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中现代构图的意象组组合探讨

艺术设计中现代构图的意象组组合探讨

一、艺术设计中现代构成的意象群化组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博研[1](2021)在《丹寨苗族蜡染视觉语言的现代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葛洪波[2](2020)在《从非洲石刻几何图案论艺术设计的起源及其形式法则》文中指出非洲一块赭色石头上用单线清晰地刻画着菱形与三角形交错的几何图式,时间距今逾7万年。本文的立意基础是以自然和生物学为根据,确认非洲是设计艺术的发源地;然后参照现代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理论体系研究其形式的基本法则。分析结果显示:这组石刻图案已经完全具备平视的二维空间幻象构成的思维模式,并以抽象的几何形骨格构架出原始先民的宗教信仰与生活渴求。

廖一思[3](2020)在《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文中指出地图伴随人类文明一同成长,重构再现了世界,也反应了历史、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地图已不再是刻画在岩石上、绢布上的零碎符号,也不局限于纸张方寸之内的静态呈现,更多的是在多种媒介载体中以动态、交互的方式与人们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现在的地图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记录位置的工具,更多的是建立位置与生活的关系,从地图中获取与位置相关的信息和更好的服务。静态地图朝着动态交互方向的发展,其功能和应用范围都有了极大的扩展,从简单的单向传输信息扩展到了动态提供服务,不仅在信息呈现和传达上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获得更好的使用和情感体验,加深与世界的连结。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语言层次传达,通过对相关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从动态化地图的属性入手,研究了地图从静态到动态的信息传达转变,以及动态化地图语言和信息要素,总结出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和特征。良好的地图视觉语言的呈现和传达需要信息结构的清晰,因此本文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组织构建进行研究,引入信息组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动态化地图以及地理空间信息的特点,从背景(Context)、用户(Users)、内容(Content)、行为(Activities)四个层面出发,构成动态化地图信息的内容框架并指出这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随后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进行组织架构,提出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层次传达策略,并提出交互行为下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最后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实时动态地图为例进行视觉语言层次传达的应用分析,进一步探究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方式与信息体验,以求在信息结构和视觉语言上的新发展。本文研究所得出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和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可以用于指导今后的动态化地图的设计表达,以满足当下及未来包括市场和人们对地理位置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当今新媒体视阈下,动态化地图信息的传达以及众多功能和服务的实现最终都将诉诸视觉语言,却也不再止步于视觉,而是突破视觉的边界,隐于视觉之中,形成一个全方位融合的体验。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彭星星[5](2020)在《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是由内在的心象和外在的物象构成,二者互动、互补、互融。从自然之象到意中之象,而后成为艺术之象;从客观物象到主观精神;从无形的意到有形的象的历程体现。这是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观念、精神的概括与交融,具有一定的当代性和实验性。由此可见,对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研究、归纳、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需理清意象概念的定义及范畴,意象形式语言的特征,当代首饰与意象的关系。其次,以案例分析法重点解析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中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仿象、喻象、心象,借以当代首饰的造型、色彩、肌理、以及内在的情感表现、人文表达等手法,更为直观感受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法将理论学习内容转化为作品的创作实践,更为系统性地运用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树立个人的首饰形式语言和风格。

孔祥天娇[6](2020)在《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需求升级、问题跨界、社会结构的变革要求设计及设计研究也要加速转变,使人们开始从研究设计对象本身到研究设计背后的关系和成因,在设计研究领域开始注重了解设计活动中所运用或涉及的认知机制,尤其是对设计过程在思维层面的定量化挖掘,试图解释设计过程中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现象。联结性设计思维是贯穿设计过程始终的思维活动,而如何记录并分析联结性设计思维对建立设计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解析复杂设计内涵,探索抽象思维活动,通过设计思维的联结性特征,对设计的内容与结构、团队合作关系、设计创新力等与之相关的关键设计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实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联结性设计思维对设计过程的记录与分析等复杂认知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选取了蕴含丰富信息的思维数据,并通过构建联结模型实现思维数据的结构性转化和设计推理过程中信息的挖掘,从而对设计过程中的联结性思维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原案分析法和联结模型的联合运用实现了设计过程从语言到图表的转化以及可视化表达,编码系统和关联机制的拓展分析深入剖析了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表现,促进了对设计认知隐性知识的显化表达,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联结性思维。