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垦投资项目

海南农垦投资项目

一、海南省农垦招商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王业侨[1](2021)在《推动垦地融合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文中认为《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进垦地在空间规划、产业融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项目招商等方面一体化融合发展"。202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制定垦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实施垦地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基于海南省情,垦地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海南乡村振兴、补齐垦地区域协调发展短板,确保垦区发展、乡村振兴与自贸港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内容。

王业侨[2](2021)在《推动垦地融合 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进垦地在空间规划、产业融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项目招商等方面一体化融合发展";202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制定垦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实施垦地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基于海南省情,垦地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栾笑天,高波,张乙集[3](2021)在《依托优势资源 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产业规模化运营——海南农垦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案例》文中认为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1月,2015年12月29日,在原海南省农垦总局、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经过几代农垦人的努力,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热带农业生产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历程海南农垦原有的生产方式是以农场为单元、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热带作物、热带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在海南省占比较大,但存在农业种植资源分散、产业低端化、产品初级化、产业链短、产品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肖伊然[4](2020)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梳理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过程及其后续发展。文章以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为个案研究,以华侨农场历史文献档案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实地接触归难侨群,希望由点到面探究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和归难侨群体的社会融入之路。1960年,双第华侨农场确定为接待安置归侨基地,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华侨农场。之后,双第华侨农场共经历了三次领导体制变化。2007年,国家针对华侨农场体制改革长期难以突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目标,推动华侨农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的体制模式已不复存在,归难侨群体的场员身份意识逐渐转变为村民、居民。双第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呈现了华侨农场从建制到“消亡”的历史过程,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和归难侨群体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文章从“三融入”体制改革的目的出发,通过体制融入模式、地方治理、归难侨社会保障、侨居工程建设、归难侨生活现状等方面评析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执行状况。双第华侨农场纳入地方规划之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优势,由“环境促工业”的发展观念转变为“不再下达工业指标,建设生态旅游”。并逐步解决归难侨群体的住房问题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地方治理,归难侨群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明显,对于全国华侨农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华侨农场在后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共性问题。在涉及农场干部队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归难侨子女社会融入等方面,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工作。华侨农场作为制度性产物,成功“融入”的关键仍然依靠制度建设。笔者认为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的根源在于体制创新,建立一套保证华侨农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引导华侨农场干部创新观念,提高归难侨群体自身素质,注重华侨农场文化建设等路径,增强华侨农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彻底融入。

石茂坤[5](2020)在《近代商人与海南岛开发(1876-193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76年琼州(海口)开关后,商人在海南岛经济开发中起到重要作用。19世纪最后的几十年,外国航商在北部湾急剧扩张,挤压帆船的生存空间,把常关的运输业务转移到海口洋关。在外国航商的运作下,与海口通航的口岸城市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往西抵达法属越南岘港和泰国曼谷,往南抵达新加坡,往北抵达上海、天津。海口成为港际讯息圈的一员。同时,洋商和华商竞购岛内的物产,尤以糖和生猪为甚。华商利用人脉网和租用轮船的方式逐渐扭转初期的劣势,成功占领土特产收购市场,发展出一套成熟的糖和生猪转运销售模式。流年不利的洋商开始谋求岛内丰富的矿产,此举引起清政府的不安,遂派两广总督张之洞经略海南岛。由于没有商人助力,张之洞的举措虽然合理到位但收效甚微。清末新政时期,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国人痛感台湾被占,遂呼吁开发海南,夯实海疆。清政府劝办海口市商会,招商引资,粤港和南洋三地商人跃跃欲试,其中马来西亚首富胡国廉最为引人注目,他企图利用自己的官场人脉,建立一个横跨开矿、垦殖、金融、筑路、航运、盐业、林业的巨型托拉斯企业——侨丰公司,无奈清政府垮台而目标未能全部实现。迨至民国初年,岛内外商人的事业沿着晚清定下的基础继续发展。海口“九八行”垄断了土产收购,联同其他各县的座商和摊商,形成一张巨大的商品流转网。湘商包办了海南岛槟榔,使之远销湘潭。粤商则看中渔盐之利,在三亚捕鱼晒盐,运回珠三角售卖。南洋海南籍侨商把经营橡胶和锡矿的经验照搬回海南岛,建立起一座座橡胶园和锡矿场,吸收当地人就业。有的还热衷投资海口房地产,修筑公路。民国初年乱象丛生,武人争权,海南岛深受战祸之害。而随着岛内商人的事业不断壮大,他们掀起一场名为“琼崖改特”的运动,希图摆脱广东省府的管治,改海南岛为“特别区”,实现“琼人治琼”。他们一度看到成功的希望,最后因陈济棠从中作梗而失败。陈济棠主政广东后,戮力发展实业。时值世界经济危机,岛内垦殖业和锡矿业大受打击,商业资本萎缩给了官僚资本扩张的机会。陈济棠在海口成立广东省银行和琼崖实业局,作为输出官僚资本的工具。同时,糟糕的经济环境使破产侨商把剩余资金投到房地产业,琼崖实业团营建“月朗新村”即是其中代表。广东省银行大规模向中小商家房贷,琼崖实业局则接管扶助橡胶园和锡矿场。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间资本产生冲突,引起不少纠纷,对海南社会的弊大于利。1938年海南岛沦陷,所有开发事业中止。

