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对比分析

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对比分析

一、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田昌瑞[1](2021)在《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洋[2](2021)在《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手球运动是技能主导的同场对抗类集体球类项目,射门技术是手球比赛进攻制胜的核心技术。现代高水平手球比赛攻防转换速度快、技术组合变化多、主动对抗能力强、运动表现水平高。攻守双方按照《竞赛规则》的规定通过一系列的技战术行为创造射门争胜的机会,最终以双方射入对方球门的总进球数决定胜负。世界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优质而稳定的射门动作模式,引领着现代手球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竞技手球运动已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展,也不存在没有体能要素的技术动作,根据射门技术特征采取与动作结构相匹配的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对于全面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我国女子手球射门技术动作分析的指标体系,利用国家女子手球队研发的Sportscode技战术视频分析系统,解析了大量中外女子手球运动员临场射门视频与数据,厘清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用规律。辅助采用表面肌电测试技术分析跳起射门主要肌肉的激活时序和用力特点,为合理设计符合专项技术特征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奠定基础。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为依据,建立提升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运动表现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实施构架。2020/2021年北京女子手球队冬训期间,入队开展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旨在探究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射门技术表现的影响,结果如下:1.构建“动作结构、动作情境、动作效果”3个维度射门技术动作分析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31项。通过中外高水平手球比赛关键场次中的1682个临场射门视频的抓取和解析,反映了我国及世界高水平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为:跳起射门—二步助跑—异侧腿助撑—肩上掷球—单腿落地;动作情景特征为:右内卫区域—跳起射门—近距离—突破(前导战术)—身体对抗条件下射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女子手球队在多项国际大赛中射门非命中的频次明显多于命中,表明了我国与世界强队在射门动作效果上存在明显差距。2.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包括:起动—助撑—发力—缓冲四个主要动作环节。发力环节是决定跳起射门技术表现的关键环节,反映了下肢、躯干和上肢主要肌群协同用力的动作模式,特别是肢体在非稳定支撑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控制身体姿态和动力传导的效率。3.建立3类14项指标对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运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第一类:专项技能运动水平的指标(射门球速、手球掷远、1分钟5米打墙);第二类:射门动作动力链肌群效能的指标,包括上肢(引体向上重复最大次数、卧推1RM)、躯干支柱稳定性(核心肌力)、下肢(深蹲1RM、立定跳远、单脚跳、摆臂下蹲跳CMJ、10米冲刺);第三类:身体运动功能与运动损伤风险指标(FMS筛查、YBT测试、伤病情况统计)。4.以北京女子手球队为例,随机将在训20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女子手球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以归纳5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了共8周3阶段的训练干预方案:第1阶段(2周)以功能恢复与动作模式纠正为主;第2阶段(4周)以功能提升与专项动作联系为主;第3阶段(2周)以功能稳定与专项动作提升为主,举例说明了每个阶段功能性力量训练的重点内容。5.经过8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后测1分钟5米打墙、手球掷远、射门球速成绩显着性提高(p<0.05);实验组的传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如:引体向上、卧推1RM、深蹲1RM、立定跳远等指标的提高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躯干支柱核心肌力的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FMS和YBT测试成绩的增长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人均伤病控制情况低于对照组。表明了针对性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运动功能得到了改善,明显提高了射门过程中肢体动力链的传递效能,有助于促进射门技术的应用效果,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于提升射门技术表现具有显着作用。

刘平,苑廷刚,程泓人,韩鹏鹏[3](2021)在《跳远项目运动技术研究文献综述》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综述法等科研方法,系统分析和论述了国内外有关跳远运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关于跳远运动技术的研究文献大都集中在助跑最后两步的技术环节、踏板和起跳关键环节、跑跳结合的技术环节等,这些研究结果对跳远的关键技术阶段的论述比较科学,并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和实用价值。但很少有对跳远技术全程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成果,建议后续的学者多对跳远技术的全程运动特征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雯雯[5](2020)在《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提出三级跳远运动项目,早在18世纪被世人发展为比赛项目,但因技术动作的不统一,规则的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9世纪技术动作规范为单足跳、跨步跳、跳跃等三个结构不同的跳跃技术,在此期间,通过探索与研究考证得出: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数据,在世界纪录的发展速度上来看,呈现的比例趋势较小,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研究学者,通过对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动作、竞技能力、体能特征做出大量的研究。从最早19世纪记载,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水平在此阶段以14.0m成绩,展现我国三级跳远最好成绩,而这一时期的日本选手早已打破14.0m大关。直到19世纪80年代我国选手邹振先以17.02m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世界水平已达到了17.89m。