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观音庙硅藻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作用的成因关系

云南腾冲观音庙硅藻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作用的成因关系

一、云南腾冲观音庙硅藻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作用的成因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刘燕海,薛曙斌[1](2020)在《长治盆地东南部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张村组硅藻土矿床发育于长治盆地武乡县张村组上部,其中硅藻类型含直链藻、中心纲小环藻、舟行藻以及羽纹藻等。硅藻土矿床属于河湖相沉积硅藻矿床,为"远矿源岩"受火山岩影响形成中等-低等品位的高钙型硅藻土矿床。硅藻土矿初步成岩后,长期处于碱性环境,硅藻形态上只剩壳面中轴区硅质增厚的部分,少数硅藻整体被溶蚀,多数为残缺型硅藻形态。中、上新世沉积地层、大型凹陷盆地,韵律性明显、水平层理发育的浅色沉积岩、任家垴的砾、砂石岩层,以及"榆社群"可以作为找矿标志或靶向。

夏传波,成学海,赵伟,王卿,孙雨沁[2](2020)在《增压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硅藻土中26种微量元素》文中研究说明提出用增压消解法消解硅藻土样品可使其所含的铌、钽、锆、铪等高场强元素溶解,从而达到所测定的26种微量元素完全溶解。操作时取样0.10g,置于消解罐的聚四氟乙烯(PTFE)内罐中,加少量水湿润样品,然后加入硝酸2 mL和氢氟酸5 mL,将消解罐密闭盖紧,置于保温185℃的烘箱中消解24h后,冷却,取出内罐,加入硝酸1mL,在电热板上蒸发至近干,重复3次加入硝酸并蒸干,以驱尽氢氟酸。然后于残渣中加入HCl-HNO3-H2O(体积比为3∶1∶4)混合酸5mL,将此内罐回置于外罐中,加盖密闭,再置于控温在185℃烘箱中消解8h,冷却后取出内罐,将其中溶液定容至25.0mL。分取此溶液5.0mL,加水定容至25mL。此溶液作为试溶在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下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测得各元素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所测得的响应值与内标响应值的比值呈线性关系。各元素的检出限(3s)为0.003~0.2μg·g-1。在制作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时,均在最终的测试溶液中加入103Rh(10μg·L-1)作为内标。用本方法分析了国家标准物质,所得测定值与其认定值相符。各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8)为1.3%~5.6%。对我国3个主要矿区的硅藻土样品进行分析,并绘制了球粒陨石归一化的稀土配分曲线图,发现3种样品都表现为轻稀土含量高于重稀土,都具有比较平滑的配分曲线,但存在铕的负异常。这些规律与文献的报道一致。

安鹏程[3](2018)在《云南腾冲上新世松柏类化石与古生物地理意义》文中指出松柏植物是现生最繁盛的裸子植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不同纬度和不同海拔高度的平原、山区。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为被子植物的繁盛提供了适度的湿度条件,使被子植物在晚白垩世晚期迅速兴盛,而繁盛于中生代的松柏植物逐渐被其所替代。新生代时期,气候总体呈现变冷,变干的趋势性变化,期间也经历了多次变暖变冷时期,植物分布范围随之扩张或撤退,最终形成如今的地理分布。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由于青藏高原大规模的隆升和解体过程,使这里河川密布,峰峦叠翠,地貌结构复杂,使其具有独特的植被景观和立体的气候特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新生代气候变冷期间常成为植物避难所,并且在山间盆地中,地层层序发育完全,化石保存丰富,是研究新生代植物演化分布的理想场所。本文研究的松柏类化石采自云南腾冲团田盆地的上新统芒棒组,通过对叶片宏观形态以及角质层微细特征综合分析,本文共鉴定了松柏类3科4属4种化石,其中松科1种:Pinus plioarmandii为作者已正式发表新种;罗汉松科2属2种:Podocarpus cf.forrestii,Nageia cf.nagi为现生植物相似种;柏科1种:Calocedrus lantenoisii为已知化石种。根据本文化石及之前的化石记录,推测了植物古地理:(1)至少在晚始新世单维管束亚属(Subgen.Strobus)植物就已传播至中国南部,化石种如今在云南西部并没有分布,推测由于更新世的多次冰期,化石种从云南西部的高山区撤退至避难区,而造山运动快速抬升形成的高山以及深切的山谷,成为其在间冰期基因交流的地理障碍。(2)罗汉松属(Podocarpus)植物广泛分布于始新世时的南半球,之后向北迁移,在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时已分布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此后向中低纬度分化,至中新世-上新世时在中国南部已有分布。竹柏属(Nageia)植物在早白垩世时起源于东亚东北部地区,之后向南迁移,始新世时分布于中国南部,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可能是其早期分化地区。此后随着气候变冷,而逐渐消失,直到中新世至上新世气候逐渐变暖而重新分布于中国南部。(3)翠柏属(Calocedrus)在北美与东亚植物区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洲区系亲缘关系较远,可能是新生代时期北美与东亚植物通过白令陆桥迁移的结果,而大陆内部南北向的海道阻隔植物传播使其成为独立的植物区系。松属单维管束亚属、罗汉松属、竹柏属以及翠柏属植物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并且在上新世其分布范围较现在广泛,推测腾冲上新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可能比现在高。

