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子偏斜论看马克思的自由观

从原子偏斜论看马克思的自由观

一、从原子偏斜理论看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1)在《原子偏斜与政治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臧否,开展了哲学征服宗教的政治自由诉求之研究。马克思高度肯定伊壁鸠鲁之异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偏斜说,以原子偏斜来暗喻具有自由意志与自我意识的政治人。原子偏斜运动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偏离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而自由的必然性规定,这种偏斜是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而以偶然性形式生发而来。原子偏斜的后果就是原子的碰撞与排斥运动,由此带来一个公正的、代表契约和友谊的、全新的自由秩序。原子偏斜的政治自由意蕴探析,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种重要解读进路。

龙娜[2](2020)在《“自我意识”的形而下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灵魂》文中认为"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在分析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阐明了"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在以盛赞口吻分析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过程中看到了"自我意识"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之含义,而"自我意识"的形而下意义是博士论文的灵魂。马克思以原子论隐喻自我意识哲学,原子现实性的展开就是"自我意识"的实现,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意识"从形而上的意义走向形而下的过程。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强调原子偏斜运动是对"自我意识"形而下意义的揭示,而原子的质和作为元素即基质的原子本身是对"自我意识"形而下意义的展开。时间作为自然界的主动形式彰显了感官是现象世界唯一标准的哲学原则,而形而下的"自我意识"在天象中因反对所有的神而获得了绝对性和自由。尽管形而下意义上的"自我意识"非定在中的自由,但看到了问题所在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思想历练为其后来逐渐开展的哲学革命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前提。

王典[3](2020)在《哲学原子论的伦理内涵及其与科学原子论的差别》文中研究说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哲学原子论,哲学原子论是对早期希腊各派别自然哲学的一次综合,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唯物论哲学体系。及至古希腊晚期,伊壁鸠鲁对哲学原子论进一步发展,这主要体现为对自由的论证和提出以幸福为宗旨的伦理学。在漫长的中世纪,哲学原子论遭到禁止,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原子论才得以全面复兴,逐渐成为一股冲击基督教神学的思潮。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哲学原子论也逐渐向科学原子论转变和发展。哲学原子论所讨论的原子和科学原子论所讨论的原子都是物质内部结构中的微小粒子,都有重量、形状和体积的特性。但是,哲学原子论的原子是哲学家思辨推理的产物,原子是现象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是超感知的存在。在原子的运动中,原子的偏斜运动论证了自由。在自由的基础上,哲学原子论以幸福论的伦理学为旨归,论证自由和论证幸福是一体的;而科学原子论的原子是科学家实证分析的对象,原子是可以再分的物质微粒,是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科学原子论对原子的特性和运动进行实证分析和量化表达,不再有自由的位置。科学原子论不再讨论自由,也就不再包含以自由为基础的伦理学。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缘起,在精读原着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解决在研究原子论思想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分析哲学原子论和科学原子论的差别及其内在原因,揭示在当代粒子物理学背景下哲学原子论仍然具有的现实意义,乃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哲学原子论的基本规定及其伦理学转向。德谟克利特创立哲学原子论,伊壁鸠鲁对哲学原子论进一步发展。哲学原子论将原子和虚空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原子具有体积、形状和重量的特性。在基于原子特性的原子的运动方式中,原子的偏斜运动论证了自由。在自由的基础上,哲学原子论以幸福论的伦理学为旨归,论证自由和论证幸福是一体的。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对原子论自由内涵的发现和阐明。分析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原子的特性规定和运动规定上的差别,德谟克利特以世界的多样性的形成来规定原子的特性,以原子的漩涡运动来论证必然性;而伊壁鸠鲁则以本原概念来规定原子的特性,以原子的偏斜运动来论证自由。指明德谟克利特只认识到原子的物质方面,原子的概念还根本没有完成;而伊壁鸠鲁从原子的概念本身出发,原子的偏斜运动论证了自由,原子的自由的排斥运动是偏斜运动的实现,原子的概念真正完成。第四部分论述科学原子论对自由内涵的拒斥。在漫长的中世纪,哲学原子论遭到禁止。直到17世纪,伽桑狄对哲学原子论进行了全面的复兴。在17至18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为原子论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在19世纪,化学家道尔顿测定原子的相对质量,标志着科学原子论的建立和哲学原子论向科学原子论转变的最终完成。在20世纪,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比原子更小的电子并提出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科学家对原子进行实证分析和量化表达,量子力学逐步建立,在原子的运动中不再有自由的位置,也就不再包含以自由为基础的伦理学。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和反思,阐明哲学原子论以伦理学为旨归和科学原子论对伦理学的拒斥的内在原因。哲学原子论所讨论的原子是哲学家思辨推理的产物,原子是现象世界的本原,原子是自由运动的,在自由的基础上,哲学原子论以幸福论的伦理学为旨归;而科学原子论所讨论的原子是科学家实证分析的对象,原子是可感知的存在,原子的运动是非自由的,不再讨论自由也就不再包含以自由为基础的伦理学。科学建立在关于世界万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的信念之上,这种信念被概括和加强在关于世界状态之决定论的形而上学原理中。而自由构成关于人类行为的形而上学原理,让我们成为超出决定论的存在者。1我们应该正视科学的界限,如果只是一味地发展科学,而忽视对于人的自由和幸福的思考,那么用科学来造福人类就是一句空话。哲学原子论对自由的论证和以幸福为宗旨的伦理学,在当代粒子物理学背景下,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韩宝莉[4](2020)在《青年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 ——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十分关注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伊壁鸠鲁作为古希腊时期撼动古典哲学的哲人,他的“快乐哲学”和反宗教精神以及原子论中自我意识的火花启发了青年马克思。