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古卷》的故事(一)

《死海古卷》的故事(一)

一、“死海古卷”的故事(一)(论文文献综述)

黄杭西[1](2019)在《《创世记》中“指妻为妹”故事的一种文化诗学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圣经学者尤利乌斯·韦尔豪森(Julius Wellhausen)提出的"五经四底本学说"(1),以及20世纪以"努兹文献"(Nuzi texts)和"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等为代表的古代近东考古与文献发现,使得从考古学与历史学、文学与社会学等角度重新阐释圣经时代的文本成为可能。《僖年书》《论亚伯拉罕》和《犹太古事记》等后世的希伯来文化传统在解释族长时期的"指妻为

张曦萍[2](2019)在《废墟:毁坏与再生间的言说》文中提出论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废墟如何产生”,包括客体的出现原因、概念的生成方式与进一步的涵义演进,以及废墟如何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学表达中并被用来抒情。论文的第二部分叙述了“我们如何观看废墟”,即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观照废墟的存在。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了我们如何通过废墟还原历史,在还原历史之后又如何得到情感上的召唤,以及最后如何达成共同体的想象。论文的第三部分引入了两个对象,即长城与巴别塔,并以这两者作为案例,叙述“我们如何书写废墟”。这一部分内容先分别对长城与巴别塔的文学、历史及艺术形象进行了分解,又将这两个对象合并对比,试图阐释它们在现代化的语境中体现了各自怎样的内涵。论文的第四部分叙述了“我们如何重建废墟”。在这一部分中,论文首先分析了废墟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原因,也即被重建成景观的基础;接着分析了废墟如何被“生产”成景观;最后叙述了消费社会如何影响了对废墟的塑造。论文的五部分叙述了“废墟的虚无主义内涵”,包括废墟如何体现着虚无主义并证明了一切的虚无,它与虚无主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接着,论文论述了摇滚乐的出现如何应和了废墟的精神与虚无主义的表达。

林鹏,诸玄识,董并生[3](2018)在《“中国风”影响下重塑的经典——基于“中国盒子”构思的《荷马史诗》(上)》文中提出今天我们所读到的《荷马史诗》,基本上是亚历山大·蒲柏等人按照当时影响欧洲的"中国风"的语言和审美标准进行重塑的;在此之前的故事文本实际上非常粗糙、原始,没有任何文学价值。被18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或编辑当作加工材料的旧本《荷马史诗》,除了在16—17世纪被修改和添加的部分,几乎全是亚洲或东方传说,而与所谓的"古希腊"毫无瓜葛,而且是近代早期才出现的新面孔。

