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几点思考

关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几点思考

一、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言仲[1](2020)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重新引入,给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直接影响损益,使得上市公司的利润有了更大的可操作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一般表现为利润的剧烈波动,鉴于公允价值和利润的直接影响关系,本文主要选用保利地产年报中利润表中的项目构建盈余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净利润现金差异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这七个指标的分析,发现保利地产在2014年—2018年盈余波动性较大,公司盈余质量不佳,初步探测保利地产可能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对保利地产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这几个指标的分析,发现保利地产存在利用营业外收支净额、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但是由于保利地产为非金融类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并不明显。为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结合保利地产自身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了规范和限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建议。

李苗[2](2020)在《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权激励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股权激励模式的科学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虽然已有研究在企业规模、成长性、公司治理等企业特征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主要是基于被激励对象是属同质性的假设,而实际中,被激励对象可能并非是同质的。众所周知,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性,而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激励管理层为股东价值服务,那么在进行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时,如果依据高管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能否使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基于此,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会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影响吗?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财务披露丑闻、盈余操纵等事件,部分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是引发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源之一,为了降低这一行为的发生,公司理应从高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着手,而股权激励模式恰是激励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和首要因素。那么,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了高管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高管的认知、情绪和价值观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可能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现有文献主要是从高管学历、年龄等因素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些均属于高管内在特性,而高管的社会资本、两职合一和高管持股等外在特征也可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研究对此较少涉及。基于此,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由上述分析可知,高管特征可能影响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与此同时,股权激励模式又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进一步提出股权激励模式可能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中发挥中介传导效应?此外,虽然股权激励模式会影响高管的盈余管理,然而股权激励仅仅属于高管报酬的一部分,而高管盈余管理的发生动机,通常是取决于其总报酬。从已有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单一的高管报酬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没有将高管报酬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来分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那么,高管货币薪酬作为高管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会与股权激励综合影响着盈余管理?基于此,进一步提出第四个研究问题,高管货币薪酬是否会对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高阶理论,创新性地从高管内在与外在特征角度探讨了其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之间的影响路径是通过决策行为这一中间关键点产生影响。通过对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年长、任期长、学历高、社会资本丰富、两职合一以及持股比例低的高管,公司应选择授予其限制性股票模式;相反,对于年轻、任期短、学历低、社会资本欠缺、两职分离独立以及持股比例高的高管,公司应该选择授予其股票期权模式;同时,高管性别这一特征对其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限制的原因。研究结论对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上市公司在选择高管股权激励模式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特征因素,还应结合高管特征因素,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股权激励模式。(2)本文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盈余管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系统、深入地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及路径。研究了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而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又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从这两方面分别探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更容易导致高管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起到局部中介效应,表明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也存在着直接影响关系,具体地,高管年龄、学历、任期、社会资本、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有显着负向影响;男性高管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研究。本文从微观行为即高管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视角来揭示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影响盈余管理不仅仅包括公司特征因素,高管特征在其中也具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拓宽了已有的盈余管理研究,补充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在提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方面、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效发展、降低和消除高管进行盈余管理而侵害相关投资利益者具有现实意义。(3)创新性地揭示了高管盈余管理行为是其各报酬部分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仅仅取决于股权激励,通常也会结合其他报酬的情况来共同决定最终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中起到“倒U型”的调节作用。

陶薪宇[3](2020)在《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以房地产上市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质押融资,是资本市场中的融资方式之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逐渐变成股东最常用的融资方式之一。逐渐变的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房地产行业有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的特点,资金需求量大,股权质押融资缓解了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压力。而由于质权人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企业价值更好的融资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当企业股权质押后,为了稳定股价,大股东有强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在股权质押后,质权人会更加关注大股东的行为,因此大股东会尽量选择更隐蔽的方式稳定股价,即,将应计盈余管理逐渐变成真实盈余管理。产权性质是一个企业的特有属性,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股权质押行为可能对后续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前述观点,本文将着眼点主要放在股权质押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上,同时将企业的产权性质作为变量,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房地产行业大股东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国有与非国有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选择的影响。首先,本文对涉及到的股权质押、盈余管理、产权性质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盈余管理的度量做出了说明。然后,对所运用到的基础理论进行表述,进行机理分析后提出相应的假设。最后,针对2014年-2018年A股房地产行业上市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分别通过对全市场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前十大股东股权质押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后着重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房地产行业中,国有和非国有房地产企业大股东股权质押率越高,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但是,相对于非国有房地产企业,国有房地产企业更加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并且房地产企业的国有产权性质会抑制股股权质押率提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即对二者的关系起反向调节作用。

