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长春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一、长春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论文文献综述)

宫宇强[1](2020)在《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党亟需解决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关乎到人民生活幸福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对振兴民族富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观的养成,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和国民的幸福指数。高校作为大学生培育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致力于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不断的为祖国输送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智慧、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实践“五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在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以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各方面均有建树的学生为目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身上不仅要承载着祖国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而且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态理论水平、道德行为、思想高度等特性,可以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实际上,高校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场所,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分别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思路、方法等基础问题。第一部分从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出发,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通过研究调查,设计了调查样本,整理出最真实的数据,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发现了在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和困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不论是学校、社会、家庭,还是学生自身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部分主要是论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改善对策。其改善对策主要是:提供生态社会环境支撑;构建生态校园关系;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提高大学生生态行为能力;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

邓晶晶[2](2020)在《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改革事业也进入到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正式开启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习近平高度重视凝聚改革共识,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没有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方面导致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对做好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关于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目前学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仍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充实。特别是立足新时代这一重要现实背景下的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问题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此,本文立足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以新时代为重要时代背景,以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为研究视角与逻辑切入点,对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进行必然性、实然性和应然性剖析。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梳理和总结当前国内外关于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研究现状,形成全面客观的研究综述;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社会背景与相关理论。首先,阐释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包括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其次,分析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三个方面;最后,阐述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相关理论,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主张三个层面进行挖掘。第三章,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立足新时代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现实任务论证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现实迫切性;其次,基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方面论证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理论可能性;最后,立足历史与现实的基本逻辑,从改革开放初期凝聚的初始改革共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丰富改革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三个方面论证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实践可行性。第四章,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现状剖析。这是对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实然性角度分析。首先,阐述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其次,对当前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沟通不畅困扰、价值判断难题、诉求差异困境、认同分化障碍和力量分散羁绊等;最后,从制度平台、多元价值、错误思潮、利益分配、社会结构等方面剖析了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面临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应然路径。密切结合实然现状中剖析的问题,从优化治理机制、增进思想认识、树立理想信念、实现利益满足、汇聚行动力量五个角度全面提出了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应然性路径。具体来说,治理方面应该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法治轨道、健全平台机制;思想方面应该加强意识形态和理论建设、澄清重大认识困惑、促进思想宣传的创新;理想信念方面应该将中国梦作为精神动力、将“四个自信”作为信念恪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利益满足方面应该要正视个体正当利益、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确保全民共享改革红利;力量汇聚方面应该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推动广大人民积极参与、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形成通力合作的改革合力。

夏禹桨[3](2019)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对于匡正政府的决策导向,坚持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性和促进公平性,改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水平,以及有效治理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排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关于公众参与政策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已经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但对不同事务领域公众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仍然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有效性比较强,对改进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代表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优化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类型化考察,探究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方式、路径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进公众政策参与的质量提供建议和对策。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制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当前时代场景下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动力、形式、路径和成效进行探究,明确公众参与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体制障碍、制约因素,以及破解这些阻力的对策。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厘清和界定核心概念基础上,运用公民参与阶梯理念、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从“公共产品供给”和“公众参与”两个维度对主题进行聚焦,提出选择分析的视角、建立分析的路径,初步构建了一个解释公众参与行为选择的学理框架,力争体现本研究的特殊性。其次,对公众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及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进行类型化考察。沿着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分析和公共产品供给的事务领域分析两条路径,在阐释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并对公众参与三种类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策略、方式和路径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再次,探讨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转换和体制机制。