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 IM/FSK 标记信号的传输特性和全光标记交换的实验研究

正交 IM/FSK 标记信号的传输特性和全光标记交换的实验研究

一、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and All-Optical Label Swapping of Orthogonal IM/FSK Labeled Signals(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1](2019)在《脉冲位置调制在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5G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技术的革新,对信息传输速率、数据传输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光通信技术的革新也越来越迫切。当前光传送网已达到100G商用,正在进行400G模块的研究,高速率所催生出的光电交换问题也越见凸显,解决光电光的转换问题,提升整体数据信息的传输速率,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以此为背景,本文将脉冲位置调制技术(PPM)与正交幅度调制技术(QAM)结合引入光标记交换系统,分析研究了脉冲位置调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以及其在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传输特性。利用仿真软件VPI搭建高速率的16QAM/PPM光标记交换系统模型。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通过文献阅读,分析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与光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分析研究了光标记交换技术的记中具体实现方案和其中的关键技术。分析研究了脉冲位置调制技术和正交振幅调制技术,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基础框架结构以及技术方案类型,介绍了基本信号调制原理以及正交幅度调制技术的信号实现方式和解调方式。依据上面的原理介绍和分析,进行净荷速率为40 Gb/s的光标记交换系统的仿真研究,以16QAM为净荷信号调制方式,2PPM为标记信号调制方式,优化了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参数,分析该系统的传输特性。结果证明,40 Gb/s 16QAM/2PPM光标记交换系统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能以及传输特性。并就PPM信号的产生方式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在局部范围内64PPM具有较好的传输特性的结论。依照上述的仿真系统,提高净荷16QAM的调制速率到160 Gb/s与640 Gb/s,结合64PPM标记搭建光标记交换系统,并就仿真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包括光带通滤波器带宽、电低通滤波器带宽、标记净荷间的频率间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研究优化后的系统传输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高速的16QAM/64PPM光标记交换系统,标记与净荷均具备较好的接收效果,且在光纤中传输96 km后,标记与净荷的功率代价均未超过3 dB,整体光标记交换系统体现出良好传输特性。

喻倩[2](2018)在《超级信道在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对固网和移动网络的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骨干网络分配网络资源的高效性、灵活性和精确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弹性光网络(EON)是近几年提出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在EON方案中,超级信道是一个可以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并且可以对流量进行汇聚和调节的有效方法。超级信道由多个密集的子信道构成,将大量数据汇聚在一起,可以高效利用频谱。另一方面,在弹性光网络中,需要有动态流量的接收和释放,这就要用到光标记交换(OLS)技术。本文将超级信道与高速OLS技术进行结合。以光频梳作为超级信道和光标记的光源,搭建携带高速光标的超级信道光标记交换仿真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简单介绍了几种光频梳产生方法,分析了传统的用IM和PM级联来产生光频梳的原理。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强度调制器的非线性效应来抑制加载到相位调制器上的相位函数不理想带来的影响。搭建光频梳仿真系统。经过优化后的系统,可产生平坦度为1.2 dB,包含83根谱线的光频梳。(2)提高光标记交换系统弄净荷的传输容量,产生基于光频梳传输容量可以达到8 Tb/s的超级信道,超级信道的调制方式为DQPSK。搭建超级信道仿真系统,并就光频梳和传输距离对超级信道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3)将大容量的超级信道运用到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搭建超级信道的光标记交换仿真系统。实现了携带1.56 Gb/s的光标记,总速率达到8 Tb/s的单个超级信道,并对带标记的多个超级信道进行了研究。(4)讨论了光标记对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光标记速率为1.56Gb/s,发射功率为-8.25 dBm,光标记与超级信道的间隔大于80 GHz时,超级信道和光标记都有良好的性能。并就消光比和传输距离对光标记系统和超级信道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李钇潭,陈相玮,许也,邬昊昱,曹永盛[3](2017)在《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的传输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一种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将幅移键控(ASK)净荷与频移键控(FSK)光标记引入该系统,利用仿真对携带40Gb/sASK净荷和2.5Gb/sFSK标记的光标记交换系统传输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对系统消光比(ER)与色散补偿方案进行优化,得到了传输性能最佳的ASK/FSK光标记交换系统模型:FSK标记与ASK净荷接收灵敏度在背靠背传输时分别达到-19.8d Bm与-16d Bm,传输100km后,功率代价小于5d B。

强东东[4](2014)在《光标记网络中基于正交调制光标记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语音数据业务的高速增长以及IP宽带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已从l0Gbps的速率发展到100Gbps。由于光通信系统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的增大,信号在光纤链路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色散、偏振模色散(PMD)以及非线性效应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着光纤传输系统的性能。在光交换领域出现了介于光路交换与光分组交换之间的光突发、光标记交换等过渡形式,通过将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的优势相结合,以“电控光”的方式实现交换过程。本论文研究基于当前光交换的背景,在光标记的产生、交换、传输等相关技术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一种OFDM/PSK相结合的新型正交调制方案。在光载波上用强度调制器(IM)调制OFDM信号,产生OFDM光标记信号;而相位调制器(PM)正交调制载荷信息,产生PSK光载荷信号,从而实现OFDM标记与PSK载荷的正交调制。强度恒定的PSK信号,可以有效抑制非线性效应,而且OFDM信号能帮助克服色散的影响。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都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案具有配置简单、频谱效率高、适合长距离传输等特点。其次,将DPSK与脉冲位置调制(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 PPM)格式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DPSK/PPM正交调制光标记方案,以达到解决DPSK/ASK光标记系统中净荷消光比(ER)受限问题的目的。分析系统性能受PPM净荷ER的影响情况,并进行了对比和同速率的DPSK/ASK标记系统;分析了系统经过不同距离传输后,PPM净荷与DPSK标记的BER与接收光功率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讨论了PPM脉冲宽度对消光比和的影响。结果表明DPSK/PPM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并且通过引入PPM调制格式可以明显提高净荷的消光比。最后总结全文的研究工作,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做出了明确。

