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与美育

论体育与美育

一、谈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段炼[1](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邓骄豪[2](2019)在《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岳麓区三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体育审美能力由体育审美感受力、体育审美鉴赏力及体育审美创造力组成的,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对美的领悟与评价的能力,也是从事体育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是我国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我国体育教学贯穿于学生各个学习阶段,但以体育审美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内容却未深入教师的教学实践,小学体育教学尤为缺乏。为此,本文以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教学现状为研究主题,对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审美能力培养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为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本文对体育审美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现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长沙市岳麓区三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方法,对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实践探究。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对长沙市岳麓区三所小学的学生与教师分别进行了体育审美能力相关话题的询问与交流;依调查结果,目前三所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疏于引导学生鉴赏美,其教学活动也缺乏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经对上述教学问题的探析,发现教师囿于传统的“育体”及过分重视体育技能培养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意识;且教师作为审美能力培养的主体,其自身缺乏体育审美素养,怠于自身美的塑造;另外,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教学手段有待改善。为此,本文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例如强调小学教师应由“育体”的传统观念向以审美能力为重点的心理教育培养为导向的转变,加强教师审美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体育教学的审美环境,发挥体育课程在审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目标。

尹春玲[3](2018)在《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是由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构成的统一能动主体,精神身体内涵于物质身体,并通过物质身体器官的应用得到发展。儿童身体教育是通过应用物质身体器官来发展精神身体,致力于培养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协调发展的儿童。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互相联系、互相建构,是儿童身体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时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儿童身体在儿童建构知识和参与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儿童身体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中包含丰富的儿童身体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研究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对于突出“身体”在儿童教育中的本质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当前儿童教育强调智育,割裂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的联系,培养片面发展儿童的现实问题,以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蒙台梭利生平着作及蒙台梭利相关文献中有关儿童身体教育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首先,根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系统提炼出了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儿童健康教育、儿童感官教育、儿童活动教育),具体阐述了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其次,对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进行客观评析,深入挖掘出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的价值(突出了儿童身体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价值、强调了儿童身体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探究了儿童物质身体器官的应用在精神发展中的作用),并对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现今我国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对当今儿童教育发展的启示:儿童教育要树立整全的身体观;凸显儿童身体教育的价值;建立合作、互动的师幼关系。

刘迎春[4](2018)在《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日益受到青睐。体育课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界将学习者的主体需要奉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轴心,借助美学的理论去欣赏、改造体育课程,实施体育美育教育并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及审美价值,这也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对甘肃省6所高校中300名女大学生以及5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分析探讨女大学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以及女大学生对体育美认知能力与行为等现状,从而提供实践路径。研究结果主要内容:女大学生根据个性发需要进行体育课程的选择,终极目标是塑造完美体形,培养审美能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对大学生审美、形态美、表现美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要求;教师在实施体育美育过程中对教学审美情境创设能力不足。基于此结果,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在国家课程管理与指导层面,应加大培养学生形体美和动作美的任务要求,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切实增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感。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完善制度,为美育健康发展提供各项保障;学生进行体育美育相关内容的培训学习,通过学校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课等,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审美能力,了解体育美。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人,在今后课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创设审美情境,在场地、器材及教学组织中进行渗透式教学,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及培养审美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韦雄师,李林[5](2017)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在公共体育课中培养大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体育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面向学生开设体育美学课;使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美学观念;为学生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培养体育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范崇印[6](2017)在《以美育体——谈体育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文中指出体育教学不仅具有督促学生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功能,这也是实现体育与美育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美育的渗透,应该遵循以美育体、教师引导的原则,要求教师善于用美学观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李晶辉[7](2016)在《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对美育相当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做出重要部署,会议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对美育教育做了进一步规定,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更加细化的要求,这就给体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项重要课题,即如何在体育之中挖掘审美思想,如何在体育教育领域发挥体育美育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重要的和有机的组成部分,美育和体育二者虽有各自功能,但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体育和美育联系更为紧密,体育对美育的要求更为迫切。与其他教育过程一样,体育美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美育和体育结合以及体育美育的实施研究,虽然在当今国内研究中逐渐成为了体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一些具体的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体育美育的实践实施方面呈明显的滞后状态。当今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物的依赖”(马克思语)使得几乎一切事物都被染上了“物”的色彩。“物质化”虽是当今人和社会发展“题中应有之意”,但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功利性”很容易将人培养成为“物化”的人。审美的自由性决定了美育过程及其结果的非功利性,而体育又是美育的一种令人畅快的、易被人接受的表达形式,某种程度上体育是培育人们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的最佳阵地。体育美育的理论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传承和创新体育文化,以及进一步拓展美育功能和价值,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挖掘体育美育功能,丰富体育美育内容,找寻体育美育方法手段,对于克服当今人的物质化倾向,以及培养社会所需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以高校体育美育形势与对策为重点研究对象,选取了吉林省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的七所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做访谈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的现状和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证。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之中缺少美育内容、美育方法和手段,这与我国传统思维模式相关,与当前我国教育模式的特征相关,同时也与对体育的认知相关;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中,应当适当区分和增加各体育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专门的体育美育课程的设定,对现有体育课程具体项目中美育成分的挖掘,并通过动作示范方法、知识传授方法、语言提示方法、录像挂图方法、重复巩固方法,以及游戏方法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提高美育效果;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普遍缺少美育的评价内容和方法,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中“技术评定”的改造与完善,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增强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

