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一、针刺对脑缺血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班维固,滕秀英,齐辉[1](2021)在《针灸疗法调控microRNA在基础实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近年来针灸调控micro RNA(mi RNA)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针灸可通过调控mi RNA表达,借助传导通路的作用,干预脑缺血再灌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膝骨关节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炎症性疾病、睡眠剥夺、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mi RNA表达数量越多,针灸可调控途径越广泛;针灸能通过多途径及综合靶向治疗发挥其作用机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调控mi RNA表达与经络密切相关,经络可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mi RNA基因通路可能作用于经络,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根据针灸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mi RNA基因表达上调与下调与其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宋扬扬[2](2021)在《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在脑梗死模型大鼠中明确针刺提高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并探讨针刺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的机制。(2)在临床验证和观察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以期为广大脑梗死患者赢得更多的救治机会,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这一难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一、实验研究: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予rt-PA静脉溶栓;针刺+4.5h溶栓组在4.5h 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立刻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针刺干预,留针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假手术组、模型组在脑梗死模型成功后的4.5h注射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模型组和4.5h溶栓组只给予相同的固定。观察针刺对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EB含量和脑含水量百分比的影响。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采采用和实验一相同的模型、分组及干预方法,用Western blot检测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RhoA、ROCK2、MLC)及BBB结构相关蛋白(Claudin5、ZO-1、Occludin)的表达,用 Real-time PCR 检测 RhoA、ROCK2 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ZO-1、Claudin5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二、临床观察:将脑梗死予rt-PA静脉溶栓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予4.5h溶栓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rt-PA静脉溶栓之后立刻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7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sICH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sICH相关指标(TC、LDL-C、MPV、PL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RP),依从性。结果:一、实验研究1.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1)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2)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减小(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减小(P<0.05)。(3)BBB通透性: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EB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EB含量降低(P<0.01)。(4)脑含水量百分比: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和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百分比降低(P<0.05)。(5)脑出血性转化: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2.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1)RhoA/ROCK信号通路指标: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RhoA、ROCK2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LC蛋白表达降低(P<0.01)。(2)MMP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升高(P<0.05),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1)。(3)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 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P<0.05,P<0.01),针刺+4.5h溶栓组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5,P<0.01)。与 4.5h 溶栓组相比,针刺+4.5h 溶栓组 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二、临床观察1.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8.5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sICH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sICH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LDL-C水平、MPV和CRP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二聚体、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依从性的比较两组均完成临床观察,依从性均为100%(P>0.05)。结论:1.针刺可改善脑梗死大鼠溶栓后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减轻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和减少HT的发生,达到提高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效应。2.针刺可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途径、有效保护BBB,以提高脑梗死大鼠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3.针刺及时介入可提高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降低sICH的发生率,提高溶栓安全性。为临床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浦延鹏[3](2021)在《基于Wnt3a/β-catenin/LEF1信号通路探讨眼针促MCAO/R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眼针对MCAO/R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保护作用机制。观察眼针干预后,对MCAO/R大鼠脑组织尼氏体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探究眼针能否通过促进尼氏体恢复,促进血管新生,增加Wnt3a、β-catenin、LEF1及HIF-1α因子的表达,以减轻脑损伤,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希望能够通过此研究为临床眼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选用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blank)、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眼针组(eye acupuncture)、针刺组(acupuncture),每组12只,遵照《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科技部2006年颁布)中动物的使用及伦理学规定。2模型制备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R模型,具体方法见正文。3干预方法空白组,不进行干预;假手术组,在行手术后,不再做其他干预措施;模型组,造模成功后,不再做其他干预措施。针刺组,造模成功后,用13mm的毫针,分别取大鼠的百会穴和曲鬓穴,平刺,进针大约3mm,透过真皮达皮下组织,然后开始计时,在10min时和20min时,各刮针柄5下,共留针20min;眼针组,在造模成功后,选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和肾区进行眼针针刺治疗,主要采用平刺法,深度透过真皮,留针20min。两组针刺皆在脑缺血再灌注一小时后开始,每隔8h针刺一次,在各时间节点前30min,行最后一次针刺治疗,对3h,24h及72h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评测,取材检测。4指标检测及方法造模前、后及治疗前、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应用Longa评分法、Bederson评分法及前肢踩空试验三种方法,对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测,应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的情况,采用尼氏体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的变化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缺血区大脑皮层CD34+的阳性表达变化,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VEGFA的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域中HIF-1α因子,及Wnt3a/β-catenin/LEF1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加减标准差为统计量(x±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总体比较,有差异的采用最小显着差异法(LSD)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TTC染色法评价大鼠脑梗死结果显示,空白和假手术组的脑组织呈红色,无明显梗死灶,而模型组则有明显的苍白色梗死灶。