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维和很难说

国际维和很难说

一、国际维和众口难调(论文文献综述)

叶超艳[1](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研究》文中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时不仅要补充相关时事,还应该与其他学科和相关的德育内容相配合。对于中学生而言最关键实则是进行价值观引导,教学中榜样素材不仅是进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唤醒课堂活力的重要助推器,更易于达成教学目标,矫正学生由于多元文化冲击造成的价值偏差,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迫于中考改革的压力,教师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合理准确地选取与运用榜样素材,彰显榜样素材的育人价值和教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就本学科教学中榜样素材的选取与运用进行深入探究。本研究共分为四章,整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大致是:绪论部分大致对有关选题各方面和行文方法逻辑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相关现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概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榜样素材的有关内容,在厘清榜样素材概念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榜样素材进行划分,从而概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的特点,进而总结出榜样素材的教学价值。第二章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的现状,通过调查中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目前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的现状发现问题,而后借由求证深究着重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是本研究的重点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的原则和要求、呈现、教学视角出发给出提高榜样素材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第四章是基于前三章的内容针对本研究的问题最后将以上结论体现于教学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榜样素材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有效性,期望能给老师理解和运用榜样示范法这一德育方法提供参考,增强课程的活泼性和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

成向东[2](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曾德溪[3](2020)在《联合国维和行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联合国维和行动起始于1948年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的成立,历经70多年的风风雨雨,联合国维和行动已经成长为全球危机处理与武装冲突管理的有效工具。截至目前,联合国共执行维和行动71个,在这71个行动中,前40年(1948-1988年)共执行维和行动15个,近30年的执行数量约是前40年数量的3.7倍,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整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维和行动所涉及的授权内容也在逐步的发生着变化。维和行动任务所涉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囊括了停战监督、冲突抑制、和平建立等多项综合性任务,已经远远超出了最初被授权的监督任务之类的单一的任务,与之伴随的则是维和部署人员的增加、经费的大幅增加,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在此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维和行动的一个问题是维和行动的效果如何?联合国维和行动可被替代吗?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本未能获得一致的答案。总体而言,虽然维和行动的表现可谓是毁誉参半,但是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下,如果不能算作唯一的话,联合国维和行动至少算是抑制武装冲突蔓延、维护国际局势稳定的重要选择之一。那么究竟维和行动在哪些层面是成功的,哪些层面存在着问题,就成为困扰研究者及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要问题。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尽管维和行动对全球安全这一公共品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关于维和行动的相关研究却始终处于非主流或边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作为一名联合国维和系统中的中国籍维和人员,在数十年的维和过程中,深刻的意识到维和行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从维和行动发展、演进过程出发,从维和行动的定义、核心原则、计划和部署程序、经费支持以及维和主体的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维和行动70多年来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对维和行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划分和总结。其次以维和行动为出发点,梳理总结了维和行动成败的多维度评价标准,并利用这一标准对具体的维和行动任务进行了分析,不仅如此,还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讨论了影响维和行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最后以维和行动为主线,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范式分析了维和行动主体的确定、维和行动干预的决策过程以及维和行动的具体作用机理。借此,能为维和行动中所遭遇的挑战与难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解决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的维和行动提供一定的参考。维和行动70年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表明,第一,维和行动的授权任务更加的“综合化”,已经从传统型的监督类型的维和任务逐渐转向以和平建立为主的综合性维和行动。随着维和任务的复杂程度、综合程度以及危险程度的不断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打破了维和初期所设定的“三原则”,尤其是保持中立态度、除非用于自卫不使用武力的原则。第二,维和行动的趋势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地理现象,部署的区域主要是非洲地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非洲地区是国际社会博弈或者“掰手腕”之地。第三,各维和主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尤其在非洲地区,区域性的维和主体‘越来越多愿意参与到国际维和行动中,也对维和行动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多样性的尝试。维和行动成败的评估可以说是从维和行动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困扰研究人员与政策制定者的难题,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评估都充满了争议与挑战。成败的评估涉及到许多方法论上的障碍,例如如何定义成功(和平的定义,正面VS负面)、测度内容(授权执行、冲突限制、冲突解决,定性分析VS定量分析)、谁来评估(当地观察者VS外部观察者)、时间跨度(行动当下VS长期)。在实践层面也存在着很大的挑战,例如各类维和指标数据的收集、维和东道国各类制度的不完善等等,都使得维和行动实践活动不能顺利的推进。另外与之相关联的是,维和行动评估“案例化”问题,更多的是单个案例的研究,缺乏实践过程中的普遍性。本文基于Diehl和Druckman(2010)的评估框架对联利特派团在利比里亚过渡政府阶段的维和行动进行了科学的、严谨的评估。评估结果显示,联利特派团在利比里亚过渡阶段的维和行动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完成了联合国授权的包括维护地区安全、防止态势升级等核心任务,在组织效率、确保联合国工作人员安全和自由移动、以及在关键时刻快速反应保护平民免于遭受暴力等方面也均是卓有成效,但是在和平建立方面并未取得显着的效果。基于维和成败评价的基础上,从战争冲突选择理论出发,提出了影响维和行动成败的相关假设,并采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维和行动成败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维和行动的实际作用效果与理论假设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维和行动成败的显着因素有,维和行动部署的党派同意程度、维和行动的部署时期、维和行动的授权质量、大国对维和行动部署的同意程度、矿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党派的数量、维和行动人员派遣的规模、维和行动的区域分布。其中稳健性结果表明授权质量、党派同意程度、维和行动部署时期基本上在所有模型中均显着,而其他变量则在不同模型中有所差异性。