何舟[5](2011)在《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先进调制格式研究》文中提出先进调制技术是推动高速光通信网络向长距离和大容量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先进调制格式及其应用对提升通信网络运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降低通信网络的运营成本和结构复杂度、促进通信网络的“三网融合”和“光进铜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论文着重研究了若干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原理及其在高速光传输网络、光标记交换网络和宽带光接入网中的应用。全文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贡献如下:(1)结合载波抑制归零码(CSRZ)和频移键控(FSK),提出了一种频移键控载波抑制归零码(CSRZ-FSK),初步仿真研究了40Gbit/s CSRZ-FSK信号的传输性能。这种方案与传统双光源FSK调制格式的产生方案相比,只需要一个光源就可以产生40Gbit/s CSRZ-FSK信号;采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但避免了传统方式下需要对两个光源进行波长和功率上精密控制的弊端,而且当其应用于多信道系统中时,可以实现多信道同时进行载波抑制,有利于降低波分复用(WDM)系统和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系统成本。此外,本文还研究比较了单信道40Gbit/s CSRZ-FSK信号、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PSK)信号、幅移键控(ASK)信号在不同补偿方式下,单跨距段传输的性能。(2)在CSRZ-FSK调制格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40Gbit/s CSRZ-FSK载荷、2.5Gbit/sASK标记实现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的结构,详细仿真了其传输特性。与传统的ASK/FSK正交调制方案相比,这种方案可以有效的克服ASK载荷非线性容忍度不高、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受限的弊端,仅仅采用滤波器和直接检测接收机就可以实现CSRZ-FSK载荷信号的鉴频接收,结构简单,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3)结合33%占空比的归零码(33%RZ)和频移键控(FSK),提出了一种33%占空比的频移键控归零码(33%RZ-FSK),仿真研究了40Gbit/s 33%RZ-FSK信号的产生机制和传输性能。通过对40Gbit/s 33%RZ-FSK信号、差分相移键控(DPSK)信号和归零码(RZ)在同等条件下传输性能的仿真研究表明,33%RZ-FSK信号具有更高的非线性容限,接收机的功率代价也低于DPSK信号和RZ信号。(4)提出了一种实现40Gbit/s 33%RZ-FSK载荷和2.5Gbit/sASK标记的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结构,仿真研究了载荷和标记在不同色散补偿方式下的传输性能。与传统的DPSK/ASK正交调制方案相比,33%RZ-FSK/ASK信号受相位噪声影响较小,载荷的解调方式更为简单、容易实现,降低了接收机的复杂度,节约了系统成本。(5)在频移键控归零码(RZ-FSK)的基础上引入预啁啾,提出了一种频移键控啁啾归零码(CRZ-FSK)。仿真比较了40Gbit/s CRZ-FSK信号、差分正交相移键控归零码(RZ-DQPSK)和CSRZ信号的传输性能。(6)提出了一种通过40Gbit/s CRZ-FSK载荷和2.5Gbit/s ASK标记实现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的结构,仿真研究了其传输性能。结果表明,预啁啾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CRZ-FSK调制格式的抗非线性性能,与CSRZ-FSK/ASK光标记交换系统相比,CRZ-FSK/ASK光标记交换系统可以传输更远的距离。(7)提出了一种实现交替偏振频移键控(APol-FSK)调制格式的方案。APol-FSK调制格式相邻比特位光信号偏正态正交的特性,使得其抗非线性容限在传统FSK调制格式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单信道40Gbit/s差分正交相移键控载波抑制归零码(CSRZ-DQPSK)和FSK信号相比,APol-FSK信号具有更高的非线性容限,单跨距段传输距离更长。(8)提出了一种将40Gbit/s APol-FSK信号作为下行信号,2.5Gbit/s ASK信号作为上行信号基于正交调制的WDM-PON实现方案,并对其传输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该方案与传统利用双光源实现FSK/ASK正交调制的WDM-PON系统相比,光线路终端(OLT)侧光源数量减少了一半,光网络单元(ONU)侧不需要光源,直接通过对下行信号光的二次调制加载上行信号进行传输,上下行信号可以利用正交调制格式间天然的隔离,实现载波的再利用,比副载波调制方案的频谱利用率更高,ONU侧所用器件更少,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9)提出了一种交替偏振频移键控归零码(APol-RZ-FSK),研究了其产生机制、实现原理和传输性能,并将40Gbit/s APol-RZ-FSK信号、差分相移键控载波抑制归零码(CSRZ-DPSK)和RZ-FSK信号的传输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由于APol-RZ-FSK调制格式结合了FSK、RZ、交替偏振(APol)三种格式的优势,与文中所研究的所有调制格式相比,具有最强的非线性容限。(10)提出了一种将40Gbit/s APol-RZ-FSK信号作为下行信号,2.5Gbit/sASK信号作为上行信号的正交调制WDM-PON系统实现方案。对该系统的仿真研究表明,由于APol-RZ-FSK信号具有更高的非线性容限,上下行信号经过20km单模光纤传输后,均表现出比基于APol-FSK/ASK正交调制的WDM-PON系统更佳的性能。(11)较为全面的将基于强度调制的NRZ、RZ、33%RZ、CSRZ调制格式,基于相位调制的DPSK、RZ-DPSK、CSRZ-DPSK、33%RZ-DPSK、DQPSK、RZ-DQPSK、33%RZ-DQPSK、CSRZ-DQPSK调制格式,基于频率调制的FSK、RZ-FSK、33%RZ-FSK、CSRZ-FSK、CRZ-FSK调制格式和基于偏振调制的APol-FSK、APol-RZ-FSK调制格式—这19种调制格式的非线性容限和色散容限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分析比较,总结了各种调制格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场合,为研究人员进行系统设计时调制格式的选择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曹永盛,余重秀,陈福深[6](2011)在《ASK/FSK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OBPF谱均衡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幅移键控/频移键控(ASK/FSK)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OLS)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光带通滤波器(OBPF)对FSK标记进行谱均衡的方法,从而有效改善ASK净荷接收灵敏度。利用仿真,对40Gb/sASK/FSK正交调制OLS系统,在使用3种不同类型OBPF进行谱均衡时的传输性能进行了验证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4GHz带宽巴特沃茨(Butterworth)滤波器可得到最佳谱均衡效果,使ASK信号接收灵敏度提高1.2dB,光信噪比(OSNR)性能提高0.5dB。