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发现,我国三级跳远运动水平在逐渐与世界水平缩短之间的差距,运动成绩在逐渐提高,追溯根源在于,研究学习者通过对三级跳远运动项目深入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使其技术动作、身体素质都在逐步完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项目,史上最惊人的成绩,源于英国运动员选手爱的华兹。而中国在纪录刷新的过程中,以缓慢的形式跳跃发展着,相对比两种发展速度,表现出我国男子三级跳发展水平的落后。因此,为缩小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我国研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研究发现,大量的研究针对其技术动作、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体能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但运用到实践中发现,理论基础并不支持所有运动员的实践操作,则这个过程需要教练员,合理地调整训练方式方法,以达到选择最佳方案。同时,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我国以“速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甚少,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技术动作、体能特征、身体形态等,在此研究领域中一带而过的速度却少许重视。本研究主要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通过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运动学指标分析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技术动作,达到能够通过指标数据,灵活变换更改技术动作,特别是对“速度”指标的细化研究,进一步凸显当代三级跳远运动的显着特点“速度型”。为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量化指标与参考依据。二是本研究对象是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基本代表我国三级跳远项目的最高水平,其研究结果及得出的运动学参数得以借鉴,以期在训练方面拥有指导意义,为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方面提供参考意义。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的三跳技术动作,其核心主要围绕“速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通过4种方式方法进行解析,为能够获得准确数据以及确保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同时,借助中国知网、维普、山西大学图书馆以及WOS等数据库进行查询,时间跨度设定为近10年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可视化信息软件处理,获取三级跳远运动的相关文献以及研究领域中更加细化的研究层面。研究视角,主要从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及速度利用率分析、三跳技术动作中相关角速度分析、三级跳远摆动速度及上下肢协调配合等四方面进行本次论文阐述。结果表明:(1)我国研究方向集中在技术动作,研究动态后期管理模式未曾体现,国外研究则集中在生物力学以及后期管理解决模式相对完善,这是我国研究领域所存在的缺陷;(2)上肢技术动作通过遵循相向运动规律,且优化模式为“单臂摆+单臂摆+双臂摆”,混合模式的摆臂方式,能增大身体向前移动惯性;(3)摆臂可形成肩带扭转,从而使腰部产生对抗性转动,协调维持身体平衡,已达到加快臂的摆动与腿的协调配合,增大摆动速度;(4)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摆动腿摆动环节,呈现出摆动不积极,摆动大小腿折叠不紧凑,出现松懈状态,导致各个技术动作起跳环节不充分,且较大的损失了水平速度。因此,应加大腿部力量肌肉的训练,同时,加强髋关节力量训练,达到积极送髋,增大下压速度;(5)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某些技术动作不能更好地完成与腿部力量薄弱、退让性能力较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小令[6](2020)在《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许小令是近十年我国跳远项目的优秀女子选手,多次在国内及亚洲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录像解析法,对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起跳环节技术参数,找出其起跳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许小令的技术改进起到促进作用,实现精准训练,助其在运动生涯最后阶段稳定成绩,并寻求突破。研究结果:(1)许小令最后两步步长分别为2.2±0.12m和2.08±0.05m,呈“大-小”节奏变化趋势,但是步长差值较小,为0.12±0.13m,不利于快速衔接起跳动作,数据显示最后两步步长差值越大,越有利于许小令取得好成绩。许小令最后两步步速分别为9.08±0.05m/s和8.77±0.21m/s,呈减速状态,而国外优秀选手是加速上板。许小令最后两步质心高度下降幅度为0.1±0.01m,身体质心下降幅度大于国外优秀运动员,许小令起跳前试图通过质心下降以提高垂直速度的方式来弥补起跳能力不足。(2)许小令起跳瞬间水平速度、起跳水平速度损失、起跳瞬间垂直速度、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分别为7.8±0.12m/s、0.75±0.46m/s、2.89±0.24m/s、8.37±0.1m/s和18.5±1.29°。许小令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小,垂直速度转化偏小,对腾起角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整体起跳效果。(3)许小令在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最大缓冲角为137.25±3.3°,低于138°-145°的适宜区间,说明许小令下肢缓冲幅度较大,下肢的支撑能力不足。(4)许小令起跳离地瞬间躯干角为91.5±5.51°,说明起跳向前性不足。(5)许小令着板角为、起跳角和起跳时间分别为69.25±2.99°、62±0.82°和0.11±0.01s,起跳角度偏小,起跳蹬伸不充分。(6)许小令着板瞬间和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分别为40.25±5.74°和86.5±4.51°,着板瞬间摆动腿“跟摆”不积极,离板瞬间摆动腿摆动幅度小。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为712±54.98°/s,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水平,不利于获得较好的起跳效果。研究结论:(1)许小令最后两步步长符合“大-小”的节奏变化模式,但步长差值较小,步长节奏变化不明显。并且存在最后两步质心高度下降幅度大以及最后两步减速的现象。全程助跑节奏稳定性不足、最后两步跑跳衔接技术欠佳,可能是产生最后两步节奏变化不明显的主要致因。(2)许小令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小,有益于获得一定的腾起初速度。许小令起跳时间短,对减小水平速度损失有利;许小令起跳着板角较理想,对减小着地瞬间的水平制动力,保持水平速度有利。(3)许小令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小,加大了获得垂直速度的难度,进而引发起跳不充分的问题,表现为起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偏低;起跳腿支撑能力不足和起跳时间过短,使其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完成起跳动作。