维和行动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均衡的艺术,在复杂多变的国家环境及千差万别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差异下,维和行动求同存异,促使各派别放弃武装冲突,走向和平。因此对维和主体、维和主体的行动决策以及其在行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考察就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的研究表明,联合国领导的维和行动的制度化水平最高,其余制度化水平的排序分别为联合国授权、联合国认可、非联合国维和制度安排。维和行动的实现过程主要是维和双方依据冲突各方关系专用性投资的相互试探和博弈的过程,最终直至缔约成本等于治理成本为止。而维和主体与东道国的匹配机制是,在均衡情形下,制度化水平越高的维和主体应该参与关系专用性投资越小的维和行动,而制度化水平越低的主体则应该参与关系专用性投资越大的维和行动。联合国对内战干预的决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仅以战争各方所签订的和平协定来作为干预信号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成为干预的充分条件。维和行动干预决策是联合国、战争各方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方在假定情形下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结果。但是,当联合国干预决策做出后,维和行动能否成功一方面主要取决于维和行动能否带来满足各方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取决于维和行动干预过程中策略效率执行的高低和联合国长期支持的力度。联合国在进行维和行动干预决策前需要进行多方位的考量,尤其是对冲突中主要势力的倾向进行甄别。本文从NWW提出的有限准入秩序视角出发,以刚果(金)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为例,具体分析了维和行动的作用机制。维和行动组织的干预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外部援助。维和组织主要是在支配联盟中根据不同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合约谈判、签订过程中常常扮演者协调与斡旋的角色;在监督挺火协定过程中扮演着协调与惩罚的角色;而在总统大选及民主推进过程中,则扮演着主导和推进角色(提供租金、大选监督、方案制定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为支配联盟的发展创造租金和提出分配租金的方式、扩大支配性联盟,尽量保持支配性联盟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从而确保暴力的减少,以及联合国作为第三方权威机构的“中立性”和“公正性”的信号显示,借此向东道国各派别、国际社会以及民众发出预期稳定的信号。

赵萌[4](2020)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专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吴红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深外交官吴红波于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成为第八位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驻德国、菲律宾大使等职。2019年11月,吴红波出任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吴红波大使接受了《世界知识》杂志专访。

张文涛[5](2020)在《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中东地区毗邻欧洲,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加之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目标。在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中东地区被纳入欧洲国家发起建立的国际组织体系中,从而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便利。中东地区虽然被动地加入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客观上中东地区也成为国际组织最早的诞生地之一。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历次重大事件都与国际组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的创立为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国际关系争端等新思路。二战即将结束时,中东地区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随着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开始在中东国际舞台上出现,在调解阿以冲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促进中东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际组织也与中东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东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极为活跃的地区。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选题以国际组织联合会(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为工具,以22个阿拉伯国家加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等5个中东地区国家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国际组织年鉴》中正式注册的69862个国际组织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犹太”、“锡安”等关键词及27个国家与其首都为注册地进行检索,梳理出976个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同时,本研究对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档案、文献、文集、专着、论文、网站、报道等材料进行整理,梳理出中东区域以外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情况,整体研究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并对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特点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及文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和分布情况,论述了在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欧洲国际组织的影响和中东民族国际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过程以及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陈述了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活动现状。本研究按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两大类别,根据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从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四个维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分类研究。论文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以来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分别阐释了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国际联盟、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深度参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平、教育、文化等事务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欧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中东区域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中东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中东区域内国际组织在中东追求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作用。论文第三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东区域治理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事务,成为中东国家和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实施区域治理,解决中东问题的有力助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开展合作的同时,也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在民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与政府产生分歧,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对国际非政府组织采取严格控制政策,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发展遇到瓶颈。