从分析政府决策模式变迁的视角,结合互联网时代公众政策参与的基本特点,从探讨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组织机制、政策辩论和协商机制,以及保障条件等维度,对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微观实践进行透视。最后,在典型案例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思路和对策。通过对温州市公众参与的实践考察和历史分析,进一步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实践形式、制度路径、绩效产出等,在分析制约因素和具体问题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公众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受到特定制度环境的影响,参与成本、预期概率、制度供给、政府行为规范程度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将公众参与的行为置于多元利益相关者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进行考察和分析。(2)公共产品供给的行动者网络(利益相关者关系)类型、公共产品的事务类型与公众参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一方面,公众参与程度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类型直接相关,在强利益-强责任、弱利益-强责任的关系类型下,公众参与的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程度还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事务领域具有正相关性。在基本公共权利保障类的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呈匀态分布而且参与度较高。(3)对典型个案考察发现,地方政府通过“两代表一委员”工作机制、民间智库与民意调查等途径,增强了主动吸纳民意的能力,通过市长热线和市民监督团、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等方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效能。但是,公众参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这也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解淑文[4](2019)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以托克逊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各个地区都在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示范市、示范县的建设。进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方面来说,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对县域绿色经济的平稳增长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能为县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因此,为最终达成县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必须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论等为指导,探讨资源环境约束下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阅读相关文献(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并选取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源环境约束下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托克逊县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部,处于我国极端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劣。因托克逊县当地资源、环境的强约束性,导致当地环保规划必须考虑到资源环境约束,所以,在编制该县的环境保护规划时,应以资源环境条件为前提进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由此,托克逊县环境保护规划属于资源环境协调型规划。结合托克逊县极端干旱的气候以条件、恶劣自然环境环境和资源禀赋特征,根据选取典型指标法初选指标,其中,依据国家“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选取8项指标,依据新疆吐鲁番市等地方环境保护规划选取7项指标,参考其他学者研究选取23项指标,总计38项指标。然后,依据专家打分法,对初选的38项指标进行筛选、补充,最终构建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该体系共3层17项指标,其中,依据国家“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选取2项指标,依据地方环境保护规划选取6项指标,参考其他学者研究选取9项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在该指标体系中,准则层的环境管理与资源管理两项权重之和为59.56%,超过该准则层权重的一半。在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层,人均水资源量指标权重最大,充分体现了资源、环境在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中约束性。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应用于托克逊县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最终编制完成了托克逊县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并取得良好的成果。

钟慕苑[5](2019)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二者之间的失衡问题愈来愈严重。由于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一致,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合理解决,对于我国的环保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阳江市作为粤西地区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城市之一,过去为了发展经济不得不引进一些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导致环境问题面临着巨大挑战。那么如何平衡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破解环保行政执法这个难题,这是阳江市当前面临的重大考验。为此,本文将对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对阳江市的环保行政执法进行深入研究,从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着手,探讨阳江市如何抓住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一重大机遇与挑战,利用政策上的优势来解决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环境问题。此外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关于环保行政执法的考核指标要求,提出当前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执法环境建设与创模城市的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二是执法程序手段与创模指标的严格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三是执法标准规范化与创模的执法标准要求相比未达标。本文还通过对比国内外环保行政执法情况,分析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的执法经验,同时选取了佛山市、桂林市这些已经创模成功的模范城市在环保行政执法中值得学习的经验,为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提供政策参考,并进一步提出完善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为阳江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执法保障。本文主要按照以下结构来开展: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环保行政执法相关理论研究;第三章分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现状;第四章总结国内外环保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第五章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对策建议。

秦绪娜[6](2011)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日照为个案》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多数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压力之下如何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东省目照市(地级市)为个案,运用一般政府行为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府行为取向进行纵横双向分析。首先,纵向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日照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取向。研究发现,日照市政府行为取向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到1988年的日照县时期,县政府重经济轻环境;1989年到1998年的建市十年间,市政府重经济兼顾环境;1999年至今,市政府力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次,横向分析了1999年以来日照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取向。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日照市政府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一方面依托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打造生态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实现了相对协调,但另一方面,作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沿海欠发达地区,日照市政府的发展战略仍未脱离重化工业的老路,通过引进一些重化工业大项目发展地方经济,导致某些环境指标恶化,产生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现象。地方政府上述行为背后的动因何在?本文试从内外因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在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利益权衡与取舍,这是内因。现实中,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利益的高度相关性,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其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由GDP为核心的干部晋升考核机制、财政分权体制及监督制约机制构成的制度导向因素、同级政府间的竞争因素和辖区内微观主体的制约因素共同构成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条件,它们作为客观环境因素激励和约束着地方政府行为的范围和边界。上述内外双重因素共同决定了特定时空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基本取向: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因素的剖析,本文认为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力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并将制度的激励性与约束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地方政府利益导向机制,以优化地方政府行为。具体制度安排包括:一是完善干部晋升考核体制,做到考核体系由经济指标为主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转变,由对上负责为主向对下负责为主转变;二是改革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作出合理划分和配置;三是构建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关部门由分割封闭式管理模式向综合协调管理模式转变;四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以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元参与机制。

