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水溶液对纯净水系统的消毒效果分析

臭氧水溶液对纯净水系统的消毒效果分析

一、臭氧水溶液对纯化水系统消毒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玲玲,李小燕,朱毅忠[1](2021)在《微生物洁净室环境菌库建立方法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洁净实验室环境菌的收集及鉴定,为超标结果调查分析、药品检出菌溯源分析及洁净环境菌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洁净实验室、操作人员等监控点采集沉降菌、浮游菌及表面微生物,采用VITEK2 compact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分型。结果:经过对不同洁净级别和微生物种类的分析,共收集获得环境菌53株,其中芽孢杆菌属、库克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细菌分别占全部分离株的17.0%、15.1%和13.2%。结论:基本了解洁净室环境微生物构成,初步建立洁净室环境微生物数据库。建议洁净实验室规范人员更衣进场程序和洁净区行为,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程序,加强环境监控,定期分析监控数据,研究数据变化趋势,出现异常数据,应及时采取措施,使洁净区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肖琳[2](2020)在《解糖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杀灭实验》文中研究表明解糖类芽孢杆菌为生产用纯水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且一段时间在食品生产用水点检出率较高。如通过纯水污染最终生产的食品,芽孢杆菌易在食品中萌发形成营养细胞,对产品的安全性带来威胁。为保证食品生产用水和产品的质量,必须对目标菌进行有效地杀灭。首先对它的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进而通过对几种杀灭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其杀灭解糖类芽孢杆菌的效果及优缺点,寻找到能有效杀灭此菌的方法和条件。通过实践,发现过氧乙酸复方消毒剂对解糖类芽胞杆菌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首先对从生产用纯水中分离出来的菌落进行了形态观察,发现该细胞呈杆状,在膨大胞囊内有椭圆形芽孢,而且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根据它的生理生化特征初,初步判断该菌为解糖类芽孢杆菌。生理生化鉴定包括厌氧性、运动性、生长曲线绘制、接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明胶液化试验、脱氧核糖核酸酶试验、酪蛋白水解试验、纤维素水解等试验。随后进一步采用16S r DNA序列测定,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芽孢杆菌关系最密切。结合生理生化反应结果,鉴定该菌是解糖类芽孢杆菌。通过展开一系列的实验对解糖类芽孢杆菌进行了理化性质研究,发现此菌在30-60℃的温度下生长良好,对常见的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在16-24h内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耐弱酸性、耐胆盐和耐热等特性。因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内生孢子,芽孢壁厚且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耐高温,在热的纯化水中能生存,常规杀菌方法不易将其杀灭。本文通过悬浮定量消毒剂杀菌、酸性电位水杀菌及高压蒸汽杀菌等杀灭实验进行比对,最终在实际应用中采用高效消毒剂复方过氧乙酸来杀灭此菌,并对杀灭效果进行了有效的后续监控。