黄恒伟[4](2017)在《云南昌宁“9.16”群发性浅层滑坡与植被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云南省昌宁县“9.16”群发性浅层滑坡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认识山区流域环境下不同植被类型(草本、灌丛、乔本)对滑坡孕育的作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斜坡失稳的影响。主要通过滑坡现场调查与滑体特征参数测量,对区域内高植被覆盖率下的滑体特征进行分类分析,再对不同植被类型发育下滑体内的植被根系含量与土体物理指标进行测定,测定内容为不同深度下植被根系质量密度、土体天然密度、土体天然含水率、土体饱和含水率、土体比重、土体孔隙率、土体有机质含量、土体容重。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滑体上各指标随土层深度变化的原因及其与植被根系深度间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和偏相关性分析,探讨各指标与滑体侵蚀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草本植被的根系影响深度在0~30 cm,灌丛植被的根系影响深度在0~50 cm,乔本植被的根系影响深度在0~70 cm。研究成果对边坡治理与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相同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发育的斜坡上,滑体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2)植被根系会对根系范围内的土体物理指标产生影响,不同植被类型的根系在同一土层深度内对土体物理指标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3)植被根系、土体有机质含量、土体孔隙率对滑体侵蚀强度具有促进作用,而土体天然密度与土体容重对滑体侵蚀强度表现出抑制作用。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内,相邻层间的土体物理指标差值最大值对应其根系含量减少速率最快的土层,在该深度范围内,滑体侵蚀深度与侵蚀强度与根系延伸深度有着紧密的联系。(4)降雨作用下植被“群根”的导流效果优于“独根”,导致浅层土体内降雨聚集,土体指标发生“突变”,引发植被发育斜坡失稳。(5)滑坡前数日内的长时间降雨及前夜的高强度降雨是本次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而区域内灌丛植被与乔本植被的高密度发育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本次滑坡的产生。

李彩凤[5](2016)在《山东省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三维建模及成矿预测》文中认为招平断裂带是胶东西北部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控制着玲珑、大尹格庄-夏甸、旧店三个金矿田。该成矿带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近800吨,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找矿、勘探和科研的基地。研究区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位于招平断裂带的中段,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开采和生产,找矿突破难度不断加大,矿山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为缓解资源紧缺压力,急需在深部矿产和找矿基地方面寻求新突破,因此,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对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进行深部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三维可视化和三维建模技术的发展也日益成熟,矿产资源预测已超越传统地质的二维平面,逐步向三维空间定位定量发展。实现三维空间上地质体可视化研究不仅有助于地质行业在―大数据‖时代实现地质信息的数字化与定量化,而且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地质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矿产资源的评价预测。本文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从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分四步实现研究区的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首先,收集整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资料,建立地质空间数据库,通过分析该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建立研究区的找矿模型。其次,以研究区勘探线剖面为数据基础,结合区域地质报告,应用地质三维建模软件Surpac,建立区域三维地质实体模型,包括构造、岩体、蚀变带和钻孔模型等。再次,运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法建立研究区的块体模型,以三维地质实体模型为约束进行立方块提取,对立方体单元所包含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找矿定量化信息赋予每一个立方体单元。并利用―隐伏矿体定量预测系统‖,应用三维证据权和三维信息量两种地学统计方法,对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进行定量分析,选取变量及值域区间,进行后验概率和找矿信息量的计算,进而圈定找矿有利区。最后,利用体积估算法、丰度估算法以及成矿概率方法对找矿有利区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对预测结果及控矿要素进一步分析总结,并依据综合资料基础、工作程度、预测单元、搜索半径和找矿模型等5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精度评价,最终实现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三维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评价。