吉林省人民政府[7](201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吉政发[2011]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2月16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和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陈海秋[8](2011)在《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环境治理作为一种新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国内外诸多城市发展表明,从管理到治理是当今世界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基本趋势。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这不仅降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破坏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条件,制约了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传统的城市环境管理模式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如何解决日益复杂严峻的现实环境问题?如何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凸显的环境新挑战?就成为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理论,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与创新机制,就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城市环境治理理论的产生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与深厚的理论基础。文章全面梳理概括了公共治理理论、城市管理理论、环境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等城市环境治理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基础为研究“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方向和指导原则,是研究“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必须依赖的基础与支撑。城市环境治理是转型期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方法。文章详细分析论述了城市环境治理的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深入剖析了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模式、评价方法体系等核心因素,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环境治理的理论框架。文章指出,城市环境治理就是各类治理主体对城市环境公共事务进行合作参与多元化管理的一种过程或状态。城市环境治理与城市环境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环境治理与城市环境管理密切相关,但城市环境治理不等于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环境治理背景下的主体是多元化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市场、企业、民间组织、NGO、城市公民与居民。传统的城市环境管理主要实行单一城市管理主体,偏重于政府对城市环境事务进行自上而下的支配、强制、限制与控制;而城市环境治理则实行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化治理主体,注重环境治理的合作、参与、自愿、双赢。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持良好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治理不良环境。城市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行为,也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为。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环境治理的理念、精神与边界。进一步分析而言,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要点、基本精神主要为:上下互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多元合作,共进双赢。这四个方面,既是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原则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环境治理努力实现与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国内外城市环境的“管理与治理”并存,共促共进,推动城市环境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城市环境管理的理念、方法与过程,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显着的差异性。第4章概括分析了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基本做法、主要措施及其经验,认为他们的经验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具有借鉴意义。第5章比较翔实地分析了管理理念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的中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演变、政策法规、机构体制与实践模式等基本现状,揭示并归纳了现阶段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产生的必然因素,也有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不健全,无法适应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而产生的现实因素。GCPD治理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模式。第7章在充分考察分析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与问题挑战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转型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式合作参与多元化治理模式”即GCPD治理模式。文章指出,政府主导式合作参与多元化治理模式,就是在有限政府的主导下,城市中各类治理主体对城市环境实施合作型、参与式、多元化的治理的一种新兴模式。GCPD治理模式表达式为:政府主导+(合作型+参与式+多元化)=GCPD治理模式。“政府主导”统领与协调“合作型、参与式、多元化”,由此创新、搭建一个新的治理模式。“政府主导、合作型、参与式、多元化”等四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相互排斥的,相反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的四位一体。通过对“政府主导、合作型、参与式、多元化”等四位一体的整合、修正与创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有机的合力。GCPD治理模式是基于由管理转向治理视角的、首要的、统帅性创新模式,而要把GCPD治理模式贯彻落实造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就是由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现代手段引入选用与评估评价体系构建四位一体、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嘉兴市城市环境管理是一种典型的GCPD治理模式。第8章通过对代表性城市——嘉兴市环境管理实践活动和绩效的考察分析,发现嘉兴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明显领先超前,比较符合、接近GCPD治理模式,体现了GCPD治理模式的正确性、可行性与适用性,是GCPD治理模式在嘉兴市的具体运用。文章指出,嘉兴市运用GCPD治理模式及其支撑体系指导、推进全市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努力实现环境治理转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嘉兴市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是一种实践的GCPD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来自实践,用之于实践;切实可行,易于推广。嘉兴市在内的城市环境治理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处于起步阶段,并逐步正在向中级阶段迈进。最后,在系统回顾全文的基础上,第9章概括归纳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理论、国内外实践经验、GCPD模式及其实证分析等基本结论,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修正、补充与完善中国特色GCPD治理模式及其支撑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张庆彩[9](2010)在《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环境政策法律的历史演进,追随着国际环保浪潮,与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如影随形,成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历程中,国家在环保领域成长的一个缩影与见证。中国环境立法成就斐然,但实施绩效却捉襟见肘,中国正面临环境问题逼近安全底线的危机。在环境安全日益广受关注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焦点,存在被“安全化他者”的高风险性。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表明,尽管中国环保事业立法先行、理念先进,力图避免走上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但总体上仍然重复了类似的道路。如何辩证看待并客观评价中国环境法治与环保事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进而探求其提升之道,是从源头上化解“中国环境威胁论”,促进中国环保的历史性转型、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探求中国特色的环保新路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尽管环境安全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同可持续发展、环境正义对环境法的影响程度相比,环境安全对环境法的产生、发展及趋势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地探讨和重视。