起跳能力不足和起跳支撑技术不合理可能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4)许小令起跳离地后躯干较为正直,向前性不足,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仰头”动作。并且着板和离板瞬间摆动腿摆动的积极性不足,表现在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大,离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小,整个起跳过程摆动腿角速度慢。起跳能力不足、起跳蹬摆技术配合不合理可能是产生上述现象的致因。(5)根据许小令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上存在的不足,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专项技术和专项能力训练手段。研究建议:(1)许小令在训练中应注意在保持速度的基础之上,加强准备起跳阶段技术的训练,通过不同助跑步数的助跑训练完善跑跳衔接技术,形成“大-小”的步长节奏,加快上板速度。强化最后两步的衔接速度,注重最后1步着地瞬间“回扒”速度。(2)许小令还应加强起跳意识,完善起跳技术,发展起跳腿力量和摆动腿摆动能力,加强“蹬摆”配合意识,较早的完成的缓冲动作,加大向心收缩用力阶段的比例,提高起跳效果。(3)根据许小令专项技术上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对提高其技术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徐娟[7](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功能性训练逐渐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它作为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应用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之中。在学校体育领域中,跳远运动已经成为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程的必修项目,本文以改善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跳远专项素质为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跳远成绩的最终目的为基本思路,探究功能性训练在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普修跳远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们跳远运动成绩的影响。旨在丰富跳远教学练习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们的运动成绩的目的,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广州体育学院2019级体教6班和8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跳远教学中,对实验班学生采取功能性练习手段,对照班学生采用常规的练习手段,经过16学时的教学实验后,对两个班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功能动作筛查(FMS)得分、专项素质成绩、跳远成绩、跳远达标成绩、学生们对教学反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方式采用组间对比与组内对比相结合。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主动直膝抬腿、身体旋转稳定性、总分平均分较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班学生的得分要高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跳远成绩较实验前平均提高了0.91米,对照班则平均提高了0.64米,且实验班由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有1人,而对照班出现运动损伤的有4人;此外,实验班对课堂的态度持满意态度的人数要高于对照班。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跳远教学中融入功能性下肢后侧链拉伸及放松练习手段,可以提升体育院系学生下肢后侧链的运动幅度,为跳远过程中创造适宜的起跳角度奠定基础。(2)跳远教学中融入单腿稳定练习手段,可以提升体育院系学生们的本体感觉,进而有助于起跳腿起跳蹬伸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起跳效率。(3)跳远教学中融入髋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练习手段,为跳远的各技术环节创造良好的基础,为发展体育院系学生专项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4)跳远教学中融入核心稳定性练习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的核心稳定性,在跳远过程中,既有利于能量的传输,又有利于提高体育院系学生身体重心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规范技术动作,提高跳远普修课程的跳远成绩。(5)跳远教学中融入功能性练习手段,由于练习形式简单、多变,部分动作又富有挑战性,因此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学中来,对于课堂教学的认可度较高。

杨越茹[8](2020)在《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三维运动学特征》文中提出起跳技术作为跳远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跳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了解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跳远技术分析来说具有关键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拍摄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用两台摄像机对京津冀青少年室内田径邀请赛女子跳远比赛进行现场拍摄,用KNOW3D软件进行解析,以京津冀青少年室内田径邀请赛跳远比赛中前6名女子运动员的最好一跳成绩的起跳技术为研究对象,从起跳着地瞬间、起跳最大缓冲瞬间、起跳离地瞬间、缓冲阶段、蹬伸阶段对京津冀青少年室内田径邀请赛跳远比赛前6名女子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三维运动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着地瞬间,前3名运动员较后3位运动员技术动作更为合理,后3位运动员屈腿着地动作比较明显。郝默含和尹欣怡整体角度比较合理,其他运动员起跳腿均为被动踏板,着地瞬间技术连贯性不强。另外,在该瞬间运动员摆动腿膝关节角度、躯干后倾角度在一定范围内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髋关节水平速度、肩关节水平速度、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摆动腿肩关节垂直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身体重心合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2.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最大缓冲瞬间,运动员郝默含的起跳腿侧各环节角度数据指标是6名运动员中最理想的,其他运动员距理想值均有一定差距。尹欣怡的速度参数更为合理,水平速度的损失率较小,从而为合理地转化为垂直速度创造良好条件。另外,在该瞬间运动员起跳腿踝关节、肘关节和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越大,运动成绩越好。3.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除郝墨含外,5名运动员摆动腿的蹬摆不积极,蹬伸能力差;后3名运动员起跳腿相关环节垂直速度明显低于前3名运动员,导致腾起角度不太合理,这也是与前3名运动员具有一定差距的原因之一。