最后通过实验收集设计结构图形、联结密度、团队合作效率、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路径以及创造力体现等具体设计参数,验证分析联结性设计思维在推理过程中的机制和特征,将复杂的设计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设计师及团队用理性、逻辑和验证的方法分析展开的设计过程,分析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便于进一步优化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唐育捷[7](2020)在《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群化构成价值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宝库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是陕西传统吉祥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富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自身对于精神的需求也随之提升。本文主要从深入分析研究陕西传统吉祥纹样出发,以现代图形创意设计法则——群化构成,去探析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构成方式,总结其艺术特色以及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应用传播。不仅可以深度挖掘陕西传统吉祥纹样与陕西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而且为传统吉祥纹样和现代图形创意设计融合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大趋势添砖加瓦,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与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类别和表现手法进行详尽的梳理阐述。其次是对群化构成的解析,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传统吉祥纹样的“形”、“色”、“意”三个方向以调研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研究其构成形式。最后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群化构成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传播的重要性。论文以群化构成设计原则为基础,结合现代图形设计方法,探讨陕西传统吉祥的价值和创新应用策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和创新设计应用的论证来验证传统吉祥纹样的创新方法,以及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义。通过对陕西传统吉祥纹构成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研析其本质内涵和形式,为后期吉祥纹样的创新设计和传播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考方向与构想。作者在此也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相关研究者和设计同行提供新的想法和参考,且就传统吉祥纹样的创新应用和传播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铮[8](2020)在《基于符号学的汉字创意设计修辞方法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将以符号学为重要指导开展对汉字创意设计的应用性研究,结合中西方文学修辞,探讨汉字创意设计中的修辞行为。以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汉字创意设计研究的重点是阐释设计过程,涉及到视觉符号的选取和组合。符号的选取决定着创意的内容和意义,符号的组合形式决定着创意的视觉表现,一个完整的汉字创意设计思路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构建。在汉字创意设计领域引入修辞的概念,能进一步了解设计行为和创作规律,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修辞行为探讨则是剖析创意设计过程的直接途径。由于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依存难以剥离的关系,相关理论研究上会出现基本概念和原理模糊不清的情况,明明是形式语言却很容易错位到意义层面,为了使汉字创意设计中的设计修辞能够进行合理的划分,本研究在形式与内容上分别进行了设计修辞的阐述。意义修辞是符号意谓的逻辑联系,形式修辞是符号质料的空间联系,汉字创意设计修辞研究就在此基础上展开。本研究中搜集有上百种汉字创意设计案例,从意义和形式两个方向归纳分析出常用修辞类型,相继得出意义修辞与形式修辞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汉字创意设计规律。其中意义修辞包含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类,积极修辞又包含具体的六种修辞,分别是隐喻、提喻、换喻、讽喻、示现、双关;形式修辞共有七类修辞格,分别是镶嵌、比拟、借代、摹状、析字、移就,部分修辞又细分出几种下位修辞格。通过获悉汉字创意设计修辞方法,可以培养汉字设计者的修辞思维,全方位的深刻把握汉字设计的内部构成规律,对创意来源能够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路的拓展,对设计行为具有启发价值和指导意义。

沈豪[9](2020)在《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视觉动力的相关理论,分析电动汽车造型中的视知觉动力,目的在于探索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创新思路,并指导设计实践。论文首先对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与归纳,为电动汽车造型的视知觉审美认知建立理论基础。针对电动汽车造型,结合大量实际车型案例以及相关实验探索,分析电动汽车造型中的认知要素、动力平衡特征和完形机制等问题,以汽车造型中的整体造型特征和特征形面光影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总结在电动汽车造型中视觉力的生成式样。采用认知实验、问卷调研等方法分析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关联人群对于视知觉动力的感知,建立电动汽车造型视知觉动力审美评价方法,并总结强化电动汽车造型视知觉动力表现性的设计方法。