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靠性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靠性预测方法研究

一、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靠性预计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21)在《基于故障影响的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和预计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控机床在实现现代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内,对可靠性水平起决定性影响的就是设计阶段,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不确定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处理不确定因素通常使用可靠性方法,可靠性分配与预计便是可靠性的主要方法。目前,虽然可靠性设计相关工作在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展,但是由于故障数据的匮乏,很多刀架企业并没有具体开展有效的可靠性分配和预计工作。本文采用灰色理论与模糊理论,结合故障数据,开展了对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与预计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故障数据的灰色理论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的方法及基于动态权重与模糊理论的伺服动力刀架的可靠性预计的方法,极大解决了以上问题,主要研究如下:1.针对伺服动力刀架进行结构及FMECA分析。对S**D系列伺服动力刀架建立起子系统的功能框图及零部件的功能框图。结合近五年来整机厂及刀架生产厂的故障数据,利用FMECA方法,得到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及性质。编写了伺服动力刀架子系统故障模式的所对应的代码表及发生故障的频率表,并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得到各子系统的危害度相对值,为后文中分配与预计的展开提供故障数据基础。2.针对伺服动力刀架进行可靠性分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伺服动力刀架的七个影响因素,建立起评估表,依据各个子系统的评估表,建立起评估矩阵,并最终给出评价因素之间的权重信息,通过结合真实故障数据来改进灰色理论最终得出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权重,最终做归一化处理,进而得到各个子系统所分配的故障率,并对比传统分配方法,确定此方法更适应于伺服动力刀架的可靠性分配。3.针对伺服动力刀架进行可靠性预计。首先将传统的专家权重进行动态化处理,得到专家对各个子系统更精确的权重信息,将伺服动力刀架的七个影响因素模糊语言进行处理,得到质心值,并且结合真实故障数据信息,得到最终的评定系数,最终确定各个子系统及伺服动力刀架的可靠性预计结果。4.可靠性分配与预计软件的应用。利用MATLAB GUI编制了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与预计的交互界面,并用MATLAB程序进行数据的处理,包含着处理分配和预计的相关操作,最终得到分配与预计的结果,应用这种软件在进行可靠性分配和预计时,计算效率高、简单且易操作,将算法在工程化得到应用。利用基于真实故障数据的灰色理论可靠性分配方法,对某型号伺服动力刀架进行了可靠性分配,分配结果易于发现其薄弱子系统,对提高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机电液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分配方法提供参考。利用基于动态权重与模糊理论相结合的可靠性预计方法,将能够有效处理故障数据、主观因素不完善等不确定因素给可靠性预计带来的影响,是一种新的适应于伺服动力刀架这类机电液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预计方法。

邓新蕴[2](2021)在《工业机器人可靠性预计与分配的模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工业机器人故障类型繁多,结构组成复杂,使用年限较长,因此很难通过概率统计方法来获得可靠性指标。可靠性预计和分配对工业机器人生产设计的各个阶段具有指导作用,其预计分配结果对产品优化、可靠性试验等也可提供重要依据,对设计出符合规定可靠性指标的产品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对工业机器人展开可靠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基于模糊危害性矩阵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方法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可靠性分析,将系统简化后,使用故障树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以工业机器人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的结构及功能,采用FMEA方法,确定系统故障模式,并分析故障所造成的影响。利用模糊理论确定严酷度等级和故障发生概率等级区间值来进行CA分析,进一步获得工业机器人的薄弱环节。简化系统后,采用FTA方法,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定性分析。(2)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几何平均模型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模糊可靠性预计的新方法。由于工业机器人结构繁琐、功能多样、缺乏历史故障数据等原因,传统可靠性预计不适用于工业机器人可靠性预计。为此,本文引入模糊理论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可靠性模糊预计方法研究。邀请多位专家对影响因素打分,并通过聚合模糊数和模糊加权几何平均模型对专家打分的模糊数进行计算,加权出一个质心数,从而结合元器件计数法实现了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模糊可靠性预计。(3)基于模糊Petri网的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工业机器人系统可靠性分配。通过建立的故障树模型,将其转化为Petri网模型。采用模糊Petri推理网来确定分系统的复杂度以及重要程度。对工作环境的判断通过常见的几种恶劣工作环境是否影响分系统的故障来确定,并将复杂度、重要程度以及工作环境作为分系统的三个影响因素,最后,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求各分系统的隶属度函数,对工业机器人各分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配。该方法不需要直接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因此可以降低由于专家对事物认识的主观性而带来的误差。

李庆娅[3](2020)在《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接器是通信系统中起连接作用的基础元器件,它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通信与数据传输、医疗等各个领域,同时,随着5G和6G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频率和信息传输速率的提高,使得连接器在性能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连接器经常暴露于外部自然环境或工作于复杂严苛的环境中,则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性能发生恶化,降低连接器的可靠性,进而造成系统性能恶化。因此,对连接器的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对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进行研究,从理论建模、模拟仿真、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电接触失效对时频域特征变化的影响、电接触失效对调制信号传输的影响、电接触失效引起的电磁辐射特性、以及环境应力作用下的可靠性预计这四个内容的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了电接触失效引起的一系列可靠性问题。该研究成果为连接器结构的优化设计及不同场合下型号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且可适用于存在有电接触环节的其它器件的理论研究中,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内容如下:1.从微观失效物理及等效电路模型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宏观时域和频域参数的关系模型,研究了电接触表面性能退化对射频信号传输的影响。