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冲洗对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

反冲洗对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

一、反冲洗对生物滤池中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龙斌[1](2021)在《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生产性试验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南方地区污水厂碳源总量偏低的情况下,采用全流程生物系统改造的方式对总氮和总磷削减的空间有限,难以达到日益严格的氮磷排放指标。城镇污水的提标改造需要研究更先进的处理工艺,以对氮磷进行深度治理。本课题针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提升脱氮除磷的空间有限,现有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处理方法缺乏将脱氮、去除SS和除磷融于一体的技术现状,提出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的新工艺。通过实验获得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最佳运行参数,分析了滤池的脱氮除磷机理,并研究了滤池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与丰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开展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试验所在地位于福州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设计规模为120 m3/d,试验原水为该厂的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试验水质指标为:COD为12~23 mg/L,TN为7.8~15.5mg/L,NO3--N为6.6~12.5 mg/L,NH4+-N为0.5~2.1 mg/L,TP为0.19~0.44 mg/L,PO43--P为0.14~0.38 mg/L,SS为14~23 mg/L。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新型生物膜滤池采用优化接种挂膜法启动,依据出水水质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进行判断,历经15 d后滤池启动成功,启动后TN去除率>80%,COD去除率>70%,NO3--N去除率>90%,TP去除率约为19~21%。(2)适宜的C/N有利于生物膜滤池进行反硝化反应,当C/N为5.34时TN去除率达到81.8%,COD去除率达到75.1%,NO3--N去除率为92.4%。HRT为1.06 h时,生物膜滤池TN去除率最高,达到79~81%。HRT的改变对COD去除率和DO的变化影响较小。(3)生物膜滤池在无外加絮凝剂时对于磷的去除效能有限,对于TP去除率仅为19~21%,通过投加PAC进行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当PAC投加量为5 mg/L时,TP去除率为76.0%,PO43--P去除率为86.7%。PAC的投加对反硝化和除碳没有明显影响。(4)滤池高效反硝化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力负荷为4.13 m3/(m2·h),高水力负荷没有明显降低滤池除磷效能,说明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适宜在较高的水力负荷条件下进行除磷。(5)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采用气冲-气水联合反冲-水冲的联合反冲洗模式,反冲洗周期为7 d。水洗强度为5~10 L/(s m2)、气洗强度为10~15 L/(s m2)。气冲洗、气水联合冲洗和水冲洗时间分别为2~4 min、4~6 min、5~8 min,反冲洗总时长约为15 min。反冲洗后40 min内可恢复至稳定期的处理效果。(6)在冬期水温约为9~13℃的情况下,NO3--N去除率能稳定达到80%以上,出水中TP浓度仍能降至0.15 mg/L以下。在保证NO3--N和COD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打开滤池中部曝气设备,调整HRT和气水比,可提高NH4+-N去除率。在HRT为1.4 h,气水比为8的阶段曝气情况下,此时NH4+-N去除率为40~45%,NO3--N去除率为70~76%,TN去除率为57~62%。(7)推导建立了生物膜滤池的堵塞动力学模型为(?),表明滤池的水头损失与滤池的滤速和运行时间密切相关。(8)研究对比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与污水厂现有的高效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联用工艺,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现有工艺,吨水处理成本比联用工艺低0.039元/m3。对两种工艺的出水进行综合污染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处理后的出水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更低。(9)对生产性规模的试验装置进行经济性评估表明,单位污水建设成本约为2353元/(m3/d),包括吨水电耗、药剂费在内的吨水处理费用约为0.207元/m3。(10)对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后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以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作为优势反硝化菌属;反冲洗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丰度影响不明显,但会造成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外加PAC会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但对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基本不造成影响,丰度较高的几个脱氮菌属下降不明显,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仍能达到48.76%。

赵鑫[2](2020)在《除锰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演替及环境适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很多地区地下水存在锰浓度超标的问题,生物滤池除锰是地下水净化中的一项重要工艺。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在除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水水质、运行参数以及滤料特征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膜形成及锰去除效能。该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已经比较成熟,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待优化,例如生物滤池启动初期,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较长;生物滤池稳定运行阶段可能出现进水浓度波动,会影响生物滤池的稳定性。因此探究寡营养环境中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如何快速、长期维持锰氧化性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及宏基因组学方法,结合生态网络分析,探究了生物滤池对锰负荷的自适应机制,解析了滤料类型对生物膜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深入挖掘了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及种群互作关系的关键因素,揭示了氮锰共去除的生物学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如下:首先,解析了生物滤池稳定运行期的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对持续增加锰(Mn(II))负荷的自适应机制。当进水Mn(II)浓度从2 mg/L增加到4 mg/L,生物滤池的Mn(II)去除效率仍保持在99.8%,但随着滤速的升高,Mn(II)去除率显着降低(50.1–58.5%)。微生物群落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局部Mn(II)浓度和生物滤池深度会影响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物膜的优势物种表现出明显的分层,滤池下层的微生物种间关系比上层更为复杂。假定的锰氧化细菌Hypomicrobium和Pedomicrobium在不同滤层深度处均为优势物种,其相对丰度未因进水Mn(II)浓度或滤速升高而发生明显改变。微生物共现网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主要通过调节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抵抗Mn(II)负荷产生的干扰,锰负荷升高导致与锰浓度显着相关的模块特征基因数量下降。稀有物种Candidatus Entotheonella palauensis被鉴定为模块中心,这意味着低丰度物种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起重要作用。此外,通过对锰氧化细菌的富集培养,发现营养条件是影响功能微生物组成的重要因素。与填料共培养的实验表明生物作用促进了锰氧化物的形成,而锰氧化物的积累可以增强生物滤池对锰负荷冲击的耐受力。因此,优化滤料和锰氧化微生物共培养的适配性是强化生物滤池除锰的一个重要策略。进一步分析了滤料类型(磁铁矿和锰砂)对反应器启动初期的除锰效能及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形成的影响。锰砂滤料具有较强的物理化学作用,初始阶段锰砂反应器的Mn(II)去除率在40%-91.2%之间,磁铁矿反应器没有Mn(II)去除。虽然锰氧化物在锰砂反应器中的积累量远高于磁铁矿反应器,但在反应器运行至32天,随着磁铁矿反应器内功能微生物富集,其对锰的去除率高于锰砂反应器。反应器稳定运行80天后,两者具有相似的Mn(II)去除率(94.13%和99.16%)。锰砂反应器不同滤层深度处的Mn(II)去除率随运行时间发生明显变化,上层滤料对Mn(II)氧化的贡献逐渐增加。随着反应器运行,两个反应器微生物群落中共有的OTU数量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趋同,上层滤料的群落结构尤为相似。丰度较高的锰氧化微生物包括:Pseudomonas,Hyphomicrobium,Pedomicrobium及Leptothrix。其中,Hyphomicrobium和Pseudomonas分别是锰砂和磁铁矿反应器中的优势物种。共现网络分析表明锰砂反应器生物膜微生物种间互作关系比磁铁矿反应器更复杂,意味着滤料实质上影响了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形成。因此,磁铁矿和锰砂混合的生物滤池可能是快速启动除锰滤池的最佳方法。再次探究了氨氮浓度对生物滤池除锰效能及微生物组演替的影响,基于宏基因组结果解析了氮锰共去除机制。氨氮加入前后,磁铁矿反应器中Mn(II)去除率在38.18%-88.08%之间波动。未加入氨氮前,锰砂反应器锰去除率为99.05%,进水氨氮浓度为3.5 mg/L左右时,锰去除率降至57.38%,相关性分析表明出水锰浓度与进水氨氮正相关,与p H负相关。硝化作用是生物滤池中氨氮转化的主要途径。在氨氮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氮损失,磁铁矿和锰砂反应器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33.89%和35.32%。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富集暗示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氮损失的主要原因。除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外,生物滤池中存在高丰度的完全氨氧化细菌属(comammox),其氨单加氧酶蛋白全部属于clade A分支,研究表明磁铁矿更利于comammox微生物的富集。锰砂滤池可以实现Mn(II)和低浓度氨氮同步去除,Hyphomicrobium spp.是生物滤池中丰度较高的假定锰氧化菌,其相对丰度随反应器运行时间延长而降低。锰氧化细菌Leptothrix与反应器运行时间成正相关,进水氨氮造成的环境压力可能是Leptothrix富集的主要因素。宏基因组分析表明生物滤池中存在丰富的锰氧化蛋白,在注释到的十种已知锰氧化蛋白中,Mox A、Cue O和Cot A蛋白酶的丰度相对较高,滤层深度处无明显差异,且未受氨氮浓度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复杂的种间关系来响应环境变化。此外可以利用滤料类型的特征差异对功能微生物组进行定殖调控。

