响”
        (三) 报道版面:“赋予显着性”与“一般化处理”
        (四) 报道倾向:“一边倒”与“适度平衡”
        (五) 报道体裁:“均衡搭配”与“消息为主”
    四、小结:内容分析呈现的异同
第三章 如何呈现——两家报纸精准扶贫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高层次的框架分析
        (一) 主题分布
        (二) 新闻标题
    二、中层次的框架分析
    三、低层次的框架分析
        (一) 消息来源
        (二) 图片的使用
    四、小结:媒介呈现中的解读、动员与监督策略
第四章 如何变化——两家报纸精准扶贫报道的历时性比较分析
    一、2014年:“蓄势待发”与“初现端倪”
    二、2015年:“初显身手”与“姗姗来迟”
    三、2016年:“大力推进”与“匍匐前进”
    四、2017年:“火力全开”与“突飞猛进”
第五章 结语:两家报纸精准扶贫媒介呈现的特点与建议
    一、两家报纸精准扶贫报道的“长”与“短”
        (一) 《安徽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优劣势分析
        (二) 《新安晚报》精准扶贫报道的优劣势分析
    二、关于两报精准扶贫报道的改进建议
        (一) 重构媒体报道与扶贫政策发布之间的时间关系
        (二) 创新表现形式,让“硬题材”“软着陆”
        (三) 重视民间话语,表达公众诉求
        (四) 适时解读政策,加强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致谢

(9)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五、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一)关键词的界定
        (二)样本概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村庄历程与企业概述
    1.1 村庄历史沿革
        1.1.1 传统时期人杰地灵的小山村
        1.1.2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村
        1.1.3 人民公社时期的模范村
        1.1.4 文革动荡时期的和谐村
        1.1.5 改革开放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
    1.2 新区概述
        1.2.1 新区的产生与村民的集体记忆
        1.2.2 新区的发展与村民的支持
    1.3 企业发展历程
        1.3.1 前身: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煤矿
        1.3.2 改制:ZX集团建立的起点
        1.3.3 发展:企业与村庄共建
    1.4 小结
第二章 企业主导与村庄再造
    2.1“村干部”企业家的村庄再造愿景
        2.1.1 成长历程与人格特征
        2.1.2“公仆情怀”与村庄发展理念
    2.2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产业结构调整
        2.2.1 资源产业链延伸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2.2.2 农业合作社建立与农业多元化发展
        2.2.3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旅游产业发展
    2.3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管理体制创新
        2.3.1 建立“三建两提”领导机制
        2.3.2 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
        2.3.3 推行党员包街联户制度
        2.3.4 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
        2.3.5 建立村企共管机制
    2.4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2.4.1 旧村改造与整体搬迁
        2.4.2 土地置换与并村建区
        2.4.3 城镇规划与文化建镇
        2.4.4 环境绿化与生态建镇
        2.4.5“四供三通”与现代新村
    2.5 企业主导下的乡风文明重塑
        2.5.1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2.5.2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2.5.3 以“标语文化”重塑价值观
        2.5.4 兴办多种文体活动
    2.6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重建
        2.6.1 建立就地就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2.6.2 建立就地养老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2.6.3 建立就地就医的新型卫生医疗体系
        2.6.4 建立就地入学的新型教育保障体系
        2.6.5 建立多元共管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2.7 小结
第三章“山庄城市”:村庄再造效果
    3.1 传统农业的终结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3.1.1 终结土地分散经营模式
        3.1.2 现代农业的发展
        3.1.3 旅游产业的繁荣
    3.2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与“山庄城市”的繁荣
        3.2.1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
        3.2.2“山庄城市”的繁荣
    3.3 农民身份的剥离与市民身份的获得
        3.3.1 农民身份的剥离
        3.3.2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市民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动力不足与能力限度:企业再造村庄的困境
    4.1 动力不足:企业、政府与农民参与的非均衡性
        4.1.1 企业主导缺乏可持续性
        4.1.2 政府缺乏积极性
        4.1.3 农民缺乏主动性
    4.2 能力限度: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内生障碍
        4.2.1 资源型民营企业主导能力不足
        4.2.2 新区体制的困境与尴尬
        4.2.3 理念与现实的脱节