贾巧玉[4](2020)在《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改革开放的成功到“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再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向来致力于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取推动内地资本市场达到“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发展状态。内地企业赴境外交叉上市是我国资本市场连接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香港作为亚洲与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是我国内地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之地。本文以在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同时交叉上市的A+H企业为样本,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探讨香港更为严格的法律和信息披露标准是否能够发挥绑定作用。绑定假说(Bonding Hypothesis)是近年来学术界用以解释交叉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特征的重要理论,主要内容为企业到外部监管更严格的资本市场交叉上市,有利于缓解代理问题,改善公司治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方法日益创新,国内学者们采用不同数据对绑定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沈红波等,2009;辛清泉等,2010;王亚星等,2012;李双燕等,2013;周开国等,2014;董秀良等,2016)。已有相关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度量并不全面,且止步于探讨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继续研究该影响带来的企业绩效变动。因此,鉴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很难评价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利弊。本文利用2007年至2016年A+H交叉上市企业及其配对纯A股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引发的企业未来业绩的变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就法律体系而言,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效率均高于内地;就信息披露标准而言,以两地资本市场采用的会计准则为比较对象研究发现,相较遵循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利润表,遵循IFRS的利润表具有增量信息,反映出香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标准更为严格的事实。第二,A+H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显着低于配对的纯A股企业,说明香港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和信息披露标准发挥了绑定作用,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约束其盈余管理行为。第三,资本市场中应计盈余管理以有效契约观为主导动机,其与企业未来业绩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占主导地位,其与企业未来业绩负相关。因此,采用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交叉上市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负向影响,而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正向影响。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首先,已有研究探讨了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没有直接度量盈余管理水平,或者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而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鉴于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已有研究未能全面呈现交叉上市的影响,且说服力不强。因此,本文同时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检验交叉上市对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存在重复计量的问题,本文在度量应计盈余管理时,尽量剔除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干扰,证明了交叉上市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且全面。其次,传统研究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未来业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有负向影响,但是,在不考虑企业未来业绩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是不严谨的。企业未来披露的业绩可能受到当期盈余管理在未来各期反转的影响,也可能受到未来各期实施盈余管理的影响,因而不能代表企业未来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本文改进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度量方法,从当期披露业绩中剔除来自盈余管理的部分,得到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进而检验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得到了与传统研究不同的结论,即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正向影响,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负向影响。其中,应计盈余管理对于维持债务契约有效性有显着作用的研究结果,打破了外界认为盈余管理是投机行为的固有偏见,证明了盈余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益的一面。再次,已有研究关注了交叉上市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检验其影响路径。本文在检验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之后,继续将盈余管理作为中介变量提取出来,检验了交叉上市通过影响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产生的影响,不仅分离出交叉上市影响企业未来业绩的盈余管理路径,也明确了交叉上市影响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有助于客观评价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会计准则比较视角对比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标准,尽管我国2007年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但二者在利润表格式与准则内容两方面尚存差异。与以往比较我国旧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内容差异的研究不同,本文立足于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准则内容和报表格式两方面差异,研究发现两方面尚存差异均能给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利润表数据越大,越能够给A股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反映出香港信息披露制度更加严格的现实,同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基于我国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信息披露标准的差异,检验了A+H交叉上市通过影响盈余管理继而对企业未来业绩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监管者及投资者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支持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鉴于投资者关注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经营利润、资产减值和资产重估,建议会计准则制定者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将这些项目作为核心数据加以列报,以便于投资者对盈余数据加以比较,增强其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理解。其次,研究结论有助于监管者和投资者洞悉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被大股东和管理层视作攫取私利的主要手段,而资本市场中大多应计盈余管理旨在缓解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维护企业价值,从而维护债务契约有效性。因此,在我国内地资本市场借鉴吸收境外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盈余管理作为企业重要财务战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避免轻易给盈余管理贴上“管理层舞弊”的标签,从而一味追求高盈余质量。

孙诗璐[5](2020)在《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保持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缴纳税收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营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逐渐显现,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开始“戴红帽”,开始掀起一场组建党组织的热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小米、乐视等知名民企宣布设置党委会。