2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Longa评分和Bederson评分结果显示,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的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眼针组评分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前肢踩空试验评分变化在3h和24h时间点时,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的评分改变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72h时间点时,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的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眼针组评分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大鼠尼氏体染色结果尼氏体染色结果显示,在3h和24h时间点时,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尼氏体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的尼氏体明显增多(P<0.05),与针刺组比较,眼针组尼氏体增加较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72h时间点时,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尼氏体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的尼氏体明显增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和假手术组,眼针组和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D34+的表达在3h时,各组之间CD34+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24h和72h时,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D34+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CD34+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眼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VEGFA的表达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VEGFA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VEGFA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且在24h时,眼针组与针刺组比较,眼针组的表达明显较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3h和72h时眼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域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Wnt3a,β-catenin,LEF1以及HIF-1α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Wnt3a,β-catenin,LEF1以及HIF-1α的表达也明显增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眼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在3h时,β-catenin,LEF1的表达明显较多,Wnt3a的表达较低(P<0.05),而HIF-1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24h时,Wnt3a,β-catenin的表达明显较多(P<0.05),而LEF1和HIF-1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72h时,Wnt3a,HIF-1α的表达明显较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β-catenin和LEF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8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相关因子的表达与空白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Wnt3a,β-catenin,LEF1以及HIF-1α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针刺组Wnt3a,β-catenin,LEF1以及HIF-1α的表达也明显增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眼针组与针刺组比较,在3h时,Wnt3a,β-catenin,LEF1及HIF-1α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24h时,β-catenin及HIF-1α的表达明显较多(P<0.05),Wnt3a及LEF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2h时,Wnt3a的表达明显较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β-catenin,LEF1和HIF-1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眼针可以改善MCAO/R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元的损伤,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且疗效好于针刺组。2.眼针可以促进MCAO/R大鼠血清VEGFA的增多,从而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脑损伤。3.眼针可以增加MCAO/R大鼠HIF-1α因子及经典Wnt信号传导通路中Wnt3a,β-catenin,LEF1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可能是眼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之一。

田冰钰[4](2021)在《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Cx43、P-Cx43、PKC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探讨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和缺血区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善情况、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中缝隙连接通讯的调节作用,为针康法的临床应用及脑缺血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理论支持。方法:采用120只雄性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再将每组按3d、7d等分为2个亚组(n=12)。后四组通过改良的血管内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模拟永久性脑缺血,假手术组的造模过程不包括插入线栓。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治疗,针刺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针法治疗,康复治疗组采用跑台运动训练治疗,针康治疗组同时采用两种治疗方式治疗。分别在治疗后2个预设时间点利用mNSS和Zea-longa对大鼠评分;评分后立即断头取材,HE染色观察电镜下的缺血区脑组织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和分析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中Cx43、P-Cx43和PKC的表达变化。结果:1.mNSS评分、Zea-longa评分:术后3d,7d,各组的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分数增高(P<0.05);术后3d,针康组与模型组相比,分数下降(P<0.05);针刺组、康复组与模型组相比,评分均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d,各治疗组的评分与模型组相比,分数减少(P<0.05)且针康治疗组的评分与针刺治疗组、康复治疗组相比,分数减少(P<0.05)。2.HE染色:术后3d、7d,针刺组、康复组脑组织的胞核胞质结构较为清晰,神经细胞较模型组增加,核固缩程度变小,细胞质轻微水肿,间隙变小,炎性细胞与胶质细胞数量也明显减少。术后3d、7d,针康组神经细胞较假手术组减少,但相比于模型组、针刺组与康复组明显增加,胞核结构比较完整,胞质及微血管水肿程度降低,细胞间间隙基本恢复正常。3.脑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术后3d、7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脑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上调(P<0.05);术后3d,针康治疗组及康复组中,大鼠脑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中Cx43蛋白表达量也低于模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d,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Cx43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且在两个时间点,针康组分别与针刺组、康复组相比,大鼠脑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4.脑组织中P-Cx43、PKC蛋白表达:术后3d、7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脑组织中P-Cx43、PKC蛋白表达下降明显(P<0.05);术后3d,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P-Cx4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PK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7d,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P-Cx43、PK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2个时间点,针康组分别与针刺组、康复组相比,大鼠脑组织中P-Cx43、PK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1.针康法治疗能降低脑缺血大鼠mNSS评分和Zea-longa评分,减轻大鼠左侧肢体运动不利的症状。2.针康法治疗可以减少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上调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P-Cx43蛋白、PKC蛋白的表达,抑制缝隙连接通讯功能,加快缺血损伤后的脑组织修复。

张继瑶[5](2021)在《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实验一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h、1d、3d、7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并统计和记录大鼠再灌注7 d内的存活率;再灌注7 d,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应用高通量16S rDNA V3-V4区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3.存活率: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存活率(46.15%)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存活率(80.00%)显着升高(P<0.05)。4.TTC染色: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显着缩小(P<0.05)。5.