环境安全在国际关系领域,具有科学、政治和战略上的多重性质,环境安全是分析环境法治演进及趋势的有价值的概念工具。论文以国际环境规范的生命周期为框架,以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演变及趋势为主线,通过国际比较,探究当代中国环境法治建构的历程、特点及不足,从而探索其绩效提升之路径。导论部分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框架、结构安排和选题的使用材料来源,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及其不足。第一章探讨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基础。第二章运用建构主义的规范生命周期与规范扩散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与去安全化理论、环境法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从国内与国际互动沟通两个层面,综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建构两个方面,将中国环境立法与环境安全的演变历程,融入国际环境法律规范的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的四个阶段进行考察和论述。第三章在论述美、日、欧盟、印度、巴西、非洲等国的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基础上,将美、日、欧盟的环境法治同中国进行比较,并从上述各国的生态足迹、环境责任和环境资源绩效三方面,展开国际比较,阐述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趋势。第四章从分析环境安全与演进中的国际环境法治着手,探讨环境安全与当今中国环境法治的成就和不足、趋势及转型,并通过对中国参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博弈分析,阐述中国在未来气候谈判中的策略及其展望。结语部分对中国和平发展、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进行探讨,阐明实现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目标的对策措施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认为,环境法是客观环境危机与人类主观制度文明应对的产物。环境安全是环境法律规范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的根本动力,高绩效的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保障同环境质量改善是高度相关的。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际环境法正以一种结构性和嵌入性的方式实现环境保护。自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环境法的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为中国环境法的开创、成长、发展及完善提供了国际推动力。世界环保潮流的影响势不可挡,但它必须通过中国内部的因素才能发挥作用。顺应国际环保浪潮、积极主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环境法,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化进程中,积极认知全球环境问题和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并应用于国内环保实践,政府自上而下建构的产物。与中国环境法是外发自觉建构、以外促内地生成路径不同,发达国家环境法是内生自发建构的产物,并向外传播、示范和扩散。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环境法制构建中,国家力量强而社会力量弱的现实。因而,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倡导企业的环境责任,探索保障社会公众民主、有序参与环保的法律渠道,促进法律移植和本土化之间的磨合与建构,实现外来规范与本土规范的兼容与同构,寻求环境、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走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环境治理困境,正是提升中国环境法治绩效的根本之道。中国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及趋势,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是国家改变自己、参与并影响世界的历程。随着中国崛起、加速融入世界,中国已从国际环境法治的初学者演变为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全球环境安全的危机状态与中国自身脆弱的资源环境国情,是促进中国环境法治绩效提升并走向历史性转型的外在压力与内生动力。国际环境安全的整体性将推动环境法治的全球性趋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面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全球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多重、独特的压力,但中国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水平上,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环境法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支撑。作为后发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在全球面临环境危机的当代,中国理应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的环境安全压力远超出其他国家,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当今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在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问题,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大贡献。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传递着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权将与其国内环境法治的历史性转型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同步增长。

张颖[10](2010)在《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环保部开展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活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加快城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城市整体布局,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打造低碳环保城市,实现循环经济,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铁岭市通过创建活动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将SWOT分析和PEST分析相结合,阐述了铁岭市环保发展现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结合经济要素、社会与文化要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目前所存在的指标差距加以改进,找到符合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有效途径。文中介绍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提出、考核指标、成果和意义,全面阐述了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大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现状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铁岭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情况,并根据国家标准,对铁岭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本条件及存在问题作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提出了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建议。

二、长春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概述
    (一) 生态文明观概述
        1. 生态文明观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3.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概述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概念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
        3. 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3.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
    (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与样本概况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样本概况
    (二)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现状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制度不完善
        2. 高校实施生态文明观教育浮于形式
        3. 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专业程度不够
        4. 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观教育缺乏主动
        5. 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观实践意愿不强
    (四)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 社会影响:公民素质与生态文化缺乏
        2. 学校因素:师资力量与教学体系待完善
        3. 家庭原因:父母生态文明观教育与自身素养欠缺
        4. 自身原因:学生生态文明观认知与行为存在偏差
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改善对策
    (一) 提供生态社会环境支撑
        1. 政府加强生态立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撑
        2. 媒体加强生态宣传,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撑
        3. 社会形成生态文化,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支撑
    (二) 构建生态校园关系
        1. 提高教师生态素养,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
        2. 鼓励家庭参与教学,构建联动的“家园”关系
        3. 建设生态校园环境,构建和谐的“生园”关系
    (三) 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1. 进行生态现状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
        2. 进行生态科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科学意识
        3. 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四)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
        1. 全面认识自然,培养大学生的自然敬畏感
        2. 创设生态文明情境,培养大学生的自然亲近感
        3. 体悟生态自然之美,培养大学生的自然审美情感
