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述月[1](2021)在《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状况及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探索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纠正不正确的饮食和喂养行为,开发适合我国儿童的饮食行为评价和干预工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属于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的一部分。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各2所幼儿园3~6岁儿童纳入研究,总样本量为1741例。2.研究方法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通过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获得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等数据资料。体格生长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体重,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和贫血。本文中所指饮食行为包括儿童饮食行为和看护人喂养行为两部分。利用因子分析提取饮食行为分类公因子的方法,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分为四种饮食行为和四种喂养行为维度。采用量化记分法,将各项饮食行为维度得分按百分位数划分为Q1(下四分位数)、Q2(中位数)和Q3(上四分位数),把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Q1<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不能判定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1的定义为无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3~6岁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五市城区3~6岁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岁组和5.5~6.0岁组男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3.5cm;5.5~6.0岁组女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2.5cm;5.5~6.0岁组儿童体重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男童超出2.4kg,女童超出1.5kg。与我国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相比,除4.5~岁组男童身高、体重,5.5~6.0岁组男童体重均值略高于九市调查中同年龄段同性别儿童身高、体重均值外,其余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测量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本研究发现五市城区3~6岁儿童中,低体重率为0.52%,3~岁组(1.57%)低体重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09%,3~岁组(2.27%)生长迟缓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消瘦率为1.03%。儿童超重率为3.04%,男童(4.10%)超重率明显高于女童(1.97%)。儿童肥胖率为0.92%,独生子女组(1.45%)肥胖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组(0.36%)。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31%,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组(5.46%)贫血率高于阴道分娩组(3.27%),母亲职业为家务组(6.40%)贫血率高于母亲职业为生产/服务业(4.31%)和事业单位组(0.64%)。3.各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主要有经常只吃自己爱吃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73%、47.04%和43.79%),经常拒绝尝试不喜欢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56%、39.50%和42.16%)。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自己挑选食物、与大人同桌吃饭的比例有所提高。4.各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看护人存在的喂养行为问题主要有食物选择和烹调很少征求孩子意见(流行率分别为37.94%、28.19%和23.69%)、经常让孩子尽量多吃一些(流行率分别为22.55%、24.06%和27.45%)。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吃饭时不需要看护人喂、能对食物选择和烹调提出意见的比例有所提高。5.在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食行为限制(OR=4.720,95%CI:1.406~15.841)是儿童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3.644,95%CI:1.006~13.339)是儿童消瘦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1.503,95%CI:1.003~3.026)、缺乏鼓励健康饮食(OR=2.322,95%CI:1.014~5.315)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逼迫喂养(OR=1.961,95%CI:1.074~3.582)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1.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身高、坐高、体重均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大部分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标准。2.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问题主要为生长迟缓和超重,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加强科学喂养指导,帮助儿童树立良好饮食习惯,积极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3.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及看护人饮食和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均较高,不仅需要改变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其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还应加强看护人的喂养知识,提高其营养健康素养。4.不良进食习惯、逼迫喂养、缺乏鼓励健康饮食、饮食行为限制等是影响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看护人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就餐氛围,增加食物种类,注意烹调方式,尊重孩子的主观进食意愿。

李杨[2](2021)在《吉林省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部分小学生基本信息、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分析,了解吉林省小学生营养状况,并探究其家庭环境、身体活动情况、饮食行为因素、以及血红蛋白、血糖、血脂、维生素D等指标的变化与营养状况之间的关系。从而唤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营养健康的重视,为制定改善小学生营养状况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检测中,在吉林省地区抽取的6个监测点,有效调查的小学生人数共1006名,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小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吉林省小学生与全国同年龄段小学生体格发育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别;采用卡方检验对实验室和体格检查中异常指标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消瘦、超重和肥胖与家庭环境、身体活动情况、饮食行为、血红蛋白、血糖、血脂、维生素D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吉林省小学生平均身高高于同年龄段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林省小学生各年龄段体重大于同年龄段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林省小学生年龄在≤7岁、9~12岁年龄组的男生BMI值高于同年龄段全国男生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岁、9岁、11~12岁年龄组的女生BMI值高于同龄全国女生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吉林省小学生贫血检出率为3.6%,其中男生贫血检出率为2.2%,女生贫血检出率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林省小学生空腹血糖受损率为8.3%,其中男生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2.1%,女生空腹血糖受损率为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林省小学生血脂异常检出率为17.3%,女生血脂异常率为21.1%,男生血脂异常检出率为13.5%,差异有统计学意检出率义(P<0.05);吉林省小学生维生素D不足检出率为25.6%,维生素D缺乏检出率为15.4%。3.吉林省小学生消瘦检出率为7.5%、超重和肥胖合计检出率为35.6%,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父亲文化程度在吉林省小学生消瘦检出率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生性别、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职业、母亲外出务工情况、父母高血压疾病史、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打鼾、豆类及制品摄入情况、血脂异常等因素在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父亲文化程度大专毕业的小学生消瘦检出率高(OR=2.631);小学女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低(OR=0.628);父亲职业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的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低(OR=0.493);经常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的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低(OR=0.679);母亲外出务工的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OR=1.752);父母患高血压的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OR=1.876);多数时间打鼾的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OR=2.215);血脂异常的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OR=1.847)。