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海域鲍鱼筏养技术

南部海域鲍鱼筏养技术

一、南方海区筏式养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真[1](2014)在《海上网箱“鲍参混养”生态养殖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鲍参混养的可行性,于2011年11月在福建省连江县某海珍品养殖基地进行鲍参混养试验。选取壳长为3.04.0 cm的鲍苗与同规格、不同数量的海参苗进行混养试验,经过5个多月的养殖,结果表明:试验组1、试验组2与对照组鲍鱼壳长分别为6.0、5.8、5.6 cm;试验组1、试验组2海参平均体重分别为169、141 g。试验组1、试验组2每笼经济效益可增加315434元。因此认为,鲍参混养模式在连江海区进行养殖是可行的,养殖过程中利用鲍鱼产生的残饵供给海参作为饵料,既有效地解决了残饵腐败导致鲍鱼死亡等问题,同时还可降低海参养殖成本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毛振鹏[2](2014)在《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学和海水养殖经济学科研究的基本理论,对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方法既包括现代信息分析与预测技术(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也包括传统的抽样调查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特别注意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与中国鲍养殖产业相关但尚无文献记录的知识,以利于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建构包括鲍养殖产业信息和区域信息在内的数据库,为政府有关部门产业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建立是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野生皱纹盘鲍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大连、山东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野生九孔鲍资源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鲍的采捕和消费拥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野生鲍产量很低,长期以来鲍都是以奢侈品的面目出现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鲍的人工养殖逐步开展起来。2000年前后,杂交皱纹盘鲍人工育苗和渔排养殖模式在福建省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养殖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养殖成本和销售价格大幅降低。在这期间,鲍养殖产业经历了三个转变,1、鲍的消费市场经历了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演变过程,鲍逐渐成为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产品;2、鲍养殖产业运营主体由从事增殖放流等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变成追求利润的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选择退出市场;3、鲍养殖产业由资本输入型产业转变为资本输入和输出并存的产业。这三个转变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鲍养殖产业正在进入成熟阶段。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鲍产业“规模优势”和“价格劣势”并存。从产量方面看,我国鲍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着优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在2011年,中国鲍(鲍螺)产量占到全球的88.8%(含养殖和捕捞)。在同一年,中国鲍(鲍螺)产业产值仅占全球的53.36%(含养殖和捕捞)。这说明:中国养殖鲍螺价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我国鲍养殖产业呈现出区域集中度较高和产业集中度较低的特征。我国鲍养殖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省的约40个县(含县级市、区)。2012年,福建省鲍养殖面积只占全国的25.23%,却生产了72.56%的鲍苗和71.94%的商品鲍,创造了64.89%的产值。与鲍养殖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不同,主要鲍养殖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高,计算结果表明,2012年鲍养殖产业的集中度系数(CR4)仅为4.93%,属于典型的竞争性产业。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我国鲍养殖产业可以细分成亲鲍产业、育苗产业、中苗产业、商品鲍养成产业、大鲍养成产业、商品鲍加工产业、商品鲍销售产业等环节。现有养殖模式包括池塘围堰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软式浮筏养殖、渔排养殖、底播增殖等。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引入了跨区养殖模式。北方企业基于节省越冬成本和增加产量的考虑,将鲍运到南方越冬,南方企业为了规避夏季赤潮和病害,将鲍运往北方度夏。研究还表明,在中国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发展过程中,资本起到了显着的推动作用。五、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密切相关。根据笔者对2003年——2012年运行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表现出以下特征(基于SCP范式):1.鲍养殖产业销售利润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59.83%下降到2012年的30.35%;2.鲍养殖产品差异化程度始终很低,广告密度虽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0.04%上升到2012年的0.14%,十年平均值仅为0.09%;3.公有制产权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9.53%下降到9.97%。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产业集中度提高明显有利于提高产业绩效,而广告密度增加、进入壁垒提高、公有制股权比重提高则不利于产业绩效的改善。六、中国鲍养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高,却是涉及几十万渔民生计的重要民生产业。例如,2012年鲍养殖产业产值仅占全国GDP的0.04%,占全国渔业生产总值的2.12%,创造了全国渔民纯收入的3.99%。2011年,在最主要的鲍养殖产区福建省,鲍养殖产业创造了全省GDP的0.59%,全省渔业产值的13.14%,全省渔民纯收入的20.57%。在主要产区县,鲍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例如,在莆田市秀屿区,2011年鲍养殖业产值创造了全区GDP的6.93%,渔民收入的54.27%,全区五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与鲍养殖产业密切相关。七、中国鲍养殖产业目前正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环境问题,如野生鲍种群的消亡,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固体垃圾的随意排放;二是产业结构问题,如产品差异化不高,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三是制度安排问题,如海域确权不完善,养殖空间受挤占,惠农补贴不到位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积极构建适合鲍养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权制度,整合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企业;二是转变养殖理念,树立可持续的养殖观,更加注重控制养殖密度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延伸,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适时发展涉鲍休闲运动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四是技术研发应当与产业经济研究相融合,推广生态健康的新养殖模式,构建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预警与应对机制。