另外,在该瞬间运动员腾起角度在一定范围内越大,运动成绩越好;摆动腿侧髋关节水平速度和摆动腿侧髋关节合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膝关节垂直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肩关节合速度越大,竞技成绩越好。4.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着地缓冲阶段,前2名运动员起跳腿髋关节水平速度损失较小,整体速度更为合理,其余4人在缓冲阶段所用时间较长,可能是由于运动员下肢力量较弱。另外,在该阶段运动员摆动腿膝关节角度变化、起跳腿髋关节水平速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越大,竞技成绩越好;摆动腿膝关节合速度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越大,竞技成绩越好;起跳腿髋关节合速度变化变化越小,竞技成绩越好;摆动腿肘关节合速度变化越小,竞技成绩越好。5.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蹬伸阶段,6名运动员都表现出快速向上起跳的起跳技术,但蔡雨轩和高馨琪相对其他4人来说在此阶段的蹬伸动作不够规范,在今后的训练中要注意改善技术动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揭示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为改进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的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陈林飞[9](2020)在《瑞士球训练对跳远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跳远训练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瑞士球最开始发明是作为一种孩童玩具,后经学者发现瑞士球的练习有助于治愈运动神经受损的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瑞士球逐渐成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瑞士球由于具有简便易携的特点,现在学校、家庭、健身俱乐部、训练队随处可见,成为一种大众健身器材被广泛使用。跳远运动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部分组成,在跳远过程中助跑、起跳是跳远的关键部分,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对成绩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忽视腾空和落地的技术动作。在腾空技术动作中,由于起跳会产生身体前旋,腾空任务就是维持身体平衡克服身体产生的身体前旋,为落地作出最佳的身体姿势。人在空中是无法借力的,在腾空阶段主要靠人体自身的核心稳定性来控制身体的姿势,核心稳定性强则越易控制身体姿势作出完美的空中动作。瑞士球训练过程中,主要练习核心肌群、胸肌、肩部肌群和臀肌,提高核心稳定性,这在跳远过程中与运动员所做腾空动作的肌群有关联。在本文中,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对武汉体育学院跳远训练队的8名运动员进行实验,4名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4名为实验组采用瑞士球训练方法。测试结果分为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测试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成绩;一方面测试跳远专项力量成绩以及跳远成绩。通过8周冬训,得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项指标,分析整理数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核心稳定性指标上看,瑞士球训练优于传统力量训练;从实验前后跳远专项力量测试指标上看,瑞士球训练效果比较显着;从实验前后跳远成绩来看,实验组整体跳远成绩要好于对照组。(2)在跳远训练过程中,特别是一级、二级运动员,加入瑞士球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跳远专项成绩,进而提高跳远成绩,瑞士球训练可以推广到各大体育高校的跳远训练队中。在各大高校中,对体育生来说,提高其核心稳定性可以增加跳远成绩;对大学生来讲,加入瑞士球训练,配合专项练习,可以做出正确的完整跳远动作。(3)瑞士球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瑞士球训练侧重于身体稳定性,对小肌肉群影响更为显着;而传统力量训练更加侧重于大肌肉群,对爆发力影响更为显着。因此,两者都有自己本身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在训练过程中,要想稳定提高跳远成绩,需要两者训练进行合理搭配,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田旭辉[10](2019)在《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最后5米助跑速度和单足跳与跨步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男子三级跳远项目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成为世界赛场上进入前八甚至夺牌的重点项目之一。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表现为运动员快速助跑,并在尽可能保持水平速度的情况下完成单足跳、跨步跳、跳跃三个技术动作,其中任何一个技术和细节都不允许出现问题否则将会导致试跳失败和成绩的下降。这就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强的专项身体能力和出色的技术特点。2016年中国选手董斌在里约奥运会以17.58m获得季军,并在里约奥运会中我国有三名运动员同时闯入三级跳远决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男子三级跳远的进步。鉴于此,对中国当前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对中国男子三级跳项目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以参加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太原)男子三级跳远比赛进入决赛的前八名运动员最后5m助跑速度和单足跳与跨步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索尼EX-280高速摄像机对决赛进行全程定点定机拍摄,运用瑞士Dartfish图像处理软件采集各关节角度,助跑速度等运动参数,通过录像拍摄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Dartfish软件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本次参赛的8名运动员的技术参数,通过与近10年世界前8名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当前中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表明:(1)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5m阶段速度特征为:0m-3m阶段速度较3m-5m表现出较稳定的特征,两名运动员存在速度下降;最后两步步长表现为“大-小”的趋势,但在速度和步长方面与世界运动员存在显着性差异。我国运动员最后阶段助跑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有与之相匹配的下肢及全身最大力量。(2)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单足跳着地阶段表现出着地角偏小、两大腿夹角稍大、躯干前倾角与世界运动员基本一致的特征;缓冲阶段膝角与髋角均大于世界运动员但缓冲幅度与世界运动员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蹬伸阶段表现出离地膝角偏小摆动不积极,蹬伸不充分,控制起跳角的能力欠缺。我国运动员存在专项力量素质与着地支撑快速起跳能力差的问题。(3)我国运动员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跨步跳着地躯干前倾角较小,不能保持上体正直,过早的伸直了起跳腿造成“扒地”不充分,缓冲阶段膝、髋、踝缓冲幅度均小于世界运动员小;膝关节蹬伸幅度与世界运动员差距较大,反应了我国运动员下肢肌肉专项力量与柔韧性较差。(4)我国运动员单足跳起蹬夹角8.67°与世界运动员9.94°不存在显着差异,跨步跳起蹬夹角与世界运动员差距较大,表明我国运动员跨步跳保持水平速度能力差,摆动腿前摆不积极,重心不能快速前移,无法获得有效的蹬伸力量。(5)从起跳时间来看,我国运动员前两跳起跳时间特点为缓冲时间较长,蹬伸时间较短,总支撑时间长与世界运动员,说明提高最后5m助跑速度,提升绝对速度及与之相匹配的下肢及全身最大力量是我国运动员日后训练的重点。