魏佚[3](2020)在《甲壳素碳基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类Fenton催化体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过一硫酸氢盐(PMS)和过氧化氢(H2O2)活化等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及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技术。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碳材料的兴起和应用,活性碳、碳纳米管、石墨烯、氮化碳和生物质碳等碳基复合材料在高级氧化技术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在污染物催化降解反应中表现出十分优异的催化性能,其潜在应用价值极高。甲壳素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质原料,广泛存在于各种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外基质中,在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植物纤维素。本论文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壳聚糖为前驱体,利用热解法、溶胶-凝胶法以及机械化学法,制备出多相生物质碳基复合催化剂,用于PMS、H2O2以及亚硫酸氢钠(Na HSO3)活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并探究其反应机理。开展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1)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MnO2)是一种隧道结构的分子筛材料,在PMS活化等高级氧化技术中表现出很好的性能,但其活性受溶液p H影响较大。本文在用热解法得到甲壳素碳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简单的机械化学法合成出甲壳素碳和MnO2的复合催化剂(MnO2/NC),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单独MnO2相比,MnO2/NC复合催化剂中MnO2的晶型和形貌没有明显变化;但MnO2和碳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导致Mn物种价态和Mn-O键键能有所降低。这种相互作用能显着提高其活化PMS降解酸性橙7(AO7)等污染物的活性,并能适应不同溶液p H和多次重复使用。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常规的强氧化性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对底物的降解作用较小,而从污染物到MnO2/NC催化剂再到PMS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过程贡献更大。(2)均相钴离子-碳酸氢根体系可有效活化H2O2降解多种废水有机污染物,但目前对制备高效多相钴基催化剂以解决钴离子的回收问题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利用溶胶-凝胶法以及热解法,以甲壳素全部或者部分脱除乙酰基后得到的线性天然多糖产物壳聚糖为碳前驱体,以乙酸钴为金属钴源,成功合成了多相CoxOy/NC复合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在HCO3-的水溶液中,能活化H2O2,从而产生强氧化性的·OH自由基,降解有机污染物AO7,而经过各种表征分析,证实材料中主要的活性物种为金属钴,同时外层的CN包裹住内层钴氧化合物结构,使其被禁锢于催化剂内,不溶出于水中,避免了钴离子的二次污染等问题。(3)亚硫酸盐活化同样能产生强氧化性的SO4-·自由基,与过硫酸盐相比,亚硫酸盐存在价格低廉,存在广泛等优点,但目前的研究均以均相铁基催化剂为主。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以及热解法,以壳聚糖为生物质碳前驱体,以硫酸亚铁为金属铁源,制备合成多相Fe3O4/CN催化剂,用以活化亚硫酸氢钠,降解有机污染物甲基橙(MO)。实验发现热解的温度对催化剂的存在晶型有一定的影响,反应的各种参数同样也对Fe3O4/CN的催化活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宏观表现为MO的降解率有着不同的体现。实验的自由基猝灭剂以及EPR实验可以看出,该体系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SO4-·以及·OH自由基,但主要的活性物种是1O2以及O2-·,虽然该催化剂的可重复使用性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但Fe3O4/CN材料仍旧具备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周元胜[4](2019)在《臭氧消毒技术在纯化水储存分配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臭氧是天然存在的一种强氧化剂,可应用于纯化水储存分配系统的消毒,本文介绍臭氧的理化性质,比较不同的臭氧制备技术,简叙制药用水常用的消毒技术并结合作者的设计实例,重点介绍PEM臭氧发生器,和臭氧作为主动消毒和被动消毒方式在纯化水储存与分配系统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为纯化水储存分配系统消毒方式的设计和生产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星[5](2019)在《基于LSDBD-CVG技术的地质样品中元素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质样品中的元素分析是获取地球化学信息资料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然而,样品引入技术仍是目前元素分析过程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直接制约着地质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分析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介质阻挡放电蒸气发生(DBD-CVG)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进样技术,由于具有灵敏度高、无需额外添加化学氧化还原试剂、响应速度快、装置结构简单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是现有DBD-CVG方法仍存在可实现蒸气发生的元素范围有限,部分元素灵敏度低,此外仍无法有效避免过渡金属离子的干扰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发展新的DBD-CVG方法提高其分析灵敏度、拓展其应用范围和增强其抗干扰能力,更好的实现复杂地质样品中的元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颖、高灵敏度的液体喷雾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化学蒸气发生(LSDBD-CVG)技术,并将其作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进样接口,实现了对环境及地质样品中铅含量的准确测定。在该LSDBD装置中,样品溶液在被转化为气溶胶的同时与气动雾化器喷嘴处产生的DBD等离子体混合,由于这种设计增强了分析物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因而也极大的提高了铅蒸气发生的效率。实验中考察了放电电压、样品基质、进样速度等实验参数对Pb蒸气发生的影响,并对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效应进行了评价。在优化条件下,铅的检出限为0.003μg L-1。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5次重复测量0.03μg L-1和1μg L-1铅标准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和1.7%。利用本方法成功分析了河流沉积物、土壤、玄武岩以及模拟水样中铅的含量,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本方法扩展了DBD等离子体蒸气发生的元素范围,提供了一种高效、绿色的铅蒸气发生方法,可有效实现复杂地质样品中铅的灵敏分析。2.利用发展的LSDBD-CVG技术,发展了基于LSDBD-CVG进样原子荧光光谱分析(AFS)的大米以及地质样品中痕量镉的简便、经济、高灵敏检测方法。我们进一步证实,LSDBD等离子体过程在无需使用任何其他还原试剂的条件下即可以实现Cd的高效蒸气发生。实验中探讨了有机质、放电参数(放电电压、放电间隙等)以及共存离子等因素对Cd蒸气发生效率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方法检测限为0.01μg L-1,精密度为0.8%(RSD,n=5,1μg L-1 Cd)。该方法在0.1到10μg L-1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95)。与传统的酸-BH4-蒸气发生体系相比,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不稳定且昂贵的还原试剂的使用,而且显着提高了共存离子的耐受能力,非常适合于环境及地质样品中的镉的灵敏、准确分析。通过对GBW080684标准物质中镉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并成功的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产地大米样品中微量镉的测定,测得的镉浓度范围为7.2517.7μg kg-1。3.通过改善LSDBD反应池,开发了一种更高效的LSDBD等离子体诱导蒸气发生装置,成功实现了微量样品(20μL)中的Se、Ag、Sb、Pb和Bi等元素的同时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LSDBD等离子体诱导的化学过程能同时将溶液中的Se、Ag、Sb、Pb和Bi高效的转化为挥发性蒸气。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首次使用等离子体诱导化学实现Ag和Bi的蒸气发生的报道。该方法样品消耗量少,可以实现仅为20μL样品的灵敏分析;而且具有高的样品分析通量,每小时可以分析180个样品。该方法测定Se、Ag、Sb、Pb和Bi时的检测限分别为10 ng L-1(200 fg)、2 ng L-1(40 fg)、5 ng L-1(100 fg)、4 ng L-1(80 fg)和3 ng L-1(60 fg),比其他方法具有更低的绝对检出限。本方法测定的Se、Ag、Sb、Pb和Bi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4%。最后,将该绿色分析方法成功应用于单个牙形石和数千个古菌样品中的超痕量Se、Ag、Sb、Pb和Bi的含量分析。