王欣[3](2014)在《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增殖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鱼礁作为诱集鱼类的装置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近些年,他们的用途已经开始多样化,主要包括:水产增养殖﹑娱乐潜水﹑海岸防护﹑栖息地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等。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珍品增殖成为我国北方沿海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皱纹盘鲍是人工鱼礁区重要的增殖种类之一,鲍鱼的增殖与人工鱼礁的投放相结合,能够获得双重目的,即栖息地和资源的改善,同时这也是定向增产目标物种的廉价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这一增殖方式进行效果评价,即在一个特定网箱内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来构建栖息地,并利用增殖技术投放一定量的皱纹盘鲍,从而对网箱内鲍鱼的生长存活以及网箱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环境监测结果发现:水温变化范围为3.1~25.1℃,盐度变化范围31.6~34.1,符合皱纹盘鲍生长存活要求;透明度、pH、DO、CODMn、BOD5、各类营养盐、油类和硫化物在试验调查期间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水质标准,污染指数Pi均小于1;水中的重金属都符合《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要求,在监测调查期间,各重金属的污染指数Pi均小于1;底质调查的重金属、油类和硫化物从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污染指数Pi均小于1;底栖藻类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90.2g/m2~463.5g/m2,并且在鲍鱼摄食高峰期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裙带菜、马尾藻、小石花菜、石花菜、绿管浒苔和小珊瑚藻,而其中的裙带菜和马尾藻都是鲍鱼喜食的藻类。鲍鱼监测结果:试验中鲍鱼15个月平均生长率为63.5μm/d,生长最快阶段达到78.7μm/d,最慢阶段为13.6μm/d,与其它鲍鱼养殖数据相比,生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并且也符合商业要求;存活率方面,试验最终存活率为66.03%,死亡主要集中在试验开始阶段,之后存活率能都达到90%以上,存活率略低于网箱养殖数据,高于底播增殖数据。并且,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了鲍鱼生长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温的关系方程:y=-0.0009x3+0.0188x2+0.2271x-2.0025, R2=0.9471,y为皱纹盘鲍壳长增长率(mm/月),x为水温。

胡志国,刘建勇,蒋湘,包秀凤[4](2013)在《浅海筏式养殖中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在自然海区设置5个水平养殖密度,分别为100、200、300、500、700只/组,每组分别设置1平行组,观察筏式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的生长和存活率有显着影响(p值<0.05),在5只密度组中以低密度组的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平均日增壳长、日增壳宽与日增体质量分别达72.50μm/d、40.00μm/d与14.17 mg/d;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九孔鲍生长逐渐减慢,存活率逐渐降低;在实验范围内,养殖密度与平均日增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式为y=12.338 exp(-0.000 2x)。