卢钟贤[6](2020)在《海南垦地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文中指出1海南垦地融合发展背景2018年4月13日,海南省宣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至此,海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成为海南整体谋划发展的重要理念。统筹全省城乡发展、推进农垦和地方城乡一体化,是促进海南农垦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海南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关键。同时,垦地融合发展,亦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农垦新一轮改革发展、海南国土空

王秀红[7](2019)在《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南垦区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立社会经济系统,其城镇化发展与一般城镇不同,与乡村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2016年国务院关于农垦改革的意见,海南省人民政府提出改革意见,对远离中心城镇且符合建镇条件的农场设“镇”;与城镇毗邻的农场设“居”,由附近的乡镇或市县政府管理。“居”作为农场社会管理属地化的机构,承接了原垦区的社会职能。当前改革背景要求垦区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其城镇化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化发展模式应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此,本文以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对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为了评价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质量,构建了海南垦区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具有针对性且可量化的评价指标,运用改进熵值法测算其城镇化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对垦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总结其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适合当前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并提出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选取八一总场和雅星镇为典型案例研究。本文对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垦区城镇化发展建设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而且将丰富我国城镇化发展理论的内容,也将补充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中的特殊案例。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海南垦区经历了创建开发阶段(1952-1988)、低速发展阶段(1989-2006)和改革发展阶段(2007-2016)。其中,选取2007-2016年改革发展阶段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的时间,通过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探讨其改革背景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2)通过对海南垦区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三大产业的产值比例从2007年70.76:11.10:17.94演变成2016年的55.31:8.6:36.09,产业结构的类型始终为“一、三、二”的结构,其热带农业产业资源丰富,主导产业一直是农业,非农产业发展较弱,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于农业产业的发展,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同时,2016年人口城镇化率达93.57%,出现人口城镇化虚高现象。因此,对垦区城镇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3)通过改进熵值法对海南垦区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6年,海南垦区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从0.0930增加至0.0973,总体上呈现缓慢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2015-2016年,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出现下降趋势,是因为受改革影响,城镇化水平受到一定影响。横向对比各一级指标指数,结果显示除了生活发展质量一级指标指数从0.0201下降至0.0187,其余四项一级指标指数都有所增加。表明,垦区改革后将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由于职责不明确、政策未完全落实阶段,对人们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确定上,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环境发展质量,促进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时,由于其体制的特殊性,不仅从社会和经济发展层面提高其城镇化发展质量,还应考虑与地方如何发展才有利于推动垦区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垦区与地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城镇发展的历史经验,归纳总结适合海南垦区的三种城镇化发展模式,即场地共生模式、场地共建模式、场部单核心型模式。场地共生型模式适用于场地空间距离小(空间距离h≤1),相互包含,空间相互联系紧密的地区,该模式的发展路径为产业集群带动型城镇化、资源整合型城镇化。场地共建型模式适用于场地在区域空间布局上的相对集中(空间距离:1<h<10),毗邻、交叉,但不包含,空间相互作用较强,该模式的发展路径为辐射带动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场部单核心型模式适用于场地之间距离较远(空间距离h≥10),空间相互作用弱,农场城镇化发展呈典型的内生性。农场主要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小镇,适宜的路径有特色资源带动型城镇化和品牌化带动城镇化。

沈晓明[8](2018)在《政府工作报告——二○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海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海南,殷切期望我们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赵伯松[9](2017)在《推进海南垦地合作共建共赢的探讨》文中提出海南农垦在2008年以来的改革中,海垦控股集团属下49个国有农场已下放移交市县管理的有11个,国有农场社会职能全面移交市县政府管理。省委省政府将农垦的"八大园区"建设和"八大产业"开发列为省级重点工程,实行垦地融入改革和融合发展。所以,垦地合作共建共赢已成为海南农垦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推进海南垦地合作共建共赢进行初步探讨。一、垦地合作共建共赢背景海南农垦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间,总忙于"外