    (五) 提高大学生生态行为能力
        1. 进行生态理论教育,指导大学生参与生态实践
        2. 提供生态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参与生态实践
        3. 创设生态教育基地,提高大学生生态实践能力
    (六) 养成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
        1. 进行生态法制教育,养成大学生依法环保习惯
        2. 进行生态生活教育,养成大学生生态生活习惯
        3. 进行生态消费教育,养成大学生生态消费习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社会背景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新时代
        2.1.2 全面深化改革
        2.1.3 全面深化改革共识
    2.2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社会背景
        2.2.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2.2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2.2.3 党带领人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3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相关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凝聚共识的基本理论
        2.3.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凝聚共识的重要论述
        2.3.3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共识的相关主张
第3章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现实迫切性
        3.1.1 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实践的行动前提
        3.1.2 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
        3.1.3 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实践的前驱动力
    3.2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客观合理性
        3.2.1 人的“类生命”本质是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本体论基础
        3.2.2 可知论是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认识论基础
        3.2.3 “共同体”认同是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价值论基础
    3.3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实践可行性
        3.3.1 初始改革共识的达成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3.3.2 改革开放伟大成果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夯实了重要基础
        3.3.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4章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现状剖析
    4.1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4.1.1 专门部署和宣传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增强了感性认知
        4.1.2 深刻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内涵加深了理性认同
        4.1.3 设定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明确了行动指向
    4.2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凝聚改革共识面临沟通不畅困扰
        4.2.2 凝聚改革共识面临价值困惑难题
        4.2.3 凝聚改革共识面临诉求差异困境
        4.2.4 凝聚改革共识面临认同分化障碍
        4.2.5 凝聚改革共识面临力量分散困难
    4.3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制度化表达平台及参与机制不完善
        4.3.2 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消极社会心态的冲击
        4.3.3 错误社会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
        4.3.4 改革利益分配不均及贫富差距拉大的消极作用
        4.3.5 现代化转型中社会结构异质化对改革力量的消解
第5章 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应然路径
    5.1 优化治理机制
        5.1.1 强化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制度建设
        5.1.2 铺设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法治轨道
        5.1.3 健全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相应平台
    5.2 增进思想认识
        5.2.1 加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意识形态引导和理论建设
        5.2.2 澄清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认识问题和疑惑
        5.2.3 促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宣传的创新
    5.3 树立理想信念
        5.3.1 中国梦作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精神动力
        5.3.2 “四个自信”作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信念恪守
        5.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价值引领
    5.4 实现利益满足
        5.4.1 正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个体正当利益
        5.4.2 冲破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固化藩篱
        5.4.3 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红利
    5.5 汇聚行动力量
        5.5.1 发挥党对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坚强领导
        5.5.2 调动人民群众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积极参与
        5.5.3 促进社会各阶层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的通力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说明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研究理论基础
    2.3 制度-过程分析框架
3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利益相关者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影响
    3.2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类型
    3.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影响因素
4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行动类型及动力机制
    4.1 基于利益和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与事务领域类型
    4.2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行动者网络
    4.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动力机制
5 异质性事务领域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5.1 重点民生工程类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公众参与
    5.2 基本权利保障型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公众参与
    5.4 权利发展型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公众参与
6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路径的转换
    6.1 传统决策模式下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路径
    6.2 网络时代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路径分析
    6.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融合模式”
7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公众参与协调机制
    7.1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组织机制
    7.2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协商机制
    7.3 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保障机制
8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温州市案例分析
    8.1 温州市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状况
    8.2 温州市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主要模式
    8.3 公众参与现有实践模式的效能考察
    8.4 温州市公众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趋势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资源环境约束下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以托克逊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环境保护规划
        2.1.2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2.2 环境保护规划理论
        2.2.1 习近平思想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5 工业生态学理论
    2.3 环境保护规划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资源环境约束下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导思想及构建原则
        3.1.1 指导思想
        3.1.2 基本原则
    3.2 指标体系建立
        3.2.1 指标体系的结构
        3.2.2 指标初选
        3.2.3 指标选取
        3.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1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1.计算每行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2.计算M_i的n次方根(?)