霍静[3](2020)在《鱼类养殖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鱼类养殖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但由于集约化程度提高,养殖废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引起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降低养殖废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做到鱼类养殖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如何实现养殖废水的有效处理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鱼类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不够成熟,在实际工程中还没有足够的技术研究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鱼类养殖废水水质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在吸收借鉴传统生物滤池技术及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基础上,设计了将固液分离器、纤维束、陶粒、沸石滤池结合于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组合工艺。针对养殖废水特点工艺在结构上进行优化设计做到对污染物的层层过滤、逐级净化,实现废水的“三级过滤+三级去除”,探究该工艺对鱼类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工艺内部污染物去除机制。通过对传统生物滤池的改进及功能补充,以期为规模化池塘鱼类养殖开发低耗、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及为利用生态化措施处理养殖废水方面的研究拓宽路径。本论文取得主要研究成果:1.处理工艺优化设计:在吸收借鉴传统曝气生物滤池优缺点的基础上,设计将固液分离器、纤维束、陶粒、沸石生物滤池结合于一体的新型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生物滤池反应器设计进水流量2m3/d,单个滤池尺寸S×H=1.05m×1.4m,单个滤料体积0.9m3。组合工艺分6部分,进水区、固液分离区、1级生物滤池、2级生物滤池、3级生物滤池、出水区,三级生物滤池分别采用纤维束、陶粒、沸石作为载体滤料。通过优化滤池内部填料结构、进水、曝气及反冲洗方式,提高生物滤池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延长反冲洗周期,实现对废水的“三级过滤+三级去除”。2.滤池挂膜启动试验:采用人工接种、连续进水、间断式曝气的方法进行系统挂膜启动。在温度变化为20-28℃之间、DO≈3mg/L、p H为6.9-7.4条件下,经过21天的培养可以在填料表面以及试验装置内壁观察到附着褐色生物膜,NH4+-N、CODMn、TP去除率在65%、55%、45%左右,且系统出水趋于稳定,系统挂膜完成。试验证明通过接种活性污泥法可有效缩短滤池的启动时间。3.运行参数优化试验:系统挂膜完成后,针对主要运行参数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污染物在不同工况下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气水比为12:1,水力停留时间为10h,温度变化在28-32℃之间,生物滤池对各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确定该工况为本组合工艺的运行参数。4.处理效果应用试验:将组合工艺应用于处理鱼类养殖废水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在优化参数下运行,对鱼类养殖废水处理效果较好,CODMn、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4%、80%、40%、57%。各级生物滤池对不同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去除效果,各级滤池均得到有效的利用,纤维束滤池对CODMn、NH4+-N、TN、TP去除效果均较好,陶粒滤池对CODMn、TP去除效果较好,沸石滤池对NH4+-N、TN去除效果较好。5.滤池内微生物特性研究:生物滤池内细菌多样性十分丰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菌门(Chlorobi)。优势菌属为:玫瑰杆菌属(Roseovari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荧光甲烷球菌属(Methanomassiliicoccus)、根瘤菌属(Rhizobium)、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生物滤池内沿水流方向生物量逐渐降低,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逐渐减小,与污染物的沿程去除率逐渐减小相吻合,从侧面解释污染物去除主要发生在前面滤池。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在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的阶段,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6.滤池内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综合生物滤池性能、滤料吸附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研究结果,分析生物滤池对鱼类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及去除机制。鱼类养殖废水中悬浮物质主要是通过悬浮物分离器、纤维束过滤以及填料吸附来去除;CODMn主要通过机械截留、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方式去除;TN通过生物滤池内大量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分解进行去除;TP主要是通过聚磷菌的分解转化、填料吸附以及通过化学沉淀等方式去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水质变化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动态响应,但水质变化不完全由微生物决定,同时还受水温、溶解氧、p H值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发现在生物滤池处理效果较好的阶段,系统内部微生物多样性及相对丰富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通过调节不同影响因素调节改善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助于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提高。

孙葳[4](2020)在《基于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强化硝化的A2/O组合工艺脱氮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A2/O工艺作为废水脱氮除磷处理的主流工艺,近年来在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伴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以A2/O作为主体工艺的污水处理厂,面临着出水氨氮、TN等指标无法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问题,亟需进行升级改造。本课题针对A2/O工艺污水处理厂目前存在的好氧池控制曝气则硝化不足,强化曝气则易造成二沉池污泥上浮等问题,充分发挥旁流工艺及曝气生物滤池技术优势,提出以旁流压力式曝气生物滤池强化工艺系统硝化效能进而提高脱氮能力的工艺思路,重点开展基于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强化硝化的A2/O组合工艺特性研究,总结得出组合工艺优化技术参数,为A2/O工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供技术参考。A2/O反应器经过20天后完成启动,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经19天后挂膜成功,随后二者联动,组合工艺连续运行20天后,COD、TN、NH3-N、TP的去除率分别维持在95%、89%、96%、83%。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常压)组合工艺中NH3-N、TN、COD的出水浓度完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启动完成。在相同气水比条件下运行时,加压状态下生物滤池内部的溶解氧明显高于常压状态下生物滤池内部的溶解氧。当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的气水比由2:1提高到5:1时,反应器内部的工作压力由0.12MPa提高到0.17MPa,溶解氧由2.51mg/L提高到4.41mg/L。但是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反应器中溶解氧的增长速度逐渐变缓。确定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反冲洗方式为气冲-气水联合冲-水冲,反冲程序及参数为:气冲5min,气水联合冲洗5min,水冲10min,气冲强度为15L/(m2.s),水冲强度为8L/(m2.s),反冲洗周期为7天。试验对比考察了气水比、水力负荷对常压及加压状态下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作用规律,表明加压状态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曝气能耗优于常压状态,当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压力为0.12MPa、DO=3.02mg/L、气水比为2:1、进水流量30L/h、HRT=2h时,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污染物去除效能最佳。对加压(0.12MPa)与常压状态下的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硝化液回流比进行优化。试验确定了两种状态下组合工艺最佳回流比以及各项污染物最优去除效能。对系统进行加压,控制内回流比100%、生物滤池回流比100%(共200%)时,组合工艺的脱氮效能最佳,TN与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1.19%、97.51%。通过对比加压状态及常压状态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加压状态的组合工艺曝气量低,脱氮效果更佳。对组合工艺A2/O好氧池曝气量(DO)与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运行压力(DO)开展协调优化控制。当好氧池曝气量150L/h(DO=2.0~2.5mg/L)、滤池曝气量90L/h(压力为0.14MPa,DO=3.41~3.6mg/L)时,TN去除率较最高去除率低0.85%,但出水TN浓度为5.88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要求,且此DO协调优化条件下,工艺系统运行总能耗最低。考察了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时的污染物长期去除效能,组合工艺的去污效能: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8.7%,平均出水浓度46.28mg/L;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5.41%,平均出水浓度2.15mg/L;TN的平均去除率为83.08%,平均出水浓度10.64mg/L。以上三个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TP的平均去除率为72.1%,平均出水浓度1.63mg/L,出水没有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组合工艺各项污染物去除指标都要优于传统A2/O工艺,且在有效提高A2/O主流工艺脱氮效能的同时,实现曝气控制优化并解决二沉池污泥上浮等问题。