刘阳[6](2016)在《超声波—微波辅助酸浸提纯硅藻土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硅藻土是硅藻生物死亡后经过万年堆积而形成的一种化石性矿物,成矿后保持了硅藻原有的均匀多孔结构,其比表面积高、吸水性强、化学稳定性好,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物材料。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对硅藻土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高效地生产高纯度的硅藻土成为了当今非金属矿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结合硅藻土性质,以吉林长白出产的硅藻土矿为原料,对硅藻土矿提纯过程中的擦洗、酸浸、煅烧等工序进行试验研究,旨在为开发高效高纯的提纯方法提供技术途径和试验数据。试验采用超声波辅助对硅藻土矿进行擦洗,并与普通擦洗方法进行对比;在微波场中对硅藻土进行酸浸提纯,研究了微波功率、酸浓度、酸浸时间以及不同提纯方法等对硅藻土纯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了微波功率、酸浓度、酸浸时间、固液比等因素对硅藻土纯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烧失量、物相、微观形貌及表面官能团,对硅藻土最适合煅烧温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与适量分散剂配合使用,可显着提高硅藻土矿擦洗效率:超声波擦洗1 min与搅拌擦洗50 min的效果相当,超声法擦洗最佳时间为5 min;微波可以显着强化硅藻土酸浸提纯过程,且微波功率与酸浸时间对硅藻土纯度的影响作用最大;运用1stOp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硅藻土在微波场中酸浸后成分的公式:SiO2含量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ySiO2=-0.1083x12+1.6133x1+6.7739lnx2+ 3.8824lnx3+33.6602,相关因素0.9692;Fe2O3含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yFe2O3=-0.0004x12-0.0358x1+427.1026x2-1.5836-1.2591lnx3+5.9212,相关因素0.9935,其中x1、x2、x3分别代表微波功率、盐酸浓度、酸浸时间;试验得到适合工业生产的最佳提纯条件:微波385 W、盐酸浓度4 mol/L,酸浸时间60 min,固液比1:4,此条件下得到的硅藻土成分为91.17% SiO2、0.69% Fe2O3、3.04% Al2O3,硅藻壳微观结构明显且完整,比表面积达到29.552 m2/g,堆密度0.3947 g/cm3;确定最佳煅烧温度为750℃,在此温度下煅烧,硅藻壳中孔结构完全打开。根据市场现有设备产品,推荐实际生产中采用工业级超声波清洗器作为擦洗设备、采用工业微波反应釜作为酸浸设备。本文通过大量试验,得到了超声波-微波辅助法提纯硅藻土的最佳提纯条件、并针对此法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中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之后硅藻土矿甚至相关非金属矿的提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张纫兰[7](2014)在《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综合评价与区划》文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历史,自然资源提供了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增加的还有自然资源的消耗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逐渐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这意味着巨大的资源需求量,且这一资源高消耗还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矿产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大阻力之一。如何使有限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是现今存在于资源管理中十分突出的矛盾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可持续利用程度是影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当中与区域环境、人类活动等组成的复杂系统,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厘清这一复杂系统的元素、结构、环境、功能和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是寻求矿产开发活动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则是这种复杂系统思想的最好体现形式。本文以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资源代际公平理论为支撑,三大理论共同构筑了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的理论框架体系。具体而言,作为一个资源与区域共同发展的复杂系统,它的系统功能、结构、演化、协调都遵循了一般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客观规律,对它进行系统分析时不能脱离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战略接续区基本内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人类对矿产资源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其根本在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需求的逐渐增长,与我国矿产勘查程度偏低、重要矿产储量逐渐下降、后备矿产资源基地不断减少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的形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矿产资源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发矿产资源接续区成为确保资源安全、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其矿产资源禀赋而言,资源接续区一方面要有充足的资源潜力,另一方面要有能满足当前阶段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最紧迫和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我国金属矿产资源普遍存在总量巨大,但是人均不足,且贫矿多等特点,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金属矿产资源保障能力逐年下降的问题越发凸显。我国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金属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不同金属矿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社会发展对不同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不同。