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音银行经理控制的思考

关于声音银行经理控制的思考

一、对健全银行管理者控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洁杏[1](2020)在《A银行广州基层网点反洗钱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

曹海苓[2](2020)在《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保障需求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给政府老年服务行业治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缓解养老负担压力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指在遵循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下,通过社会途径,由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等在内的多元服务主体为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共担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方式。从提供主体视角讲,社会化养老强调养老资源由传统的家庭、政府的一元或二元向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转化。从社会化养老的客体角度讲,社会化养老面向社会全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普遍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应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作为关系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其解决得程度如何与执政党的执政成效息息相关,决定民心向背,政府作为执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者,应当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本质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控制者,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其重要的施政目标。养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基础性、现实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公共利益,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是衡量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构想以来,养老服务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痕迹,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然而,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缺乏、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市场化运行中监管缺失等缺陷与不足,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未能真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其职能。由于养老服务兼具政府保障特征和社会公益福利性质,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培育和扶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已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借鉴政府职能、准市场、协同治理等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以社会化养老为研究背景,以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为主体框架,以政府职能的完善为研究主线,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回溯、实践形态、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完善路径为叙事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角度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及行动策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内容、边界、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以推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适度、有效职责。这对于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空间,巩固和维护我国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构建了政府养老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政府职能理论,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对政府职能的现实需求,将政府职能界定为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等四个要素,厘清了各要素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设计了针对负责养老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调查与访谈,在系统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2.先行研究中存在重客体研究、轻主体研究的现象,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其他核心主体联动作用的研究视角关注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过程,主体间关系结构复杂,行动逻辑不尽统一。处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政府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抽离出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资源整合与动员,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之一。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提炼出了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新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决策过程是政府行政的核心,政府决策是否科学与公正是决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2)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表明,任何单一供给主体独立提供养老服务都存在供给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重构中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建立供给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强强联合”。(3)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缺位与越位问题,说明政府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作用的边界与范围。因此,本文提出,要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孟杰[3](2020)在《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环境中接受教育,其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占有很大比例。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方向逐渐由规模扩大向质量全面提升转变。体育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对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随班就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集体教学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常常被忽视,处于边缘状态。同时,在个别化辅导方面,资源教室、个别教学计划对于体育学科的覆盖还相对匮乏,使得身心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之间的差距得不到有效弥补,对于他们融入普通体育课程及活动十分不利。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对随班就读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继续完善随班就读体育集体教学的同时,重视并不断开发、开展不同形式的个别化辅导,对于改善随班就读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运动参与、促进他们在普通环境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符合特殊需要人群参与需求的适应性体育活动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测试、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对方案进行实施,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的相关实践性研究提供借鉴,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能够为我国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的改革探索实践提供案例参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资料收集、测试、访谈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群体运动参与促进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现实依据。运用TGMD-2、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运动动机量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分别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进行测量评价,并收集相关体质测试数据,从不同层面对目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通过读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随班就读体育的开展状况及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偏低。他们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其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投入相对不足。身体活动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积极。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构建。