吕思言[5](2013)在《山东荣成鲍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鲍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点研究任务之一,“山东荣成鲍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作为该任务的一项子内容,旨在从产业层面上把握荣成鲍产业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与现状、生产水平与区域结构、产业链条、产业组织状况等,从企业层面上洞悉业主的基本特征(如发展史、企业类型、规模、治理结构、企业理念等)、市场行为(如产品行为、价格行为、营销行为)、投入产出状况以及企业间关联等。通过对鲍产业不同层面的刻画和分析,有助于从较深层次挖掘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为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尚无针对此类问题的专门研究。鉴于此,本文探索性地运用产业链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及SCP分析范式研究荣成鲍产业结构与特征,这对于探索类似问题的研究方法、建立基本研究框架、填补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缺乏直接性文献资料,同时考虑客观、全面、真实地把握研究对象,作者综合运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入户调查、生产者访谈、野地调查等手段,获取到丰富而又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荣成已形成以苗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主体、加工生产为延伸、海藻养殖业和养殖设备制造业为辅助、销售为终端的鲍产业链条;(2)苗种业始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期攻克技术难关之后迎来发展高潮,目前实现全工厂化人工育苗,皱纹盘鲍杂交种覆盖率近100%;(3)养殖业起步于1973-1990年代中后期,成形于1990年代末,“北鲍南移”之后迎来发展高潮,目前仍处于发展时期;养殖模式集中于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养殖、工厂化养殖较少;南北接力养殖成产业化;(4)加工生产未成规模;产品以鲜活类型为主,加工类产品产量低、类型少,生产链以养殖生产为主;市场流通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市场供应国内各大中城市,本地需求量有限;(5)单个企业内部基本实现育苗、养成、饵料供应一体化;养殖户在苗种、饵料、销售等方面对企业有一定依赖性;(6)就产业组织状况来讲,养殖业市场集中度不高、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市场整体处于垄断竞争状态。荣成鲍产业存在的问题有:苗种业缺乏优良品种,近亲过度繁殖;养殖业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多样化养殖模式难开辟,北鲍南移纠纷多;加工生产难成产业化;生产链类型单一,产业链短、结构较粗糙;产业体系不完善;产品优势不突出;产业组织绩效低;等。对此,本文给出的建议是:建立苗种监管机制;多方合力开发多样化养殖模式,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南北沟通,避免纠葛;多方协作、相互扶持,促进加工产业化;整合多方力量,健全配套服务体系;提高产品质量,走好品牌战略,突出产品优势;政企合力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产业组织绩效;等。鉴于个人能力、精力和时间以及其他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对鲍产业链的研究主要从生产链和供求关系方面展开,未能就价值链做详细剖析;对产业组织状况的研究也由于受数据资料有限性的制约,而主要从定性分析入手,定量分析较少,未来需要通过补充数据资料来充实研究内容。

王进可[6](2013)在《鲍螺混养的生态系统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鲍养殖业是福建省沿海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海区养殖产量占该省鲍总产量的70%以上。然而,近几年来,港湾海域鲍养殖中鲍壳及箱笼内壁上附着了大量的污损生物,如牡蛎、藤壶、玻璃海鞘等,致使鲍出现生长缓慢、存活率低下等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构建鲍螺混养生态系统,利用共生互利的生态原理来解决养殖系统中出现的污损生物防除的技术难题,这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鲍养殖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利用生态学理念在鲍养殖过程中引入螺类,以解决海区鲍养殖中的污损生物附着问题,构建鲍螺混合养殖系统,并对该系统以及螺防除污损生物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此研究试验共分为三个部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于2012年510月采用三种不同螺种类(甲虫螺、疣荔枝螺和蛎敌荔枝螺)分别与鲍混养,比较了它们与鲍混养的效果,得出了混养甲虫螺的养殖效果最佳,且每笼放养6只甲虫螺的鲍生长速率以及存活率都较高,即为适宜的鲍螺混养配比。这为鲍的海上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生产指导,实现鲍养殖提高产量和缩短养殖周期的目的。第二部分以甲虫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鲍螺混养配比下防除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研究,并探究甲虫螺防除鲍养殖中污损生物的效果。研究表明,随着养殖箱笼中甲虫螺数量的增加,污损生物逐渐减少,当每笼中甲虫螺的数量达到6只时,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降到较低水平;若再添加甲虫螺,污损生物没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考虑到增加甲虫螺的数量对鲍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以及第一部分得到混养6只甲虫螺时,鲍的生长情况较好,可以认为每笼放养6只甲虫螺,为较适宜的混养密度比例。第三部分为了探究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机理,对甲虫螺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海上挂笼试验,以及甲虫螺摄食这些污损生物情况的观察,发现甲虫螺的摄食范围较广,属肉食性螺,对腔肠动物、苔藓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鞘类和棘皮动物等都有所摄食。另外,通过观察试验,了解了甲虫螺对一些污损生物的摄食喜好由高到低依次是紫贻贝、藤壶、柄海鞘、牡蛎,并对其摄食机制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选取三种不同的螺类,观察其对鲍养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鲍螺混养中甲虫螺是三者之中的最佳种类,进而研究了甲虫螺对鲍养殖过程中污损生物的防除情况以及其摄食习性,探讨了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效应,从而初步得到通过混养甲虫螺能有效地防除养殖箱笼及鲍壳上的污损生物,促进海区鲍养殖产量的增加。

