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西部考古记读书报告

斯坦因西部考古记读书报告

问:敦煌汉简的历史意义
  1. 答:敦煌是我国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之一:从1907年第一次发掘汉简以来的100年间,甘肃省敦煌地区共出土11批汉简,总数已经超过25000枚。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批出土的700余枚汉简,是1907年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附近的长城沿线发掘的。最后一批出土的130余枚汉简,是敦煌市博物馆于1998年在敦煌小方盘城南侧发现的,这批汉简至今尚未对外公开。最少的一次,出土只有十余枚,最多的一次,出土达20000多枚,这就是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在敦煌以东的悬泉置遗址发掘的(考友乎顷古报告称有35000枚,其中有字的有23000枚)。1979年在敦煌西好陆湖马圈湾烽燧遗址发掘出土了1217枚汉简,也是收获颇丰的一次。 这些汉简,内容极为丰富。有官吏名籍、戍卒名籍、刑徒名籍、病亡名籍、马籍、弓矢簿、守御兵器簿,有劳作簿、器物簿、出入关记录、传递邮件记录、购物账单、借贷契约,有人医方、马医方、历谱、阴阳占术、相马刀剑术、九九算书,有识字课本《急就篇》、《仓颉篇》等。当然,作为军事要塞,与戍边有关的公文、法令,更是汉简的主要内容。其中有敦煌、酒泉一带屯兵戍边的活动,有中央、地方发布的号令,有调动军队的警备通知,有燃举烽火信号的规定,有追捕逃亡的通缉令,有 颁布实施的法令,有官吏任免的公文,有诉讼爰书,有下属向上级呈报的公文,也有同级间互通的公文。其中大量的邮驿资料,具体生动,是研究汉代邮驿制度的宝贵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汉简中的隶书、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汉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河西地区生产、生活、戍边的状况,反映了汉与西域的关系和羌顷盯人活动的情况,是研究汉代该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问:明代北部疆域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1. 答:呈不规则的弧形,如现今的中国北部相似,不过其北部却不包凳宴森括新疆和内蒙古,而其东北部却包括了库页岛在内的外兴安岭地区
    因为在明朝的西北部和北部由蒙古的残余势力(亦力巴里和瓦刺、鞑靼)所把持,以至于明朝北部以长城为线,与蒙古分割开来,而东北部明朝征服了女枣亩真族,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祥羡,从而使其北部疆域形成此种形状
问:历史上西域有没有精绝古国和精绝女王?
  1. 答:有。
    精绝国是汉代古国,位于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民丰县。 在被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大片古老王国的遗址。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期这里一共大大小小林立着36个王国,其中在尼雅地区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家。
    《汉书·西域传》曾这样记载:这里离长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着四百八十户人家,养着士兵五百人,这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扩展资料:
    由于生存环境严酷,精绝人为了阻挡风沙,用粗大的胡杨木隐正高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再以芦苇、红柳条编织成墙,在墙上薄敷泥土,或者在墙外再编织篱笆,在房屋外种植树木避沙遮阳。精绝可以说是清差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城市,可想它使用的树木会有多少。
    正是这种无节制的砍伐,造成精绝的树木日益减少,直接导致水源更为减少。
    出土的第368号灶尺文书提及,由于河渠已没有水,致使耕地得不到灌溉,国王只好亲自出面干涉水的分配。第482号佉卢文书上记载,精绝居民之间出现砍树风波后,国王为了制止这一行为,下了一道敕谕:“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因为不时降临的沙尘暴,加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精绝最终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2. 答:有 但是不会像小说的那样
斯坦因西部考古记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