论文第四章总结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特点,并对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在中东国际事务中作用明显。中东区域以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的制度更加完善,方法更为规范,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则呈现出矛盾复杂化,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区域治理方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结论部分是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认为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地区治理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国际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国际组织虽然在协调和解决中东各种问题和复杂矛盾的效能方面还不明显,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文献及附录部分列出了976个在国际组织联合会正式注册的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名单,读者和相关研究者可以按照国家查询不同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及总部的位置,有助于提供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整体面貌和具体信息。附录部分还提供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英文缩写及重大相关活动时间,有益于为以后有关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积累资料。

梁茜[6](2020)在《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对社会平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公平。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展开的,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也应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育过程是指学生入学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的中间性阶段,过程公平意味着以平等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所采取的不同对待方式。本文认为,这种“平等基础上的差异对待”不仅指向狭义层面的师生交往,也涵盖了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程序执行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描绘了学校教育的真实风貌,也构成了审视教育公平的具体情境。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中入学率不断提升,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高中教育的“入场券”的前提下,学生是否能够进一步享有足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亟待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和现实困境,以期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提供建议与思考。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教育公平理论的梳理,从公平的“维度-程度”视角来分析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过程、教育程序执行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以平等对待、弱势补偿和差异引领三种层层递进的公平“尺度”来考量不同教育过程场域中公平的实现程度、困境表现及成因机制。在具体的研究范式中,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法,对我国19个省份的15000余名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60余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的访谈,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资料,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现状、群体间差异、公平困境、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和个体之间均具有显着差异,其中,校际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校际和班级之间,由此可以推断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矛盾主要存在于生生之间和学校之间,对于公平的关注应从促进区域均衡逐渐转向促进校际均衡和提升学生的个体公平感。从公平的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受到“家庭资本”这一先赋性因素的影响较小,受到“学校资本”,包括师资水平、班级规模、学校层次、班级层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念感对教育过程公平也有显着影响。第二,在教育过程公平不同维度的表现中,分配公平中的资源配置维度、程序公平中的权利自主维度和互动公平中的差别对待维度的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资料对于相关困境进行梳理,发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困境表现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权利自主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程序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隐性分层以及学校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干预和剥夺;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对待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主要的难点与痛点,研究结果表明囿于资源匮乏和理念偏差等原因,在学校内部的师生互动中,基本的“平等对待”问题尚待改善,基于不同学生个性和需要的“差别对待”更难以落实。第三,受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启发,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困境成因可以归纳为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以及文化认知性要素。其中,规制性要素体现为缺乏多方参与和精准调研的“自上而下”教育政策逻辑、“以县为主”的管理与财政体制的严峻挑战以及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规范性要素体现为普通高中承担的功利性社会责任和舆论、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分数至上”的师生行为规范以及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文化-认知性要素体现为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教师个人的公平理念、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参与等因素对于互动过程公平的消极干扰。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从优化教育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以差异公平理念引领高中育人改革实践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四个方面思考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可能性建议,综合制度公平、理念公平、资源公平和关系公平的视角,探索以教育过程公平理念指导普通高中教育在评价方式、资源供给方式、学校管理方式转型的可能性路径,为促进我国高中教育走向“公平而有质量”提供支持。