因此本文从需要量巨大、对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和保障能力不足等方面入手,确定了对国民生活和经济影响巨大且需求量巨大的5个矿种,铁、铜、铅、锌和铝土矿作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由于铅矿和锌矿在自然界大都共生存在,因此在本文中以铅锌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在分析这5个矿种的现状后,发现以现有的矿产资源保有量,在未来可预测的年限内它们都将被消耗殆尽。而通过分析它们的成矿特点、目前的矿产勘探普及程度等相关因素后,则发现它们拥有巨大接续潜力,这也成为建立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的先决条件。分别从5种金属矿产的现有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分级、重要成矿区带分布、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等资料中获取资源禀赋条件、成矿地质背景、区域矿产产业基础、矿山开采条件等数据,按照接续区划分技术流程得到30个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以这30个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所涉及地区,以县域作为最小组成单元,形成本文研究区域,其中共涉及到76个县市,分布在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辽宁、内蒙古、青海、山东、陕西、四川、西藏、新疆、重庆和云南共19个省市。在这30个战略接续区中,有铁矿接续区11个,铜矿接续区6个,铅锌接续区8个,铝土接续区5个。从它们的分布态势上看,不论是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还是重要大宗金属单矿种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在数量上西部地区都有着绝对优势,其次是中部,第三是东北部,最差是东部。而这种西多东少的局面,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产业转移的方向基本一致。从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开发的角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承载力、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智力层次和区域开发条件等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按照这种交互关系,本文建立了战略接续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而接续区和所在区域组成的复杂系统,其演化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起点,而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构成了其演化的动力,而环境、人力、经济和开发条件都是其动力作用机制,其中又以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最为重要,是它重要的开发导向机制。分别在这两种导向型下进行开发的接续区,会对相同的约束因子产生不同的反馈。这种不同导向型下的综合评价,更能凸显各接续区的不同特点。因为矿产资源评价自身所具有模糊性和为了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本文引入了Mamdani FIS评价模型,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本文通过社会经济、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5个指标,共6个可量化因子,描述了在不同导向型下的各矿种战略接续区的开发适宜性。通过战略接续区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到的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两种导向型下的不同评价结果显示来看,在不同导向型下,虽然得分不同,但在相同矿种战略接续区之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直方图的走向和趋势基本相同。因此说明虽然综合评价的导向型因子不同,但是两者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为使用它们的评价结果作为双约束条件进行战略接续区分区提供了支撑。从综合评价结果中还可以看出,评价结果的得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的特点,同一个省内或是相邻省市上的战略接续区在综合评价上得分会较接近,并没有被行政单元的划分所割裂,这说明评价结果很好的保留了各评价指标在地域上的连续性。传统的分区方法在处理样本时,仅仅将一种导向型下的样本聚类到一起,而忽略样本在其他导向型下的聚类可能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使用的是双约束模式下的分区方法。该方法综合了不同导向型下的综合评价结果,在进行接续区分区时,不仅要使同一分区内各分区单元在一种属性上具有相似特征,同时也应该满足同一分区内各分区单元在另一种属性上的相似性。这种模式使得分区的依据更为充分和科学。本文按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双约束条件下的分区模式,使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把各矿种接续区从空间上分为了三类,再按照各类自身属性条件,把它们从时序上分为了开发接续区、中期接续区和远景接续区,其中铁矿有4个开发接续区、4个中期接续区和3个远景接续区;铜矿有2个开发接续区、3个中期接续区和1个远景接续区;铅锌矿有1个开发接续区、4个中期接续区和2个远景接续区;铝土矿有1个开发接续区、1个中期接续区和3个远景接续区,实现了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展理论中的代际公平性。从分区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接续区的时序上的开发过程基本是从东往西慢慢推进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度与整体区域开发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与其资源开发条件优势和生态地质环境优势极为不匹配。这也说明了西部在我国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未来的我国经济建设所需的矿产资源大部分将来自西部。而中部地区仍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承担全国矿产资源供给接续的大部分任务,但是其以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主战场的地位将慢慢减弱。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接续区数量相对较小,但其作为老牌的工业基地,在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接续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不能忽视。根据各战略接续区属性的不同特点,提升它们开发适宜性的开发战略应有不同。在区域上可以实行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层序递进、逐渐深入的总体开发战略,最终形成东西并重,并以中部、西部矿产资源接续供应为核心的宏观战略布局。同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开发适宜性高的接续区进行优先开发,减少建设时间,迅速减缓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于此同时逐步建设中期和远景接续区,形成优势保护矿种的战略储备基地。