卢颖[5](2020)在《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与日俱增,将生活污水进行回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方法。曝气生物滤池(BAF)具有生物浓度高、菌群结构合理、耐冲击能力强、受气温影响小、运行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文对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活污水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核桃壳的性能指标和吸附特征参数,优选出最佳核桃壳填料,组成了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填料生物滤池,用其处理二级出水,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水质标准,并深入探究了核桃壳填料曝气生物滤池的最佳设计运行参数和优化控制策略,得到以下结论:(1)制备粒径范围分别为3.35-4.00 mm、2.50-3.35 mm和2.00-2.50 mm的核桃壳,进行改性后,测定六种核桃壳填料的表观密度、强度、水分等性能指标和吸附特征参数,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分析方法,综合考虑改性核桃壳的制备成本,最终选用未改性的2.50-3.35 mm核桃壳填料。(2)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挂膜启动所需时间为23 d,启动期间最终出水中氨氮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80%和60%以上。通过单因素对比试验,综合考虑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的去除效能,确定运行参数为:水力负荷0.65 m3/(m2·h),一级反应器的气水比为6:1,填料层高度为50 cm,二级反应器的气水比为1:1,填料层高度为50 cm。(3)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在确定运行参数后稳定运行,测得一级反应器出水水质指标平均去除率可达到:氨氮78.34%,CODCr61.75%,TN16.90%,TP26.40%,二级反应器出水水质指标平均去除率分别稳定为:氨氮97.29%,CODCr83.14%,TN29.82%,TP33.94%。(4)为进一步优化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反冲洗方式选用气水联合反冲,冲洗过程为:一级反应器以气冲强度10 L/(m2·s),冲洗时间5 min单独气冲,再水冲强度为8 L/(m2·s)和气冲强度为15 L/(m2·s)下联合冲洗4 min,最后以8 L/(m2·s)的水冲强度冲洗8 min;二级反应器先在15 L/(m2·s)的气冲强度下单独气冲3 min,再在水冲强度为8 L/(m2·s)和气冲强度为15 L/(m2·s)下联合冲洗5 min,最后在水冲强度为8 L/(m2·s)下冲洗8 min。(5)从处理效能、反冲洗成本和制作成本,比较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与两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最终出水中的去除率接近,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出水氨氮含量仅比两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高0.09mg/L,CODCr含量仅高2.11 mg/L;且核桃壳填料曝气生物滤池的反冲洗周期时间长,填料制备简单,成本低廉。

罗国伟[6](2020)在《升流缺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校园污水三级处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污水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污水的排放标准也日趋严格,找到一种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易管理且处理效果好的污水处理工艺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升流式缺氧-好氧串联生物滤池工艺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应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该工艺集过滤、吸附、生物降解于一体,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负荷高、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本研究采用升流式缺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对校园污水进行三级处理,重点考察回流比、碳氮比对系统去除效能的影响,分析含氮化合物间的转化规律,并探讨DO、p H等指标沿滤料层高度的沿程变化规律,为该工艺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75m3/(m2·h)(不包括回流)条件下,适合该系统的最优回流比为100%,最优碳氮比为3:1,在此运行条件下,系统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32%、98.38%、87.46%和36.17%,出水水质良好,系统运行稳定。研究DO、pH等指标沿滤料层高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发现,缺氧反应柱中,DO浓度在0.5mg/L以下,且随滤料高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好氧反应柱中,DO浓度在2mg/L以上,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p H的变化规律则与DO恰好相反。另外,系统对COD和总氮的去除主要在缺氧反应柱,对氨氮的去除主要在好氧反应柱,好氧反应柱可能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本试验采用气水联合方式反冲洗,水洗强度为3-4L/(m2·s),气洗强度为8-10L/(m2·s),反冲洗时间为10-15min;为维持系统的处理效能,确定缺氧反应柱的反冲洗周期为5d,好氧反应柱反冲洗周期为7d;反冲洗后,系统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下降,在6-7个小时后恢复正常水平,并且反冲洗对硝化性能的影响较小。

左峰[7](2020)在《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水污染治理重视程度的日益增涨,国家环保局及地方环保部门先后出台了各大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新政策。2012年辽宁省政府从各个方面开展辽水三大水域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并且在2012年3月26日开始下发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浑河太子河大辽河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2)9号)。在文件中提出,进一步削减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水体的水污染负荷,要求各现状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原设计出水水质为二级排放标准,按照相关条文一定要提升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本篇论文所研究的目的意义就是对沈阳XNH污水处理厂的提升升级改造工艺进行研究,为该厂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以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进水水质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当下存在的处理工艺,对本次设计的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工艺来对比分析研究。其主要内容有现在存在的污水处理厂的现有问题分析,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数据的分析,根据国内外方案及选择方案的对比对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还有运行效果分析等。根据沈阳XNH污水处理厂2017.01-2017.12的实测资料,确定该厂设计规模为40万m3/d。根据沈阳XNH污水处理厂2017.01-2017.12的实测资料,按保证率95%确定该厂的设计进水水质为CODcr=400mg/L,BOD5=175mg/L,SS=235mg/L,NH3-N=36mg/L,TN=45mg/L,TP=4.5mg/L。设计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具体为CODcr≤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mg/L,TN≤15mg/L,TP≤0.5mg/L.沈阳XNH污水处理厂进水的BOD5/COD=0.44,可以看出污水的可生化性还是比较好的,属于易生物降解污水。根据进水水质特点,结合原有处理工艺,确定本次提标升级改造工程二级处理工艺采用“前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后置反硝化生物滤池”工艺,深度处理工艺采用“加砂沉淀池”工艺,除磷工艺采用“生物除磷+化学除磷”工艺消毒工艺采用“紫外线消毒”工艺。运行结果表明,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不但提高了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能力,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得到了提升,出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了设计出水要求。沈阳XNH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的排放标准,将缓解和消除污水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江宇勤[8](2020)在《合流制溢流污水高效生物净化技术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排入地表水中,水环境的污染已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由于雨污混合水溢流入河流湖泊所形成的合流制溢流污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有的污染水处理技术,虽然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仍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所以针对我国合流制溢流污水现状,改良或设计一种新的处理技术和工艺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设计了一种曝气生物滤池-高效硝化池工艺,证实了其在合流制溢流污水处理中的可行性,并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高效硝化池工艺各单元单独运行和串联运行时的处理效果及最佳运行参数。(1)通过对在不同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进行水力行为分析,发现:随着HRT和反应器格数的增加,反应器的有效容积明显增加,而随着填料投加量增加,反应器的有效容积则逐渐减少,但有效容积仍为84~92%;在清水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其容积利用率高于稳定运行条件下的反应器。反应器的结构性能优良,1/Pe始终都小于0.2,N值是实际格数的2~3倍。(2)通过对不同填料的理化特性及生物膜生长情况进行RDA分析,发现:填料的Zeta电位影响生物量的生长情况,空隙率影响脱氢酶活性的生长情况,随着Zeta电位的增加与空隙率的降低,生物膜生长情况更具优势。结合填料对氨氮、COD去除负荷影响试验可知,火山岩对氨氮的去除负荷最大,为34.20 g/m3d,陶粒对COD的去除负荷最大,为120.75 g/m3d。(3)通过进行不同C/N、HRT、反冲洗条件对BAF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C/N对COD去除性能影响不大,当进水C/N为20时,COD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HRT对COD去除性能有明显影响,当进水HRT从2 h缩短至0.5 h时,COD去除率从99%降至87.67%;反冲洗方式采用水冲洗10 min,此时SS去除率最好,且能耗较少。(4)通过进行不同C/N、HRT、碱度条件对高效硝化池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进水C/N从2增加至8时,氨氮去除率从95%降至82%;进水HRT从2 h缩短至0.5 h时,氨氮去除率从95%降至75%;而碱度只对系统出水亚硝氮、硝氮浓度有影响,系统中进水脱氮所需碱度从25%升至150%时,出水亚硝氮浓度增加、硝氮浓度则减少。(5)将曝气生物滤池和高效硝化池串联运行,得到了良好的COD和氨氮的去除效能。在不同HRT的影响下,反应器的出水COD浓度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标准,而出水氨氮浓度则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基本达到了本工艺的设计要求。