王进可,严正凛[7](2012)在《鲍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鲍为"海产八珍"之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贝壳是名贵的药材称"石决明"。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09年的养殖产量达到42 375t,占世界鲍总产量的82.33%以上;2010年中国养鲍产量达56 511t,其中福建养鲍产量为41 300t,占全国的73.01%[1]。

郑国富,朱健康,许肖梅,李林春,沈美雄,郭明忠,张澄茂,颜阔秋,叶翚[8](2011)在《福建省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渔业工程与装备是渔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渔业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近年来所涉及的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的发展现状,包括陆基养殖、港湾鱼类及鲍网箱养殖、深水区抗风浪网箱养殖、微孔增氧技术、湿颗粒饲料加工机械、大型网箱养殖安全监控技术、新型锚技术开发、闭式循环活鱼运输船、浮筏式消波堤、人工鱼礁、休闲渔业和风(能)光(太阳能)互补型海水淡化装置等。分析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期发展目标及"十二五"主攻方向。

张继红,任黎华,徐东,张明亮,吴桃,蒋增杰,王巍,方建光,连岩,张新军,刘新杰,周颖敏[9](2011)在《桑沟湾筏式养鲍区水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09年4、6、8、10和12月5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A)、营养水平指数(E)、营养盐浓度阈值法和化学计量法对鲍区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海带区、非养殖区同步调查数据以及鲍区历史数据的比较,研究了筏式养鲍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鲍区溶解性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的浓度分别在2.02~9.25,0.086~0.420,0.91~18.35范围内,季节变化明显。4、6、12月A值均<0,水质状态良好;8月和10月A值介于0和1之间,水质状态较好,鲍筏式养殖区尚未受到有机污染。E值介于0~0.5,水质营养水平处于贫营养状态。磷酸盐是鲍区、海带区及非养殖区的主要限制因子。鲍区的氨氮及无机氮浓度在8月出现峰值,显着高于海带区和非养殖区,也高于历史数据,可能与鲍的氨氮排泄有关。虽然鲍区目前的水环境状况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营养盐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趋势发生变化。

林位琅[10](2010)在《皱纹盘鲍筏式健康养殖技术》文中提出皱纹盘鲍(H.discus haunai)在我国的自然分布海域为江苏以北的黄渤海水域,20世纪70年代后期,福建省曾由北方海区试验引种,并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使皱纹盘鲍养殖向南方海区延伸,福州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从北方引进皱纹盘鲍,并与日本盘鲍进行杂交繁育,进行南方驯化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尤其是

二、南方海区筏式养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海区筏式养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海上网箱“鲍参混养”生态养殖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养殖海域的选择
    1. 2 苗种来源
    1. 3 养殖水层
    1. 4 试验组别设置
    1. 5 养殖密度
    1. 6 养殖管理
        1. 6. 1饵料投喂
        1. 6. 2 敌害清理
        1. 6. 3 日常管理
    1. 7 数据采集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1 各试验组鲍、参生长及成活率
    2. 2 混养海参的效益
3 小结与讨论
    3. 1 混养比单养效果好
    3. 2 鲍参混养可行,但要控制海参数量
    3. 3 海参混养时间短,参苗规格不能太小
    3. 4 鲍参混养的生态效益
    3. 5 鲍参混养可改善鲍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3. 6 鲍参混养,综合效益明显