二、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射门是手球运动进攻制胜的核心技术
        1.1.2 我国女子手球运动竞技水平亟待突破
        1.1.3 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1.1.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的全球化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女子手球射门技术的研究现状
        2.1.1 手球射门技术的竞技特征
        2.1.2 手球射门技术的动作分析
        2.1.3 手球射门技术的运用效果
        2.1.4 手球射门技术的评价方法
        2.1.5 手球射门技术的身体训练
    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2.2.1 体能训练理念的发展与思辨
        2.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2.2.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与原则
        2.2.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体系
        2.2.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化应用
    2.3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线路图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我国女子手球射门技术动作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基于Sportscode视频分析系统优化射门技术的研究工具
        4.1.2 射门技术动作分析评价体系的筛选过程
        4.1.3 射门技术动作分析各级指标的内容释义
        4.1.4 小结
    4.2 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特征的分析
        4.2.1 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
        4.2.2 射门技术的动作情境特征
        4.2.3 射门技术的动作效果特征
        4.2.4 小结
    4.3 我国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实施构架
        4.3.1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指导原则
        4.3.2 女子手球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水平的评估
        4.3.3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周期计划
        4.3.4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设计
        4.3.5 女子手球射门运动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
    4.4 我国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验证
        4.4.1 训练干预前后专项运动技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4.4.2 训练干预前后动力链传递效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4.4.3 训练干预前后身体运动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4.4.4 小结
    5.结论与建议
    6.研究创新点
    7.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专家和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全国高水平手球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三 “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及反馈结果
    附录四 实验观测指标的测试方法
    附录五 肌电测试的实验方法
    附录六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图示
    附录七 运动队测试的照片
    附录八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3)跳远项目运动技术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助跑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1.1 后两步步长特征
    1.2 后两步步速特征
    1.3 后两步质心的高度
    1.4 踏板精度
2 起跳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2.1 着地角
    2.2 起跳瞬间CM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2.3 起跳角度
    2.4 起跳扇面角
3 腾空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3.1 腾起时间
    3.2 腾起角度
    3.3 腾起方式
4 落地阶段运动技术的研究进展现状
5 跳远项目运动技术参数采用的研究方法
6 总结与建议

(5)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三级跳运动的发展
        1.1.1 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
        1.1.2 国内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国内对三级跳远技术动作分析研究
        1.3.2.2 助跑技术动作的相关研究
        1.3.2.3 单足跳、跨步跳、跳跃技术的研究
        1.3.2.4 关于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研究
        1.3.2.5 关于训练内容的相关研究
        1.3.2.6 关于三级跳远运动心理素质的训练研究
        1.3.2.7 关于竞技能力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影片拍摄方法
    3.3 运动图像解析法
    3.4 数理统计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全国田径锦标赛优秀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技术类型分析
    4.2 优秀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助跑速度及速度利用率分析
    4.3 单足跳阶段关联分析
