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IT基因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

FHIT基因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

一、头颈部肿瘤中FHIT基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攀[1](2020)在《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人群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乙醛脱氢酶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71(G>A)和c12orf30(N-α-乙醛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767364(A>G)与食管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新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哈萨克族65例,汉族62例;同一地区无肿瘤病史的正常人群对照哈萨克族75例,汉族50例。采用Taq Man等位基因鉴别技术检测研究对象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和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rs671位点和rs4767364位点各基因型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5%、40.00%、13.85%和68.00%、26.67%、5.33%,ALDH2基因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4%、40.32%、4.84%和58.00%、38.00%、4.00%,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38%、21.54%、3.08%和78.67%、18.67%、2.67%,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52%、32.26%、3.23%和66.00%、30.00%、4.00%,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LDH2基因rs671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预后均相关(P<0.05),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相关(P<0.05),与汉族食管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G>A)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易感性及哈萨克族、汉族的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均相关。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相关。通过对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得出,ALDH2基因的rs671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以及在不同分级的BMI指数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III+IV级人群中分布差异显着,经性别、诊断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调整后则无显着相关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显示ALDH2基因rs671位点的AA基因型的放疗疗效与其他两个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余均与放射敏感性不相关。

张慧霞[2](2017)在《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食管癌发生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2)探讨DNMT1高表达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并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为今后深入探讨食管癌发生机制提供稳定的、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研究工具;3)探讨叶酸在M N N 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干预作用和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哈族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TALE技术将构建的p XanthoT M V.b a s i c.p u r o-W V 0 1 3 3、p XanthoTMV.basic.puro-WV0132和p XanthoTMV.basic.puro-WV072质粒转染至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并利用嘌呤霉素对DNMT1高表达细胞进行筛选,通过荧光显微镜、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转染情况和目的基因DNMT1的表达情况;2)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确定MNNG的恶性转化剂量;采用隔代染毒,每次染毒1小时的方法对细胞进行染毒,之后取不同代次细胞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观察不同染毒次数和传代次数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并克隆扩大培养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性转化细胞);裸鼠成瘤实验选用SPF级BALB/c-nu裸鼠24只,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3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和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转化细胞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每组8只,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 L,按0.2m L/只的剂量接种于裸鼠靠近右侧背部皮下,4周后观察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及其转化细胞(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变程度,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改变;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叶酸代谢相关基因(MTHFR和CBS)、DNA修复基因(MGMT)和肿瘤相关基因(P16、RASSF1A和FHIT)等6个基因甲基化状态、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4)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APC和TC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结果:1)pXanthoTMV.basic.puro-WV0133和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 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1.786倍和2.721倍,dnmt1蛋白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2.734倍和3.100倍;其中,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高;2)随着mnng染毒次数和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趋向不规则形,接触抑制逐渐消失,耐受性逐渐增强,生长速度逐渐增加。染毒14次第27代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在软琼脂上出现细胞集落,中央凸起,由多层细胞组成,而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未出现阳性结果,细胞固缩死亡。接种哈族食管上皮转化细胞-zhz的裸鼠出现肿瘤包块,经组织病理学鉴定为鳞癌;3)在终浓度为1.500×10-5mol/lmnng致癌物的长期暴露之下,(1)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p<0.01)和dnmt1酶活性逐渐降低(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降低(p<0.01),dnmt1酶活性逐渐升高(p<0.01);在相同条件下,晚期阶段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早=0.696,p=0.494;t中=0.605,p=0.551;t晚=2.746,p=0.012);(2)叶酸浓度的增加对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rassf1a和fhit(除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外)基因甲基化状态有影响,表现为在叶酸高浓度剂量时,mthfr、rassf1a和fhit甲基化出现逆转现象,而对cbs、mgmt和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无影响;(3)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整体上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p<0.01);4)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apc基因逐渐增加,呈现出浓度依赖关系;