最后将以上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实践中,通过评价方法进行检验和评估,来验证视知觉动力理论在电动汽车造型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本文拓宽了视知觉动力理论在汽车造型设计领域的研究范围,建立了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并在设计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梁文强[10](2019)在《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在起居空间中的设计研究 ——以柳条材料编织为例》文中认为现今社会,随着人口增加和能源的消耗,各种天然资源正在急速枯竭,同时传统工艺由于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也面临失传。速生植物材料编织是指利用生长周期短的植物材料,如:竹、藤、柳、草、麻、棕等,进行手工编织的社会活动。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集绿色环保、审美情趣、文化内涵于一体,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家具类型。本文旨在以速生植物材料编织为研究基础,探究情感化设计中“三层次”理论下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在起居空间中的创新设计方法,以柳编家具为主要分析对象,起居空间为设计情境,从家具的使用功能与环境需求,研究适用于起居空间的柳编家具设计类型,着重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方面,分别分析产品外观、五感设计、使用的多样性与易用性、回忆对产品的意义、体现个人形象应用以及实现消费者内心需求等方面的柳编家具设计点,分层次举例阐述了适合的设计原则。综合以上研究,归纳总结出环保型、文化型、趣味型、简约型四类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类型。为该类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方法指导,旨在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提高竞争力,使其更加适合现代生活。发挥其作为生态型家具的优势,提升现代家具的环保水平,营造绿色温馨具有情感关怀的居室环境,同时为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工艺提供现代发展思路,以发展的手段保护我国传统手工艺,实现我国传统工艺的延续传承。

二、艺术设计中现代构成的意象群化组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设计中现代构成的意象群化组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3)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动态化地图
        1.3.2 动态化地图语言
        1.3.3 信息可视化设计
        1.3.4 用户体验设计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动态化地图和地图可视化
        1.4.2 地图服务和信息设计
        1.4.3 地图美学和视觉语言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动态化地图属性剖析
    2.1 从静态到动态的地图信息传达转变
        2.1.1 地图动态化
        2.1.2 静态地图传达信息的特点及局限
        2.1.3 动态化地图的多角度表达特点及优势
    2.2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与应用
        2.2.1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
        2.2.2 动态化地图的应用领域
    2.3 动态化地图语言
        2.3.1 动态化地图语言基本概念
        2.3.2 动态化地图语言的信息传递
        2.3.4 动态化地图语言视觉形态分析
    2.4 动态化地图要素分析
        2.4.1 空间地理要素
        2.4.2 多维信息要素
        2.4.3 辅助信息要素
        2.4.4 时间要素
        2.4.5 动态交互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分析
    3.1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变量分析
        3.1.1 动态化地图中的静态视觉变量
        3.1.2 动态化地图中的动态视觉变量
    3.2 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特征
        3.2.1 简明生动性
        3.2.2 动态叙事性
        3.2.3 交互体验性
        3.2.4 开放共享性
    3.3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分析
        3.3.1 信息传递性视觉语言元素
        3.3.2 功能隐喻性视觉语言元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组织架构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
    4.1 动态化地图信息组织构建特点
    4.2 动态化地图信息构建内容框架
        4.2.1 背景(Context)层面的信息构建
        4.2.2 用户(Users)层面的信息构建
        4.2.3 内容(Content)层面的信息构建
        4.2.4 行为(Activities)层面的信息构建
    4.3 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视觉分层传达策略
        4.3.1 信息整序——从主题到功能的信息考订
        4.3.2 信息优化——从内容到形式的信息加工
        4.3.3 信息呈现——从感知到逻辑的信息视觉整理
        4.3.4 信息体验——及时有效的交互反馈
    4.4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层次传达应用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地图为例
    5.1 背景介绍
    5.2 基于功能的地图信息框架构建
        5.2.1 重点信息和核心功能的体现
        5.2.2 信息结构的合理清晰
    5.3 基于审美的视觉分层传达
        5.3.1 利用图形与符号促进信息视觉交流效率
        5.3.2 通过文字与数字提升信息视觉化的准确性
        5.3.3 运用色彩丰富信息的视觉层次
    5.4 基于情感的视觉信息体验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局限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意象与意象形式语言
    第一节 意象的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
        二、西方文化中的意象
        三、当代文化对意象的诠释
    第二节 意象形式语言
        一、造型与意象形式语言
        二、意象形式语言特征
        三、意象形式语言类型
    第三节 当代首饰与意象形式语言
        一、什么是当代首饰
        二、当代首饰的特征
        三、当代首饰的形式语言
第二章 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创构