已有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也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何轩和马骏,2018;李世刚和章卫东,2018),考察民企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经济后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对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在动机上看,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基层党组织,取得信息政策、经营合法性等资源,以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党组织对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员工权益、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可见,无论实务界还是学术界,均把视线聚焦于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相关问题身上,对于民营企业党组织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盈余质量为视角,检验民企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作为公司信息披露的核心部分,盈余信息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最直接依据,其质量的高低将会影响外部投资者的决策质量,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理论回顾,梳理了我国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历史沿革,并选取盈余管理、财务重述及盈余信息披露及时性三个维度,考察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目前,从“蓝田股份”和“银广夏”到“绿大地”和“万福生科”,财务舞弊事件频频发生,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经营和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机制,往往对盈余信息的可靠性能够发挥治理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理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有效发挥党组织的治理作用,并且有助于促进两种治理机制的有效结合,故本文进一步结合内部控制质量的调节作用,考察其对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与盈余质量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第一,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首先,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呈显着负相关,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能够显着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其次,结合内部控制这一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低质量的内部控制的企业中存在,而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的企业中不存在。这表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在企业经营各个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合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这与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目标高度一致,进而形成一种替代关系。最后,在进一步研究中,从三个视角对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作用进行检验。一是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后,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明显下降,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不仅能够管理者的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同时对基于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的盈余操纵行为也起到一定抑制效应;二是考虑到其他内外公司治理环境的影响,本文发现当外部制度效率较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较低时,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更强,这意味着民企党组织嵌入后,其治理作用的发挥依赖外部完善的制度环境,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能够弥补企业监管职能的缺失;三是本文发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表明考虑到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在民营企业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得到增强。第二,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呈显着负相关,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能够规范、监管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对管理层的无意或有意的错报发挥抑制作用,从而财务重述这一激进的财务决策更为稳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其次,考虑内部控制质量这一内部治理机制,本文发现在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情形下,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抑制财务重述的效应更显着,而在内部控制较高的情形下不显着。最后,本文在进一步研究中,考虑到其他内外公司治理环境的影响,本文发现当外部制度效率较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较低时,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降低财务重述发生的概率更为显着,这表明民营企业党组织治理作用的发挥需要外部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同时能够弥补企业监管职能的缺失,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本文还发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党中央高度提倡加强党的建设,促使党组织对民营企业的治理作用更强,民营企业党组织嵌入后,其治理参与对财务重述发生的监管效应更强。第三,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本文发现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年度财务报告时滞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意味着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监督作用,促使年度财务报告的时滞现象有所改善,进而提高了盈余披露及时性。并且在高质量内部控制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高盈余披露及时性更加显着,表明党组织能够弥补企业内部控制在职能上的不足;此外,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结合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并发现在外部制度效率较高和独立董事比例较多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高盈余披露及时性的效应更加显着。这意味着从外部机制上看,高效的制度效率是党组织发挥治理作用的必要条件,从内部机制上,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所发挥的咨询和监管职能产生一种替代关系,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本文还发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升盈余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效应更强。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首先,丰富和补充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文献,加深了在中国制度环境下对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目前,学术界针对政治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往文献大多聚焦于政治选举、管理者的政治背景等方面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影响;而对于党组织的经济效应更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且普遍关注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是否发挥治理作用,忽视了对民营企业党组织治理作用的研究。党组织嵌入到民营企业内部的数量和程度都难以与国有企业相比,且由于民营企业党建缺少清晰的理论体系,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公司治理效应依然停留在理论探究和范式总结层面,相关文献实证文献很少。因此,本文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探究党组织嵌入所带来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非公有制经济体的基层党组织影响公司价值提供了一条较为详尽的路径选择。其次,丰富和拓展了盈余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目前,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成熟。已有研究考察了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及高管个人特征等内部治理因素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探讨民营企业党组织的治理参与这一具有政党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财务重述行为以及盈余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为民营企业提升盈余质量、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的现实依据,力图为民营企业解决当前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提供可行性方案。再次,进一步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这一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对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治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本文还结合了公司外部制度环境、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加强党的领导等因素,考察制度效率、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党的“十八大”召开对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治理之间关系的作用,提高了本研究的综合性,同时也丰富了现有关于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最后,从实践来看,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时,面临着党建目标与公司经营目标相冲突,党组织与公司主体之间存在离散性、组织凝聚力不足以及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因此,众多学者担忧民营企业中的党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实际职能作用。目前,仅有少量文献从审计意见、工人福利等角度探讨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本文则从盈余质量这一新的视角,揭示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在会计信息方面所形成的治理效应,为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有助于正确认识党组织在民营企业的角色与定位,为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新线索。