因此面对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指责和批评,马克思做出了相应的反驳。本文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和《博士论文》为主要文本依托,再结合伊壁鸠鲁和普鲁塔克的相关文献来对比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第一章为导论,阐明为何要以《笔记》和《博士论文》为文本依托,以及为何要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分歧。结合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以便为正文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章是以《笔记》中的《笔记二》、《笔记三》、《笔记四》为文本依托,分析马克思是如何反驳普鲁塔克的。他摘录了普鲁塔克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直接批判,第二篇是普鲁塔克对科洛特的批判。马克思在摘录的同时都进行了反批判,可见马克思在为伊壁鸠鲁及其学派正名,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例如:评价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神在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哲人式的“不动心”意义何在,以及感觉是否有可靠性。这些讨论视角将成为《博士论文》的重要思想来源。第三章以《博士论文》为依托,按照正文、附注、附录的顺序来分析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批判。首先马克思在正文中五次提及普鲁塔克,他主要围绕着原子论是否是剽窃来的、原子偏斜运动是否无意义进行反驳,除此之外还包括对普鲁塔克宗教观念的批评。其次,在附录中单独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观念进行批判,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部分:“对人同神的关系”、“个人的不死”。由于“对人同神的关系”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这里做了许多推测性的讨论,如有问题还望多指正。现存的“个人的不死”这部分与《笔记三》相同,所以不再赘述。最后是在附注的第一部分中提及了《希腊罗马名人列传》中基姆布利人的故事。第四章分析青年马克思对普鲁塔克展开批判的理论成果——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何以是马克思“新哲学”的重要铺垫,以及这两大批判力量在马克思哲学的未来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建构“人”的哲学的理论铺垫,马克思从中生发出对人类主体性的关心,最后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从而助力于人的解放。对宗教的批判最初是理性批判,随着对现实的深入理解和考察,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入手找出宗教问题的根源,最后发展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最后部分是结语和致谢。

刘东方[5](2020)在《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兼评哈耶克自由思想》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自由思想表现为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个性,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主题,是他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终身奋斗的理想诉求。进入20世纪以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自由思想受到了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批评和挑战,但在哈耶克的批评中存在着对马克思的极大误解。因此,通过阐述马克思自由思想,并回应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自由的批评与挑战来证立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本文的主题。本文首先梳理了马克思自由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历程。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盛行,无产阶级为了自身解放而努力挣扎的时代,这为其自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古希腊开始,自由就被作为哲学的中心主题,在整个哲学体系演进、发展过程中,自由成为了人们不断追寻和探索的“价值红线”。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对自由概念的界定和阐释都表现为抽象性和先验性,忽略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继承传统自由思想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了实践论颠倒,把自由从天国拉回到了现实。从马克思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所阐述的自由对必然性的反叛和现实性出场,到《共产党宣言》中确立的个人自由与全体自由和解的问世,彰显了马克思自由思想从形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批判并纠正了传统自由思想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自由的虚假性。通过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深刻分析,梳理他对传统自由思想的实践论颠倒所确立的实践哲学基础,总结出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含义及其相关规定。自由的含义是指建立在自由劳动基础之上实现的自由个性,自由劳动和个性才能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双重规定。自由个性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所确立的理想社会状态。自由劳动、个性才能、自由个性彼此是相互依存关系,自由劳动是根基,个性才能是条件,自由个性是理想,三者的统一才能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的理想状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自由含义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人的自由个性状态实现过程中所包含的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自身条件是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条件是指共同占有社会生产能力,实现这两个前提条件是自由个性得以彰显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规律的揭示和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必将超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既是理论上的预设,也是现实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和实现自由个性的必然形态。本文以对比的形式对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哈耶克自由思想以及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梳理。