师帅[9](2019)在《生物膜工艺剩余污泥碳源与磷回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生物膜处理工艺作为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污水生物膜处理工艺剩余污泥(生物膜污泥)是污水生物膜处理工艺运行的副产物,主要由脱落的生物膜、污水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代谢物等组成,并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致病菌、病原体、有机污染物等,为防止其导致的二次污染及限制污水生物膜处理工艺的应用,需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同时,生物膜污泥因其富含有机物和磷等营养元素,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本文主要开展生物膜污泥碳源与磷回收研究,对生物膜污泥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考察了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挥发酸的可行性,对产酸工艺条件包括搅拌速度、接种物和生物膜污泥浓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具有可行性。在搅拌速度150 rpm、不外加接种物的条件下,生物膜污泥(VSS浓度:5.41 g/L)水解酸化第3d,获得最大挥发酸产量为363.16mg COD/g VSS。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和31P-核磁共振(Phosphorus-31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31P-NMR)研究生物膜污泥及不同p H条件下水解酸化后的生物膜污泥中的磷形态及组成,考察生物膜污泥磷释放和磷回收的特性,通过钙盐沉淀法和亚铁盐沉淀法对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液中的磷回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相无机磷(IPsolid)占原生物膜污泥固相磷(TPsolid)的比例最大,为69.21%,可释放和生物可利用的磷为15.56 mg P/g TSS(占固相磷的90.57%),表明生物膜污泥可以作为潜在的磷源资源回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磷释放的适宜条件分别为p H=5和p H=10,其相应的正磷酸盐最大浓度分别为72.44 mg/L和76.84 mg/L。此外,p H在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的磷形态转化和再分配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得的钙盐沉淀法回收磷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min、反应初始p H 10、Ca2+/PO43--P 4;亚铁盐沉淀法回收磷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10min、反应初始p H 8、Fe2+/PO43--P 2。考察了生物膜污泥碳源的特性及生物膜污泥碳源添加对生物膜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膜污泥碳源添加对污水生物膜处理工艺污染物去除效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氨氮、总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完善和加深对生物膜污泥碳源回收和利用的认识,同时为生物膜系统工艺条件优化、运行稳定性分析、处理效能预测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通过数据驱动方法建立模型并对不同工艺条件下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效能和生物膜污泥碳源投加前后的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进行预测。建立了基于极限梯度提升树(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方法的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效能预测模型。利用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实验数据,以传统梯度下降决策树方法为对比实验方法,对基于XGBoost方法的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效能预测模型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预测准确度和有效性进行对比验证,通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MRE)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和可行性。不同搅拌速度、接种物和生物膜污泥浓度条件下基于XGBoost方法的预测模型的MRE分别为15.86%、16.30%和20.56%。同时,将去噪堆叠自编码器(Stacked denoising auto-encoder,SDAE)方法与XGBoost方法相结合,提出SDAE-XGBoost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建立了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预测模型,对生物膜污泥碳源投加前后污水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进行预测,得到的氨氮、总氮、化学需氧量、总磷去除效能预测模型的RMSE分别为0.50mg/L、1.48 mg/L、10.01 mg/L和0.22 mg/L。利用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实验数据,将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极端学习机、SDAE、XGBoost方法作为对比实验方法,结果表明了基于SDAE-XGBoost方法的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杨航[10](2019)在《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以水质相对稳定而着称的地下水也在补给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为应对含铁、锰地下水中氨氮含量逐步攀升和有机物复合污染的加剧,本研究采用三座模拟生物滤池构建了耦合自养脱氮功能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明确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和用于在低温下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的启动方法和工艺参数;通过将理论计算和试验数据相结合,明晰全程自养脱氮过程为总氮损失的主要原因,并探究有机物、低温及锰和氨氮含量对生物滤池内氮素转化的影响,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了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演替规律。本研究中三座耦合自养脱氮功能生物滤池均采用分布接种启动方式启动,1#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经过56天的运行启动成功,稳定运行期滤速为5m/h,总氮损失量的平均值为0.69 mg/L,锰的去除能力培养是影响整个启动期长短的关键因素;2#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生物滤池经过243天的运行启动成功,稳定运行期内最终滤速为4 m/h,总氮损失量的均值为0.32 mg/L,进水中有机物的存在增大了滤池的运行难度,锰、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能力的培养及生物滤池的堵塞状况综合影响了最终工况和启动期耗时;3#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启动过程中,原水水温为4.1-4.3oC,启动过程中不同滤速导致进入滤层和出水水温呈现梯度降温现象,启动期共耗时333天,稳定运行期滤速为3 m/h,进出水水温分别为5oC和6.5oC,总氮损失量的均值为0.18 mg/L,亚硝酸盐氮去除能力的培养是影响启动期长短及最终工况的关键因素。进水中有机物的存在以及低温都导致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内总氮损失量降低并延长生物滤池的启动时间。在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中,自养脱氮过程是造成生物滤池内部总氮损失的主要原因,氮素的转化通过完全硝化过程和自养脱氮过程共同完成。生物滤池稳定运行期内,通过自养脱氮过程转化的氨氮占比分别为48.1%(1#)、29.5%(2#)和15.9%(3#),进水中有机物的存在及低温所引起的环境和工况的变化对自养脱氮过程存在明显的影响。在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自养脱氮过程在氮素转化过程中的占比随着进水锰含量的升高而升高,随着进水氨氮含量的升高而下降;锰和氨氮含量的变化可以影响生物滤层深度方向上氮素的转化规律。锰的氧化动力学过程在整个试验期中均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拟合方程中所获得的k值略低于传统生物除铁除锰滤池中所获得的结果,但相比非生物氧化过程依旧更具与参考价值。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中,不同工况和水质条件下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演替规律存在显着差异。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共有11个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被发现,锰氧化细菌在整个滤层中均为优势菌属,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为占比最大的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共有三种氨氧化菌属和三种硝化菌属被检测到,Candidatus Kuenenia是唯一被检测到的厌氧氨氧化菌属。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生物滤池内,共检测到9个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占比大幅下降,Candidatus Kuenenia依旧为唯一被检测到的厌氧氨氧化菌属。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共检测到7个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锰氧化细菌所在菌属相比1#生物滤池大幅下降;亚硝化毛杆菌属(Nitrosomonas)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分别为滤层中氨氧化菌属和硝化细菌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是唯一被检测到的厌氧氨氧化菌属。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内深度方向上污染物去除量的大小与功能微生物占比并无明显正相关关系。以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为基础对生物滤池进行反向调控过程的重点应为以不同工况下稳定运行期内具有突出适应性的功能菌属为指导,通过为其创造合适的增殖代谢条件加速生物滤池的成熟和提高运行稳定性,进而提高处理效能。