结论:1.吉林省小学生体格发育水平高于全国小学生同年龄段平均值,男生体格发育水平高于同年龄段女生。2.吉林省小学生贫血、血脂异常、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检出率均低于全国儿童青少年贫血、血脂异常、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的检出率;吉林省小学生血糖异常、消瘦、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全国儿童青少年血糖异常、消瘦、超重和肥胖检出率。3.性别为女生、父亲职业为事业单位人员、经常参加校外体育锻炼是吉林省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4.父亲学历为大专是吉林省小学生消瘦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外出务工、父母有高血压疾病史、经常打鼾、血脂异常是吉林省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彭亚平[3](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源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系统间的巨大差异,转换现象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广泛存在。英国着名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将“转换”定义为“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偏离形式对等”,提出翻译转换理论。本次汉译实践节选自康奈尔大学塔塔康奈尔农业和营养研究所创始人普拉布·平加利等人合着的《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本书属于信息型文本,文中被动语态使用颇多,名词化结构和复杂句频繁出现,句式灵活多变。基于对选材文本特点的分析,本文采用翻译转换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视角。译者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结构转换,单位转换,和类别转换)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思维模式等因素,运用具体的翻译技巧,如增译,重复,词类转移,语序调整,分译等等,以期妥善处理被动语态,无灵主语,名词化结构,隐性连贯,复杂句等的翻译转换问题。鉴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仅限于探讨句子及以下微观层面所发生的转换,本文还补充了宏观层面的篇章转换以及文化转换。通过一系列翻译实例研究,本报告有力佐证了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该理论以及相关的翻译技巧对于信息型文本的汉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常玉婷[4](2021)在《顺应论视角下的《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的前三章作为翻译实践的素材,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指导,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一书旨在为印度农业和粮食政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它的文本内容真实客观,表达正式严谨,用词统一规范,句型结构多变。根据源文本的上述特点,本文运用顺应论来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为了解决词义的选择、长难句的分析和处理、语篇的衔接等翻译问题,译者在顺应论的启发下,综合考量交际双方的认知水平、情感期待、语言能力和文化习惯,使用了具体的翻译方法。从顺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的角度来看,译者采用了注释法、调节法、释义法、增译法、合译法;从顺应的结构对象的角度来看,采用了词性转换法、结构转换法、断句法;从顺应的动态过程的角度来看,采用了扩展词义法;从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的角度来看,采用了增译法、意译法、套译法、结构转换法和其他翻译方法。虽然不同角度下会出现翻译方法的重叠,但对同一种翻译方法的讨论涉及不同的侧重点或因素。这表明翻译作为一种动态交际过程,需要译者发挥主体性,综合考虑语言表意功能的若干因素,进行不断的选择与顺应。本报告通过对交际双方语言使用过程的探讨和研究,发现顺应论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过程。该理论以及于此相关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马秀秀[5](2021)在《2014-2019年云南省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4-2019年云南省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的健康体检资料,掌握当地中小学生身体形态、营养状况、生理机能和常见病等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了解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为当地教育、卫生相关部门制定学校卫生工作发展规划、科学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收集云南省学生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2019年蒙自市城区共13所中小学校学生的健康体检资料,其健康体检过程遵照《云南省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实施。本文研究的指标包括:(1)身高、体重、胸围和维尔维克指数等身体形态指标(2)生长迟缓、中重度消瘦、轻度消瘦、超重和肥胖等营养状况;(3)血压、肺活量等身体机能指标;(4)视力不良、贫血和龋齿等学生常见病。采用云南省学生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数据,利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描述,两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比较采用χ2检验,变化趋势分析采用线性趋势χ2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结果(1)身体形态方面: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维尔维克指数均随年份、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生平均身高、体重、胸围、维尔维克指数水平均高于女生(P<0.05),女生出现身高增长高峰期比男生早、男生和女生体重和胸围增长高峰期均在12岁。小学阶段汉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维尔维克指数水平最高(P<0.05);初中阶段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身高水平高于彝族、哈尼族、壮族和苗族学生(P<0.05),汉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体重水平高于哈尼族和苗族学生(P<0.05),彝族学生胸围水平高于汉族、哈尼族和苗族学生(P<0.05),彝族学生维尔维克指数高于汉族和苗族学生(P<0.05)。与全国学生相比,各年龄组男生身高、体重、胸围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各年龄组女生身高、体重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711岁女生胸围水平也低于全国水平。(2)营养状况方面:学生营养不良率随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男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女生(P<0.05),小学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初中学生(P<0.05),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营养不良率较高(P<0.05)。学生营养过剩率随年份增加呈上升趋势,男生营养过剩率高于女生(P<0.05),小学学生营养过剩率高于初中学生(P<0.05),彝族和汉族学生营养过剩率较高(P<0.05)。(3)身体机能方面:初中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随年份增加呈上升趋势,男生血压偏高检出率高于女生(P<0.05),汉族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高于苗族学生(P<0.05);初中学生肺活量随年份增加呈下降趋势,男生肺活量水平高于女生(P<0.05),苗族学生肺活量最低(P<0.05)。(4)常见病方面: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份增加呈上升趋势,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男生(P<0.05),初中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小学学生(P<0.05),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彝族、哈尼族和苗族学生(P<0.05)。学生贫血率随年份增加呈曲折上升趋势,女生贫血率高于男生(P<0.05),小学学生贫血率高于初中学生(P<0.05),哈尼族学生贫血率高于汉族(P<0.05)。学生龋患率随年份增加呈曲折下降趋势,女生龋患率高于男生(P<0.05),小学学生龋患率高于初中学生(P<0.05),哈尼族学生龋患率最高(P<0.05)。结论(1)2014-2019年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全国水平还有差距,因此今后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生长发育水平。(2)2014-2019年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状况显着改善,但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仍需被重点关注;学生营养过剩状况明显加重,尤其彝族和汉族学生需重点控制。(3)2014-2019年蒙自市城区初中学生血压偏高问题突出,其中汉族学生需重点改善;学生肺活量水平有所下降,苗族学生需重点提高。(4)2014-2019年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问题愈发严重,其中汉族学生尤需注重用眼卫生;学生贫血状况仍有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哈尼族学生需要重点改善;学生患龋状况虽有改善,但远高于全国中小学生龋患水平,尤其哈尼族学生需关注口腔卫生。