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各叶酸浓度组细胞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趋势,apc基因逐渐降低,呈现出时间依赖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β-catenin和tc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ap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结论:1)采用tale技术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致癌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2)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dnmt1高表达对细胞的恶性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时间缩短;3)与哈族食管上皮细胞相比,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更易受到mnng和低剂量叶酸的损害作用影响,提示高浓度叶酸可降低MNNG对细胞的损伤,可逆转表观遗传学指标的改变,对细胞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拮抗作用;4)充足的叶酸可抑制MNNG对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细胞不良反应的作用。

薛晓辰[3](2012)在《Fhit、Bcl-2及Bax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的新发病例,其中大约有50%死于此病。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死因是宫颈癌的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目前,已经确认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癌的发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从病毒感染发展到宫颈浸润癌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此,可以推测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多个因素、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宫颈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对判定其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FHIT基因(Fragile HistidineTriad,脆性组氨酸三联体)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候选抑癌基因,它的异常转录及低表达将导致肿瘤的发生。Bcl-2及Bax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参与细胞凋亡调控的重要基因之一,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相继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FHIT的低表达,如胃癌、结肠癌、头颈部恶性肿瘤及妇科肿瘤中,但是将FHIT与其所调控的细胞凋亡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却甚少。因此,探讨宫颈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程度及其与Bcl-2/Bax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的关系,在宫颈癌的治疗、判断预后及了解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目的:研究Fhit蛋白及Bcl-2/Bax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FHIT基因的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的关系,及FHIT基因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在宫颈癌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例正常宫颈组织、23例CIN和61例宫颈癌组织的石蜡标本中Fhit蛋白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率0;13例CIN I-II组织中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率为23.08%;10例CIN III组织中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率为40.00%;61例宫颈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率为72.13%。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率由正常宫颈组织→CIN I-II→CIN III→宫颈癌呈递增趋势。6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越晚、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伴有淋巴结转移者,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率越高,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越高,而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却越低。在宫颈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阴性、Bcl-2及Bax蛋白表达阳性均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无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与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0.319,P<0.05),与Bax蛋白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有显着性(rs=-0.287,P<0.05)。结论:1、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2、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通过检测宫颈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情况,对判断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3、Fhit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阴性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无关。4、Fhit蛋白的阴性表达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使Bcl-2/Bax的比值增大,导致细胞凋亡过度抑制,导致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刘玲[4](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甲基化分析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DNA甲基化是肿瘤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CpG岛局部甲基化异常早于细胞的恶性增生,因此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或低甲基化是肿瘤发生早期的一个高度灵敏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可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是我区的特高发疾病,基于目前尚无系统的,在肿瘤发生前即可操作的早期预警体系,本课题拟从研究消化道肿瘤早期相关的原癌基因survivin,cdc42与抑癌基因p16,FHIT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的mRNA差异表达入手,探讨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基因表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survivin、cdc42、p16和FHIT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检测:采集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标本48对,Trizol法提取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4个消化道肿瘤早期相关基因在食管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中的表达;2)哈萨克族食管癌中survivin、cdc42、p16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检测:应用Methprimer软件查找survivin、cdc42、p16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第一个CpG岛,并设计甲基化引物及非甲基化引物,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基因组DNA之后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MSP)检测survivin、cdc42甲基化状态;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RM)检测p16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程度,进而探究甲基化状态或程度差异与基因表达的关系;3)survivin及cdc42启动子区CpG岛重组载体的构建及甲基化状态对报告基因CAT活性的影响:重组体的构建:PCR扩增包含survivin、cdc42基因启动子区第一个CpG岛的DNA片段,及任意一段不含CpG岛的random序列,酶切后分组,一组体外甲基化酶修饰,另一组不修饰,分别与酶切的pCAT3-Enhancer载体相连,构建CpG island-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将未甲基化修饰的重组体及pCAT3-Enhancer空载体转化至甲基化酶缺陷的大肠杆菌ER1793(Mcr-、Mrr-)中,将甲基化修饰的重组载体及pCAT3-Enhancer空载体转化至可持续甲基化状态的大肠杆菌JM109中。