张韵声[10](2017)在《抢抓机遇 主动作为 推动海南农垦改革创新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海南农垦历经近六十五年的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为戍守边疆、支援国家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中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后,海南省委省政府迅速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拉开序幕。一年多来,海南农垦新一轮改革关键环节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海南省农垦招商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省农垦招商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垦地融合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垦地融合发展现状
垦地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垦地融合发展思路
建立和完善垦地融合发展共赢模式的建议

(2)推动垦地融合 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垦地融合发展现状
垦地融合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
垦地融合发展思路
建立和完善垦地融合发展共赢模式的建议

(3)依托优势资源 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产业规模化运营——海南农垦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历程
    1.主辅分离组建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打造搏击市场“火车头”
    2.组建南繁产业集团,扛起“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3.组建茶业集团,擦亮茶叶产业品牌
    4.组建荔枝产业集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组建果业集团,发展壮大芒果产业
    6.组建草畜产业集团,整合畜禽产业
    7.组建咖啡产业集团,重塑咖啡全产业链
    8.重组胡椒产业,打造极具核心竞争力产品
    9.重组整合交易平台,打造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
    10.打造产业园区,努力形成区域竞争力
    11.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助力产业加快发展
经验与启示
    1.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方向,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2.坚持市场化导向,进一步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3.优化整合资源,做大做优做强热带特色农业
    4.聚焦主业加快发展,提升规模化专业化运营水平
    5.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6.并购企业要保留既有高管团队,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7.坚持垦地协同一体化,努力实现垦地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8.人才强垦,充分发挥智力引领和支撑作用
    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凝聚最广泛的支持
    10.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正确方向

(4)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萌芽阶段(1980-1995年)
        二、发展阶段(1996-2006年)
        三、深入阶段(2007年至今)
    第三节 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地域
        一、行政区划
        二、自然环境
第二章 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第一节 华侨农场的缘起
        一、东南亚排华
        二、国内安置
    第二节 华侨农场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领导体制变化(1950—1977年)
        二、第二次领导体制变化(1978-1985年)
        三、第三次领导体制变化(1985年至今)
        四、“三融入”体制改革的背景
    第三节 “三融入”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内容
        一、体制融入地方
        二、管理融入社会
        三、经济融入市场
第三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
    第一节 “三融入”之前的双第华侨农场
        一、场员安置
        二、生产与经营管理体制
        三、社会职能管理
        四、场员薪资福利
    第二节 体制融入模式
    第三节 地方治理
        一、发展布局
        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归难侨社会保障
    第五节 侨居造福工程
        一、实施背景
        二、实施过程
    第六节 归难侨生存现状
第四章 双第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农场干部队伍建设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优化农场干部队伍
    第二节 归难侨子女的社会融入
    第三节 土地利用
    第四节 华侨农场未来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论文资助项目

(5)近代商人与海南岛开发(1876-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和概念界定
    二、学术综述
        (一) 关于近代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人团体的研究
        (二) 重陆疆轻海疆——1949年之前的中国边疆研究
        (三) 停滞的三十年20世纪50、60年代大陆地区的边疆研究
        (四) 不被重视的海南——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地区的边疆研究
        (五) 创新——华南商人史、海外华商史和近代海南经济开发史的结合
第一章 晚清中外商人对海南岛资源的初步利用
    第一节 琼州开关后的海南岛商贸
        (一) 外国航商在南洋和北部湾的扩张
        (二) 中外商人对海南岛农产品的竞购——以糖和生猪为例
        (三) 外商对岛内矿产的觊觎
    第二节 晚清政府的海南岛开发规划
        (一) 张之洞督粤时期的倡议和实践
        (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举措
第二章 民初岛内外商人开发海南岛的全面展开
    第一节 岛内商人的事业
        (一) 海口市的土货生意
        (二) 乡镇座商、摊商和黎汉墟市贸易
    第二节 海口总商会和文昌商人的港口疏浚活动
    第三节 岛外商人的农矿和土地投资
        (一) 湘商和海南岛槟榔果在湖南的运销
        (二) 粤商和海南岛盐业
        (三) 侨商的“独占性”投资
    第四节 琼商的政治诉求
        (一) 北京政府和广东省府的南海岛屿管治
        (二) 琼商和琼崖“改特”运动
第三章 陈济棠主粤时期官商开发海南岛的合作及博弈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各方关于开发海南岛的讨论
        (一) 学术界关于热带农业资源和黎族民俗的论述
        (二) 广东省府的政治军事考虑
        (三) 琼崖实业考察团的组建和行动
    第二节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商人活动和政府行为
        (一) 陷入困境的垦殖业侨商和海口土产出口庄行商
        (二) 海口市商会维持行业生意的努力和举措
        (三) 侨商资本向房地产靠拢
        (四) 建造书场码头
        (五) 官僚资本的注入和运作
    第三节 官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6)海南垦地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南垦地融合发展背景
2 海南垦地融合发展现状
    2.1 农垦移交社会职能
    2.2 农垦土地资源实施资产化、资本化
    2.3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进行产业整合
    2.4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3 海南垦地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3.1 规划不衔接
    3.2 合作不深入
    3.3 对接不顺畅
4 海南垦地融合发展实施路径
    4.1 空间规划一体化
    4.2 产业融入一体化
    4.3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4.4 土地利用一体化
    4.5 项目招商和落地一体化
5 保障措施
    5.1 组织管理
    5.2 政策支持
    5.3 创建机制
    5.4 人才交流