廖芬[6](2020)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有25亿人存在“隐性饥饿”问题,我国也有近3亿人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我国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更大,他们的饮食通常以相对便宜的主食作物为主,缺乏足够数量的高价值营养食品。微量营养素缺乏不仅会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健康负担增加,还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全面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减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控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事项,中央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实践表明,营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营养补充剂、食物强化和作物营养强化四种。但前三种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导致总体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干预战略,主要通过培育具有较高微量元素含量的主食作物实现,可以有效大面积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健康优势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起步较晚,尚未大规模种植和推广,对其实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作用及其经济评价,对于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和减轻由此带来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营养改善的视角,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方法、随机对照实验和Becker–De Groot–Marschak(BDM)实验机制为分析框架,创新性的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探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微观层面的健康效益分析和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评价、微观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对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及其经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推广、采用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分析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包括4个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部分。本章对作物营养强化经济评价方法——DALYs方法进行了介绍与修正,并以健康经济学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为基础,构建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明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作物营养强化的开展推广提供依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铁强化农产品、锌强化农产品、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以及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成本效益则主要包括作物营养强化的成本、成本收益率和成本有效性。通过构建的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为开展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其次,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部分。立足于DALYs公式,基于上一章构建的经济评价指标,本章采用事前分析的方法,以叶酸强化水稻为例,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进行了事前经济评价,以了解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并且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效益与其它国家、其它强化方式的进行比较,以期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政府开展、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提供支撑。并且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说明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可行性,为微观层面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本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宏观层面缺乏叶酸强化农产品分析的局限性。再次,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明确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价值可观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分别在河南南阳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开展了两个营养干预实验,旨在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方法考察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河南省的叶酸缺乏率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该地区育龄妇女叶酸补充意识较低,是开展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67天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以了解叶酸强化玉米对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的影响。本实验招募了123名育龄妇女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锌缺乏率较高,并且地理位置偏远,其他干预措施覆盖范围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该地区锌缺乏的有效措施,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开展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8个月的锌强化小麦实验,以了解锌强化小麦对青少年生长迟缓的影响,共有242人参加实验。本章通过两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真实影响,在前面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外部效度。最后,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探讨消费者对于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为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提供依据。本章在作物营养强化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并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工具BDM机制来了解消费者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营养改善信息的支付意愿是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BDM实验仍然选择在河南省南阳市开展,因为营养改善实验是在该地区进行,有前期工作基础,且河南省叶酸缺乏率高,迫切需要改善,而有效地改善则离不开大面积推广,推广又会受到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十分有必要。本次实验共有185名被试参与实验。BDM机制设计不仅可以了解消费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减少“非真诚性”竞价,还可以很好地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并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研究的基本结论表明,(1)基于DALYs公式的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研究的有效量化工具。健康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指由于作物营养强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的减少。经济效益指标是采用标准值来货币化疾病负担的减少。成本——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成本、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率。(2)在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方面,发现我国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营养干预效果显着,且具有经济性。营养干预以后一年内由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可以减少86 385.96~173 836.32 DALYs。将其货币化以后发现,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一年所导致的DALYs损失值的减少,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5 008 053元(悲观)至1 187 302 066元(乐观)。并且我国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收益率为40.12(悲观估计)至161.46(乐观估计),即每投入1美元的成本可以带来40.12美元(悲观估计)至161.46美元(乐观估计)的产出,具有较高的成本收益率。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有效性为12.46(悲观估计)至6.19(乐观估计),即叶酸强化水稻营养干预每减少一个DALYs损失值,需要的成本为12.46美元(悲观估计)至6.19美元(乐观估计),这说明我国叶酸强化水稻也是高成本有效的;(3)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可以显着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首先,在河南开展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效果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善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状况;其次,在新疆开展的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虽然效果相对较弱,但这可能是受制于加工方式等原因;(4)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的支付意愿较高。在河南省开展的BDM实验表明叶酸强化信息能够有效增强育龄妇女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显着高于普通玉米,调查地区的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2.88元,对普通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1.41元。人口统计特征和知识水平显着影响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综合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健康经济学领域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宏观层面经济评价实证分析。其次,通过两个发展经济学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程度及其外部效度,弥补了以往缺乏健康效益事后分析的不足。