王勇[8](2014)在《学校体育中之美育》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体育教学更侧重于某项体育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几乎不曾注意体育教育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现阶段学校美育的严重缺失,使体育教学中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我们应该把传统体育教学重在强身向现代体育教学重在美心的人才教育目标转移,使体育丰富的内涵及运动性和学生的美育要素相结合,增强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和审美素养,满足青年学生追求美的心理特征及精神需求,同时提高生命的质量。

陈尚宾[9](2013)在《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的统一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连云港地区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和体育美感教学的现状;通过教学实验,尝试探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与体育美感该如何统一到具体的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尝试对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美感教学相统一的体育教学发展提出一些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法;5.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研究的主要结果,1.调查显示67%的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没有了解;20%的教师对职业实用性体育了解很少。2.调查显示,89%的学生对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表示支持;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表示支持的教师86%.3.被调查学生中有73.7%的人不支持体育美感教学实施;而86%的教师表示支持。4.经过13周的教学实验后,各实验组合对照组所测量的各项指标均较实验前有明显提升。5.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和美感体育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统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在实现教学功能和提高教学效率上是互相促进和相辅相成的。结论:1.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尚未全面启动和深入,但已具备一定条件。2.连云港市中职体育美感教学认可程度尚有认知提升的空间和推广实施的余地。3连云港市职中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与体育美感教学交融统一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以及体育知识学习完善。4.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的统一性研究有助于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5.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的统一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颜非非[10](2013)在《高校体育进行审美化教学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文献资料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审美化教学进行探讨,设计出合理的太极拳课程审美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武术教学课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审美化教学实践研究,并对大学生实验前后的审美主体活动因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审美需求、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审美心境、审美理想都比实验前有显着提高,审美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为高校体育进行审美化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二、谈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1.2 研究问题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课程
        1.4.2 幼小衔接
        1.4.3 课程体系
        1.4.4 适宜性游戏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2.1.5 小结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2.2.11 小结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2.4.4 小结
    2.5 研究评述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4.2.1 特异性
        4.2.2 系统性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4.4.1 设计思路
        4.4.2 设计模式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5.2.1 基本课程目标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5.3.1 数量结构
        5.3.2 内容结构
        5.3.3 组织结构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5.4.1 基本规律
        5.4.2 逻辑演变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5.5.2 游戏分类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5.5.5 课程大纲创编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6.2.4 分组分队原则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6.3.1 课前设计准备
        6.3.2 课程实施阶段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8.1 课程实施方法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8.2.1 实验方案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岳麓区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小学生体育审美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审美教育的要求..
        三、本人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审美能力
        二、体育审美能力
        三、体育教学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审美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体育审美能力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的评价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调查法
第二章 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的目的
        二、样本的选取
        三、问卷的设计
        四、访谈的设计
    第二节 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审美感受力未获重视
        二、学生审美鉴赏力未受引导
        三、学生审美创造力未被激发
    第三节 教师体育审美能力教学的基本情况
        一、教师对体育审美能力的认知较低
        二、教师在教学中未培养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
        三、教师所处的体育教学环境较差
    第四节 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对学生感受美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疏忽对学生鉴赏美能力的引导
        三、教师未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第三章 影响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缺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
        一、教师认为体育就是“育体”
        二、教师认为体育就是技能训练
    第二节 教师缺乏体育审美素养
        一、体育教师审美教育培养的缺失