王立江[6](2018)在《制药用水质量标准及制备系统技术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制药用水是药品生产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物料和溶剂,对药品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各国药典对制药用水的质量均做了严格规定;但由于各企业所采用的制水系统技术不同,其所产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药品质量。本文综述了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组织的药典中关于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及其变革,对比了各药典中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指标差异,如细菌内毒素、电导率、总有机碳和微生物限度等。探讨比较了热压式蒸馏和多效蒸馏注射用水制备技术以及双级反渗透和反渗透加电去离子纯化水制备技术、制药用水储存及分配系统设计技术。

李明丽[7](2017)在《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癌症报告2014》中,全面描述与分析了全球180多个国家的28种癌症的总体情况和流行趋势,报告预测全球癌症病例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由2012年的1400万人,逐年递增至2025年的1900万人,到2035年将达到2400万人;其中,中国新增307万癌症患者并造成约220万人死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21.9%和26.8%;在肝、食道、胃和肺等4种恶性肿瘤中,中国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1,3]。这一数字已与死于急性心血管病的人数非常接近,并带动了全世界抗肿瘤药物市场的急速增长。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已上市的第一个口服氟代嘧啶氨基甲酸酯类抗肿瘤药物,在体内转变成5-FU,抑制细胞分裂和干扰RNA和蛋白质合成,适用于紫杉醇和包括蒽环类抗生素化疗方案治疗无效的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的进一步治疗,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直肠癌、结肠癌和胃癌的治疗[6]。卡培他滨最早在1998年由美国罗氏公司开发上市,商品名希罗达,经CFDA批准2000年10月进入中国上市销售,规格为0.5g.0.15g。其临床应用剂型为口服片剂,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液,具有高度选择性、细胞靶向性、生物利用度高、优异的抗癌广谱性、毒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口服方便且剂量调整灵活,顺应患者用药方式,从而推动了市场增长。2014年希罗达全球销售达100多亿美元,为“重磅炸弹”级药物产品。近几年,鉴于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状况,国家出台了很多行业政策,以鼓励已上市药物大品种的技术改造,尤其是对已经上市“重磅炸弹”药物的进行产业化研究;为了满足临床的需求,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技术和制备工艺,使国产化的产品达到国际质量标准,从而替代进口,减轻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费用的负担,以“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为依托,本课题进行了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根据国家最新的药品技术及产品质量一致性评价要求,对产品杂质、体内外释放行为一致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提出“杂质谱分析”、“一致性评价”的概念,对于杂质含量在0.1%以上的杂质进行结构鉴定及毒性评价,因此杂质控制及产品质量一致性成为制约产品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为实现产业化,需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原料:产品纯度,杂质谱分析,杂质控制;2.制剂:产品稳定性,体内外释放行为的一致性。在现有合成技术中,卡培他滨原料存在工业化生产规模较小,环境污染,成本高,纯度低,含有杂质数量较多的缺点(其中美国FDA标准是含有9个已知结构杂质和未知杂质,其杂质总含量为1.5%)。本品结构中酯键及糖部分不稳定,遇水或碱性中易分解,弱酸中较稳定,本品有糖基,含水量高时长期存放更易粘结成块,致产品的稳定性较差溶出度下降,长期保存时产品品质下降。卡培他滨制剂规格较大(0.5g),主成分在处方中占比高,且原料粘度大,制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降解,杂质增加,因此制剂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对物料、生产工艺、生产环境要求条件苛刻。为解决上述问题,使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出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制剂产品,首先需要优化原料的合成工艺,制备高纯度的原料药;其次对制剂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生产出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通过体内外一致性质量评价,制剂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本课题采用QbD的理念与方法,确定了 30kg/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工业化生产工艺以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生产出高纯度、高质量的卡培他滨原料药;确定了 10万片/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卡培他滨片的处方及工业化生产工艺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制备出了稳定性良好的卡培他滨片;首次建立了卡培他滨片体内外相关性的分析方法,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了卡培他滨片的质量稳定性、均一性、一致性;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GMP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使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在合成工艺及片剂的稳定性上均获得了重大突破。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目的:确定卡培他滨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工业化生产工艺,建立卡培他滨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方法:在卡培他滨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研究开发过程中,应用QbD的思路来设计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首先界定目标产品的质量概况(QTPP),确定其关键质量属性(CQAs);对每一个单元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利用实验设计(DOE)方法对识别出的高风险变量进行研究,以确定关键物料属性(CMAs)和关键工艺参数(CPPs)。综合考虑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的反应条件、环保情况、产品精制与纯化的可行性,并进行了 30kg/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以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以杂质含量(杂质含量达到国际标准)、成品收率(60-75%)、工艺路线适合于产业化生产为评价指标。