(2)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依据、背景和研究目的
        0.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0.2 研究内容
        0.2.1 概念界定
        0.2.2 研究对象
        0.2.3 研究框架设计
        0.2.4 研究目标
    0.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3.1 研究方法
        0.3.2 技术路线
    0.4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
        0.4.1 数据来源
        0.4.2 样本分布
        0.4.3 研究方法
        0.4.4 采访过程
    0.5 论文创新点
1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1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
        1.1.1 产业结构理论与 SCP 范式
        1.1.2 产业链和价值链理论
        1.1.3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1.1.4 认知地图方法
    1.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综述
        1.2.1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资源配置的文献研究
        1.2.2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献研究
        1.2.3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链、价值链的文献研究
        1.2.4 关于海水养殖产业经济效益的文献研究
    1.3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特征的总结
        1.3.1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1.3.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内容特征
        1.3.3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方法特征
    1.4 本章小结
        1.4.1 产业经济理论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
        1.4.2 海水养殖产业经济学科研究为本文提供方法借鉴
2 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1 辽宁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2 山东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3 闽东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4 闽南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1.5 广东省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2 基于技术演进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2.1 鲍养殖品种的演变过程
        2.2.2 鲍养殖模式的演变过程
        2.2.3 鲍养殖技术的扩散路径
    2.3 基于产业经济视角的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简史
        2.3.1 鲍消费市场需求的演变过程
        2.3.2 鲍养殖产业运营主体的演变过程
        2.3.3 鲍养殖产业资本的流动路径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鲍养殖产业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特征
    3.1 中国鲍螺产业在世界鲍螺产业中的地位
        3.1.1 世界鲍螺产业的变动趋势
        3.1.2 中国与世界鲍螺产量变动趋势比较
        3.1.3 中国对世界鲍螺产业的贡献
    3.2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空间分布
        3.2.1 中国鲍养殖产量的空间分布
        3.2.2 中国鲍养殖海域的空间分布
        3.2.3 中国鲍苗产业的空间分布
    3.3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1 辽宁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2 山东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3 福建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3.4 广东省鲍养殖产业的地域特征
    3.4 中国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研究
        3.4.1 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测量
        3.4.2 北方和南方鲍养殖产业集中度的比较
        3.4.3 南方和北方鲍养殖产业集中度差异的原因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鲍养殖产业链解析
    4.1 鲍育苗产业链解构
        4.1.1 亲鲍培育产业
        4.1.2 北方工厂化育苗产业
        4.1.3 南方工厂化育苗产业
        4.1.4 中苗产业
    4.2 鲍养成产业链解构
        4.2.1 基于底播增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2 基于池塘围堰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3 基于软式浮筏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4 基于渔排养殖模式的鲍养成产业
        4.2.5 大鲍养成产业
    4.3 鲍流通产业链解构
        4.3.1 鲍产品的运输
        4.3.2 鲍加工产业
        4.3.3 鲍销售产业
    4.4 鲍商品的市场特征
        4.4.1 鲍销售市场的空间分布
        4.4.2 鲍产品差异化的表现形式
        4.4.3 鲍养殖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标识办法
        4.4.4 鲍产品差异化的测量
    4.5 鲍养殖产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4.5.1 基于价格费用法的鲍养殖产业进入壁垒测量
        4.5.2 基于绝对费用法的鲍养殖产业进入壁垒测量
5 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5.1.1 理论基础
        5.1.2 研究假设
        5.1.3 样本选取
    5.2 变量及其测量
        5.2.1 产业集中度变量的测量
        5.2.2 产品差异化变量的测量
        5.2.3 进入壁垒变量的测量
        5.2.4 产权结构变量的测量
        5.2.5 产业绩效变量的测量
    5.3 数据分析
        5.3.1 基于产业绩效与产业结构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构建
        5.3.2 线性回归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5.3.3 基于产权结构的相关分析模型构建
        5.3.4 基于产权结构的相关分析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鲍养殖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影响
    6.1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6.1.1 鲍养殖产业经济影响的评估方法