董泽[7](2011)在《光纤无线和相干光通信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合了光纤无线和相干光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验上系统地进行了高性价比的光毫米波产生技术及波长重用的光纤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电光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及其光网络的研究,全光波长变换在光纤无线通信系统和光标记交换网络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相干检测的全光OFDM和奈奎斯特波分复用技术及比较研究以及100G,400G和1T光传输网络系统的研究。第一,首次提出并实验研究了一种基于光四倍频副载波调制的毫米波产生方案及相应的波长重用的光纤无线通信系统(ROF)系统,并对基于三种不同的毫米波产生方案的ROF系统性能在理论和实验上进行了比较。在前两种方案的毫米波产生技术中,采用重复频率为20GHz的射频信号和电信号带宽为20GHz的马赫曾德尔强度调制器产生重复频率为40GHz的光毫米波。本文提出的基于光四倍频副载波调制的毫米波产生方案在产生相同频率(40GHz)光毫米波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射频信号的频率要求和外部强度调制器的带宽要求,降低了系统成本。第二,首次将OFDM技术融入60GHz光纤无线通信系统和无源光网络系统,利用OFDM技术较高频谱利用率,以及在光通信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色散和偏振模色散的特性,提高了OFDM毫米波在光纤和无线中的传输性能。首次提出并实验研究了一种采用光相位调制器产生低峰均比的光OFDM信号通信方案,实验验证了采用光相位调制器产生光OFDM信号能够有效的解决高峰值平均功率比问题,从而提高信号在在光纤中传输对非线性效应的容忍度。第三,首次提出并实验研究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四波混频效应的单泵浦(pump)光OFDM的波长变换系统。实验结果显示,耦合信号经SOA四波混频效应后,产生新波长的信号光将携带OFDM信号,且转换效率与信号光和泵浦光的功率,波长关系以及两者的偏振夹角有关系。第四,随着单载波100G通信系统的日趋全面商用化和随着信息数据业务的急剧增加,单载波400G或1T是未来骨干网的发展目标。本文首次将全光OFDM技术引入400G技术,提出并实验研究了基于相干检测全光OFDM的432Gbit/s传输系统。采用外部调制技术的光载波抑制调制格式产生频率间隔为54GHz的两个连续光载波,每路光载波通过I/Q调制器调制偏振复用的54GBaud/s或108Gbit/s的QPSK信号,经400km标准单模光纤传输后,所测最小误码率小于2×10-5;同时将400G全光OFDM技术融入到接入网,提出并实验研究了低功率代价(<1.5dB)和超高速系统速率(448Gbit/s)的400G光标记交换网络关键技术。第五,首次提出并实验研究了两种超级信道多载波产生方案及相应的全光OFDM相干检测传输系统:第一种超级信道基于频移光纤环路(RFS)和两个级联的相位调制器,由一路光载波产生112路光载波的超宽带相干光传输方案,由于相位调制器不需要直流偏置,产生的112路光载波稳定性可靠,每路光载波用于调制25Gbaud或100Gbit/s的双偏振态QPSK信号,此超宽带传输系统的速率为11.2Tb/s或除去前向纠错(FEC)开销后10Tb/s。第二种超级信道采用级联两个相位调制器和一个强度调制器调制1路单载波信号产生21个频率间隔为25GHz的连续光载波信号,每路光载波调制25Gbaud或100Gbit/s的全光OFDM信号,此超级信道总比特率为2.1Tbit/s或除去FEC开销后为1.96Tbit/s。第六,首次将奈奎斯特波分复用技术(Nyquist-WDM)和全光OFDM技术引入引入波分复用型无源光网络系统(WDM-PON),充分利用了两种技术的超高频谱利用率,实验比较了两种技术应用于接入网中的优势和劣势。在全光Nyquist WDM-PON的上行链路中,波长间隔为25GHz,波长集中的13个相干光载波由一个相位调制器和一个强度调制器调制连续单载波产生,每个光载波承载25Gbaud或100Gbit/s的极化复用QPSK信号,并经过80km标准单模光纤传输后,在接收端实现相干检测。同时,本文也对基于全光OFDM技术的WDM-PON系统进行了实验性的比较和研究。