通过理论依据、方案目标体系、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实施结构等方面,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搭建适应性体育活动制定和实施的参照框架,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实践开展提供参考;基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哲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体育学等理论的指导,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循序渐进,是保障方案持续实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组织形式上,集中式个别化的组织形式能够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内容方面以简单的专门性动作技能为基础,针对参与者特点及需求进行调整,保障每个孩子有效的参与和练习;人员配置方面,教师、家长、教练、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方式,能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共同协调运转,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和结果、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及时反应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方案的完善;衔接对应的比赛与活动,为参与者搭建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平台,是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共同设计,并分工完成实施及资料收集与反馈的方式,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究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依照上述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的原则,设计了以网球基本技术为内容的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者的运动素质、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指标的测量,同时在方案实施后,进行学生家长及体育教师访谈,对参与者回归普通班级后的表现进行了解来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参与适应性体育活动,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在他们回归普通班级后,其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较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随班就读学生自身缺陷等是导致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具体方案目标制定、内容设置、实施流程规划的基础。(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以促进运动参与为阶段目标。由“集中式个别化辅导”的组织形式;以基本动作技能、过渡性技能和专门性竞技技能学习为内容的结构性框架;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段式的实施结构;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式的团队教学人员配比;过程性与结果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组成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素质水平、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及参与运动的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具有提升作用,并改善了他们回归融合环境后的参与表现。过程和结果共同表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金月[4](2020)在《H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不但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推动和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在促使自身不断革新进步。目前,各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依旧将信贷业务作为其主要经营收入的来源,这将有助于企业与农户贷款,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信贷业务经营风险。因此加快改革和完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H县农信社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较多纰漏,从而导致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H县农信社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信贷与内部控制相关概念与理论,为后续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对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发展情况与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进行揭示,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并指出其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分析导致其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上述问题,对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确定优化目标与原则,并且分别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措施,以便改善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水平,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信贷风险控制手段,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陈世帝[5](2020)在《江西中煤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支柱产业建设,推动了建筑业发展,增强了行业之间竞争压力。从2016年5月1日起,建筑行业并入“增值税”范畴,在新税政大环境下,企业的税负负担率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在理论上降低建筑行业的税负负担率,但是实际上却是增加了建筑行业税负负担。在后“营改增”时代,建筑行业不仅要根据税法要求下定时纳税,同时面对建设市场竞争。纳税支出作为建筑行业成本重要部分,对其进行合规纳税筹划,有利于减少建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公司整体经济效益,增强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力。因此,深入研究建筑行业纳税筹划相关问题,采用有效合理纳税筹划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江西中煤公司作为研究主体,本文以江西中煤建筑公司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分析法,针对江西中煤基本经营状况、涉税事项、纳税存在问题等一系列情况研究分析,对比上市公司税务情况及江西建筑行业宏观税务指标,分析出江西中煤公司在新税政后税负水平上升。其中主要原因是税率上升同时公司项目机械、材料、人工成本等其他费用进项抵扣不足,未合理利用好项目结算时间。基于此针对江西中煤公司进行合理纳税筹划方案设计,模型设计从项目销项管理进行纳税筹划,利用税率差异拆分EPC合同、设定甲供材设定临界平衡点。从项目进项管理进行纳税筹划,运用税负转嫁设定分支机构、运用临界值模型对原材料商选择,采用净现金流量法选择合适租赁公司,采用临界法人工选取最优用工方式。税务部门合理选择合理结算方式及时间等12种纳税筹划方案设计,为公司节约税款约150万元。通过对公司相应业务纳税筹划后减税效果分析及应用,同时为纳税筹划方案运用提出相应保障措施。本文按照三段式研究思路,即发现公司纳税问题—总结纳税问题—建立模型解决纳税问题。对比研究江西中煤公司增值税纳税情况现状,总结公司纳税现状问题,根据新税收政策对公司日常纳税事项进行合理纳税筹划设计,减少公司税收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同时针对建筑行业纳税筹划及保障措施提供参考建议。

马池春[6](2020)在《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考察了资本下乡在个案村的具体实践过程。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资本下乡能否促进农民利益根本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利益秩序均衡与否,关键在于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而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是农民利益发展与利益保护的均衡过程,也是村庄秩序再造和乡村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研究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回答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及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由五个章节构成,围绕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脉络,论述和呈现资本下乡对村庄秩序的再造过程和结果,揭示和分析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第一章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个层面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研究认为政府的治理逻辑、村庄的发展逻辑与企业的生存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推动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行动路径的适应性耦合,实现了乡村关系、政企关系和村企关系的再造,形塑了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第二章主要呈现资本下乡中政府和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过程,分析认为村治精英在资本下乡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速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进程。企业的“需求—回应”机制和政府的体制压力传导是资本下乡中精英吸纳的主要动力来源。资本下乡中政府与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实现了对村治精英的再造,引致村治精英“政治化”。第三章主要展现资本下乡中企业主导的现代规则与乡土规则的碰撞过程,分析认为资本下乡为重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契机。资本下乡中乡村社会基于共同需要具有规则再造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强制性矫正则为乡土规则再造提供了外部辅助。同时,资本下乡中企业理性与农民理性的耦合过程也内涵着企业对乡土规则的再造。第四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因,呈现农民再组织化过程。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集体”建构。农民再组织化搭建了农民组织化利益表达新秩序,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格局,拓展了乡村精英成长空间,推动了村社集体再造。第五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遵循内在多重逻辑进路,具有积极治理效应,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同时,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潜在冲突、政企关系诱变、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使得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再造有其限度。基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围绕如何建构和完善资本下乡良性机制,推动资本下乡秩序均衡,促进农民利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是基础;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的保障;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资本下乡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向。