        6.1.2 中国鲍养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6.1.3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渔民收入增加的直接影响
        6.1.4 鲍养殖产业对就业的直接影响
    6.2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省域经济的影响——以福建省为例
        6.2.1 鲍养殖产业对福建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6.2.2 福建省鲍养殖产业对增加渔民收入的直接贡献
        6.2.3 鲍养殖产业对就业的直接贡献
    6.3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以莆田市秀屿区为例
        6.3.1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6.3.2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区渔民增加收入的直接贡献
        6.3.3 鲍养殖产业对秀屿区就业的直接贡献
    6.4 鲍养殖产业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定性分析
        6.4.1 鲍养殖产业对民生发展的影响
        6.4.2 鲍养殖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鲍养殖产业的区域分工经济学
    7.1 调研准备
        7.1.1 认知地图调研方法简介
        7.1.2 调研过程
        7.1.3 “北鲍”和“南鲍”的概念界定
        7.1.4 鲍的跨区养殖模式简介
        7.1.5 鲍跨区转移的前期准备
    7.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简介
        7.2.1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的静态分布
        7.2.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之一:“北鲍南养”
        7.2.3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之二:“南鲍北养”
    7.3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的经济学解析
        7.3.1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发展的动机选择
        7.3.2 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模式的效益结构
        7.3.3 资本在鲍养殖产业区域分工中的推动作用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论文的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构建适合鲍养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8.2.2 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8.2.3 优化鲍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8.3 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8.3.1 不足之处
        8.3.2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样本企业名录
    附录 2 海洋与渔业厅(局)调查问卷
    附录 3 鲍养殖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4 鲍育苗过程的调查问卷
    附录 5 鲍养殖过程的调查问卷
    附录 6 鲍加工企业的调查问卷
    附录 7 用于调研鲍的跨区养殖情况的认知地图工具
图表、表格目录
    图表目录
    表格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3)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增殖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皱纹盘鲍的生物学特征及渔业资源状况
    1.1 皱纹盘鲍的分类
    1.2 皱纹盘鲍的自然分布
    1.3 皱纹盘鲍的生物学特征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活习性
    1.4 皱纹盘鲍的价值
        1.4.1 食用价值
        1.4.2 药用价值
    1.5 鲍鱼渔业资源状况
    1.6 目前存在问题
        1.6.1 养殖水质恶化
        1.6.2 种质退化
        1.6.3 病害问题
2 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养殖和增殖现状
    2.1 皱纹盘鲍养殖方式
        2.1.1 筏式养殖
        2.1.2 海底沉箱养殖
        2.1.3 潮间带围池养殖
        2.1.4 陆上工厂化养殖
        2.1.5 礁区底播增殖
    2.2 皱纹盘鲍的增养殖
    2.3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的优势及其潜在问题
    2.4 皱纹盘鲍礁区底播技术要求
        2.4.1 皱纹盘鲍增殖礁区的选择
        2.4.2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的放流规格与密度
        2.4.3 皱纹盘鲍礁区底播的方法
        2.4.4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的管理与收获
    2.5 国内外人工鱼礁区鲍鱼养殖和研究的例子
    2.6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研究中的问题
3 崂山湾皱纹盘鲍人工鱼礁区环境调查与评价
    3.1 背景
    3.2 研究样地与取样方法
        3.2.1 水质和底质的采集
        3.2.2 底栖藻类的采集
    3.3 样品处理分析
        3.3.1 水质和底质的测定
        3.3.2 底栖藻类的分类鉴定
    3.4 水质、底质评价方法
        3.4.1 评价标准
        3.4.2 单项污染指数法
        3.4.3 溶解氧评价方法
        3.4.4 pH 评价方法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水质结果
        3.5.2 底质结果
        3.5.3 大型底栖藻类
    3.6 讨论
        3.6.1 水质结果讨论
        3.6.2 底质结果讨论
        3.6.3 底栖藻类结果讨论
4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增殖效果研究
    4.1 背景
    4.2 试验地点
    4.3 试验材料
    4.4 试验方法
        4.4.1 网箱和人工鱼礁的设置
        4.4.2 幼鲍的标记、测量及投放
        4.4.3 数据采集
        4.4.4 日常管理
        4.4.5 室内试验
        4.4.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5 结果
        4.5.1 壳长与鲜重的关系
        4.5.2 鲍鱼生长情况
        4.5.3 鲍鱼存活情况
        4.5.4 试验鲍鱼生长及存活情况与其它地方对比
        4.5.5 室内试验情况
    4.6 讨论
        4.6.1 鲍鱼生长情况讨论
        4.6.2 鲍鱼存活情况讨论
        4.6.3 鲍鱼增殖效果评价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4)浅海筏式养殖中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设计
    1.3 生长性状测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密度对壳长、壳宽及体质量的影响
    2.2 各养殖密度组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
    2.3 养殖密度对九孔鲍存活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养殖密度与生长
    4.2 养殖密度与存活率
    4.3 筏式养殖技术