        4.3.1 单足跳阶段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前8名运动员相关角速度运动学分析
        4.3.2 单足跳阶段着地角度与大腿夹角运动学分析
        4.3.3 上肢摆动的速度与幅度
    4.4 跨步跳阶段的分析研究
        4.4.1 跨步跳阶段角速度分析
        4.4.2 摆动腿相关角速度分析
        4.4.3 跨步跳缓冲阶段膝角相关角度参数分析
        4.4.4 跨步跳阶段起跳腿跟进速度
    4.5 跳跃阶段的相关分析
        4.5.1 下肢运动学参数分析
        4.5.2 上肢运动学参数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世界女子跳远成绩稳定、高水平成绩突出
        1.1.2 我国女子跳远发展滞缓、竞技水平较低
        1.1.3 助跑最后两步和起跳技术是跳远的核心技术
        1.1.4 许小令是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关于助跑最后两步技术的研究
        1.3.3 关于起跳阶段技术的研究
        1.3.4 文献综述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录像拍摄解析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比较
        3.1.1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比较
        3.1.2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差值比较
        3.1.3 助跑最后两步步速比较
        3.1.4 助跑最后两步质心下降比较
    3.2 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比较
        3.2.1 起跳不同阶段速度比较
        3.2.2 起跳过程中时间和角度比较
    3.3 许小令助跑及起跳技术的优缺点与改进对策
        3.3.1 助跑技术的优点与缺点
        3.3.2 起跳技术的优点与缺点
        3.3.3 助跑及起跳技术改进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概述
        2.1.1 跳远
        2.1.2 功能性训练
    2.2 研究综述
        2.2.1 跳远技术特点的概述
        2.2.2 跳远技术教学与训练的研究综述
        2.2.3 功能性训练的发展研究
        2.2.4 功能性训练在跳远项目中应用的研究
3 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比较分析法
4 实验方案设计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器材
    4.3 实验原则
    4.4 实验对象
    4.5 指标的选取及测试目的
        4.5.1 专项素质测试指标的选取
        4.5.2 专项素质指标的测试目的
        4.5.3 功能性动作测试指标选取
        4.5.4 功能性动作指标的测试目的
    4.6 实验教学安排
    4.7 实验控制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各项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信息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功能动作筛查(FMS)结果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5.2 功能性训练计划制定的依据分析
        5.2.1 跳远技术特点及对学生身体基本能力需求分析
        5.2.2 实验前实验班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分析
        5.2.3 功能动作筛查(FMS)失分动作对跳远技术影响
        5.2.4 实验班功能性训练方案的制定
    5.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测试情况对比分析
        5.3.1 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3.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功能动作筛查(FMS)结果对比分析
        5.3.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5.3.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跳远成绩达标情况对比分析
        5.3.5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反馈情况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三维运动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跳远助跑阶段技术研究现状
        1.2.1.2 跳远起跳阶段技术研究现状
        1.2.1.3 三维技术分析研究现状
        1.2.1.4 青少年跳远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法
        2.2.3 录像解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跳远起跳技术的阶段划分以及相关角度界定
    3.1 跳远起跳技术的阶段划分
    3.2 跳远技术的相关角度界定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1.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
        4.1.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
    4.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2.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
        4.2.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
    4.3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3.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
        4.3.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
    4.4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4.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特征
        4.4.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
        4.4.3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时间的变化特征
        4.4.4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着地缓冲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
    4.5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4.5.1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特征
        4.5.2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
        4.5.3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时间的变化特征