师严[8](2011)在《光标记交换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以及各种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增长,对网络带宽、电信网的传输以及交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技术充分利用了光纤的巨大带宽,使得传输容量和传输速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在交换层面上仍以电交换为主,造成了核心节点电子器件处理速度与传输网络速率之间的失配,限制了通信网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光交换将以全光交换技术突破电处理的瓶颈,能支持多粒度带宽、多样性业务。但是由于全光器件的研制仍在实验室阶段,因此提出了基于光电混合的光标记交换,其结合了电子与光子技术的优势,采用电控光的方式完成交换过程,成为光交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分析和总结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各种光标记产生以及相关关键技术的文献,主要针对目前研究较为前沿的两种技术——正交调制光标记技术以及光码(Optical Code, OC)标记技术展开研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分析了系统的参数设置及系统性能;并在标记交换与识别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本文的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的正交调制光标记技术的研究(1)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SOA)-交叉增益调制(Cross Gain Modulation, XGM)的FSK信号实现方案,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集成等优势;基于此FSK信号发生方案实现了40Gbit/s的FSK/幅移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仿真系统。对此FSK/ASK标记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包括激光器功率、FSK信号发生器中信号光的消光比、经过背靠背(Back-to-Back, B2B)传输和光纤传输之后系统性能以及ASK消光比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案实现的FSK/ASK光标记系统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以及接收机灵敏度。(2)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移位键控(Polarization Shift Keying,PolSK)的FSK信号产生方案,优势在于其对速率透明且频率间隔可调;基于此信号发生器,实现了1.25Gbit/s FSK标记以及40Gbit/s ASK净荷的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通过仿真,对该信号B2B、60km以及96km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 SMF)+色散位移光纤(Dispersion Conpensation Fiber, DCF)传输后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io, BER)特性、ASK净荷的消光比以及FSK标记的频率间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ASK净荷消光比和FSK标记频率间隔的最佳取值。(3)提出基于反转归零(Inverse Return-to-zero, IRZ)调制格式解决ASK净荷消光比受限的方案,搭建了基于PolSK的40Gbit/s FSK/IRZ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将此系统的消光比与同速率FSK/ASK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此外,讨论了不同IRZ的占空比对经过FSK标记及IRZ净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ASK净荷相比,将IRZ调制格式作为净荷,可以明显地提高净荷的消光比;较高的IRZ净荷占空比有利于改善FSK标记的性能,但却不利于IRZ净荷的探测。2、基于差分相移键控(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 DPSK)/脉冲位置调制(Pulse Position Mudulation, PPM)的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1)提出基于PPM调制格式解决DPSK/ASK正交调制的光标记系统中消光比受限的方案;搭建了40Gbit/s DPSK/PPM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PPM净荷消光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同速率的DPSK/ASK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系统经过B2B、96km SMF+DCF传输之后,DPSK标记与PPM净荷的BER与接收光功率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讨论了PPM脉冲宽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PSK/PPM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并且通过引入PPM调制格式可以明显提高净荷的消光比。(2)提出一种基于SOA-四波混频(Four Wave Mixing, FWM)效应实现DPSK标记擦除的方案;通过理论和仿真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搭建了40Gbit/s DPSK/PPM光标记交换系统,在核心节点处利用FWM实现了2.5Gbit/s和10Gbit/s DPSK标记的擦除,并利用DPSK再调制实现标记的重新写入。结果表明:通过分析标记擦除之后PPM净荷以及新DPSK标记的误码率与接收光功率的关系,实现了不同速率下DPSK标记的标记擦除,证实了该方案具有对速率透明、处理速度快、结构简单的优点。3、基于谱幅度编码(Spectral Amplitude Code, SAC)的光码标记交换系统(1)提出了时间堆栈的SAC标记交换系统结构,该系统具有处理灵活、结构简单的优点;并提出了基于FWM效应以及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的SAC标记识别方案,此方案具有处理速度快、对速率透明的优点,并且可以避免其他方案中移除标记时导致净荷信息丢失的问题。(2)搭建了40Gbit/s基于时间堆栈SAC标记的光标记交换仿真系统,核心节点通过SOA的FWM效应产生与SAC标记相对应的边带,利用布拉格波长固定的FBG对边带进行滤波从而实现识别;通过讨论转发节点处光开关输出端口净荷的误码率特性,证实了两个转发节点良好的转发性能,说明了利用FWM边带实现SAC标记识别的可行性。