最后,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研究支付意愿和经济效益的BDM实验机制探讨了微观个体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可以有效反映作物营养强化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支付意愿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说明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解雨巷[7](2020)在《贫困代际传递及其阻断的财政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儿童期贫困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贫困的特点之一在于贫困具有代际传递性,即家庭内部的不利因素由父代传递给子代,从而使子代在成年后延续父代的贫困状态,贫困在代际间继承。在我国不平等现象加剧,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形下,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已成为理论与政策关注的焦点。儿童发展与代际传递之间的联系紧密,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未来更有可能陷入贫困,儿童期贫困经历是其成年后收入的主要预测因素。与此同时,教育作为促进人力资本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生命周期模型、世代交叠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本文从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儿童期出发,考察个体生命周期内贫困退出与进入的动态变化,深入探讨贫困代际传递形成原因并研究影响代际间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因素和机制,分析财政教育政策对于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果。本文第1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在第2章,梳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献,主要从贫困代际传递的测度、影响因素、儿童发展与代际流动及财政教育政策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作用等方面进行文献整理。第3 章为理论基础,本章从理论层面上系统分析财政教育支出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机制。建立财政教育支出对贫困代际传递阻断作用的框架,基于生命周期模型、世代交叠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从个体教育决策、贫困陷阱形成方面厘清贫困代际传递逻辑,构建了一个包含个人、家庭以及政府的长期代际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分析效用最大化情况下个人的教育决策,并分析了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论机制。当无借贷约束时,所有家庭都可以实现对子代的最佳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水平与长期收入都将趋向稳态。而当借贷约束存在时,子代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教育投入从而会导致贫困陷阱与阶层固化。代际收入流动与人力资本回报率、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等因素有关,财政教育支出可以弥补低收入父代对子代教育投入的不足,本章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4章为典型化事实。第一部分基于收入代际传递,采用长期微观面板数据,描述我国贫困代际传递的动态变化。结合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两种标准测算我国宏观层面上的贫困发生率、发生深度的变动情况,利用收入流动矩阵考察代际间相对阶层的流动性,从动态视角切入解释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原因,测度并分解了家庭多维贫困的贫困发生率、发生深度,从多维贫困方面刻画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变动趋势。第二部分结合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其成因。第5章探讨儿童期贫困的长期效应。首先分析了儿童期贫困经历与教育获得,结果表明贫困家庭中的子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使其陷入更深的贫困陷阱中,这也解释了贫困在代际间传递的内在原因。其次,使用多结局生存分析方法考察了儿童期的贫困持续期对成年期收入、教育获得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期的贫困经历对个体成年期收入、教育有长期的负面效应;儿童幼年期即0-4岁的贫困经历,相较于5-9岁、11-16岁的贫困经历对成年期的影响更大。儿童早期营养摄入量对于收入、教育程度影响的机制检验中发现提高蛋白质摄入量可以显着降低其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这为理解儿童期贫困的长期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对降低收入不平等及减少贫困的财政政策提供了新的启示。最后,基于主观阶层,将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间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第6章基于当前期贫困、未来期贫困实证分析财政教育政策对于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作用。在当前期贫困研究方面,构建了个人、家庭、政府的多层线性模型,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应用随机前沿理论(SFA),从收入贫困和多维剥夺两方面探讨了贫困与个人禀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个人生活水平的差异可能是个体将其资源转化为收入或福利的效率不同所致,财政教育支出对子代生活福利的提高有着显着的正面影响。由于传统的贫困测度更多地具有静态性和事后性,反贫困实践中应关注体现前瞻性的贫困脆弱性代际传递问题,以便对贫困进行有效预防。为此,在未来期贫困研究方面,借助Beta回归方法对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会显着降低子代的贫困脆弱性,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父代教育水平较低的子代能从财政教育政策中获益更多,财政投资于小学阶段的减贫效果大于其对初中阶段的减贫效果,分位数回归和门槛回归的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论。第7章梳理了不同国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财政教育政策实践,以期提炼出对我国有益的经验。第8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对本文的结论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以儿童期贫困视角切入,通过追溯个体的儿童期贫困经历,强调儿童期的贫困经历对儿童发展具有的长期效应,通过家庭配对面板数据动态考察个体贫困退出与进入状态,挖掘贫困代际传递形成原因并探讨影响阶层向上流动的因素和机制。现有文献对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大多从静态视角展开,考察家庭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对贫困家庭不利因素继承的原因与机制的分析并不全面。理论方面,扩展了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框架。以生命周期模型和世代交叠模型为数理基础,本文构建了具有家庭教育投资和财政教育投资的父子两代、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并把教育区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基于教育支出、教育年限最优这两种教育决策进行均衡求解,对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方面,在研究儿童贫困持续期对成年后收入、教育的影响时,采用生存分析中的多结局生存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个人收入、福利水平的差异可能是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资本)的转换效率不同所致,为了探索贫困状况与资源的转换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收入、福利水平类比于生产函数中的产出,采用了生产分析中的随机前沿方法;为规避双向交互影响,选取兄弟姐妹数量作为工具变量;为了捕捉贫困经历对成年后的收入、教育的影响是否存在兄妹差别,论文使用同一家庭出生次序不同的个体资料来分析个体成年后教育、收入的差异,与现有文献相比,上述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金海玉[8](2020)在《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状况,分析该地区婴幼儿当前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并为改善当地婴幼儿营养状况和进一步提高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选择《吉林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延边地区3个城市和2个贫困县,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抽取该地区6~23月龄婴幼儿1598名,并对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月龄、性别、民族及居住地,用智能体检仪现场准确测量婴幼儿身长和体重,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实施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通过与中国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2015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比较,了解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采用Anthro 3.2.2软件计算不同月龄的年龄别身长(Z-scores oflength/height for age,HAZ)、年龄别体重(Z-scores ofweight for age,WAZ)、身长别体重(Z-scores ofweight for length/height,WHZ),并根据WHO推荐的标准判定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现场采集婴幼儿指尖末梢血,用Hemocue Hb301型血红蛋白便携式分析仪快速检测其血红蛋白含量。结果:1.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身长和体重水平存在性别、民族、月龄差异,其中各月龄组男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高于女婴幼儿,汉族婴幼儿的平均体重高于朝鲜族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延边地区各月龄组男、女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高于中国(除15月龄身长)和WHO(除21月龄身长)参考标准,且HAZ、WAZ(除了 21~23月龄组)和WHZ均值均为正值;汉族婴幼儿WAZ值高于朝鲜族,城市WAZ和WHZ值均高于贫困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延边城市地区15~、18~、21~23月龄组男婴和各月龄组女婴(除6~月龄组)平均身长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同月龄别平均身长,且15~、21~23月龄组男婴和8~、10~、15~、21~23月龄组女婴平均体重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同月龄别平均体重;本地区贫困县各月龄组男、女婴幼儿(除15~、21~23月龄组)平均身长均高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同月龄别平均身长,且21~23月龄组男婴和8~、10~、15~、21~23月龄组女婴平均体重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同月龄别平均体重。