郑权男[8](2014)在《硅藻土的炭化与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扩大硅藻土应用范围,本文针对内蒙产较高有机质含量的天然硅藻土矿,在采用水洗工艺除杂后,进行了缺氧炭化煅烧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分析、激光粒度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炭化温度对硅藻土中二氧化硅晶相转变。研究炭化硅藻土表面的碳对溶液中亚甲基蓝和甲基橙染料吸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炭化硅藻土代替部分炭黑用于EPDM橡胶。制备出炭化硅藻土/EPDM橡胶复合物、探讨了炭化硅藻土的吸油值,炭化硅藻土替代炭黑对EPDM拉伸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了炭化硅藻土/EPDM橡胶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证实了硅藻土中无定型碳存在对硅藻土的表面改性作用。利用燃烧硅藻土和氧化钙混合物的碳酸化处理,制备出硅藻土/碳酸钙板材,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硅藻土/碳酸钙混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硅藻土/碳酸钙板材的力学性能、硅藻土/碳酸钙、硅藻土/伊利石/碳酸钙、硅藻土/高岭石/碳酸钙板材对水溶液中甲基橙与亚甲基蓝染料吸附的性能。结果证实,采用碳酸化方法制得的硅藻土板材,在保证具备一定力学性能条件下,还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方娜[9](2013)在《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腾冲地热区是环球高温地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地貌秀丽壮观,规模宏大,地热显示奇特,其自然生态、地热旅游环境属世界一流水平。所以,对腾冲热海地热田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地热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还能为今后热海热田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意义。腾冲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就位于活动板块的边缘地带,为现代腾冲火山地热景观创造了区域构造条件。本文通过对腾冲地区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总结归纳出热海热田的地热分布规律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多种地质要素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分析得出地质构造控制着热海热田地热活动的分布,地热显示一般分布于构造带及其影响部位。热海热田主要构造形态是断裂,南北向的断裂是热田构造的主体,次为北西向、北东向的断裂以及东西向断裂。这些断裂不仅延伸远,且切割深,一般都错断了上覆的上第三系的砂砾岩,进入元古界的高黎贡山群,有的甚至切穿了整个高黎贡上群。这些断裂构造使围岩裂隙发育,导水性和富水性增强。区内的黄瓜菁-硫磺塘区,热通道主要有:F4、F5、F6、F7、F38等断层;热水塘区,热通道主要为F2、F4、F33、F39、F40等断层。热海热田水化学类型主要包括七种:Cl-Na、Cl·HCO3-Na(包括Cl·CO3-Na)、HCO3·Cl-Na、SO4-Na、SO4·Cl-Na、HCO3-Na、HCO3-Ca。其中以HCO3·Cl-Na、Cl·HCO3-Na型为主,分别占39%和25%。SO4-Na、 HCO3-Na型均占11%,其余各占2.8%。文中结合水化学分布规律及其特征,气体同位素特征,推算热海热田断裂构造控制下的地热储特征,推断研究区三组断裂带控制着三个深浅不同的热储层。热海热田热储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脉状热储,带状热储和层状热储。热储岩体主要为元古界高黎贡山群的变质岩、晚白垩世块状花岗岩以及上覆中新统南林组花岗质砂砾岩。综合地热系统各要素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建立热海地热田成因模型。对热海热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林志成[10](2010)在《冀西滇西等地中新生代陆生植物与古大气CO2浓度重建》文中认为目前,从陆生高等植物化石中提取古大气CO2浓度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维管植物叶角质层气孔参数,来重建古大气CO2浓度;另一种则是通过测定苔类植物化石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进而计算其碳同位素判别(△13C)来恢复古大气C02浓度。两种方法对所使用的化石材料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利用维管植物叶角质层解剖结构来重建古大气CO2浓度一般需要保存良好的实体压型化石,这样才能够通过化学处理获得其角质层特征;而利用陆生苔类植物化石重建古大气CO2浓度,同样需要较难保存为实体的苔藓植物。云南腾冲是保存新生代压型植物化石最好的地区之一,河北蔚县侏罗系发现的苔藓植物实体化石种类最多,并伴生有大量中生代裸子植物压型化石,因而是本文的重点工作地区。同时,由于苔类化石较难发现,采集标本过程中在黑龙江七台河早白垩世地层发现了一种大型苔类化石Marchantiolites blairmorensis,在此一并进行了研究。本文全面综述了利用苔类植物化石碳同位素判别重建古大气CO2浓度的原理、方法及其对应模型BROCARB的建立,很好地利用了苔藓植物碳同位素作为重建古大气CO2浓度新指标。对采集自河北蔚县中侏罗统的三种苔类化石进行了分类鉴定后,测定了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而计算其碳同位素判别。基于冀西三种苔类植物化石(Riccardiopsis hsui, Metzgerites yuxianensi, Hepaticites sp.)的碳同位素判别,结合其他相关环境参数,利用BRYOCARB模型恢复了中侏罗世的古大气CO2浓度:对应BRYOCARBP模型和BRYOCARBNP模型的古大气CO2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66μmol/mol和705μmol/mol。为了进行交叉验证,利用采自冀西中侏罗世与苔类化石同一层位的一种银杏类植物Baiera cf. concinna (裸子植物)的气孔参数作为另一个独立指标,亦重建了当时的古大气C02浓度。分别对化石Baiera cf. concinna和2010年采集自兰州的现生银杏Ginkgo biloba进行了角质层分析,获得了良好表皮特征。利用气孔比率法在对应于“最近的校正标准”和“石炭纪校正标准”下获得的古大气CO2浓度结果平均值分别为811μmol/mol和1622μmol/mol,在未对化石和现生材料进行海拔校正前,此结果与苔类指标相差较大。但是,由于维管植物气孔参数会随海拔高度而变化,需要通过化石植物的古海拔参数和所用NLE种的海拔参数对结果进行校正。因此,本文结合化石点的地质背景,认为中侏罗世蔚县地区古海拔与现今相当,约为500-1000m。再次利用气孔比率法对应于“最近的校正标准”和“石炭纪校正标准”,对化石植物和现生植物进行海拔参数校正后重建的古大气CO2浓度分别为725-766μmol/mol和1454-1535μmol/mol.在“最近的校正标准”下获得的结果与苔藓所获得古大气CO2浓度相一致。将两种独立指标的结果互相验证,再结合前人对中侏罗世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的结果,本文认为冀西蔚县地区植物群生活时期的CO2浓度应该在705-766μmol/mol范围内。但是由于化石缺乏绝对年龄资料,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这次低CO2浓度事件究竟具体发生在中侏罗世何时。在与Bener的长期碳平衡模型对比后发现,这是在中侏罗世所谓“温室世界”(green house world)中的一次低CO2浓度波动事件,可能代表着一个短暂的低温期。这一结论支持了前人的中侏罗世可能存在多个低CO2浓度波动事件,并也可能出现寒冷期或冰期的观点。本文还研究了滇西芒棒组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保存非常精致的桦木属植物Betula yunnanensis(新种)叶片化石。由于被子植物较裸子植物叶片形态复杂得多,种类也更为繁多。为了进行准确的系统分类,并为重建古大气CO2浓度找到准确的现生最近对应种(NLE species),本文运用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方法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宏观叶结构和微观角质层分析。将化石植物叶片特征与我国(包括一日本特有种)所有桦木属植物,以及国内外已发表的各桦木属植物化石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对比,最终将其限定在西桦组植物(Betulaster)内,认为B.yunnanensis为西桦组植物一相先种。进一步详细研究了西桦组总共六种植物叶结构和角质层特征后,发现B.yunnanensis无论在形态上还是生态特征上都与西桦组内的B.alnoides最为近似,因而将B.alnoides选为其现生最近对应种。在统计了大量B.yunnanensis及其NLE种的气孔参数,并利用气孔比率法对现生植物生存点海拔参数校正后,获得化石植物生存时期大气CO2浓度为357μmol/mol,略高于Berner碳平衡模型GEOCARBⅢ的最高CO2浓度值.本文认为这同样可能是一次由于GEOCARB粗略的时间精度忽略了的CO2浓度波动事件。结合前人芒棒组地层测年资料和腾冲地区火山活动期次结果,分析其绝对年龄为2.4-2.7Ma,属于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由于腾冲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较为剧烈频繁,当时腾冲地区古海拔暂时无法确定,因此,目前获得的古CO2浓度357μmol/mol尚待更多资料进一步校正。