挑选阳性克隆,测序并检测甲基化程度;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将8种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37℃孵育48小时;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活性的检测:收获细胞,提取CAT基因表达产物,加C14标记的氯霉素后,用薄层层析法测定CAT活性,以此分析survivin,cdc42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对下游CAT活性调控能力的影响,确定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差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48对食管癌组织标本中,癌组织中survivin,cdc42,p16,FHI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97.92%,75.00,83.33%,远端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100.00%,77.08%,85.42%。癌组织与远端无癌组织比较,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42,p16,FHIT阳性表达率癌组织与远端无癌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癌组织明显高于远端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c42,p16,FHIT mRNA表达水平癌组织与远端无癌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48例食管癌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侵犯深度具有相关性(r=0.379、0.488、0.393;P=0.017、0.002、0.019),与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cdc42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r=0.452,r=0.325;P=0.003P=0.034),与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p16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FHITmRNA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r=0.338,P=0.035),而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侵润程度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3)在20对食管癌标本中,癌组织中70%的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为杂合型甲基化,远端无癌组织中75%的survivin基因启动子区CpG岛为杂合型甲基化,组织间杂合型甲基化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癌组织中有4例甲基化,其对应的mRNA表达水平均大于远端无癌组织;远端无癌组织中有4例甲基化,其对应的mRNA均未表达;4)在20对食管癌标本中,癌组织中有90%c的dc42启动子区CpG岛呈现出甲基化状态,远端无癌组织中有80%呈现为甲基化状态,组织间甲基化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且cdc42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mRNA水平的表达无相关性;5)在20对食管癌标本中,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中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例数均为20例,甲基化比例100%。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在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与食管癌组织TNM分期具相关性(r=0.511,P=0.030),与组织分化,侵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与其mRNA高阳性表达相比,甲基化与mRNA水平的表达无相关性;6)在20对标本中,FHIT启动子区CpG岛呈现低甲基化比例及水平。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甲基化比例分别为35.00%和30%。甲基化水平均小于10%,且在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甲基化水平与食管癌组织TNM分期,组织分化,侵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与其mRNA高表达比较,提示低甲基化水平可能未影响基因的表达;7)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pCAT3-Enhancer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甲基化的载体下游报告基因CAT酶的活性显着低于非甲基化的载体;8)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Random-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CAT酶的活性均接近阴性水平;9)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survivin启动子区CpG岛-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CAT酶的活性均接近阴性水平;10)甲基化及非甲基化的cdc42启动子区CpG岛-pCAT3-Enhancer重组载体,转染至食管癌细胞株中,甲基化的重组载体CAT酶的活性显着低于非甲基化的重组载体CAT酶的活性。结论:1)哈萨克族食管癌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水平表达的增高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例远端无癌组织中survivin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对应了mRNA的沉默表达,提示在正常组织中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具备调控基因表达的能力。在食管癌细胞株中,survivin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及非甲基化均导致了CAT的失活。提示在癌组织或癌细胞中,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可能与基因表达无直接关系,在癌变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的机制调控了该基因的表达。2)哈萨克族食管癌中cdc42基因mRNA在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无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不是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阳性率在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也无差异,且甲基化状态与该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无关。在食管癌细胞株中,cdc42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降低了下游报告基因CAT酶的活性,而非甲基化使酶保持较高活性。提示cdc42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本身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能力,而在哈萨克族食管癌中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基因表达无直接关系,说明在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更多的调控机制参与了该基因的表达;3)哈萨克族食管癌中p16mRNA在癌组织和远端无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p16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比例高达100%,提示p16可能未参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且甲基化可能不是调控该基因表达的主要分子机制。4)哈萨克族食管癌中,FHIT mRNA在癌组织及远端无癌组织中表达无差异,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比例及程度均较低,提示FHIT可能未参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同时低甲基化水平可能未影响FHIT基因的表达。