        4.5.4 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瑞士球训练对跳远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跳远训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瑞士球概述
        2.1.1 瑞士球的起源与发展
        2.1.2 瑞士球训练在增强人体核心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
    2.2 核心稳定性概述
        2.2.1 核心区域
        2.2.2 核心稳定性定义
        2.2.3 核心稳定性的功能
        2.2.4 核心稳定性的评价
        2.2.5 核心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2.2.6 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训练的辩证关系
    2.3 国内外跳远研究现状
        2.3.1 影响跳远成绩因素的研究现状
        2.3.2 跳远与核心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实验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核心稳定性各项指标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核心稳定性各项指标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2.2 实验前后对照组核心稳定性指各项标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3 实验前、中、后不同平面两组核心肌群能力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3.1 实验前、中、后两组矢状面核心肌群能力的比较
        4.3.2 实验前、中、后两组额状面核心肌群能力的比较
        4.3.3 实验前、中、后两组水平面核心肌群能力的比较
    4.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远专项力量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4.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比较分析
        4.4.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立定三级跳远成绩比较分析
        4.4.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立定五级跨跳成绩比较分析
    4.5 实验前、中、后两组跳远成绩比较
    4.6 实验前后的因素与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10)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最后5米助跑速度和单足跳与跨步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世界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综述
    2.2 中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综述
        2.2.1 新中国成立前期三级跳远项目发展综述
        2.2.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级跳远项目发展综述
        2.2.3 现阶段中国三级跳远项目的发展综述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关于对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
        2.4.2 关于对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分析
        2.4.3 关于对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分析
        2.4.4 关于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的分析
        2.4.5 关于对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训练方面的分析
        2.4.6 从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发展得出的启示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拍摄法
        3.2.3 Dartfish软件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专项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1 助跑最后5m阶段水平速度的分析
        4.1.2 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与步长相关性分析
        4.1.3 倒一步摆动腿离地瞬间大腿夹角的分析
    4.2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2.1 单足跳起跳腿着地瞬间着地角、两大腿夹角及躯干前倾角分析
        4.2.2 单足跳起跳腿缓冲阶段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分析
        4.2.3 单足跳起跳腿蹬伸阶段各角度参数分析
        4.2.4 单足跳起跳时间分析
    4.3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3.1 跨步跳起跳腿着地瞬间着地角、躯干前倾角及两大腿夹角分析
        4.3.2 跨步跳起跳腿缓冲阶段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分析
        4.3.3 跨步跳起跳腿蹬伸阶段各角度参数分析
        4.3.4 跨步跳起跳时间的分析
5 结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 田昌瑞.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D]. 李洋.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3]跳远项目运动技术研究文献综述[J]. 刘平,苑廷刚,程泓人,韩鹏鹏.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05)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刘雯雯. 山西大学, 2020(01)
  • [6]许小令与世界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D]. 许小令. 河南大学, 2020(02)
  • [7]功能性训练对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普修课程跳远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徐娟.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京津冀部分女子青少年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三维运动学特征[D]. 杨越茹.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瑞士球训练对跳远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跳远训练队为例[D]. 陈林飞.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最后5米助跑速度和单足跳与跨步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研究[D]. 田旭辉.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