依据实际故障连接器的结构、尺寸、材料等特性,建立存在故障连接器接触表面的等效电路模型。针对不同退化环境设计加速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获得不同退化等级的连接器样品,分析不同退化程度的连接器接触表面微观形貌特征,探索等效电路模型中各参数的产生机理。根据连接器在时域中测试的反射电压、时域阻抗,以及在频域中的传输阻抗和散射参数,结合电路仿真,研究等效电路模型中各参数随连接器接触表面退化的变化规律和范围,分析不同退化程度的连接器对时频域参数的影响。2.从信号传输的角度揭示了电接触失效对模拟和数字调制信号的影响机理。基于电接触失效机理及传输线理论,建立失效接触表面及故障连接器的等效模型,采用理论建模及电路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连接器退化对模拟调制信号AM、FM在时域波形、相位以及数字调制信号QPSK、π/4-DQPSK在星座图、误码率、误差矢量幅度方面的影响。设计并实施加速实验,获得不同等级的故障连接器样本,采用由信号源和示波器搭建的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实验和仿真结果的对比发现其一致性较好,进而从理论及实验测试的角度深层次地剖析接触退化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机理并得到其影响规律。3.从电磁场的角度研究了接触失效产生的电磁泄漏信号,建立了互联装置中电接触的退化特征与电磁辐射特性的关系模型。针对搭建的互联装置,建立等效模型,分析接触失效对高频参数的影响。同时将连接器的内导体建模为泄漏源,依据连接器的实际物理尺寸及张量计算法推导得到泄漏源在时域中产生的辐射电磁场,并结合近场探头的传递函数获得电磁泄漏信号的解析表达式,从理论计算及实验测试的角度阐述了接触不良产生的电磁泄漏机理。采用近场探头测试由于接触不良产生的泄漏信号,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据此证明理论建模及实验测试方法均可较好阐释电接触失效引起的电磁辐射机理。4.基于电接触的失效机理,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评估电连接器可靠性的性能预测方法,分别选取接触电阻和高频散射参数这两个性能退化量来评估连接器的可靠性。对于寿命预测,首次考虑温度和颗粒物浓度应力的作用,进行可靠性建模,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确定加速试验方案并实施试验,测量接触电阻值并以此数据来估计可靠性方程中的未知参数,得到电连接器在温度和颗粒物浓度综合应力下的寿命模型,据此预测其可靠寿命。对于高频性能预测,基于轻微和严重两种退化等级的高频散射参数,选取训练和测试数据,采用BP和Elman神经网络预测连接器不同退化等级下的高频参数,并选择MSE评判预测精度,比较两种神经网络预测的准确性。

刘明颖[4](2020)在《基于综合因子的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分配与预计研究》文中提出数控刀架是数控车床的关键功能部件之一,数控刀架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机的可靠性水平。根据多年来世界各国实施可靠性工程的经验,在全寿命周期内,对可靠性起重大影响的是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分配合理的可靠性值既能避免浪费资源又能有效提高产品可靠性。可靠性预计和分配是数控刀架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对提高固有可靠性和确保达到可靠性设定目标极为重要。对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合理的可靠性分配和预计方案,对我国数控刀架的专业化生产和可靠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的数控装备企业虽然开展了一些具体的可靠性设计相关工作,但由于数控刀架故障数据的缺失,且对数控刀架这种复杂的机电设备尚无公认的可靠性分配与预计方法,因此多数企业并没有开展有效的可靠性分配和预计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针对SLT系列数控伺服刀架的可靠性设计,提出了基于综合因子的可靠性分配与预计方法,主要研究如下:(1)首先分析SLT系列数控伺服刀架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功能,完成子系统的划分和故障数据采集与故障分析。通过长期对现有相似产品进行可靠性试验,收集现有产品现场试验的故障数据,利用故障模式影响和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s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得到现有的相似刀架的故障模式和原因,编写了相应代码表和频率表,分析各子系统故障的危害性。能够给出可靠性分配过程中部分指标的统计数据,并对专家评分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可靠性预计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2)运用改进的综合因子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层次划分,针对专家更容易使用模糊语言给出评价的习惯,选择模糊集理论对二层元素进行影响程度的分析。考虑到同层的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采用灰色关联理论的方法对一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该方法考虑了同层元素之间关联性。为了解决由于专家打分偏差带来的影响,引入了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算子,将OWA算子与综合因子评价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的平衡专家打分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最后建立全局指标模型得到目标层的权重。(3)对常用可靠性分配方法进行分析,为了解决分配过程中影响因素之间独立考虑和专家打分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灰色关联理论、模糊集理论和OWA算子结合的数控刀架可靠性分配方法。综合考虑了技术水平、重要度、复杂度、运行环境、维修性、费效比等多种影响因素,并将因素细化并分层,建立分层的综合因子评价模型,给出评价标准。综合现场试验得到的统计数据,建立子系统全局指标模型,得到每个子系统的全局指标,以故障率为分配指标将数控刀架系统的总体故障率分配到各子系统,完成数控伺服刀架的可靠性分配。最后将本文方法与常用的可靠性分配方法进行对比,并验证了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4)针对目前数控刀架可靠性预计研究的缺失,和传统相似比较法用于数控刀架可靠性预计时预计对象和相似产品难以准确评定的问题,研究了一种结合综合因子评价法与相似比较法的可靠性预计方法。首先建立了刀架系统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和子系统的综合层次评价模型。通过与相似产品进行比较进行专家打分,参考现有的可靠性数据,建立了可靠性修正因子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对比了评价对象和相似产品5个方面各指标层之间的差异,得到可靠性修正因子。实现了确定性信息和模糊信息的互补。结合四台相似产品进行了待预计产品子系统“驱动装置”的可靠性预计,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填补了国内目前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预计研究的空白。

嵇炳翰[5](2019)在《民航发动机可靠性数据分析与预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通用质量特性的核心与基础,可靠性是影响发动机安全性与综合效能的重要因素。可靠性设计对发动机可靠性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在设计阶段进行可靠性预计工作是可靠性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预计方法往往准确性不高、所需信息过多或者不能很好地描述预计结果,所以亟需开发更为适用的预计模型。由于我国刚刚开展民航发动机研制工作,各类可靠性工作不可避免的需要参考国外的先进机型,并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因此本文从目前面临的问题出发,首先对国外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常用可靠性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选取最适宜的可以反映发动机可靠性性能的参数建立发动机系统的可靠性参数体系。由于可靠性工作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持,所以本文以航空公司实际运营中产生的数据为主进行收集。