4.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总的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1.7%、1.8%、5.3%和1.5%,且面临着营养缺乏(6.7%)和超重肥胖(6.8%)双重负担。不同月龄组的营养状况有所不同,生长迟缓高发月龄在21~23月龄组(7.3%)、低体重高发月龄在15~月龄组(4.1%)、消瘦高发月龄在15~月龄组(3.3%)、超重和肥胖高发月龄均在6~月龄组(8.7%和2.4%),且高月龄组的营养缺乏患病危险较高,而低月龄组的超重肥胖问题却很严重。延边地区6~23月龄朝鲜族和汉族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分别为7.0%和3.0%,男、女婴幼儿肥胖率分别为2.1%和0.9%,城市和贫困县婴幼儿超重率分别为6.1%和3.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17.9%,12~月龄组以下贫血患病率为24.2%,12~月龄组患病率高达25.6%,而其后月龄组贫血患病率为11.5%,且不同月龄组贫血患病率差异显着(P<0.05)。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相关因素包括性别、民族和月龄,且男婴幼儿生长迟缓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3.722,95%CI:1.891~7.325),朝鲜族婴幼儿生长迟缓患病危险高于汉族婴幼儿(OR=2.705,95%CI:0.989~7.399),生长迟缓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加,其β值为0.820(OR=2.270,95%CI:1.753~2.938);低体重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和月龄,且男婴幼儿低体重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5.488,95%CI:2.013~14.957),低体重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增长而增加,其β值为0.568(OR=1.765,95%CI:1.518~2.052);消瘦相关因素是性别,且男婴幼儿消瘦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13.199,95%CI:2.722~64.002);超重及肥胖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和地区,且男婴幼儿超重及肥胖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1.426,95%CI:0.961~2.117),城市婴幼儿超重及肥胖患病危险高于贫困县(OR=1.440,95%CI:0.933~2.223);贫血相关因素包括月龄和生长迟缓,且贫血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增长而降低,其β值为-0.081;(OR=0.923,95%CI:0.898~0.948),生长迟缓婴幼儿的贫血患病危险显着增加(OR=1.834,95%CI:0.929~3.621)。结论:1.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身长和体重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民族、月龄分布特征的差异。本地区婴幼儿WAZ和WHZ值存在明显的民族和地区分布特征的差异。2.本地区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高于国家(2009年版)和WHO(2006年版)参考标准,城市≥15~月龄组男婴和各月龄组女婴的生长发育水平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且贫困县女婴平均体重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应选择适宜的参考值评估本地区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3.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总的营养状况相对良好,但是依然存在着营养不良现象,且存在性别(肥胖)、民族(生长迟缓)和地区(超重)分布特征差异。本地区婴幼儿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患病水平相对较低,超重肥胖和贫血是目前本地区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4.不同特征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患病危险性有所不同,应根据婴幼儿性别、民族、月龄及居住地等不同特征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营养改善措施。

王潇天[9](2020)在《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完成了转型、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并且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进步非常迅速,然而由此导致的很多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大部分都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入城市,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家中,因此造成大量的孩子留在家中,成为了留守儿童。现实中,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或是孩子自身等多种因素,大部分外出的务工人员的孩子都没有成年,父母无法对其直接照顾,同时,现在我国留守儿童表现出了令人堪忧的健康状况,在生活、身体、心灵、社会以及生存环境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急需一个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而现实中的问题也需要社会创建者的积极回应。所以,本篇论文就充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LF地区(大宁、永和和汾西)的现在进行分析,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基础上,创建计量模型,以模型为基础评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情况,定量分析对留守儿童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按照研究得出的结论,制定符合当前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改善计划。有研究显示,农村大部分家庭的日常饮食都比较倾向于粗茶淡饭,种类不多,而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对于儿童的饮食状况并不留意,而这样的大背景不管是留守儿童抑或是非留守儿童早习以为常。留守儿童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改进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建议:站在家庭的角度看来,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难以替代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点。因此交流和关心从来都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站在学校的角度看来,孩子们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学校对于管理和教育儿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国家政府的角度看来,留守儿童问题早就成为了全社会的焦点,政府机构可以以整改教育资源构成、提升农村务工人员的薪资、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为主题进行宣传,同时改善落户政策,慢慢消除城乡发展的差距,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蔡丽[10](2020)在《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武汉市9~12岁学龄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膳食营养状况以及看护人营养KAP情况,探讨影响学龄儿童营养状况的看护人相关因素,为改善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武汉市某区选取两所小学,将其在校三~六年级全体学生及其一名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以及膳食调查(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对看护人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3.0和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分析儿童各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对体格发育的影响,并探究影响儿童营养状况的看护人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得到797份儿童-看护人配对资料,其中男童373名(46.8%),女童424名(53.2%)。(1)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各年龄性别组儿童身高体重均值低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P<0.05);男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4%、16.6%、9.7%,女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7%、7.1%、6.6%,男女童的体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膳食结构方面,仅谷薯类及杂豆和畜禽肉类达到标准摄入量。膳食营养素方面,儿童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比例超过20.0%;维生素方面,超过90.0%的儿童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矿物质方面,近100.0%的儿童钙摄入量不足,超过90.0%的儿童硒摄入不足;儿童三大营养素供能比较为合理。(3)看护人营养KAP情况:营养知识方面,看护人平均知晓率为67.3%,看护人对媒体信息、常见营养缺乏症和主要营养素认知较不理想;营养态度方面,看护人平均得分率为65.8%,有23.5%的看护人对听取营养知识意愿呈无所谓态度;营养行为方面,看护人平均得分率为63.3%,有16.8%的家庭饮食不规律。(4)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儿童身高与膳食种类中的谷薯类及杂豆、蔬菜类以及膳食营养素中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铁的摄入量成正相关(P<0.05);体重与膳食种类中的谷薯类及杂豆、蔬菜类以及膳食营养素中的能量、维生素A和铁的摄入量成正相关(P<0.05)。(5)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体格发育方面,儿童身高体重受户籍、看护人身份的影响(P<0.05);膳食种类方面,儿童蔬菜类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水果类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P<0.05)。畜禽肉类的摄入达标率受看护人身份的影响(P<0.05)。蛋类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P<0.05)。大豆及坚果类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呈正相关(P<0.05);膳食营养素方面,能量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维生素A、维生素B2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儿童维生素B3的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来源的影响,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维生素C的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得分呈正相关。钙摄入量与看护人营养知识和行为得分呈正相关。铁摄入达标率受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结论:该地区9~12岁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看护人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态度不积极和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并存。儿童各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与儿童体格发育密切相关,看护人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与儿童多种膳食摄入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相关。应采取措施对看护人进行营养干预,以改善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