(5)山东荣成鲍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有关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文献综述
        1.3.1 产业组织理论与 SCP 分析范式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1.3.2 产业链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之处
2 荣成鲍产业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球鲍产业概况
        2.1.1 全球鲍产业演变过程与现状
        2.1.2 全球鲍市场状况
    2.2 我国鲍产业概况
        2.2.1 我国鲍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2.2.2 国内鲍市场现状
    2.3 荣成鲍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3 荣成鲍苗种业分析
    3.1 产业概况
    3.2 生产水平与区域结构
        3.2.1 育苗水体面积、育苗量和单位面积产出水平
        3.2.2 区域结构
4 荣成鲍养殖业分析
    4.1 产业概况
    4.2 典型养殖模式
        4.2.1 浅海筏式养殖
        4.2.2 底播养殖
        4.2.3 工厂化养殖
    4.3 生产水平与区域结构
        4.3.1 养殖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出水平
        4.3.2 区域结构
    4.4 产业组织状况分析
        4.4.1 市场结构
        4.4.2 市场行为
        4.4.3 市场绩效
        4.4.4 产业组织状况
5 荣成鲍加工、产品供求与市场流通
    5.1 荣成鲍加工生产概况
    5.2 荣成鲍产品生产链分析
        5.2.1 生产链类型
        5.2.2 生产链结构
        5.2.3 关键生产要素在生产链上的流动
    5.3 荣成鲍产品供求情况和市场流通
        5.3.1 产品需求与供应
        5.3.2 产品流通渠道
        5.3.3 本地市场供求状况
6 荣成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存在的问题
        6.1.1 缺乏优良品种,近亲交配过度
        6.1.2 抗自然风险能力差,多样化养殖模式难开辟
        6.1.3 北鲍南移纠纷多
        6.1.4 加工难成产业化
        6.1.5 生产链模式单一,产业链结构较粗糙
        6.1.6 产业体系不完善
        6.1.7 产品优势不突出
        6.1.8 产业组织绩效低
    6.2 对策建议
        6.2.1 建立苗种监管机制
        6.2.2 多方合力开发多样化养殖模式,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
        6.2.3 加强南北沟通,避免纠葛
        6.2.4 多方协作、相互扶持,促进加工产业化
        6.2.5 延伸产业链条,加深产业层次
        6.2.6 整合多方力量,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6.2.7 提高产品质量,走好品牌战略,突出产品优势
        6.2.8 政企合力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产业组织绩效
    6.3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7 荣成鲍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8 结论
9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鲍螺混养的生态系统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鲍养殖现状的概述
        1.1.1 鲍主要养殖种类
        1.1.2 鲍常见养殖方式
    1.2 生态养殖模式的介绍
        1.2.1 使用微生态制剂
        1.2.2 鲍藻套养
        1.2.3 鲍参混养
        1.2.4 鲍螺混养
    1.3 养殖箱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及防治的方法的研究
        1.3.1 养殖箱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
        1.3.2 养殖箱笼上污损生物防治的方法
    1.4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理化因子
        1.4.2 生物因子
        1.4.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4.4 养殖生态系统的修复及其机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海区鲍与三种螺混养效果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混养种类
        2.1.3 试验用养殖箱笼
        2.1.4 实验设计
        2.1.5 养殖管理
        2.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7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试验期间水质情况
        2.2.2 鲍生长情况
        2.2.3 各试验组养殖效果的比较
    2.3 讨论
        2.3.1 污损生物附着的严重性
        2.3.2 鲍螺混养对于鲍生长的影响
        2.3.3 生态防除鲍养殖中污损生物的前景
第3章 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
        3.1.2 混养种类
        3.1.3 试验用养殖箱笼
        3.1.4 实验设计
        3.1.5 数据测定及分析
    3.2 结果
        3.2.1 污损生物的总重
        3.2.2 污损生物的统计
    3.3 讨论
        3.3.1 污损生物生态防除的进展
        3.3.2 甲虫螺防除污损生物的可行性分析
第4章 混养系统中甲虫螺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甲虫螺
        4.1.2 海区挂笼试验
        4.1.3 对主要污损生物的摄食观察
    4.2 结果
        4.2.1 摄食污损生物的统计
        4.2.2 对主要污损生物的摄食观察
    4.3 讨论
        4.3.1 甲虫螺食性分析方法
        4.3.2 甲虫螺的摄食机制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鲍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鲍主要养殖种类
2 鲍常见养殖方式
    2.1 浅海筏式养殖
    2.2 海底沉箱式养殖
    2.3 潮间带围堰养殖
    2.4 潮间带垒石覆网养殖
    2.5 底播放流增殖
    2.6 陆上工厂化养殖
    2.7 南北接力养殖
3 生态养殖模式
    3.1 使用微生态制剂
    3.2 鲍、藻套养
    3.3 鲍、参混养
    3.4 鲍、螺混养
4 发展趋势
    4.1 加强鲍苗良种培育研究
    4.2 引种及养殖大型鲍
    4.3 统筹鲍养殖业的宏观规划
    4.4 加强鲍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力度
    4.5 高度重视病害的防治工作