二、反冲洗对生物滤池中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冲洗对生物滤池中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生产性试验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1.1.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1.2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1.2.1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
        1.2.2 常用生物脱氮技术
        1.2.3 生物脱氮新技术
    1.3 污水深度除磷研究现状
        1.3.1 现有除磷技术
        1.3.2 组合工艺除磷技术
    1.4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1.4.1 物化深度处理
        1.4.2 生物深度处理
    1.5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研究的可行性
        1.5.1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的可行性
        1.5.2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中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可行性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1.1 试验所用装置
        2.1.2 试验工艺流程
    2.2 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2.1 试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2.2.2 常规分析方法
    2.3 微生物群落检测方法
        2.3.1 微生物镜检测试方法
        2.3.2 扫描电镜测试方法
        2.3.3 生物扫描电镜测试方法
        2.3.4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方法
    2.4 滤池滤料与外加剂选择
        2.4.1 滤料选择
        2.4.2 外加碳源选择
        2.4.3 外加絮凝剂选择
第三章 生物膜滤池的启动研究
    3.1 滤池启动方式的选择
        3.1.1 启动方式的确定
        3.1.2 生物膜滤池的启动
    3.2 启动过程中污染物浓度变化
        3.2.1 启动期间TN浓度变化
        3.2.2 启动期间COD浓度变化
        3.2.3 启动期间NO_3~--N浓度变化
        3.2.4 启动期间TP浓度变化
    3.3 启动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3.1 微生物镜检分析
        3.3.2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3.3.3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影响因素研究
    4.1 进水C/N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1.1 进水C/N对TN去除的影响
        4.1.2 进水C/N对COD去除的影响
        4.1.3 进水C/N对 NO_3~-N去除的影响
        4.1.4 进水C/N对p H变化的影响
    4.2 HRT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2.1 HRT对TN去除的影响
        4.2.2 HRT对 COD去除的影响
        4.2.3 HRT对 NO_3~-N去除的影响
        4.2.4 HRT对p H变化的影响
    4.3 微絮凝对生物膜滤池系统的影响
        4.3.1 微絮凝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3.2 微絮凝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3.3 微絮凝对除碳效果的影响
        4.3.4 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生化协同除磷分析
        4.3.5 微絮凝对生物膜滤池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运行工况研究
    5.1 水力负荷对滤池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
        5.1.1 对TN和 NO_3~-N的去除效果影响
        5.1.2 对TP和 PO_4~(3-)-P的去除效果影响
        5.1.3 对反冲洗周期的影响
    5.2 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反冲洗
        5.2.1 反冲洗方式与机理研究
        5.2.2 反冲洗的条件与周期
        5.2.3 反冲洗强度与时间
        5.2.4 反冲洗后滤池处理效果研究
        5.2.5 反冲洗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
    5.3 冬期条件下滤池脱氮除磷效能分析
        5.3.1 冬期与夏期进水水质对比
        5.3.2 冬期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果
    5.4 阶段曝气方式下的脱氮效果
        5.4.1 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5.4.2 气水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堵塞模型与经济性分析
    6.1 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堵塞模型
        6.1.1 基本假设
        6.1.2 滤池堵塞模型的建立
    6.2 经济性分析
        6.2.1 工艺造价
        6.2.2 运行成本
    6.3 与现有工艺对污水厂尾水处理的对比研究
        6.3.1 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比
        6.3.2 工艺运行参数对比
        6.3.3 综合污染指数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2)除锰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演替及环境适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饮用水源锰氨氮的分布及危害
        1.2.1 锰分布及其危害
        1.2.2 氨氮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1.3 砂滤池工艺的应用及锰氧化机理研究
        1.3.1 锰质活性滤膜化学催化氧化除锰机理
        1.3.2 生物氧化除锰的研究进展
        1.3.3 生物锰氧化物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1.4 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研究
        1.4.1 除锰体系锰氧化微生物组成
        1.4.2 多污染物共去除体系功能微生物组成
        1.4.3 生物强化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4.4 生物滤池滤料类型的影响研究
    1.5 锰氧化微生物及氧化机理
        1.5.1 异养锰氧化微生物种类及特征
        1.5.2 自养锰氧化微生物种类及特征
        1.5.3 微生物种间互作氧化锰研究
        1.5.4 锰氧化蛋白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锰氧化菌的富集分离和鉴定
        2.2.1 细菌的分离培养
        2.2.2 微生物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分析
        2.2.3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微生物的生长及离子浓度检测
    2.3 氧化物及滤料表面结构分析
        2.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2 电子顺磁共振分析
    2.4 反应器装置及运行条件
        2.4.1 反应器装置
        2.4.2 运行条件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1 样本的采集及保存
        2.5.2 DNA样本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2.5.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5.4 宏基因组物种及功能注释
        2.5.5 生态学分析
        2.5.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除锰生物滤池对锰负荷波动的自适应机制
    3.1 引言
    3.2 锰负荷下Mn(II)去除率的变化
    3.3 生物滤池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3.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3.2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3.3 不同锰负荷阶段的优势微生物组成
    3.4 不同滤层深度优势微生物的种间关系
    3.5 生物滤池生物膜的共现网络分析及对锰负荷的响应
        3.5.1 Mn(II)负荷下共现网络的动态变化
        3.5.2 模块结构对Mn(II)负荷的响应
        3.5.3 关键微生物的鉴定
    3.6 富营养条件对锰氧化菌组成的影响
        3.6.1 锰氧化细菌的富集
        3.6.2 多种生态条件下锰氧化菌的生长及氧化过程
        3.6.3 生物锰氧化物的特征分析
    3.7 锰氧化菌与滤料共培养的生物作用
        3.7.1 微生物对锰砂滤料Mn(II)去除的影响
        3.7.2 滤料表面特征分析
        3.7.3 滤料表面锰价态分析
    3.8 生物滤池对锰负荷的自适应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滤料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组的演替规律
    4.1 引言
    4.2 滤料类型对生物滤池中Mn(II)去除的影响
    4.3 生物滤池中锰氧化物特征分析
    4.4 滤料对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的影响
        4.4.1 不同生物滤池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4.2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4.4.3 生物滤池生物膜的优势微生物组成
        4.4.4 关键锰氧化细菌组成
    4.5 生物膜优势微生物的相关关系
        4.5.1 优势微生物与非生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4.5.2 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