宋波[7](2020)在《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理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壬寅学制的建立和癸卯学制的颁布施行,以及民国初期建立的壬子癸丑和壬戌四部学制,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和系统化时期。学制的频繁变革是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反映出其在整个国家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又反映出国家政体的变动对学制的深刻影响。我国近代学制作为西化的产物,先后经历了壬寅和癸卯学制效仿日本,壬子癸丑学制延续清末仿日并逐步转向欧美,最后至壬戌学制全面转向美国的演变历程。近代学制的变革,因政治体制、社会环境、效仿对象和制定主体的不同,导致不同学制的教育宗旨、修业年限和课程设置等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每一部学制的颁布,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群体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批评主体依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利益立场、价值取向和对西方学制的了解,站在不同的立场,通过各类报刊、教育杂志、教育会议等不同途径,对学制发表各种意见、评论和建议。这些意见、评论和建议,既是对学制问题的一种关注和反思,也是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一种抗争行为,由此造成学制批评者与制定者之间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作为学制制定部门,根据学制批评者们的意见、评论和建议,不断修正学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学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和整体发展。因此,学制批评是促进近代学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清末民初学制批评,是人们对教育改革主导权、教育利益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关注、评价和争夺的反映。学制批评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政治体制的变化是学制变革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学制批评得以发生的极为重要的环境基础。批评主体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特别是接受西方民主与教育思想的经历,是学制批评得以产生的认知基础。报刊杂志、教育社团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是学制批评得以实现传播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清末民初的学制批评,是中国在寻求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保持中国的特殊性和学习西方现代性的冲突与交融的一种反映。批评的实质是东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之争,结果是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性中心地位逐步丧失。清末民初学制批评,揭示了我国近现代学制从诞生到逐步成熟、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的曲折、艰辛历程。近现代学制的诞生,特别是壬戌学制形成,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内容架构,标志着中国教育从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清末民初学制批评揭示了我国近代学制发展的曲折历程,对当代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键[8](2020)在《货币政策对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久性,破坏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因此,在经济增长陷入困境的关键阶段,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频率发生着急剧变化。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上从过去的货币增量调控转换到了价格与数量兼具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调控,从2013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货币政策调控频率不断加快。在频繁的货币政策调控以及政策工具的转型下我国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行为也随着融资环境响应着政策变化。在这种变化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调整对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行为的影响可以深入认识到货币政策调整对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影响的动态关系。这有助于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以及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提出有意义的政策建议。此外,本文还深入研究了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控制人效应;金融调节效应以及非对称性。这有利于加深了解货币政策调整对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行为的影响的其他特征。本着理论结合实证的原则来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考虑到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可得性、对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以及金融市场参与广度和政策转型背景,文中筛选了我国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的基本数据,时间跨度为2009-2018年。并在资本结构“动态权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通过系统广义矩阵估计法(SYS-GMM)进行估计。在相关统计检验均通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无论“价格型”货币政策还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宽松下,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加快;(2)将制造业按最终控制人类型分组研究发现,民营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而国有控制类型企业在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下出现了相反的调整行为;(3)基于“樊纲金融市场化指数”检验发现,金融发展虽然不改变货币政策影响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基本关系,但对“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正调节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具有负调节效应(4)“偏下组”制造业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比偏上组大。文末,基于本文得出的相关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勇[9](2019)在《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解决全球经济增长难题的“妙药”,人才制胜成为各国普遍共识,在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背后最根本的是人才制度的竞争。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凭借自身所蕴藏的人才资本开展创造性劳动、实现创新价值。人才制度就是对人才创造性劳动和创新价值实现过程进行管理约束的行为准则、办事规程和管理体制的总和。通过人才制度创新,政府等行动集团可以为人才的创新成果提供排他性产权,为人才建立私人收益和效用预期,使其私人收益充分接近社会收益,有效激励人才增加人才资本供给、提升创新绩效、最大限度实现潜在创新价值,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在对人才资本理论、创新绩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梳理和修正的基础上,从人才资本的视角构建了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从人才资本创新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来看,人才制度体系可以分为成本控制制度和收益获取制度。成本控制制度包括影响人才资本创新活动直接成本的教育、培训、研发等人才投入制度,以及影响人才资本创新活动交易成本的是人才流动制度和人才创新制度。收益获取制度包括主要影响人才资本创新活动物质收益的人才激励制度,以及主要影响人才资本创新活动精神收益的人才评价制度。随后,本文从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出发,分别考察了美国和中国的人才制度体系变迁历程,及其对人才资本创新绩效的影响情况。美国政府在提供稳定宪政制度等可信承诺的基础上,通过移民制度、留学生制度、人才市场制度、知识产权制度、股票期权制度、官产学研结合机制等人才制度创新,不断形成新的人才制度均衡,为人才资本创新活动提供边际收益递增预期,确保了美国创新绩效的持续提升。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人才投入制度、人才引进制度、人才市场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成果保护制度、成果转化制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制度创新,为人才逐步建立私人收益和效用预期,为经济奇迹提供了人才支撑和制度支撑。在对中美两国进行纵向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选取旧金山和深圳两个世界创新城市进行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案例研究。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得出,政府在人才制度创新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保持对人才制度的实时评估和动态调整,为人才资本创新活动建立起稳定的收益预期和制度均衡,从而有效激励人才资本提升创新绩效。最后,本文在对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的人才制度创新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包括政府要简政放权与优势发挥并重、建立以创新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构建精神收益与物质收益并重的人才激励制度、建立科研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对人才制度开展实时评估和动态调整。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在既有理论以及对人才资本创新活动成本收益和效用函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制度体系对人才资本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二是基于上述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对两个国家及两个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了人才制度体系创新的经验和规律,为中国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足在于,受有关人才制度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对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有待深化,在相关统计数据不断充实、可及的情况下,可对本研究进一步拓展。