陈东华[6](2020)在《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与演进研究》文中认为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是当前全球公司治理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也较为突出。上市公司大股东无视公司长远发展和中小股东利益,实施无序减持、关联担保、频繁派发高额的现金红利、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资产注入、定向增发与盈余管理等利益输送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进入全流通时代,大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从制度上趋于一致,但股改仍未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特征,上市公司仍然存在“一股独大”或多个大股东,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依然会利用控制权进行掏空上市公司,进而攫取控制权私利,掏空的方式表现更为隐蔽。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权的分离,并利用股权控制链和社会资本控制链“双重控制链”加大侵害中小股东利益。那么在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即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动机与决策机制是什么?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如何适配?)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如何演进?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如何治理?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立足全流通背景下研究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以及演进,通过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博弈分析以及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变量的适配关系研究,从而打开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黑箱”,并对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进行实证检验;从现金股利政策、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三个方面探讨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从决策层面的微观视角探讨中国情境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治理机制。本文研究主要的结论如下:(1)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如下:(1)现代企业制度为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安排,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主要取决于控股股东利益获取和成本补偿,私人成本必然使得控股股东有强烈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2)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是控股股东个体特征与情境特征相互适配的复杂过程。(2)聚焦于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并考察董事会特征在控股股东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中的调节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现金股利政策负相关,并在一度程度上呈现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控制权与现金股利政策显着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现金股利政策显着正相关。现金股利政策既是控股股东掏空的工具,也是掩饰掏空的面具。(2)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股权制衡很难制衡控股股东隐蔽的掏空行为。(3)两职合一能够增强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4)董事会独立性显着减弱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3)聚焦于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并考察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现金流权与关联交易负相关,并在一度程度上呈现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呈现“激励-壁垒”效应,金字塔持股为控股股东掏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2)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不仅难以制衡控股股东隐蔽的掏空行为,还有可能与控股股东合谋。(3)面对隐蔽的掏空行为,独立董事没有完全发挥独立监督职能。两职合一情况下,独立董事可能沦为“花瓶董事”的境地。(4)两职合一能够增强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5)董事会独立性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有所减弱。(4)聚焦于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考察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并在一度程度上呈现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呈现“激励-壁垒”效应,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为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2)第二大股东至第十大股东不仅难以制衡控股股东隐蔽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有可能与控股股东合谋,达成利益同盟。(3)面对控股股东隐蔽的盈余管理行为,独立董事可能由于缺乏内部信息,导致不能完全发挥其独立监督职能。(4)两职合一能够增强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5)董事会独立性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有所减弱。(5)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从现金股利政策、关联交易以及盈余管理三个方面阐述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路径如下:(1)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意愿不断增强,现金股利发放差异较大,现金股利政策既是控股股东掏空的工具,也是掩饰掏空的面具。(2)控股股东采取更加隐蔽的关联交易进行掏空,金字塔持股或交叉持股为控股股东掏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3)控股股东采取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配合其掏空行为,盈余管理是掩饰掏空的工具。(4)在既定利益输送程度的约束下,出于掏空行为的成本、收益比较,控股股东偏好选择关联交易这种利益输送行为,即现金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存在替代关系。本文研究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通过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动机与决策机制博弈分析以及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研究,深入阐述了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从控股股东自身的行为能力、行为动机以及外部法律环境三方面,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决策机制分析框架。从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分析概念模型。(2)以往研究大股东掏空行为大多从某一个视角,研究问题单一,且没有区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影响,研究结论不统一。本文从现金股利政策、关联交易以及盈余管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路径如下:(1)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意愿不断增强,现金股利发放差异较大,现金股利政策既是控股股东掏空的工具,也是掩饰掏空的面具。(2)控股股东采取更加隐蔽的关联交易进行掏空。(3)盈余管理是掩饰掏空的工具。(4)现金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存在替代关系。

王欣彤[7](2020)在《盈余管理视角下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由于两权分离趋势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日益明显,而国外的多数公司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的方式缓解该项问题。自2006年我国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之后,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途径,管理者激励机制将管理者利益、股东利益与公司绩效紧密相连,有效地提高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管理者利益与公司绩效相关联的情况下,管理者极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信息优势操纵公司盈余,进行盈余管理活动,进而使管理者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创新性的将盈余管理作为内生性因素纳入到研究中来,对比分析在剔除盈余管理因素前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剔除盈余管理因素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本文考虑到公司在不同的股权性质背景下可能面临的公司相关政策与内部监督环境不同,从而可能导致盈余管理作为内生变量对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的影响作用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比回归结果以分析不同股权性质的背景因素对于把盈余管理作为内生性因素来探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有何影响,而这个角度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被过多的关注。本文选取2013—2017年深证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将盈余管理作为内生性变量,利用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出盈余管理的具体数值,并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操作,从而将剔除盈余管理因素前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上市公司所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剔除盈余管理因素前,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在剔除盈余管理因素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未呈现出显着的相关关系。另外,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促进作用,仅在国有上市公司有所体现,但这种现象并未体现到非国有上市公司当中。最后,对于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在剔除盈余管理因素之前,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均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剔除盈余管理因素之后,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均无显着的相关关系。上述结论的得出,丰富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同时为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在考察股权激励是否会促进公司绩效的提升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即股权激励的实施,很有可能会促进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若不考虑盈余管理因素的影响,单纯从公司绩效是否提升来判断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是否成功过于片面。此外,本文的结论,有助于不同股权性质背景的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期间,基于自身不用公司环境及政策进行考量提供依据,从而制定出更适合本公司发展的股权激励计划,以达到提高管理者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