闫艳荣[5](2012)在《Caveolin-1、FHIT与MMP-9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aveolin-1、FHIT及MMP-9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索Caveolin-1、FHIT及MMP-9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5例宫颈癌、36例CIN及13例正常宫颈组织的石蜡标本,进行Caveolin-1、FHIT及MMP-9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检测。36例CIN组织中:CINⅠ13例、CINⅡ11例、CINⅢ12例;45例宫颈癌组织中:鳞癌41例,腺癌4例。根据FIGO (1988)分期标准分为:临床I期15例,II期12例,III期18例;根据组织学分级分为:高分化13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17例。24例伴有淋巴结转移,21例无淋巴结转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作相关统计。结果1.Caveolin-1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13/13)、63.89%(23/36)、31.11%(14/45),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组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veolin-1在CINⅠ、CINⅡ、C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62%(11/13)、63.64%(7/11)、50.00%(6/12),其阳性率随着CIN等级升高而逐渐下降,但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veolin-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0.05)。2.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 CIN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31%(12/13)、58.33%(21/36)、22.22%(10/45),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三组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在CINⅠ、CINⅡ、C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2%(10/13)、54.55%(6/11)、41.67%(5/12),其阳性率随着CIN等级升高而逐渐下降,但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3.MMP-9在正常宫颈组织、CIN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1/13)、52.78%(19/36)、86.67%(39/45),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三组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在CINⅠ、CINⅡ、CINⅢ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15%(6/13)、54.55%(6/11)、66.67%(8/12),其阳性率随着CIN等级升高而逐渐上升,但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9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4.Caveolin-1和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23,P <0.05)。5.FHIT和MMP-9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31,P<0.05)。6.Caveolin-1和FHIT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50,P<0.05)。结论1. Caveolin-1表达随着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呈现渐进性下调乃至缺失,Caveolin-1的缺失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判定宫颈癌罹患风险及预后的肿瘤标记物。2. FHIT基因缺失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FHIT缺失可作为CIN有可能演进为浸润癌的有用指标,并可作为临床监测CIN病变转归、早期诊断宫颈癌、判断宫颈癌预后的参考依据。3. MMP-9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MMP-9的增高有助于正确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术后干预治疗,可作为判断宫颈癌转移潜能与恶性程度的临床参考指标。4.在宫颈癌变过程中Caveolin-1与FHIT的表达呈正相关,Caveolin-1与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FHIT与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三者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5.联合检测这三种基因对于评估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患者预后,可能成为宫颈癌新的靶向分子治疗点。

尹晓庆[6](2011)在《FHI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FHIT蛋白的表达及观察细胞凋亡、增殖状况,探讨原发性肝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50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和3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FHIT蛋白和Ki-67抗原,采用TUNEL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上述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状况。结果:50例肝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的阳性面积为(26.1489±2.5026),显着低于相应癌旁组织(33.899±0.7674)和正常组织(34.7037±1.0488)的水平(P<0.05);50例肝癌组织中Ki-67指数显着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50例肝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显着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FHIT蛋白、Ki-67抗原、细胞凋亡均与肝癌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有密切关系(P<0.05),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无关。FHIT蛋白的表达与Ki-67指数呈负相关,与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结论:FHIT基因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FHIT基因可能参与了肝癌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的调控过程。

张丽[7](2011)在《叶酸在宫颈癌细胞CaSki和C33A中对FHIT和MeCP2表达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因素。叶酸是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它作为体内一碳单位的主要供体,参与DNA的甲基化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叶酸缺乏可增加宫颈癌发生的风险。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为目前与宫颈癌关系较为密切的抑癌基因,FHIT蛋白覆盖染色体3p上的脆弱位点(FRA3B),而HPV16常常整合到FHIT基因的脆弱位点处。MeCP2蛋白可以反映DNACpG岛甲基化的状态,其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发生有关。上述事件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次研究采用宫颈癌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叶酸浓度下,HPV16阳性和HPV阴性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两种细胞系中FHIT、MeCP2蛋白表达情况和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以上事件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关系。方法选择HPV阴性宫颈癌细胞株C33A和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株CaSki进行常规培养,各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置于不同浓度叶酸条件下分组培养。以MTT法观察叶酸对两种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细胞计数来探讨叶酸对两种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real time-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FHIT、MeCP2 mRNA、CaSki细胞HPV16 E2、E6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种细胞中FHIT、MeCP2蛋白表达情况。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资料用t检验、方差分析,偏态资料分析用Wilcoxon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回归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叶酸对两种宫颈癌细胞C33A和CaSki的活性和增殖的影响。