张程[7](2019)在《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欧盟已经从地区一体化组织发展成了全球经济行为体与重要政治角色。但寻根溯源,经济利益并不是欧洲一体化的本源性动力,是西欧的安全诉求、防务战略推动着欧洲从分裂走向了联合。然而,作为一体化的起点与最初的目标,防务领域却成为了欧洲一体化的“落后生”: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仍停留在“战略自主”阶段,防务政策的决策程序至今没能挣脱政府间主义的把控。由于缺少共同预算,承载了诸多希望的战斗群概念最终仅成了一个摆设。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经历了“圣·马洛声明”之后的辉煌,亦遭受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52%的民众赞成脱欧。这一结果让不少“欧洲派”人士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春天来了”。然而,英国真的是导致欧洲防务一体化举步维艰的罪魁祸首吗?欧盟与北约有22个共同成员国,两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欧盟为什么要撇开北约另起炉灶?欧盟建设独立军事力量以来,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分歧愈加凸显。特朗普甚至声称要退出北约,美国真的会退出北约吗?跨大西洋关系又将走向何方?本文认为,单纯从“国际权力体系”的角度出发,很难发现和平环境中导致欧盟防务合作失败的真正原因。因此,本文采取了自由政府间主义视角,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分析、论述与调整,将这个偏重于经济一体化的多因理论框架应用到了防务一体化的研究中。由于国防工业的特殊性与政府的主导地位,文章亦在理论中引入了影响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经济变量,搭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虽然本研究仍将地缘政治利益作为一国防务政策的目标,但剔除了防务政策的“高级政治”属性,将防务一体化视为成员国在非强制性、信息充足的欧盟政府间谈判中取得的累加性成果,通过分析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相对博弈权力与博弈战略,对上述问题试做回答。本文以欧洲防务合作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欧洲国家在冷战时期、冷战后与英国脱欧公投后三个时期中,分别以西欧联盟、欧盟为制度载体的防务一体化进程,对其每一阶段中防务合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与特征进行了析论。而后,本文运用一体化偏好密度决定谈判结果、塑造一体化进程的逻辑框架,分析了成员国的地缘政治目标与国防工业利益,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大西洋派”、支持德国与法国的“欧洲派”、坚持务实主义政策的中东欧国家和爱尔兰等中立国家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以此作为分析防务一体化相关谈判结果(西欧联盟的复苏、战斗群概念和欧洲国防工业指令等)的核心变量。最后,本文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北约与欧盟关系,将北约视为一种改变欧盟成员国博弈权力的“深化联盟”策略,探讨了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以及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差异与较低的偏好密度是欧洲防务合作屡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和平环境中,成员国地缘政治目标的重合范围小,安全利益亦不受盟国政策外部性的严重影响。各成员国在欧盟防务谈判中的博弈空间较小,实施旁支付、议题联系的意愿与余地均不足,谈判也不容易取得成果。由于防务政策的特殊性,防务一体化成为了法国、德国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两国无法在谈判中以单边替代政策、“结盟替代”策略威胁对手就范,只能通过妥协换取对方的支持。因此,欧洲防务一体化成果中更多体现了“大西洋派”等国家的偏好。再者,国防工业合作、军事力量共享的经济效益虽然对成员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依赖欧洲市场的法国、德国的影响较明显,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整体作用尚不显着。英国的退出虽然为欧洲防务合作提供了动力,但对防务一体化的影响弊大于利。欧盟不仅失去了一个军事大国、核大国,更失去了一座跨大西洋关系的桥梁。英国离开后,法国、德国将从“战友”转变为统一又对立的微妙关系。欧盟权力体系的重塑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引发的动荡可能减少成员国的防务合作意愿。虽然欧盟与北约的成员国大部分重叠,但由于成立背景、主导力量、运行机制、甚至基本章程上的差异,这两大组织无法相提并论。由于美国的军事实力与在北约中的霸主地位,欧盟在防务问题上难以真正撇开北约,实现独立。北约作为“大西洋派”国家在谈判中的“深化联盟”策略,为这些国家提供了额外的谈判筹码,这也使欧洲防务合作更难达成。本文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北约的防务地位不会动摇,“互补”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发展的核心原则。

姬海南[8](2019)在《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地区的商业习俗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商业习俗作为民俗学尤其是经济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商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商人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和行为准则,并对商业行为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商业习俗不仅在过去,还是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习俗实用功能的研究价值愈发凸显,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商业习俗的研究仍然存在某些缺陷,比如缺乏高屋建瓴的学术理论指导,未形成一定的研讨气候,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商业习俗的泛化描写,缺乏对古今商业习俗社会变迁的探讨等等。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商业的发展为商业习俗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还衍生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新的衣、食、住、婚丧、娱乐等习俗,对蒲州当地社会和俗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一时期蒲州地区的商业习俗有利于我们了解特定地域俗民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模式、社会风气和思维方式。有鉴于此,笔者选取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地区的商业习俗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商业习俗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展开相关研究,对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的商业习俗事象包括广告习俗、交易习俗、行会管理习俗、商业禁忌与祭祀习俗等进行系统描述和梳理,同时对这一时期蒲州商业习俗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发展变迁等展开深入探讨,进而对蒲州商业习俗的文化内涵、时代价值意义进行概况和归纳。在完整的时空坐标中全面审视俗民群体所创造和传承的商业习俗活动,弥补以往研究中对俗民生活和精神关注的缺失。文章通过对蒲州地区相关商业习俗文化的深入描述,致力于建立较为完整的商业习俗文化的研究体系框架,填补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同时极力发掘传统商业习俗文化的合理内核,以期对现代商业经营管理者有所裨益。论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交待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及难点。第二章主要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考察蒲州商业兴起和繁荣发展的历史,并对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商业发展及其习俗的社会变迁进行简要描述和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综合运用民俗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蒲州地区的商业经营习俗、交易习俗和行会管理习俗等,进而剖析蒲州商人的精神领域和蒲州商业习俗的内在演化过程。第六章探讨蒲州商业及其习俗对地方社会和俗民生活的影响。最后在文末结语处通过对社会转型时期蒲州商业习俗传承与变异形式的总结和归纳,分析其对当今中国商业发展的时代启示。

董小妹[9](2019)在《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在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许多问题。研究留学生在体育文化中的适应特征、适应阶段与模式,揭示在体育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因素对留学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重庆市高校留学生的体育文化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国家留学生人数较多;有出国经历和未曾有过出国经历的留学生人数相差不大;近一半留学生没有取得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留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区域性的特征;对工作有帮助以及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增长见识是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2)留学生参与最多的体育项目为羽毛球、跑步和足球;最喜欢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武术;强身健体是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局限在操场;锻炼时选择的陪伴群体多为本国留学生。(3)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总体水平较好。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文化适应的三个层次中,物质体育文化适应水平呈现较好的态势,其次是对制度体育文化的适应,精神体育文化的适应水平最差,需要重点关注。(4)在体育文化的不同层面男女适应情况不同,女性对制度文化的适应较男性好,男性对精神文化的适应好于女性;在华时间越长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水平越高;汉语水平越好其适应体育文化的能力就越强;期望越高,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水平也就越好。(5)留学生的体育文化适应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徘徊期”、“努力期”、“适应期”。体育文化适应的三种模式,分别为“扎根型模式”、“排斥型模式”、“统合型模式”。(6)最后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委、学校以及留学生三个层面,为留学生体育文化的适应建言献策的基础上为留学生体育文化的适应建言献策。