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完整和全面,做了如下工作: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验和分布参数估计;对于缺失数据,利用多重插补法进行填补;引入无故障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完成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后,将其作为预计的输入。在深入研究各种预计方法后,通过分析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与限定范围,针对不同参数、不同阶段提出三种预计方法:第一种是基于模糊可靠性模型的蒙特卡罗仿真法,在建立可靠性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问题中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将其模糊化表示,并通过蒙特卡罗仿真简化计算,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进行重要度分析,确定薄弱环节;第二种是通过对性能参数与可靠性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进行多元回归建模和神经网络预计的方法;第三种是在设计阶段为了最大化专家工程经验知识,在分析发动机系统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适合对数据量少、预计难度较大的参数进行合理估计。通过对发动机系统的预计分析,发现蒙特卡罗仿真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能够很精确地计算系统的可靠性参数值。性能参数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适用于初步设计阶段,能够大致估算出系统的可靠性性能,可以给可靠性工作一定的参考价值。它们之间互为补充,很好地弥补了现有预计模型的不足。

周曼玉[6](2019)在《共聚焦内窥镜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设计和功能复杂性越来越高,人们对医疗设备的功效、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担忧。产品可靠性高低,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更关系到企业的声誉。本文主要研究了可靠性设计技术在共聚焦内窥镜研发过程中的应用。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共聚焦内窥镜系统的结构组成,并且根据共聚焦内窥镜的结构组成与系统划分,建立共聚焦内窥镜的可靠性框图,根据其系统中各组件串联指数分布的特点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然后,对共聚焦内窥镜系统进行可靠性预计和分配以明确系统可靠度水平。通过比较不同预计手册中的预计方法,确定采用Telcordia SR332Issue3作为本系统预计指导手册对系统进行可靠性预计。根据可靠性预计的结果确定适用于共聚焦内窥镜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并运用综合评分法对内窥镜系统进行可靠性分配。其次,对光路系统进行可靠性故障分析。运用FTA法明确引起整机系统故障的主要故障模式,接着运用FMECA分析法对共聚焦内窥镜中出现的故障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查找故障机理,分析其对系统各级的影响以便并制定相应补偿措施。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危害性分析,通过对故障模式的危害度进行排序,结合产品单元存储难易程度确定共聚焦内窥镜的关键零部件。最后,结合共聚焦内窥镜存储、运输、使用条件等确定适合共聚焦内窥镜进行环境适应性的试验项目,并给出试验方案和验收标准。

蔡俊[7](2019)在《考虑认知不确定性的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指标预测方法》文中提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制造产业化方面,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越来越高,拥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了缩短我国工业机器人与国外的差距和应对市场上的迫切需求,加强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可靠性方面的科研创新势在必行。本文以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可靠性指标预测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本文对工业机器人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再根据自身特点划分子系统,选定了可靠性指标,构建出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和绘制了可靠性框图,为开展可靠性分析和可靠性指标预测等工作打下了基础。(2)以工业机器人子系统为对象进行可靠性分析,采用FMECA方法,借助收集的工业机器人相关数据,找出系统的主要故障模式,确定其故障原因,并分析出故障造成的影响,提出检测方法,制定改进补偿措施。同时,针对认知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系统的危害性分析,重点关注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水平,为提高整机可靠性提供了参考依据。(3)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可靠性数据处理分析,收集整理工业机器人相关的可靠性数据,根据数据的分布特点判断其合适的分布模型,再对此类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并采用K-S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出工业机器人故障数据的分布模型,计算其可靠性指标参数。该方法为后续的可靠性指标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4)对工业机器人子系统进行可靠性指标预测。针对不同子系统采用不同的指标预测方法,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子系统的特点,使用元器件计数法对控制系统进行可靠性指标预测,而对于机械结构系统和驱动系统,则使用相似产品法进行可靠性指标预测。针对相似产品法中认知不确定引起的问题,引入区间层次分析法对子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区间量化处理,建立可靠性修正因子综合评价层次模型,求出子系统的可靠性修正因子,再结合相似产品的可靠性指标,预测出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该方法既能充分考虑相似产品的故障数据信息,又能结合专家积累的丰富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可靠性指标预测过程的认知不确定性等问题。

王琪瑞[8](2019)在《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与预计》文中研究说明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是大型主机装置片放能源系统的关键装备,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决定了总系统的性能高低,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其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脉冲电源系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提高国产脉冲电源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已经非常关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了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和预计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进行层次划分,明确其各层次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并确定准确的可靠性模型。确定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存在的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并着重研究可靠性预计这一重要步骤,对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为之后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与预计做了充分的准备。(2)明确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可靠性分配的目的以及可靠性分配的指标,阐述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分配原则和注意事项,根据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特点确定AGREE分配法作为系统的可靠性分配方法,并对该方法中的重要度系数和复杂度作进一步的优化,然后根据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中所规定的可靠性指标,通过优化后的AGREE分配法来分配给系统的各个层次。