        二、体育教师欠缺培养自身审美素养的意识
    第三节 教师缺乏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能力
        一、体育教学活动方式单一
        二、体育教学手段单调
第四章 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一节 转变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
        一、由注重“育体”向兼顾“育体”与审美能力培养转变
        二、由注重技能传授向兼顾技能传授与审美能力培养转变
    第二节 提升教师的体育审美素养
        一、加强教师体育审美理论的学习
        二、注重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
    第三节 提高教师体育审美教学能力
        一、深化教师实践中的探索
        二、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第四节 优化体育教学的审美环境
        一、加强体育教学的“软环境”建设
        二、完善体育教学的“硬环境”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3)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蒙台梭利思想的相关研究
        二、身体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我国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
        二、身体
        三、身体教育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结构划分
    第一节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以遵循自然为规律原则
        二、以身心健全为目标引领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
        二、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第三节 儿童身体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儿童健康教育:感官教育与活动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儿童感官教育:健康教育与活动教育的联结纽带
        三、儿童活动教育:健康教育与感官教育的高级实现
第三章 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儿童健康教育:以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为价值取向
        一、身体健康:健康教育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关键
        三、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教育的最高实现
    第二节 儿童感官教育:以智慧形成为核心目标
        一、反复练习:发展感觉能力
        二、感官刺激:发展认知能力
        三、创意建构:发展创造能力
    第三节 儿童活动教育:以精神发展为价值追求
        一、劳动:激发自然潜能
        二、创作:促进理智发展
        三、合作:提升道德情感
第四章 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儿童健康教育:间接引导和直接运动为双重路径
        一、环境、膳食和健康检查保障身心健康
        二、习惯教育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体操训练和体育活动促使动作协调
    第二节 儿童感官教育:教具操作为基本载体
        一、视觉教育:直接操作,分辨物体物理特性
        二、触觉教育:触摸训练,识别物体质感、轻重、温觉
        三、听觉教育:声音听辨,识别声音音色、强弱
        四、味觉和嗅觉教育:口鼻尝试,感觉气味与味道
    第三节 儿童活动教育:情境体验为参与方式
        一、农事劳动:沉浸自然、感受自然力量
        二、手工创作:提升审美情趣与灵感
第五章 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评析
    第一节 贡献与缺陷:儿童身体教育思想评价
        一、思想的贡献:突出身体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价值
        二、思想的缺陷:孤立地刺激感官、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第二节 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整全的身体观
        二、凸显儿童身体教育的价值
        三、建立合作互动的师幼关系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实施体育美育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性要求
        1.1.2 体育是身体的表演和美的化身
        1.1.3 女大学生具有追求体育美的现实需求
        1.1.4 体育美育教育是实践体育美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1.2.2 关于体育美育教育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释义
        1.4.1 体育美
        1.4.2 价值取向
        1.4.3 体育美育
        1.4.4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比较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3.1.1 女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分析
        3.1.2 女大学生对体育的功能与价值认知程度
        3.1.3 影响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因素
        3.1.4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与路径分析
    3.2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认知能力与行为调查分析
        3.2.1 女大学生对体育美的动机与行为分析
        3.2.2 女大学生对体育美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3.2.3 女大学生对体育美的欣赏及身体健美的标准
        3.2.4 体育课程对女大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3.2.5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体育审美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3.3 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美育实施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3.3.1 教师对高校学生审美教育认知现状的满意程度
        3.3.2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的基本情况分析
        3.3.3 体育美育教育对运动技术以及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3.4 影响体育美育因素分析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附录B 附件
    附件1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专家教师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2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学生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3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专家教师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附件4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学生咨询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附件5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件6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5)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3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3.1 美育体、体美共育原则
    3.2 教师先导原则
4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
    4.1 增设体育美学课程
    4.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美学观
    4.3 营造美的教学气氛
    4.4 培养体育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5 结语