        3.对(?)进行归一化处理
        4.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3.2.4.2 指标权重确定
        (1)各层级权数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3.2.5 指标权重分析
        (1)目标层指标权重
        (2)环境质量子系统中各指标权重
        (3)生态环境建设子系统内各指标权重
        (4)环境管理子系统内各指标权重
        (5)资源管理子系统内各指标权重
        (6)社会经济子系统内各指标权重
        (7)指标层各指标权重
        3.2.6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3.3 小结
4.实证分析
    4.1 自然地理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候气象
        4.1.4 土壤
    4.2 资源禀赋
        4.2.1 水资源
        4.2.2 矿产资源
        4.2.3 光热风能资源
    4.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4.3.2 水环境质量现状
        4.3.3 声环境质量现状
        4.3.4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现状
        4.3.5 生态环境现状
        4.3.6 社会经济概况
        4.3.7 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4.4 指标赋值
    4.5 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主要内容
        4.5.1 环境容量
        4.5.2 环境质量预测及评价
        4.5.3 重点工程
        1.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2.重大农业产业融合项目
    4.6 重点工程效益分析
        4.6.1 经济效益
        4.6.2 生态效益
        4.6.3 环境效益
        4.6.4 社会效益
    4.7 小节
5.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行政执法的概念
        2.1.2 环境行政执法的概念
    2.2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对环保行政执法的影响
    2.3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环保行政执法的内容
        2.3.1 在环保行政执法中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指标去执法
        2.3.2 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去执法
    2.4 相关理论
        2.4.1 服务型政府理论
        2.4.2 生态文明理论
        2.4.3 行政执法理论
第三章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现状
    3.1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3.1.1 环保机构设置与能力建设
        3.1.2 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指标关于环保行政执法的内容分析
        3.1.3 创模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情况统计
    3.2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做法
        3.2.1 健全完善环保行政执法规范
        3.2.2 加大环保行政执法力度
        3.2.3 完善环保准入体制机制
        3.2.4 强化环境保护信访工作
        3.2.5 提高环保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3.3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3.3.1 执法环境建设与创模城市的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
        3.3.2 执法程序手段与创模指标的严格执法要求相比未达标
        3.3.3 执法标准规范化与创模的执法标准要求相比未达标
    3.4 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对创模的认识不够到位
        3.4.2 财政投入不足使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难落到实处
        3.4.3 执法权力监管有待强化
        3.4.4 地方政府政绩观偏离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
第四章 国内外环保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环保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4.1.1 美国环保行政执法
        4.1.2 日本环保行政执法
        4.1.3 新加坡环保行政执法
        4.1.4 国外环境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4.2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国内环保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4.2.1 佛山市环保行政执法
        4.2.2 桂林市环保行政执法
        4.2.3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国内环保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完善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5.1 树立环保模范城市的执法理念
        5.1.1 加大环保行政执法资金投入
        5.1.2 明确创模相关责任
    5.2 建议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
        5.2.1 法律法规层面的完善
        5.2.2 地方政府政策层面的完善
    5.3 健全阳江环保行政执法机制
        5.3.1 深化环保基础管理制度改革
        5.3.2 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5.4 大力提升阳江环保行政执法效能
        5.4.1 推进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5.4.2 创新环境监察执法手段
        5.4.3 加强业务能力建设
        5.4.4 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5.4.5 提升环境宣教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日照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1.2.3 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
        1.2.4 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1.2.5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 个案概况
        1.5.1 日照市概况
        1.5.2 选择日照市作为研究个案的说明
        1.5.3 资料来源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地方政府概念界定
        2.1.1 政府
        2.1.2 地方政府
    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释义
        2.2.1 协调发展
        2.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2.3 一般政府行为理论
        2.3.1 政府职能
        2.3.2 政府行为内涵及特征
        2.3.3 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2.4 其它相关理论
        2.4.1 公共选择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改革开放以来日照经济与环境历史变迁及政府行为分析
    3.1 重经济轻环保时期(1978-1988)
        3.1.1 宏观背景分析
        3.1.2 日照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及政府行为
    3.2 重经济兼顾环境时期(1989-1998)
        3.2.1 宏观背景分析
        3.2.2 重经济兼顾环境:日照市政府的行为选择
        3.2.3 日照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由县到市的转折)
    3.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日照市政府的努力与困境(1999— )
        3.3.1 宏观背景分析
        3.3.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日照市政府的努力与困境
        3.3.3 日照市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
    4.1 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主导性
        4.1.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4.1.2 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悖论
    4.2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行为
        4.2.1 发展战略定位:依托港口优势,推动跨越式发展
        4.2.2 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工业带动,加快工业化进程
        4.2.3 发展举措案例:地方政府主导招商引资
    4.3 日照市经济发展状况
        4.3.1 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4.3.2 蓝色经济:日照市的特色经济与主导经济
        4.3.3 日照经济后发展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生态环境变迁中的政府行为选择
    5.1 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5.1.1 环境资源的公共品属性
        5.1.2 环境问题、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
        5.1.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
    5.2 日照市政府环境规制行为
        5.2.1 “生态建市”规划战略
        5.2.2 “堵、疏、建”三结合举措
        5.2.3 日照市政府环境规制行为评价
    5.3 日照市生态环境变迁及现状分析