黄鹏[10](2019)在《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财政基本与经济的高增速相适应,发育出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汲取体系。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维系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有效地应对了多次国家治理上的挑战。然而,中国财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财政富裕的黄金时代渐渐逝去,悄然从“不差钱”转向了“差钱”,收支缺口逐渐扩大。并且,在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后,多年来阔绰的财政收支吞吐,固化为一种支出刚性,盘踞成形,难以回缩。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何实现预算的中长期平衡,成为新时期考验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是我国预算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对其内在机理、要素构成、制度运行条件作仔细研究。同时,中国有着不同于世界其它国家`的国情条件,这意味着不可照搬他国经验,“衣有款型”,尚需“量体裁衣”,即便是借鉴他国的优秀制度,也仍需考察本国国情。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是在就跨年度预算之“衣”,“量”中国国情之“体”。而这一“体”便是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政治体制、历史文化、财政体制、人口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线索,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相关理论阐释。本文从预算的定义与职能出发,重新检视及回答了“预算是什么?预算要干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当代预算的主要特征提出,现代意义的预算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政府的途径,而“预算平衡”则是社会处于“良治”的重要标志。进而,对预算平衡加以探析,认为现代预算平衡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刻画:“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以及“在某一时间跨期上的平衡”。这三个平衡维度之综合可谓之为“跨年度预算平衡”。预算平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本文选择从政府主体、预算行为、制度产权成本三个角度作理论铺陈,它们从不同角度与预算平衡产生联系,事实上是从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活动特征、预算的制度交易属性这三个视角分析了预算运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预算平衡,并为建构跨年度预算提供有益的见解。第二,跨年度预算平衡一般性框架的构建与国际经验分析。本文参考了世界银行的中期预算框架,设计了一个由三大要素组成的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一般性框架。其一、基本要素设计。主要是对跨年度预算基本形态的设计,勾勒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覆盖范围、架构体系以及滚动模式的基本形态。其二、技术要素设计。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框架在技术上的安排,本文在技术要素设计主要从下五方面展开介绍:支出管理、收入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的稳定管理、预算预测。其三、组织要素设计。组织要素设计就是分析制度改革推行的环境下,各行动主体的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般性框架的理论建构下,本文还在发达国家、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介绍七个国家跨年度预算改革或施行的情况,并提炼出四项经验启示:一是各国应当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二是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法律在制度变革初期能够有效地约束各方,朝着共同的改革方向前进;三是预算平衡本身是财政稳健与谨慎的表现,因此,在预算编制前期的预测中要做到准确、审慎;四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是一整套综合、复杂的框架体系,其建成非一日之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要接纳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在方式、方法上的摸索,容许其渐进成长。第三,梳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历史变迁。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预算平衡管理的角度截取了自建国以来,中国预算平衡管理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文本,并试图抽取出其中预算平衡管理的阶段性线索。本文将中国的预算平衡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重要事件、文本及其意义在各节中加以分析梳理。最后,总结建国来整个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一、我国的预算平衡管理改革历程,体现出了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的特色;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预算平衡管理体系日渐复杂与成熟;三、随着公共财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各主体权利意识的生成,预算主体权利观念也日渐形成发展,并促进了预算平衡朝着更多元的层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整体性平衡;四、财政风险演化及应对是推动中国迈向跨年预算平衡管理重要因素。第四,对我国预算平衡水平分两部分作实证研究。第一部分是实证研究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本文使用跨期预算约束模型检验了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状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财政是可持续的。然而,通过动态分析30年、25年、20年以及15年的时间移动跨期发现,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在走弱,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的财政可持续在变弱。这或许也多数人的观感不一致,但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量在逐渐增大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增加,包括最近两次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对接问题,都可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财政在可持续性在走弱的推断。第二部分预算余额的分析,将我国的预算余额分解为周期性预算余额与结构性预算余额两部分,结合了预算余额与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提取出其中的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这两部分因素都对预算余额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结构性因素则更为显着,由于财政收支政策的时滞效应,预算赤字仍可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有效控制预算余额,保持财政可持续,应当注意分析当前财政政策的中远期效果。第五,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跨年预算平衡机制具体构建思路。本部分从六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在如何由年度预算迈向跨年度预算。首先是从政府职能的履行的角度来讨论预算平衡管理,主要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垂直关系两个角度探视其职能履行及其对预算产生的影响,这一节可视为预算平衡的基础性环节。第二节是提出有效地管理财政支出以促进预算平衡,而在这一管理上,则可从支出总额控制、支出结构优化、项目报批统筹、或有负债管理以及绩效管理五个方面实现所谓支出的管理。与支出管理相对应,第三节从财政收入方面提供讨论其与预算平衡相关的若干管理范畴,它们分别是收入规模、收入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利用存量现金、地方主体税种培育等。第四节讨论的是预算稳定性,它构成了对预算平衡最为直接的管理。第五节则是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一紧迫现实提出对策建议,分别从常规制度建设、存量债务偿还、增量债务约束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节是跨年度预算编制实施,分别从组织内构架、编制流程以及增加预算约束三方面提出建议。

二、对健全银行管理者控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健全银行管理者控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一)选题的背景
        (二)问题的呈现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重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职能
        (二)政府治理
        (三)公共服务
        (四)社会化养老
    二、基本理论的阐释
        (一)政府职能理论
        (二)准市场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构成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政府的职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全能型政府职能
        (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职能的改变
        (三)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向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特征
        (一)从无限职能到有限职能的转变
        (二)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的演进
        (三)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演变轨迹
        (一)“单位”制养老服务时期:政府职能的全面干预
        (二)“单位”制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换时期:政府职能的收缩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时期:政府职能的回归