结果:以5-脱氧-1,2,3-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和硅醚化的5-氟胞嘧啶为起始原料,经缩合、酯化、乙酰解三步反应制备卡培他滨,其中缩合反应中采用三甲基硅烷基三氟甲磺酸酯(TMSOTF)替代重金属试剂四氯化锡作为糖苷化反应的缩合剂,反应量为1:1.0~1.5,优选1:1.2;反应温度优选室温20~25℃,反应条件温和,TLC监测反应进行完全后(约反应15-16h),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淬灭反应,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以异丙醇对所得油状粗产品进行一次重结晶,即可得到白色中间体Ⅰ,HPLC检测纯度99%以上,收率83%~86%。酯化反应中采用中间体Ⅰ与氯甲酸正戊酯发生N4位上的酯化反应,反应量1:1.4~1.8,优选1:1.4;采用无机碱K2C03代替有机碱吡啶作为缚酸剂,反应量为1:1.0~1.3,优选1:1.0;二甲氨基吡啶作为催化剂加速反应历程,优选反应量1:0.1~0.2;反应温度冰浴(0~5℃)下,TLC监测反应进行完全后(约反应45~60min),以0.1mol/L稀盐酸洗涤,以乙酸乙酯和正已烷的混合溶剂进行一次精制,即可得到白色中间体Ⅱ,HPLC检测纯度99%以上,收率85%~90%。乙酰解反应中,中间体Ⅱ在氢氧化钾/15β-羟基介芬胺(5:1)体系中脱乙酰基,反应量为1:2.0~2.5,优选1:2.0,反应温度为5~15℃,反应时间约45~60min,以二氯甲烷萃取,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水洗涤,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卡培他滨,HPLC检测纯度为99.8%,收率为85%~90%。结论:确定卡培他滨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工业化生产工艺,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GMP标准的质量管理要求,以及起始原料和中间体杂质检测方法,可实现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建立卡培他滨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制备的卡培他滨纯度高达99.8%,总收率69.6%,杂质含量小,除USP39版中已知杂质A、B、C外均未检出其它杂质,其杂质含量远小于USP中本品质量标准中的杂质含量与数量(9个已知杂质)。2.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目的:确定卡培他滨片的处方组成和工业化生产工艺,建立卡培他滨片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方法:应用QbD的思路来研发处方工艺,确保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根据原料在组方中含量较高、原料粘性大流动性不好,考虑到生产成本,采用传统湿法制粒工艺进行压片,根据原料的稳定性,容易发生水解降解反应,采用传统湿法制粒工艺,粘合剂采用50%的药用乙醇,控制片中的水分,从而控制降解杂质的产生,对工艺参数进行筛选,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保证释放行为均一性。对处方中原料的粒度、粘合剂、稀释剂、崩解剂、润滑剂的用量及种类进行筛选,采用质量评价指标颗粒流动性、休止角、崩解时限、可压性、含量均匀性、杂质、溶出行为与原研产品一致性等进行评价控制。制定商业化生产工艺(保证工艺受控)及生产的控制策略。并进行了 10万片/批规模的中试生产放大以及符合GMP条件的工业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路线适合于产业化生产。结果:制剂选用50%的药用乙醇为粘合剂采用湿法制粒工艺,选用无水乳糖和微晶纤维素作为主要稀释剂,利用正交设计法优选处方,最后选定的处方大大降低了三个降解产物的量,更好地保证了药品的稳定性,体外溶出试验表明,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相似,f2达70%以上,为体内的生物等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证。配方如下:卡培他滨0.5g、乳糖54mg、微晶纤维素28mg、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20mg.2%羟丙甲纤维素乙醇溶液20ml、二氧化硅6mg、硬脂酸镁3mg、欧巴代包衣粉3%。结论:确定卡培他滨片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提升了产品的稳定性,减少了降解杂质的产生;建立了中间体检测方法,实现了过程控制,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建立卡培他滨片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限度;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GMP标准的质量管理要求;终产品杂质含量小于参比制剂,体外释放行为与参比制剂一致(f2因子>70),产品质量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要求。3.卡培他滨片的稳定性研究目的:考察卡培他滨片的稳定性情况,确定产品工艺的可行性,制定上市后的贮存条件及有效期。方法:根据现行的《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稳定性考察,考察项目为性状、溶出度、有关物质和含量。结果:在光照、高湿RH92.5%及高温60℃条件放置10天后,本品性状、溶出度、有关物质及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本品经加速试验6个月和长期试验18个月考察可知,与0月相比较,各项考察指标均未发生显着变化,各项指标均符合本品质量标准要求。结论:表明本品对光照、高湿RH92.5%及高温60℃相对稳定。说明本品在该包装条件下稳定性较好。长期试验继续进行,以确定本品的最终有效期及贮藏条件。有效期暂定为24个月,贮存条件为密闭保存。4.卡培他滨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卡培他滨片(自制品)与卡培他滨片(Xeloda(?))(参比品)在比格犬体内药动学参数,计算卡培他滨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卡培他滨片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比格犬12只,分别给予自制品和参比品各1片(规格0.5g),给药后0~360min内静脉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卡培他滨浓度,房室模型计算其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用Wanger-Nelson法对卡培他滨片在犬体内外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自制品与参比品的半衰期(t1/2)分别为(1.06±0.52)和(1.08±0.54)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0±0.52)和(1.0±0.41) h,峰浓度(Cmax)分别为(4.01±0.11)和(3.89±0.09)μg·L-1,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9.04±1.36)和(9.12±1.26)μg·L-1·h,AUC0-∞ 分别为(9.89±1.35)和(9.96±2.01)μg·L-1·h。AUC0-6h 可信限在0.80~1.25等效范围内。体内吸收分数fa与体外水中释放速率ft的关系式为:Y= 1.242X-39.27(r = 0. 966, p<0.01)。结论:HPLC法测定血中卡培他滨浓度,杂质无干扰,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在犬体内吸收度与参比品相当、生物等效;体内外相关性良好,可根据卡培他滨片体外溶出度结果来判断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规律,提示体外溶出度实验可以应用于卡培他滨片处方的筛选与优化。