张源[8](2020)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多,盈余管理行为在很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农业上市公司融资难、盈利低,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压力更大,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更多。然而,盈余管理是把双刃剑,农业上市公司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促进农业公司获取资金、得到恰当的资金补助,以间接的方式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公司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但也有其弊端,采用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来粉饰报表,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损害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导致很多不良的后果。由于农业上市公司的重要性,本文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指出了现阶段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将农业作为发展重点的研究背景,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学科基础,研究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列举出资产减值、政府补助、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董事会特征、销售费用这6个盈余管理影响因素,提出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的相对变化额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政府补助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国有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管理层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董事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销售费用的相对变化额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这9个假设,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农业与非农业行业上市公司,以及沪市与深市农业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以体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殊性,借鉴修正的琼斯模型,考虑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的特点,将生产性生物资产加入琼斯模型,构建新的回归模型,用spss17.0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实证对比分析了农业与非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沪深农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对比发现,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资产减值损失变动额、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董事会的独立性负相关;非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资产减值损失变动额、公司规模正相关,与销售费用、政府补助、国有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沪市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董事会的独立性负相关;深市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销售费用变动额、资产减值损失变动额、国有股比例、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董事会的独立性负相关。根据对比分析结果,针对资产减值准备标准及其披露,生物资产准则的执行和生物资产信息的披露,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对本文作出总结与展望。

王雨鹤[9](2020)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文中提出1995年中国出台了《担保法》来规定股权质押制度。于是从1995年之后,企业开始广泛使用股权质押这一方式融资,对于有融资困难的企业,股权质押成为了融资的手段,由于股权质押的门槛较低,所以股权质押融资也在规模逐渐扩大。截止2019年初,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总量达到6245.12亿股。东亚地区的企业较多的存在有控股股东的现象,中国作为亚洲的主要国家,存在控股股东的现象也更多,所以在近几年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情况也逐渐增多。但是当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存在着第二类代理问题的前提下,股权质押行为无疑会扩大这种代理问题,又因为质押资金投向的多元化,所以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之后有动机去通过关联交易、融资担保等行为“掏空”上市公司,以权谋私,占用公司质押资金,导致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减少,使公司的投资效率降低,也降低了企业的价值。但是也有控股股东会很好的利用质押资金,投入上市公司,勤于经营,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与企业价值。对于企业来说,投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和环节,投资决策决定着企业投资效率的髙低,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的股票价格和企业的总体价值。因此,本文将研究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是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的,本文将会采用具体理论和数据论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本文会考虑盈余管理时如何通过中介作用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中施加影响的。己有的关于股权质押的研究,大多直接研究了股权质押会影响公司的投资效率,股权质押会加重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等。但是少有文献研究者其各因素中间的中介作用。因此本文更侧重的是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如何通过中间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而不是直接研究股权质押直接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与投资效率的简单关系,本文将从两者关系的中间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能更加了解股东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本文研究了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是怎样通过中间机制来对企业投资效率造成影响的。本文选择了2011-2018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加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也就是说进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其投资效率会下降;(2)在企业进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前提下,无论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加重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但是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后,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更多的采用真实盈余管理。(3)在企业进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时,会通过对盈余管理的变化对企业的投资效率造成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股权质押所带来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展,丰富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因素的研究,也丰富了委托代理理论下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研究成果。从应用角度来说,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政府部门更严格的监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行为,为政府建立完备的监督体制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我国可以进一步完善股权质押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还可以帮助外部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警惕股权质押公司的各种投资行为,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深入的了解作为控股股东的个人行为,股权质押是如何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希望可以帮助企业的中小股东,避免他们的利益被侵占。