    第一节 心理创构
        一、内心情感
        二、社会情感
    第二节 审美观念创构
        一、文化观念
        二、政治观念
第三章 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仿象
    第一节 借物咏情
        一、整体对应
        二、局部对应
    第二节 由物及物
        一、内涵替代
        二、内涵重构
    第三节 是物非物
        一、芥子须弥
        二、管中窥豹
第四章 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喻象
    第一节 物我合一
        一、共形
        二、共情
    第二节 文脉
        一、撷取
        二、移植
        三、改造
    第三节 隐喻
        一、以文化为载体进行渗透
        二、以现实为载体相互关联
第五章 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心象
    第一节 无象之象
        一、主动之象
        二、被动之象
    第二节 抽象之象
        一、平面抽象
        二、空间抽象
    第三节 符号化
        一、大众符号语言
        二、个性符号语言
        三、知觉符号语言
    第四节 时空化
        一、镜像反射
        二、主动变化
        三、影像映射
第六章 意象形式语言在当代首饰中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仿象形式语言之《重生》系列作品
    第二节 喻象形式语言之《INFINITE》系列作品
    第三节 仿象形式语言之《Heart》系列作品
    第四节 心象形式语言之《方生方死》系列作品
    第五节 仿象形式语言之《Live》系列作品
    第六节 喻象形式语言之《Surprise》系列作品
    第七节 仿象形式语言之《结缘》系列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对研究现状的补充与拓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联结”的理解
    第一节 “联结”的思想探源
        一、西方文化中的“联结”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结”思维
        三、当今全球化与互联网中的“联结”关系
    第二节 “联结”的多学科概念
        一、系统科学中的“联结”概念
        二、社会学中的“联结”概念
        三、心理学中的“联结”概念
        四、设计学中“联结”的概念
    第三节 “联结”的基础理论
        一、认知科学与设计认知
        二、解题模式理论
        三、思维的可视化表达
    第四节 “联结”的认知基础
        一、关联系统与符号系统
        二、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三、分析与综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设计过程中的联结性思维研究
    第一节 设计过程的研究
        一、设计过程研究的历程
        二、设计过程的研究模型
        三、设计过程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认知模式
        一、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表达
        二、正向联结与反向联结
        三、联结性设计思维的模式
    第三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中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概述
        二、设计中的创造性思考
        三、联结性设计思维中的创造力认知
    第四节 团队合作中的联结性设计思维
        一、设计与设计师角色的改变
        二、团队合作的设计思维模式
        三、团队合作设计流程中的联结性体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方法研究
    第一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表达与记录方法
        一、思维导图法
        二、概念图法
        三、原案分析法
    第二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编码方法
        一、原案资料的转译
        二、建立编码体系
        三、建立联结的类型
    第三节 团队合作中的联结性设计方法
        一、不同阶段中的合作行为和模型架构
        二、团队合作中的互动与沟通模式
        三、合作原案的编码与分析方法
    第四节 联结性设计思维的分析方法
        一、联结性设计认知特征提取
        二、联结性设计认知特征可视化建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的模型建构
    第一节 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从规范性到描述性的设计过程研究
        二、问题空间的设计搜寻模式
        三、问题-解决空间的协同进化设计模式
    第二节 典型描述性模型的联结性特征
        一、概念-知识理论
        二、概念依存模型
        三、链接表
    第三节 联结模型的内容与特征
        一、基于链接表的模型内容建构
        二、联结关系的类型
        三、关键步骤与关键路径
    第四节 联结性设计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一、联结的图形结构
        二、联结的密度
        三、联结结构的转折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验计划说明
        一、实验介绍
        二、实验准备
        三、实验流程
    第二节 实验内容
        一、第一组设计过程说明
        二、第二组设计过程说明
        三、第三组设计过程说明
    第三节 原案分析记录与模型生成
        一、原始实验资料整理
        二、编码与转译
        三、构建联结性设计模型
    第四节 实验结果分析
        一、联结结构
        二、关键步骤
        三、关键路径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群化构成价值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现状
        1.2.1 研究目的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相关理论概述
    2.1 传统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
        2.1.1 吉祥纹样的含义
        2.1.2 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
    2.2 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地域特征