首先,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自由竞争所导致的阶级对立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自由思想具有严格二重化特征,表现为经济自由制度和政治自由制度两重维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自由是满足少数人自由的形式自由,不具有普遍性,同时资本主义这种严格二重化的分立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抹杀。其次,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社会主义自由的优越性回应了哈耶克的批评与挑战,马克思社会主义自由的确立是针对世界范围内落后国家的理论指导,落后国家只有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增大整体实力,进而带领人民走向自由之路实现自由个性。本文将在解读马克思原着基础上阐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总结、阐释自由的含义,进而批判资本主义个人自由的弊端和局限,回应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评与挑战,以此证立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深刻性、科学性、合理性。

张乐丹[6](2020)在《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是他早期的哲学着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索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本论文的根本旨趣。众所周知,马克思在1841年时期已经转向黑格尔,他吸收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青年黑格尔派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进行剖析和阐述,以期推翻以往哲学家的伊壁鸠鲁哲学是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抄袭的观念,并以辩证法为批判的武器为自我意识哲学寻找出路。本文的核心思路是剖析《博士论文》中的辩证法思想,深入挖掘他在青年时期的思想状态,尤其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方面的吸收和批判,并揭示对辩证法进行扬弃的理论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博士论文》的创作背景和历程,阐述其中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将论文中的辩证法思想与黑格尔、鲍威尔的思想进行比较,探究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独特性,展示《博士论文》中辩证法思想体现的价值。

赵明秋[7](2019)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由思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马克思与伊壁鸠鲁的思想关系为主线,以自由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进行文本解读。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总结了思想史上哲学家们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的贬抑之后,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马克思认为:直线运动以原子运动定在的方式而存在,我们将它比喻成物质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作为原子的个别性表现形式的原子偏斜,我们把它比喻成自由本身;排斥是个体为了摆脱离定在的限制从而获得自由的一种象征。马克思把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比较之后,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马克思一方面对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中所包含的自由思想进行了高度赞扬;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伊壁鸠鲁哲学所说的“原子”类比为人,进而形成了初步的自由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发觉伊壁鸠鲁所追求的自由只有在绝对理念中才能实现,因此,这种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因为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切的实物都受到了特定的限制,但是一切受到限制的东西又不是自由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伊壁鸠鲁本人所提倡的“自由”仅仅只是一种“个人意识自由”的象征。这种自由与马克思所提倡的自由截然不同,马克思所最求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仅体现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更重主要的是使人们获取行动上的自由。人的行动代表着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想要在真正意义上研究自由,始终不能离开人们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在定在中研究自由。马克思在继承了伊壁鸠鲁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超越,他试图通过解放来实现“人的自由且全面发展”。

陈德超[8](2019)在《马克思时间观维度下的幸福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幸福和时间历来都是人们密切关注的中心话题,它们看似毫无联系,但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二者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在马克思的时间观与幸福观内,作为客观物质存在主体的人是二者研究的共同起点,从马克思的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这两个维度分别来把握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即可找到人们对物质幸福依赖以及对精神幸福追求的原因。马克思提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的论断。在这里,马克思的时间观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一种纯粹自然的、机械化的范畴而是给时间带来一种属人的全新阐释,将与时间对应的主体从物质范畴转变为现实社会关系中生产劳动着的人,将时间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劳动、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问题联系起来。在马克思看来,幸福是由人所创造被人所享受的,而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人的现实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人的本质出发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关系则是构成其时间观与幸福观之间的桥梁。马克思的时间尺度也正是通过生产劳动与社会关系这两个途径从而成为人积极存在的表现形式,不仅构成人的生命尺度更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空间。而作为其时间观最终落脚点的自由时间是马克思幸福观在其时间观维度下的最终体现,即由个人到全体,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全人类解放思想的起始点。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马克思时间观和幸福观的研究是往往是呈一种分隔开来的态势,并未将两者联系起来。本文将以两者如何得以联系为主线,从一种独特的角度来论述人这一主体如何在时间中进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自由发展的一种可能。