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6.16S rDNA V3-V4 区测序:从门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科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双歧杆菌科(Bifidobaceartacei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从属水平上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ClostridaceaeClo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盲肠内容物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P<0.05),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和柔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科水平上,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属水平上,Clostridiaceae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盲肠内容物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TM7、柔壁菌门(Tenericutes)、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肠杆 菌科(Enter obacteriaceae)、Clostridiaceae Clostridium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上调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减轻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缩小脑梗死体积,降低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实验二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2只。电针预处理组给予2周的百会穴和足三里穴电针预处理,其余两组仅给予同等条件的抓取。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7 d,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及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IL-17A、IL-23、IL-10、TGF-βl的含量,分析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表达与m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中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2.IL-17A、IL-10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IL-10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3.RORγt、Foxp3蛋白表达: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Foxp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4.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5.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再灌注7d,缺血侧皮层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电针干预下,缺血侧皮层RORγt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正相关(P<0.05),Foxp3蛋白的表达与mNS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内IL-17A表达,上调IL-10表达,降低外周IL-17A、IL-23含量,升高IL-10、TGF-β1含量,减轻脑缺血后肠道-中枢炎症损伤;2.电针预处理可下调缺血侧皮层、脾脏和胸腺组织内RORγt表达、上调Foxp3表达,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发挥脑-肠保护作用。实验三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菌群剔除及菌群移植(电针预处理2周后菌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ABX+模型组,每组12只。整个实验过程中,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无菌饮水;ABX-Pre+模型+FMT组、ABX-Pre+模型+PBS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给予无菌饮水;ABX+模型组在造模前给予2周的抗生素饮水,模型制备后继续给予抗生素饮水。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缺血侧脑血流变化,缺血2 h后拔出鱼线恢复再灌注。再灌注12 h、1d、3d、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大小鼠抓力测定仪对大鼠的前肢抓握力量进行测定;再灌注7 d,应用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测定大鼠腹主动脉血清 IL-17A、IL-23、IL-10、TGF-β1 的含量。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降低(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着升高(P<0.05)。2.前肢抓握力量测试:再灌注12 h、1d、3d、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显着降低(P<0.05)。3.HE染色: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4.免疫组化:再灌注7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层IL-17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IL-10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5)。5.血清Elisa:再灌注7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炎性因子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ABX-Pre+模型+FMT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减少,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ABX-Pre+模型+PBS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与ABX-Pre+模型+PBS组比较,ABX+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内促炎因子IL-17A、IL-23的含量显着增加,抗炎因子IL-10、TGF-β1的含量显着减少(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通过肠道菌群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皮层和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及肠道-中枢炎症损伤,改善神经行为学功能。

李广大[6](2021)在《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醒脑开窍”电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Cerebral Stroke,ICS)模型大鼠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标记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阻滞剂组(电针联合阻滞剂),每组12只,采用差额补充的方法保证每组实验例数。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并加以改良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后参照Zea Longa神经功能评分法,模型达到1-3分符合纳入标准。(2)干预方法1.电针干预参照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开创的“醒脑开窍”针法,电针组予以针刺“百会”、“水沟”、双侧“三阴交”、双侧“内关”穴,将同侧“内关”、“三阴交”连接同一电极,施以疏密波,2 Hz/100 Hz,2~4 V,留针30 min。第一次电针在术后2 h内进行,其后每天上午以同样的操作方法进行一次,连续7 d。2.xav939阻滞剂组大鼠在造模前,将Wnt/β-catenin通路阻滞剂xav-9390.1mg/kg侧脑室注射。(3)神经功能的评定1.Zea Longa评分在造模后第7天,将各组大鼠依据Zea 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0分:正常神经功能,无缺损成分;1分:梗死灶对侧(右侧)前肢不能正常屈伸,无明显其他不正常;2分:爬行时右侧转圈;3分:行走困难、向右侧倾倒;4分:无法爬行或昏迷。2.坠落潜伏期测试不同组别大鼠在造模后第7d,采用滚筒运动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坠落潜伏期;(4)脑梗死体积评定9.4T MRI活体机制下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化;(5)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1.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NVU相关成分(VEGF、GFAP、Neu N),Wnt/β-catenin通路相关成分(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的表达;2.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NVU相关成分(VEGF、GFAP、Neu N),Wnt/β-catenin通路相关成分(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的蛋白表达量;3.RT-qPCR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NVU相关成分(VEGF、GFAP、Neu N)mRNA,Wnt/β-catenin通路相关成分(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神经功能评定1.Zea Longa评分对照组大鼠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行为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阻滞剂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减少(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1)。2.坠落潜伏期测试对照组大鼠,能持续地在倾斜旋转的滚筒内维持平衡和运动节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坠落潜伏时间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与电针组大鼠坠落潜伏时间增加(P<0.01,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坠落潜伏时间显着增加(P<0.01)。(2)活体脑梗死体积检测(9.4T MRI)对照组大鼠未出现脑梗死。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阻滞剂组、电针组大鼠均出现脑梗死。和模型组对比,阻滞剂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1);与阻滞剂比较,电针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3)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区脑组织NVU相关成分(VEGF、GFAP、Neu N),Wnt/β-catenin通路相关成分(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的相对表达量各组大鼠于干预7d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GFAP阳性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GFAP阳性表达升高(P>0.05,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GFAP阳性表达显着增加(P<0.01,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Neu N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Neu N阳性表达增加(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Neu N阳性表达显着增加(P<0.01)。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Wnt3a、β-catenin表达量显着上升(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Wnt3、β-catenin表达量增加(P>0.05,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Wnt3、β-catenin表达量增加(P<0.01,P<0.01)。