二、云南腾冲观音庙硅藻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作用的成因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腾冲观音庙硅藻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作用的成因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治盆地东南部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1.1 地层
    1.2 构造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地质特征
    2.2 矿石特征
    2.3 矿石化学成分
3 矿床成因
    3.1 成矿地质条件
    3.2 成矿物质来源
    3.3 成矿作用过程
4 找矿标志
    4.1 地层和时代标志
    4.2 岩性岩相标志
5 结论

(2)增压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硅藻土中26种微量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仪器工作条件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内标及同位素的选择
    2.2 消解方法的选择
    2.3 基体干扰及消除
    2.4 质谱干扰及消除
    2.5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2.6 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
    2.7 样品分析

(3)云南腾冲上新世松柏类化石与古生物地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主要创新点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3 研究区地层及时代
        2.3.1 地层划分
        2.3.2 地层时代
    2.4 云南腾冲新近纪植物群研究现状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化石角质层处理
        3.2.2 现生叶片角质层处理
第四章 松柏类植物化石系统研究
    4.1 松科Pinaceae
        4.1.1 松属Pinus化石研究
    4.2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4.2.1 罗汉松属Podocarpus化石研究
        4.2.2 竹柏属Nageia化石研究
    4.3 柏科Cupressaceae
        4.3.1 翠柏属Calocedrus化石研究
第五章 古植物地理及古气候分析
    5.1 植物古地理环境
        5.1.1 松属Pinus古生物地理
        5.1.2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古生物地理
        5.1.3 翠柏属Calocedrus古生物地理
    5.2 古气候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昌宁“9.16”群发性浅层滑坡与植被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对滑坡的抑制效应
        1.2.2 植被对滑坡的促进效应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背景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2.1 山地地貌
        2.2.2 坝子地貌
        2.2.3 岩溶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植被发育状况及类型
    2.6 区域地质灾害分布
    2.7 气象特征
        2.7.1 年均气象特征
        2.7.2 “9.16”强降雨特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9.16”群发性浅层滑体特征
    3.1 滑体分布特征
    3.2 滑体位置特征
        3.2.1 滑体地理位置特征
        3.2.2 滑体坡向特征
        3.2.3 滑体前缘及后缘坐标位置特征
        3.2.4 滑体坡面位置特征
    3.3 滑体参数特征
        3.3.1 滑体长度特征
        3.3.2 滑体宽度特征
        3.3.3 滑体后缘深度特征
        3.3.4 滑体体积特征
        3.3.5 滑体原始坡角特征
        3.3.6 后缘拉裂缝特征
    3.4 滑体岩土体结构特征
        3.4.1 滑体土质类型特征
        3.4.2 滑体下基岩岩性及裂隙产状特征
    3.5 滑体与植被关系
        3.5.1 滑体后缘根系分布深度特征
        3.5.2 滑体周边斜坡植被类型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植被类型斜坡土体指标及其水流路径分布
    4.1 试验对象
    4.2 试验方法
        4.2.1 根系质量密度测定
        4.2.2 土体天然密度测定
        4.2.3 土体天然含水率测定
        4.2.4 土体孔隙率测定
        4.2.5 土体容重测定
        4.2.6 土体饱和含水率测定
        4.2.7 土体有机质含量测定
        4.2.8 土体比重测定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植被根系质量密度
        4.3.2 土体天然密度
        4.3.3 土体天然含水率
        4.3.4 土体孔隙率
        4.3.5 土体容重
        4.3.6 土体饱和含水率
        4.3.7 有机质含量
        4.3.8 土体比重
    4.4 植被发育斜坡降雨水流路径分布特征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植被类型对滑体侵蚀特征的影响
    5.1 植被发育斜坡降雨侵蚀通道
    5.2 滑体侵蚀强度与侵蚀深度
    5.3 植被类型与滑体侵蚀特征的关系
    5.4 植被根系分布特征与滑体侵蚀深度的关系
    5.5 植被发育斜坡滑体侵蚀强度特征
        5.5.1 各影响因素与滑体侵蚀强度间的关系
        5.5.2 各影响因素对滑体侵蚀强度的影响
    5.6 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层间土体指标差异性分析
    5.7 植被对浅层滑坡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5)山东省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三维建模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区矿产勘查的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破碎蚀变带特征
        2.2.5 矿化特征
第3章 三维地学数据库及找矿模型的建立
    3.1 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3.2 地质勘查规划平面部署图
    3.3 等高线地形图
    3.4 钻孔数据库
    3.5 研究区勘查报告
    3.6 地球物理特征
        3.6.1 电性特征
        3.6.2 磁场特征
    3.7 地球化学特征
    3.8 找矿模型的建立
第4章 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三维实体建模
    4.1 地质体三维建模软件介绍及工作流程
        4.1.1 Surpac软件简介
        4.1.2 工作流程
    4.2 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三维模型的建立
        4.2.1 研究区地表范围模型
        4.2.2 地质体三维模型
        4.2.3 钻孔模型
第5章 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成矿信息定量分析与提取
    5.1 ―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简介
    5.2 立方体最佳单元尺度估计
    5.3 成矿有利信息提取
        5.3.1 构造信息定量分析
        5.3.2 蚀变带信息提取
        5.3.3 岩浆岩条件分析
第6章 大尹格庄-夏甸金矿带深部成矿预测
    6.1 三维预测系统
    6.2 定量预测模型
    6.3 三维成矿预测
        6.3.1 三维证据权法
        6.3.2 三维信息量法
    6.4 预测结果
        6.4.1 证据权值计算