陈慧芯[9](2019)在《论自由的实现 ——基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解读》文中认为自由是实现人全面发展自身的前提,马克思毕生都在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奋斗着。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则开启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开端,作为马克思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充分展示了青年马克思的自由思想。通过《博士论文》马克思开始对自由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系统思考。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从而有了后续伟大哲学思想的诞生。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围绕的核心也都是立足于指导全世界的人民实现全面自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对《博士论文》的深入研究就具有了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本文考察了《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来源,具体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写作背景和理论语境两方面去展开。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在马克思开始着手《博士论文》写作之前,德国的社会现实环境就对青年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对晚期希腊哲学尤其是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考察,则进一步为马克思完成《博士论文》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通过对比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二者在自然哲学上的差别。批判了德谟克利特否定偶然性的宿命论,高扬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中“原子的偏斜”对必然性的否定,肯定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对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自由的解放。在上述条件下,马克思将自我意识作为自己打开自由的钥匙,去回答了自由的可能性、自由的本质、自由的实现形式等关键性问题。不仅将哲学家们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误解解开,同时辨证的解读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伊壁鸠鲁哲学中“原子的偏斜运动”对必然性的否定,使得偶然性自由得以显现,促使主体性自由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马克思并没有回避伊壁鸠鲁哲学本身存在的问题。马克思看到了伊壁鸠鲁的“偶然性自由”难以扬弃自身对“定在”的依赖,从而阻碍了主体实现真正自由的矛盾。介于伊壁鸠鲁的问题,马克思对“自由”的实现进行了思考,马克思认为实现真正自由的前提就在于把“偶然性自由”对“定在”的依赖切断。同时用定在来扬弃自身,从而把自由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将自由的范围从抽象的精神领域扩展到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博士论文》在继承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础上,阐发了伊壁鸠鲁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自由思想,并批判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自由思想。由于青年马克思自身的唯心主义立场,促使青年马克思对自由的实现陷入“概念化”的自由的实现。使得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显得不够成熟。正是因为马克思“不成熟”的自由思想,为马克思获得自由的最终实现埋下了伏笔,马克思通过后续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生活的考察,真正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最终为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孔繁宇[10](2017)在《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重新进行了一次梳理,将视角放回在了马克思生活的背景年代,并尝试着结合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寻得当年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方向。在梳理的过程中,除了针对马克思“原子偏斜”运动的研究以外,还探讨了《博士论文》中阐述的有关“原子的质”、“时间”以及“天体现象”。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英雄普罗米修斯身上的那种无私勇敢、牺牲奉献的精神对青年马克思的哲学取向以及志向追求等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德谟克利特作为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为日后马克思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晚期的希腊自然哲学家伊壁鸠鲁推崇“自我意识”,在哲学世界中高扬自由的旗帜,为马克思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所以,本文将重点以普罗米修斯、伊壁鸠鲁以及德谟克利特三个人物为切入,将《博士论文》进行了一次重新的解读。本文共分为了四大章内容:第一章,从虚幻的精神自由到理性的现实自由。马克思从最初信仰宗教自由,到进入柏林大学进行学习而后加入到博士俱乐部,在这段学习的期间和过程中,马克思开始了他对虚幻的宗教自由不断怀疑、批判的思想之路。由此开始,在自此之后的学习和不断探索之中,马克思开始逐渐运用哲学的理性思维去看待和考察现实事物。自此,马克思的理性自由思想开始绽放了光辉。第二章,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的原因。对于《博士论文》的选题角度以及选题原因,哲学界普遍认为是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深感兴趣。可是当我们翻开古希腊的哲学时,我们会看见自由并不是伊壁鸠鲁一个人的原创,而是当时整个希腊社会人们生存的生活状态。所以,那个理由是没有充分性的。而事实上,我们都忽略了青年马克思选择伊壁鸠鲁的一个重要维度,那就是现实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现实性这个初衷,那我们就很难去解释后期马克思思想的思想转向。可以说,正是伊壁鸠鲁哲学中的现实性深深的吸引了马克思,并为其自由观的形成奠定了现实性、实践性与反宗教性的基调。第三章、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内容。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比较细致的分析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二者自然哲学的差别,并且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的理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意义就是让“现实的自由”得以实现。