    4.6 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4.6.1 锰氧化功能基因
        4.6.2 固碳相关功能基因
    4.7 滤料类型对除锰砂滤池微生物组演替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宏基因组解析氮锰共去除机制
    5.1 引言
    5.2 氨氮对生物滤池运行效能的影响
        5.2.1 氨氮和锰的去除
        5.2.2 氨氮和锰的沿程去除效果
        5.2.3 溶解氧pH值变化及其与锰浓度的相关性
        5.2.4 有机质的沿程变化
    5.3 氨氮对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的影响
        5.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5.3.2 氨氮对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5.3.3 氨氮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3.4 优势微生物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
        5.3.5 氨氮氧化的关键物种组成
    5.4 生物滤池中的功能基因对氨氮转化的响应
        5.4.1 功能类群结构变化
        5.4.2 锰氧化功能基因组成及变化
        5.4.3 氨氮转化相关功能基因变化
        5.4.4 氨氮转化的可能途径
    5.5 生物滤池中潜在的锰氮循环耦合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鱼类养殖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水质特点及工艺流程
    2.2 试验材料及用水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3 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结构优化设计及装置构建
    3.1 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参数设计
    3.2 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结构优化
    3.3 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试验装置构建
4 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主要运行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4.1 优化参数选取及滤池挂膜启动
    4.2 不同气水比下污染物去除效果
    4.3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污染物去除效果
    4.4 不同温度下污染物去除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鱼类养殖废水效果及机制研究
    5.1 组合工艺处理鱼类养殖废水效果分析
    5.2 组合工艺沿程微生物分布特征分析
    5.3 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机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强化硝化的A2/O组合工艺脱氮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
        1.1.2 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
    1.2 压力式曝气生物处理工艺
        1.2.1 传统曝气生物处理工艺
        1.2.2 压力式曝气生物处理工艺机理
        1.2.3 压力式曝气生物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1.2.4 压力式曝气生物处理工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A~2/O工艺
        1.3.1 A~2/O工艺的发展
        1.3.2 A~2/O工艺脱氮除磷机理
        1.3.3 A~2/O工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材料
        2.1.1 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组合反应器模型
        2.1.2 试验装置所用主要仪器材料
        2.1.3 试验用水
    2.2 实验及分析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分析测试方法
    2.3 试验数据的处理和控制
第三章 基于旁流压力式生物过滤的A~2/O强化硝化工艺启动研究
    3.1 A~2/O工艺的污泥驯化培养方式
    3.2 A~2/O工艺启动阶段污染物处理效能研究
        3.2.1 A~2/O工艺启动阶段对COD的去除效果
        3.2.2 A~2/O工艺启动阶段对NH_3~-N的去除效果
        3.2.3 A~2/O工艺启动阶段对TN的去除效果
        3.2.4 A~2/O工艺启动阶段对TP的去除效果
    3.3 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方式
    3.4 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常压)启动阶段污染物处理效能研究
        3.4.1 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常压)启动阶段对COD的去除效果
        3.4.2 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常压)启动阶段对NH_3~-N的去除效果
    3.5 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常压)组合工艺联合试运行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污染物去除效能及工艺特性研究
    4.1 工作压力与溶解氧之间的关系
    4.2 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反冲洗工艺参数的确定
    4.3 气水比(压力)对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去污效能的影响
        4.3.1 气水比(压力)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气水比(压力)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气水比(压力)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4.3.4 气水比(压力)对出水NOx-N浓度的影响
    4.4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去污效能的影响
        4.4.1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4.2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
        4.4.3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
        4.4.4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出水NOx-N浓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优化控制研究
    5.1 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硝化液回流优化控制研究
        5.1.1 硝化液回流比对组合工艺COD去除的影响
        5.1.2 硝化液回流比对组合工艺NH_3~-N去除的影响
        5.1.3 硝化液回流比对组合工艺TN去除的影响
    5.2 A~2/O好氧池曝气量与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运行压力协调优化控制研究
        5.2.1 不同曝气环境下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2.2 不同曝气环境下对NH_3~-N去除率的影响
        5.2.3 不同曝气环境下对TN去除率的影响
    5.3 A~2/O+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效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水污染现状、回用现状
        1.1.2 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1.1.3 农林废弃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 农林废弃物的改性研究现状
    1.3 BAF工艺概述
        1.3.1 BAF应用研究进展
        1.3.2 BAF填料的影响
    1.4 核桃壳填料应用于BAF处理生活污水的优势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填料
        2.2.1 试验填料的选择
        2.2.2 核桃壳填料性能指标
    2.3 水质指标的测定
    2.4 核桃壳填料对原水中氨氮的吸附性能试验
    2.5 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设计运行参数的探究
        2.5.1 BAF挂膜启动及稳定运行
        2.5.2 设计运行参数探究
    2.6 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优化控制
    2.7 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与两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的比较分析
第3章 核桃壳填料优选试验
    3.1 核桃壳填料性能指标
        3.1.1 表观密度
        3.1.2 强度
        3.1.3 水分
        3.1.4 pH值
        3.1.5 灰分
        3.1.6 吸附特征参数
    3.2 核桃壳填料对水质指标的吸附性能试验
        3.2.1 核桃壳填料投加体积比
        3.2.2 接触时间
    3.3 核桃壳填料的优选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设计运行参数的探究
    4.1 试验装置的运行启动
        4.1.1 挂膜启动阶段对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4.1.2 挂膜启动阶段对原水中CODCr的去除效果
    4.2 试验装置的稳定运行效能
        4.2.1 水力负荷对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
        4.2.2 一级反应器气水比对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
        4.2.3 填料层高度对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
        4.2.4 二级反应器气水比对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
        4.2.5 二级反应器填料层高度对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优化控制
    5.1 试验装置反冲洗方式的确定
    5.2 试验装置反冲洗参数优化
        5.2.1 试验装置单独气冲参数优化
        5.2.2 试验装置气水联合反冲洗参数优化
        5.2.3 试验装置单独水冲参数优化
    5.3 反冲洗对试验装置处理效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与两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对比试验
    6.1 稳定运行处理效果对比
    6.2 经济比较