        5.3.1 生态环境变迁
        5.3.2 日照城市绿色名片
        5.3.3 日照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日照市政府的努力与困境
    6.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日照市政府的努力
        6.1.1 发展理念: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6.1.2 发展战略: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
        6.1.3 发展举措一:构筑具有本市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
        6.1.4 发展举措二: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6.2 循环经济发展的“日照模式”
        6.2.1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6.2.2 相关配套发展措施
        6.2.3 “点、线、面”整体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日照市政府的困境
        6.3.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制约与困境
        6.3.2 日照市政府的矛盾选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张皮
    6.4 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
        6.4.1 1999-2010 年日照经济与环境关系演变
        6.4.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
    6.5 本章小结
7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形成机理分析
    7.1 根本因素:地方政府的利益权衡与取舍
        7.1.1 地方政府利益
        7.1.2 地方政府目标函数
    7.2 主导因素:中央政府的制度导向
        7.2.1 制度及“制度—行为”分析
        7.2.2 干部晋升考核机制
        7.2.3 财政分权体制
        7.2.4 其他制度因素
    7.3 其他影响因素
        7.3.1 同级政府间竞争
        7.3.2 辖区内微观主体的制约
    7.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环境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变化与比较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8)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1.4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1.4.1 转型期: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
        1.4.2 城市环境治理的涵义、特征与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城市环境治理研究进展
        2.1.1 环境治理的涵义与基本内容
        2.1.2 环境治理的主体与政府作用
        2.1.3 环境治理的合作与参与
        2.1.4 环境治理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2.2 国内城市环境治理研究进展
        2.2.1 城市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
        2.2.2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与政府作用
        2.2.3 城市环境治理的合作与参与
        2.2.4 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
        2.2.5 城市环境治理的评价
        2.2.6 城市环境治理的思路与基本对策
    2.3 简要评述
第3章 城市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3.1 公共治理理论
        3.1.1 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与渊源
        3.1.2 公共治理的涵义与特征
        3.1.3 公共治理的本质、内容与体系
        3.1.4 公共治理的功能分类
        3.1.5 公共治理的模式与评价
        3.1.6 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与理论边界
    3.2 城市管理理论与环境管理理论
        3.2.1 城市管理理论
        3.2.2 环境管理理论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2 循环经济理论
    3.4 与城市环境治理相关的概念范畴
        3.4.1 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质量
        3.4.2 城市环境污染与分类
        3.4.3 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
        3.4.4 城市环境评价与城市环境立法
第4章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4.1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历程与特征
        4.1.1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历程
        4.1.2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内容与特征
    4.2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措施
        4.2.1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做法
        4.2.2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
    4.3 发达国家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
第5章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现状与主要问题
    5.1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演变
        5.1.1 行政管理视角下城市环境治理的演变
        5.1.2 公共治理视角下城市环境治理的演变
    5.2 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度与法规
        5.2.1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政策
        5.2.2 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制度
        5.2.3 城市环境治理的法规建设
    5.3 城市环境治理的机构体制与实践模式
        5.3.1 城市环境治理的机构体制
        5.3.2 城市环境治理的实践模式
    5.4 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
第6章 城市环境治理的理论框架
    6.1 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理论
        6.1.1 城市环境治理的涵义与特征
        6.1.2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体、范围与内容
        6.1.3 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与原则
        6.1.4 城市环境治理的职能与过程
        6.1.5 城市环境治理的方法、分类与体系
        6.1.6 城市环境治理的模式与评价
        6.1.7 城市环境治理的理念与边界
    6.2 城市环境治理主体的内容、博弈与实现条件
        6.2.1 城市环境治理主体的基本内容
        6.2.2 城市环境治理主体的博弈与均衡
        6.2.3 城市环境治理多元化主体的实现条件
    6.3 城市环境治理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6.3.1 城市环境治理评价的涵义、目标与原则
        6.3.2 城市环境治理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
        6.3.3 城市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7章 中国特色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选择
    7.1 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的基本特征
        7.1.1 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7.1.2 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特征
    7.2 国内外典型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7.2.1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涵义与分类
        7.2.2 城市环境治理的典型模式分析
        7.2.3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的选择方法与中国化
    7.3 GCPD模式: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创新模式
        7.3.1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选择的依据与必要性
        7.3.2 GCPD治理模式的内涵与构成
        7.3.3 GCPD治理模式的选择理由及实施
    7.4 保障GCPD治理模式实施的支撑体系
        7.4.1 制度创新
        7.4.2 体制机制创新
        7.4.3 现代手段引入选用
        7.4.4 评估评价体系构建
第8章 实证分析:嘉兴城市环境治理的转变
    8.1 嘉兴市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概况
        8.1.1 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状况
        8.1.2 环境保护水平状况的基本判断
    8.2 嘉兴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从管理转向治理
        8.2.1 城市环境从管理转向治理的必要性
        8.2.2 城市环境管理转向治理的具体内容
    8.3 嘉兴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与GCPD治理模式的比较
        8.3.1 与GCPD治理模式内容的比较
        8.3.2 与GCPD治理模式"支撑体系"的比较
        8.3.3 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论文选题
    一、价值和意义