第三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现状考察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一)社会化养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初步整合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行动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模式的变革
        (一)计划体制时期:政府的全能型、管制型养老服务
        (二)市场体制时期:政府的有限性、服务型养老服务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失位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的缺乏
        (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
        (五)养老服务市场化监管的缺失
第四章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一)英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美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三)日本政府的职能定位
    二、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一)英国的混合主义模式
        (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四)中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
    三、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分析的启示
        (一)确立政府主导原则并付诸行动
        (二)实施多元主体的引导性培育
        (三)发挥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第五章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建议
    一、政府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法治建设的驱动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三)传统养老制度的历史传承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履行中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为逻辑起点
        (二)以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关系为逻辑中介
        (三)以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为逻辑终点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动策略
        (一)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
        (二)增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能力
        (三)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监察制度
        (五)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管理者、创建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政府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必然趋势
        1.1.2 我国融合教育实践随班就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随班就读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必要性与现实边缘化
        1.1.4 随班就读体育提升与改善的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流程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轻度智力障碍
        2.1.2 适应性体育活动
        2.1.3 随班就读
        2.1.4 运动参与
    2.2 文献综述
        2.2.1 融合教育概述
        2.2.2 融合体育教育概述
        2.2.3 运动参与的概述
        2.2.4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运动参与
        2.2.5 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行动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伦理
第四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
    4.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分析
        4.1.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
        4.1.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
        4.1.3 小结
    4.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4.2.1 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运动参与的态度
        4.2.2 随班就读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2.3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4.2.4 小结
    4.3 总结
第五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
    5.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的理论依据
        5.1.1 哲学——人本主义理论
        5.1.2 教育学——教育公平理念
        5.1.3 特殊教育学——部分融合理念
        5.1.4 体育学——动作技能发展模型
        5.1.5 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环境理论
    5.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原则
        5.2.1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目标
        5.2.2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组织形式
        5.2.3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5.2.4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
        5.2.5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发展性
    5.3 总结
第六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
    6.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的提出
        6.1.1 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进入研究现场
        6.1.3 提出行动研究方案
    6.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内容
        6.2.1 方案内容目标
        6.2.2 方案内容设置
    6.3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实施计划
        6.3.1 参与者的招募
        6.3.2 行动方案实施的人员配比及职责
        6.3.3 行动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6.3.4 行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6.4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际行动过程
        6.4.1 时间安排的调整
        6.4.2 实施人员的调整
        6.4.3 方案实施内容的调整
    6.5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
        6.5.1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参与能力
        6.5.2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表现
    6.6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分析
        6.6.1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的影响
        6.6.2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的影响
    6.7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8 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际推广与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H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农村信贷与内部控制相关概念
        2.1.1 农村信贷的内涵
        2.1.2 农村信贷风险的界定
        2.1.3 内部控制的定义
        2.1.4 内部控制的要素
        2.1.5 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
        2.1.6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2.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2.2.1 博弈论
        2.2.2 现代管理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控制论
第三章 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H县农信社概况
    3.2 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概况
    3.3 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3.3.1 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管理组织结构
        3.3.2 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情况
        3.3.3 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控制活动实施情况
        3.3.4 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信息与沟通实施情况
        3.3.5 H县农信社信贷业务监督实施情况
    3.4 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评价
        3.4.1 层次分析法检验
        3.4.2 模糊综合评价
    3.5 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5.1 H县农信社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3.5.2 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识别水平低
        3.5.3 H县农信社信贷控制活动不完善
        3.5.4 H县农信社信息沟通能力不足
        3.5.5 对控制的监督形同虚设
    3.6 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3.6.1 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产物
        3.6.2 制度缺失