张旭[10](2019)在《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现代政治战争》(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尽管中国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仍然面对着各种形式的政治战争,如强制性外交和暗宣传。只有充分了解政治战争,才能有效应对。美国着名智库兰德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现代政治战争》对政治战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此类挑战的宝贵建议。在国内引入这样一份全面、详细介绍现代政治战争的分析报告,对中国军事和国防界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政治战争》为研究对象,探讨军事类报告的汉译方法。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影响尽可能接近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影响,而笔者也希望中国普通读者以及军事界相关人士能像源语读者那样轻松地了解此报告的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因此,从翻译目的来看,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此次翻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本次翻译实践材料的语言特点为:多专业术语、人名、具有军事含义的普通词汇、名词化结构、长难句以及被动句。基于对原材料的分析,译者自身的翻译经验以及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译者采用了如下翻译策略。第一,专业术语及具有军事含义的普通词汇的翻译主要采用增译、注释和意译,使信息更加详细。第二,人名若有特殊含义则需采用增译,补充基本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若人名前带有复杂的称谓则采取省译使其简化。第三,名词化结构的翻译主要使用转化的方法将名词转化为动词,使表达更加简洁。第四,使用拆分的方法将长难句变为数个短句,可突出句子的内部逻辑。第五,被动句需灵活处理,根据句子是否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决定是否保留原句的被动语态。通过这些翻译技巧,笔者对原文中句法结构复杂、重复累赘、语义模糊的地方进行了妥善的处理,从而使译文更易被汉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本文结合报告中的一些翻译实例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对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希望这些研究能对以后军事类报告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二、国际维和众口难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维和众口难调(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的选取与运用的研究
        2.榜样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教育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经验总结法
    五、创新之处
        (一)选题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对策突出可操作性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的相关概述
    一、榜样素材相关概念界定
        (一)榜样
        (二)素材
        (三)榜样素材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的类型
        (一)所属时代之维:传统榜样素材与现代榜样素材
        (二)所具影响之维:一般榜样素材与典型榜样素材
        (三)所属国别之维:本国榜样素材和别国榜样素材
        (四)所属年龄之维:未成年榜样素材与成年榜样素材
        (五)发挥作用之维:正面榜样素材与负面典型榜样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的特点
        (一)多元性
        (二)生活性
        (三)客观真实性
        (四)情感性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的教学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提升教材的时效性
        (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现状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取得的成效
        (一)大量运用榜样素材辅助学生理解知识
        (二)榜样素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三)榜样素材选取契合学生生活实际
        (四)通过榜样素材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榜样素材选取的准确性不足
        (二)榜样素材的实践运用有所欠缺
        (三)榜样素材运用的动态生成有待提高
        (四)学生对榜样素材的共情能力有所欠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教材与素材间的关联性把握不充分
        (二)教与学仍多关注应试性
        (三)榜样素材运用的整合程度偏低
        (四)不良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策略
    一、榜样素材的选取与运用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时效性原则
        (三)适度性原则
        (四)就近原则
    二、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的标准要求
        (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
        (二)契合学生的价值追求
        (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策略
        (一)榜样素材选取方法
        1.围绕学科素养搜集榜样素材
        2.留心生活紧扣学生生活实际
        3.立足教材迁移补充榜样素材
        4.联系本土开发校本榜样素材
        (二)榜样素材呈现方法
        1.声文图优选组合
        2.立素材发展之序
        3.依认知风格呈现
        (三)榜样素材的运用方法
        1.学以致用,回归实践
        2.榜样现身课堂,走进生活
        3.分析榜样,规范学习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的运用案例
    一、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的教学设计——以《依法履行义务》为例
    二、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的教学评价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一、人民性
        二、实践性
        三、发展性
        四、包容性
        五、正义性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联合国维和行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内容安排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维和行动发展趋势及演进特征
    2.1 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趋势
        2.1.1 定义的变化
        2.1.2 核心原则的变化
        2.1.3 行动目标的变化
        2.1.4 计划、部署程序的变化
        2.1.5 经费支持的变化
        2.1.6 维和主体的变化
    2.2 发展成就与挑战
    2.3 联合国不同阶段的维和行动特征
        2.2.1 萌芽期(1946-1956)
        2.2.2 活跃期(1957-1967)
        2.2.3 休眠期(1968-1973)
        2.2.4 复活期(1974-1978)
        2.2.5 维持期(1979-1988)
        2.2.6 扩张期(1989-1993)
        2.2.7 收缩期(1994-1998)
        2.2.8 改革期(1999-至今)
3 联合国维和行动成败的评估研究:理论与实践
    3.1 问题的提出及以往的研究
    3.2 维和行动成功与失败的评估框架
        3.2.1 评估程序
        3.2.2 评估内容
        3.2.3 评估指标的选择
    3.3 对联利特派团在利比里亚过渡阶段维和行动的评估
        3.3.1 联利特派团的核心任务
        3.3.2 联利特派团的非传统目标
        3.3.3 联利特派团的和平建立目标
    3.4 简要的结论与启示
4 维和行动成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与以往的研究
    4.2 维和行动成败的经济学解释