伊壁鸠鲁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现实的“自由”,而是一种将思想收敛回内心,来换得安逸宁静的自由。而马克思想要实现的,是“现实”方面的自由。第四章、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意义——反抗的普罗米修斯精神。在《博士论文》之中,马克思阐述了他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现实社会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了哲学的世界化以及世界的哲学化的思想,这代表了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的取向,不仅是人类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宣言,也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二、从原子偏斜理论看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原子偏斜理论看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原子偏斜与政治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吁求:论文的意旨揭橥
二、政治自由:原子偏斜之必要
三、偶性之维:原子偏斜之生成
四、自由秩序:原子偏斜之后果

(2)“自我意识”的形而下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灵魂(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我意识”的叙事逻辑
    (一)选取研究对象的目的考察
    (二)研究对象一般性差别探究
二、“自我意识”形上与形下双重含义揭示
    (一)原子概念是绝对形式和相对定在的统合
    (二)本原与元素:“自我意识”的双重身份
三、形而下“自我意识”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一)原子的质即形而下的“自我意识”
    (二)“感官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
    (三)“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四、结语

(3)哲学原子论的伦理内涵及其与科学原子论的差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第二章 哲学原子论的基本规定及其伦理学转向
    2.1 德谟克利特创立哲学原子论
        2.1.1 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2.1.2 原子具有形状和大小的特性
        2.1.3 原子构成世界万物的漩涡运动
        2.1.4 哲学原子论的伦理学倾向
    2.2 伊壁鸠鲁对哲学原子论的发展
        2.2.1 原子具有体积、形状和重量的特性
        2.2.2 原子特性中隐含的自由和原子的偏斜运动
        2.2.3 原子的偏斜就是自由和以幸福为宗旨的伦理学
第三章 马克思对哲学原子论自由内涵的发现和阐明
    3.1 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特性规定和伊壁鸠鲁对原子的特性规定的比较
        3.1.1 德谟克利特以世界的多样性的形成来规定原子的特性
        3.1.2 伊壁鸠鲁以本原概念来规定原子的特性
        3.1.3 原子的特性规定和本原概念的矛盾
    3.2 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运动规定和伊壁鸠鲁对原子的运动规定的比较
        3.2.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漩涡运动及其必然性
        3.2.2 伊壁鸠鲁的原子的偏斜运动及其自由
        3.2.3 原子的自由的排斥运动是偏斜运动的完成
第四章 科学原子论对自由内涵的拒斥
    4.1 17世纪伽桑狄对哲学原子论的全面复兴
    4.2 17至18世纪原子论思想的新内容
    4.3 19世纪道尔顿测定原子相对质量和科学原子论的建立
    4.4 20世纪汤姆逊构建原子内部结构模型和量子力学的提出
    4.5 科学规律中没有自由的位置
第五章 哲学原子论和科学原子论关于伦理学内容的有与无的差别
    5.1 现象世界的本原和实证分析的对象
    5.2 论证自由和拒斥自由
    5.3 以幸福论的伦理学为旨归和对伦理学的拒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青年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 ——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五、问题引入
第二章 《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分歧
    一、快乐哲学的分歧
        1. 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
        2. 快乐从何而来
    二、人死后的世界
        1. 灵魂不朽
        2. 神的作用
    三、哲人的“出世”和“入世”
    四、哲学思维
第三章 《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
    一、《博士论文》正文部分中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分歧
        1. 原子论的原创性
        2. 原子偏斜的必要性
        3. 普罗米修斯与人
    二、《博士论文》附录中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宗教批判
    三、《博士论文》附注中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分歧
        1. 上帝的正义
        2. 契约的正义
第四章 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力量
    一、批判力量——“人”的哲学
    二、宗教批判的未来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兼评哈耶克自由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发展历程
    2.1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时代背景
    2.2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伊壁鸠鲁哲学的自由思想
        2.2.2 康德道德法则原理下的自由行为
        2.2.3 黑格尔辩证理性中的精神自由
        2.2.4 费尔巴哈感性自由的唯物论倾向
    2.3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
        2.3.1 《博士论文》中自由对绝对必然性的反叛
        2.3.2 《论犹太人问题》明确了政治自由与人的自由的界线
        2.3.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由
        2.3.4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通过改变社会关系达到的自由
第3章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基本内涵
    3.1 实践是马克思超越传统自由思想的哲学基础
        3.1.1 马克思对康德实践理性观的超越
        3.1.2 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自由的实践论颠倒
        3.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肯定与超越