(3)依据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特点以及研发过程中的数据积累,确定了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方法作为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预计方法。确定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主要的失效模式,本文主要研究系统中各基板上焊点的热疲劳失效和集成电路的电迁移失效的情况,并对相应的失效分布进行蒙特卡洛仿真,确定其对应的失效分布,然后结合泰勒级数对两种失效的分布进行近似求解并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进行验证分析,建立多重失效模式下的物理模型。进而选取对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正常工作运行起到关键作用的泄放保护板为可靠性预计的对象,进行算例分析。(4)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在进行可靠性分配与预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展望后续的工作。

林怡[9](2019)在《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在飞机上的广泛使用,使得机载航空电子设备的故障率和返修率大幅跃升。为提高设备的可维护性,保障航空器全寿命周期内的持续适航性,应采用高效可靠的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并处理机载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应对潜在的失效可能。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ATRU)作为航空供配电系统中重要的二次电源,若对其实现有效、准确的故障诊断,航电系统整体可靠性将大幅提高。因此,本文针对ATRU的故障诊断方法展开了研究。本文首先阐明ATRU的工作原理,研究ATRU的典型故障模式并建立故障树模型,分析得到了系统的故障逻辑。进而,本文以一种P型12脉ATRU为研究对象,建立故障仿真模型,分析各类故障对ATRU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基于PLECS仿真软件,编写了一套程序,实现故障的自动注入和仿真。得益于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论文第三章采用一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算法,对ATRU这一复杂非线性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所用方法首先提取系统输出电压的频谱特征,作为故障诊断依据,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包构建并训练RBF网络模型,根据训练过程反馈的最小均方误差参数对网络隐层节点进行优化,并利用测试集样本检测网络模型的分类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网络模型能够实现ATRU复杂故障模式的分类识别。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模型的自适应能力和诊断效率,论文第四章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融合的分级诊断方法。通过对ATRU关键点电信号特性进行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构建了ATRU多源信号特征体系。将电路模型与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提出RBF网络组分级故障诊断的思路,对不同的故障集合分别采用相应的融合特征进行诊断,论文中给出详细的算法流程。本文最后设计了多组比较实验,从模型复杂性和诊断准确率两方面,将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和现有的其他方法改进方法与,结果证明基于智能融合的分级诊断算法具有更好的综合诊断效果。

姚兆[10](2018)在《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进程大大缩短,这就要求武器装备的命中精度大大提高。因此,各国在研究新型装甲车辆时,除继续保持大口径火炮,提高初速并且不断研制新弹种外,都把火控系统的研制摆在首要位置。瞄准线稳定技术作为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的关键技术,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点。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90年代已成功将上反稳瞄技术应用于装甲车辆火控系统当中,而我国对上反稳瞄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技术不够成熟,部队现役大量的装甲装备还是简易火控,99式主战坦克火控系统采用的是较先进的下反稳像技术,近几年随着上反稳瞄技术的发展成熟,96A式坦克火控系统、99A式坦克火控系统、04式步兵战车火控系统、05式两栖装甲突击车火控系统、8×8轮式装甲突击车火控系统相继定型列装部队,虽然已经填补了技术空白,但在稳定精度、适应战车的机动性,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开展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对装甲装备火控系统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题以“××型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研制课题为背景,将陀螺理论、机电一体化设计理论、控制理论、误差分析理论、可靠性设计理论与现场试验相结合,开展了典型双轴陀螺平台稳定机理的研究,并结合该课题产品样机的研制,进一步研究了上反稳瞄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制了上反稳瞄系统原理样机,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某型步兵战车火控系统当中。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研制了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该系统由双轴陀螺稳定平台(上反组件)和稳瞄控制组合构成。从二自由度陀螺基础理论出发,分析了其运动特性,研究了由二自由度陀螺构成的陀螺稳定平台类型及其典型应用。陀螺稳定平台采用半液浮积分陀螺作为惯性传感元件,用于敏感载体的扰动角速率;与稳定伺服校正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力矩电机构成稳定控制系统,完成瞄准线相对大地空间的稳定。其中陀螺稳定平台作为控制对象,主要编排有陀螺传感元件和电机执行元件,将敏感到的载体扰动送至稳瞄控制组合,同时接收经校正放大后的驱动信号,由力矩电机拖动反射镜实现瞄准线稳定。稳瞄控制组合接收火控计算机的控制逻辑和控制信号,完成系统的上电时序控制、工况转换、传感器数据处理、陀螺供电、稳定误差信号校正、功率放大、瞄准跟踪控制及伺服信号的校正放大,从而实现瞄准线双向稳定控制、跟踪控制、目标角速度输出、瞄线手动调漂及瞄准线伺服于火炮线的伺服控制等功能,并将火控计算机所需的状态信号和传感器信号发送给火控计算机。针对经典PID控制抗干扰能力差、控制精度低的缺陷,采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相结合,对比研究了多种控制策略;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和自抗扰控制理论,为系统设计了相应的控制器,通过仿真实验和实物测试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充分考虑武器装备工作的特殊性,针对目前国产装备可靠性低的现状,应用FMECA方法对上反稳瞄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设计,为本系统建立了可靠性数学模型,提出了模型假设条件,分别对稳瞄控制组合和上反射镜组件以及稳瞄系统总体进行了可靠性预计,并提出了可靠性技术设计概念。针对不同作战地形条件对瞄准线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上反稳瞄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进行了实验分析与验证。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靠性预计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靠性预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故障影响的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和预计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来源