        4.2.1 战争冲突的理性选择理论
        4.2.2 维和行动成败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4.4 实证结果
        4.4.1 维和行动成败因素的Logit回归结果
        4.4.2 维和行动成败因素与成败之间的数量关系
        4.4.3 维和行动成败因素的平均与均值处的边际效应
        4.4.4 维和行动成败因素的条件边际效应
        4.4.5 模型预测概率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全样本与部分样本下的有序Logit回归
        4.5.2 有序Logit回归与二元Logit回归结果比较
    4.6 结论与启示
5 维和行动主体的决定:基于关系专用性投资视角的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维和行动主体的类型及特征
    5.3 影响维和行动主体决定的主要因素
        5.3.1 缔约成本
        5.3.2 东道国、维和主体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
    5.4 维和行动主体的决定模型
        5.4.1 维和行动供需均衡
        5.4.2 维和主体与东道国的匹配机制
    5.5 简要的结论
6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分析:兼论联合国对刚果(金)与乌干达差异化政策
    6.1 问题的提出与以往的研究
    6.2 《和平协定》信号与维和干预
        6.2.1 各地武装派别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6.2.2 联合国的决策及影响因素
    6.3 维和行动的博弈模型
        6.3.1 行动的次序
        6.3.2 收益矩阵
        6.3.3 维和行动模型中的均衡
    6.4 维和行动模型的启示
    6.5 联合国对刚果(金)与乌干达冲突决策差异性的分析
    6.6 简要讨论与结语
7 基于有限准入秩序视角的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
    7.1 问题的提出
    7.2 有限准入秩序抑制暴力的逻辑
        7.2.1 支配性联盟
        7.2.2 租金
        7.2.3 有限准入秩序的光谱、特征及其动态变化
    7.3 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背景下的维和组织的作用机理
        7.3.1 联合国维和行动组织的作用
        7.3.2 不同阶段脆弱型有限准入秩序特征及维和组织作用机理
    7.4 简要的结论与有限准入秩序理论对维和行动的启示
        7.4.1 简要的结论
        7.4.2 有限准入秩序理论对维和行动的启示
8 主要研究结论与后续拓展方向
    8.1 维和行动演进特征及发展趋势
    8.2 维和行动成败评估及影响因素
    8.3 维和行动主体、干预决策选择及干预机制
    8.4 后续拓展方向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5)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
        二、欧洲国际组织的延伸
        三、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四、国际会议及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制度日臻成熟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类型与分布
        一、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
        二、中东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在中东的分支机构
        四、中东区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
        五、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的分布
    小结
第二章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一节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历程
        一、19 世纪初至“一战”前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萌生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二战”后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国际联盟、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在中东地区的活动
        二、不结盟运动与中东
        三、伊斯兰合作组织与中东
        四、世界贸易组织与中东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中东区域外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
    小结
第三章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宗教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二、欧洲国际非政府组织理念的传入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影响
        四、现代化的冲击
        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整合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与政府联系密切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显着
        二、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众多
        三、人权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占据主导地位
        二、行业协会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快速增长
        三、民主政治类国际非政府组织举步维艰
    小结
第四章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和成效
    第一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已形成庞大的治理体系
        二、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体系中“一枝独秀”
        三、经济社会领域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表现突出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杂乱无章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区域治理中的严峻挑战
    第三节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成效评价
        一、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中地位突出
        二、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分布不均、效果差异较大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方法日臻完善
        四、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难成合力
        五、国际组织成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平台
        六、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的教育发展趋势
        二、从简单平等到个性关怀的公平理念深化
        三、从效率优先到内涵发展的高中办学转型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主要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普通高中教育
        二、教育过程
        三、教育过程公平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样本描述
        二、访谈样本描述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历史回顾:教育公平的溯源与脉络研究
        一、阶级特权的式微与人权平等思想的启蒙
        二、公立学校的普及与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
        三、考试制度的确立与能力为本理念的深入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与过程公平观的探索
    第二节 概念检视: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与结构研究
        一、基于宏观政策视角的观点
        二、基于课程与教学视角的观点
        三、基于师生互动视角的观点
    第三节 政策演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发展阶段研究
        一、结果至上的功利主义公平阶段
        二、规模扩充的数量公平阶段
        三、聚焦过程的比值公平阶段
    第四节 实践聚焦: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相关问题研究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二、国外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三、影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梳理