(6)以美育体——谈体育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项目中的姿势美
2 体育项目中的智慧美
3 体育项目中团结美
4 小结

(7)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价值
        1.2.1 研究的学术价值
        1.2.2 研究的现实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实施现状
        3.1.1 课程设置中的美育内容
        3.1.2 教师对体育美育的基本认识
        3.1.3 教师对体育美育功能的认识
        3.1.4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中美育实践必要性的态度
        3.1.5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实施美育的情况
        3.1.6 体育教育中美育实施的方法手段情况
        3.1.7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美育的感受情况
    3.2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2.1 学校对体育美育的实施重视不够
        3.2.2 教师对体育美育的相关知识掌握欠佳
        3.2.3 教学内容之中只重视“三基”教学而忽视了美育的实施
        3.2.4 体育美育方法手段的单一限制了美育的实施效果
        3.2.5 体育教学中关于美育的评价方式欠缺
    3.3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的实施对策
        3.3.1 挖掘体育中的美育内容
        3.3.2 加强体育教师体育美学及美育知识的掌握
        3.3.3 科学设置体育美育课程及其内容
        3.3.4 合理运用美育方法和手段
        3.3.5 设计体育美育的评价内容
4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学校体育中之美育(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与美育
    1.1 体育中的美育
    1.2 美育中的体育
2 体育和美育的融合
    2.1 为何要实现体育和美育的融合
    2.2 如何实现体育教学中体育与美育的融合
    2.3 体育与美育融合的好处
3 结 语

(9)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的统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职业实用性体育研究综述
        1.2.2 体育美感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开展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中职学校师生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认识情况
        3.1.2 中职学校师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实施必要性观点分析
        3.1.3 连云港市中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实施情况
        3.1.4 可能制约连云港市中职学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因素分析
    3.2 连云港市中职校体育美感教学开展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中职师生对体育美感教学的认识
        3.2.2 体育美感教学实施情况
    3.3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体育美感教学及相关对比实验分析
        3.3.1 各个实验组教学实验干预前后所测指标的纵向比较
        3.3.2 各个实验组教学实验干预后所测指标的横向比较
    3.4 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的统一性分析
        3.4.1 从教育和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理念看,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3.4.2 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在实现教学功能和提高教学效率上是互相促进和相辅相成的
        3.4.3 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的诸多不同
        3.4.4 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的统一性实施路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尚未全面启动和深入,但已具备一定条件
        4.1.2 连云港市中职校体育美感教学认可程度尚有提升空间和推广实施的余地
        4.1.3 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与体育美感教学交融统一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以及体育知识学习完善
        4.1.4 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的统一性研究有助于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4.1.5 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的统一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4.2 建议
        4.2.1 总体规划,有计划推进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实施
        4.2.2 体育教师应该努力促进个人素质提升
        4.2.3 学生应该主动了解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校体育进行审美化教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查法。
        1.2.2 实验论证法。
        1.2.3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审美化教学对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影响
    2.2 审美化教学对大学生审美经验的影响
    2.3 审美化教学对大学生审美态度的影响
    2.4 审美化教学对大学生审美心境的影响
    2.5 审美化教学对大学生审美理想的影响
3 结 论

四、谈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小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长沙市岳麓区三所小学为例[D]. 邓骄豪.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教育思想研究[D]. 尹春玲. 天津大学, 2018(06)
  • [4]甘肃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美的价值取向研究[D]. 刘迎春. 兰州理工大学, 2018(10)
  • [5]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学生体育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J]. 韦雄师,李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06)
  • [6]以美育体——谈体育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 范崇印. 时代教育, 2017(06)
  • [7]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晶辉. 吉林体育学院, 2016(02)
  • [8]学校体育中之美育[J]. 王勇. 运动, 2014(14)
  • [9]连云港市中职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体育美感教学的统一性研究[D]. 陈尚宾. 苏州大学, 2013(01)
  • [10]高校体育进行审美化教学的实证研究[J]. 颜非非. 浙江体育科学, 2013(02)

标签:;  ;  ;  ;  ;  

论体育与美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