    4.3 小结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5.1 政府主导
        5.1.1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与设计
        5.1.2 建立产业集群并加强县域范围内的合作
        5.1.3 实现县域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5.1.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5.1.5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5.1.6 建立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机制
    5.2 农民主体
        5.2.1 培养农民主体意识
        5.2.2 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
        5.2.3 健全农民民主参与的制度
    5.3 企业支持
        5.3.1 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5.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3.3 推动农民市民化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
        (二)村企共生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
        (三)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
        (四)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
    二、讨论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二)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10)价值链视角下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 研究的方法
        1.2.2 研究的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
        1.3.2 商业地产价值链研究
第二章 商业地产现状及研究理论概述
    2.1 商业地产概述
        2.1.1 商业地产的概念
        2.1.2 商业地产的特征
        2.1.3 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
    2.2 商圈理论综述
    2.3 价值链理论综述
        2.3.1 传统价值链理论
        2.3.2 价值链理论发展
        2.3.3 价值链实践于商业地产领域
第三章 价值链视角的商业地产模式透析
    3.1 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分析
        3.1.1 物业出售模式
        3.1.2 租售结合模式
        3.1.3 只租不售模式
    3.2 商业地产运营生成机制
        3.2.1 运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2.2 价值链关键要素分析
    3.3 商业地产价值链实现
        3.3.1 商业地产价值链的主体
        3.3.2 价值链构建原则分析
        3.3.3 价值链实现过程分析
    3.4 价值链模型解析
第四章 万达商业地产案例分析
    4.1 万达商业地产概况
        4.1.1 万达集团基本情况
        4.1.2 万达集团发展史
        4.1.3 万达主要经营形态
    4.2 万达商业地产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万达商业地产运营模式概况
        4.3.1 商业地产项目选择分析
        4.3.2 商业地产项目规划分析
        4.3.3 万达运营模式小结
    4.4 万达运营模式价值链构建分析
第五章 恒隆商业地产案例分析
    5.1 恒隆商业地产概况
        5.1.1 恒隆地产基本情况
        5.1.2 恒隆地产发展史
        5.1.3 恒隆地产经营理念
    5.2 恒隆商业地产SWOT分析
        5.2.1 优势分析
        5.2.2 劣势分析
        5.2.3 机会分析
        5.2.4 威胁分析
    5.3 恒隆运营模式概况
        5.3.1 商业地产项目选择分析
        5.3.2 商业地产项目规划分析
        5.3.3 恒隆运营模式小结
    5.4 恒隆运营模式价值链构建分析
第六章 价值链应用于商业地产运营的建议
    6.1 案例比较分析
    6.2 应用建议
        6.2.1 开发运营模式选择
        6.2.2 打造体验式商业地产
        6.2.3 加快发展电商平台
研究结论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外超市首战发达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的实践及经验 ——以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为例[D]. 王一丹. 山西大学, 2021
  • [2]中国精准扶贫政策探析 ——以山西某村为例[D]. 张格.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人民日报》中贫困户的媒介形象研究(1986-2018)[D]. 郭彦君. 郑州大学, 2020(03)
  • [4]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5]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产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修兴高.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及其提升研究 ——以渭南市华州区为例[D]. 贾欣. 西北大学, 2018(01)
  • [8]安徽省精准扶贫的媒介呈现 ——以《安徽日报》和《新安晚报》为例[D]. 马慧君. 安徽大学, 2018(10)
  • [9]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D]. 王铁梅. 山西大学, 2017(02)
  • [10]价值链视角下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研究[D]. 董晓露. 福州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发达地区中外超市首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