    二、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三、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四、使用材料来源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的历史及理论
    第一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历史
        一、工业革命之前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二、现代环境法的产生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演变
    第二节 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的多维理论透视
        一、自然科学基础
        二、人文科学关注
        三、社会科学应对
        四、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国际环境规范的生命周期、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去安全化理论
        二、国际环境法律规范的生命周期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小结
第二章 环境安全与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的开创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触发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
        三、政府决策的推进
        四、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开端
    第二节 中国环境法的成长
        一、内罗毕环境会议的影响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
        三、改革开放、法制重建的推动
        四、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成长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
        一、里约环境会议的推进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勃兴
        三、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依法治国的促动
        四、环境安全凸显期的环境法治
    第四节 中国环境法的完善
        一、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的影响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加速发展
        三、从接轨到融入世界
        四、环境安全事件高发期的环境法治
    小结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日、欧盟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美国:从污染受害到引领潮流
        二、日本:从“公害列岛”到“环境立国”
        三、欧盟:环保先锋的多级协同
    第二节 印度、巴西、非洲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印度之得失
        二、巴西之优劣
        三、非洲之障碍
    第三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国际比较
        一、美、日、欧盟同中国的比较
        二、生态足迹、环境责任和环境资源绩效的国际比较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趋势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安全与当今中国环境法治的趋势和转型
    第一节 环境安全与国际环境法治的得失
        一、法律规范演进中的国际环境治理
        二、国际组织对环境法治的推动
        三、国际环境法的成就及不足
    第二节 环境安全与国际化的中国环境法
        一、中国国际社会化进程中的环境法治
        二、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的成就和不足
        三、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的趋势及转型
    第三节 中国参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博弈分析
        一、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博弈的性质与特征
        二、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静态博弈分析
        三、对中国角色及摆脱困境的思考
    小结
结语 和平发展、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治
附录一:中国现行主要环境保护法律
附录二:中国环境保护及其政策法律大事记(1972~2010年)
附录三:中国缔结和签署的主要国际环境公约
附录四:国际环境保护与环境法治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一、外文专着与论文
    二、中文专着与论文
    三、媒体与网络
后记

(10)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概述
    2.1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内涵和特点
    2.2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运用
    2.3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是低碳环保经济的深入实践
        2.3.1 低碳环保理论
        2.3.2 低碳环保的内涵与运用
    2.4 国内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与发展形势研究
    2.5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3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分析
    3.1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状分析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国内生产总值现状
        3.1.3 经济结构现状
        3.1.4 城市布局结构及总体规划
        3.1.5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现状
        3.1.6 环境质量状况
        3.1.7 环境保护投资
        3.1.8 主要环境问题
    3.2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SWOT分析
        3.2.1 铁岭市未来发展定位
        3.2.2 铁岭市发展优势
        3.2.3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劣势
        3.2.4 铁岭新城亮相世博会为"创模"带来契机
        3.2.5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威胁
    3.3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PEST分析
        3.3.1 铁岭市经济经济发展趋势规划
        3.3.2 铁岭市社会发展与文化现状及规划
    3.4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关键问题识别
        3.4.1 工业废水排放污染源
        3.4.2 工业废物排放污染源
        3.4.3 噪声污染源
4 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对策研究
    4.1 完善各种城市环境专项规划
        4.1.1 加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
        4.1.2 加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各种专项规划的制定
    4.2 构建环境保护项目体系
        4.2.1 节能工程
        4.2.2 碧水工程
        4.2.3 蓝天工程
        4.2.4 固体废物资源化及处置工程
    4.3 建立环境保障支持平台
        4.3.1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建立创模工作运行机制
        4.3.2 建立"创模"工作目标责任体系
        4.3.3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模工作投入机制
        4.3.4 积极推进环境科技创新
    4.4 突出建设城市特色
        4.4.1 塑造城市色彩
        4.4.2 传承城市文化
    4.5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4.5.1 提供良好的合作软环境
        4.5.2 开展全方位的对外交流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长春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宫宇强.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2]新时代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研究[D]. 邓晶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经济发达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 夏禹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资源环境约束下县域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以托克逊县为例[D]. 解淑文. 新疆大学, 2019(11)
  • [5]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阳江市环保行政执法研究[D]. 钟慕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日照为个案[D]. 秦绪娜. 浙江大学, 2011(10)
  • [7]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政报, 2011(07)
  • [8]转型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 陈海秋.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9]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D]. 张庆彩. 南京大学, 2010(07)
  • [10]铁岭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对策研究[D]. 张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长春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