侯春林[4](2018)在《天国与尘世之间 ——对话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的切入点是如何看待圣经的多义性,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研究途径是对话式地理解新约中的天国与尘世因素。绪论部分,首先对指涉的术语、问题,以及创新价值进行界定和揭示,并着眼于文本中不同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圣经多义性进行考察。而后,回顾了基督教传统、社会学圣经批评的研究方法,旨在提供国外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兴起的学术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亦有所涉及,该部分还谈到了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传统的当代互动。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宗旨:研究方法是将神学和社会学相融合、将文本内部与外部相融合;研究宗旨是揭示新约文本中天国与尘世两类元素间的对话。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脉络,正文部分就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分四章展开论述。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以辩证法为逻辑起点,而可预见的未来走向是对话。新约文本生成过程中被掺杂入多种意识形态因素,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得以合理进行的文本依据。耶稣研究和保罗研究是传统新约研究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亦对之有着深入探讨,构成了该批评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沿袭了马克思本人辩证的宗教批判思想,后者将圣经中的多种含义分类整理为天国和尘世两个向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现象的逻辑起点。对这两个向度的辩证区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的宗教批评理念——辩证法,这一批评理念本身的理论侧重使得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的批评实践遭到政治化解读和过度阐释的广泛质疑,该批评现象的突围方向应是天国与尘世两个元素之间的对话。第二章,从文本生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范式存在的合理性,即为什么可以进行此项批评展开论证。新约从来不是一个现成的文本,而是有着极其复杂的动态生成过程。通过对新约文本的生产机制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无论是手工复制生产还是机械复制生产,新约在文本生成过程中均被人为地掺杂了多种意识形态因素,这为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提供了合理依据。此外,还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生产理论进行了阐发性理解,认为其重要价值在于指出了语义的“增殖性”;并对一个重要词汇“卡理斯玛”进行了细致考证,从历时的向度梳理了“卡理斯玛”一词的生产过程。通过考察“卡理斯玛”在当代耶稣运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回应了全文的研究观点。第三章和第四章,择取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的两个核心问题:耶稣研究和保罗研究,依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阵营的代表学者理查德·霍斯利的研究观点,并对之进行了阐发性的再解读。第三章,对于耶稣研究来说,理解耶稣形象的重点不仅在于“历史上的耶稣是什么身份”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还在于其被赋予的多种角色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霍斯利提出的基本观点,“复兴以色列”和“实现上帝之国”的论断表征了耶稣“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凯撒”的二元政治思想,而耶稣此话的重点不是分离,而是制衡。耶稣的二元政治思想有其精神来源与制度来源,在探索上述来源的同时使用意识形态批评这一理论工具对“扫罗立王”的文本事件进行解读,力图说明文本背后潜藏的王权与神权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第四章,在霍斯利的保罗研究基础之上,指出其“保罗社团‘在而不属于’(in but not of)罗马帝国”的观点反映了保罗社团以一种临时寄居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存在于天地之间,使得保罗在思想宗旨和组织策略上都透射着张力。此外,作为相对完整与独立的研究版块,对霍斯利的耶稣研究和保罗研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意在指出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应有的价值。上述论证过程始终以对话的思维方式考察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现象及其代表观点。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学者试图以唯物史观的实证性来追溯历史真相,用以反驳基督教传统的神学迷思。但是,复魅的时代主题和后现代社会语境中对宏大叙事的消解使得这种追溯历史真相的努力并不适宜。历史的真正意义在于当下和未来,对话思维以其平和包容的现代价值最有可能使天国与尘世这架天平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有益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王梦轩[5](2018)在《试评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的回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雅可比提出“虚无主义”一词开始,直到今天的欧洲,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方案尝试消解欧洲虚无主义,其中海德格尔之追问存在本身、施特劳斯之复归古典政治哲学最具代表性。除此之外,欧洲还有另外一条反思虚无主义的线索,这线索就是基督教。大体上看,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新教——对于欧洲虚无主义的回应主要集中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另外,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上,基督新教的不同宗派也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方案。本文梳理了欧洲虚无主义问题的开端与演进,以及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做出回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基督新教所提供方案的积极意义,反思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绪论部分提出虚无主义问题及其概念分析路径,并据此整理出虚无主义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往研究大多沿着“抽象哲学”的形而上学主线进行,虽然有广泛深入的思考,但鲜有学者将虚无主义问题与基督新教关联起来加以研究。第二章考察虚无主义问题从被提出到全面爆发的历史,主要围绕雅可比、尼采和两次世界大战进行讨论,以明确虚无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内在关联。为了进一步揭示虚无主义的内在问题,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战后海德格尔、洛维特和施特劳斯消解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案,他们的方案仍存在逻辑紧张的问题。第四章跳出既往反思欧洲虚无主义的思路,整理了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问题的回应。从整体上讲,基督新教的“启示真理”是对欧洲虚无主义最主要回应方式。而在具体层面,基督新教的不同宗派对应着各自的信仰实践。第五章分析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回应的意义,指出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问题理解的超越性,同时反思了新教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拓展了欧洲虚无主义问题的研究论域,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尼采、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这条主线,少有学者联系到基督新教这条消解虚无主义问题的线索。对基督新教解决方案的反思有助于我们了解基督新教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更进一步把握虚无主义问题的本质。