        6.4.2 信息量值计算
        6.4.3 圈定找矿有利区
        6.4.4 资源量估算
        6.4.5 精度评价
        6.4.6 勘查建议
        6.4.7 研究成果集成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超声波—微波辅助酸浸提纯硅藻土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硅藻土简介
    1.3 微波技术及其应用
    1.4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及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3 试验方案及流程
3 超声波辅助擦洗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波辅助酸浸提纯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微波对矿物溶液的作用
    4.3 不同酸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4.4 微波功率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4.5 盐酸浓度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4.6 酸浸时间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4.7 正交试验及提纯公式拟合
    4.8 不同提纯方法对比
    4.9 提纯后硅藻土物理性质变化
    4.10 本章小结
5 煅烧温度对硅藻土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3 煅烧温度对硅藻土矿烧失量的影响
    5.4 煅烧温度对硅藻土物相的影响
    5.5 煅烧温度对硅藻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5.6 煅烧温度对硅藻土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超声波-微波辅助酸浸提纯法工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6.1 引言
    6.2 设备的选用
    6.3 酸浸废液的处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综合评价与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理论基础研究
    §2.1 战略接续区的概念起源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2.2 系统学理论
        2.2.1 系统理论概述
        2.2.2 系统分析方法
    §2.3 矿产资源可持续化利用理论
        2.3.1 新型工业化理论
    §2.4 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代际公平配置
        2.4.1 代际公平配置含义
        2.4.2 代际公平配置的形式
        2.4.3 代际公平配置方法
    §2.5 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内涵总结
第三章 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特征分析
    §3.1 战略性矿产含义
    §3.2 接续区的资源特征
        3.2.1 资源丰度条件
        3.2.2 资源类型约束
    §3.3 接续区的时空特征
        3.3.1 时间维度特征
        3.3.2 空间维度特征
    §3.4 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基本特征分析
        3.4.1 以可持续化发展角度分析
        3.4.2 以系统论角度分析
        3.4.3 以矿业循环经济角度分析
第四章 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4.1 矿产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4.1.1 国外研究现状
        4.1.2 国内研究现状
    §4.2 战略接续区开发适宜性评价
        4.2.1 开发适宜性约束机制分析
        4.2.2 指标功能与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2.3 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4.3 相关评价方法简析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灰色聚类法
        4.3.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4 评价模型和方法确定
        4.4.1 评价模型的需求性分析
        4.4.2 Mamdani FIS评价模型优势评价
        4.4.3 Mamdani FIS评价模型算法和计算步骤
第五章 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分区方法研究
    §5.1 关于空间分区的相关研究
    §5.2 分区原则
        5.2.1 分区原则
    §5.3 分区理论
        5.3.1 区位理论
        5.3.2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理论
        5.3.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5.3.4 区域矿产资源规划
    §5.4 相关分区方法简析
        5.4.1 经典聚类
        5.4.2 模糊聚类
        5.4.3 空间聚类分析
    §5.5 分区方法确定
        5.5.1 双重约束分区
        5.5.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优势评价
        5.5.3 模糊C均值聚类计算步骤
第六章 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界定
    §6.1 金属矿产
    §6.2 大宗金属矿产资源储量特征与利用现状分析
        6.2.1 供需情况分析研究
        6.2.2 资源保障趋势研究
        6.2.3 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内涵与定义
    §6.3 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6.3.1 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分布现状
        6.3.2 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分析
第七章 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综合评价与区划
    §7.1 数据准备
        7.1.1 资源条件
        7.1.2 开发潜力
        7.1.3 开发环境属性
        7.1.4 战略接续区划定
    §7.2 战略接续区特征分析
        7.2.1 总体特征分析
        7.2.2 分矿种特征分析
        7.2.3 小结
    §7.3 数据处理
        7.3.1 指标计算
        7.3.2 指标数据分析
    §7.4 Mamdani FIS模糊推理系统
        7.4.1 构建推理规则
        7.4.2 推理系统数据整理
        7.4.3 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
    §7.5 综合评价结果验证
        7.5.1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7.5.2 综合评价结果检验
    §7.6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7.6.1 接续区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7.6.2 小结
    §7.7 接续区时空分区
        7.7.1 双重约束聚类
        7.7.2 时空双重区划发展建议和对策
    §7.8 时空分区成果图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理论研究结论
        8.1.2 实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础数据
    附录二 FIS模型输入推理指令
    附录三 FIS模型输入构建指令