    6.3 环境效益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6)升流缺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校园污水三级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污水的深度处理技术与现状
    1.3 污水的生物处理
    1.4 曝气生物滤池的发展与现状
    1.5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1.6 升流缺氧-好氧串联生物滤池的特点
    1.7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装置与流程
    2.3 试验填料
    2.4 试验水质
    2.5 试验分析方法
第3章 缺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
    3.1 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
        3.1.1 生物膜形成过程
        3.1.2 生物挂膜方法
    3.2 活性炭生物滤池启动挂膜过程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挂膜阶段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
        3.3.2 挂膜阶段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艺参数优化及处理效能研究
    4.1 回流比对系统去除效能的影响
        4.1.1 回流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回流比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1.3 回流比对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1.4 回流比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4.1.5 不同回流比条件下氮元素间的转化
    4.2 外加碳源对系统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4.3 碳氮比对系统去除效能的影响
        4.3.1 碳氮比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碳氮比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碳氮比对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3.4 碳氮比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4.3.5 不同碳氮比条件下氮元素间的转化
    4.4 各指标沿滤料层高度的沿程变化规律
        4.4.1 DO沿滤料高度的变化规律
        4.4.2 pH沿滤料高度的变化规律
        4.4.3 COD和氨氮沿滤料高度的变化规律
        4.4.4 滤料层高度对氮元素转化规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炭生物滤池的反冲洗试验研究
    5.1 反冲洗机理
    5.2 反冲洗周期与强度的确定
    5.3 反冲洗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5.3.1 反冲洗对COD去除效能的影响
        5.3.2 反冲洗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脱氮技术
        1.2.3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1.2.4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1.3 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工艺及技术
        1.3.1 原生物处理工艺改造成A~2/O工艺并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1.3.2 在原有工艺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工艺
    1.4 国外污水处理厂升级提标改造实例
        1.4.1 美国芝加哥西南污水处理厂
        1.4.2 美国华盛顿BluePlains污水处理厂
        1.4.3 佛罗里达州orange郡东部污水处理厂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概况
    2.2 原设计规模和设计进出水水质
    2.3 原污水处理工艺构筑物及参数
        2.3.1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现状及参数
        2.3.2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现状及参数
        2.3.3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曝气生物滤池设计水温及污染物负荷
    2.4 原工艺去除效果
    2.5 原工艺存在问题分析
        2.5.1 污水厂出水水质无法达到一级A标准
        2.5.2 构筑物及设备存在问题
    2.6 小结
3 进出水水质确定及提标改造工艺方案研究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2 设计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2.1 设计进水水质的确定
        3.2.2 设计出水水质的确定
        3.2.3 污水处理程度分析
        3.2.4 污水厂原出水水质达标分析
    3.3 污水提标升级改造处理工艺方案的选择
        3.3.1 污水处理水质对工艺方案的要求
        3.3.2 生物处理工艺选择
        3.3.3 生物处理工艺的确定
        3.3.4 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
        3.3.5 化学除磷工艺的确定
        3.3.6 消毒处理工艺的选择与分析
        3.3.7 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与分析
    3.4 总体工艺流程
4 提标升级改造工艺设计
    4.1 新建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
        4.1.1 曝气生物滤池
        4.1.2 后置反硝化生物滤池
        4.1.3 加砂沉淀池
        4.1.4 紫外线消毒渠
        4.1.5 巴氏计量槽及回用水泵池
        4.1.6 加药间
        4.1.7 污泥脱水间
    4.2 改建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
        4.2.1 已建一期细格栅间(2座,更换设备)
        4.2.2 已建一期高密度沉淀池(2座,更换设备)
        4.2.3 已建一期生物滤池(2座,更换设备)
        4.2.4 已建一期污泥缓冲池(增加设备)
        4.2.5 已建污泥脱水间(更换设备)
        4.2.6 已建二期细格栅间(更换设备)
        4.2.7 已建二期高密度沉淀池(更换设备)
        4.2.8 已建二期生物滤池(更换设备)
5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
    5.1 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5.2 BOD去除效果分析
    5.3 SS去除效果分析
    5.4 TN去除效果分析
    5.5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5.6 TP去除效果分析
    5.7 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沈阳XNH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期间进出水指标数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合流制溢流污水高效生物净化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合流制溢流污水现状
        1.2.1 合流制溢流污水概况
        1.2.2 传统合流制溢流污水治理技术及弊端
    1.3 曝气生物滤池
        1.3.1 曝气生物滤池原理
        1.3.2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现状
        1.3.3 曝气生物滤池现存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BAF反应器水力行为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反应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HRT
        2.3.2 不同格数
        2.3.3 不同填料量
    2.4 小结
第3章 BAF反应器的填料比选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多孔填料
        3.2.2 测试方法
        3.2.3 反应器启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填料的物化特性
        3.3.2 填料的生物膜性能
        3.3.4 生物膜生长情况冗余分析
        3.3.5 污染物去除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BAF反应器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反应器
        4.2.2 反应器启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效能
        4.3.2 曝气生物滤池的影响因素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快速脱氮反应器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反应器
        5.2.2 反应器启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效硝化池的处理效能
        5.3.2 高效硝化池的影响因素研究
    5.4 小结
第6章 合流制溢流污水快速净化工艺的处理效能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效能
        6.3.2 高效硝化池的处理效能
        6.3.3 HRT对组合工艺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物膜工艺剩余污泥碳源与磷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污水生物膜处理工艺概述
        1.2.1 生物膜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1.2.2 生物膜处理工艺研究发展方向
    1.3 污泥碳源回收研究进展
        1.3.1 污泥碳源回收机理和研究现状
        1.3.2 污水处理工艺外加碳源研究进展
        1.3.3 影响碳源回收的因素
    1.4 污泥磷释放及回收研究进展
        1.4.1 污泥磷释放研究
        1.4.2 污泥磷回收研究
    1.5 污水处理领域数据驱动模型研究进展
        1.5.1 污水处理相关模型的研究现状
        1.5.2 基于极限梯度提升树方法的模型研究
        1.5.3 基于去噪堆叠自编码器方法的模型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膜污泥来源
    2.2 生物膜污泥碳源利用和磷回收试验
        2.2.1 序批式水解酸化试验
        2.2.2 生物膜污泥磷释放试验
        2.2.3 半连续流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试验
        2.2.4 磷回收试验
        2.2.5 污水生物膜系统的启动和运行
    2.3 分析项目和方法
        2.3.1 常规理化分析方法
        2.3.2 挥发性脂肪酸检测方法
        2.3.3 溶解性有机物检测方法
        2.3.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3.5 金属的分析测定