和对照组对比,模型组GSK-3β、Axin2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GSK-3β、Axin2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GSK-3β、Axin2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1)。(4)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NVU相关成分(VEGF、GFAP、Neu N),Wnt/β-catenin通路相关成分(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的蛋白表达各组大鼠于干预7d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GFAP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GFAP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P<0.05);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GF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P<0.01)。对照组对比,模型组Neu N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Neu N阳性表达增加(P>0.05);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Neu N阳性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Wnt3、β-catenin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Wnt3、β-catenin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Wnt3、β-catenin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K-3β、Axin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GSK-3β、Axin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GSK-3β、Axin2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P<0.01)。(5)RT-q PCR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NVU相关成分(VEGF、GFAP、Neu N)mRNA,Wnt/β-catenin通路相关成分(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mRNA的相对表达量各组大鼠于干预7d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 mRNA、GFAP mRNA相对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 mRNA、GFAP mRNA相对表达显着升高(P<0.05,P<0.01);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缺血脑组织区域VEGF mRNA、GFAP mRNA相对表达显着增加(P<0.01,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eu N mRNA相对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Neu N mRNA相对表达增加(P<0.05);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Neu N mRNA相对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Wnt3a mRNA、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显着增加(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Wnt3a mRNA、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增加(P<0.05,P<0.05);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Wnt3a mRNA、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增加(P<0.01,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SK-3βmRNA、Axin2 mRNA相对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阻滞剂组GSK-3βmRNA、Axin2 mRNA相对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5);与阻滞剂组比较,电针组GSK-3βmRNA、Axin2 mRNA相对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1)。结论:1.“醒脑开窍”电针法可以有效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和功能重建。2.“醒脑开窍”电针法可以促进MCAO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且电针对于神经血管单元的调控作用部分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

胡冠宇[7](2021)在《“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治神调形”中医理论,探讨头针疗法通过对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和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促进对缺血性PSS大鼠受损脑组织细胞修复和细胞保护作用,进而改善缺血性PSS症状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实验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确立和验证采用文献检索和文献计量学统计的方式,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以及Pubmed等主要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统计中风后肢体痉挛及相关疾病研究的动物实验中造模方法出现的频数,并根据实验中头针干预条件的情况确定恰当的缺血性PSS模型的造模方法。将60只Sprague Dawley大鼠(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对模型组大鼠进行已确立的造模方案造模。造模后于1d、3d、7d、14d记录各组大鼠的死亡只数、痉挛发生只数、改良Ashworth(MAS)评分。2.实验二:缺血性PSS动物研究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将1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实验组100只,对实验组大鼠进行PSS模型建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平均分到模型组、头针A组(200r/min,3min)、头针B组(200r/min,1min)、头针C组(100r/min,3min)、头针D组(100r/min,1min),给予相应的治疗7天,并于第7d观察记录Zea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3.实验三: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以缺血性PSS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20只,实验组40只。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缺血性PSS模型建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到模型组和头针组,给予相应的治疗7天,并每2日观察记录Zealonga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平衡木行走实验评分等动物行为学数据。4.实验四: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恢复的影响7d后对大鼠脑皮质组织进行取材,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观察缺血性PSS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变化,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缺血损伤病变部位的病理改变及神经元细胞和尼氏小体的变化,采用FITC-葡聚糖脑血管灌注的方法观察脑组织血管状态变化。5.实验五: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对缺血性PSS大鼠损伤的脑皮质运动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检测脑皮质中的BDNF、TrkB、CREB、p-CREB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6.实验六: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对缺血性PSS大鼠损伤的脑皮质运动区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PCR检测脑皮质中的PI3K、Akt、p-Akt、GSK-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实验一:缺血性PSS大鼠模型验证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发表数量为25例,其中中文18篇、英文7篇。所出现的造模方法主要包括:线栓法MCAO(包括再灌注)、线栓MCAO+内囊注射NMDA法、光栓法三种。其中线栓法MCAO在卒中后肢体痉挛动物研究中应用概率最大(60%),其次为线栓MCAO+内囊注射NMDA法(32%),最后为光栓法(8%)。并且考虑后两者均会造成颅损,因此初步确定线栓法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为造模方法。对模型组大鼠进行线栓法MCAO造模,造模后,模型组存活15只,造模过程中死亡5只。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14d内均无死亡、痉挛状态出现,且MAS评级为0级。与空白对照组,1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1例,痉挛状态出现3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3例,痉挛状态出现8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7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4例,痉挛状态出现10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14d时模型组大鼠死亡7例,痉挛状态出现6例,MAS评分平均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线栓法MCAO可以作为本研究中的动物造模方法。2.实验二:缺血性PSS动物研究中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头针干预7d时,头针B组相较头针A、C、D组Zealonga评分与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1d组相比,头针B组7d后Zealonga评分与改良Ashworth评分显着性(P>0.05)。因此最终选择200r/min,1min为头针的行针方案。3.实验三: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Zealonga评分上升,平衡木行走评分下降,说明运动神经功能下降,改良Ashworth评分上升,说明肢体痉挛程度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Zealonga评分下降,平衡木行走评分上升,说明经头针治疗后运动神经功能提升,改良Ashworth评分下降,说明肢体痉挛程度减小(P<0.05)。4.实验四: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脑组织缺血性梗死灶占比显着性增高(P<0.05),有明显液化性坏死区域,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且排列不规整。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缺血性PSS模型大鼠脑组织缺血性梗死灶占比显着性减小(P<0.05),无明显病理改变,细胞数量增多,神经元数量及形态正常。