(8)硅藻土的炭化与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硅藻土概述
        1.1.1 硅藻土的物理特性
        1.1.2 硅藻土的化学特性
        1.1.3 硅藻土提纯方法
        1.1.4 硅藻土的应用
    1.2 硅藻土吸附材料
    1.3 硅藻土填充剂的应用
    1.4 硅藻土应用建筑材料
    1.5 两种常见的粘土天然矿物简介
        1.5.1 伊利石的特点及应用
        1.5.2 高岭石的特点及应用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设备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
        2.1.1 硅藻土
        2.1.2 伊利石原土
        2.1.3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结果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光谱(XRD)
        2.3.2 红外光谱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4 热重分析(TGA)
        2.3.5 比表面积仪
        2.3.6 激光粒度分析
        2.3.7 万能材料试验机
        2.3.8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3.9 陶瓷吸水率测试仪
第3章 硅藻土中伴生有机质的炭化与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硅藻土提纯及炭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炭化硅藻土的烧失量分析
        3.3.2 炭化硅藻土的 XRD 分析
        3.3.3 炭化硅藻土的红外分析
        3.3.4 炭化硅藻土的比表面积分析
        3.3.5 炭化硅藻土的粒度分析
        3.3.6 炭化硅藻土的形貌分析
        3.3.7 炭化处理硅藻土的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炭化硅藻土填料和影响 EPDM 橡胶拉伸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炭化硅藻土/三元乙丙橡胶复合物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藻土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4.3.2 硅藻土煅烧和炭化后的扫描电镜分析
        4.3.3 硅藻土吸油值
        4.3.4 炭化硅藻土/EPDM 橡胶拉伸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3.5 炭化硅藻土/三元乙丙橡胶热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藻土/粘土/碳酸钙板材的吸附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天然伊利石的水选提纯
        5.2.2 煅烧硅藻土的制备
        5.2.3 硅藻土/粘土/碳酸钙板材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伊利石提纯前后的 XRD 分析
        5.3.2 伊利石提纯前后的红外分析
        5.3.3 煅烧硅藻土的 XRD 分析
        5.3.4 煅烧硅藻土的红外分析
        5.3.5 天然硅藻土和煅烧硅藻土的 SEM 分析
        5.3.6 硅藻土/碳酸钙板材的 XRD 分析
        5.3.7 硅藻土/碳酸钙板材的抗压强度
        5.3.8 硅藻土/粘土/碳酸钙板材的抗压强度
        5.3.9 吸水率、显气孔率和容重的测定
        5.3.10 硅藻土和粘土对有机染料的吸附
        5.3.11 硅藻土/粘土/碳酸钙板材多有机染料的吸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
    2.1 交通位置及经济概况
    2.2 气象、水文条件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特征
第三章 区域地质概况
    3.1 地层岩性
    3.2 区域地质构造
    3.3 热田构造背景浅析
    3.4 区域地热活动分布特征
    3.5 岩浆岩
        3.5.1 侵入岩
        3.5.2 火山岩
    3.6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第四章 热海热田地质特征
    4.1 地层岩性
    4.2 地质构造
        4.2.1 南北向断裂
        4.2.2 北东向断裂
        4.2.3 北西向断裂
        4.2.4 东西向断裂
    4.3 热海热田地球物理特征
        4.3.1 重力异常特征
        4.3.2 大地电磁测深(MT)分析
        4.3.3 地震反射波特征与地层层序特征
        4.3.4 热田电测深分析
        4.3.5 热田磁异常特征
    4.4 水文地质条件
        4.4.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组
        4.4.2 地下水动态特征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5 地热显示
第五章 地热赋存规律
    5.1 地热赋存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5.2 地热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5.3 地质构造对地下热水的控制作用
    5.4 岩浆岩与成热关系分析
    5.5 地震与成热关系分析
    5.6. 地热分布规律分析
第六章 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特征
    6.1 热水化学类型及分布规律
        6.1.1 热水化学类型分布规律
        6.1.2 热水化学类型成因分析
        6.1.3 热水循环条件与水化学类型的关系
        6.1.4 热储层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
        6.1.5 主要热储水化学类型及其特征
    6.2 热水化学温标
    6.3 冷、热水混合标志及热水循环深度
    6.4 热水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
        6.4.1 热水水温与水化学成分的关系
        6.4.2 断裂带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
        6.4.3 断裂带地热流体气体同位素特征
第七章 热海热田形成机制研究
    7.1 地下热水的来源分析
    7.2 热源分析
    7.3 地下热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7.4 导热通道
    7.5 盖层发育情况
    7.6 热海热田成因机制分析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冀西滇西等地中新生代陆生植物与古大气CO2浓度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主要工作量
        1.3.1 主要工作阶段
        1.3.2 论文主要工作量
    1.4 创新点
第2章 冀西等地中生代苔藓植物化石及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2.1 苔藓植物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征
    2.2 与苔藓植物解剖学和生理学相关基本概念
    2.3 古大气CO_2浓度新指标——苔藓化石碳同位素判别的原理及模型
        2.3.1 研究概况
        2.3.2 苔藓指标恢复古CO_2浓度的原理及BRYOCARB模型的建立
        2.3.3 BRYOCARB模型反映影响大气CO_2浓度的参数
        2.3.4 BRYOCARB的计算方法,相关参数的取值及程序运行判断条件
    2.4 影响苔藓碳同位素组成和判别的因素
    2.5 冀西苔藓化石指标重建中侏罗世古大气CO_2浓度
        2.5.1 研究材料
        2.5.2 测试方法
        2.5.3 冀西苔类化石指标重建的中侏罗世CO_2浓度
        2.5.4 苔类化石指标的局限性
    2.6 其它地区的苔类化石
        2.6.1 研究概况
        2.6.2 黑龙江七台河下白垩统的苔类化石
第3章 冀西侏罗纪银杏类化石与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3.1 基本概念
    3.2 高等植物气孔参数重建古CO_2浓度研究简介
    3.3 气孔比率法概述
    3.4 化石银杏材料与实验方法
    3.5 Baiera cf.concinna的NLE种选取及现生材料处理方法
    3.6 银杏气孔参数统计与计算及CO_2浓度结果
    3.7 气孔指数回归方程校正法重建古大气CO_2浓度
        3.7.1 方法简介
        3.7.2 银杏、水杉植物的气孔指数回归方程校正法
        3.7.3 讨论
第4章 滇西新近纪被子植物化石(桦木属)与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
    4.1 化石点地质概况
    4.2 材料与方法
    4.3 系统分类结果
    4.4 比较与讨论
    4.5 气孔比率法恢复新生代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大气CO_2浓度
        4.5.1 Betula yunnanensis的现生最近对应种选取
        4.5.2 气孔参数统计与计算及CO_2浓度重建结果
        4.5.3 CO_2浓度结果比较与讨论
第5章 中、新生代古CO_2浓度对比校正及几类古CO_2浓度重建指标比较
    5.1 中生代中侏罗世古大气CO_2浓度对比校正
    5.2 银杏化石气孔比率法与气孔指数回归校正法可靠性讨论
    5.3 新生代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古大气CO_2浓度校正
    5.4 各种古大气CO_2浓度指标的比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硕博连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2005-2010)
致谢

四、云南腾冲观音庙硅藻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作用的成因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治盆地东南部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析[J]. 王涛,刘燕海,薛曙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09)
  • [2]增压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硅藻土中26种微量元素[J]. 夏传波,成学海,赵伟,王卿,孙雨沁.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20(03)
  • [3]云南腾冲上新世松柏类化石与古生物地理意义[D]. 安鹏程. 兰州大学, 2018(11)
  • [4]云南昌宁“9.16”群发性浅层滑坡与植被关系研究[D]. 黄恒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5]山东省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三维建模及成矿预测[D]. 李彩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6]超声波—微波辅助酸浸提纯硅藻土的试验研究[D]. 刘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3)
  • [7]重要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综合评价与区划[D]. 张纫兰.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8]硅藻土的炭化与吸附性能研究[D]. 郑权男. 吉林大学, 2014(01)
  • [9]腾冲热海地热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 方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2)
  • [10]冀西滇西等地中新生代陆生植物与古大气CO2浓度重建[D]. 林志成. 兰州大学, 2010(06)

标签:;  ;  ;  

云南腾冲观音庙硅藻土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火山作用的成因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