        3.6.3 管理层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限制
        3.6.4 农村服务和管理水平与城市的发展趋势存在差距
        3.6.5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面临挑战
第四章 H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优化
    4.1 优化目标
    4.2 优化原则
        4.2.1 全面公开透明原则
        4.2.2 全面覆盖原则
        4.2.3 审慎性原则
        4.2.4 相互制衡性原则
    4.3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具体优化措施
        4.3.1 完善H县农信社内部控制顶层设计
        4.3.2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4.3.3 完善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
        4.3.4 加强控制活动管理
        4.3.5 完善信息与沟通体系
        4.3.6 强化内部控制监督职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农信社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5)江西中煤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纳税筹划研究动态
        1.3.2 国内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动态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及特征
        2.1.1 增值税概念界定及特征
        2.1.2 纳税筹划概念界定及特征
    2.2 纳税筹划相关理论
        2.2.1 税收优惠政策效应理论
        2.2.2 税收调控理论
        2.2.3 最优税制理论
    2.3 增值税纳税筹划的路径
        2.3.1 税基减税技术
        2.3.2 税率减税技术
        2.3.3 税负转嫁技术
        2.3.4 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第3章 江西中煤建筑企业基本情况及纳税现状分析
    3.1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1.3 公司经营状况
    3.2 江西中煤建筑企业纳税现状分析
        3.2.1 公司税费纳税现状
        3.2.2 公司整体税负水平与行业对比分析
        3.2.3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项目纳税分析
    3.3 江西中煤公司税务加重的原因分析
        3.3.1 未采用税率差异签订合同销项加大
        3.3.2 部分材料成本抵扣进项不够
        3.3.3 机械设备进项抵扣不足
        3.3.4 劳务成本获取进项困难
        3.3.5 未合理利用结算时间
    3.4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纳税筹划必要性分析
第4章 江西中煤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4.1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纳税筹划总体思路及框架
        4.1.1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纳税筹划的思路
        4.1.2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纳税筹划框架
    4.2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增值税销项税额纳税筹划
        4.2.1 利用税基差异技术拆分EPC合同
        4.2.2 甲供合同设定税负平衡点模型
        4.2.3 采用税负转嫁设定分支机构
    4.3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增值税进项税额纳税筹划
        4.3.1 运用临界值法对材料供应商身份选择
        4.3.2 机械设备获取方式进项抵扣分析
        4.3.3 运用净利润临界法对劳务公司选择
    4.4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税务管理纳税筹划
        4.4.1 项目结算管理
        4.4.2 分期结算方式管理
        4.4.3 合理规划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第5章 江西中煤公司增值税纳税筹划节税效果及保障措施
    5.1 公司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预期效果
        5.1.1 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预期节税效果
        5.1.2 税率调整节税效果分析
    5.2 江西中煤建筑公司纳税筹划实施保障措施
        5.2.1 加强纳税人纳税筹划意识
        5.2.2 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
        5.2.3 建立企业对供应商及分包商的管理库
        5.2.4 防范纳税筹划风险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资本下乡研究综述
        (二)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三)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四)村企关系研究综述
        (五)农民组织化研究综述
        (六)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三、关键词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案例概况
    五、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一)论文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安排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利益主体行为逻辑及其关系再造
    1.1 引资入村:政府的治理逻辑
        1.1.1 以资引资:国家资源下乡的策略
        1.1.2 政府入股:政治资源的隐性配置
        1.1.3 政府的市场观与市场化中的政府
    1.2 乡村争资:村治逻辑转换与权力内嵌
        1.2.1 产业振兴:村集体的富民兴村策略
        1.2.2 社会资本获取:工商资本的政治表达
        1.2.3 竞争捷径:主动谋求政府支持
    1.3 选村投资: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下乡
        1.3.1 情感偏好:资本下乡中的政府意志
        1.3.2 企业配合: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
        1.3.3 村企共谋:强化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
    1.4 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再造
        1.4.1 企业参与下的乡村关系再造
        1.4.2 村庄参与下的政企关系再造
        1.4.3 政府参与下的村企关系再造
        1.4.4 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
    1.5 小结
第二章 村治精英吸纳与乡村精英再造
    2.1 经济精英主导下的村庄治理
        2.1.1 做企业家:从“草根”到经济能人
        2.1.2 张榜竞选:从经济能人到村治精英
        2.1.3 精英的困局:村庄治理内生性缺失
    2.2 资本下乡中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2.1 情感俘获:私人关系的公共性拓展
        2.2.2 需求对接:对村治精英破局构想的回应
        2.2.3 信任建构:企业股权结构的社会效应
    2.3 资本下乡中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3.1 先建后补:政府对村治精英的承诺
        2.3.2 垫资建厂:村治精英对政府承诺的回应
        2.3.3 褒奖与荣誉: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反馈
    2.4 精英吸纳的动力来源及其再造结果
        2.4.1 可信承诺:企业的政治关联效应
        2.4.2 “三强四带”:政党能力建设机制
        2.4.3 “联乡兴村”:政府权力下沉机制
        2.4.4 再造结果:村治精英“政治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现代规则下乡与乡土规则再造
    3.1 资本下乡中的现代规则下乡
        3.1.1 股份合作:企业的利益联结策略
        3.1.2 市场排斥:村集体反对股份合作制
        3.1.3 按价收租:村集体的确定性追求
    3.2 乡土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冲突
        3.2.1 宗族认同:乡土规则的生成机理
        3.2.2 规则碰撞:产权与收益单位的分合
        3.2.3 祖宗与神明:分配失序下的暴力抗争
        3.2.4 资本逃离:地方性知识的挤压
    3.3 政府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3.1 寻找土地:选定新址与产权重构
        3.3.2 利益均沾:秩序建构的均衡过程
        3.3.3 程序再造:权力渗透与强制性矫正
        3.3.4 资本回流:乡土规则再造的效应
    3.4 企业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4.1 拒绝签约:农民的理性选择策略
        3.4.2 寻找中间人:企业的行动逻辑
        3.4.3 推举代理人:农民的行动逻辑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社集体再造
    4.1 农民再组织化:企业的治理逻辑
        4.1.1 企业成本控制:农民再组织化缘起
        4.1.2 向政府说好话:重新俘获中间人
        4.1.3 为政府造亮点:寻求政府支持
    4.2 “四社协同”:农民再组织化的过程
        4.2.1 劳务合作社:闲散劳动力组织化
        4.2.2 产业合作社:产业过程组织化
        4.2.3 资金合作社:农民分散资金集聚化
        4.2.4 土地合作社:土地碎片化及其整合
    4.3 组织化利益表达:农民的集体行动
        4.3.1 表达梯度:从中间人到代理人
        4.3.2 理性抗争:利益再表达的过程
        4.3.3 “新中间人”的诞生:政府
    4.4 集体再造:农民再组织化的效应分析
        4.4.1 权力渗透: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表达
        4.4.2 政经分离:农村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4.4.3 精英塑造:农民的“新代理人”
    4.5 小结
第五章 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
    5.1 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
        5.1.1 利益主体关系:从失衡到均衡
        5.1.2 制度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5.1.3 组织建设:从失序到有序
        5.1.4 农民能力建设:从单一到全面
        5.1.5 农民认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
    5.2 村庄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
        5.2.1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5.2.2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能力