        2.2.1 豪情奔放的陕北地区
        2.2.2 恢弘博大的关中地区
        2.2.3 交融汇萃的陕南地区
    2.3 传统吉祥纹样的发展历程
        2.3.1 萌芽形成,初步发展
        2.3.2 继承变革,过渡发展
        2.3.3 成熟发展,高峰完善
    2.4 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主要类别和表现手法
        2.4.1 主要类别
        2.4.2 表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3.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群化构成形式分析研究
    3.1 群化构成理论概述
        3.1.1 “群化构成”析义
        3.1.2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群化构成”原则
    3.2 吉祥纹样“形”的群化构成分析
        3.2.1 基本形旋转放射
        3.2.2 基本形对称平衡
        3.2.3 基本形自由组合
    3.3 吉祥纹样“色”群化构成分析
        3.3.1 凤翔木版年画色彩群化分析
        3.3.2 泥塑脸谱色彩群化分析
        3.3.3 民间刺绣色彩群化分析
    3.4 吉祥纹样“意”群化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吉祥纹样群化构成设计应用分析研究
    4.1 标志设计的群化构成
        4.1.1 中国联通标志——“盘长”纹样
        4.1.2 凤凰卫视台标——凤鸟纹
        4.1.3 陈幼坚设计公司LOGO——四喜娃娃
    4.2 海报招贴设计中的群化构成
        4.2.1 创意吉祥文字海报中的群化
        4.2.2 海报设计中吉祥图形的群化
    4.3 包装设计中的群化构成
        4.3.1 包装盒设计装饰纹样的群化
        4.3.2 包装品牌故事中“意”的群化体现
        4.3.3 包装盒设计的群化
    4.4 其他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以“蝙蝠”纹样为例的群化构成创新设计应用
    5.1 陕西传统“蝙蝠”纹样艺术语言分析
        5.1.1 “蝙蝠”纹样的造型艺术特色
        5.1.2 “蝙蝠”纹样的色彩艺术特色
        5.1.3 “蝙蝠”纹样构成形式分析
    5.2 “蝙蝠”纹样的群化构成的元素提取
        5.2.1 “蝙蝠”纹样元素提取
        5.2.2 “蝙蝠”纹样的群化构成演示
    5.3 “福秀(FUSOO)”品牌形象设计方案
        5.3.1 市场需求分析
        5.3.2 设计背景和目标
        5.3.3 设计意象构建与思路
        5.3.4 “FUSOO(福秀)”文化创意品牌应用设计
    5.4 吉祥纹样群化构设计的价值分析
        5.4.1 文化传承价值
        5.4.2 设计应用价值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的总结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6.2.1 论文的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8)基于符号学的汉字创意设计修辞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范畴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字创意设计的符号学审视
    2.1 汉字符号
        2.1.1 现代汉字的形体构成
        2.1.2 汉字的符号基础
    2.2 汉字创意设计的源流
        2.2.1 从现代美术字到汉字创意设计的转向
        2.2.2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汉字
    2.3 汉字创意设计的符号学探索
第三章 修辞在汉字创意设计中的理论基础研究
    3.1 设计符号学中的修辞表现
    3.2 修辞方法的分析原理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汉字创意设计的意义修辞格划分
    4.1 意义修辞格划分
        4.1.1 消极修辞
        4.1.2 积极修辞-隐喻
        4.1.3 积极修辞-提喻
        4.1.4 积极修辞-换喻
        4.1.5 积极修辞-讽喻
        4.1.6 积极修辞-示现
        4.1.7 积极修辞-双关
    4.2 意义修辞应用的一般规律
第五章 汉字创意设计的形式修辞
    5.1 形式修辞格划分
        5.1.1 镶嵌
        5.1.2 比拟
        5.1.3 借代
        5.1.4 摹状
        5.1.5 析字
        5.1.6 增损
        5.1.7 移就
    5.2 形式修辞应用的一般规律
    5.3 意义修辞与形式修辞内部关联
第六章 “富岗食品系统工程汉字视觉设计”设计实践
    6.1 主题介绍
    6.2 设计理念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

(9)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造型研究现状
        1.2.2 视知觉动力理论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2.1 视知觉动力原理视知觉动力理论概述
        2.1.1 视知觉的概念阐述
        2.1.2 视知觉动力的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
        2.1.3 完形法则
        2.1.4 视知觉动力理论
    2.2 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分析
        2.2.1 电动汽车的定义
        2.2.2 电动汽车的分类
        2.2.3 电动汽车造型的历史发展
        2.2.4 电动车造型的影响因素
    2.3 视知觉动力理论对于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价值
        2.3.1 设计的复杂性
        2.3.2 造型运动感
第三章 电动汽车造型认知要素的视知觉动力分析
    3.1 电动汽车造型的认知要素分析
        3.1.1 电动汽车造型认知要素的含义
        3.1.2 电动汽车造型的体量分析
        3.1.3 电动汽车造型的形面分析
        3.1.4 电动汽车造型的图形分析
    3.2 视知觉动力的生成式样
        3.2.1 倾斜
        3.2.2 形变
        3.2.3 未完成
        3.2.4 相互作用力
    3.3 体量的视知觉动力分析
        3.3.1 体量的提取与简化
        3.3.2 体量中的视知觉动力生成式样
        3.3.3 比例关系的张力分析
    3.4 形面的视知觉动力分析
        3.4.1 形面的关键属性分析
        3.4.2 形面中的视知觉动力生成式样
    3.5 图形的视知觉动力分析
        3.5.1 图形的提取与简化简化