        2.3.6 生物膜污泥固相磷形态分析
        2.3.7 ~(31)P-核磁共振分析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9 X射线衍射分析
    2.4 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的预测模型
        2.4.1 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效能预测模型
        2.4.2 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预测模型
        2.4.3 对比模型
第3章 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工艺条件研究
    3.1 引言
    3.2 生物膜污泥特性
    3.3 搅拌对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
        3.3.1 搅拌对生物膜污泥溶胞的影响
        3.3.2 搅拌对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
        3.3.3 搅拌对挥发酸产量及组成的影响
        3.3.4 搅拌对生物膜污泥减量的影响
        3.3.5 不同搅拌条件下溶解性有机物分析
    3.4 接种物对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
        3.4.1 接种物对生物膜污泥溶胞的影响
        3.4.2 接种物对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
        3.4.3 接种物对挥发酸产量及组成的影响
        3.4.4 接种物对生物膜污泥减量的影响
        3.4.5 不同接种物条件下溶解性有机物分析
    3.5 生物膜污泥浓度对水解酸化的影响
        3.5.1 生物膜污泥浓度对污泥溶胞的影响
        3.5.2 生物膜污泥浓度对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
        3.5.3 生物膜污泥浓度对挥发酸产量及组成的影响
        3.5.4 生物膜污泥浓度对污泥减量的影响
        3.5.5 不同生物膜污泥浓度条件下溶解性有机物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膜污泥磷的释放回收研究
    4.1 引言
    4.2 生物膜污泥中磷的形态和分布
    4.3 生物膜污泥磷释放研究
        4.3.1 pH影响下的磷释放特性
        4.3.2 pH影响下的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后磷形态转化
        4.3.3 ~(31)P-NMR分析磷形态
    4.4 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液中磷回收研究
        4.4.1 钙盐沉淀法回收磷
        4.4.2 亚铁盐沉淀法回收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膜污泥碳源对污染物去除效能影响及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生物膜污泥碳源制备
    5.3 生物膜污泥碳源添加对生物膜系统的冲击
    5.4 生物膜污泥碳源添加对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5.4.1 对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NH_4~+-N去除的影响
        5.4.2 对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TN去除的影响
        5.4.3 对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5.4.4 对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TP去除的影响
    5.5 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和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预测模型
        5.5.1 不同搅拌条件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效能预测模型
        5.5.2 不同接种物条件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效能预测模型
        5.5.3 不同生物膜污泥浓度生物膜污泥水解酸化产酸效能预测模型
        5.5.4 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预测模型
        5.5.5 生物膜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预测对比模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及污染现状
        1.2.1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1.2.2 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及污染现状
        1.2.3 地下水中氮素的污染现状
        1.2.4 地下水中有机物的污染现状
        1.2.5 地下水中铁锰和氮素的危害
    1.3 铁锰和氨氮净化技术
        1.3.1 铁锰和氨氮的物化净化技术
        1.3.2 铁锰和氨氮的生物净化技术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室内生物滤池试验装置
    2.2 试验用水水质及分析检测方法
        2.2.1 试验用水
        2.2.2 水质检测分析方法
        2.2.3 氮素转化相关计算分析
        2.2.4 除锰动力学分析
    2.3 成熟滤层形貌分析
    2.4 分子生物学分析
        2.4.1 细菌DNA提取
        2.4.2 16S rRNA基因扩增
        2.4.3 16S rRNA基因文库的建立及测序
        2.4.4 测序数据处理
第3章 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的启动研究
    3.1 引言
    3.2 分步接种启动方法
    3.3 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3.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3.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3.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启动运行参数
    3.4 生物滤池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4.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4.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内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4.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污染物的去除效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滤池内氮素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生物滤池内氮素的转化途径分析
        4.2.1 总氮损失可能原因分析
        4.2.2 全程自养脱氮过程的确立
    4.3 自养脱氮过程中氮素转化量分析
        4.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 自养脱氮过程在氮素转化中占比分析
    4.4 生物滤池内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规律研究
        4.4.1 生物滤池内铁锰的主要去除区间
        4.4.2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
        4.4.3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
        4.4.4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氮素转化
        4.4.5 生物滤池内沿程DO分析
    4.5 锰和氨氮含量对生物滤池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4.5.1 运行参数及方法
        4.5.2 铁锰和氨氮的去除效果
        4.5.3 锰对氨氮转化的影响
        4.5.4 氨氮对氮素转化的影响
    4.6 锰的去除动力学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研究
    5.1 引言
    5.2 Alpha多样性分析
        5.2.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Alpha多样性分析
        5.2.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内Alpha多样性分析
        5.2.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Alpha多样性分析
    5.3 生物滤池深度方向上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5.3.1 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5.3.2 同步净化铁锰氨氮和COD_(Mn)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5.3.3 低温同步净化铁锰和氨氮生物滤池内群落结构演替分析
    5.4 生物滤池内功能微生物分布与污染物去除关系
        5.4.1 生物滤池内功能微生物分布与铁锰去除关系
        5.4.2 生物滤池内功能微生物分布与氨氮转化关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反冲洗对生物滤池中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生产性试验及相关机理研究[D]. 杨龙斌.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2]除锰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演替及环境适应机制[D]. 赵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鱼类养殖废水处理工艺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D]. 霍静. 三峡大学, 2020(06)
  • [4]基于旁流压力式生物滤池强化硝化的A2/O组合工艺脱氮效能研究[D]. 孙葳. 济南大学, 2020(01)
  • [5]两级好氧串联核桃壳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D]. 卢颖.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6]升流缺氧好氧串联活性炭生物滤池校园污水三级处理研究[D]. 罗国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7]沈阳XNH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研究及运行效果分析[D]. 左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合流制溢流污水高效生物净化技术开发[D]. 江宇勤.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生物膜工艺剩余污泥碳源与磷回收研究[D]. 师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耦合自养脱氮生物滤池同步净化地下水中铁锰和氨氮技术研究[D]. 杨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反冲洗对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