二、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我国儿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调查现状
        1.1 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1.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1.3 中国食物营养监测
        1.4 现有调查的不足之处
    2 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评价工具
        2.1 国外评价工具
        2.2 国内评价工具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3.1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3.2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4 本研究的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现场
    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抽样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调查内容
        3.2 数据收集
    4 资料分析
        4.1 数据录入和整理
        4.2 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6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1 样本情况
        1.2 人口学基本信息
    2 体格生长现状
        2.1 体格生长测量值
        2.2 身高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2.3 体重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2.4 身高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2.5 体重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2.6 营养状况
    3 儿童饮食行为现状
        3.1 饮食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3.2 不同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4 看护人喂养行为现状
        4.1 喂养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4.2 不同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5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5.1 儿童营养状况与儿童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5.2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6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儿童体格生长及营养状况
        1.1 体格生长情况
        1.2 营养状况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
        3.1 人口学因素与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3.2 人口学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3.3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3.4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4 创新性
    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学龄前儿童喂养与饮食行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吉林省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国内外儿童体格发育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贫血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消瘦、超重和肥胖研究现状
    1.4 消瘦、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 评定标准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人群分布特征
    3.2 吉林省小学生体格发育状况调查结果
    3.3 吉林省小学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3.4 吉林省小学生血糖检测结果
    3.5 吉林省小学生血脂检测结果
    3.6 吉林省小学生维生素D检测结果
    3.7 吉林省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结果
    3.8 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吉林省小学生体格发育状况
    4.2 吉林省小学生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状况
    4.3 吉林省小学生血糖异常检出状况
    4.4 吉林省小学生血脂异常检出状况
    4.5 吉林省小学生维生素D异常检出状况
    4.6 吉林省小学生营养状况
第五章 建议
    5.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5.2 学校加强对学生营养状况的管理
    5.3 父母提高意识加强教育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Authors
    Reasons for Text Selection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2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1.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1.2.2 While-translation Work
        1.2.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1.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1 Literature Review on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2.1.1 Relevant Studies Abroad
        2.1.2 Relevant Studies at Home
    2.2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3.1 Level Shifts in E-C Translation
        3.1.1 Shifts of Tense and Aspect
        3.1.2 Shifts of Plural Forms
    3.2 Category Shifts in E-C Translation
        3.2.1 Structure-shifts
        3.2.2 Class-shifts
        3.2.3 Unit-shifts
    3.3 Discourse Shifts in E-C Translation
        3.3.1 Selection of Words in Specific Contexts
        3.3.2 Reconstruc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3.3.3 Explicitation of Implicit Cohesion
    3.4 Cultural Expression Shifts in E-C Translat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4)顺应论视角下的《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Purposes of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Layout of This Report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1.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1.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1.2 The Access of Relevant Materials
        1.1.3 Use of Translation Tools
    1.2 While-translation Work
        1.2.1 The Arrangement of Time
        1.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1.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Introduction to Adaptation Theory
        2.1.1 Background of Adaptation Theory
        2.1.2 Four Angles of Adaptation Theory
    2.2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2.2.1 Translation a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2.2.2 Adaptation Theory as a Translation Strategy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3.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3.1.1 Communicative Context Adaptation
        3.1.2 Linguistic Context Adaptation
    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3.2.1 Lexical Level
        3.2.2 Syntactic Level