通过MTT法可知,添加不同浓度叶酸可抑制两种细胞的活性,除C33A细胞的100μg/ml、500μg/ml浓度组、Caski细胞的10μg/ml、50μg/ml、750μg/ml浓度组,其它各叶酸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叶酸浓度增加,两种细胞的生长相对抑制率随之上升。叶酸缺乏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叶酸浓度增加和培养时间延长,叶酸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大。2.叶酸对FHIT表达的影响(1)叶酸对FHITmRNA表达的影响(a)不同叶酸浓度下FHIT mRNA表达情况在不同叶酸浓度下,C33A细胞中FHIT mRNA相对表达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3.089,P=0.00),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叶酸缺乏组和10 ug/m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而Caski细胞中FHIT mRNA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1.948 P=0.128)。(b)同一叶酸浓度下两种细胞FHIT mRNA表达情况在同一浓度下,除750 ug/ml和1000ug/ml浓度组,其他浓度组两种细胞FHIT mRNA相对表达量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c)叶酸与FHIT mRNA表达的回归分析以FHIT mRNA相对表达量作为应变量,以叶酸浓度作为自变量,做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叶酸浓度对FHIT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叶酸浓度的升高,FHIT 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2)叶酸对FHIT蛋白表达的影响(a)不同叶酸浓度下FHIT蛋白表达情况在不同叶酸浓度下,C33A、Caski细胞中FHIT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62.676 P=0.000,F=81.307 P=0.000),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叶酸实验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b)同一叶酸浓度下两种细胞FHIT蛋白表达情况在同一浓度下,1 ug/ml和0.1ug/ml浓度组FHIT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c)叶酸与FHIT蛋白表达的回归分析以FHIT蛋白相对表达量作为应变量,以叶酸浓度作为自变量,做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两种细胞中,叶酸浓度对FHIT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叶酸浓度的升高,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3.叶酸对MeCP2表达的影响(1)叶酸对MeCP2mRNA表达的影响(a)不同叶酸浓度下MeCP2 mRNA表达情况在不同叶酸浓度下,C33A细胞中MeCP2 mRNA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2.308 P=0.079)。Caski细胞中MeCP2 mRNA相对表达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0.562 P=0.00),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除50 ug/ml和750 ug/ml浓度组,其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b)同一叶酸浓度下两种细胞MeCP2 mRNA表达情况在同一浓度下,除0.1 ug/ml和100ug/ml浓度组,其他浓度组两种细胞MeCP2 mRNA相对表达量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c)叶酸与MeCP2 mRNA表达的回归分析以MeCP2 mRNA相对表达量作为应变量,以叶酸浓度作为自变量,做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33A细胞中,叶酸浓度对MeCP2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叶酸浓度的升高,MeCP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CaSki细胞中,叶酸浓度对MeCP2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2)叶酸对MeCP2蛋白表达的影响(a)不同叶酸浓度下MeCP2蛋白表达情况在不同叶酸浓度下,C33A、Caski细胞中MeCP2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0.594 P=0.000,F=37.805 P=0.000)。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C33A细胞中叶酸实验组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而Caski细胞中500 ug/ml、750 ug/ml和1000ug/m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b)同一叶酸浓度下两种细胞MeCP2蛋白表达情况在同一浓度下,1 ug/ml、0.1ug/ml、750 ug/ml浓度组MeCP2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c)叶酸与MeCP2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回归分析以MeCP2蛋白相对表达量作为应变量,以叶酸浓度作为自变量,做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两种细胞中,叶酸浓度对MeCP2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叶酸浓度的升高,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4.叶酸对HPV16 E2、E6 mRNA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叶酸对CaSki细胞HPV16E2、E6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程度与对照组相似,差别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叶酸浓度下,HPV16E2、E6mRNA相对表达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充叶酸可抑制C33A和CaSki细胞增殖,且随着叶酸浓度增加和培养时间延长,这种作用呈增强趋势,提示叶酸有望应用于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2.补充叶酸可使宫颈癌细胞中FHIT基因表达增高。HPV与FHIT在宫颈癌的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3.MeCP2受叶酸水平的影响,补充叶酸后,宫颈癌细胞中MeCP2表达水平降低。HPV与MeCP2在宫颈癌的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4.叶酸对CaSki细胞HPV16E2、E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影响,提示叶酸可能对已癌变细胞内HPV16病毒转录的影响微弱。

刘杰[8](2011)在《FHIT与P53,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脆性组氨酸三联体蛋白(fragile histidine triad protein, FHIT)在正常膀胱粘膜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探讨FHIT表达与P53和Ki-67的关系,从而为进一步研究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同时,通过与P53和Ki-67的比较评估FHIT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在膀胱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超敏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9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8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FHFI、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对三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FHIT、P53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FHIT、P53和Ki-67三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1.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5%(45/97),低于其在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89%(16/1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的FHIT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2.P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3%(51/97),高于其在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11%(2/1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吸烟史组的P53表达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在31例低分级膀胱癌中(G1),10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2%,在66例高分级膀胱移行癌中(G2+G3),41例表达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2%,两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8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Tis-T1),37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5%,在1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T2-T4),14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Ki-67在18例正常膀胱粘膜中3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17%,在9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70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2%。