5.实验五: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相较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脑皮质运动区组织中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达下降(P<0.05),BDNF、TrkB、CREB 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BDNF、TrkB、CREB、p-CREB蛋白表达及BDNF、TrkB、CREB相关mRNA的表达上升(P<0.05)。6.实验六: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相较于假手术组大鼠患侧脑皮质运动区组织中PI3K、Akt、p-Akt、p-GSK-3β表达降低(P<0.05),GSK-3β表达增高(P<0.05),PI3K、Akt mRNA的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针组大鼠PI3K、Akt、p-Akt、p-GSK-3β表达升高(P<0.05),GSK-3β表达降低(P<0.05),PI3K、Akt mRNA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及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对脑组织中神经、血管等组织细胞的修复与保护作用,促进损伤的神经与血管网络的改善,进而改善缺血性PSS大鼠的痉挛状态,起到所提出中医康复理论中的‘治神调形’作用”的科学假说,从动物行为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说明了头针具有改善PSS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肌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的效用,证明了头针疗法通过调节头部治疗区具有“调形”的治疗作用。2.从组织学层面说明了头针能有效减小缺血性PSS模型大鼠缺血梗死灶的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状态,促进上运动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数量上的恢复,以及脑血管状态的恢复。结合行为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头针能通过对病机中提出的“脑损”的治疗,能起到“调形”,也就是促进行为学改善的功效。3.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证明了头针能有效提高BDNF、TrkB、CREB等蛋白的表达,上调BDNF/TrkB/CREB信号通路,从而促进BNDF自分泌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BDNF对脑组织细胞的修复作用和细胞保护作用,结合行为学和病理组织学的结论,头针对这一信号通路的影响证明了头针“治神”能改善“髓虚”,进而起到“调形”的功效。4.证明了头针能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并可能通过激活该信号通路促进GSK-3β的磷酸化,抑制GSK-3β的促凋亡作用,从而对脑组织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结合上述实验结论,头针可能通过上调BDNF与TrkB的表达,进一步激活的下游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起到了对“脑损”组织的治疗作用,即“治神”,进而促进了行为学的恢复,即“调形”,从这一角度阐释了“治神”与“调形”的关系。

刘慧慧[8](2021)在《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针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VCI大鼠脑组织抗氧化物质的影响,分析针刺是否可以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对VCI大鼠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为针刺治疗VC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针刺对VCI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形态学的影响选取雄性SD大鼠8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项针组、头针+项针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动脉,模型组制备VCI大鼠模型,头针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项针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基础上给予项针作为干预手段,头针+项针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基础上给予头针+项针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作为行为学检测指标;采用HE染色分析其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针刺对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项针组、头针+项针组。假手术组仅暴露颈动脉;模型组制备大鼠VCI模型;头针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项针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基础上给予项针治疗,头针+项针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基础上给予头针+项针治疗;Elsia法检测大鼠MDA、GSH、SOD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 CytC、cleaved Caspase-3、Bax、Bcl-2、Nrf2、HO-1 与 NQO1 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Nrf2mRNA、HO-1 mRNA和NQO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水迷宫实验评分比较:模型组逃避次数、潜伏期与假手术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造模成功;针刺组逃避次数、潜伏期中与模型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针刺组中头针+项针组逃避次数、潜伏期与其他针刺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头针组与逃避次数、潜伏期中与项针组相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形态规则,排列致密整齐,分布均匀,细胞核大而规则,无明显的神经元丢失现象;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层次较差,形态不规则,排列疏松紊乱,细胞间质水肿,细胞核固缩深染,神经元与周围组织间隙增大变宽,神经元丢失明显;头针组和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结构欠佳,排列不规则,细胞间质水肿,细胞核固缩,深染程度低,神经元与周围组织间隙变小,神经元丢失;头针+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结构相对完整,排列比较均匀,细胞间质水肿明显减轻,细胞核固缩减少,深染程度降低,神经元与周围组织间隙变小,神经元少量丢失。3.Elsia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DA表达明显增加(P<0.01),GSH、SOD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DA表达减少(P<0.01),GSH、SOD表达明显增加(P<0.01);针刺组中头针+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DA表达减少,GSH、SOD表达明显增加,与其他针刺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与头针组相比,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各物质表达量相近,无明显差异(P>0.05)。4.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ytC、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明显增加(P<0.01),Bcl-2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ytC、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明显减少(P<0.01),Bcl-2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头针组、项针组相比,头针+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ytC、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减少(P<0.01),Bcl-2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头针组相比,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各物质表达量相近,无明显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f2、HO-1与NQO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f2、H0-1与NQ01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头针组、项针组相比,头针+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f2、HO-1与NQO1表达增多(P<0.01);与头针组相比,项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rf2、HO-1与NQO1表达量相近,二者无明显差别(P>0.05)。5.RT-PCR检测结果:模型组、针刺组大鼠Nrf2mRNA、HO-1mRNA、NQO1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针刺组大鼠Nrf2mRNA、HO-1mRNA、NQO1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头针+项针组大鼠Nrf2mRNA、HO-1mRNA、NQO1mRNA表达较其他针刺组明显增多(P<0.01);项针组大鼠 Nrf2mRNA、HO-1mRNA、NQO1mRNA 表达量与头针组相近,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针刺能够改善VCI大鼠认知功能,并能减轻VCI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损伤,头针联合项针治疗效果最佳。2.针刺能够促进VCI大鼠海马组织抗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抗氧化物的表达,减少MDA的合成。3.针刺能够抑制Cytc、cleaved Caspase-3、Bax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的产生。4.针刺可能通过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引起下游HO-1、NQO1合成增加,并激活抗氧化物GSH、SOD的产生,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并且减少细胞凋亡的产生,从而对大鼠海马组织起到保护作用,进而改善大鼠认知功能。