    1.4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4.1 伺服刀架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可靠性分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可靠性预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伺服动力刀架结构及FMECA分析
    2.1 引言
    2.2 伺服动力刀架结构分析及子系统划分
        2.2.1 研究对象及其工作原理
        2.2.2 子系统划分及系统功能图
    2.3 伺服动力刀架故障模式及危害性分析
        2.3.1 FMECA理论基础
        2.3.2 伺服动力刀架的FMEA分析
        2.3.2.1 伺服动力刀架故障部位统计分析
        2.3.2.2 刀架故障模式统计分析
        2.3.2.3 刀架故障原因及故障性质统计分析
        2.3.3 伺服动力刀架危害性的定量分析
        2.3.3.1 危害性分析方法介绍
        2.3.3.2 危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故障数据的灰色理论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
    3.1 引言
    3.2 可靠性分配的影响因素
    3.3 可靠性分配模型及方法研究
        3.3.1 影响因素评分分配原则
        3.3.2 基于故障数据的灰色理论可靠性模型建立
        3.3.2.1 影响因素集的建立
        3.3.2.2 灰色评估矩阵的计算
        3.3.2.3 影响因素权重集合的确定
        3.3.2.4 可靠性指标分配
    3.4 S**D系列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案列
        3.4.1 影响因素集及评估矩阵表的建立
        3.4.2 可靠性分配的实施
        3.4.2.1 伺服动力刀架灰色评估矩阵计算
        3.4.2.2 伺服动力刀架影响因素权重
        3.4.2.3 基于真实数据的单元权重
        3.4.2.4 伺服动力刀架分配结果
        3.4.3 分配结果分析与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态权重与模糊理论的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预计
    4.1 引言
    4.2 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4.2.1 可靠性预计的一般流程
        4.2.2 可靠性预计的常用方法
    4.3 可靠性预计模型及方法研究
        4.3.1 影响因素评估表
        4.3.1.1 模糊语言变量的评定标准
        4.3.1.2 模糊语言隶属度函数
        4.3.2 动态权重的建立
        4.3.3 基于动态权重的模糊理论方法研究
        4.3.3.1 去模糊化模型的建立
        4.3.3.2 模糊加权几何平均模型
        4.3.3.3 基于故障数据的子系统模糊系数的确定
    4.4 S**D系列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预计案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与预计软件的应用
    5.1 引言
    5.2 软件功能及流程分析
    5.3 软件的组成部分及编程原理
        5.3.1 可靠性分配软件
        5.3.1.1 信息录入部分
        5.3.1.2 信息处理部分
        5.3.2 可靠性预计软件
        5.3.2.1 信息录入部分
        5.3.2.2 信息处理部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工业机器人可靠性预计与分配的模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工业机器人及可靠性预计分配的发展现状
    1.3 可靠性分析模糊方法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模糊理论概述
    2.1 模糊集和隶属度的定义
    2.2 常用的模糊数及其语言变量
        2.2.1 模糊数和模糊函数的介绍
        2.2.2 模糊算子
        2.2.3 模糊语言变量的确定
    2.3 模糊层次分析法
    2.4 去模糊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分析
    3.1 工业机器人概述
        3.1.1 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3.1.2 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3.2 FMECA方法概述
    3.3 模糊危害性矩阵分析方法
    3.4 基于模糊危害性矩阵的工业机器人FMECA分析
        3.4.1 子系统的划分
        3.4.2 工业机器人的FMEA分析结果
        3.4.3 工业机器人的CA分析
    3.5 工业机器人的故障树分析
        3.5.1 故障树的基本理论
        3.5.2 工业机器人的故障树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4.1 可靠性预计概述
    4.2 聚合基本事件模糊数
    4.3 模糊加权几何平均模型
    4.4 基于模糊理论的可靠性预计
        4.4.1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4.4.2 基于梯形模糊语言的影响因素权重评价
        4.4.3 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的影响因素权重评价
        4.4.4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预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分配
    5.1 可靠性分配概述
        5.1.1 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及意义
        5.1.2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分配的步骤
    5.2 模糊综合评判法
    5.3 模糊推理Petri网介绍
        5.3.1 模糊推理Petri网的基本原理
        5.3.2 模糊推理Petri网建模
    5.4 基于模糊Petri网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5.5 工业机器人的模糊可靠性分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接触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连接器接触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电连接器可靠性及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创新点
        1.3.1 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宏观时域和频域参数的关系模型
        1.3.2 揭示了电接触失效对模拟及数字调制信号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
        1.3.3 建立了电接触失效特征与互联装置电磁辐射特性的关系模型
        1.3.4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评估电连接器可靠性的性能预测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接触失效对时频域特征变化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电接触表面特征分析
        2.2.1 表面粗糙度参数
        2.2.2 表面粗糙度测试与分析
        2.2.3 故障表面观测与分析
    2.3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时域特征变化研究
        2.3.1 时域反射计
        2.3.2 实验设置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4 模型建立与验证
    2.4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频域特征变化研究
        2.4.1 频域参数
        2.4.2 实验设置
        2.4.3 模型建立与分析
        2.4.4 结果验证与讨论