朱嘉铭[10](2020)在《光一科技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及经济后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商誉,是当前会计界高度关注的话题。2018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频现商誉“爆雷”事件,许多公司在合并发生后的两到三年内都陆续对商誉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而商誉减值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其背后通常伴随着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与经济后果,希望为投资者敲响警钟,同时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商誉准则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与事件研究法重点分析了下列内容:(1)光一科技对索瑞电气的合并商誉在初始确认时存在高估风险,采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并不恰当,在后续计量时未按照准则要求进行减值测试,对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估计不恰当,商誉减值的计提受管理层主观影响较大,偏离商誉的经济实质;(2)光一科技管理层存在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包括资本市场动机与高管个人动机,且商誉减值与无形资产减值很有可能是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3)光一科技的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中的反应是消极的,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短期、长期市场反应均是负面的;(4)盈余管理行为对光一科技的经营绩效指标也造成了较大影响,将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都拉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最后,本文从公司与投资者两个层面得到启示,并对监管层面与准则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上市公司并购时应当充分考虑内部与外部环境,防止出现偏离实际的商誉,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应当充分考虑预期未来状况;中小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当重点关注商誉,包括商誉的形成过程以及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监管层应当加强对重要交易方的制约;企业会计准则可考虑细化资产组认定标准、探索商誉摊销与减值并存的模式。

二、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盈余管理、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理论
        2.1.2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2.1.3 盈余管理的方式
    2.2 公允价值相关概念与理论
        2.2.1 公允价值定义及理论
        2.2.2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劣
    2.3 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第三章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与财务状况
    3.1 保利地产情况介绍
        3.1.1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介绍
        3.1.2 房地产行业主要特点
    3.2 保利地产主要财务数据及特点
第四章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分析
    4.1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评价指标
    4.2 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综合评价
        4.2.1 非经常性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4.2.2 净利润现金差异率
        4.2.3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4.2.4 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净利润的比重
        4.2.5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重
        4.2.6 资产减值损失占净利润的比重
        4.2.7 其他综合收益占综合收益总额的比重
第五章 同业对比及保利地产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
    5.1 同行业上市企业盈余管理对比分析
    5.2 盈余管理对保利地产影响
    5.3 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
        5.3.1 合法合规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5.3.2 盈余管理不当会影响财务报表的有效性
        5.3.3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
        5.3.4 会计准则及相关政策有待改善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对上市公司提出建议
        6.2.2 对监管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建议
        6.2.3 对政策层面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股权激励模式的相关研究
        2.1.1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比较研究
        2.1.2 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2.1 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
        2.2.2 盈余管理的计量研究
        2.2.3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高管特征与行为决策的相关研究
    2.4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述评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概念界定
        3.1.1 高管概念界定
        3.1.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3.1.3 股权激励实行程序
    3.2 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分析
    3.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3.1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分析
        3.3.2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与高管行为决策
        3.3.3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高管行为决策
        3.3.4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3.4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5 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5.1 高管内在特征
        3.5.2 高管外在特征
        3.5.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
    3.6 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4.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2 变量定义
        4.1.3 模型设计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内生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1.2 变量定义
        5.1.3 模型设计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变量定义
        6.1.3 模型设计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1 高管特征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2.2 高管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2.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6.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7.高管货币报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7.1 研究设计
        7.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1.2 变量定义
        7.1.3 模型设计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管理启示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3)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以房地产上市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大股东股权质押相关概念
        2.1.2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
    2.3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2.3.1 应计盈余管理的度量
        2.3.2 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控制权私利理论
        3.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 机理分析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大股东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
        3.3.2 不同产权性质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
        3.3.3 产权视角下股权质押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实证设计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择
        4.2.1 因变量
        4.2.2 自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计
    4.4 本章总结
5 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5.1 全市场与十大股东股权质押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相关性分析
        5.1.3 多元回归分析
    5.2 非国有房地产企业大股东股权质押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多元回归分析
    5.3 国有房地产企业大股东股权质押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产权性质对股权质押率与盈余管理的影响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多元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重要概念的界定
        1.2.1 交叉上市
        1.2.2 盈余管理
        1.2.3 企业绩效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主要创新与学术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法与金融理论