李明浩[9](2010)在《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全光信号处理》文中研究表明先进调制格式因其在频谱利用率和抗色散或抗非线性上的优异性,成为了未来光通信系统中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而全光信号处理是未来高速大容量全光交换网络的关键技术。目前,全光信号处理技术还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开关键控(OOK)调制格式。本论文围绕新型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相关的全光信号处理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40G/bs载波抑制频率调制(FSK)信号产生方案,并且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考查了新产生FSK信号的传输性能。详细讨论了平衡探测、鉴频滤波器中心频率与信号中心频率失谐以及滤波器带宽变化对FSK信号质量的影响。而且,为改善生成FSK信号的质量,对产生方案进行了优化。基于延时干涉仪(DI)和光延时线,提出了一个利用归零差分相位调制(RZ-DPSK)信号差分解调产生相位辅助40-Gbs曼彻斯特(Manchester)信号的方案,并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由于光谱更窄,新生成的相位辅助Manchester信号比传统单纯强度调制的Manchester(ASK-Manchester)信号具有更好的抗色散能力。(2)基于载波抑制FSK信号,提出了一种适用与光标记交换网络的新型频率调制信号/强度调制(FSK/IM)正交调制格式并利用仿真进行了验证。其中,载荷用40Gb/s FSK信号调制,标记用2.5Gb/sIM信号调制。不仅详细讨论了标记调制深度以及信号传输距离对FSK/IM信号接收性能的影响。而且,还给出了优化标记调制深度取值范围的方法。仿真验证了利用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增益饱和效应实现FSK/IM信号标记更新的过程,考查了标记擦除前FSK/IM信号的传输距离、标记调制深度以及更新时SOA的工作点参数变化时对标记擦除后信号质量的影响。(3)对基于SOA中四波混频(FWM)效应的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波长转换进行了仿真研究。考查了信号与泵浦的频率失谐以及IM调制深度对转换后载荷与标记信号质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泵浦光和信号光之间的功率比变化时对波长转换结果的影响,区分了FWM波长变换对于FSK/IM正交调制格式的透明转换区和不透明转换区。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光波长转换器的新型多功能分组转发单元,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该单元可以简便地提供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进行透明的波长转换和带标记更新波长转换的功能。(4)提出了一种将40Gb/s FSK信号作为下行信号,2.5G/bs IM信号作为上行信号的高速波分复用式-光无源接入网络(WDM-PON)方案,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讨论了通带宽度、频率调制到强度调制转换(FSK-to-IM)以及单纤双向系统中寄生反射等问题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仿真分析了携带2.5Gb/s IM下行广播信号的’WDM-PON。方案中,在下行广播信号被反射式SOA(RSOA)擦除的同时上行信号也被调制到下行载波上。此外,该方案与无线接入系统融合的一种混合应用方案也被提出并验证。(5)基于增益透明SOA(GT-SOA)的交叉相位调制(XPM)效应,提出了一种全光实现10Gb/s反转RZ信号/差分相位调制信号(IRZ/DPSK)正交调制的方案,并对信号的传输性能进行了仿真。讨论了DPSK信号的中心波长,SOA注入功率的变化以及保持光的作用对正交调制后IRZ/DPSK信号质量的影响。此外,以DPSK作为广播信号,同时产生多路IRZ/DPSK信号的WDM-PON方案也被提出并仿真。并依此提出了一种有助于实现接入网中信号透明复用的全光非本地信号接入方案。(6)理论分析了利用SOA的交叉增益压缩(XGC)效应实现信号再生的机理,推导了考虑和不考虑增益压缩时SOA的传递函数,以及SOA输出噪声同相和正交分量的方差。讨论了SOA注入功率、物理参数和输入噪声带宽等对SOA噪声压缩效应的影响。并将利用SOA的XGC效应对40Gb/s PolSK信号2R再生的仿真结果与理论推导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7)利用SOA的XGC效应,实验研究了10Gb/s PolSK信号,40Gb/s NRZ-DPSK信号以及40-Gb/sNRZ/RZ-FSK信号的2R再生,分析了SOA后级联滤波器、DPSK信号解调以及信号的光信噪比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李登科[10](2010)在《基于光载波抑制调制产生光分组信号的传输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信号处理技术已成为光纤通信的支撑,并将在未来的全光通信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标记交换的分组传输网络在网络性能、服务质量、网络成本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解决网络的灵活性、网络容量和吞吐率等限制的最有效、最长远的办法,并且光标记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则是光标记交换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光标记的产生、擦除、传输等技术进行了一些数值仿真、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提出了一种利用相位调制器实现一阶边带抑制的光标记交换技术的新方案,在中心载波和其余生成的多个副边带分别进行强度调制,实验产生10Gb/sNRZ光载荷和2.5Gb/s OFDM光标记信号并分别在单模光纤中传输了50km。分析了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系统理论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载波抑制调制在实验中不仅容易实现,而且在相同误码率,不经过功率补偿的情况下,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传输的距离比较远,接收信号发生畸变的程度和损耗程度比较小,说明它在光标记交换网络中更适合长距离传输,将在光标记交换技术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2.提出了一种将OFDM信号作为光标记的中心载波抑制光标记交换技术的新方案,在中心载波抑制后的两个副边带分别进行强度调制,产生10Gb/sNRZ光载荷和2.5Gb/sOFDM光标记信号,利用OFDM信号的抗多径、抗色散,频谱高等优点提高整个光包的传输性能。分析了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系统理论模型,并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最后对B-T-B系统和60km光纤传输后各自的载荷及标记信号接受眼图进行了比较。该方案具有设计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适合长距离传输等特点。

二、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and All-Optical Label Swapping of Orthogonal IM/FSK Labeled Signa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and All-Optical Label Swapping of Orthogonal IM/FSK Labeled Signals(论文提纲范文)