    3.3 The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3.3.1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Same Wording
        3.3.2 Different Wordings of the Same Meaning
    3.4 The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es
        3.4.1 Passive Adaptation
        3.4.2 Active Adaptation
Conclusion
    Major Findings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I SOURCE TEXT
APPENDIX II TARGET TEXT

(5)2014-2019年云南省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指标测量
    2.4 判别标准与相关概念
        2.4.1 判别标准
        2.4.2 相关概念
    2.5 质量控制
        2.5.1 培训考核
        2.5.2 人员资质
        2.5.3 仪器设备
        2.5.4 数据录入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人口学分布特征
    3.2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3.2.1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身高比较分析
        3.2.2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体重比较分析
        3.2.3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胸围比较分析
        3.2.4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维尔维克指数比较分析
    3.3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3.3.1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状况分析
        3.3.2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营养过剩状况分析
    3.4 蒙自市城区中学生生理机能状况
        3.4.1 蒙自市城区中学生血压状况分析
        3.4.2 蒙自市城区中学生肺活量状况分析
    3.5 蒙自市城区学生与全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状况对比
    3.6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状况
        3.6.1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
        3.6.2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分析
        3.6.3 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龋齿状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身体形态指标
        4.1.2 营养状况
        4.1.3 生理机能
        4.1.4 学生常见病
    4.2 建议
        4.2.1 多部门协同提高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
        4.2.2 学校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工作
        4.2.3 家长树立健康意识,督促学生提高健康素养
        4.2.4 学生积极主动养成良好健康行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
        2.1.1 作物营养强化的内涵与意义
        2.1.2 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1.3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2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微量营养素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2.2.2 营养健康影响因素
        2.2.3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方法
    2.3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相关研究
        2.3.1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测量方法
        2.3.2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3.3 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消费者效用理论
    2.5 概念界定
        2.5.1 作物营养强化
        2.5.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
        2.5.3 经济评价
        2.5.4 消费者行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3.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2 微量营养素缺乏对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
    3.2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与比较优势
        3.2.1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
        3.2.2 营养强化的主要方式
        3.2.3 作物营养强化的比较优势
    3.3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
        3.3.1 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3.3.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营养健康的干预情况
        3.3.3 作物营养强化干预的经济效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1 健康损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方法
        4.1.1 DALYs公式
        4.1.2 公式中的贴现率
        4.1.3 对公式的修正
    4.2 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1 铁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2 锌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1 铁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2 锌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4 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4.4.1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
        4.4.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有效性
        4.4.3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收益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为例
    5.1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内涵
        5.1.1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影响因素
        5.1.2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货币化
        5.1.3 叶酸强化水稻的相关费用
    5.2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数据收集
        5.2.1 叶酸缺乏的功能结果
        5.2.2 叶酸缺乏目标群体相关数据
        5.2.3 叶酸强化水稻相关数据
    5.3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评价
        5.3.1 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分析
        5.3.2 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分析
        5.3.3 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效益分析
        5.3.4 与其他国家、其他营养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
    6.1 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6.1.1 随机对照实验的流程
        6.1.2 干扰变量的控制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地点、实验对象和实验物的选择
        6.2.2 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6.2.3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6.3 实验方法
        6.3.1 健康干预措施和健康指标测量方法
        6.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6.3.3 实验效果研究方法
    6.4 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4.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4.2 干预前后样本饮食叶酸摄入变化情况
        6.4.3 干预前后样本血液叶酸变化情况
        6.4.4 样本血液叶酸含量改善情况
    6.5 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5.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5.2 干预前后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变化情况
        6.5.3 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改善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玉米为例
    7.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选择
        7.1.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比较
        7.1.2 BDM机制
    7.2 BDM拍卖实验机制设计
        7.2.1 实验地点、实验物和实验对象的选择
        7.2.2 实验前的准备
        7.2.3 实验流程
    7.3 实验参与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7.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7.3.2 参与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7.4.1 模型构建的理论框架