        2.1.2 绑定假说
        2.1.3 框架效应
        2.1.4 盈余管理动机
    2.2 文献综述
        2.2.1 交叉上市动因理论与文献综述
        2.2.2 交叉上市与企业绩效的文献综述
        2.2.3 盈余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第3章 交叉上市的法律约束和信息披露约束
    3.1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法律约束
        3.1.1 引言
        3.1.2 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3.1.3 本节小结
    3.2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信息披露约束
        3.2.1 引言
        3.2.2 相关文献回顾
        3.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4 研究设计
        3.2.5 变量设计
        3.2.6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2.7 实证结果与分析
        3.2.8 稳健性检验
        3.2.9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 研究设计
        4.3.1 模型设定
        4.3.2 变量设计
        4.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内生性检验
        4.5.2 “A+B”股作为控制样本的检验
        4.5.3 联立方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叉上市约束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研究设计
        5.3.1 模型设定
        5.3.2 变量设计
        5.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回归分析
        5.4.3 进一步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基于市场绩效的检验
        5.5.2 结构方程模型(SEM)
        5.5.3 真实盈余管理重新度量
    5.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5)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
        1.2.2 盈余质量
        1.2.3 内部控制质量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图
    1.4 研究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党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
        2.1.1 西方政党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
        2.1.2 我国基于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
    2.2 盈余质量的文献回顾
        2.2.1 盈余管理的文献回顾
        2.2.2 财务重述的文献回顾
        2.2.3 盈余披露及时性的文献回顾
    2.3 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文献回顾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制度背景
        3.1.1 民营企业成立党组织现状
        3.1.2 民营企业成立党组织的历史沿革
        3.1.3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3.2 理论基础
        3.2.1 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高层梯队理论
        3.2.4 资源依赖理论
第四章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4.2.2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与检验模型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4.4.3 进一步研究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财务重述
        5.2.2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财务重述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检验模型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5.4.3 进一步研究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2.2 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2.3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披露及时性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与检验模型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检验结果与分析
        6.4.3 进一步研究
        6.4.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股权分置改革与全流通时代
        1.3.2 大股东、控股股东
        1.3.3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终极控股股东
        1.3.4 现金流权、控制权与两权分离度
        1.3.5 控制权私利
        1.3.6 控制权私利行为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新发现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1.1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研究
        2.1.3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绩效”研究
        2.1.4 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决策过程研究
        2.1.5 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趋势
    2.2 相关理论
        2.2.1 产权、所有权与控制权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
        2.3.1 现金股利政策
        2.3.2 关联交易
        2.3.3 盈余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
    3.1 全流通背景下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与决策机制博弈分析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产生的制度根源
        3.1.3 超控制权收益与合理控制权收益
        3.1.4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动机
        3.1.5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决策机制博弈分析
        3.1.6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路径选择
    3.2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与情境因素适配研究
        3.2.1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影响因素
        3.2.2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情境特征因素
        3.2.3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的结构化分析框架
    3.3 本章小结
4 控股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控股股东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
        4.2.2 董事会特征与现金股利政策
        4.2.3 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及度量
        4.3.3 回归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4.3 稳健性检验
    4.5 结论与启示、展望
        4.5.1 结论
        4.5.2 启示
        4.5.3 未来研究展望
    4.6 本章小结
5 控股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与关联交易--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控股股东特征与关联交易
        5.2.2 董事会特征与关联交易
        5.2.3 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及度量
        5.3.3 回归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结论与启示、展望
        5.5.1 结论
        5.5.2 启示
        5.5.3 未来研究展望
    5.6 本章小结
6 控股股东特征、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
        6.2.2 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
        6.2.3 董事会特征调节下控股股东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及度量
        6.3.3 回归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样本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结论与启示、展望
        6.5.1 结论
        6.5.2 启示
        6.5.3 未来研究展望
    6.6 本章小结
7 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演进实证检验--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7.1 问题的提出
    7.2 现金股东政策与盈余管理:掩饰掏空的面具?
        7.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2 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变量定义及度量
        (3)回归模型构建
        7.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1)样本描述性统计
        (2)回归结果分析
        (3)稳健性检验
    7.3 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掩饰掏空的工具?
        7.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2 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变量定义及度量
        (3)回归模型构建
        7.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1)样本描述性统计
        (2)回归结果分析
        (3)稳健性检验
    7.4 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方式选择:关联交易还是现金股利?