王立新[6](2016)在《“出埃及”叙述的史诗性品格与叙事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出埃及"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对其早期历史经验富于传奇性的叙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对这一在以色列民族文化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考察,既需要将《希伯来圣经》中的《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四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宏观考察,亦必须将这一叙述纳入文学叙事的范畴予以细致分析。从文类角度看,有关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叙述具有史诗性文本的特征,并以其神本主义的特质区别于如古希腊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精神内涵;希伯来民族史诗通过塑造"神仆式"英雄摩西的形象和掌控"历史进程"的神的形象,在"历史叙事"和"神圣叙事"的双重视域中实现了民族身份特征的塑造和确立;其在叙事艺术上主要以编年体结构、叙事时间与场景的艺术化处理和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为主要叙事策略。

陈炯[7](2015)在《以色列朝圣之旅》文中提出以色列——一个圣经中所记载的被神拣选的民族,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谜一样的民族。那块充满神奇的土地,曾令多少人魂牵梦绕。迦南地,流奶与蜜;加利利,风光旖旎;耶路撒冷,圣殿神奇……为了一窥究竟,我们圣教堂的弟兄姊妹几经反复,终于相约成行——走,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4月26日凌晨,我们从香港直飞到达特拉维夫。一踏上这块土地,地中海潮湿但又充满诱惑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旅途的劳累、身体的不适随即烟

罗伯特·奥特,马乐梅,宋远华[8](2014)在《圣经的文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希伯来圣经》的作者和修订者以激进的方式想象创造和创造者、历史和人类。他们虽然从来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文学表达共识,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产生了一些文学表达的基本模式。在诗歌方面,这些基本模式来自于对一些继承自叙利亚-巴勒斯坦传统的固定诗歌形式的提高和凝炼。在叙事散文方面,这些模式成了新的表现动作、角色、说话和动机的母型。圣经基于一神论的基本观念以想象的形式将不同且独立的经文弹性地编织在一起。随着人们对"书"一词的合理接受,这部古希伯来文集也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了一本书。

加里·A·伦茨伯格,邱业祥[9](2014)在《《吉尔伽美什》洪水故事观照下的圣经洪水故事》文中研究表明底本理论认为《创世记》6—8章是对先前存在的J底本和P底本的重新编修,这一观点缺乏原始材料支撑,而且会产生很多问题。既然我们仅仅拥有最终正典化的圣经文本,那么对《创世记》6—8章之形成的最简单理解是,假定一位单独的作者写下了这一单独的文本。当将圣经洪水故事视为统一的整体时,就会发现它与史诗《吉尔伽美什》第1 1块泥板一一对应,且顺序相同。不仅如此,至少有六条论据可以论证《创世记》6—8章的作者直接借用了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洪水故事,只是又添加了一些材料以表现以色列独特的神学观念,例如-神论、道德与宗教的紧密相连和约的观念等。

耿朔[10](2013)在《古卷传奇 死海边的未解之谜》文中研究说明从意外发现、辗转流传,到20世纪90年代经过整理后全部出版发行,再到最近利用数位化扫描技术陆续在网上公布古卷以供查阅,有关死海古卷的故事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如今,无论人们是在库姆兰的山洞前,在伯利恒的市场里,在耶路撒冷迷宫一样的街道上,在博物馆的玻璃前,还是在图书馆的书架旁,在电脑前用鼠标点击时,都能感受到这一重大发现的无穷魅力。而关于它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未完待续。

二、“死海古卷”的故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死海古卷”的故事(一)(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世记》中“指妻为妹”故事的一种文化诗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异底同构:三次“指妻为妹”的类型化叙事特征
三、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四、历史拼贴:同一文本的三次变奏
四、结语