        7.4.2 变量设置和模型估计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重视事前经济评价,完善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评价指标
        8.2.2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优化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路径选择
        8.2.3 加强公众认知教育,扩大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覆盖范围
        8.2.4 整合信息资源渠道,提高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育龄妇女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调研问卷
附录B:BDM实验流程及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贫困代际传递及其阻断的财政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儿童期贫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贫网代际传递的测度
    2.2 贫困代际传递影响因素
    2.3 儿童发展与代际流动
    2.4 财政教育政策与贫困代际传递
    2.5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
    3.1 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
    3.2 财政教育政策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作用——一个数理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典型化事实
    4.1 贫困代际传递的典型化事实
        4.1.1 贫困的动态变化
        4.1.2 收入地位的代际流动
        4.1.3 多维视角下的贫困代际传递
    4.2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典型化事实
        4.2.1 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
        4.2.2 财政教育支出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儿童期贫困的长期效应
    5.1 儿童期贫困经历与教育获得
        5.1.1 数据介绍与描述
        5.1.2 实证分析
    5.2 儿童期贫困对成年期收入、教育获得的效应分析
        5.2.1 数据、变量及方法介绍
        5.2.2 实证分析
        5.2.3 机制探讨
        5.2.4 稳健性分析
    5.3 代际间向上传递的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5.3.1 数据、变量与模型设定
        5.3.2 代际间阶层、教育、职业的关联分析
        5.3.3 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财政教育政策分析
    6.1 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基于当期贫困的考察
        6.1.1 数据说明与方法介绍
        6.1.2 实证分析
        6.1.3 阻断多维贫困代际传递的财政教育政策研究
        6.1.4 稳健性分析
    6.2 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效应——基于未来期贫困的考察
        6.2.1 实证设计与数据来源
        6.2.2 实证分析
        6.2.3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国际经验
    7.1 英国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经验
    7.2 日本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经验
    7.3 美国财政教育政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经验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营养低下流行现状
    1.2 微量营养素缺乏流行现状
    1.3 营养过剩或过度流行现状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3 评价标准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生长发育分布特征
    3.2 与其他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比较
    3.3 营养状况分布特征
    3.4 贫血分布特征
    3.5 贫血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3.6 营养状况和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生长发育状况
    4.2 营养状况
    4.3 小结
    4.4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9)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外出和非农务工
        2.1.2 留守儿童
        2.1.3 健康指标
    2.2 生态系统理论
3 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现状调研
    3.1 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3.2 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现状调研
        3.2.1 数据来源
        3.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3 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
        3.3.1 健康衡量指标
        3.3.2 调查地区儿童健康概况
4 实证模型及变量描述
    4.1 实证模型建立
        4.1.1 体质健康状况的测定
        4.1.2 模型的建立
    4.2 变量定义及描述
    4.3 影响儿童健康因素分析
        4.3.1 家庭因素与儿童健康
        4.3.2 个人因素的影响
        4.3.3 学校因素的影响
        4.3.4 其他对孩子健康的影响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5.1.1 结果
        5.1.2 讨论
    5.2 总体评价
6 加快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解决的对策
    6.1 家庭层面
    6.2 学校层面
    6.3 政府层面
    6.4 政策体制层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留守儿童营养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 B 家长营养 KAP 问卷
附录 C 学校相关领导访谈提纲
致谢

(10)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样本量估计
        2.1.3 抽样方法
        2.1.4 伦理申明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判定标准
        2.4.1 体格发育判定标准
        2.4.2 膳食营养判定标准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学龄儿童基本情况
        3.1.2 看护人基本情况
    3.2 学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3.2.1 儿童身高、体重与全国儿童身高、体重比较
        3.2.2 儿童消瘦、超重及肥胖情况
    3.3 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状况
        3.3.1 儿童膳食结构
        3.3.2 儿童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
        3.3.3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
    3.4 看护人营养KAP调查
        3.4.1 看护人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3.4.2 看护人营养相关态度
        3.4.3 看护人营养行为
    3.5 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3.6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3.6.1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3.6.2 儿童膳食结构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3.6.3 儿童膳食营养素摄入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学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4.2 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状况
    4.3 看护人营养KAP调查
    4.4 儿童膳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4.5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相关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创新之处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3 调查问卷

四、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D]. 肖述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吉林省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李杨.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彭亚平. 兰州大学, 2021(02)
  • [4]顺应论视角下的《崛起的印度-粮食系统转型》(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常玉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5]2014-2019年云南省蒙自市城区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分析[D]. 马秀秀. 兰州大学, 2021(09)
  • [6]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D]. 廖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7]贫困代际传递及其阻断的财政教育政策研究 ——基于儿童期贫困的视角[D]. 解雨巷. 山东大学, 2020(01)
  • [8]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D]. 金海玉. 延边大学, 2020(05)
  • [9]LF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 王潇天.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9-12岁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及其看护人相关因素研究[D]. 蔡丽.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中国营养状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