(7)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及城镇化发展模式
        2.1.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1.2 城镇化发展模式
    2.2 垦区城镇化及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2.2.1 垦区城镇化
        2.2.2 垦区城镇化模式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
        2.3.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3 城乡共生理论
        2.3.4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
第三章 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3.1 城镇化发展历程
    3.2 城镇化发展水平
    3.3 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指标选取
    4.2 测度方法
    4.3 数据的来源与综合评价结果
    4.4 测度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体制下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
    5.1 场地共生模式及路径选择
        5.1.1 场地共生模式内涵
        5.1.2 场地共生模式的现实基础与环境分析
        5.1.3 场地共生模式特点
        5.1.4 场地共生模式的路径选择
    5.2 场地共建模式及路径选择
        5.2.1 场地共建模式内涵
        5.2.2 场地共建模式的现实基础与环境分析
        5.2.3 场地共建模式特点
        5.2.4 场地共建模式的路径选择
    5.3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
        5.3.1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内涵
        5.3.2 现实基础与环境分析
        5.3.3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特点
        5.3.4 场部单核心型模式路径选择
第六章 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
    6.1 垦区与地方转变城镇管理理念,拓展合作思路
    6.2 垦区推进企业管理升级,建立多元投资体制
    6.3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场地产业融合发展
    6.4 加强场地间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
    6.5 加强场地间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
第七章 典型案例分析
    7.1 八一总场城镇化建设概况
    7.2 雅星镇城镇化建设概况
    7.3 八一总场与雅星镇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4 测度结果分析
    7.5 八一总场与雅星镇共建现状
    7.6 适宜的发展路径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政府工作报告——二○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一)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激发特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 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十二个产业。
    (三)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不断提高海南的国际竞争力。
    (四)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在服务国家战略、具有海南特色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五) 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六) 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发展新格局。
    (七) 着力建设海洋强省, 扛起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国家担当。
    (八)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九)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增进海南百姓福祉。
三、2018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 关于深化改革开放
    (二) 关于扩大有效需求
    (三)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五) 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六) 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主要名词解释

(9)推进海南垦地合作共建共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垦地合作共建共赢背景
二、充分认识垦地合作共建共赢的重要性
    (一) 政府的“社”与农垦之间的关系
    (二) 农垦的“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三、垦地合作共建共赢发展模式
    (一) 垦地合作创建文明“居” (社区)
        1. 履行社会职能移交工作的职责, 构建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 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绿色政治生态”。
        2. 垦地合作推进城镇化试验区建设, 人口向试验区集中, 优化农垦土地配置, 把基层的居民点腾出来, 开发“共享农庄”项目。
    (二) 垦地合作发展区域经济
四、两点行动建议
    行动一:宏观谋划
    行动二:微观试点

(10)抢抓机遇 主动作为 推动海南农垦改革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创新为动力,破除传统体制机制屏障
二、破除行政管理思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八八战略”
三、树立垦地融合共享理念,实现垦地“一盘棋”发展
四、实施人才“三大战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用人机制

四、海南省农垦招商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垦地融合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J]. 王业侨. 中国农垦, 2021(08)
  • [2]推动垦地融合 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J]. 王业侨. 今日海南, 2021(06)
  • [3]依托优势资源 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产业规模化运营——海南农垦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案例[J]. 栾笑天,高波,张乙集. 国企, 2021(11)
  • [4]华侨农场“三融入”体制改革研究 ——以双第华侨农场为例[D]. 肖伊然. 华侨大学, 2020
  • [5]近代商人与海南岛开发(1876-1938)[D]. 石茂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9)
  • [6]海南垦地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J]. 卢钟贤.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0(04)
  • [7]海南垦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 王秀红.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政府工作报告——二○一八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 沈晓明. 今日海南, 2018(02)
  • [9]推进海南垦地合作共建共赢的探讨[J]. 赵伯松. 中国农垦, 2017(08)
  • [10]抢抓机遇 主动作为 推动海南农垦改革创新发展[J]. 张韵声. 中国农垦, 2017(02)

标签:;  ;  ;  ;  ;  

海南农垦投资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