赵敬国[8](2016)在《紫外线/高铁酸钾与氯联合消毒工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毒技术是饮用水处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水厂生产中常用消毒方法包括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等。但是随着水源水质恶化,水中有机物种类增多,水中致病微生物耐药性增强,在化学消毒剂剂量不变情况下,传统消毒工艺效果下降显着。传统的自来水厂常规水处理消毒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紫外线消毒和高铁酸钾消毒作为绿色、高效、环保的新型消毒工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浙江省某水厂砂滤滤后水为研究对象,考察砂滤滤后水经紫外线照射和高铁酸钾处理后加氯,不同工况下水样中余氯衰减变化和三卤甲烷生成量情况。并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单独氯消毒、高铁酸钾消毒和紫外线照射后水样中微生物群落微观变化进行研究,将三种消毒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初始余氯浓度相同时,在实验范围内,紫外线剂量对余氯衰减过程具有显着地影响,总体呈现紫外线照射剂量越高,余氯衰减速率越快。在相同紫外线照射剂量下,紫外线强度越大,余氯衰减速率越慢。在相同的初始余氯浓度下,高铁酸钾浓度越高,余氯的衰减速率越快。在相同初始余氯浓度下,随着紫外照射剂量的增加,水中三卤甲烷生成量都是增加的。在相同紫外剂量下,紫外强度越低,生成的三卤甲烷浓度越高。紫外线照射后的水样,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TOC值下降;水样的紫外吸光度是减小的。对于经高铁酸钾处理后的砂滤滤后水加氯,随着高铁酸钾浓度增大,相同初始余氯浓度下,三卤甲烷的生成量下降。经高铁酸钾处理后水样TOC值减小,但是水样的紫外吸光度是不断增大的,其中UV254值增加0.04cm-1。水样消毒处理后,水中的优势物种数量明显减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复杂性下降,微生物风险减小。相比于砂滤滤后水单独加氯消毒,紫外线照射砂滤滤后水后加氯,会导致水中余氯衰减加快和三卤甲烷生成量的增加,但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方面,紫外线照射后水样变化最明显,展现出最好的消毒效果,高铁酸钾和次氯酸钠消毒效果次之。

龙学军[9](2015)在《降解染料废水类Fenton新体系构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染料废水(主要来源于精细化工中的染料加工业及染料集中使用的印染行业)因其排放水量大、组成成分复杂、色度深、有毒有害化合物含量高、难生物降解等特点历来是国内外公认的难治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寻找廉价、高效且具广泛应用范围的方法处理此类废水已经成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工作构建了一种处理染料废水类Fenton新体系,即金属离子(Co2+和Cu2+)-碳酸氢钠(NaHCO3)过氧化氢(H2O2)体系。本文分别从类Fenton体系的构建、降解行为及影响因素、体系内各物种交互作用、活性物种的产生及染料降解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得出一些创新性结论:(1)Co2+-HCO3--H2O2是一种作用于染料使之降解脱色的高效体系。Co2+、HCO3-、H2O2三者对于染料的降解缺一不可。50μM的酸性橙II(AOII)在5μMCo2+、 4mM H2O2、10mMNaHCO3的水溶液体系中经过10分钟的降解后能够完全脱色,比同样浓度的酸性橙II在含有50μM Fe2+的 Fenton试剂降解速度更快。此体系对于其他的染料如活性艳红(X-3B)、酸性桃红(SRB)、亚甲基蓝(MB)、罗丹明B(RhB)和甲基橙(MO)也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另外在MB、SRB等其他染料以及一些常见阴离子和AOII共同存在时,Co2+-HCO3--H2O2体系能高效选择性降解AOII。(2)Co2+-HC03--H2O2体系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是作用于染料脱色的活性物种,此类自由基是与金属配合物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非游离型键合羟基自由基。在反应过程中伴随着Co2+价态的变化:C02+首先被氧化成Co3+,随后部分被氧化的Co3+还原成Co2+。(3) Co2+-HCO3--H2O2体系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与酸性橙Ⅱ(AOII)结合后攻击偶氮染料的两个C-N键,使得染料分解为苯酚磺酸、N2、1,2-萘醌及其进一步的氧化产物,提出了Co2+-HCO3--H2O2体系中酸性橙Ⅱ(AOII)降解的反应历程。(4) Cu2+-HCO3--H2O2体系也被证明为降解染料废水的高效体系。对于AOII、MO、MR、TB等染料均有较好的脱色效果。Cu2+-HCO3--H2O2体系内各物质会发生相互作用。Cu2+会与HCO3-形成多种配合物,在270nm的紫外区出现明显吸收峰。(5)自由基清除剂测量实验揭示了高氧化态的Cu(III)是对AOII的降解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在Cu2+-HCO3-中加入H2O2后,铜离子的价态发生改变。通过Cu(Ⅰ), Cu(Ⅱ)含量的变化推算出在反应60min后有体系中13%左右的Cu(111)的生成。Cu2+-HCO3--H2O2体系对于AOII的降解与Co2+-HCO3"-H2O2降解AOII的反应历程一样,也主要是通过AOII结构中的两个C-N键的断裂,使得染料分解为苯酚磺酸、N2、1,2-萘醌及其进一步的氧化产物。(6)发现Cu(Ⅰ)生成的动力学规律:Ca(Ⅱ)的生成速率随着过氧化氢浓度增大而增大,当过氧化氢浓度达到50mM时,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而碳酸氢钠浓度与反应速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碳酸氢钠浓度为5mM时达到最大值。