王涤[9](2021)在《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影响及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内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为临床上通过针康法改善细胞凋亡从而治疗HIBD疾病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择取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康复组(D组)和针康组(E组),每组于24 h、72 h和7 d时间点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用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制备HIBD模型,对A组和B组大鼠不给予治疗,C组予头穴丛刺治疗,D组给予转笼、转棒训练,E组在头穴丛刺的同时进行转笼、转棒训练。在各预定时间点对各组大鼠应用Bederson法评定其神经功能,取材后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内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内AKT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内14-3-3的表达情况。结果:1.Bederson评分:与A组相较,其余四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B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E组除24 h这一时间点外,在72 h、7 d这两个时间点上,E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C和D组的评分相比均显着降低,其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脑皮质内细胞凋亡情况:除A组外,其余四组在各个时间点凋亡数量的改变趋势呈上升状态;与A组相较,其余四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凋亡数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B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凋亡数均显着降低,其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E组的阳性细胞凋亡数在各时间点上,较C和D组的凋亡数量均明显减少,其差异也具有显着性(P<0.05)。3.脑组织内AKT、14-3-3蛋白表达情况:除A组外,其余四组在各个时间点的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也大致呈上升趋势,其趋势与凋亡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与A组相比,其余四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AKT、14-3-3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P<0.05);与B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E组的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较C组和D组的表达量均显着提升,其差异也具有显着性(P<0.01,P<0.05)。结论:1.针康法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且优于单一的针刺或康复方法;2.针康法可调控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内的细胞凋亡情况,且优于单一的针刺或康复方法;3.针康法可能通过提升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中AKT、14-3-3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减少细胞凋亡。

李清[10](2021)在《针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对左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的血清IL-1β、IL-2、TNF-α和大脑皮质ICAM-1、CD11b、JAK2、STAT3、NF-κB p65表达的影响,以探索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雄性健康的100只,重量为250-300 g,分3组,随机分配: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针刺组。假手术组只手术分离左颈部动脉,但栓线并不插入;模型组用线栓法制备MCAO-R模型;针刺组同模型组,并于术后2 h、24h、48 h、72 h针刺大椎、百会、双侧足三里。采用5分评分法和25分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情况的评分;采用TTC染色对脑梗死的情况进行检测;采用HE染色对大鼠脑形态结构变化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CD11b表达的变化;使用放射免疫法对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2和TNF-α含量表达的情况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法检测JAK2和STAT3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F-κB p65和ICAM-1蛋白表达量。结果:1针刺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评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评分相比,模型组评分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48 h、72 h时,针刺组评分较模型组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2 h时,针刺组评分和模型组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TTC染色显示:在假手术组中,大鼠的全脑染色最终都呈现出红色,没有出现白色梗死,在模型组、针刺组中,大鼠的左脑都表现出大小不等的白色梗死,且针刺组梗死显着小于模型组梗死。3针刺对模型大鼠脑形态学的影响肉眼观察可见:假手术组:左右半球对称,颜色红润;模型组:左侧半球表面呈现较大面积梗死灶,液化现象明显;针刺组:左侧半球表面梗死灶较小,液化现象较少。在显微境下进行详细的观察可知:假手术组:细胞排列致密有序;模型组:细胞呈疏松且杂乱排列,大量坏死、萎缩,周围间隙增大明显,脑梗死侧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针刺组:大鼠脑梗死侧炎细胞浸润显着减少,神经细胞损伤较轻。4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CD11b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中CD11b表达相比于假手术组增加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的大脑皮质中CD11b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5针刺对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2和TNF-α含量的影响模型组中大鼠的IL-1β、IL-2和TNF-α血清中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较为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IL-1β、IL-2和TNF-α血清中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6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STAT3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和STAT3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和STAT3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7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NF-κB p65、ICAM-1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中NF-κB p65和ICAM-1表达相比于假手术组,增多的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针刺组大鼠大脑皮质NF-κB p65和ICAM-1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可以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2针刺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以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炎细胞浸润,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

二、针刺对脑缺血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对脑缺血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疗法调控microRNA在基础实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icroRNA功能及作用方式
2 针灸调控miRNA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2.1 脑缺血再灌注
        2.1.1 通督调神针灸法调控miRNA表达
        2.1.2 针刺加亚低温调控miRNA表达
        2.1.3 针刺百会、足三里调控miRNA表达
        2.1.4 电针预处理调控miRNA表达
    2.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3 慢性疲劳综合征
    2.4膝骨关节炎
    2.5 炎症性疾病
        2.5.1 溃疡性结肠炎
        2.5.2 肠易激综合征
        2.5.3 慢性萎缩性胃炎
    2.6 睡眠剥夺
    2.7 多囊卵巢综合征
3 总结

(2)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排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脑梗死流行病学资料
    2.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3.中医对脑梗死(中风)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3.2 病因病机
    4.脑梗死治疗
        4.1 现代医学治疗
        4.2 中医治疗
    5.针刺治疗脑梗死机制
    6.本研究科学假说形成的理论依据
        6.1 脑梗死溶栓疗法的优势及存在的并发症
        6.2 脑梗死后BBB的破坏是溶栓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
        6.3 有效防控溶栓后BBB破坏的加重是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的前提
        6.4 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加重的关键路径
        6.5 针刺是减轻溶栓后BBB损伤的有效途径
        6.6 “针刺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少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所致的HT发生”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神经行为学评分
        2.6 脑梗死体积测定
        2.7 BBB通透性的测定
        2.8 脑含水量的测定
        2.9 脑出血性转化的测定
        2.10 统计学方法
        2.11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模型制备过程中的脑血流量变化
        3.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
        4.小结
    实验二、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型模型制备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2.4 干预方法
        2.5 Western Blot检测
        2.6 Real-time PCR检测
        2.7 免疫荧光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各组大鼠RhoA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ROCK2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
        3.3 各组大鼠MLC蛋白表达的比较
        3.4 各组大鼠MMP9蛋白表达的比较
        3.5 各组大鼠ZO-1蛋白表达的比较
        3.6 各组大鼠Claudin5蛋白表达的比较
        3.7 各组大鼠Occludin蛋白表达的比较
        4.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的临床效应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2.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4 治疗后sICH发生率比较