经统计学分析,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其在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31例低分级膀胱癌中(G1),11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5%,在66例高分级膀胱癌中(G2+G3),59例表达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9%,经卡方检验,两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8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is-T1)中,56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8%,在1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T2-T4),14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3%,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与Ki-67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r=0.721),而FHIT的表达与P53和Ki-67之间无关联性。结论:1.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相比,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下调,提示FHIT的失活可能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通过检测膀胱癌中FHIT的表达有助于膀胱癌的诊断。2.P53和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上调,且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病理分级越高,临床分期越高,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就越高。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助于膀胱癌的诊断,亦有助于对膀胱癌预后的判断。3.P53和Ki-67的表达有关联性,提示两者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两者联合检测可以对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作出更好的判断。FHIT与P53和Ki-67的表达没有关联系,提示FHIT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作用似乎与P53和细胞增殖活性无关。FHIT表达异常在很多癌前病变,如支气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增生、口腔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增生中广泛存在,并且与这些肿瘤的预后无相关性。本实验中发现FHIT表达水平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无关,提示FHIT失活可能是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而不是发生在肿瘤的进展阶段。

高颖[9](200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头颈部肿瘤中较高,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癌前病变是目前降低口腔鳞癌病死率的惟一途径。因此,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基因表达变化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探索其分子机制,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口腔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提供理论依据。肿瘤的发生发展取决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抑癌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异常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脆性组氨酸三聚体(FHIT)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其编码的FHIT蛋白能区域特异性地水解多磷酸二腺苷(APnAn=326)成二磷酸腺苷(ADP)和腺苷酸(AMP),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调控。本实验分四方面:第一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FHIT蛋白在OSCC及癌前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HIT蛋白表达降低及缺失在口腔癌变分子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二进一步探讨OSCC中FHIT蛋白表达降低及缺失主要由于分子水平FHIT基因mRNA表达降低,采用巢式PCR及采用半定量PCR技术检测FHIT基因mRNA表达降低,在OSCC中FHIT基因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等位基因的缺失、转录的异常以及FHIT蛋白表达的缺乏。第三研究FHIT基因mRNA表达降低、失活的主要机制:FHIT基因在OSCC组织中发生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缺失及异常转录产物。采用PCR的方法检测FHIT外显子5、8。通过此次试验检测其异常转录,存在外显子纯和缺失。第四近年发现FHIT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是其表达降低的另一主要原因,位于基因5′端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发生甲基化是导致转录失活的重要原因。本试验用甲基化特异PCR方法测定48例OSCC及26例正常组织标本中FHIT基因的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

陈立新[10](2007)在《膀胱癌中FHIT基因异常和3号染色体微卫星杂合性缺失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膀胱肿瘤(tumor of bladder)是我国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高发年龄为5070岁。男:女为4:1。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膀胱肿瘤的发病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膀胱肿瘤95%以上为上皮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90%)为移行细胞癌(TCC),其次为鳞状细胞癌占23%,腺癌占23%。非上皮性肿瘤极少见,多数为肉瘤如横纹肌肉瘤。膀胱癌具有多发性、易复发的特点。近1/3的膀胱癌为多发性肿瘤。膀胱肿瘤病因很多,一般认为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1.长期接触一些致癌物质,如染料、纺织、皮革、橡胶、油漆等。2.吸烟是最常见的致癌因素。3.膀胱癌与长期膀胱慢性感染和异物刺激有关。4.长期服用镇痛药非那西丁可能为膀胱癌的病因或诱因。膀胱癌的确切病因并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对膀胱癌分子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和生物学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3号染色体短臂是多种肿瘤杂合性丢失和细胞遗传学异常的高发区域,3号染色体短臂上等位基因缺失是膀胱癌最常见的遗传物质改变之一。膀胱癌3号染色体短臂发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频率很高,该区域早在1979年就被认为存在t(3:8)易断处。此后的研究发现,3p14.2区域有脆性位点FRA3B。3号染色体短臂上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FHIT、hMLH及VHL分别定位于3p14-cen、3p21-22、3p25-26这三个区段之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ndine triad,FHIT)基因是1996年Ohta等用外显子捕获法(exon trapping)确定并克隆出来的人类基因。FHIT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中。研究发现,FHIT基因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及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系中呈现高频率的杂合缺失或甲基化。肿瘤中很少见到FHIT基因点突变的报道。因此,FHIT基因被拟定为抑癌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4-12区域,具有10个外显子。