(1)脉冲位置调制在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1.3 光交换系统
        1.3.1 光交换技术发展
        1.3.2 光标记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标记交换与正交振幅调制技术
    2.1 光标记交换技术
        2.1.1 光标记交换的网络结构
        2.1.2 现有光标记交换技术方案
        2.1.3 光标记交换中的关键技术
    2.2 正交振幅调制(QAM)技术
        2.2.1 调制技术
        2.2.2 调制器件
        2.2.3 正交振幅调制的基本原理
        2.2.4 正交振幅调制(QAM)信号的产生
        2.2.5 正交幅度调制(QAM)信号的解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位置调制
    3.1 脉冲位置调制(PPM)
        3.1.1 调制原理和发展现状
        3.1.2 信号特性分析
    3.2 多脉冲位置调制(MPPM)
        3.2.1 性能分析
        3.2.2 编码映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0Gb/s16QAM/2PPM光标记交换系统
    4.1 40Gb/s16QAM/2PPM光标记交换系统的传输性能分析
        4.1.1 传输系统的结构及仿真模型
        4.1.2 激光器线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3 调制器消光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4 光带通滤波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5 低通滤波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6 PPM信号脉冲宽度对标记接收的影响
        4.1.7 标记净荷的频率间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1.8 系统的传输性能分析
    4.2 PPM产生方式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60Gb/s16QAM/64PPM光标记交换系统
    5.1 160Gb/s16QAM/64PPM光标记交换系统的传输性能分析
        5.1.1 光滤波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2 低通滤波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3 标记净荷的频率间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4 系统的传输性能分析
    5.2 640Gb/s16QAM/64PPM光标记交换系统的传输性能分析
        5.2.1 光滤波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2 低通滤波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3 标记净荷的频率间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4 系统的传输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超级信道在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光交换与光标记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光交换技术
        1.2.2 光标记交换技术
    1.3 超级信道技术应用与发展
    1.4 光频梳的应用与发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频梳及其产生方法
    2.1 光频梳及其产生方法
    2.2 调制器级联法产生光频梳
        2.2.1 IM和PM级联法原理
        2.2.2 IM和PM级联产生光频梳仿真系统
    2.3 调制器级联法改进方案
        2.3.1 改进光频梳质量的方案
        2.3.2 调制器级联法改进方案仿真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级信道与光标记交换技术
    3.1 高速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技术
        3.1.1 ASK光标记的产生与识别
        3.1.2 DQPSK净荷的产生与识别
        3.1.3 100 Gb/sDQPSK/ASK光标记交换系统
    3.2 超级信道传输系统
        3.2.1 超级信道传统产生方法
        3.2.2 基于光频梳的超级信道系统结构及仿真模型
    3.3 超级信道系统性能分析
        3.2.1 光频梳对超级信道系统性能的影响
        3.2.2 超级信道数目与子信道数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2.3 传输距离对超级信道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级信道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
    4.1 带标记的超级信道系统结构及仿真模型
        4.1.1 带标记的超级信道系统结构
        4.1.2 带标记的超级信道传输系统仿真框图
    4.2 光标记对超级信道光标记交换系统的影响
        4.2.1 光标记功率对系统的影响
        4.2.2 光标记速率对超级信道的影响
        4.2.3 多标记多超级信道
    4.3 超级信道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性能分析
        4.3.1 光标记与超级信道的间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消光比对系统的影响
        4.3.3 传输距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的传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正交调制光标记技术的工作原理
2 仿真模型
3 性能分析
4 结论

(4)光标记网络中基于正交调制光标记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光交换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光标记交换(OLS)技术
    2.1 光标记网络节点结构
    2.2 光标记技术方案
        2.2.1 时分复用光标记
        2.2.2 副载波复用(SCM)技术
        2.2.3 多波长光标记
        2.2.4 光码(OC)标记
        2.2.5 基于光载波抑制及分离的光标记机制
        2.2.6 正交调制光标记
    2.3 光标记交换(OLS)的关键技术
3 基于 OFDM/PSK 的正交调制光标记方案
    3.1 正交频分复用(OFDM)基本原理
    3.2 正交调制产生光分组信号
    3.3 标记与载荷的检测
        3.3.1 标记的直接检测
        3.3.2 相干检测原理
        3.3.3 PSK 载荷的相干检测
    3.4 OFDM/PSK 光标记系统
    3.5 仿真分析
4 DPSK/PPM 正交调制标记方案
    4.1 信号调制原理
        4.1.1 DPSK 信号调制原理
        4.1.2 PPM 信号调制原理
    4.2 DPSK/PPM 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
    4.3 仿真结果分析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先进调制格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 光通信系统中先进调制格式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强度调制的先进调制格式
    2.3 基于频率调制的先进调制格式
    2.4 基于相位调制的先进调制格式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CSRZ-FSK调制格式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CSRZ-FSK调制格式的产生原理和实现方式
    3.3 影响CSRZ-FSK信号传输性能的因素研究
    3.4 40Gbit/s CSRZ-FSK、DQPSK、ASK信号传输性能比较
    3.5 新型高速CSRZ-FSK/ASK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33%RZ-FSK调制格式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33%RZ-FSK调制格式的产生原理和实现方式
    4.3 40Gbit/s 33%RZ-FSK、DPSK、RZ信号传输性能比较
    4.4 高速33%RZ-FSK/ASK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高速CRZ-FSK调制格式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CRZ-FSK调制格式的产生原理和实现方式
    5.3 40Gbit/s CRZ-FSK、RZ-DQPSK、CSRZ信号传输性能比较
    5.4 高速CRZ-FSK/ASK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高速APol-FSK调制格式及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APol-FSK调制格式的产生原理和实现方式
    6.3 40Gbit/s APol-FSK、FSK、CSRZ-DQPSK信号传输性能比较
    6.4 基于APol-FSK/ASK调制格式的WDM-PON系统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高速APol-RZ-FSK调制格式及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APol-RZ-FSK调制格式的产生原理和实现方式
    7.3 40Gbit/sAPol-RZ-FSK、RZ-FSK、CSRZ-DPSK信号传输性能比较
    7.4 基于APol-RZ-FSK/ASK调制格式的WDM-PON系统研究
    7.5 本章小结
8 各种光调制格式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8.1 引言
    8.2 40Gbit/s系统中各类调制格式的抗色散性能研究比较
    8.3 40Gbit/s系统中各类调制格式的抗非线性性能研究比较
    8.4 各类调制格式的优缺点及应用分析
    8.5 光标记交换系统调制技术分析比较
    8.6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文中用到英文缩写简表