        5.2.3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5.3 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限度
        5.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冲突
        5.3.2 政企关系的诱变及其风险
        5.3.3 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一)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信任建构是基础
        (二)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三)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性的保障
        (四)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
        (五)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
    二、进一步讨论
        (一)如何完善资本下乡中的企业治理
        (二)如何构筑更为合理的利益增长分享机制
        (三)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理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二、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一)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三、研究文献综述
        (一) 关于清末民初发表的有关学制研究的文着述评
        (二) 关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和学制改革的资料整理与论着述评
        (三) 关于中国近代学制研究的论着述评
        (四) 关于教育批评有关理论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
    第一节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主体构成
        一、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代表人物分析
        二、壬寅和癸卯学制制定者与批评者的代表人物之比较
    第二节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客体内容
        一、关于教育宗旨的批评
        二、关于初等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批评
        三、关于学制年限的批评
    第三节 壬寅和癸卯学制批评的历史影响
        一、促进教育宗旨的改革和毕业奖励的废止
        二、促进初等教育学习年限和科目的调整
        三、促进中等学堂文实分科和师范教育的修订
        四、促进女子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制度体系
        五、促进高等教育法政学堂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
    第一节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主体构成
        一、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代表人物分析
        二、壬子癸丑学制制定与批评的代表人物之比较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客体内容
        一、关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总体性批评
        二、关于教育宗旨的批评
        三、关于学制阶段划分的批评
        四、关于复古教育的批评
    第三节 壬子癸丑学制批评的历史影响
        一、促进教育宗旨的再易
        二、加速初等教育制度的改订
        三、促进中等教育制度的完善
        四、促进大学制度的修正
        五、促进师范教育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壬戌学制批评
    第一节 壬戌学制批评的主体构成
        一、壬戌学制批评的代表人物分析
        二、参与壬戌学制制定与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之比较
    第二节 壬戌学制批评的客体内容
        一、关于各学段划分的批评
        二、关于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批评
        三、关于课程设置的批评
    第三节 壬戌学制批评的历史影响
        一、促进教育宗旨的完善
        二、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加速乡村教育与文化的衰落
        四、削弱师范教育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理路
    第一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动因
        一、政治生态变化是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制度环境
        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是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外在动力
        三、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是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平台支撑
    第二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路径
        一、专业性教育期刊成为清末民初学制思想传播的主渠道
        二、教育社团成为探讨和传播学制思想的新制度媒介
        三、教育会议成为集中讨论和统一学制思想的重要方式
    第三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发生逻辑
        一、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社会基础
        二、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的教育基础
        三、清末民初学制批评传播的技术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理论审思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主要特点
        一、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过程,反映西方学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二、清末民初学制批评发生过程,反映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转变
    第二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理论实质
        一、清末民初学制批评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危机在教育领域的表征
        二、清末民初学制批评是中国教育转型在价值路向上的困惑
    第三节 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的当代启示
        一、教育实践者应以更开放心态和思维面对和利用教育批评
        二、教育批评者应以更加理性和富有建设性的论见开展批评活动
        三、构建教育批评者参与教育政策制定活动的途径和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货币政策对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资本结构与动态调整研究
        1.3.2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内容框架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资本结构理论
        2.1.1 MM理论
        2.1.2 优序融资理论
        2.1.3 代理成本理论
        2.1.4 控制权理论
        2.1.5 市场择时理论
    2.2 货币政策理论
        2.2.1 货币渠道理论
        2.2.2 信贷渠道理论
第3章 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设
    3.1 影响机制
        3.1.1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3.1.2 货币政策影响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机制
    3.2 研究假设
        3.2.1 货币政策对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影响
        3.2.2 货币政策影响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金融调节效应
        3.2.3 货币政策影响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非对称性
第4章 研究设计与说明
    4.1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的构建方法
        4.1.1 拟合目标资本结构
        4.1.2 构建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
        4.1.3 变量及定义
    4.2 说明
        4.2.1 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4.2.2 估计方法说明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数据描述统计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性分析
    5.2 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
        5.2.1 货币政策对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影响
        5.2.2 货币政策影响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金融调节效应
        5.2.3 货币政策影响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非对称性
    5.3 稳健性检验
        5.3.1 货币政策对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影响的稳健性
        5.3.2 货币政策影响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的金融调节效应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限度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人才资本研究综述
        一、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二、人才资本研究综述
    第二节 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一、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二、创新绩效有关研究
    第三节 人才制度研究综述
        一、制度变迁研究综述
        二、人才制度有关研究
第三章 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分析模型
    第一节 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分析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人才资本理论
        三、创新绩效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二节 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基本假设