(8)福建省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进展概况
    1.1 水产养殖设施工程与装备领域
        1.1.1 陆基水产养殖设施工程
        1.1.2 港湾网箱养殖
        1.1.3 湾外深水抗风浪养殖
        1.1.4 水产养殖新装备
    1.2 水产品加工流通工程与装备
    1.3 渔业防灾减灾工程
    1.4 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1.5 休闲渔业设施与工程
2 学科发展展望及“十二五”主攻方向
    2.1 水产养殖工程技术
    2.2 水产品加工流通工程与装备
    2.3 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2.4 休闲渔业健康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2.5 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与渔业新能源技术研究

(9)桑沟湾筏式养鲍区水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情况与调查站位的设置
    1.2 样品的获取及参数的测定
    1.3 有机污染状况、营养水平及营养盐限制性评价
2 结果
    2.1 基本理化环境条件
    2.2 鲍养殖区水质参数的季节性变化
    2.3 鲍筏式养殖区的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评价
    2.4 鲍区、海带区及非养殖区水环境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3.1 鲍筏式养殖区的水质状况及筏式养鲍对水质的影响
    3.2 筏式养鲍对水质影响的机理及桑沟湾筏式养鲍的特点

四、南方海区筏式养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海上网箱“鲍参混养”生态养殖模式探讨[J]. 杨文真. 福建水产, 2014(06)
  • [2]中国鲍养殖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D]. 毛振鹏.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3]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增殖效果的研究[D]. 王欣.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4]浅海筏式养殖中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J]. 胡志国,刘建勇,蒋湘,包秀凤.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3(04)
  • [5]山东荣成鲍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D]. 吕思言.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6]鲍螺混养的生态系统及其机理的研究[D]. 王进可. 集美大学, 2013(04)
  • [7]鲍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王进可,严正凛. 水产科学, 2012(12)
  • [8]福建省渔业工程与装备学科发展报告[J]. 郑国富,朱健康,许肖梅,李林春,沈美雄,郭明忠,张澄茂,颜阔秋,叶翚. 福建水产, 2011(03)
  • [9]桑沟湾筏式养鲍区水质分析[J]. 张继红,任黎华,徐东,张明亮,吴桃,蒋增杰,王巍,方建光,连岩,张新军,刘新杰,周颖敏. 水产学报, 2011(06)
  • [10]皱纹盘鲍筏式健康养殖技术[J]. 林位琅. 齐鲁渔业, 2010(09)

标签:;  ;  ;  ;  ;  

南部海域鲍鱼筏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