        3.5 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6 治疗前后sICH相关指标
        3.7 依从性比较
    4.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脑梗死模型及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1.1 脑梗死模型选择
        1.2 脑梗死模型评价指标选择
    2.溶栓时间的选择依据
    3.sICH观察时机的选择
    4.治疗手段选择的思考
        4.1 针刺联合溶栓药物的选择依据
        4.2 醒脑开窍针刺法选择依据
    5.RhoA/ROCK信号通路与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的关系
    6.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7.针刺提高脑梗死模型大鼠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研究
    8.针刺提高脑梗死患者溶栓安全性临床效应的分析
    9.本研究的创新性
    10.不足与展望
        10.1 不足
        10.2 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NIHSS评分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Wnt3a/β-catenin/LEF1信号通路探讨眼针促MCAO/R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眼针对MCAO/R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眼针对MCAO/R大鼠缺血侧脑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眼针对MCAO/R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域HIF-1α和Wnt3a/β-catenin/LEF1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一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二 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信号传导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Cx43、P-Cx43、PKC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缝隙连接通迅在脑缺血中的调节机制
        1.1 缝隙连接蛋白
        1.2 缝隙连接通讯
        1.3 蛋白激酶C在缝隙连接通讯中的作用
        1.4 缝隙连接通讯在脑缺血时的变化
        1.5 缝隙连接通讯干预策略
        1.5.1 针刺与缝隙连接通讯
        1.5.2 缝隙连接阻断剂与缝隙连接通讯
    2.针康法调节缺血性脑卒中
        2.1 针康法
        2.2 针康法改善脑缺血的机理研究
        2.2.1 重塑神经血管单元
        2.2.2 激活信号通路
        2.2.3 抑制炎性因子
实验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 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2 Zea-longa评分
        3.3 缺血区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3.4 缺血区脑组织中Cx43 蛋白表达
        3.5 缺血区脑组织中P-Cx43 蛋白表达
        3.6 缺血区脑组织中PKC蛋白表达
讨论
    1.实验选题
    2.干预方法的选择
    3.动物选择
    4.模型选择
    5.影响模型制备因素
    6.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7.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干预效果分析
    8.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5)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治法方药
        1.3.1 清热解毒法
        1.3.2 通腑化痰法
        1.3.3 化瘀通络法
        1.3.4 补气活血法
        1.3.5 补肾扶正法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缺血性中风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病理生理机制
        2.3 Th17/Treg免疫平衡与缺血性脑卒中
        2.3.1 免疫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
        2.3.2 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
        2.3.3 Th17细胞
        2.3.4 Treg细胞
        2.3.5 Th17/Treg免疫平衡
        2.4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2.4.1 肠道菌群的分类及功能
        2.4.2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
    3. 电针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3.1 针灸与缺血性脑卒中
        3.2 预处理与缺血性脑卒中
        3.3 电针预处理与脑缺血耐受
        3.4 电针预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3.4.1 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3.4.2 调节自噬
        3.4.3 保护血脑屏障
        3.4.4 抑制氧化应激
        3.4.5 抑制内质网应激
        3.4.6 抑制兴奋毒性
        3.4.7 抑制炎症反应
        3.4.8 抑制细胞凋亡
        3.5 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治疗IS的可行性
    4. 脑-肠轴与IS发病的中医探讨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2.2.2 纳入标准
        2.3 干预方法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2.5.1 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5.2 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2.5.3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2.5.4 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
        2.5.5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2.5.6 大鼠盲肠内容物16S rDNA V3-V4区测序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MCAO/R大鼠缺血侧皮层的脑血流变化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3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3.4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存活率
        3.5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
        3.6 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形态
        3.7 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测序数据结果
        3.7.1 序列长度分布
        3.7.2 物种分类学注释
        3.7.3 分类单元数统计
        3.7.4 物种组成分析
        3.7.5 肠道菌群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
        4.2 电针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4.3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4.4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4.5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2.2.2 纳入标准
        2.3 干预方法
        2.4 电针预处理方案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2.5.1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的表达
        2.5.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的表达
        2.5.3 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的表达
        2.5.4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
        3.2 各组大鼠脑和结肠组织中IL-17A、IL-10蛋白表达
        3.3 各组大鼠脑、脾及胸腺组织RORγt、Foxp3蛋白表达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3.5 RORγt、Foxp3蛋白与mNSS评分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脑、脾、胸腺组织中RORγt、Foxp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电针预处理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实验三 电针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免疫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2.2.1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2.2.2 纳入标准
        2.3 干预方法
        2.4 菌群剔除
        2.5 粪便微生物移植
        2.6 指标检测及方法
        2.6.1 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6.2 大鼠前肢抓握力量测试
        2.6.3 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层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
        2.6.4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2.6.5 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3.2 各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前肢抓握力量
        3.3 免疫组化观察缺血侧皮层IL-17A、IL-10的表达
        3.4 各组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的含量
        4. 讨论
        4.1 菌群移植技术
        4.2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4.3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和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4.4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脑组织IL-17A、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
        4.5 菌群剔除与菌群移植对MCAO/R大鼠血清IL-17A、IL-23、IL-10、TGF-β1含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坠落潜伏期比较