(2)废墟:毁坏与再生间的言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表述
    (二) 文献综述
二、废墟如何产生
    (一) 客体的出现
    (二) 概念轮廓与美学发育
    (三)意象与抒情
二、观看废墟的方式
    (一) 打开历史的切口
    (二) 情感的召唤
    (三) 共同体想象
三、案例与对话
    (一)被表述的长城
    (二) 被表述的巴别塔
    (三) 长城与巴别塔的现代性对话
四、成为景观的废墟
    (一) 审美的可能性
    (二) 景观生产
    (三) 景观消费
五、作为虚无的表征
    (一)“虚无”的注释
    (二) 废墟上的摇滚与虚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天国与尘世之间 ——对话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圣经多义性的复调式理解
    第一节 问题与创新
    第二节 本论题的学术背景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旨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的逻辑起点和未来走向
    第一节 马克思辩证地进行宗教批判的理论特色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圣经批评方法的路径依赖
    第三节 从辩证到对话
    第四节 新约中的神圣与世俗
    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的合理依据
    第一节 文本生产理论对新约文本的适用性论证
    第二节 新约文本生产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 新约文本的生产机制及意识形态变动
    第四节 文学生产理论的阐释性运用
    小结
第三章 耶稣的二元政治思想
    第一节 “复兴以色列”和“实现上帝之国”
    第二节 耶稣的二元政治思想
    第三节 耶稣政治思想的精神来源
    第四节 耶稣政治思想的制度来源
    小结
第四章 保罗社团的反抗模式
    第一节 保罗研究的局限性和必要突破
    第二节 保罗社团的社会背景
    第三节 保罗社团的思想宗旨
    第四节 保罗社团的组织形式
    第五节 对霍斯利之耶稣与保罗研究的整体思考
结语复魅社会与对话思维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圣经卷名及缩略语
附录二 :圣经历史地图

(5)试评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的回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欧洲虚无主义问题的由来
    1.2 未曾消解的虚无主义疑难
    1.3 欧洲虚无主义问题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论着
        1.3.2 国内论着及论文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研究意义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欧洲虚无主义的开显及演进
    2.1 一段历史的回顾
    2.2 雅可比:虚无主义问题的提出
    2.3 另类启蒙者尼采
    2.4 问题的全面显露:一战、二战、犹太人问题
第三章 战后消解欧洲虚无主义的尝试
    3.1 海德格尔
    3.2 洛维特
    3.3 施特劳斯
第四章 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的回应
    4.1 基督新教在宏观上对真理问题做出的回应
        4.1.1 启示真理:肯定真理的存在以回应虚无
        4.1.2 唯独圣经:真理的内容
        4.1.3 道德标准和根基的恢复
    4.2 基督新教主要宗派对虚无主义的回应
        4.2.1 路德宗的回应
        4.2.2 加尔文宗的回应
        4.2.3 循道宗的回应
第五章 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之回应的意义及问题
    5.1 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回应的积极意义
    5.2 圣经文本的解释问题以及宗派纷争
    5.3 圣礼简化导致教会被抛弃
    5.4 基督新教的“暴力”与“均质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死海古卷”的故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世记》中“指妻为妹”故事的一种文化诗学解读[J]. 黄杭西.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9(01)
  • [2]废墟:毁坏与再生间的言说[D]. 张曦萍.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3]“中国风”影响下重塑的经典——基于“中国盒子”构思的《荷马史诗》(上)[J]. 林鹏,诸玄识,董并生. 名作欣赏, 2018(28)
  • [4]天国与尘世之间 ——对话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新约批评研究[D]. 侯春林. 河南大学, 2018(12)
  • [5]试评基督新教对欧洲虚无主义的回应[D]. 王梦轩. 西北大学, 2018(01)
  • [6]“出埃及”叙述的史诗性品格与叙事策略[J]. 王立新.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02)
  • [7]以色列朝圣之旅[J]. 陈炯. 天风, 2015(06)
  • [8]圣经的文学特征[J]. 罗伯特·奥特,马乐梅,宋远华. 圣经文学研究, 2014(02)
  • [9]《吉尔伽美什》洪水故事观照下的圣经洪水故事[J]. 加里·A·伦茨伯格,邱业祥. 圣经文学研究, 2014(02)
  • [10]古卷传奇 死海边的未解之谜[J]. 耿朔. 中国国家旅游, 2013(09)

标签:;  ;  ;  ;  ;  

《死海古卷》的故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