    3.2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含义及其相关规定
        3.2.1 自由是自由劳动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个性
        3.2.2 自由劳动是发挥人的个性才能的普遍途径
        3.2.3 自由劳动是人本身生活的第一需要
    3.3 自由个性得以实现的条件
        3.3.1 自身条件:人的全面发展
        3.3.2 社会条件:共同占有全部社会生产能力
    3.4 自由个性实现的必然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4章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以实现自由
    4.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的批判
        4.1.1 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4.1.2 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批判
        4.1.3 对自由竞争下市场经济制度的批判
    4.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批判
        4.2.1 从抽象的政治自由到现实的人的自由
        4.2.2 从抽象的法权自由到具体的人的自由
第5章 回应哈耶克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挑战
    5.1 回应哈耶克自由思想的当代意义
    5.2 哈耶克的自由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与挑战
        5.2.1 哈耶克自由思想的含义
        5.2.2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
    5.3 对哈耶克批评与挑战的回应
        5.3.1 马克思自由思想比哈耶克自由思想的优越性表现
        5.3.2 对哈耶克社会主义批判的回应
        5.3.3 社会主义是通往自由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创作背景和历程
    (一)《博士论文》的创作背景
    (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创作历程
    (三)辩证法的形态演变历程
二、《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自我意识哲学的矛盾
    (二)原子偏斜运动中的能动性原则
    (三)原子的质的辩证运动过程
    (四)在矛盾中区分作为始基的原子和元素的原子
    (五)时间是完善原子论辩证法的重要因素
    (六)在天体运动中遇见自我意识最大的矛盾
    (七)从偏斜运动到天体运动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的特点
    (一)《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比较
    (二)《博士论文》中辩证法思想与鲍威尔的比较
四、《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的价值
    (一)以隐性的方式构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二)加深了对矛盾范畴的具体运用
    (三)蕴含着实践观的萌芽
    (四)彰显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旨趣
    (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由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的辩护
    (一)普鲁塔克和西塞罗对伊壁鸠鲁的批判
    (二)重新发现伊壁鸠鲁哲学的政治意义
二、“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的重新发现
    (一)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总体差别
    (二)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原子论之比较
    (三)原子偏斜理论与个人自由
三、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超越
    (一)以实践的自由超越沉思的自由
    (二)个人自由与社会联合的统一
    (三)解放与自由的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马克思时间观维度下的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时间观
    1.1 时间观的历史发展
        1.1.1 古希腊早期的时间观
        1.1.2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时间观
        1.1.3 近代西方哲学的时间观
        1.1.4 德国古典哲学的时间观
    1.2 马克思时间观的两个阶段
        1.2.1 《博士论文》中的时间观
        1.2.2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时间观
    1.3 马克思时间观的具体阐释
        1.3.1 时间观的主体尺度——人
        1.3.2 与空间联系的自然时间观
        1.3.3 与劳动联系的社会时间观
    1.4 马克思时间观的最终落脚点——自由时间
        1.4.1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
        1.4.2 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的幸福观
    2.1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历程
        2.1.1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与《博士论文》:彼岸幸福的孕育
        2.1.2 《莱茵报》时期:由彼岸到此岸的幸福观
        2.1.3 《德法年鉴》时期:真正意义上幸福观的开端
        2.1.4 唯物史观下的幸福思想
        2.1.5 新世界观下的幸福思想
    2.2 马克思幸福观的组成要素
        2.2.1 幸福的主体
        2.2.2 幸福的客体
        2.2.3 幸福的中介
    2.3 幸福的基本特征
        2.3.1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2.3.2 确定性与未知性的统一
        2.3.3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4 马克思幸福观的丰富内涵
        2.4.1 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2.4.2 幸福是创造和享受的结合
        2.4.3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纽结
    2.5 幸福的遮蔽与归宿
        2.5.1 异化对幸福的遮蔽
        2.5.2 马克思幸福观的最终归宿
第三章 马克思时间观与幸福观的辩证联系图景
    3.1 时间与幸福的对应联系图景
        3.1.1 时间观与幸福观的桥梁——现实世界中的人
        3.1.2 自然时间与幸福——人生命的各个时间阶段
        3.1.3 社会时间与幸福——人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
        3.1.4 劳动时间与幸福——劳动时间的异化与扬弃
    3.2 自由时间之于幸福内存在与发展的辩证图景
        3.2.1 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辩证发展
        3.2.2 自由时间是幸福获得的前提
        3.2.3 自由时间即“财富”