韩冬,安爱军[10](2013)在《纯化水系统臭氧消毒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和对纯化水贮罐和管道的消毒能力。方法利用JW-5型水处理臭氧发生器制备浓度为0.98 mg/L的臭氧溶液,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对纯化水贮罐及管道消毒,在不同时间取样,经薄膜过滤-琼脂培养法定量培养,计算杀菌率。结果臭氧溶液对金葡菌作用5 min、10 min、30 min后,对金葡菌的杀菌率分别为99.29%、100%、100%;对纯化水管道和贮罐冲洗消毒10 min、45 min和60 min,杀菌率分别为95.79%、99.85%和100%。结论臭氧消毒效果确切,能满足纯化水贮罐和管道的消毒要求。

二、臭氧水溶液对纯化水系统消毒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臭氧水溶液对纯化水系统消毒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洁净室环境菌库建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采样与培养
        1.2.2 菌种保存
        1.2.3 微生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菌分离
    2.2 菌株鉴定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3.2 洁净室微生物菌落及来源分析
    3.3 微生物鉴定方法

(2)解糖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杀灭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芽孢简述
        1.1.1 芽孢结构特点
        1.1.2 芽孢的作用
    1.2 芽孢杆菌简述
        1.2.1 芽孢杆菌的分类
        1.2.2 芽孢杆菌的作用
        1.2.3 芽孢杆菌的危害
    1.3 类芽孢杆菌简述
    1.4 常用的杀菌技术
        1.4.1 热杀菌法
        1.4.2 高压杀菌法
        1.4.3 酸性氧化电位水杀菌法
        1.4.4 超声波杀菌法
        1.4.5 红外辐射加热技术
        1.4.6 紫外线杀菌法
        1.4.7 气体杀菌法
        1.4.8 消毒剂杀菌法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菌株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设备
        2.2.2 试剂与培养基
        2.2.3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菌株的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设备
        3.2.2 试剂与培养基
        3.2.3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落形态观察
        3.3.2 细菌形态观察
        3.3.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3.3.4 16SrDNA鉴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糖类芽孢杆菌理化性质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设备
        4.2.2 试剂与培养基
        4.2.3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适宜生长温度试验结果
        4.3.2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4.3.3 菌株生长曲线绘制
        4.3.4 耐胆盐性实验结果
        4.3.5 耐热性实验结果
        4.3.6 耐酸性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解糖类芽孢杆菌杀灭方法及效果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设备
        5.2.2 试剂与培养基
        5.2.3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IP清洗验证结果
        5.3.2 消毒剂杀菌结果
        5.3.3 酸性水杀菌结果
        5.3.4 高温蒸汽杀菌结果
        5.3.5 超声波协同热杀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甲壳素碳基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类Fenton催化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印染废水概况
    1.2 印染废水治理现状
        1.2.1 物理法
        1.2.2 生物法
        1.2.3 化学法
    1.3 Fenton反应及类Fenton反应
        1.3.1 基于·OH的类Fenton体系
        1.3.2 基于SO_4~(-·)的类Fenton体系
    1.4 生物质碳
    1.5 生物质碳材料在类Fenton反应中的应用
        1.5.1 生物质碳材料在基于·OH的类Fenton体系中的应用
        1.5.2 生物质碳材料在基于SO_4~(-·)的类Fenton体系中的应用
    1.6 研究背景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实验器材和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催化剂的制备
        2.2.2 催化剂的表征
        2.2.3 催化实验方法
3.碳-锰氧化物复合催化剂活化PMS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3.1 前言
    3.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3.3 催化剂活性评估
    3.4 反应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碳-钴基复合催化剂活化H_2O_2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4.1 前言
    4.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4.3 催化活性评估
    4.4 中间产物和反应自由基的分析
    4.5 催化剂的稳定性
    4.6 本章小结
5.碳-四氧化三铁复合催化剂活化NaHSO_3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5.1 前言
    5.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5.3 催化剂活性评估
    5.4 反应机理及自由基的分析
    5.5 催化剂的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臭氧消毒技术在纯化水储存分配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臭氧的理化性质和制备技术
    1.1 理化性质
    1.2 制备技术
2 臭氧消毒在纯化水储存和分配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及注意事项
3 结语