        3.5.2 图形中的视知觉动力生成式样
第四章 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4.1 视知觉动力的审美机制
        4.1.1 完形的美学认知机制
        4.1.2 简化与逆简化机制
    4.2 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原则
        4.2.1 完形与简化
        4.2.2 张力与逆简化
    4.3 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流程
        4.3.1 设计定位——关键词与意向板
        4.3.2 整体设计——体量
        4.3.3 局部设计——形面与图形
        4.3.4 设计优化——简化与逆简化
    4.4 电动汽车造型的视知觉动力审美评价方法
        4.4.1 保尼尔心理曲线法
        4.4.2 词检表法
第五章 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实践
    5.1 设计定位分析
        5.1.1 用户分析与概念建立
        5.1.2 关键词与意象板
    5.2 造型方案
        5.2.1 概念草图阶段
        5.2.2 体量设计
        5.2.3 形面设计
        5.2.4 图形设计
        5.2.5 方案效果图
    5.3 方案评价
        5.3.1 保尼尔心理曲线法
        5.3.2 词检表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作品集

(10)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在起居空间中的设计研究 ——以柳条材料编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起居空间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情感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2 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
    2.1 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综述
    2.2 柳编工艺现状
        2.2.1 柳编历史发展与现今分布
        2.2.2 柳编编织工艺概述
        2.2.3 柳编制品种类
        2.2.4 主产区发展现状
    2.3 柳编家具概述
        2.3.1 柳编家具特点
        2.3.2 柳编家具分类
    2.4 与相关类家具比较
3 起居空间柳编家具应用分析
    3.1 起居空间概述
        3.1.1 起居空间演变发展
        3.1.2 起居空间基本需求及功能划分
        3.1.3 起居空间人群差异
    3.2 柳编家具优势
        3.2.1 材料优势
        3.2.2 生产优势
        3.2.3 造型优势
    3.3 柳编家具在起居空间中作用分析
        3.3.1 美化空间
        3.3.2 体现品味
        3.3.3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4 基于三层次理论的柳编家具设计
    4.1 情感化设计之三层次理论
        4.1.1 情感化设计概述
        4.1.2 三层次理论
    4.2 柳编制品使用人群分析
    4.3 基于本能层的柳编家具设计
        4.3.1 点线面元素设计
        4.3.2 色彩
        4.3.3 肌理
        4.3.4 造型仿生
        4.3.5 文化内涵
        4.3.6 五感体验与外观设计
        4.3.7 设计方法
        4.3.8 小结
    4.4 基于行为层的柳编家具设计
        4.4.1 家具基本功能
        4.4.2 家具功能合理叠加
        4.4.3 柳编家具易用性
        4.4.4 设计原则
        4.4.5 小结
    4.5 基于反思层的柳编家具设计
        4.5.1 用产品引发回忆
        4.5.2 体现个人形象应用
        4.5.3 实现消费者内心需求
        4.5.4 设计原则
        4.5.5 小结
5 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设计分析
    5.1 环保型设计
    5.2 文化型设计
    5.3 趣味型设计
        5.3.1 仿生
        5.3.2 反常与反差
        5.3.3 五感刺激
        5.3.4 社会热点与流行趋势
        5.3.5 再现回忆
    5.4 简约型设计
    5.5 设计实践
        5.5.1 家具形式定位
        5.5.2 方案确定与深化
        5.5.3 方案推敲与细化
        5.5.4 方案效果图与配色方案
        5.5.5 尺寸数据
        5.5.6 实物模型制作与展示
        5.5.7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产品语义差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艺术设计中现代构成的意象群化组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寨苗族蜡染视觉语言的现代设计与应用[D]. 徐博研.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从非洲石刻几何图案论艺术设计的起源及其形式法则[J]. 葛洪波. 美术大观, 2020(09)
  • [3]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D]. 廖一思. 江南大学, 2020(01)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当代首饰的意象形式语言研究[D]. 彭星星.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联结性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D]. 孔祥天娇.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7]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群化构成价值与传播研究[D]. 唐育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符号学的汉字创意设计修辞方法应用研究[D]. 李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基于视知觉动力理论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研究[D]. 沈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速生植物材料编织家具在起居空间中的设计研究 ——以柳条材料编织为例[D]. 梁文强.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艺术设计中现代构图的意象组组合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