(6)ASK/FSK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OBPF谱均衡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ASK/FSK正交调制OLS系统的工作原理
3 基于OBPF的FSK信号谱均衡法
    3.1 OBPF谱均衡法的工作原理
    3.2 系统仿真模型
    3.3 不同类型OBPF的谱均衡特性分析
4 结 论

(7)光纤无线和相干光通信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光纤无线通信的基本结构及研究现状
    1.3 相干光通信的基本结构及研究现状
第2章 基于三种不同毫米波产生方案且波长重用的光纤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比较
    2.1 引言
    2.2 三种基于波长重用的毫米波产生方案
        2.2.1 基于单臂马赫曾德尔强度调制器实现光四倍频的产生原理
    2.3 数值仿真分析
    2.4 实验方案与实验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光OFDM技术的宽带通信方案
    3.1 引言
    3.2 基于60GHz OFDM光毫米波信号的全双工ROF系统
        3.2.1 系统原理
        3.2.2 实验装置及结果
        3.2.3 方案小结
    3.3 融合宽带光纤无线通信技术的OFDM-WDM-PON系统
        3.3.1 系统原理
        3.3.2 实验装置及过程
        3.3.3 实验结果
        3.3.4 方案小结
    3.4 采用相位调制器外部调制实现低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光正交频分复用传输系统的研究
        3.4.1 基于相位调制器产生光OFDM信号原理
        3.4.2 实验装置与结果
        3.4.3 小结
第4章 全光波长变换宽带通信方案
    4.1 引言
    4.2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四波混频效应和直接调制OFDM光信号的单泵浦偏振多样性的全光波长变换系统
        4.2.1 基于单泵浦四波混频效应的波长变换原理
        4.2.2 实验装置及结果
        4.2.3 方案小结
    4.3 基于SOA中四波混频效应的偏振不敏感毫米波产生技术以及相应的ROF系统
        4.3.1 偏振不敏感毫米波产生原理
        4.3.2 基于偏振不敏感毫米波产生技术的ROF系统实验研究
        4.3.3 实验结果
        4.3.4 小结
    4.4 基于Bismuth光纤中四波混频效应的偏振不敏感60GHz毫米波产生及相应的ROF系统
        4.4.1 基于Bismuth fiber中四波混频效应的偏振不敏感60GHz毫米波产生原理
        4.4.2 基于Bismuth光纤中四波混频效应的偏振不敏感60GHz毫米波产生的实验研究
        4.4.3 小结
第5章 基于相干光通信400G光传输网的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全光OFDM技术的432Gbit/s QPSK信号传输系统
        5.2.1 系统原理
        5.2.2 实验参数及结果
        5.2.3 小结
    5.3 基于相干检测的400G光标记交换节点的设计
        5.3.1 基于相干检测的全光OFDM光标记交换节点关键技术
        5.3.2 实验原理及结果
        5.3.3 小结
第6章 基于相干光通信的1Tb及1Tb以上光传输网的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全光OFDM技术的11.2Tb/s QPSK信号传输系统
        6.2.1 系统原理
        6.2.2 实验参数及结果
        6.2.3 小结
    6.3 基于2.1Tbit/s全光的OFDM信号经3200km SMF-28传输系统
        6.3.1 单信道多载波产生方案原理
        6.3.2 实验原理及结果
        6.3.3 小结
    6.4 基于Nyquist-WDM技术的WDM-PON系统
        6.4.1 系统原理
        6.4.2 实验装置及结果
        6.4.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文