        7.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4.2 研究设计
        7.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7.5 结论与启示、展望
        7.5.1 结论
        7.5.2 启示
        7.5.3 未来研究展望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盈余管理视角下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
        1.3.2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1.3.3 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概念
        2.1.1 公司绩效
        2.1.2 股权激励
        2.1.3 盈余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
        2.2.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3.3 变量定义
    3.4 计量模型的选取
        3.4.1 股权激励模型
        3.4.2 盈余管理模型
        3.4.3 公司绩效模型
    3.5 回归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实证检验
        4.2.1 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4.2.2 剔除盈余管理前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
        4.2.3 剔除盈余管理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
        4.2.4 不同股权性质下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1.2.2 盈余管理的研究模型
        1.2.3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1.2.4 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类上市公司
        2.1.2 盈余管理
        2.1.3 生产性生物资产
        2.1.4 政府补助
    2.2 理论基础
        2.2.1 盈余管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性分析
        3.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1.2 变量定义
        3.1.3 模型建立及检验
    3.2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及其信息披露存在隐患
        3.2.2 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核算困难
        3.2.3 农业上市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紧迫
        3.2.4 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4.1 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特点分析
    4.2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
        4.2.1 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2.2 政府补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2.3 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2.4 管理层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2.5 董事会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2.6 销售费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1 农业上市公司行业总体影响因素分析
        5.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1.2 变量定义
        5.1.3 模型建立
        5.1.4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2 农业上市公司沪市、深市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2.1 沪市农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2 深市农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3 沪深农业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的比较
    5.3 农业与非农业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3.1 非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2 农业与非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4 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5.4.1 资产减值标准的具体化及资产减值准备披露的细化
        5.4.2 加强生物资产准则的执行和生物资产信息的披露
        5.4.3 进一步改善农业经营和投资环境
        5.4.4 不断完善管理层激励和独立董事政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股权质押
        1.3.2 投资效率
        1.3.3 股权质押与投资效率
        1.3.4 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
        1.3.5 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
    1.4 文献评述
    1.5 研究思路
2.法律制度与理论基础
    2.1 股权质押
        2.1.1 股权质押法律制度
        2.1.2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股份减持制度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自由现金流假说
3.假设提出
    3.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概念
        3.1.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概念
        3.1.2 盈余管理概念
    3.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3.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投资效率关系分析
    3.4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
    3.5 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
    3.6 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分析
4.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与解释
    4.3 模型设计
5.检验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检验
    5.3 回归分析
        5.3.1 假设1回归及分析
        5.3.2 假设2回归及分析
        5.3.3 假设3回归及分析
        5.3.4 假设4回归及分析
    5.4 稳健型检验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投资效率
        6.1.2 盈余管理的中介作用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光一科技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及经济后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相关准则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4 信号传递理论
    2.2 商誉减值的文献综述
        2.2.1 商誉与商誉减值的经济本质
        2.2.2 商誉减值的影响因素
        2.2.3 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
    2.3 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2.3.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3.2 盈余管理的动机
    2.4 盈余管理与商誉减值相关关系的文献综述
    2.5 文献评述
3 案例介绍
    3.1 光一科技公司介绍
    3.2 商誉减值发生时的政策背景介绍
    3.3 光一科技商誉减值事件回顾
4 案例分析
    4.1 光一科技巨额商誉减值分析
        4.1.1 商誉初始确认高度溢价
        4.1.2 特殊业务模式下收益法不适用
        4.1.3 会计处理存在困难
        4.1.4 商誉后续计量值得商榷
    4.2 光一科技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分析
        4.2.1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4.2.2 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3 光一科技商誉减值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分析
        4.3.1 商誉减值盈余管理引起的市场反应分析
        4.3.2 商誉减值盈余管理前后的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4.4 案例总结
5 启示与建议
    5.1 光一科技商誉减值盈余管理案例启示
        5.1.1 公司层面的启示
        5.1.2 投资者层面的启示
    5.2 应对商誉减值盈余管理的建议
        5.2.1 对监管层面的建议
        5.2.2 对准则层面的建议
    5.3 不足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允价值计量下保利地产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王言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2]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D]. 李苗.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以房地产上市企业为例[D]. 陶薪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贾巧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治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D]. 孙诗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6]控股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形成机理与演进研究[D]. 陈东华.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4)
  • [7]盈余管理视角下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 王欣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 张源.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9]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D]. 王雨鹤.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光一科技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及经济后果分析[D]. 朱嘉铭.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关于盈余管理行为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