    2.5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时频域阻抗特征研究
        2.5.1 阻抗模型建立
        2.5.2 结果与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接触失效对调制信号传输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连接器等效模型建立
        3.2.1 失效接触表面建模
        3.2.2 失效连接器建模
    3.3 电接触失效对模拟调制信号的影响研究
        3.3.1 模拟调制信号简介
        3.3.2 结果与讨论
    3.4 电接触失效对数字调制信号的影响研究
        3.4.1 数字调制信号简介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接触失效引起的电磁辐射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电接触失效模型及实验装置研究
        4.2.1 模型搭建
        4.2.2 实验装置
    4.3 电接触失效对高频参数及频谱的影响研究
        4.3.1 高频参数影响分析
        4.3.2 泄漏频谱影响分析
    4.4 电接触失效对泄漏信号的影响研究
        4.4.1 等效模型建立与分析
        4.4.2 泄漏信号建模研究
        4.4.3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应力作用下的可靠性预计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环境应力作用下的可靠性建模研究
        5.2.1 环境应力引起接触失效机理分析
        5.2.2 环境应力作用下的故障物理方程
        5.2.3 失效寿命分布函数
    5.3 温度和颗粒物综合应力作用下的寿命预测研究
        5.3.1 加速试验方案
        5.3.2 寿命预测分析
    5.4 基于神经网络的高频性能预测方法研究
        5.4.1 BP神经网络
        5.4.2 Elman神经网络
        5.4.3 高频性能预测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综合因子的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分配与预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可靠性分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可靠性预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数控刀架结构及FMECA分析
    2.1 引言
    2.2 数控伺服刀架结构与工作流程
        2.2.1 数控伺服刀架的结构
        2.2.2 数控伺服刀架工作流程
    2.3 子系统划分及功能框图的建立
    2.4 数控伺服刀架FMECA分析
        2.4.1 FMECA分析理论基础
        2.4.2 FMEA分析
        2.4.3 CA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因子与OWA融合评价法
    3.1 引言
    3.2 综合因子法
        3.2.1 传统的综合因子法
        3.2.2 改进的综合因子评分法
    3.3 建立基于改进的综合因子评价模型
        3.3.1 专家权重的确定
        3.3.2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二层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3.3.3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一层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3.3.4 分层的综合因子全局指标模型
    3.4 建立综合因子与OWA融合评价模型
        3.4.1 基于OWA的数学模型及位置权重的确定
        3.4.2 基于OWA的评价方法
        3.4.3 综合因子与OWA数据融合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综合因子法的数控刀架可靠性分配
    4.1 引言
    4.2 可靠性分配的准则
    4.3 可靠性分配的数学模型及方法研究
        4.3.1 可靠性分配的数学模型
        4.3.2 可靠性分配的常用方法研究
    4.4 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分配模型的建立
        4.4.1 子系统可靠性分配模型
        4.4.2 综合因子模型各层因素权重的确定
    4.5 SLT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分配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相似比较法与综合因子的刀架可靠性预计
    5.1 引言
    5.2 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预计的程序研究
        5.2.1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关系研究
        5.2.2 数控刀架可靠性预计的程序
    5.3 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及方法研究
        5.3.1 数控刀架可靠性预计的数学模型
        5.3.2 常用的可靠性预计方法研究
    5.4 基于相似比较法与综合因子的可靠性预计模型建立
        5.4.1 建立子系统可靠性预计模型
        5.4.2 建立C_h综合评价模型
        5.4.3 综合评价模型各层因素权重和差异度判断方法
    5.5 SLT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预计案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民航发动机可靠性数据分析与预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参数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收集
    2.1 可靠性参数分析
        2.1.1 发动机常用可靠性参数
        2.1.2 建立可靠性参数体系
    2.2 可靠性数据收集
        2.2.1 可靠性数据来源
        2.2.2 航空公司数据收集流程
        2.2.3 数据收集的要求与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靠性数据分析处理
    3.1 发动机常用故障分布
        3.1.1 指数分布
        3.1.2 正态分布
        3.1.3 威布尔分布
    3.2 故障分布分析
        3.2.1 异常值检验
        3.2.2 分布参数估计
    3.3 缺失数据补充分析
        3.3.1 缺失数据产生原因
        3.3.2 多重插补的处理过程
        3.3.3 实例分析
    3.4 无故障数据分析方法
        3.4.1 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情形
        3.4.2 指数分布下基于Bsyes理论的分析方法
        3.4.3 服从威布尔分布的最优置信下限处理
        3.4.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靠性参数预计方法研究
    4.1 基于模糊可靠性模型的蒙特卡罗仿真
        4.1.1 常用可靠性模型
        4.1.2 Simfia软件功能
        4.1.3 模糊数学原理
        4.1.4 可靠度的模糊化表示
        4.1.5 蒙特卡罗仿真设计
        4.1.6 基于可靠性框图的仿真分析与验证
        4.1.7 基于故障树的仿真计算与验证分析
    4.2 基于统计的性能参数分析
        4.2.1 设计及性能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2.2 多元最小二乘拟合方法
        4.2.3 修正因子计算
        4.2.4 建立参数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4.2.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计方法
        4.2.6 预计结果分析
    4.3 结合相似产品法的模糊综合评判预计
        4.3.1 层次分析法赋予权重
        4.3.2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4.3.3 模糊相似产品法
        4.3.4 预计结果综合分析
        4.3.5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共聚焦内窥镜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2 共聚焦内窥镜系统可靠性建模