    2.2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9.4T MRI)
    2.3 免疫组化检测 NVU 主要相关蛋白(VEGF,GFAP,Neu N)、Wnt/β-catenin 通路关键蛋白(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的表达
    2.4 Western blot检测VEGF、GFAP、Neu N、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 的表达
    2.5 RT-PCR检测VEGF、GFAP、Neu N、Wnt3a、β-catenin、GSK-3β、Axin2 m RNA的表达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ICS)的认识
    2 中医对ICS的认识
    3 神经血管单元
    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5 实验指标
    6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案
    7 结果分析
    8 结论
    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基于神经血管单元保护机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研究进展
        1 PSS的流行病学研究
        2 中风的主要致病因素
        3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评价现状
        4 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康复治疗现状
    文献综述二 头针疗法的源流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头针理论的中医内涵
        2 头针的主要流派
        3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建立
        4 头针在PSS治疗机制研究中的进展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缺血性PSS大鼠模型的确立和验证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缺血性PSS动物研究头针行针频率及时间验证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脑组织恢复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五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BDNF/TrkB/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实验六 头针对缺血性PSS大鼠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讨论
        5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针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
        1.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名归类
        1.2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
        2.1 VCI的危险因素
        2.2 VCI的病理机制
        2.3 西医治疗VCI
实验部分
    实验一 针刺对VCI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评分
        4.2 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观察
    实验二 针刺对VCI大鼠海马组织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ELsia法检测大鼠MDA、GSH、SOD含量
        4.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CytC、cleaved Caspase-3、Bax、Bc1-2、Nrf2、HO-1与NQO1蛋白表达情况
        4.3 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Nrf2mRNA、HO-1mRNA和NQO1mRNA的表达情况
讨论
    1 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论依据
    2 探讨Nrf2-ARE信号通路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3 针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行为学及形态学的影响
    4 针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5 针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6. 针刺通过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保护VCI海马组织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9)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HIBD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HIBD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HIBD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HIBD的认识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诊断标准
        2.3 发病原因
        2.4 发病机制
        2.5 现代医学对HIBD的治疗
    3 针康法的研究现状
        3.1 针康法的定义及方法
        3.2 针康法的作用机制
    4 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与HIBD的关系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指标及检测方法
        2.1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
        2.2 石蜡包埋及切片制备
        2.3 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AKT蛋白
        2.5 Western blot法检测14-3-3蛋白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各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
        4.2 各组细胞凋亡情况比较
        4.3 各组脑组织中AKT、14-3-3蛋白表达情况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及影响模型制备的因素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1.2 模型的选择
        1.3 造模的影响因素
    2 针康法的选择
    3 针康法对HIB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4 针康法对HIBD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5 针康法对HIBD大鼠AKT、14-3-3蛋白表达的影响
        5.1 针康法对HIBD大鼠AKT表达的影响
        5.2 针康法对HIBD大鼠14-3-3表达的影响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针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器材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2.3 治疗方法
        2.4 指标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率
    2 针刺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3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4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4.1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大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4.2 针刺对模型大鼠脑镜下形态结构的影响
    5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6 针刺对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2和TNF-α含量的影响
    7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JAK2、STAT3 阳性细胞数的影响
    8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NF-κB p65、ICAM-1 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方法的选择
    3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改良的方法和经验
    4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评价
    5 针刺穴位的选择
    6 针刺对MCAO-R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6.1 针刺对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2和TNF-α含量的影响
        6.2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炎性因子ICAM-1 表达的影响
        6.3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6.4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JAK2、STAT3 表达的影响
        6.5 针刺对模型大鼠大脑皮质NF-κB p65 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针刺对脑缺血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疗法调控microRNA在基础实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班维固,滕秀英,齐辉. 中医药导报, 2021(07)
  • [2]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RhoA/ROCK信号通路机制及临床效应观察[D]. 宋扬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Wnt3a/β-catenin/LEF1信号通路探讨眼针促MCAO/R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D]. 浦延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Cx43、P-Cx43、PKC表达的影响[D]. 田冰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电针预处理调控肠道菌群与Th17/Treg免疫平衡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继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血管单元机制[D]. 李广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治神调形”下头针对缺血性中风痉挛大鼠BDNF/TrkB/CREB及PI3K/Akt/GSK-3β通路影响的研究[D]. 胡冠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针刺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D]. 刘慧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D]. 王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针刺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抗炎作用研究[D]. 李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