    小结: 已有研究进展与局限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进展
        二、待完善的研究局限与对本研究的生长点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公平的考量尺度
        一、约翰·罗尔斯:资源的分配与补偿
        二、罗伯特·诺齐克:平等的初始所有权
        三、罗纳德·德沃金:选择的自由与保障
        四、阿克塞尔·霍耐特:个性的承认与关怀
        五、上述公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二节 公平问题的分析视角
        一、组织公平感理论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
        三、社会交往理论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维度分析
        二、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分析
    第四节 研究工具开发与检验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测量指标的选取
        三、问卷的试测和修正
        四、访谈提纲的编写与资料编码
        五、正式样本的描述及检验
    小结: 研究框架的形成与阐释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总体情况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分维度表现
        二、学生的公平需求情况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群体间差异
        一、区域层面的差异
        二、校际层面的差异
        三、年级层面的差异
        四、班级层面的差异
        五、个体层面的差异
    第三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说明
        二、先赋性因素的影响
        三、自致性因素的影响
    小结: 数据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困境表征
    第一节 分配过程不公平
        一、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二、资源供给的不充分
        三、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
    第二节 程序过程不公平
        一、制度本身的公平性争议
        二、知识传递中的隐性分层
        三、对学生自主权利的干预与剥夺
    第三节 互动过程不公平
        一、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现实矛盾
        二、对低成就学生群体的漠视与放弃
        三、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与标签效应
第六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规制性要素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逻辑
        二、低重心管理体制的压力演绎
        三、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
    第二节 规范性要素
        一、普通高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舆论
        二、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师生行为规范
        三、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三节 文化-认知性要素
        一、教师的个体化公平观念与经历
        二、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与排斥
        三、学生的消极参与及教师的负面期望
第七章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现实策略
    第一节 优化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
        一、弱化分数至上的高中升学奖励机制
        二、健全“上下互动”的政策执行机制
        三、构建为教师减负增能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节 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
        一、鼓励高中学校集群发展
        二、以信息技术资源弥合师资差距
        三、重视学生的资源选择偏好
    第三节 强化高中育人改革的差异公平观
        一、促进课程中的普职要素融通
        二、鼓励从分层走向分类的特色高中建设
        三、优化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涯教育体系
    第四节 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
        一、塑造良好的公平文化氛围
        二、以公平三原则指导教育实践
        三、关注学生的公平观与公平体验
结语: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局限之处
    第四节 余论与展望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调查问卷
附录二、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访谈提纲
附录三、量表的独立样本T检验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自由政府间主义理论框架
    第一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产生
        一、欧盟性质的界定:地区性国家合作制度
        二、自由政府间主义的逻辑与基本观点
    第二节 一体化的谈判需求——国家偏好
        一、国家偏好的概念与主导行为体
        二、国家偏好的价值取向与塑造理论
        三、国内社会视角下的内生性政策理论
    第三节 一体化的谈判结果供给——政府间博弈
        一、欧盟谈判的效率问题
        二、欧盟谈判环境的非强制性
        三、欧盟谈判环境的充足信息分布
        四、欧盟谈判中博弈权力的来源
    第四节 超国家性的基础——汇集和委托主权
        一、可靠性承诺解释
        二、双层博弈理论
    第五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调整和本文理论框架
        一、欧洲防务一体化研究的局限性
        二、假设调整:政府在防务领域的主导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启动
        一、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
        二、冷战期间的欧洲政治合作
    第二节 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一、欧盟框架外的防务合作——重振西欧联盟
        二、欧盟框架内的防务合作——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三、欧洲国防工业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节 英国脱欧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新进展
        一、《欧盟全球战略》
        二、欧洲防务基金
        三、永久结构性合作
    第四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基于务实主义的政府间合作
        一、政府间色彩
        二、务实主义思想
        三、核心政策的缺失
        四、欧盟指令的执行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与偏好密度分析
    第一节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分析
        一、“大西洋派”国家:深化北约
        二、“欧洲派”国家:建设欧洲自主防务力量
        三、中东欧国家:务实主义防务政策
        四、中立国家:“有限参与”
    第二节 防务政策的经济效益对成员国偏好密度的影响
        一、欧洲防务合作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因素对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博弈结果分析
    第一节 围绕西欧联盟的博弈
        一、西欧联盟的复苏
        二、欧盟成员国的西欧联盟构想
        三、围绕西欧联盟重建的博弈过程
        四、博弈结果分析
    第二节 欧盟框架下的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一、欧盟战斗群概念
        二、欧盟防务相关产品转让指令
    第三节 英国脱欧公投后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一、英国脱欧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可能影响
        二、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
    第一节 冷战后北约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 北约与欧盟关系的制度化
    第三节 北约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影响
        一、军事能力差距
        二、欧盟与北约关系发展的困境
        三、北约对欧盟成员国谈判权力的影响