    2.1 共聚焦内窥镜系统结构及功能分解
    2.2 可靠性概述
    2.3 共聚焦内窥镜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共聚焦内窥镜的可靠性预计与分配
    3.1 可靠性预计介绍
    3.2 共聚焦内窥镜系统可靠性预计
    3.3 可靠性分配概述
    3.4 共聚焦内窥镜系统的可靠性分配
    3.5 本章小结
4 共聚焦内窥镜故障分析
    4.1 共聚焦内窥镜系统故障树分析
    4.2 共聚焦内窥镜FMECA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环境适应性验证
    5.1 环境适应性验证项目的选取
    5.2 共聚焦内窥镜系统的环境适应性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考虑认知不确定性的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指标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1.2.1 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1.2.2 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1.3 认知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可靠性指标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
    2.1 工业机器人概述
    2.2 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
        2.2.1 机械结构系统
        2.2.2 驱动系统
        2.2.3 控制系统
    2.3 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参数及指标
    2.4 工业机器人系统可靠性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分析
    3.1 FMECA的目的和作用
    3.2 工业机器人子系统FMEA分析
        3.2.1 系统定义
        3.2.2 故障模式分析
        3.2.3 故障原因分析
        3.2.4 故障影响分析
        3.2.5 故障检测方法分析与改进措施
    3.3 工业机器人子系统CA分析
        3.3.1 CA分析概述
        3.3.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CA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数据处理分析
    4.1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数据收集与整理
    4.2 故障数据分析及模型判断
        4.2.1 常用分布模型介绍
        4.2.2 故障数据初步分析
    4.3 故障数据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4.4 故障数据分布模型拟合检验
        4.4.1 线性相关性检验
        4.4.2 分布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4.5 确定可靠性特征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指标预测
    5.1 可靠性指标预测概述
        5.1.1 可靠性指标预测方法
        5.1.2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指标预测特点分析
    5.2 预测方法的选用
        5.2.1 元器件计数法
        5.2.2 相似产品法
        5.2.3 基于区间层次分析的相似产品法
    5.3 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指标预测模型建立
    5.4 控制子系统的可靠性指标预测
    5.5 机械结构和驱动子系统可靠性指标预测
        5.5.1 统计相似子系统的可靠性数据
        5.5.2 建立可靠性修正因子综合评价层次模型
        5.5.3 计算各相似子系统的可靠性修正因子
        5.5.4 计算子系统以及整机的可靠性指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8)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与预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靠性分配的研究现状
        1.2.2 可靠性预计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层次划分及可靠性问题
    2.1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层次划分
        2.1.1 ACP分解方法
        2.1.2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层次划分及工作原理
    2.2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可靠性问题的描述
    2.3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3.1 可靠性设计流程
        2.3.2 可靠性建模
        2.3.3 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
    3.1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可靠性分配的目的
    3.2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指标的确定
    3.3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原则及注意事项
    3.4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方法
        3.4.1 常用的可靠性分配方法
        3.4.2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
    3.5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
        3.5.1 系统可靠性建模分析
        3.5.2 系统中单元模块运行时间分析
        3.5.3 系统中单元模块重要度分析
        3.5.4 系统中单元模块复杂度分析
        3.5.5 系统中单元模块可靠性指标的分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预计
    4.1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可靠性预计的目的
    4.2 大型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预计方法
        4.2.1 应力分析法
        4.2.2 相似产品类比论证法
        4.2.3 基于失效物理的可靠性预计方法
    4.3 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可靠性预计方法
        4.3.1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4.3.2 电迁移失效物理模型及蒙特卡洛仿真
        4.3.3 热疲劳失效物理模型及蒙特卡洛仿真
        4.3.4 多失效下的物理模型
    4.4 算例分析
        4.4.1 泄放保护板可靠性预计
        4.4.2 泄放模块的可靠性水平判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9)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飞机供配电技术
        1.1.2 机载电气设备的适航性要求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基于知识的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构
第二章 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模式研究
    2.1 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理论分析
        2.1.1 航空ATRU介绍
        2.1.2 不对称P型12脉ATRU工作原理
        2.1.3 ATRU典型故障类型
    2.2 仿真建模和故障分析
        2.2.1 建模过程
        2.2.2 典型故障仿真分析
        2.2.3 基于PLECS的故障自动仿真程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ATRU故障诊断方法