    3.3 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时间与幸福的批判联系图景
        3.3.1 时间与幸福的主体分化:资本家与工人
        3.3.2 时间上资本家对工人发展空间的压缩
        3.3.3 资本家与工人的“幸”与“不幸”
    3.4 共产主义社会下时间与幸福的应然联系图景
        3.4.1 时间与幸福主体异化的克服
        3.4.2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自由时间沟通幸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自由的实现 ——基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1.3.1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2 《博士论文》中自由思想发生语境
    2.1 写作背景
        2.1.1 德国特殊的社会现实
        2.1.2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2.2 理论语境
        2.2.1 西方自由思想的启蒙
        2.2.2 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与宗教批判的影响
3 自由及其实现
    3.1 为伊壁鸠鲁辩护: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并非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简单抄袭
        3.1.1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
        3.1.2 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在细节上的差别
    3.2 自由的表征:“偏斜运动”对“定在”的打破
        3.2.1 “偏斜运动”对普遍必然性的否定
        3.2.2 抽象的自我意识对定在的否定
        3.2.3 从原子“偏斜”理论诠释自我意识自由
        3.2.4 原子排斥对“定在”的打破
    3.3 自由的实现
        3.3.1 对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批判
        3.3.2 从精神自由到现实自由
        3.3.3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
4 对《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评价
    4.1 阐发了以自我意识为基石的自由思想
        4.1.1 对伊壁鸠鲁偶然性自由的肯定
        4.1.2 对现实自由的思考
    4.2 对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及其不足之处
        4.2.1 对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4.2.2 自身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 对于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解读
        (二) 《博士论文》中对普罗米修斯描述的解读
        (三) 《博士论文》中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和比较
    四、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从虚幻的精神自由到理性的现实自由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观的孕育
        一、自由的熏陶:马克思自由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自由的宣言:马克思自由观的萌芽
    第二节 少年马克思的宗教自由
    第三节 马克思对宗教虚幻自由的批判
        一、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态度
        二、马克思在大学时代逐步转向对宗教虚幻自由的批判
第二章 《博士论文》的选题
    第一节 选择伊壁鸠鲁的原因
    第二节 伊壁鸠鲁的哲学价值
    第三节 伊壁鸠鲁哲学的启蒙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博士论文”内容
    第一节 《博士论文》写作的背景
    第二节 《博士论文》中所解决的问题
        一、原子偏斜中的“自我意识”思想
        二、原子的质
    第三节 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
        一、原子的“偏斜”
        二、“时间”与“天体”
    第四节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创新
    第五节 “原子偏斜”运动的哲学意义
        一、原子排斥运动的本质
        二、伊壁鸠鲁“原子论”的缺陷
第四章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意义——反抗的普罗米修斯精神
    第一节 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节 在普罗米修斯精神中追寻自由
    第三节 在意义世界中的解放
        一、人的哲学实质——自由
        二、伊壁鸠鲁自由观的局限性
        三、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自由观的超越
    第四节 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奋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从原子偏斜理论看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子偏斜与政治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解读[J]. 王敏.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自我意识”的形而下意义: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灵魂[J]. 龙娜.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06)
  • [3]哲学原子论的伦理内涵及其与科学原子论的差别[D]. 王典.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青年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 ——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D]. 韩宝莉. 山东大学, 2020(09)
  • [5]论马克思自由思想 ——兼评哈耶克自由思想[D]. 刘东方. 辽宁大学, 2020(01)
  • [6]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研究[D]. 张乐丹. 长安大学, 2020(06)
  • [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由思想的研究[D]. 赵明秋.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马克思时间观维度下的幸福观研究[D]. 陈德超.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论自由的实现 ——基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解读[D]. 陈慧芯. 西南大学, 2019(12)
  • [1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研究[D]. 孔繁宇. 黑龙江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从原子偏斜论看马克思的自由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