FHIT基因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1.FHIT基因功能与其Ap3A水解酶活性有很大的关系,FHIT基因失活导致Ap3A水解酶活性的丧失,从而导致Ap3A或类似复合物水平的升高,刺激DNA聚合酶A合成DNA,通过细胞周期G1期控制点使细胞生长进入S期。2. FHIT基因功能与微管蛋白有关,发现FHIT蛋白和微管蛋白有较强的结合力,而微管蛋白对细胞的分化和增值有作用,有可能FHIT蛋白抑制肿瘤生长也同微管蛋白有关。3. FHIT基因与细胞周期控制和细胞凋亡有关。FHIT基因激活外源性caspases(凋亡蛋白酶)路径,首先激活启动子caspase8,同时,FHIT基因还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使线粒体失去跨膜电位而凋亡。4.FHIT基因与细胞对于外界环境的应激能力有关,FHIT基因失活可能会引起癌变,另外FHIT蛋白具有去除mRNA帽类似体的作用,FHIT蛋白能作用于mRNA帽类似物,影响重要基因mRNA的翻译。目前FHIT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以下有几种学说来解释FHIT基因抑制肿瘤的机理:1.蛋白激酶C抑制剂(protein kinase C inhibitor,PKCI)假说。认为FHIT蛋白可能是PKCI,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达到一定水平时,PKC即被激活,并使相应的底物磷酸化而发挥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细胞内信号的传递、核基因的转录、细胞增殖和凋亡等。2. AP3A水解酶-细胞增殖调节假说。认为FHIT蛋白可能也是一种Ap3A水解酶,FHIT蛋白可以通过水解APnA来抑制细胞增殖。3.ApnA-FHIT聚合物-细胞凋亡传导信号假说。FHIT蛋白与APnA结合形成FHIT-AP3A复合蛋白,与ADP、ATP结合形成ApnP,后者与FHIT蛋白结合发生构像改变而活化,其产物又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前两个假说已被后来的研究否定,目前认为FHIT蛋白主要通过与AP3A形成复合物,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作用。Survivin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凋亡蛋白抑制因子(IAP)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1997年,Altieri首先发现了survivin基因。它定位于17q25,全长14.7kb,含有3个内显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含有14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6.5KD的胞浆蛋白。它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调节细胞性程序死亡的蛋白质家族(IAPs)8个成员之一,Survivin是至今发现作用最强的凋亡抑制蛋白之一。尿液中肿瘤脱落细胞能反映膀胱癌的遗传学特性。而尿液检测是一种简便、无创性的手段。通过尿液检测来早期诊断膀胱癌并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方法很多,如尿脱落细胞细胞学检查、流式细胞学检测、尿液游离膀胱肿瘤标志物检测、尿液中肿瘤相关抗原检测、检测端粒酶活性检测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各家报道差异性较大。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又称短串联重复序列,微卫星DNA是广泛分布于原核、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短小串联重复的DNA序列,约占人类基因组的5%,由于许多微卫星都与基因紧密连锁甚至位于基因内部,因此微卫星的缺失常表示其连锁基因的缺失。肿瘤中微卫星异常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微卫星异常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可检测到,微卫星异常可作为肿瘤的分子标志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检测49例膀胱TCC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FHIT基因中4个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甲基化情况,FHIT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以及组织和尿液中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位点D3S1234和D3S1300、VHL基因连锁的微卫星位点D3S1038、hMLH1基因连锁微卫星位点D3S1561杂合性缺失情况,结合临床资料,旨在:评价FHIT基因改变与膀胱TCC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分析FHIT蛋白和Survivin蛋白表达在膀胱TCC发生中的临床意义和相互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膀胱TCC的发病机制,分析组织和尿液中FHIT基因、VHL基因、hMLH1基因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为膀胱TCC的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采用1.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银染法分析膀胱TCC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3、4、5、8缺失和突变情况。2.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分析膀胱TCC组织中FHIT基因CpG岛甲基化状况甲基化情况。3.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膀胱TCC组织中FHIT基因和Survivin基因蛋白表达。4.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银染法分析膀胱TCC组织和尿液中FHIT基因、VHL基因、hMLH1基因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结果1.49例膀胱TCC组织中21例存在一个或多个FHIT基因外显子杂合性缺失,缺失率为42.9%(21/49)。外显子3杂合性缺失率为8.2%(4/49),外显子4杂合性缺失率为10.2%(5/49),外显子5杂合性缺失率为32.7%(16/49),外显子8杂合性缺失率为0%(0/49)。一例同时出现外显子3、4、5杂合性缺失,2例同时出现外显子4、5杂合性缺失。FH1T基因4个外显子均未发现迁移率的改变即点突变。FHIT基因基因甲基化为16.3%(8/49),正常膀胱组织中无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点突变和甲基化。2.49例膀胱TCC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6.9% (23/49)。FHIT蛋白表达随病理分级升高而下降,与膀胱TCC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关系,FHIT蛋白阳性表达随临床分期升高而下降;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7.1% (28/49),Survivin蛋白表达随病理分级升高而上升,与膀胱TCC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关系。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随肿瘤临床分期升高而增高,与膀胱TCC临床分期间存在相关关系;FHIT蛋白与Survivin蛋白表达间呈负相关关系。3.FHIT基因外显子两个微卫星位点D3S1300、D3S1234在膀胱TCC组织和尿液中的杂合性缺失率分别为50%(17/34),40%(12/30)和47.1%(16/34),40%(12/30)。与hMLH1基因连锁的微卫星位点D3S1561在膀胱TCC组织和尿液中的杂合性缺失率为40%(8/20)。与VHL基因连锁的微卫星位点D3S1038在膀胱TCC组织和尿液中的杂合性缺失率分别为35.5%(11/31)和32.3%(10/31);FHIT,hMLH1及VHL基因上述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之间无相关关系;通过尿液FHIT,hMLH1及VHL基因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诊断膀胱TCC的敏感性为75.5%(37/49),特异性为100%。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16.3%(8/49)。结论1.膀胱TCC中存在FHIT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和甲基化,而未检测到点突变。杂合性缺失是FHIT基因主要的失活机制,杂合性缺失以外显子5为主,其次是外显子4和外显子3,未发现外显子8杂合性缺失。2.膀胱TCC中存在FHIT蛋白异常表达,FHIT蛋白异常表达与膀胱TCC恶性程度有关。可能成为一重要的肿瘤抑制蛋白,在膀胱TCC的发生和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FHIT蛋白检测可作为膀胱TCC诊断指标。Survivin蛋白是膀胱TCC高表达蛋白,与膀胱TCC恶性程度和进展有关,Survivin基因是膀胱TCC发生的晚期分子事件。Survivin蛋白检测可作为膀胱TCC诊断指标。FHIT蛋白和Survivin蛋白在膀胱TCC呈负相关,表明FHIT蛋白可能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发挥作用。3.3号染色体短臂上FHIT基因,hMLH1基因及VHL基因在膀胱TCC中存在高频杂合性缺失。但在膀胱TCC发生、发展中没有直接内在联系,可能是膀胱TCC发生、发展中的独立分子事件。4.尿液中3号染色体短臂上FHIT基因,hMLH1基因及VHL基因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膀胱TCC诊断的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生物学方法。