    3.1 人工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应用
        3.1.1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3.1.2 ANN应用于故障诊断的关键步骤
    3.2 径向基核函数神经网络
        3.2.1 RBF网络模型
        3.2.2 Matlab RBF神经网络函数算法
    3.3 基于频域特征的RBF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3.3.1 ATRU的频域特征提取
        3.3.2 网络模型训练及性能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SF的 RBF网络分级故障诊断方法
    4.1 多源信号特征提取
        4.1.1 ATRU输入电流特征分析
        4.1.2 输出电压特征
        4.1.3 辅桥输入电流特征
    4.2 组合神经网络分级故障诊断
        4.2.1 基于多源信号特征的故障集划分
        4.2.2 分级故障诊断流程
        4.2.3 多尺度特征预处理
    4.3 故障诊断性能比较研究
        4.3.1 模型复杂性分析
        4.3.2 模型分类准确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稳瞄系统发展现状
    1.3 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稳瞄技术分析
        1.3.1 稳瞄机理研究现状
        1.3.2 稳瞄系统中的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上反稳定平台稳定机理研究
    2.1 二自由度陀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2 二自由度陀螺仪类型
        2.2.1 积分陀螺
        2.2.2 测试陀螺
    2.3 上反稳瞄系统原理分析
        2.3.1 稳定用惯性元件原理
        2.3.2 稳像机理
        2.3.3 瞄准线稳定原理
        2.3.4 瞄准线操纵原理
        2.3.5 半角机构的实现方案
        2.3.6 上反稳瞄系统瞄准线随动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反稳瞄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上反稳瞄系统总体架构
    3.2 双轴陀螺稳定平台设计
        3.2.1 关键重要元件选型设计
        3.2.2 U型架及横梁设计
    3.3 稳瞄控制组合设计
        3.3.1 稳瞄控制功能设计
        3.3.2 控制组合硬件设计
    3.4 稳瞄控制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反稳瞄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被控对象机械特性对稳瞄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4.1.1 传动刚度对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
        4.1.2 机械谐振对伺服系统特性的影响
        4.1.3 摩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PID鲁棒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
        4.2.1 速率陀螺稳定跟踪系统
        4.2.2 速率积分陀螺稳定跟踪系统
    4.3 指令内模控制器设计
        4.3.1 控制基础
        4.3.2 “指令内模”控制器稳定系统的设计
        4.3.3 “阶跃内模”控制系统设计
    4.4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4.4.1 滑动模态定义及数学表达
        4.4.2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
        4.4.3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陀螺去噪仿真研究
    5.1 陀螺噪声分析和滤波方法研究
    5.2 小波滤波方法应用研究
        5.2.1 小波分析
        5.2.2 小波的性质
        5.2.3 小波变换的去噪原理
    5.3 小波去噪的仿真分析
        5.3.1 不同阈值条件下的仿真结果
        5.3.2 不同小波分解层次的仿真结果
        5.3.3 消噪方法简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设计
    6.1 可靠性设计机理
    6.2 可靠性参数体系
    6.3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建模
        6.3.1 流程设计
        6.3.2 数学模型假设和条件
        6.3.3 数学模型构建
    6.4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分配与预计
        6.4.1 可靠性指标分配
        6.4.2 稳瞄控制组合可靠性预计
        6.4.3 上反射镜组件可靠性预计
        6.4.4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预计
    6.5 上反稳瞄系统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
    6.6 上反稳瞄系统可靠性设计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术技术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7.1 瞄准线运动特性分析
    7.2 安装基座振动及射击冲击特性试验
        7.2.1 跑车振动试验
        7.2.2 射击冲击试验
    7.3 上反稳瞄系统总体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7.3.1 瞄准线电气工作角度
        7.3.2 瞄准线自身抖动幅度
        7.3.3 瞄准线漂移速度
        7.3.4 最小瞄准速度
        7.3.5 最大瞄准速度
        7.3.6 瞄准线稳定误差
        7.3.7 抗振性试验要求
        7.3.8 抗冲击试验要求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主要着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靠性预计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故障影响的伺服动力刀架可靠性分配和预计的方法研究[D]. 刘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工业机器人可靠性预计与分配的模糊方法研究[D]. 邓新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高频电接触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D]. 李庆娅.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4]基于综合因子的数控伺服刀架可靠性分配与预计研究[D]. 刘明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5]民航发动机可靠性数据分析与预计方法研究[D]. 嵇炳翰.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6]共聚焦内窥镜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应用[D]. 周曼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考虑认知不确定性的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指标预测方法[D]. 蔡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四路能源模块功率合成系统的可靠性分配与预计[D]. 王琪瑞.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航空自耦变压整流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林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装甲车辆上反稳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姚兆. 东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基于神经网络的可靠性预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