(5)基于LSDBD-CVG技术的地质样品中元素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原子光谱中的进样技术
        1.2.1 激光剥蚀进样
        1.2.2 电热蒸发进样
        1.2.3 雾化进样
        1.2.4 蒸气发生进样
    1.3 蒸气发生进样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1.3.1 基于硼氢化物-酸体系的蒸气发生
        1.3.2 电化学氢化物发生
        1.3.3 紫外光化学蒸气发生
        1.3.4 等离子体诱导蒸气发生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LSDBD-CVG技术的铅蒸气发生方法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及装置
        2.2.2 试剂
        2.2.3 样品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条件优化
        2.3.2 共存离子干扰评估
        2.3.3 分析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SDBD-CVG与原子荧光光谱仪联用测定大米中的痕量镉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及装置
        3.2.2 LSDBD-CVG-AFS分析流程
        3.2.3 试剂
        3.2.4 样品处理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条件优化
        3.3.2 共存离子干扰评估
        3.3.3 分析性能
        3.3.4 方法验证以及大米中镉含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SDBD-CVG的微量样品中的硒、银、锑、铅和铋同时检测方法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及装置
        4.2.2 试剂
        4.2.3 样品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SDBD-CVG诱导Se、Ag、Sb、Pb和 Bi蒸气发生
        4.3.2 实验条件优化
        4.3.3 共存离子干扰评估
        4.3.4 微量样品分析
        4.3.5 分析性能
        4.3.6 方法验证及其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6)制药用水质量标准及制备系统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制药用水的分类和用途
    1.1 饮用水
    1.2 纯化水
    1.3 注射用水
    1.4 灭菌注射用水
2 制药用水的质量标准和变革
    2.1 饮用水的质量标准变革
    2.2 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标准及变革
    2.3 国内外制药用水标准比较
    2.4 GMP对制药用水系统的要求
3 纯化水制备系统和技术探讨
    3.1 纯化水制备系统
    3.2 纯化水制备技术探讨
        3.2.1 纯化水设计工艺选择
        3.2.2 反渗透法技术探讨
        3.2.3 电去离子法技术探讨
        3.2.4 双级反渗透和反渗透加电去离子技术对比探讨
4 注射用水制备系统和技术探讨
    4.1 热压式蒸馏水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4.1.1 工作原理
        4.1.2 技术特点
    4.2 多效蒸馏水机的工艺流程
    4.3 热压式蒸馏和多效蒸馏的技术对比探讨
5 制药用水储存及分配系统技术
    5.1 制药用水储存及分配系统的组成
    5.2 制药用水分配系统的设计总则
    5.3 制药用水储存及分配系统的技术探讨
        5.3.1 储罐的选择[13—18]
        5.3.2 制药用水分配系统技术探讨
6 制药用水系统质量控制技术探讨[22—28]
    6.1 制药用水系统质量控制总则
    6.2 制药用水系统质量控制分析
    6.3 制药用水系统质量控制的技术探讨
7 结语