        二、分析框架
        三、分析模型
第四章 美国的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美国的人才投入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美国的教育投入制度与创新绩效
        二、美国的研发投入体制与创新绩效
    第二节 美国的人才流动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美国的人才引进制度与创新绩效
        二、美国的人才市场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三节 美国的人才创新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美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与创新绩效
        二、美国的科研组织模式与创新绩效
    第四节 美国的人才激励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美国的成果保护制度与创新绩效
        二、美国的成果转化制度与创新绩效
        三、美国的薪酬激励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五节 美国的人才评价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美国的职称评价制度与创新绩效
        二、美国的职业资格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六节 评美国的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
        一、第一阶段:分权期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
        二、第二阶段:管制期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
        三、第三阶段:平衡期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
第五章 中国的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中国的人才投入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才投入制度:政府包办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才投入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二节 中国的人才流动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才流动制度:控制流动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才流动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三节 中国的人才创新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才创新制度:指令科研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才创新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四节 中国的人才激励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才激励制度:平均主义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才激励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五节 中国的人才评价制度与创新绩效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才评价制度:标准主体单一
        二、改革开放后的人才评价制度与创新绩效
    第六节 评中国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
        一、中国人才制度创新的成果与问题
        二、中国人才制度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促进
第六章 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旧金山的人才制度创新与人才资本创新绩效
        一、人才投入制度创新:政府收购科研成果
        二、人才创新制度特色:科技金融、孵化器与产学研合作
        三、人才激励制度创新:税收优惠与奖励
    第二节 深圳的人才制度创新与人才资本创新绩效
        一、深圳的人才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二、深圳的人才资本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
    第三节 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政策建议
        一、政府要简政放权与优势发挥并重
        二、建立以绩效和结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
        三、构建精神收益与物质收益并重的人才激励制度
        四、建立科研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五、对人才制度开展实时评估、动态调整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预算平衡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
        三、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优势
    第二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机制
        一、预算支出的约束机制
        二、预算收支的调剂机制
        三、预算赤字的弥补机制
        四、重大项目的论证机制
    第三节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构成
        一、预算主体与平衡结果
        二、预算活动及平衡结果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下的平衡结果
    第四节 预算平衡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一、预算主体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二、预算活动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三、制度经济学范式的价值及局限
第二章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设计
    第一节 基本要素设计
        一、预算原则
        二、改革目标
        三、涵盖范围
        四、预算构架层次
        五、预算滚动模式
    第二节 技术要素设计
        一、支出管理
        二、收入管理
        三、债务管理
        四、预算稳定管理
        五、预算的预测
    第三节 组织要素设计
        一、实施环境
        二、组织实施
第三章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
    第一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
        一、预算制度正式执行阶段(1978—1993)
        二、预算制度回应市场经济阶段(1994—1998)
        三、预算制度走向公共化阶段(1999—2013)
        四、预算制度全面深化阶段(2014—今)
    第二节 中国预算平衡态势分析
        一、财政可持续性态势
        二、预算余额分解测度
        三、中国预算平衡态势结论
    第三节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
        一、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
        二、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
        三、预算主体权利观念日渐形成发展
        四、财政风险演化促进预算平衡管理
第四章 跨年度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发达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英国预算管理
        二、德国预算管理
        三、美国预算管理
        四、澳大利亚预算管理
    第二节 转型与发展中国家跨年度预算
        一、乌干达的预算管理
        二、智利的预算管理
        三、俄罗斯的预算管理
    第三节 国际经验启示
        一、灵活调适跨年预算方法
        二、重视法律架构规范作用
        三、准确、审慎的预算预测
        四、接纳跨年预算渐进成长
第五章 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建构
    第一节 预算平衡与政府职能调整
        一、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
        二、政府间事权职能匹配
        三、部门预算职能调整
    第二节 财政支出管理
        一、支出总额控制
        二、优化支出结构
        三、规范项目支出
        四、或有负债管理
        五、支出绩效管理
    第三节 财政收入管理
        一、保持财政收入适度规模
        二、实施财政收入预期管理
        三、合理统筹管理各类现金
        四、培育稳定的地方主体税种
    第四节 预算稳定管理
        一、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二、预算调整规范
        三、预算与规划衔接
    第五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控
        一、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二、存量债务偿还计划
        三、约束规范增量债务
    第六节 跨年度预算的编制实施
        一、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二、跨年度预算平衡表格设计
        三、增强跨年度预算执行约束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健全银行管理者控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A银行广州基层网点反洗钱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刘洁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曹海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D]. 孟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4]H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研究[D]. 金月.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江西中煤建筑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D]. 陈世帝.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D]. 马池春. 山西大学, 2020(07)
  • [7]清末民初学制批评理路研究[D]. 宋波.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8]货币政策对制造业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D]. 张键.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9]人才制度体系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李勇.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研究[D]. 黄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关于声音银行经理控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