二、头颈部肿瘤中FHIT基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颈部肿瘤中FHIT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LDH2 基因rs671、C12orf30 基因rs4767364 多态性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中的分布情况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TALE技术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NNG诱导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的干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环境因素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Fhit、Bcl-2及Bax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SP 法主要操作步骤:
    2.4 实验结果判定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Fhit、Bcl-2、Bax 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 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3.2 Fhit 蛋白表达阴性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1 Fhit 蛋白表达阴性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关系
        3.2.2 Fhit 蛋白表达阴性与宫颈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关系
        3.2.3 Fhit 蛋白表达阴性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的关系
        3.2.4 Fhit 蛋白表达阴性与宫颈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3 Bcl-2、Bax 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1 Bcl-2、Bax 蛋白表达阳性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关系
        3.3.2 Bcl-2、Bax 蛋白表达阳性与宫颈癌组织学分化程度的关系
        3.3.3 Bcl-2、Bax 蛋白表达阳性与宫颈癌病理类型的关系
        3.3.4 Bcl-2、Bax 蛋白表达阳性与宫颈癌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4 宫颈癌组织中 Fhit、Bcl-2 及 Bax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FHIT 基因的概述
    4.2 FHIT 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相关的生物学功能
    4.3 Fhit 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 及宫颈癌中的表达
    4.4 Bcl-2/Bax 基因的分子结构及其蛋白
    4.5 Bcl-2 与 Bax 基因及其蛋白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4.6 Bcl-2 与 Bax 基因及其蛋白与宫颈癌的关系
    4.7 联合检测 Fhit、Bcl-2 及 Bax 在宫颈癌中的意义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甲基化分析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消化道肿瘤相关基因survivin,cdc42,p16及FHIT在哈萨克族食管癌中表达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哈萨克族食管癌中survivin,cdc42,p16,FHIT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survivin及cdc42启动子区CpG岛重组载体的构建及甲基化状态对报告基因CAT活性的影响
    研究背景与目的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Caveolin-1、FHIT与MMP-9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FHI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FHIT蛋白的阳性表达
    2.2 Ki-67抗原的表达
    2.3 FHIT蛋白的表达与Ki-67抗原表达的关系
    2.4 FHIT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3 讨 论
    3.1 FHIT基因
    3.2 肿瘤的发生
    3.3 细胞凋亡

(7)叶酸在宫颈癌细胞CaSki和C33A中对FHIT和MeCP2表达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FHIT与P53,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抑癌基因FHIT
        第一节 抑癌基因FHIT结构与功能
        第一条 FHIT的结构
        第二条 FHIT的功能
        第二节 FHIT基因的失活机制
        第一条 FHIT异常转录
        第二条 FHIT外显子纯和性缺失
        第三条 FHIT基因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
        第四条 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
        第五条 其他外缘因素
    第二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第一节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临床病因
        第二节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分子生物学病因
        第一条 口腔癌的细胞遗传学
        第二条 原癌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第三条 肿瘤抑制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第三节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与预防
    第三章 FHIT基因与OSCC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半定量RT—PCR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HIT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抑癌基因FHIT第5和第8外显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纯合性缺失及点突变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试验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0)膀胱癌中FHIT基因异常和3号染色体微卫星杂合性缺失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实验一 膀胱癌中FHIT 基因杂合性缺失和甲基化的临床评价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膀胱癌中FHIT 蛋白、SURVIVIN蛋白表达和相关性研究及意义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膀胱癌组织和尿脱落细胞中3P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四、头颈部肿瘤中FHIT基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 刘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2]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张慧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3]Fhit、Bcl-2及Bax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薛晓辰. 吉林大学, 2012(10)
  • [4]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早期相关基因甲基化分析及功能研究[D]. 刘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5]Caveolin-1、FHIT与MMP-9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闫艳荣. 泰山医学院, 2012(03)
  • [6]FHI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J]. 尹晓庆.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07)
  • [7]叶酸在宫颈癌细胞CaSki和C33A中对FHIT和MeCP2表达的作用[D]. 张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 [8]FHIT与P53,Ki-6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D]. 刘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9]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的实验研究[D]. 高颖. 吉林大学, 2008(11)
  • [10]膀胱癌中FHIT基因异常和3号染色体微卫星杂合性缺失及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D]. 陈立新.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FHIT基因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