    第四节 北约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8)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地区的商业习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时间、区域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商业习俗文化的相关研究
        1.3.2 蒲州商业习俗文化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2 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商业及其习俗的社会变迁
    2.1 蒲州商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1.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2.1.2 社会人文历史因素
    2.2 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商业的发展概况
        2.2.1 明初—清中叶:蒲州商业的兴盛与发展
        2.2.2 清中叶—20 世纪初:蒲州商业曲折发展,由盛转衰
        2.2.3 “十年省政建设时期”:蒲州商业出现短暂繁荣
        2.2.4 抗日战争时期:蒲州商业全面衰败,退出历史舞台
    2.3 蒲州商业发展及其习俗的社会变迁
    2.4 小结
3 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商业的经营习俗
    3.1 蒲州商业广告习俗
    3.2 蒲州商号店铺的经营之道
        3.2.1 知人善任,量才录用
        3.2.2 热情待客,服务周到
        3.2.3 生产销售,经营有方
        3.2.4 号规严格,赏罚分明
    3.3 小结
4 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商业的交易习俗
    4.1 集市庙会习俗
    4.2 货币流通习俗
        4.2.1 当铺
        4.2.2 钱庄
        4.2.3 近代银行
    4.3 小结
5 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商业的行会管理习俗
    5.1 蒲州传统商业行会组织
        5.1.1 业缘组织:行会与公所
        5.1.2 地缘组织:商帮与会馆
    5.2 由行会向近代商会的过渡
    5.3 蒲州商业行会组织的信仰与禁忌
    5.4 小结
6 蒲州商业及其习俗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6.1 引起了蒲州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职业结构的改变
    6.2 引领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6.2.1 经商之风的盛行
        6.2.2 儒贾之风的盛行
    6.3 促进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6.3.1 带来了服饰、饮食、建筑、婚丧等习俗的多样化
        6.3.2 “商路即戏路”:推动了蒲剧的产生与繁荣
    6.4 大力扶持社会公益事业
        6.4.1 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6.4.2 广泛参与社会慈善活动
        6.4.3 修筑公共基础设施,积极维护地方治安
    6.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留学生体育参与现状
    2.1 重庆留学生基本信息情况
    2.2 留学生体育参与现状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特点
    3.1 物质体育文化适应较好
    3.2 制度文化适应一般
    3.3 精神体育文化适应有待提升
    3.4 不同区域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程度不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的阶段及模式
    4.1 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阶段
    4.2 留学体育文化适应的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的因素
    5.1 性别与体育文化适应
    5.2 时间与体育文化适应
    5.3 汉语水平与体育文化适应呈正相关
    5.4 期望与体育文化适应
    5.5 其他因素与体育文化适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的策略建议
    6.1 完善留学生体育工作的管理机制与体制
    6.2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合,促进留学生对中国体育文化的适应
    6.3 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加入体育元素
    6.4 改善课程设置与管理模式,提高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5 选择具有跨文化意识的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6.6 提高跨文化意识,调节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文化冲突
    6.7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来华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个案信息表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10)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现代政治战争》(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ask
        1.1.1 Task Background
        1.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2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1.2.1 Text Content
        1.2.2 Text Features
    1.3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1.3.1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1.3.2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ask Preparation
        2.1.1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2.1.2 Reading Parallel Texts
        2.1.3 Selecting Translation Tools
        2.1.4 Listing Glossary
    2.2 Translating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Military Terminologies
        3.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with Military Meanings
        3.1.3 Translation of People’s Names
        3.1.4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3.2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t SyntacticLevel
        3.2.1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Translation Material
AppendixⅡ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四、国际维和众口难调(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榜样素材选取与运用研究[D]. 叶超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3]联合国维和行动问题研究[D]. 曾德溪. 东北财经大学, 2020
  • [4]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专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吴红波[J]. 赵萌. 世界知识, 2020(17)
  • [5]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D]. 张文涛. 西北大学, 2020(07)
  • [6]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D]. 梁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7]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D]. 张程. 山东大学, 2019(02)
  • [8]明清至民国时期蒲州地区的商业习俗文化研究[D]. 姬海南.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文化适应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董小妹.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10]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现代政治战争》(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张旭.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国际维和很难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