(7)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氟尿嘧啶类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1.1 第一代氟尿嘧啶药物----5-氟尿嘧啶(5-FU)
        1.2 第二代氟尿嘧啶药物----替加氟(FT-207)
        1.3 第三代氟尿嘧啶药物----卡莫氟(HCFU)
        1.4 新一代具有靶向性的氟尿嘧啶衍生物----卡培他滨
    2. 卡培他滨生产工艺研究概况
    3. 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研究概况
    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
    第一节 生产工艺的研究
        1. 合成路线的选择
        2. 工艺研究
        3. 结论
    第二节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
        1. 工艺流程图
        2. 生产工艺
        3. 关键步骤控制
        4. 中间体的质量控制
        5. 主要起始物料质量控制
        6. 工艺验证和评价
        7. 结论
    第三节 产业化GMP车间设计
        1. 车间总体布局
        2. 工艺设计与车间布局
        3. 工艺设备
        4. 结论
    第四节 卡培他滨的质量控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QbD理念的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改进及质量控制
    第一节 卡培他滨片生产工艺的研究
        1. 物料与设备
        2. 处方研究
        3. 工艺优化
        4. 结论
    第二节 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
        1. 批处方
        2. 工艺流程图
        3. 生产工艺
        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5. 关键物料的控制
        6. 工艺验证和评价
        7. 结论
    第三节 产业化车间设计
        1. 厂房布局
        2. 工艺设计与车间布局
        3. 工艺设备
        4. 结论
    第四节 卡培他滨片的质量控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培他滨片的稳定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卡培他滨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1. 体内释放研究
    2. 体外释放研究
    3. 体内外释放相关性研究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课题的主要结论
    2. 课题的创新点
    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授权专利、获得的奖励目录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紫外线/高铁酸钾与氯联合消毒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紫外线消毒研究进展
        1.2.2 高铁酸钾消毒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装置
    2.2 实验分析仪器及方法
        2.2.1 实验分析仪器
        2.2.2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3 实验过程
        2.3.1 单独氯消毒实验
        2.3.2 紫外线与氯联合消毒实验
        2.3.3 高铁酸钾与氯联合消毒实验
3 联合消毒过程中余氯衰减规律研究
    3.1 紫外线与氯联合消毒对余氯衰减的影响
        3.1.1 紫外线消毒剂量及初始余氯浓度对消毒后余氯衰减的影响
        3.1.2 紫外线强度对余氯衰减的影响
        3.1.3 pH对余氯衰减的影响
    3.2 高铁酸钾与氯联合消毒对余氯衰减的影响
        3.2.1 初始余氯浓度对高铁酸钾消毒后余氯衰减的影响
        3.2.2 高铁酸钾浓度对余氯衰减的影响
        3.2.3 pH对余氯衰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联合消毒过程中三卤甲烷生成研究
    4.1 紫外线与氯联合消毒后三卤甲烷生成研究
        4.1.1 紫外线消毒剂量及强度对三卤甲烷生成影响研究
        4.1.2 水样经紫外线处理后水质指标变化研究
        4.1.3 pH对砂滤滤后水经紫外线处理后三卤甲烷生成影响研究
    4.2 高铁酸钾与氯联合消毒后三卤甲烷生成研究
        4.2.1 高铁酸钾以及初始余氯浓度对三卤甲烷生成影响研究
        4.2.2 水样经高铁酸钾处理后水质指标变化研究
        4.2.3 pH对砂滤滤后水经高铁酸钾处理后三卤甲烷生成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微生物群落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5.1 水样DNA的提取与扩增
    5.3 水样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5.3.1 水样微生物种群OTU分类水平统计
        5.3.2 水样微生物种类变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降解染料废水类Fenton新体系构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
    1.2 类Fenton技术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测试技术
第三章 Co~(2+)-HCO_3~--H_2O_2染料降解体系构建及催化活性和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Co~(2+)-HCO_3~--H_2O_2体系的催化活性
    3.3 Co~(2+)-HCO_3~--H_2O_2体系与Fe~(2+)/H_2O_2体系催化效果比较
    3.4 降解其它染料的效果
    3.5 多种染料共存时的选择性降解分析
    3.6 阴离子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2+)-HCO_3~--H_2O_2体系活性物种的产生机制
    4.1 前言
    4.2 活性物种的ESR检测
    4.3 对苯二甲酸(TA)荧光法检测活性物种
    4.4 自由基抑制剂的影响
    4.5 钴体系中H202的分解
    4.6 Co~(2+)-HCO_3~--H_2O_2体系中Co~(2+)的氧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2+)-HCO_3~--H_2O_2体系酸性橙Ⅱ的降解历程
    5.1 前言
    5.2 Co~(2+)-HCO_3~--H_2O_2体系降解酸性橙Ⅱ(AOII)的波谱分析
    5.3 反应过程中TOC/TN的去除
    5.4 降解中间产物的ESI-MS表征
    5.5 降解中间产物的离子色谱分析
    5.6 Co~(2+)-HCO_3~--H_2O_2体系对AOII的降解机理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o~(2+)-HCO_3~--H_2O_2体系对有机染料的催化降解活性和影响因素
    6.1 前言
    6.2 Co~(2+)-HCO_3~--H_2O_2体系的催化活性
    6.3 HCO_3~-浓度对Cu~(2+)-HCO_3~--H_2O_2体系的影响
    6.4 不同条件下体系内Cu~(2+)-HCO_3~-的配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o~(2+)-HCO_3~--H_2O_2体系内活性物种产生机制与降解历程
    7.1 前言
    7.2 Co~(2+)-HCO_3~--H_2O_2体系自由基的检测
    7.3 Co~(2+)-HCO_3~--H_2O_2体系Cu的价态变化
    7.4 Cu~(2+)-HCO_3~-活化H_2_O2的机理
    7.5 Cu~(2+)-HCO_3~-活化H_2O_2的动力学研究
    7.6 Cu~(2+)-HCO_3~--H_2O_2体系酸性橙II降解中间产物分析及机理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纯化水系统臭氧消毒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臭氧溶液灭菌前后纯化水中细菌菌落数的测定
    2.2 水中臭氧浓度的测定
    2.3 臭氧残留量测定
    2.4 细菌挑战性实验
3 讨论

四、臭氧水溶液对纯化水系统消毒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洁净室环境菌库建立方法探讨[J]. 杨玲玲,李小燕,朱毅忠. 中国药事, 2021(07)
  • [2]解糖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杀灭实验[D]. 肖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甲壳素碳基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在类Fenton催化体系中的应用[D]. 魏佚.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4]臭氧消毒技术在纯化水储存分配系统中的应用[J]. 周元胜. 生物化工, 2019(04)
  • [5]基于LSDBD-CVG技术的地质样品中元素分析方法研究[D]. 刘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6]制药用水质量标准及制备系统技术的探讨[J]. 王立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8(09)
  • [7]卡培他滨及其片剂的产业化研究[D]. 李明丽. 山东大学, 2017(12)
  • [8]紫外线/高铁酸钾与氯联合消毒工艺特性研究[D]. 赵敬国. 浙江大学, 2016(02)
  • [9]降解染料废水类Fenton新体系构建及机理研究[D]. 龙学军. 武汉大学, 2015(07)
  • [10]纯化水系统臭氧消毒方法的研究[J]. 韩冬,安爱军. 中国医疗设备, 2013(03)

标签:;  ;  ;  ;  ;  

臭氧水溶液对纯净水系统的消毒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