(8)光标记交换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通信网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光交换技术
        1.2.1 光线路交换技术
        1.2.2 光分组交换技术
        1.2.3 光突发交换技术
    1.3 光标记交换技术
        1.3.1 光标记交换网络节点结构
        1.3.2 光标记的产生方式
        1.3.3 光标记交换的标记处理
        1.3.4 光标记交换的竞争解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调制技术
    2.1 光调制原理
    2.2 常见调制格式
        2.2.1 幅移键控ASK
        2.2.2 频移键控FSK
        2.2.3 相移键控PSK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FSK的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
    3.1 基于XGM的FSK/ASK正交调制光标记方案
        3.1.1 半导体光放大器特性研究
        3.1.2 基于XGM产生FSK信号的原理
        3.1.3 基于XGM的FSK/ASK正交光标记系统
        3.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 基于PolSK的FSK光标记方案
        3.2.1 PolSK的调制原理
        3.2.2 基于PolSK产生FSK信号的原理
        3.2.3 基于PolSK的FSK/ASK正交调制光标记方案
        3.2.4 基于PolSK的FSK/IRZ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DPSK/PPM的正交调制标记交换
    4.1 基于DPSK/PPM的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
        4.1.1 PPM信号的调制原理
        4.1.2 DPSK/PPM正交调制光标记系统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基于FWM的核心节点的标记交换
        4.2.1 理论分析
        4.2.2 基于FWM标记擦除方案的DPSK/PPM标记交换系统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光谱幅度码(SAC)的光码标记交换
    5.1 光码(OC)标记交换系统
        5.1.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5.1.2 常用OC标记的编码方式
    5.2 SAC光码标记的识别
        5.2.1 SAC标记的产生与识别
        5.2.2 基于FWM实现SAC标记识别的原理
    5.3 时间堆栈的SAC光码标记识别
        5.3.1 时间堆栈的SAC标记
        5.3.2 基于FWM的时间堆栈SAC标记识别原理
        5.3.3 时间堆栈的SAC标记识别系统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前景展望
    6.1 本文工作与成果总结
    6.2 前景与展望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目录

(9)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全光信号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先进调制格式及其全光信号处理的研究意义
    1.2 先进调制格式的概念,分类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全光信号处理中先进调制格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工作
2 先进调制信号的产生与传输性能研究
    2.1 马赫-曾德调制器(MZM)
    2.2 高速FSK调制信号的产生
    2.3 NRZ-FSK信号的性能仿真
    2.4 基于RZ-DPSK码型转换的新型相位辅助MANCHESTER信号产生
    2.5 本章小结
3 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传输、标记处理和波长转换
    3.1 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传输性能
    3.2 FSK/IM正交调制信号的标记擦除与更新
    3.3 基于SOA简并四波混频效应FSK/IM信号的波长转换
    3.4 本章小结
4 先进调制格式在WDM-PON等接入网中的应用
    4.1 先进调制格式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4.2 基于GT-SOA的IRZ/DPSK全光正交调制新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XGC效应中噪声抑制的机理与仿真分析
    5.1 噪声抑制特性的评估方法
    5.2 SOA的输入信号
    5.3 SOA的传输函数
    5.4 SOA的噪声输出
    5.5 SOA输出噪声的方差
    5.6 基于XGC效应的40GB/S POLSK信号再生的数值模拟
    5.7 本章小结
6 先进调制格式基于XGC效应的全光2R再生实验
    6.1 10GB/S POLSK信号的再生
    6.2 40GB/S NRZ-DPSK信号的再生
    6.3 40GB/S NRZ/RZ-FSK信号的再生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2 缩略语

(10)基于光载波抑制调制产生光分组信号的传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内容及框架
第2章 光标记交换原理
    2.1 引言
    2.2 光标记交换网络结构
    2.3 时分复用光标记
    2.4 多波长光标记
    2.5 正交调制光标记
    2.6 副载波复用光标记
        2.6.1 光标记的产生
        2.6.2 旧标记信息的擦除
        2.6.3 新标记的插入
        2.6.4 副载波复用光标记技术优缺点
    2.7 光载波抑制光标记
        2.7.1 利用铌酸锂MZ调制器产生光载波抑制原理
        2.7.2 光载波抑制光标记交换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位调制器实现光标记交换技术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两种光标记调制方式的综合分析
    3.3 正交频分复用(OFDM)原理
    3.4 相位调制器实现光载波抑制光标记
        3.4.1 相位调制器实现一阶边带抑制光标记分组的原理
        3.4.2 系统方案及仿真
        3.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OFDM光标记的光载波抑制光标记技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OFDM光标记的光载波抑制光标记方案
        4.2.1 原理及理论推导
        4.2.2 系统结构
        4.2.3 系统模拟及分析
    4.3 改进的OFDM光标记的光载波抑制光标记方案
        4.3.1 原理及框图
        4.3.2 系统模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与科研项目

四、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and All-Optical Label Swapping of Orthogonal IM/FSK Labeled Signals(论文参考文献)

  • [1]脉冲位置调制在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李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超级信道在高速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喻倩.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3]正交调制光标记交换系统的传输特性研究[J]. 李钇潭,陈相玮,许也,邬昊昱,曹永盛. 新型工业化, 2017(03)
  • [4]光标记网络中基于正交调制光标记的关键技术研究[D]. 强东东.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5]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先进调制格式研究[D]. 何舟.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5)
  • [6]ASK/FSK光标记交换系统中的OBPF谱均衡法[J]. 曹永盛,余重秀,陈福深. 光电子.激光, 2011(08)
  • [7]光纤无线和相干光通信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董泽. 湖南大学, 2011(07)
  • [8]光标记交换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师严.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2)
  • [9]先进调制格式的产生及其全光信号处理[D]. 李明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8)
  • [10]基于光载波抑制调制产生光分组信号的传输性能研究[D]. 李登科. 湖南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正交 IM/FSK 标记信号的传输特性和全光标记交换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